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一版报纸,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052,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406。《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 编:左 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 立 邓大松 王建平 王 前 王铭玉 叶 平 朱葆伟庄新田 陈 凡 汪同三 李兆友 李 凯 张明国 张 雷肖 峰 迟福林 林木西 欧阳康 周光辉 金启军 钟田丽娄成武 洪晓楠 赵 雯 徐用吉 郭亚军 魏 江主 编(Chief Editor):左 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 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 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5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052,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406。《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 编:左 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 立 邓大松 王建平 王 前 王铭玉 叶 平 朱葆伟庄新田 陈 凡 汪同三 李兆友 李 凯 张明国 张 雷肖 峰 迟福林 林木西 欧阳康 周光辉 金启军 钟田丽娄成武 洪晓楠 赵 雯 徐用吉 郭亚军 魏 江主 编(Chief Editor):左 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 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 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5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  本刊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刊源。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2007年本刊影响因子410;总被引频次304,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位居前列。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东北师大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周期:季刊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51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62/C。国内邮发代号12-21,国外邮发 代号:BM357。本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 该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和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植人才,培养学术理论队伍,为提高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服务。刊登的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等国家级奖励;荣获吉林省一、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多篇。本刊在《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文摘刊物上的年转载率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居高校文科学报前列。其中,历史学论文转载篇数居高校文科学报之榜首。海内外报刊经常转载介绍本刊所发表的文章,在海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读者对象: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等。

增刊的刊号与原刊物的刊号是一致的。 增刊发表的文章一般不能作为评职称用。 如果只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论文,那么是否增刊没有多大关系。 还有 法律上并没有说在增刊上发的文章和在正常期刊上发的文章有什么不同,所以它们享有的法律权益是相同的。但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区别对待,将其视为“亚刊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1、《艺术教育管理学》(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2、《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娱乐业——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娱乐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1861-1949)》(专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3、《湖北文化史·艺术史》(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4、《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5、《中国文化创新蓝皮书》2010、2011、2012、2013,第二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6、《 中国文化史探究集 冯天瑜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文集》,主编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7、《文化产业集聚区策划与运营》,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文人与诗妓——诗妓在诗词传播中的作用探微》,《湖北民族学报》2000年第1期;《煮酒论英雄——中国古代英雄标准探微台湾》,台湾《历史月刊》2000年第3期,美国《中国时报》转载;《文物科技体制创新与观念变革》,《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3日;《政府艺术管理职能“错位论”的源流及其认识局限》,《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试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石头崇拜与中华玉文化的形成》,《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文献》(CUAA)2003年第6期转录;《论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实现途径——兼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文化研究》2004年6期转载;《艺术表演行业的反市场形态及原因分析》,《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文化研究》2004年9期转载;《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分期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古代情爱巫术及其影响》,《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我国文化体制的缘起、演进与改革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民国政府管理近代文化娱乐业的探索及其现代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5年9期转载;《建国以来中国事业单位组织模式的变迁——一种以艺术表演团体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人大《公共行政》2005年7期转载;《行业差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文化研究》2006年1期转载;《百年职业艺术教育迎来新机遇》,《中国文化报》2005年2月21日;《网吧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形态、属性与特征》,《和谐与共存——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年;《老郎庙的近现代变迁——以汉口为中心文化娱乐业组织形态的一个侧影》,《文艺研究》,2006/02;《网吧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的可行性及类型选择》,《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福建论坛》2009年第2期,人大《文化产业研究》转载;《文化创意产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与价值定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路径与理论模型》, 《江汉论坛》,2009/06《多元文化环境下强化文化管理战略的价值、内涵与政策思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3;《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与文化行业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因应策略——基于《魔兽世界》网络游戏主管权两部委论争事件的分析》, 《江汉论坛》, 2010/05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进展与理论模型》,《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路径与结构特征》, 《文化产业导刊》2010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评估及政策定位》,《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论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1期转载;《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力量参与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湖北省的农村文化调查》,《江汉论坛》,2011年第2期 ;《当代中国艺术表演行业的市场适应性问题及其对国家政策环境的特殊要求》,《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国家文化体制的历史来源——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模式的结构化和制度化(1927-194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区域趋同环境下如何建构城市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优势?——以“后特区时代”的深圳为例》,《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1900—1949年的中国公共文化领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06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 ;《我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特殊性及其政策含义》,《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 ;《观念革命、技术创新与制度嬗变:重建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逻辑结构》,《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论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作用——以湖北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北支柱产业的政策与路径研究》,《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性质变迁与政策意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1期。主持课题全国艺术科学部级课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1HG98),协助主持,执笔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2002[132]);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理论研究课题(文化部,2002年),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文化体制改革对策研究”([2003]08),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全国艺术科学部级课题“艺术教育管理学研究”(03GG120) ,主持人;全国艺术科学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03AG13),主持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湖北文化资源状况与区域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主持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娱乐业——以武汉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主持人;武汉市规划局 “武汉城市文化特色营造比较研究”, 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组织框架设计”,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2005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2005年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三峡文物考古成就总体动画展示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网络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发展研究”,主持人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确立——政治变局中的政党、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导权(1921—1952)”, 主持人;2005年国家文物科技规划课题“楚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主持人;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中华竹文化艺术史”,主持人;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国家艺术节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主持人;2006年国家财政部“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调查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2007年当前我国公共文化经费绩效评价及文化基金会的可行性研究(财政部,2007年),主持人;2007年当前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财政部,2007年),主持人;2007年当前我国公共文化经费绩效评价及文化基金会的可行性研究(财政部),主持人;2006-2007 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研究(文化部,2007年);2003-2006湖北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蓝皮书(湖北省省委宣传部,2007年);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国家艺术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影响和作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运作模式、经验及其影响力的实证研究”(2007年),杜建国主持、傅才武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文化部“2006-2007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研究”课题(2007年),主持人。2007年科技部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的体系架构、集成及示范应用,子课题负责人;2008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前期研究(财政部、文化部),主持人;2008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研究(湖北省发改委),子课题负责人;2009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政策研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课题(20090119))结项;2009 中国特色的艺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财政部) 已完成 ;2009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十二五”及下一个十年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项目) 2010年6月完成 ;2009 国家文化创新年度报告(文化部) 2009年12月完成 ;2009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研究(财政部) 2009年12月完成 ;2009 三峡工程的文化学研究(三峡总公司招标项目) 2009年10月完成 ;2009 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政政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 已完成 ;2010 推进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与路径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 进行中 ;2010 湖北省基层公益性文化单位经费保障标准研究(湖北省财政厅) 结项  201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中部试点,湖北综合性研究) 文化部、湖北省文化厅 结项  2011 湖北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研究 (湖北省文资办) 结项  2012 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研究 (湖北省文物局)结项2012 我国文化产业振兴的法律与政策研究 (中央文资办) 结项  2012 全国文化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研究 (中央文资办) 结项  2012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绩效调查研究 (文化部、财政部) 结项  2012 “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研究 (文化部、财政部)结项  2012 全国行政村级公共文化保障机制与保障标准研究(文化部、财政部)结项  2012 全国农村居民及返乡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文化部、财政部)结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1975年创刊 双月刊)主  管湖北省教育厅主  办湖北大学编辑出版《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  编江 畅常务副主编陈道德地  址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邮  编430062 电  话027-88662660E标准刊号ISSN 1001-4799 CN 42-1020/C

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论经济法责任的特征》,《当代法学》1993年04期。  《试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矛盾及对策》,《当代法学》1994年03期。  《论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06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1996-05-01转载。  《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再认识》,《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06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1997-02-01全文转载。  《经济法学体系的开拓与创新》,《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01期。  《我国经济法立法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我国与韩国经济法立法技术的比较与借鉴》,《东北亚论坛》1997年02期。  《略论经济法立法的模式和体例结构》,《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人权的民法保护机制》,《社会科学探索》1997年03期。  《经济立法概念的重新界定》,《当代法学》1997年04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1999-07-01转载。  《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思考》,《人口学刊》1997年04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于1997-12-01全文转载。  《我国经济法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5期。  《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反思与深化》,《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0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1998-01-01转载。  《我国经济立法中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行政与法》1998年01期。  《论占有与善意取得》,《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03期。  《略论经济法立法权》,《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02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于1999-07-01全文转载。  《经济法立法的协调性原则简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04期。  《我国民法应建立禁治产人制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0-02-01全文转载。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2000-02-01全文转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论民事活动—兼论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结构的设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2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0-07-01全文转载。  《论妨碍型侵犯著作权行为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4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1-01-01全文转载。  《先占制度简析》,《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论表见代表及其运用》,《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论俄罗斯民法典总则的特点与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借鉴》,《法学评论》2000年06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1-02-01全文转载。  《法人越权行为原则的再认识》,《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2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1-08-01全文转载。  《法人表见代表制度三题》,《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性问题》,《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1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2-05-01全文转载。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2002-04-01全文转载。  《论私法自治与我国民法典》,《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于2003-07-01全文转载。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3-08-01全文转载。  《论我国物权请求权诉讼时效的立法选择》,《法学评论》2003年05期。  《我国土地用益物权体系的立法构造》,《当代法学》2004年01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4-08-01全文转载。  《论民事习惯与我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文集)》2004-01-01。  《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立法构造》,《当代法学》2004年1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4-08-09全文转载。  《论民事习惯与我国民法典》,《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4-06-09全文转载。  《论我国法定抵押权制度的立法模式》,《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4期。  《我国土地用益物权体系重构的逻辑思路》,《中国物权法的理论探索(文集)》2004-09-01。  《论物权变动的便捷与安全原则》,《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5-06-01全文转载。  《地役权制度的价值分析及框架设计》,《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罗马法教学改革与民法课程建设》,《高等研究与实践》2005年01期。   《专家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兼论德国新债法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5期。  《论我国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责任的立法模式》,《当代法学》2005年06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6-02-01全文转载。  《我国法定抵押权制度的若干立法构想》,《当代法学》2006年02期。  《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以人为本与中国民法典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5期。  《我国农村集体所有权的立法思考——兼评《物权法(草案)》(四审稿)的相关规定》,《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06-12-01。  《我国〔物权法〕立法技术若干缺陷的分析与完善》,《当代法学》2007年04期。  《我国民法典总则编中私权的立法设计》,《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8年第9期全文复印。  《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  《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综述》,《当代法学》2009年第3期。  《我国民法典基本原则表述的立法技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论侵权责任法(草案)结构体例设计之不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中国民法典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载于吉林省法学会编《科学发展 改善民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中国未来民法典总则编私法责任一般条款的立法设计》,《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1期。  《论商铺业主经营权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冲突的司法处理》,《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  《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界定及其强化》,《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  《善意转让合同的立法解析与逻辑证成》,《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论民事权益——民法保护对象的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法学杂志》2011年第1期。  《论财产性民事责任优先承担规则》,《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8期。  《论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处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的司法适用——基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及其判决的评判和反思》,《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构筑私权的类型体系》,《当代法学》2012年第2期。  《我国民法典总则编私权客体制度的立法设计》,《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0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4期转载。   中国民法典应构建老年监护制度——兼论中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完善》,《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1期。  《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法学杂志》2013年第3期。  《我国食品侵权潜在损害医疗检查费制度的构建》,《经济纵横》2013年第5期。

刊名: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1-5489CN:22-1340/O邮发代号:12-1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曾用刊名: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吉林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5 所院校新组建的吉林大学于 2000 年 6 月 12 日 成立,原各院校所属的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长春科技大学学报》《长春邮电学院学报》)经过整合,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 2002 年 1 月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分 5 个版本出版 :《吉林大学学报 ( 理学版 ) 》 《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