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解放军日报总编辑杨

发布时间:

解放军日报总编辑杨

拜托 作者是汤宏呀

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任期1981年-1984年)舒同(1905- ) 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曾入县立尚志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于1920年组织“金兰同学社”,研读进步书刊,宣传救国思想。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乡县委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东乡党组织遭破坏被通缉,辗转于武汉、合肥、上海、南京等地,以卖字为生,寻找党的组织。1929年潜回本县,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先后任军政治部秘书、十一师秘书长,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红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师、十一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部队缩编后,任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1935年任红二师政治郎主任。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曾率工作团在山西五台;定襄一带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反“围攻”、反“扫荡”斗争。1940年赴延安,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底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秘书长。1943年到山东,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1945年起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国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常委、社会部部长。参加了鲁南、济南、淮南、渡江、上海等战役。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部长兼《解放日报》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华东局党校校长等职。1954年住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3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77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著名书法家,是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任期1984年-1990年)  启功先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稍长,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至今。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邵宇(1990年-1991年)邵宇(1919-1992),原名邵进德、邵蔚。辽宁丹东人。1934年曾在沈阳美专、北京美专学习。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参加新四军,历任苏中《江海报》总编辑、《苏中报》主编、苏中新华社副社长。1945年后到东北工作,曾任《东北日报》通讯采访部部长。1950年调北京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画报》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出版公司副董事长,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擅长速写、水彩画、中国画。出版有连环画《土地》;组画《千山万水》、《上饶集中营》;《首都速写》、《朝鲜战场速写》,《邵宇作品选集》等。曾任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任期1991年-2005年)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之友》杂志名誉主席等职。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历年创作书法作品15000件以上,其中为图书报刊、展览题专题贺以及题写匾额1000件以上。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亚运会五洲大酒店等重要场所书写巨幅。其书法作品遍及亚、欧、美各大洲,刻于名胜古迹者有杭州、苏州、镇江、上海、南京、济南、郑州、峨嵋山、三峡、千山、崂山、贺兰山、海南、北京等地。书法作品等地。书法作品已出版《当代书法家精品·沈鹏卷》、《沈鹏书法选》、《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归去来辞》、《行草书绝妙宋词》、《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等。美术评论侧重于中国画、书法及通俗美术,曾为几十种画册及著名书画家个人专集撰写序跋,对中表年诗词创作500首以上,已出版有《沈鹏诗词选》(欧阳中石书写)、《三余吟草》,思路开阔,诗味浓郁。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其中有主持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故宫博物观》(日本同朋舍出版,33册)、大型摄影集《苏联》、《北京》以及小学《写字》课本(12册)等。沈鹏曾担作北京大学、中央美院、首都师大等校博士生论文答辨委员、主席。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出版、讲学以及举办书法展览曾多次访问日本、瑞典、原苏联、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多次为残疾人、亚运会、灾区等捐赠大量书法作品。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界、家乡多种公益事业集资、捐款。一贯具有急公好义,甘为人作嫁的精神。赵朴初赞扬沈鹏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沈鹏诗作"清新挺健"。启功说:"仆私交沈鹏先生逾30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他荣获联合国Academy世界和平艺术权威奖,被列入各种名人传记与辞书,包括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世界名人辞典》以及《国际传记辞典》等。第五届中国书协主席:张海(2005年至今)张海 男,1941年9月生,河南偃师市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八、九、十届人大代表。1993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海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即在安阳市专业从事书法组织活动和书法创作。 1981年调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从83年起任副秘书长、85年任副主席兼秘书长、91年任主席。主持河南书协工作期间,举办了大量在国内外具有开创性有重大影响的书法活动。其中从84年起举办的四届中原书法大赛、河南中青年墨海弄潮展、国际书法展、新十年书法论辩会、国际临帖展、创建了河南书法函授院等,规模空前,形式独创,在国内外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期中国书法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采取多种举措,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使一大批作者脱颖而出,从而使河南书法由原来中下游水平,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以最权威的全国书展为例,1989年—2004年共举办五届全国书展评奖,第四届全国展河南入选数、获奖数均居第一;五届全国展获奖第一,入选第二;六届、七届入选、获奖均居第一;八届全国展入选、获奖均居第二。入选数和获奖数十个可比数字,河南获得七个第一,三个第二。现在全国设置的三大展览,其中两大展览(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和全国青年展)是由河南提议被中国书协接纳并首先在河南举办。不仅如此,河南书协多次承办全国性展览和大型活动,如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第一届、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隶书展、首届青年展、第五届书学讨论会等,为中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青年作家康征著的《走近张海》书中有较为详细记述。张海四体皆能,成果突出,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以隶书和行草最著。其隶书以汉碑为本,后潜心汉简,继而融合行草,最终自成一家,被书界称之为草隶。1987年即为日本专业刊物介绍;其行草书1992年获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1990年以来陆续出版了《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精品选》、《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佳作解析—张海行草书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沈鹏等书界权威对其为书为人的评价,收录在《创造力的实现》一书中。张海同志勤于思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见解。关心中国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关键时刻,都能提出一些重要问题引起书坛思考和共鸣,其中在改革开放初期写的《我们不能再等待》数篇专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一文,以及倡议举办的《当代著名书家代表作展》,在书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另外还发表有《论费新我书法艺术》等各类文章数十篇。张海同志1986起,曾担任河南省书法家代表团团长、河南省文化代表团团长、河南省书画家代表团团长、河南装裱艺术家代表团团长、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团长,先后十多次到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奈良、北上市、高松市举办书法展览。应新加坡书协的邀请,90年到新讲授隶书,91年随费新我先生到新办展。从1993年起先后四次应邀赴港讲学举办个人书法展,《张海师生书法展》,作为学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师生举办书法讲座,担任全港双年艺术展评委;作品曾到韩国、法国、德国、芬兰、加拿大等地展出。张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1991年即担任河南省书协主席,1994年担任省文联副主席(专职)、党组成员。2000年担任省文联主席(专职)、党组副书记。主持文联工作期间,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河南文艺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张海同志在繁忙日常工作之余,还积极筹措资金,出版了《河南文苑英华》丛书;《河南老艺术家丛书》、《河南作家文集》。曾主编《书法教程》、《中州书坛学人丛书》、《书法艺术》教材、《书法博览》、《青少年书法》、《黄河魂—谢瑞阶书画评论集》、《当代书家代表作展览作品集》等。张海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奖励后学。从全国第七届书展开始,一直坚持对河南书法作者在全国展和兰亭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的作者每人给以5000元奖金,至今已有二十六位作者受到奖励。坚持每年资助5名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已经资助二十位。还有二十余名小学生得到捐助。还为河南书法奖励基金捐款二十万。

近四五十年来,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办了不少实事,被誉为身残志坚的社会的活动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李铁映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杨汝岱等国家领导分别在北京和昆明会见过他。1979年2月自卫还击战在前线指挥部新华社记者组,他和新华社记者蒋永武、蔡志培等采写的《英雄战士——罗立钢》、《军民情谊今更浓》和《特别慰问队》等,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云南日报》上。2003年,他为云南省副省长程映萱写的论文——《发扬云南优势、培育名牌产品》发表在《中国名牌商品》杂志、《华夏名牌导报》杂志和《名牌与经济》论文集等全国性的刊物上。2004年,他陪国务新闻办公室局长王国泰到云南思茅市和缅甸考察;又陪他到昆明卷烟厂、云南白药集团、滇虹药业集团和昆明勋业投资集团调研。他和云南省人大常务副主任张宝三尽心尽力为培育和打造中国名牌——红河、云烟、红塔山、云南红葡萄酒、云南省山泉等10个产品。他在《中国名牌商品》、《华夏名牌导报》等全国性的刊物上宣传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王文元、云南省省长徐荣凯、副省长吴晓青、省委副书记丹增,全国劳动模范——红河烟厂厂长邱建康、思茅三家村茶厂厂长郭远明,还宣传过名牌企业家——云南白药集团董事长龙江、滇虹药业集团总经理郭振宇、云南大山公司董事长山国勇和红河州烟草公司副经理梁华荣等。他主编过《云南明星企业》大型宣传画册、《云南企业家大词典》和大型巨著《关爱青少年成长——校长(书记)论坛》论文集等。他曾先后为修昆明园通寺、弥勒玉皇阁、弥勒寺等捐过资,捐资为弥勒县的几所寺庙制作匾牌,匾上的名称都是省人大张宝三主任题写。1999年他和张宝三帮助年过古稀的民间老中医马天福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99’世界养心大会,又帮助他到欧洲8国进行学术交流。2006年,他又帮熊庆来的侄子、八十八岁高龄的书法家熊文楷在昆明进行书法作品展销;2005年,在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和中国·昆明首届西部文化博览会上,他带领云南联昊文化艺术院参加盛况空前的书画作品展,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好评。他还先后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捐资几十万帮助建弥勒县吉山小学和沧源县希望小学等,帮助弥勒县洞经古乐团发展壮大,到各地演奏精彩节目。2003年,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改革人物”表彰大会。他先后担任过《中国改革报》云南总代理(记者),《民族画报》云南记者站记者,《中国名牌商品》杂志、《华夏名牌导报》杂志和《云南明星企业》主任,现任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云南省委《关爱青少年成长——校长(书记)论坛》主编,云南联昊文化艺院名誉院长、昆明商贸信息学校名誉校长等职。

解放军日报总编辑

现役军人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部队的首长:部队的首长:就是本部队的最高领导,通常指军官、而且是军政主官。不要看连长是官最小的军官,但在一个连队,连长指导员就是连首长。其他更大的部队单位也是一样。对于一个团来说,团长、政委都是首长;副团长尽管是副团,但不是首长。也就是说,必须是军政主官,而不在乎职务多高当然,副团长到连队检查工作,叫他首长也是正常的

幼年在湖北荆州就读瑞典行道会所办的教会小学,1925年去北京,就读于基督教美以美会(美国差会)创办的北京汇文中学。1928年去上海,入读基督教美北浸礼会和美南浸信会联合创办的沪江大学。后赴美留学。1936年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与民盟盟员共同创办《展望》杂志。1949年3月,解放军渡江前夕,陈仁炳出版有文集《走向民主社会》,批评国民党统治。解放后,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年划为右派前,还兼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委员。他提出“反对乡原态度,提倡贾谊精神”。陈仁炳当时被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张春桥,在其写的题为《陈仁炳的“另外一条道路”是什么?》一文中点名。后来又在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一文中被点名。1980年代,绝大多数右派分子获得平反,而他是5名中央级未获平反的右派之一,也是5人当中唯一一个活着看到自己没有被平反的人。1990年12月9日,陈仁炳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邵华泽,1933年6月生。浙江淳安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学历、教授、中将军衔。《人民日报》社原社长,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报业协会名誉会长、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顾问。著有《生活与哲学》、《新闻评论概要》、《历史转变中的思索》等。发表《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党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奋斗的七年》、《坚持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几个特点》、《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论文。文章: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和启示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党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奋斗的七年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多彩的美而陶醉坚持求实精神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几个特点国情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33年6月生,浙江淳安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浙江省严州中学。1951年01月至1953年08月为上海军医大学学员、文书。1953年08月至1954年08月为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学员。1954年08月至1958年09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助教。1958年09月至1960年09月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60年09月至1964年04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教员。1964年04月至1975年12月任解放军报社编辑。1975年12月至1979年07月任解放军报社时事政策宣传处副处长。1979年07月至1981年10月任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处副处长。1981年10月至1985年02月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1985年02月至1989年06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89年06月至1991年01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1年01月至1992年11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2年11月至1993年09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3年09月至1996年10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至2000年06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2000年06月起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2001年3月、2003年3月分别增选、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2013年10月卸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李讷1940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以“肖力”姓名,供职于《解放军报》社。1967年1月13日组织“革命造反突击队”,贴出“解放军报向何处去”的大字报揭批胡痴(其时任新华社代社长、全军文革小组成员)、宋琼以及杨子才等领导,左右了报社的运动方向。1月17日,林彪签署的《给解放军报社革命同志的一封信》(毛泽东批示“同意,这样答复好”),肯定这一行动“在报社内部点起了革命火焰”。先后担任军报版面组(一说“中央文革记者站”《快报》)组长、解放军报总编领导小组组长(相当于总编辑)。

解放军日报总编辑翟

翟志刚的主要贡献是:  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时41分至17时00分,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成为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史性一大步——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翟志刚简介:  翟志刚,男,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龙江人。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种,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在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担任飞船指令长,是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翟志刚,男,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龙江人。大学文化、双学士学位。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种,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在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担任飞船指令长,是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1]2018年1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

翟树杰,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1976年12月走进军营。历任战士、新闻干事、中央电视台驻总参记者站站长等职。1995年转业,加盟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在《焦点访谈》记者二组从事记者、编导工作。2001年初出任《焦点访谈》记者机动组制片人。翟树杰任军事记者期间制作了大量新闻及专题节目,其中《中国蓝盔》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96-1998年先后有《金穗,你在哪里》、《让光明洒满人间》等5个节目获新闻评论部金奖。1997年后参加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截流、抗洪、“三讲”教育和《焦点访谈》5周年、《改革开放20年》等特别节目的报道任务。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主持人之一。

1951年10月26日生。河北省丰润县人。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在北京读中小学。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1976年起到《诗刊》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各地报刊发表诗作。曾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翟志刚,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梯队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大校军衔,2005年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在“神舟七号”已进入发射前最后的准备阶段,将随“神七”飞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先后两次入选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的翟志刚成为热门人选。有俩人叫翟志刚,一个作家,一个宇航员。

解放军日报总编辑陈辉

陈辉,原名吴盛辉,湖南省常德县黑山尾村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八年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晋察冀边区通讯社当记者,一九四O年调平西涞涿县,先后任县青救会宣传委员、县青救会主任、县武工队政委、区委书记等职。陈辉还是热情的诗人,他写了一万多行诗,曾在《晋察冀日报》、《群众文化》、《诗建设》、《鼓》、《子弟兵》等抗日根据地报刊上发表过很多诗作。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陈辉诗集《十月的歌》,田间在诗集《引言》中写到:“陈辉是十月革命的孩子”、“他的手上,拿的是枪、手榴弹和诗歌。他年轻的一生,完全投入了战斗,为人民、为祖国、为世界,写下了一首崇高的赞美词。”扩展资料:主要事迹巧妙入城1943年冬天,区里决定召开上层人士参加的绅士会,会期临近,身在涿州城里的两个重要人物还未通知到。陈辉决定自己去县城一趟,区长陈琳直摇头:“这太危险!”陈辉谢绝劝阻,穿上日本鬼子的军装,跨上战马,带上通讯员,巧妙地过城门口两排严密警戒的日伪军,闯进城里,通知两位绅士如期到会。他在城里逗留中,还写下以“神八路”署名的《双塔诗》:“双塔昂首迎我来,浮云漫漫映日开。千年古色凝如铁,一身诗意铸琼台。涿郡胜状留人叹,张侯豪志潜胸怀。今朝仰拜晴斓面,明日红旗荡尘埃。”英勇除奸1944年夏天,陈辉带武工队跨越到平汉路东敌人的心脏地区开辟工作,10天中连续5次被敌包围。一天深夜,陈辉指挥突围后,发现丢了一个战士,他冒着枪林弹雨两次进村救出这个战士。陈辉胳膊挂花,鲜血染红了小褂,他忍痛主持开会,研究为什么10天5次被围,经过分析找到了原因,原来敌人以千元大洋悬赏陈辉的人头。有个绰号叫“花姑娘”的特务,把武工队的行踪报告了敌人。当天夜里,陈辉带三个战士,闯进她家,把这个正在和鬼子睡觉的败类处死于村外树林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辉(抗日烈士革命诗人)

1945年2月8日凌晨,陈辉和通讯员王厚祥住的韩村堡垒户王德成家的小院,被一百多日伪军包围。陈辉当时住在西屋,正赶上生病,上吐下泻,没能转移。王德成的妈妈为他做了碗面条,陈辉刚端起热气腾腾的饭碗,无耻的叛徒领着特务魏庆林、张杰英破门而入,枪口对着陈辉:“你跑不了啦!”沉着机智的陈辉趁着放饭碗的霎那间,顺手抓住身边的手枪,“叭”一声,打中魏庆林的手腕,两个特务慌忙退出院子。这时敌人已把小院包围得水泄不通,陈辉和小王坚守在屋里抵抗。在他们最后从门里往外冲的时候,被堵在门外的特务环腰抱住,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敌人和他都倒在血泊里。

陈辉烈士墓 陈辉烈士墓位于涿州市三义公墓内。陈辉同志,原名吴盛辉,湖南省常德县黑山尾村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八年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晋察冀边区通讯社当记者,一九四O年调平西涞涿县,先后任县青救会宣传委员、县青救会主任、县武工队政委、区委书记等职。陈辉还是热情的诗人,他写了一万多行诗,曾在《晋察冀日报》、《群众文化》、《诗建设》、《鼓》、《子弟兵》等抗日根据地报刊上发表过很多诗作。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陈辉诗集《十月的歌》,田间在诗集《引言》中写到:“陈辉是十月革命的孩子”、“他的手上,拿的是枪、手榴弹和诗歌。他年轻的一生,完全投入了战斗,为人民、为祖国、为世界,写下了一首崇高的赞美词。”一九四五年二月八日,陈辉在拒马河畔韩村,由于叛徒告密,遭敌包围,苦战数时,壮烈牺牲。陈辉烈士墓碑为1949年立,碑文记载陈辉烈士生平事迹并录有烈士诗句。碑高04米,宽63米,厚18米;碑首篆刻“永垂不朽”。69年前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逝者如斯,但留在中华民族心中的痛是永远的。今天,日本仍有一小撮人否认这一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但历史真相是不能改变的,中日两国人民应当永志不忘那30万遇难者的冤魂。

何辛对烈士陈辉的回忆  2001年2月8日,是革命烈士、著名诗人陈辉遇难56周年纪念日。  他虽然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那又瘦又小的个子,黝黑的脸  膛,高高的鼻梁,睿智而深邃的眼神,冥思凝想的神态,仍然时常出  现在我眼前。  陈辉是抗战初期,我在延安抗大的同班同学。由于他的牺牲我才  侥幸地活下来,这使我怎么也忘不了他,至今仍深深地怀念着他。  短暂的一生 辉煌的诗篇  陈辉原名吴盛辉,1920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县一个商人家庭,父亲  经商,娶两房妻室,他是二房妻子的儿子。陈辉的妈妈常给儿女讲历  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故事,在陈辉纯洁的心灵上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抗战爆发后,湖南省国民党当局,把全省高中学生集中军训,合  格后发给毕业证书。18岁的陈辉,不愿受那名曰抗日,实则反共的训  练,毅然辞别了亲爱的妈妈和养育他的江南故土,跋涉千山万水,来  到久已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1938———1939年,我和陈辉都在延安抗大五大队和晋察冀抗大  二分校学习。他在抗大的革命熔炉里锤炼成为一块好钢。抗大毕业后,  他被分配到晋察冀通讯社当记者。1940年他自己请求到抗日斗争艰苦  的平西地区涞(水)涿(县)工作,担任县青救会主任、区委书记、  武工队政委。1945年2月8日,陈辉遇难,倒在胜利门槛的前边。他年  仅24岁,他短暂的一生,却给我们留下许多辉煌不朽的诗篇。  1938年我俩同在延安抗大五大队学习。我和另一位同学编辑民先  队墙报,就发表过陈辉的诗。后来到了炮火连天的敌后战场,他写了  不少诗刊登在《诗建设》上。他把街头诗、诗传单写在乡村的墙上,  或由他刻写蜡纸油印出来,撒在战斗的阵地上,敌人的据点、碉堡里。  全国解放后,有关单位争相搜集出版他的诗集。现在我知道出版的诗  约万余行,17多万字。著名诗人肖三主编的《革命诗抄》选入他的诗,  作家魏巍主编的《晋察冀诗抄》选入他十几首诗,诗人田间作序出版  他的诗集《十月的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革命诗抄》也选入  他的《献诗———为伊甸园而歌》等。涿州市宋俊杰编写与出版的  《陈辉传记》中引用他不少诗。1981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上  尾龙介,把他的诗集《十月的歌》译成日文,传到国外。  几十年后,我访问陈辉战斗过的涞涿地区,不少老人仍然记得他  是个“能文能武的神八路”。有些青年人会背诵他一些激人奋进的诗  句。凡是到他墓地凭吊的人,大都会默记刻在墓碑上的那首诗: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子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英雄洒碧血,/化为红杜鹃。/丈夫一死耳,/羞杀狗汉奸。  陈辉的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英雄气概。  诗人必须是战士  魏巍在《陈辉传记》序中有一句话:“陈辉不愧是一个英雄的诗  人和诗人中的英雄,是我们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典型。”陈辉自白:  “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为着人民的利益,我将时刻准备为他们去战  死,把自己投入到战火最激烈的地方去。”他始终把诗和枪都看作革  命的武器,一手拿枪,一手拿笔。1938年冬天,陈辉在晋察冀通讯社  当记者,他在采访过程中,目睹了日寇“三光政策”的暴行。陈辉再  也不满足用笔痛击敌人,决心到前线去,真枪实弹地战斗,经他再三  请求,晋察冀通讯社才批准他到敌我斗争异常残酷的平西涞涿联合县  工作。  1942年秋天,我从华北联大文学系学习结束,中共北岳区委党委  分配我到涞涿武工队工作。我兴致勃勃地跋涉几百华里,来到平西地  委机关驻地河东村,地委组织部长申子谦却通知我:“地委要办个报  纸,决定把你留下,武工队另安排人去搞。”我一听就急了,要求不  要改变我的工作分配。接着陈辉也从县里来到地委机关。他是听到要  成立武工队的消息后,专程跑来请求去武工队的。我们抗大分别后已  有四年多没有见面了,两个老同学顾不上畅叙离情别谊,就激烈地争  吵起来,都争着去武工队。我俩天天为此争吵不休,谁也不肯让步,  都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我说:“你当了几年记者,又是著名诗人,应  当去办报,去写诗!”他反驳道:“诗人必须是战士,不当战士,哪  能写出好诗!你这联大文学系怎么上的?”最后地委决定他去武工队,  我留下搞报纸工作。  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  从1942年冬天,陈辉去武工队到1945年2月他遇难牺牲,这期间我  们曾见过几次面。一次在冬天见到他,他仍穿着那件又旧又破的大棉  袄,腰里系着麻绳,头上扣着毡帽子,脚穿露着脚趾的布鞋,一张又  黑又瘦的干巴脸,乍看就像当地的小羊倌。但是,他那睿智有神的眼  睛,却闪烁着坚毅、明亮、自信的光芒,使我感到他已经锻炼成为一  位名副其实的钢铁战士。  他工作的涞涿五区的斗争极为残酷,到那里工作九死一生。陈辉  去之前,接连有五任区委书记牺牲,陈辉甘愿做第六个。至今涞涿地  区还流传着陈辉和武工队许多神奇的战斗故事。  1943年冬天,区里决定召开上层人士参加的绅士会,会期临近,  身在涿州城里的两个重要人物还未通知到。陈辉决定自己去县城一趟,  区长陈琳直摇头:“这太危险!”陈辉谢绝劝阻,穿上日本鬼子的军  装,跨上战马,带上通讯员,巧妙地过城门口两排严密警戒的日伪  军,闯进城里,通知两位绅士如期到会。他在城里逗留中,还写下以  “神八路”署名的《双塔诗》:  双塔昂首迎我来,/浮云漫漫映日开。/千年古色凝如铁,/一  身诗意铸琼台。/涿郡胜状留人叹,/张侯豪志潜胸怀。/今朝仰拜  晴斓面,/明日红旗荡尘埃。  1944年夏天,陈辉带武工队跨越到平汉路东敌人的心脏地区开辟  工作,10天中连续5次被敌包围。一天深夜,陈辉指挥突围后,发现丢  了一个战士,他冒着枪林弹雨两次进村救出这个战士。陈辉胳膊挂花,  鲜血染红了小褂,他忍痛主持开会,研究为什么10天5次被围,经过分  析找到了原因,原来敌人以千元大洋悬赏陈辉的人头。有个绰号叫  “花姑娘”的特务,把武工队的行踪报告了敌人。当天夜里,陈辉带  三个战士,闯进她家,把这个正在和鬼子睡觉的败类处死于村外树林  里。  诗人之死  1945年2月8日,当东边天空染上鱼肚白的时候,陈辉和通讯员王  厚祥住的韩村堡垒户王德成家的小院,已被一百多日伪军团团包围。  陈辉深夜来到这里,住在西屋,因他病了,上吐下泻,没能转移。王  德成的妈妈为他做了碗面条,陈辉刚端起热气腾腾的饭碗,无耻的叛  徒领着特务魏庆林、张杰英破门而入,枪口对着陈辉:“你跑不了啦!”  沉着机智的陈辉趁着放饭碗的霎那间,顺手抓住身边的手枪,“叭”  一声,打中魏庆林的手腕,两个特务慌忙退出院子。这时敌人已把小  院包围得水泄不通,陈辉和小王坚守在屋里抵抗。在他们最后从门里  往外冲的时候,被堵在门外的特务环腰抱住,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  敌人和他都倒在血泊里。  陈辉曾说:“一个战士,把子弹打完了,就把血灌进枪膛里,”  “枪断了,用刺刀手榴弹,手榴弹爆炸了,用手、牙齿……敌人不能  活捉我,当他们捉住我的时候,也正是我把生命最后交给土地的时候。”  正像陈辉说的,他跟敌人拼搏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把年轻的生命奉献  给伟大的祖国。  幸存者的怀念  陈辉为抗战胜利献出了生命,却没有看到胜利,没有享受胜利带  来的欢乐和幸福。我每每想到这里,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涿县楼桑庙  村烈士陵园里的陈辉墓冢里,只埋着他的人头,他的肢体被残无人道  的日寇喂了狼狗。敌人把他的首级挂在炮楼外边的树上示众。韩村共  产党员李宗尧,黑夜冒死把他的首级摘下来,秘密埋在一个地方。全  国革命胜利后,松林店等村农民代表会,把烈士安葬在这里,并且给  他立了纪念碑。几十年来,每年清明佳节,人们成群结队来给他扫墓,  敬献花圈。  我瞻仰烈士陵园回来后,写了题为“碧血化杜鹃”一文,后来刊  登在《长城》杂志上,寄托了我对烈士的深深怀念。

解放日报总编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