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美术作品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中国美术作品论文题目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然后找些自己比较擅长的,一个个列出来和导师仔细讨论敲定方案,随后做起来会方便很多。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美术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  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  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  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  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  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  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  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  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  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  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认为你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来写。比如图中有9条鲤鱼。可以说下9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比如九五之尊了。。。⑨带表满全,,郎世宁就是把中国的工笔画和西方油画现结合的。。。在就从构图上来阐述一下。。。

中国美术作品赏析论文题目

看你熟悉什么感兴趣什么,然后针对其方向确定关键词,并确定题目。范围看自身能力最好不要太大。例:浅析“黄家富贵”对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关键词:黄荃、黄居寀、现代、工笔花鸟画

齐白石作品收藏与鉴赏论及近现代中国绘画,假如让您只说出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笔者想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齐白石。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年来的发生、发展,几乎就是以齐白石的作品为先导的。从嘉德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拍卖专场的滑铁卢到2003年中贸圣佳白石山水册页1650万元的天价成交,齐白石的作品像是一架天平,衡量导引着中国近现代画作的市场走势,也标榜着收藏家与投资人的趣味和取向一直没有离开这位集书法、篆刻、绘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大才。因为他是齐白石,也只有齐白石才会有着如此大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之大正是基于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白石老人的书法之好,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是少有的,好得让我再看白石以后“画家”们的字款简直不好恭维。白石老人专临“爨龙颜碑”,后学“郑文石碑”,五出五归后又学李北海、何绍基、金农和“天发神谶碑”。他的绘画成就如此之高是与他的书法水平高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大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大书家,董其昌、八大山人、齐白石无不是这样的人物。他的字,气魄雄强而峻朗、舒峭,但不失拙意。他擅使长锋,故可以充分利用笔锋吸水墨多的特点,气贯而神完,一气呵成。由于有好的书法根底,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经不住推敲的线条,他的线条质量表现在:绵而挺。“棉里裹针”、细中寓柔、柔中见刚。润而满。不滞、不滑,骨力洞达却将霸悍之气藏于水墨之间不露痕迹。雄而强。他的字款在所有的转折处都是留得住笔、留得住墨的,特别是他书法线条的过渡,如锥画沙般的笔锋似乎能把纸切开。他的飞白也极有个人气质,特别是他的“撩笔”,峭拔中虽然略带习气。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术史学界的专家,还是画家、收藏家,甚至普通的百姓,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画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绘画近现代的高峰。他的绘画在走进市场后,更是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

简单点的《浅析两宋工笔花鸟画的形成》《“黄家富贵”对于后世工笔绘画的影响》《“徐熙野逸”在绘画史上的地位》难点的《中国传统绘画幅式研究》(这个题目比较前沿,目前也没人研究,相对来说也比较有价值)

洋技唐风——油画创作借鉴中国画风格初探

美术作品论文题目

美术学毕业论文选题还不容易 [1] 施乐群 中国当代油画30年的语境迁移[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2] 曾传兴 四种写实话语[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3] 刘芳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都市社会空间[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4] 沈阳 中国观念摄影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07[5] 尹骅 关于马奈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08参考这几篇文章,很简单

最好写美术史 和做著名作品评价 和感受 老师绝对说不出话。。虽然有点俗

我也是美术专业的,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美术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  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  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  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  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  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  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  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  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  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  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美术作品论文选题

我认为你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来写。比如图中有9条鲤鱼。可以说下9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比如九五之尊了。。。⑨带表满全,,郎世宁就是把中国的工笔画和西方油画现结合的。。。在就从构图上来阐述一下。。。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然后找些自己比较擅长的,一个个列出来和导师仔细讨论敲定方案,随后做起来会方便很多。

齐白石作品收藏与鉴赏论及近现代中国绘画,假如让您只说出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笔者想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齐白石。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年来的发生、发展,几乎就是以齐白石的作品为先导的。从嘉德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拍卖专场的滑铁卢到2003年中贸圣佳白石山水册页1650万元的天价成交,齐白石的作品像是一架天平,衡量导引着中国近现代画作的市场走势,也标榜着收藏家与投资人的趣味和取向一直没有离开这位集书法、篆刻、绘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大才。因为他是齐白石,也只有齐白石才会有着如此大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之大正是基于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白石老人的书法之好,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是少有的,好得让我再看白石以后“画家”们的字款简直不好恭维。白石老人专临“爨龙颜碑”,后学“郑文石碑”,五出五归后又学李北海、何绍基、金农和“天发神谶碑”。他的绘画成就如此之高是与他的书法水平高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大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大书家,董其昌、八大山人、齐白石无不是这样的人物。他的字,气魄雄强而峻朗、舒峭,但不失拙意。他擅使长锋,故可以充分利用笔锋吸水墨多的特点,气贯而神完,一气呵成。由于有好的书法根底,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经不住推敲的线条,他的线条质量表现在:绵而挺。“棉里裹针”、细中寓柔、柔中见刚。润而满。不滞、不滑,骨力洞达却将霸悍之气藏于水墨之间不露痕迹。雄而强。他的字款在所有的转折处都是留得住笔、留得住墨的,特别是他书法线条的过渡,如锥画沙般的笔锋似乎能把纸切开。他的飞白也极有个人气质,特别是他的“撩笔”,峭拔中虽然略带习气。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术史学界的专家,还是画家、收藏家,甚至普通的百姓,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画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绘画近现代的高峰。他的绘画在走进市场后,更是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

我交的时候把文中提到的几幅画打印出来了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中国美术作品论文

我交的时候把文中提到的几幅画打印出来了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美术领域,意境不仅是艺术创作原则,同时也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但随着中西艺术的交流与融通,意境一词开始脱离中国艺术的界域,成为评价艺术的普遍性概念这必然存在着一个问题,产生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概念是否可以准确地概括出异质文化的艺术内涵与艺术魅力?具体到美术的意境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西方绘画有没有意境?西方绘画的所谓“意境”又是指什么?既然概念的产生源于特有的文化语境,我们也就试图从意境概念的文化渊源与其所承载的审美内涵出发,谈一下这一问题  一、“意境”的文化渊源  意境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唐代,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思维模式所孕育、伴生的结晶  从哲学观念上说,意境所蕴涵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虚实相生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中讲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1]即是中国画中所讲的“气韵生动”,这是形成“意境”的关键;老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思想: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的关照(感兴)最后都应该进到“道”的关照(感兴)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但是,但有“象”并不能充分体现“道”,因为“象”是有限的,而“道”不仅仅是“有”,而且是“无”(无名,无限性,无规定性)就“道”具有“无”的性质来说,“道”是“妙”[2]在这里“道”是一种超越具体形象之外的,难以言表的感受和领悟,“道”的体验构成意境审美的生命和实质这些古代哲学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宇宙观与西方形而上的哲学观念有着鲜明的区别前者是在有限中包蕴着无限,后者则是超越有限去追索无限;前者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言”,后者则是在数、比例、秩序中感应着宇宙和神的光芒因而前者是实践性的,后者则是思辨性的;前者是主体的,后者则是客体的  作为一个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意境概念的产生得益于中国古代道、玄、释、禅的哲学观念及言、象、意关系的辨析,更直接来源于历代艺术理论中关于意与境、情与景、思与境、意与景关系的论述如南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是以纯境固不足以谓文,纯情亦不足以称美,善为文者,必在情境交融,物我双会之际矣(见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或触境以生情,或缘情而布境,或写物即以言情,或物我分而彼此辉映,初无定法,要在研讽之时,体会出之耳”在这两段文字中,刘勰虽未说出“意境”一词的具体概念,但他所提出的“情境交融”的“意象”形态,无疑体现了后来“意境”审美中最一般的美学特征  “意境”作这一个概念形态出现于唐代,这与佛教、禅宗思想的传播、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境”本来是一个佛教中的概念,佛教中把“心”所游旅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要破除对这五境的执迷,进入法境,才能得道成佛禅宗的慧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他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使“境”不再意味着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分裂,不再意味着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分裂,而是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因此,“‘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所谓‘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3]  意境概念自产生后,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特别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王国维、宗白华等人对意境概念的界说,使得这一概念突破了艺术体裁和古典艺术、古典审美的限制,具有了现代美学的品格尽管如此,意境概念也并没有脱离中国文化的基座,在与西方文化艺术相为映射中逐渐展示出越来越强烈的魅力之光  二、中西绘画与意境  “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4]中西绘画的物质条件不同,因而其表现手法的内在规律也不相同,无需赘述,但它们却用不同的物质手法创造了同样辉煌的艺术之美,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艺术所展示的美虽然是跨国界的,然而,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艺术之花所酿蜜的甜美却是不同的从中西的古典美术来看,同样有情有景、有虚有实、有动有静,但传达出来的画境却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  1.“虚”“实”结合  中国画家注重“虚实”表现一是受中国古代殊途同归的两大哲学观的影响:孔孟尚实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说“充实之为美”老庄尚“虚”,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但在虚实观上他们却并不矛盾,要么从虚到实,要么从实到虚,最终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虚实结合的神妙意境二是因为中国古代画家特有的的艺术创作观:尚神、尚韵,强调“以形写神”,“真景逼而神境生”;尚空灵虚静,讲“实景清而空景观”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因此,中国画理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的虚,画面的有画与无画处便构成了中国画的“虚实”关系然而这画面中的空白,不是空而无物,却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如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虚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这就是中国画独特艺术性的表现  中国画用笔的干、湿、浓、淡,是另一种“虚实”表现手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很浅显,而在实践中却是那么深奥莫测画理中讲究“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靠的就是笔墨的变化水、墨、笔法的恰当运用,表现出画面对人视觉的冲击和感受;表现出景物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出了清新洒脱的个人绘画风格  色彩上,中国画家受老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学说的影响玄为黑色所以,中国画虽有“随类赋彩”之说,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以辅墨,笔笔见骨,却是色彩美的基本形式准则中国画的用色不是客观的表现,而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这是中国绘画色彩的虚实表现  而“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在希腊的艺术”[5]希腊人因为希腊文明的与众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思维倾向:他们将主体与客体相对而立,把自然放在拷问、追究、分析、制造的对象位置上,自己则置于对象之外这种思维倾向表现在绘画中即是: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  因此,西方绘画中也注重“虚实”,但他们的“虚实”主要依据自然规律,以透视、构图的形式来表现西画的透视来自于人的基本视觉规律:近实远虚表现在色彩上:近处明度、纯度高,远处则低;造型上:近处的大,远处的小,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构图中虚实的表现是:主体实,客体虚,客体是为了衬托主体而存在,所以总是被安排在画面的次要位置  西画中,自然光影、云雾也可以被用来进一步强化虚实伦勃朗的《夜巡》就是一个绝好的实例:正午的阳光投射到居于画面中心的人物身上,而城墙的门洞里却光线昏暗,一些人影在黑暗中游曳,光影强化了画面的主体部分,也弱化和消融了次要因素利用“光影”营造的虚实变化,使绘画中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色彩另外,主观用笔也是表现虚实的一个辅助手段  总之,中、西绘画的“虚实”取决于不同的哲学理念、思想意识的影响,并以各自特有的绘画语言呈现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虚实”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的美,是画者的内在气质与气度的表现;而西方绘画的“虚实”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美,是画家对现实的感受以及绘画技巧的体现因此,最终表现的完全是两种感觉,两种美  2.“动”“静”结合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画家认为:“美,只有超越视觉,使心灵和宇宙精神相融为一时,才能得到充分表现”[6]因此,“动”“静”结合成了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的山水画家喜欢以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变化因为,“远”可以使画者与观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另外,他们还用阴阳起伏、开合照应的构图形式营造一种动势;以潇洒自如,酣畅淋漓,充满人情味,体现着天地万物、生死刚正的个性化线条的组合,暗示着物象的骨格、气局、运动与生命之韵律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动的山水画,边走边看,边看边画“搜尽奇峰,打草稿”,表现的是一个流动的、奇幻的世界创作的形象也是动的所画的形象大多来之于“目识心记”,表现的是贮藏在心中的活的花草树木,动的鸟、兽、昆虫,形神兼备的各种人物不同地域的山水可以组合在一起,抒发胸中逸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花鸟也可以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传达新的寓意  波兰美学史家塔塔儿凯维奇说,“希腊的艺术家把科学上的追求同审美的追求结合了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观众带来主观的快感,而且在于使作品达到客观的完美”[7]西方绘画虽然指向对客体的精确摹写和逼真的再现,但同时也注重画面效果的艺术处理,其中“动静结合”是其追求画面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方绘画的“动静结合”体现在选景上、构图上、用笔上,以动、静形象的结合,形象与形式的动静搭配,用笔方向的总体趋势来具体表现  中西绘画的“动静结合”均源于对形式美的追求,但中国画的“动静”是画家的心灵以及对人生感悟的体现,而西方绘画的“动静”是为了追求绘画艺术的完美  3.“情”“景”交融  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是以“整体思维”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中国的“方法论”所以,中国画家以“天人合一”作为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中国绘画注重“情”“景”交融,以“情”入景,以“景”表情中国画的“景”并非实景,而是画家心中的“景”,是表达画家情感的符号语言中国画的形象也几乎被符号化、概念化中国画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其目的也是: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  西方的哲学理念是以“数”的绝对性及“实证”思想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西方的“方法论”而西方画家,由于受西方哲学理念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反映在绘画上,是绝对的“具象”和绝对的“抽象”  当然,他们也有“情”“景”交融的追求西方画家在对自然进行描摹的过程中,为了表达他们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追求,他们利用视点的位置不同,艺术效果的感觉也不相同这一规律,从不同的视角描绘对象使用仰视,地平线上升,主体物高大、雄伟,给人以神圣感;俯视时,地平线降低,使人在看到空间广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平视,则会使我们体味到生活的平静与安宁为了达到“情”“景”交融,西方画家笔下的人物也并非纯粹的真实,而是一种“典型”的汇集另外,西方画家认为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色调使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西画的色彩是对自然色彩真实的、概括的表现,也最直接地表达着画家内心体验和情感  总之,中西绘画的“情景交融”都是画家的内心情感通过画面的流露,但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情是真实的情,景却是画家心中的景,而非自然之景,西方绘画中“情景”则是真情实景  综上所述,虽然中西绘画都有对意境外在特征追求的表现,但最终却并没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正如于民先生所说:“境界的达到,走的非‘外通’之路,在形、象上努力,力求逼真;而是将视线内敛,沿着‘内通’之路,或忘形忘我,或穿过形、象、言、音、笔、画,于其外得意”[8]这种内同之路,就是气之审美,他居于意境审美生成的关键和核心西画重写实的特点,虽是满足了画者与观者视觉的渴望,却放弃了挖掘绘画深层动力因素的优长,大概也就是西画具有科学的严谨,极工的匠意,但乏韵味、乏诗情的原因吧因此,西方绘画很难体现出“意境”的真正内涵我们或许可以说,西方的音乐、诗歌有意境,但我们却不能说西方绘画有意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