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发布时间: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协会主办、中国科学协会会刊,中国科学协会一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协会核心期刊、《SCI & SSCI》收录来源期刊。大16开本,月刊,国际刊号为:ISSN 1813-4149,公开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论文征稿范围:  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与科学所有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征稿要求:  文稿论点明确,无政治性错误;立论正确新颖,说理通畅,论据充分,资料详实,数据可靠。  来稿请用WORD排版,并通过《中国社会科学学报》邮箱 投寄。  来稿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剽窃。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其作者和文献来源。本刊有权对拟用文稿作文字上的修改、删节,对图表有权按规范、标准等要求作技术处理;凡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申明。  作者请自留底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  来稿经审核录用后,需交纳一定的版面费,标准为2000字以内200元,每超过百字加收8元(若有数学图形、表格、英文则按照所占版面收取版面费)。  本刊为非营利学术刊物,版面费在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学术性期刊中是较低的。不付稿酬。  投稿请注意:邮件主题为所投刊物的名称。  来稿请按标题(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单位(外加圆括号)、摘要(不超过15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和参考文献的顺序撰稿。若是基金项目,请注明课题全称和批准文号。  来稿请附作者真实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民族、工作/学习单位全称、最后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学术经历、主要研究领域和详细通讯地址(包括邮政编码、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以便及时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承诺:  来稿编辑部3天内审核,合格者将会发录用通知,接到录用通知后请办理入录手续,文章现期内刊登。  刊后服务:  录入阁下论文的期刊出版后,免费赠送样刊二册。  入选论文经中国科学协会学术委员会审核合格者,由中国科学协会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特殊说明:  本刊封二、封三为成功领导人、企业家、管理学家、科技英才、教育名人、名校介绍等,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刊对荐稿者,待遇从优。有意者请与本刊联系。  联系方式:  地址:香港上环文咸西街26-28号南北行大厦  电话:00852-30198221  邮箱:

*“《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北京:《读书》2007年第5期;* “Rur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oist and post-Mao periods”,in Mohanty, M& Ma, Rong (),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Delhi: Sage Press, *“中国中产阶级:虚幻抑或现实”,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上海:《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再论中产阶级: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上海:《社会》2005年第3期;*“1951-1958: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中国研究》2005年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二法则”,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学术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上海:《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产业?”,上海:《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1期;*“芝加哥学派的贡献与局限”,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杭州:《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传播的畸变:有关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芝加哥社会学派(上)”,济南:《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3期;* “芝加哥社会学派(下)”,济南:《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4期;* “SARS传播期间的公众传言与社会舆论”,陆学艺等主编:《2003年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社会学内部的对立与动力”,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社会学主义与社会学年鉴学派”,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经典社会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论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南京:《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Cultural Transmiss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Winter 2001;*“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形成与确立”,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Mao’s Era and the Post Mao’s Era”, 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00;*“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毛泽东和后毛泽东时代的比较”,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秋季刊(总第17期);*“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年第2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ural Chinese During the Present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comparison of Zhouzhuang Township and Beijing’s ‘Zhejiang Village’”,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流动与都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北京:《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转载;*“试论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边际人:概念、特点及其他”,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7年第2期;*“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春季卷;*“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社会时尚的嬗变与兴替”,南京:《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北京:《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期;*“集群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辩”,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社会时尚的三种表现形态”,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面向社会: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折”(与王晓章合作),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批判”,北京:《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3 期;*“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探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0年第4期;*“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西方民族性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拓展与应用”,南京:《社会学探索》1989年第5期;*“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历史、理论与特征”,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南京:《青年界》1988年第1期;北京:《青年研究》1988年第11期;*“社会心理学概观”(译文),北京:《国外社会学》1988年第2期;*“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北京:《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5期;*“班杜拉和科尔伯格:性别角色发展观的分析”,开封:《心理学探新》1986年第3期;*“简论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天津:《社会学与现代化》1985年第4期;*“论手势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开封:《心理学探新》1984年第3期。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协会主办、中国科学协会会刊,中国科学协会一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协会核心期刊、《SCI & SSCI》收录来源期刊。大16开本,月刊,国际刊号为:ISSN 1813-4149,公开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论文征稿范围:  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与科学所有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征稿要求:  文稿论点明确,无政治性错误;立论正确新颖,说理通畅,论据充分,资料详实,数据可靠。  来稿请用WORD排版,并通过《中国社会科学学报》邮箱 投寄。  来稿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剽窃。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其作者和文献来源。本刊有权对拟用文稿作文字上的修改、删节,对图表有权按规范、标准等要求作技术处理;凡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申明。  作者请自留底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  来稿经审核录用后,需交纳一定的版面费,标准为2000字以内200元,每超过百字加收8元(若有数学图形、表格、英文则按照所占版面收取版面费)。  本刊为非营利学术刊物,版面费在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学术性期刊中是较低的。不付稿酬。  投稿请注意:邮件主题为所投刊物的名称。  来稿请按标题(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单位(外加圆括号)、摘要(不超过15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和参考文献的顺序撰稿。若是基金项目,请注明课题全称和批准文号。  来稿请附作者真实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民族、工作/学习单位全称、最后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学术经历、主要研究领域和详细通讯地址(包括邮政编码、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以便及时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承诺:  来稿编辑部3天内审核,合格者将会发录用通知,接到录用通知后请办理入录手续,文章现期内刊登。  刊后服务:  录入阁下论文的期刊出版后,免费赠送样刊二册。  入选论文经中国科学协会学术委员会审核合格者,由中国科学协会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特殊说明:  本刊封二、封三为成功领导人、企业家、管理学家、科技英才、教育名人、名校介绍等,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刊对荐稿者,待遇从优。有意者请与本刊联系。  联系方式:  地址:香港上环文咸西街26-28号南北行大厦  电话:00852-30198221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鉴别 鉴别-都指通过相应政府机关的鉴别。对中国大陆和香港政府网站,网址应有一项,注意在gov前后都有“”。如发现其他非政府网站内容与政府的的答复不一致,即可向当地警方举报。 {一}联合国期刊中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期刊: [1]中国科学协会主办、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学术核心期刊,是由世界唯一的联合国期刊中心唯一授权具有刊名和相应刊号的唯一合法拥有者。并且唯一在香港出版。 [2]中国科学协会主办、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学术核心期刊,是经香港政府有关部门长期严格评审,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azette) 的、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美誉度的著名学术刊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是香港具有最高法律级别的公告。 {二}中国科学协会主办、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学术核心期刊在香港政府的注册备案信息: [1]《中国教育学报》刊登于2005年7月8日出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第9卷第27期。 [2]《科学学报》刊登于2005年9月30日出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第9卷第39期。 [3]《中国社会科学学报》刊登于2005年9月30日出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第9卷第39期。 [4]《现代学术研究》刊登于2005年12月16日出版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第9卷第50期。 [5]《中国教育科学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等其他刊物注册备案信息请直接向香港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查询。 {三}期刊注册备案信息查询(政府部门只提供有法律效力的印刷本文件,供阅览、查询和复制): [1]中国香港地区 (1)可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阅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并查询其中以上刊物注册备案信息。电话:(00 852) 24145555 (2)可到香港政府档案处阅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并查询其中以上刊物注册备案信息。电话:(00 852) 1823 [2]中国大陆地区 (1)可到中国国家图书馆阅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并查询其中以上刊物注册备案信息。电话:(0 10) 88545426、88545360 (2)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有关记录: 题名与责任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 =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azette [期刊] 出版项 香港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 2005 中图分类号 D67 索书号:/ QN / D / 157 / 9,27 / 2005 索书号:/ QN / D / 157 / 9,39 / 2005 索书号:/ QN / D / 157 / 9,50 / 2005 馆藏 台港期刊(特殊) 馆藏 特藏子库 [3]其他国家和地区 可到所在国家和地区,收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的图书馆,阅览查询以上刊物注册备案信息。

《香港文学》投稿邮箱地址

你好,建议进相关网页搜索看看,祝你好运@!

哈尔滨南岗区阿什河街11号《男生女生》编辑部 邮编:150001 广州市龙口西路550号《少男少女》杂志社 王竹(510635) 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花园城温馨苑4栋604室《花蕾》杂志编辑部 《华侨日报》 香港中环荷李活道106-116号 《华侨晚报》 香港中环荷李活道106-116号 《天天日报》 香港则鱼涌华兰路盖新大厦四楼 《今天日报》 香港则鱼涌糖厂街82号康和大厦4字楼南座 《镜报》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253-261号 《晶报》 香港皇后大道东141号二楼 《明报》 (日报) 香港北角英皇道651号 《明报晚报》( 日报 ) 香港北角英皇道651号 《快报》 (日报 ) 香港英皇道633号新闻大厦五楼 《成报》 (日报 ) 香港英皇道101号成报大厦 《新报》 (日报 ) 香港德辅道西444号香港工业大厦17楼 《星岛日报》 香港九龙宏光道-号星岛大厦(1) 《星岛晚报》 香港九龙宏光道-号星岛大厦(2) 《大公报》 (日报 ) 香港轩尼诗道342号 (3) 《新晚报》 (日报) 香港轩尼诗道342号 (4) 《文汇报》 (日报) 香港海旁道七号兴纬忠214楼(5) 《东方日报》 香港九龙贵州街东方报业大厦 《香港联合报》 香港九龙贵州街东方报业大厦 《经济日报》 香港柯达大厦 《香港商报》(日报) 香港英皇道499号 《世界华文诗报》 香港屯门中央邮局399号信箱(6) 《世界华文艺术报》 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7) 《香港文学报》 香港九龙红勘春田25号二楼H座(8) 《香港文学》(月刊)香港湾仔摩利臣山道38号文化商业大厦13楼 《文学世界》 (季刊)香港告士打道109号1303室(9) 《文学家》 (双月刊》香港九龙窝打老道40号宝翠大楼11字楼1座 《文艺报》 (双月刊)香港卢押其康大厦七字楼702室 《香港作家》 (月刊)香港湾仔骆克道381-383富士大厦71FA室 《香港作家通讯》 香港铜锣湾骆克道406号 《香港作家联谊会》 香港湾仔庄敦道195-197号广亚大厦五楼F室 《二十一世纪》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研究所 《当代诗坛》(季刊) 香港九龙中央邮政71554信箱(10) 《世界中国诗刊》 香港上水新城路93号(11) 《现代诗刊》 香港德辅道中84-86号章记大厦1403号(12) 《诗》 (双月刊) 香港西营盘邮政50431号信箱 (13) 《诗学》 香港九龙美孚新村吉得径11座8楼D( 14) 《九分壹》(诗刊》 香港西营盘邮政50440号信箱(15) 《大成》(文学月刊) 香港租庇利街11号3楼 《现代中外诗酒报》 香港荃湾德花园C座10楼A座 《读者文摘》(月刊) 香港邮政信箱497号(16) 《读者良友》(月刊) 香港域多利皇后街9号 《星岛体育》(周刊) 香港英皇道635号新闻大楼8楼 《智力世界》 (月刊) 香港轩尼诗道395号东区商业大厦 《南北极》 (月刊) 香港九龙尖嘴邮政信箱9-6306号 《广角镜》(月刊) 香港湾仔庄士教道184-186号 《美术家》(双月刊) 香港中环云咸街3号A咸灵顿大厦202室 《摄影艺术》(双月刊) 香港潭臣道5-11号信帮商业大厦16楼A座 《摄影世界》(月刊) 香港九龙福华街117号北河南场-楼25号 《摄影与设计》(月刊》 香港九龙弥敦道300号华丰大厦6楼A座 《中国旅游》 香港北角英皇道 334-336号青云大厦1楼C座 《中国旅览》 香港黄竹坑道28号1-2楼 《旅游杂志》 香港德辅道中44号日发大厦9楼903号 《贸易与旅游》 (季刊)香港轩尼诗道 342号国华大厦16楼 《华贸与旅游》 (旅游双月刊) 香港德辅道 60号荣裕商业大厦1002室 《明星电视》(周刊) 香港英皇道499号北角工业大厦22楼 《银色世界》(月刊) 香港九龙荔枝角美孚新村百老汇街2段B室20楼 《南国电影》(月刊) 香港九龙清水湾道220地段 《电影双月刊》 香港铜锣轩尼诗道475-481号东南大厦12楼 《华人月刊》 香港皇后大道中222-226号启皇商业大厦1102室 《九洲学刊》 (季刊) 香港中环干诺道中200号信德中心1001-5室 《春秋杂志》 (半月刊) 香港礼顿道60号7楼 《现代经济》 香港荃湾荃德花园C座10楼A座 《信报财经新闻》 香港北角工业大厦

装吧你

香港北角健康东街三十九号柯达大厦二期 大公报总机:(852)25757181

香港报刊投稿邮箱地址

香港北角健康东街三十九号柯达大厦二期 大公报总机:(852)25757181

sorry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辑出版的《语文建设通讯》(香港),其前身为《汉字改革》(香港),创刊于1980年,截至2003年9月已出至第75期。目前,《语文建设通讯》为季刊,刊载各类关于语言文字的论文,每期80页,约11万字。联系、投稿可寄:香港轩尼诗道邮局信箱20327号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传真:852-25279273电邮:电话:852-25284853地址:香港轩尼诗道19-21号(18)楼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A、个人著作:*《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经典贡献)》,45万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25万字,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现代社会心理学》,45万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社会心理学史》,37万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走向社会的名片:公共关系的理论与实践》,27万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广告战略与战术》,25万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B、主编著作:*《全球中产阶级报告》(主编),3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主编),40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研究(2006年春季卷)》(与谢寿光共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研究(2005年春季卷)》(与谢寿光共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研究(2005年秋季卷)》(与谢寿光共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主编),57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版;*《社会理论论丛(第1辑)》(与张一兵、周宪共同主编),27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理论论丛(第2辑)》(与张一兵、周宪共同主编),25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大过渡时代的中国青年》(与周怡共同主编),41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主编),40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学校教育与管理心理学》(主编),28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主编),40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主编),31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C、译著(含校阅):*《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米尔斯著),35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文化:社会学的探索》(霍尔著,与徐彬合译),30万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著),20万字,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版;*《精神、自我与社会》(G 米德著,周晓虹校),30万字,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4年版;*《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萨哈金著,主译),67万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萨摩亚的成年》( M 米德著,与李姚军合译),15万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90年版;*《人格:文化的积淀》(巴普诺著,主译),48万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文化与承诺》( M 米德著,与周怡合译),10万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D、主要学术论文:*“《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北京:《读书》2007年第5期;* “Rur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oist and post-Mao periods”,in Mohanty, M& Ma, Rong (),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Delhi: Sage Press, *“中国中产阶级:虚幻抑或现实”,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上海:《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再论中产阶级: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上海:《社会》2005年第3期;*“1951-1958: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中国研究》2005年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二法则”,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学术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上海:《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产业?”,上海:《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1期;*“芝加哥学派的贡献与局限”,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杭州:《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传播的畸变:有关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芝加哥社会学派(上)”,济南:《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3期;* “芝加哥社会学派(下)”,济南:《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4期;* “SARS传播期间的公众传言与社会舆论”,陆学艺等主编:《2003年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社会学内部的对立与动力”,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社会学主义与社会学年鉴学派”,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经典社会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论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南京:《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Cultural Transmiss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Winter 2001;*“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形成与确立”,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Mao’s Era and the Post Mao’s Era”, 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00;*“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毛泽东和后毛泽东时代的比较”,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秋季刊(总第17期);*“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年第2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ural Chinese During the Present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comparison of Zhouzhuang Township and Beijing’s ‘Zhejiang Village’”,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流动与都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北京:《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转载;*“试论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边际人:概念、特点及其他”,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7年第2期;*“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春季卷;*“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社会时尚的嬗变与兴替”,南京:《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北京:《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期;*“集群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辩”,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社会时尚的三种表现形态”,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面向社会: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折”(与王晓章合作),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批判”,北京:《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3 期;*“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探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0年第4期;*“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西方民族性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拓展与应用”,南京:《社会学探索》1989年第5期;*“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历史、理论与特征”,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南京:《青年界》1988年第1期;北京:《青年研究》1988年第11期;*“社会心理学概观”(译文),北京:《国外社会学》1988年第2期;*“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北京:《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5期;*“班杜拉和科尔伯格:性别角色发展观的分析”,开封:《心理学探新》1986年第3期;*“简论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天津:《社会学与现代化》1985年第4期;*“论手势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开封:《心理学探新》1984年第3期。

《面子·人情·关系网》, 20万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 30万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繁体字版,22万字,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2000年版。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简体字版,22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面子、人情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取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华人本土心理学与华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2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0*《社会科学本土化:多元视角解读》,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 司2001年版。*《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蜕变中的中国家庭》,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女性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劳动社会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 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社会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现代社会心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 ,第3期。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年,第1期。*“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信任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社会心理学30年”,《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社会学的转向”,《社会》,2007年,第3期;*“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社会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社会理论论丛》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人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变迁”,南京:《中国研究》,2005年,创刊号;*“一场游戏,一场梦”,山东:《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杭州:《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本土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批判、反省与出路”,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年,第1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评华人心理学报”,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冬季号。*“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儒家的社会建构:社会理论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香港:《社会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 第4期。*“中国人的社会行动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终结”,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由公及私:中国组织资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际关系结构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95~1998》,专稿。*“中国‘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从油画人体展说开去”, 北京:《东方》, 1996年, 第5期。*“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 一项个案研究”,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6年, 第3期。*“《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2期。*“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江海学刊》, 1996年, 第5期。*“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总第13卷)。*“中国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5年, 6月号, 总第32期。*“中国人‘窝里斗’吗? ”, 北京:《东方》, 1995年, 第6期。*“中国人的脸面观——一种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专稿。*“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北京:《东方》, 1994年, 第6期。*“中国人在社会行为上是什么取向? ”,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中国人的脸面观: 有关其向度及其假设”,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总第2期 (1994)。*“‘泥’与‘沙’——为中国‘国民性’之症结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4年, 4月号, 总第22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3年, 第4期。*“论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方向”,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东方天书新探——将军崖岩画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南京:《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双重取向——‘内聚’与‘内耗’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2年, 第3期。*“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1年, 第2期。 2006年,《报:中国人交换方式与观念的研究》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2006年,《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获第五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05年,《传统中国人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社会心理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5)。2003年,《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2002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1996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1995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1995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南大队的执行教练及199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南大辩论智囊团成员并三次夺得冠军而受到学校颁发的奖状。1994年,获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论文一等奖。1994年,获江苏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3-1994年,获南京大学双元奖教金一等奖。1993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樱松奖三等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