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文化评论文章的意思

发布时间:

文化评论文章的意思

网评文章:是指发表在互联网上的,以评论或评价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产品等为目的的写作,从而表达作者个人观点的文章。在当今网络上,一篇文章的影响力通常是有几个因素来衡量,一是点击率,二是转载率,三是观点能得到大部分网民认同。只有达到以上三点,网络评论文章才能彰显其价值,因为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上,信息的传播决定了受众群,有了受众群才会影响这些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扩展资料网络评论使我国的言论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是网络评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更加真实而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观点在网络上得以呈现并且交锋,使意见的多元化局面得以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评论中批评性意见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在互联网空间得到了更好的实现。近年来,网络上对于热点新闻事件的讨论可谓风起云涌,2005年关于王斌余杀人案的网上争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5年5月11日,甘肃农民工王斌余找老板多次讨要工钱未果,相继找到劳动部门和法院,希望借助政府和法律的力量要回自己应得的收入,均无济于事。最终,走投无路的王斌余又折回包工头家讨薪,与人发生冲突,情绪失控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6月29日,宁夏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王斌余死刑。此事经媒体披露后,立刻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围绕该不该判王斌余死刑这一问题,网民在各大网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此案例相类似的还有关于刘涌案改判的讨论、关于阿星杀人案的讨论等。姑且不论在这些讨论中论辩各方孰对孰错,讨论本身就已昭示着中国社会的一种进步———能够为民意的充分表达提供一个平台,并能够容纳对同一事件的多种不同的声音,而这一进步与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兴起无疑有着直接的关系。文本形式的创新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传播上必然带上这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产生新的文本形式,网络也是这样。从技术上来说,网络可综合运用文字、声音、画面和图像来传播评论。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评论依然是以文字为主的,但其评论却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和新的编辑组织形式。从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布平台的角度,可以将网络新闻评论分为言论频道新闻评论、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其中,言论频道的新闻评论基本上都是完整的评论文章,与报纸新闻评论并无本质区别,但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却是两种全新的评论形式,是网络新闻评论的特有品种。留言板是针对单条新闻所设置的交流与讨论平台,论坛则是针对社会某方面内容的交流与讨论平台。传统媒体的评论,不管是报纸评论还是广播电视评论,都有其规范和标准,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是一期完整的节目。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则要自由和随意得多,它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简短的话,或者一个词,甚至一些符号(比如说一串感叹号,一串问号,一个笑脸或者一个鬼脸),但以一两句话的帖子居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新闻评论

回答 您好,如写网评文章一、认识网评 网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新闻中的事实、新闻中表现出的及其隐藏的问题,发表的个人或集体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观点。 认识网评,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写谁看? 要让网民乐意接受你传播的知识,认同你的见解和观点,研究网民的心理尤为重要。误区:搞错网评的受众,把网评写成工作文稿… 如,以下标题: 选用年轻干部应有“三个度”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三忌”(二)为何而写? 1、引导作用 引导网民对一个事件的理性对待,进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主要是正面的引导。 一般的写法:新闻+评论(既对新闻事件的摘要+你对事件的看法、观点) 如:新学风破除干部作 请问还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的吗?我会尽全力为你服务的。 提问 您还没说完呀 回答 二)为何而写?1、引导作用 引导网民对一个事件的理性对待,进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主要是正面的引导。 一般的写法:新闻+评论(既对新闻事件的摘要+你对事件的看法、观点) 如:新学风破除干部作风积弊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 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切实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学风。(据3月18日新华网)规定是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学风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举措,破除学风上的弊病,引领党员干部求真务实,树立新学风、新作风。改进学风大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小到一个干部的作风、一个党员的行为习惯。培训学习时领导干部文稿由秘书代劳,以“同学”名义互请吃喝、互请旅游等将严重败坏干部作风,甚至败坏党风。 2、维护作用 寻找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结合点主要是正面引导网民正确看待、认识国家所做出的决定、出台的政策,维护国家地方的形象。 四川省十项规定,让务虚之风无处藏身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转变作风的十项规定,对改进调查研究、联系帮助基层、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 表、简化接待工作、改进安保工作 勤俭节约十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十分享截屏中无一不体现着求真务实,勤俭节约的务实新风。(据1月15日,天府早报)自中央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出台切实改进文风会风,转变作风的十项规定,涉及范围广、涉及内容细,彰显出切实转变作风的坚决之心,把作风转变进行到底,让务虚之风无处藏身!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四川省委省政府此次出台十项规定,让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从办公室走出来,从会议中走出来,从不必要的应酬中走出来,从空谈中走出来,从务虚中走出来,深入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为为民履职、为民尽职,真真实实地当好人民的公仆。转变作风,不仅需要领导作表率,也需要一般干部见行动,坚信,在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和一般干别的切实行动中,四川省的这场作风转变之风,将会刮到全省的每一个角落,让漂浮之风、务实之风无处安身,让务实之风越刮越猛。3、宣传教育作用 网民很难看懂的书面化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文件网络评论往往能够通过解疑释惑的方式为网民进行政策解读。要求语言上要平和、朴实,多使用网言网语 要写大家都能够看得 、愿意读的文章。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动下手指头点下赞哦!谢谢~ 更多25条 

简单的说,一般的网评文章就是在网上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件事情或者个人的看法,这个看法可以是简单的评论,也可以是一篇优秀的简短论文。优秀的网评文章,要依据事实,要参与网络监督,要接受网民的认可,要产生好的影响力。扩展资料:网评文章针对的是网民,如果写的文字像是作报告,通篇干巴巴,相信很少会有人认真去看,更不用说起到引导作用。网评要有个人体验和个人观点,有些网评理论性很强,但缺少干货,没有自己个人见解,有的甚至只是从领导讲话里截取一段作为网评文章,这样的文章只是在表面上完成任务,不仅没能发挥网评的应有作用,更对自己无半分好处,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个人乃至媒体,应该充分发挥网评文章这个平台的作用,用文章表见解,用文章引共鸣,用文章导舆论。撰写网评文章的几个要点:(1)高立意要高,站的角度也要高市精内容要精练,不要写不相干的内容尖观点要明确,尖锐(2)短内容简短,网络是快餐文化,没有人愿意去读长篇大论,一般不超过1000字。(3)语言要平和,不要用给领导写讲话稿的语气,更不能像是在教训人快一般写3天以内的新闻,超过3天的就不要写了,为了完成安排的任务除外。参考资料:人民网-观点

评论的意思是:评论,针对于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评论易让人听到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因此评论的话语容易产生对方的逆反心理。但由于可以较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广为被大众所使用,实则是说者过瘾,听者闹心。

文化评论文章是什么意思

举例写文化评论。作家网络红人杨大侠(HeroYang)“跨文体”“超文本”写作拓展着文化创作主体的思维边界,由此展现出建构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并从自我虚拟的世界中,获取现实生活的原型,以此作为自我成长体验的借鉴性样本,不断打开自我生命架构,健全人格,获得精神自由。在自得其乐、率性而为的自我解构形态中,塑造出当代青年亚文化。

就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时代现况,做出带有个人色彩的批评或褒扬为主的文章。

优秀的网评文章应该有影响力 在互联网上,一篇文章的影响力有几个因素来衡量,一是点击率,二是转载率,三是观点得到大部分网民认同。只有达到以上三点,网络评论文章才能彰显其价值,因为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上,信息的传播决定了受众群,有了受众群才会影响这些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一篇网络评论写得再好,没有传播,没有网站推荐,没有人点击,文章的力度必然大打折扣。东湖社区上有一篇《湖北是如何落伍的》网络评论,至今还在广为流传,被转载达到数十万次。不止于网上,深圳一位网民写的《深圳,你被谁抛弃?》,由于影响深远和广泛,受到了当地政丨府的重视并面对面进行沟通。从某种层面来说,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并不期待得到物质上的报酬,而是得到一种身份和观点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既包括网民,也包括官方。如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网络舆论导致了一部法规的废弃,这也是网民津津乐道的例子。 优秀的网评文章应有事实来支撑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类信息,真假难辨。如“史上最恶毒的后妈”事件,本身是一个虚假事实,因此,对于网络评论而言,当权威的调查结果没有出现时,发表对 “最恶毒后妈”声讨的言论,写得再漂亮,再受人欢迎,传播再广,只会起着负面作用,因为引用的事实不存在。比如还有“北京纸包馅肉包子”、“ 新郑市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等。因此,这也对网民的辨别能力提出要求,在此基础上,也能规范一些“意见领袖”慎重发表意见,以免误导他人。 优秀的网评文章应及时主动 评论不同于散文,不同于杂文和学术论文,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此时就应以最快的速度予以评说,把握主动权,往往效果事半功倍。这样,也可以培训作者的敏锐感,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势和变化。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一些过时的,或者过气的人或事进行评论(除非这件事热度不断,每天都有相关的进展,如华南虎照事件),也很难再起激发网民的阅读兴趣,因为互联网上,网民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寻求新的评论热点,一般热点事件很难超过三天,写得再好恐怕也无人问津。 优秀的网评文章应有网络属性 从传统媒体的评论文章来说,结构合理,论据充分,论点突出,论证严谨,段落清晰。但是,达到这样的效果后,就变得有些“八股”,互联网从诞生之初,就有草根属性,就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另外,由于网络的发展,一些类似于“火星文”的文字和符号,开始成为网络传播的标准,它必须突破传统媒体的风格与技巧,在用词上也不讲究,贴近网民用语,幽默诙谐,网民喜欢看,在看的过程中,慢慢接受作者的观点,这样文章就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前不久,国新办发言人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说到中国的互联网“很好很强大”,就受到网民的关注,让网民倍感亲切。 优秀的网评文章应该有平民和个人属性 在互联网上,受关注的言论,往往带有个人体验和情感在里面,写的文字不高高在上,观点也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带有个人观点。这样的往往能受到网民的关注和热捧。例如,在一二季度上获奖的一篇《湖北媒体,你何时发出最强音》,作品是从个人的体验出发的,点击接近一万,回复达到160多条,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样一个主题评论获奖,则表明了评委们的大气和宽容。 优秀的网评文章应该有一个好标题 对于网络而言,你有一个好标题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互联网就是一个“眼球”场,没有一个好的标题,一方面很难引起网络编辑的注意,也很难引发网民的点击欲望,。在网络评论中,经常发现一些文章就是《有感于……》《从……说开去》《从……想到的》等等,这样没有观点的评论标题,在网上的生命力就不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标题带有事件和观点,实践表明,更会激起网民阅读的欲望。如获奖作品《不妨理性的看待80后》、《“状元”炒作满天飞,谁来执行禁令?》等等。 优秀的网评文章应可以参与舆论坚督 网络的舆论场的热度,更容易在一些司法案件、官场现象上引发热议,而这些话题是最难以管理和引导的,在某种程度上,此时各种猜测和分析会满天飞,并且上升到攻击政丨府和体制上来。像那篇《“市长热线”欠费停机背后的反思》网络评论,直指现象背后的要害,引导网民思考的方向和恢复网民理性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网评文章,发挥正当和适当的舆论坚督,在网络上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如获奖评论《不能让国家赔偿为违法官员买单》、《下文红头文件强迫抽烟岂可听之任之》等。 优秀的网评文章要受网民的认同 网络是一个互动平台,网民热衷“在场感”,对左右“决定”或决策非常感兴趣,“顶”的流行就是这个道理。把部分决策权交给网民,不仅让他们感觉到受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思考网络评论的本质和意义,对于理解评选者的工作也非常有好处。网络评论的评选,本身就是网络上的一种规则游戏,把握住了规则,大家一起来游戏,正好符合互联网的娱乐精神。因此,对网络评论文章,在一些重要的网站,开展网民投票,占一定的比重,可以引起互联网对网络评论更大的关注。 此外,优秀的网络评论,还应该多关注民生,多关注政丨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战略措施等,严禁假大空式的宣言,积极向上,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当然也与其他媒体评论一样,必须语法规范,用词准确,标点没有明显的错误。这些,也是一篇文章基本的要素,但在互联网上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网络上网民对语文的使用,都比较随意,受到网民关注的文章,一篇错字连篇的文章还有可能对青少年的语文带来负面作用,这就不用细细说明了。请采纳/

简单的说就是发表在互联网上的,以评论或评价某件事情、某个人物、某个产品等为写作目的,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的文章。在互联网上,一篇文章的影响力有几个因素来衡量,一是点击率,二是转载率,三是观点得到大部分网民认同。只有达到以上三点,网络评论文章才能彰显其价值,因为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上,信息的传播决定了受众群,有了受众群才会影响这些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拓展资料:评论不同于散文,不同于杂文和学术论文,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此时就应以最快的速度予以评说,把握主动权,往往效果事半功倍。

艺术评论文章中的图片是什么意思

文章中加入图片一方面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转载量。而这两项就足以提高文章的收录了

这是谁干的?把我文章这样贴上来?这也只能代表撰写时的观点

强啊

文化评论文章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很少能有国家与之比拟的,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应算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例如长城吧,不看内在,光是长度就让人为之震撼;在看看圆明园,不想原样,光看现在一些残园,也让尔等大吃一惊,——所以说中国的文化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想想现在的中国,已在世界上有了一些地位,而其中一部分是靠中国古文化所影响的,就像国人与外人交谈,内容大多是: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多去长城参观参观,去长江黄河游览游览。谈到这些时,大多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但谁又曾想到如果一寐靠着先祖留下的一些财产而扬名,那中国迟早会再次落后,那这些财产又有何意义呢?其实不免可以这样看,中国的古文化建筑让世界注意我国,那我们就应借势发展中国,展现中国。所以我们应把中国历史看作是一次壮大中国的机会,而不是一个结果。再者从中小学生的教科书来看,其中有一半是在写旧社会或中国历史的吧,仔细想来又有何太多意义,倒不如想想现在或未来,了解了解新时代——不是吗?以上不过是以一个中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现在的中国,而不是妄自尊大,要求中国应怎样做。

举例写文化评论。作家网络红人杨大侠(HeroYang)“跨文体”“超文本”写作拓展着文化创作主体的思维边界,由此展现出建构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并从自我虚拟的世界中,获取现实生活的原型,以此作为自我成长体验的借鉴性样本,不断打开自我生命架构,健全人格,获得精神自由。在自得其乐、率性而为的自我解构形态中,塑造出当代青年亚文化。

文化评论文章的特点

资料简介: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品味文章的语言是鉴赏基础。无论是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赏析其艺术表现手法,都与语言密切相关。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崇高人生境界的热烈追求。有的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意境深广。 特别是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就要仔

运用一定的观点和标准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所作的评论。由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复杂性,文学批评可以采用历史的、道德的、美学的、心理的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一步,弄清作品的作者是谁,他一般写作的风格是什么,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感情  的推测(这方法一般用在诗歌鉴赏上)  第二步,弄清作品的写作背景,如此才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及其中所写的某些  意象是象征什么  第三步,把握文章脉络,分析它的结构  第四步,赏析写作的手法,和其表达效果  第五步,作品的语言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感情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文学作品(无论是一首诗,一篇散文,还是一部小说,一出戏)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作的,一个作家的创作又总是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并常常和想象结合在一起,可见其具有陶情娱性的功能,具有学习鉴赏的必要性。只有通过理解、感受、体验、评价才能再现创作的美,才能重温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  一、是否促使学生真正、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中心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课堂上老师仅通过“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那样会毫无意义。而应着重于学生是否能根据所学去解释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并看他们是否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去。当然评价的中心应转移至理解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所说的“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和指导者,如何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中心。  首先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正如《新课标》中所说:“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而传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而大部分问题都是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甚至只是教师课前安排的仅是达到预期答案的内容,自然分析出来的见解知识如课本所言,这样的理解过于死板,这样的教学课堂显然是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这样的学生自然也无法有所创造。  其次,教师应该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更易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九册)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友人已乘舟远去,而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教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李白傻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常识与特殊景况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看起来比较傻的举动恰恰能体现出李白对友人的友谊之深。  二、是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总是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所以当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时,就会像直接接触生活那样,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鲁迅先生不就说过:“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当然,它给予读者的影响和感受并不是读者一下子就能接受的。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研究表明: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由于个人的经验和经验的理念不同,因此对世界的理解也不同。用这样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切不可像传统教学那样讲究丝丝入扣。如果为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亲身体会人物形象,即使上课并未像自己设计的那样,即使板书不那么美观,甚至允许学生并不整齐的板书,那又何尝不可呢?  三、是否组织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  文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不拘一格。体验就是要用手段去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用自己的声音、动作、神态去再现文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去体验,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呢?那就需要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传统的教学中,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学了才去做,才去解决有关问题。其实不然,先鼓励学生去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还要查阅相关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知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概括和提炼,使学得的知识,获得的体验更明确、更系统。  四、是否进行合作、探究地评价文学作品的特色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除了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以外,也应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多让学生已占有的课内外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以成果的形式相互交流与展示,在合作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相互探究的过程中完善对作品的理解。插秧式的编排座位应一去不复返,因为那样每个孩子只能是相互孤立的,个体化的,他们虽然努力地去理解老师所说的内容,去记黑板上的材料,却不能真正学会评价。多给学生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进行反思,那样会让学生真正学会评价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特色。  总之,在理解、感受、体验、评价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过程的真实性以及探究的合作性无疑是摆脱传统评价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也会给文学作品的阅读带来“柳暗花明”的效果

回答 一、从用词方面。寻求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比如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等等。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二、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比如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的结合运用,都是句子的语言特点。“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句话就是运用了短句的方式,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这就是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语言作用就是:生活泼、音律和谐、增强气势、风趣幽默等等。 四、可以从文章语言的整体的风格角度来赏析。每一体裁的文章,它的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比如散文,它的语言是生动形象、朴实自然、清新明快的;比如一些讽刺类文章,它的语言风格是风趣幽默、夸张讽刺、富有表现力的;而在说明文中,语言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平时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都是含蓄深沉的。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其实语文类的学到最后还是华丽词语的修饰。加油,[微笑] 更多3条 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现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类文学作品,而且选的基本都是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同学们应拿起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写文学评论。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下面给同学展示几篇北大附中高三10班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前面已展示了几篇他们写的《观后感》,你们把前后所展示的例文比较一下,然后谈谈观(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异同。 二、习作示例及评析: 习作示例①蒙太奇手段,妙!一一一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段北大附中 全国理科试验班 高三(10)班 王一恺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教师时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子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坡上期待着,盼望着。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树林,默默地看着。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时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其实,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几分羞涩。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年迈的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相爱之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由于观众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一部影片,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习作示例②人性美丽的震撼——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节安排北大附中 全国理科班 高三10班 姜懿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中形成朴实、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让人不能不引起共鸣! 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所以,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电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一个穿这红棉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一件事。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之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白烨树旁等待。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年,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白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可抹煞的记忆! 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 另外,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目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也就是说,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深深赞同的。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丽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中国乡村人的朴实和善良。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习作示例③出路在哪里北大附中 理科实验班 高三 王大地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中国有12亿人口,8亿多生活在农村。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变化依旧微乎其微。桃花源记里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时的中国农村也不过如此。尽管有了拖拉机,有了化肥农药,但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旧俗依然广为流行。在哈代或是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眼里,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东西,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的。那么《我》剧里为什么不涉及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展示农村的面貌,那么他只是在欺观众。如果他想讲一个恋爱的故事,那莫非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一片能滋生出浪漫的乐土?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农村生活过,果真如此,只能怪他洞察力太平庸,认不清问题的关键。《我》这样的片子,拿给城市里的人则可,要是让一个谱熟农村生活的人看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是《我》这样浮雕一般虚华的作品,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记得在《我》剧里最常见的场面是女主角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的笑脸。张艺谋似乎想刻意制造出唯美的氛围。可是他的方式也太做作了,一切都像是在做假戏。印象里大陆就没拍出什么好电影。韩国和日本的电影我都看过一些,不能不说它们要比中国电影更有魅力,更加深刻。张的农村题材片在大陆电影界可能要好一些,但那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张个人的素养约束了他创造的范围和手法。他永远只能拍出《我》这样既没有力,也缺乏美的电影。习作示例④谈《我的父亲母亲》的真实性北大附中 理科试验班 李鹏飞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是很少被故事感动的,但看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但故事毕竟是故事,故事可以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到最不真实的,便是故事情节。当然,会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话没错,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故事发生于“打右派”前期,从当时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但已经发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按中国传统,婚姻大事青年人是不能主动料理的,大都由父母包办,即便不是包办,也一定有父母或某些长辈出面料理。这种风俗在农村一直延续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至今。但电影中在一个北方偏僻农村,在那个年代,竟然发生了如此感人的故事,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便退一步说,故事发生了,但故事的发展也毫无真实性可言。东方女性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说矜持,但影片中的女主角,那样活泼,那样主动,一点都不像一个中国农村女孩子,但她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奇迹吧! 其次,在影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艺人的粗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中有一个锔碗的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剧中,那个工匠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锔碗的花费要比买一个新碗还贵。或许,张老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个碗的特殊价值,殊不如,却成了笑话。张老先生一定没见过锔碗的。工匠要用锔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价钱那么贵(那个碗仅摔成三片而已,如果多摔几片,岂不价值连城了),一天能有多少活干? 剧尾,商定好要抬遗体回乡之后,第二天便有许多人从远方赶回来。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片情节和农村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抬棺是第二天上午。而从广东赶回一个北方小山村只用一夜时间?!要知道,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他们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专机?即使是现在,这也不可能实现,何况几十年前? 还有母亲年轻时候的美丽肌肤,以及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虚伪和做作。要知道,那种环境里,即使每天打一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何况还要织布、做饭、做家务劳动。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城里人,凭着对农民的一点粗糙的认识但又急于模仿而做出的不伦不类的举动。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可以说很生动,很感人。但它毕竟是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一举一动都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处处显露出虚构的痕迹。 评析: 几篇评论,对电影都有总的评价,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要肯定的,几篇文章都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进行评论;习作①谈电影镜头的切换组接艺术即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言之,评论电影“画面”的“剪辑”技巧。习作②着眼于情节线索安排的评论;习作③④着眼于电影内容真实性与否的评论。我认为中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面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因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包容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不深,谈不透,选择较小切入点,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切入口极小而探入的很深。更何况面面俱到中学生笔力也不足。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写评论的要求,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 几个同学选择的角度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常常说,角度要新,但若刻意求新往往事倍功半,或伤害了文意,弄巧成拙。文学评论选择角度应根据个人鉴赏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最有话说,体会最深的一点入手评论。比如习作④,李鹏飞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上高中来到北大附中才开始认识城市,所以看完这部电影,他跟我谈了农村许多情况,觉得《我的父亲母亲》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说时颇有些愤愤。他的认识来自他的生活体验,我跟他谈,电影是艺术,不能把生活的原生态搬上银幕,他仍不能接受,后来他写了这篇评论,表达了极真实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谈出的是自己思考的东西,没有人云亦云,自然真实地选择了自己最有感受的某一方面来谈,这总比刻意求新,哗众取宠或人云亦云,亦与亦趋要来得好。 以上选的例文①②是褒扬;③④是批评,作为个人看法来讲,我不同意习作③④的分析之拿出不同观点的评论,是在于告诉同学“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充许同学大胆谈出不同意见,评论不能搞一言堂,只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艺术鉴赏力,审美悟性、灵性。 几篇习作的结构,层次都比较清晰,开头结尾方法各异,各有千秋,文笔也不呆板,希望你们认真体味。至于语言(已经过一次修改),总体还比较流畅,得体。但要细细琢磨,有的语句还劲不住推敲,比如习作示例③第6行划线句子“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这句话的“那”指代不明,是指哈代和浓从文的作品内容,还是指农村旧俗?又如此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中国农村”内涵,外延都太大,应具体指出是“中国农村”的“习俗”,还是什么?,语意要明确。 请你们做做语言医生,给找一找毛病,在网上反馈给我好吗?也请你们提出修改意见。我想广大网民朋友会理解我的用意吗。 关于对《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高三10班还有不少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张艺谋特有的乡土气息;还有的同学谈到“电影艺术总不同于真实生活。索然的生活经艺术加工总会熠熠生辉,张艺谋说‘这部电影有我个人的影子,但绝对不是完全的真实,’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现实主义式的浪漫’,这种浪漫与生活贴近,并令我们重新找回并感觉到那纯真无暇的感情。”;有人在谈到人物语言时说“整部影片的对白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导演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物复杂的感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影片只是将多个特写串在一起,便代替了角色心中的千言万语。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也是张艺谋电影的特色之一。 至于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还是引用导演张艺谋的话吧,他说“要拍一部爱情诗歌散文电影”想用质朴的浪漫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应该说,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部爱情散文诗,这美丽而饱含诗意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真情,看到生活和爱情的美丽。我确实不同意习作③和④两文的看法。那两文有些话偏激,过分武断地垄断了农村生活,有些看法也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忘记了在哪儿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走进影院的时候……打开感情的房门,跟随故事去寻找久违了的纯净,梦想和感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三、文学评论和(读)观后感的异同: 从广义上讲文学评论也是(读)观后感,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感评对象,评、感都是缘于作品本身的激发。但文学评论又不同于一般的观(读)后感,它是一种特殊的(读)观后感,前面讲了观后感或读后感,重在讲作品给自己的启迪,引起的感受,要生发、展开联想,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而文学评论,重在对作品本身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者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原作展开议论,从分析中得出结论。从两次展示例文比较中即可找出规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