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邮箱

发布时间: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邮箱

中国美术学院不是985院校,

当然是新美术,新美术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美术大观也不错,两者相比较的话还是有差距的。

1、西方艺术史谱系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博览群书,2008,(2).第二作者。2、肖像中的深意——社会史视角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自我肖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4).独著,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重要核心期刊。3、何为“风格主义” 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05,(3) 独著,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4、店铺、工作室和学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独著, 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5、论洛伦佐·德·美第奇的艺术赞助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独著, CSSCI来源期刊。6、《权力、虔诚与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赞助的意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8期。7、《文艺复兴时期的“比较论”与现代西方艺术传统的建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8、《从合作生产到“亲手制作”》,《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邮箱地址

<<美术向导>>不是艺术类核心期刊 艺术类核心期刊: 1 新美术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 2 美术 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 * 3 书法研究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4 中国书法 北京 中国书法家协会 * 5 美术观察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 6 美术研究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 7 装饰 北京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8 民族艺术 南宁 广西艺术研究所 9 中国摄影 北京 中国摄影家协会 * 10 中国音乐学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1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 12 音乐研究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3 音乐艺术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 * 14 中国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 * 15 人民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 16 黄钟 武汉 武汉音乐学院 17 音乐创作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18 中国戏剧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19 剧本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 20 戏剧艺术 上海 上海戏剧学院 21 戏剧 北京 中央戏剧学院 22 戏曲艺术 北京 中国戏曲学院 23 中国京剧 北京 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 24 上海戏剧 上海 上海戏剧家协会 25 当代戏剧 西安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26 艺术百家 南京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27 舞蹈 北京 中国舞蹈家协会 * 28 四川戏剧 成都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29 电影艺术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 30 当代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 31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 * 32 世界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33 中国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 34 电影创作 北京 北京电影制片厂 35 电影通讯 北京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 36 电影文学 长春 长影集团期刊出版公司 * 37 当代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38 电视研究 北京 中央电视台 39 电影新作 上海 上海电影家协会等 40 中外军事影视 北京 八一电影制片厂 *

《美术与设计》:主编:阮荣春(兼)副主编:顾平(常务)、刘伟东、陈世宁、何晓佑、仲星明(注:可能现在是社长:顾平主编:刘伟东)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邮编 21001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编辑部编辑部电话:025-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邮箱格式

<<美术向导>>不是艺术类核心期刊 艺术类核心期刊: 1 新美术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 2 美术 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 * 3 书法研究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4 中国书法 北京 中国书法家协会 * 5 美术观察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 6 美术研究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 7 装饰 北京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8 民族艺术 南宁 广西艺术研究所 9 中国摄影 北京 中国摄影家协会 * 10 中国音乐学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1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 12 音乐研究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3 音乐艺术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 * 14 中国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 * 15 人民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 16 黄钟 武汉 武汉音乐学院 17 音乐创作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18 中国戏剧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19 剧本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 20 戏剧艺术 上海 上海戏剧学院 21 戏剧 北京 中央戏剧学院 22 戏曲艺术 北京 中国戏曲学院 23 中国京剧 北京 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 24 上海戏剧 上海 上海戏剧家协会 25 当代戏剧 西安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26 艺术百家 南京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27 舞蹈 北京 中国舞蹈家协会 * 28 四川戏剧 成都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29 电影艺术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 30 当代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 31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 * 32 世界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33 中国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 34 电影创作 北京 北京电影制片厂 35 电影通讯 北京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 36 电影文学 长春 长影集团期刊出版公司 * 37 当代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38 电视研究 北京 中央电视台 39 电影新作 上海 上海电影家协会等 40 中外军事影视 北京 八一电影制片厂 *

中国美术学院不是985院校,

中国美术学院是双一流,不是985,也不是211。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创立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饱含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响。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人双环六学科”的学科构架,美术学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艺术学被列为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建筑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艺术学一级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校学生9000余人,其中本科生6500余人,研究生8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专科生1900余人;教职工约千人,其中教授110人,副教授196人。院系设置如下:具体院系概况:请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官方网站

1、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是中国美术学院基于当前国内和国际文化趋势,顺应新思想、新技术发展而作出的重要选择,是基于学院“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办学思想,秉承“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方西洋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文脉。2、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法系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独立设置的书法系科。其前身是创设于1963年的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正式成立书法系。

中国美术学院不是985工程高校,学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于1928年,时称国立艺术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改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以前隶属文化部管理,2000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2016年,获批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文化部共建高校。中国美术学院在九十四年的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这个过程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中国美术学院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与艺术教育的双重职责,致力打造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打造具有东方文脉与方法特质的一流视觉艺术学科群,以“三育人”为核心,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策略,设立专业基础教学部,实现“两段式”教学法,在专业内建构“实验室-工作室-研究所”融通的三环结构教学模式。开创性地完成了“五学科十+学院”学科结构改革。建立以“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和“人民之心、美美与共”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本、硕、博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学校历史1928年,教育家、时任大学院院长蔡元培选址杭城西子湖畔,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国画、西画、雕塑为今日中国美术学科之前身;图案为今日中国设计学科之前身;研究部则为中国艺术教育中研究生培养的先声,翌年春首次招收研究生8名。国立艺术院创办之初,首任院长林风眠即倡导“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宗旨。1929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杭州孤山,校舍包括西湖罗苑、照胆台、苏白二公祠等。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1月,上海沦陷,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向西撤退,途经诸暨、江西贵溪、湖南长沙,最后到达湖南沅陵。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改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址在沅陵沅江老鸦溪,学校租用当地民宅、并筑造木房作临时教室,恢复上课。1938年,为避战火,学校西迁云南昆明。初借昆华中学、昆华小学校舍上课。1939年,学校复迁呈贡县安江村。1940年,学校迁至四川璧山,吕凤子接任校长。1946年暑假,学校师生复员回杭。1950年11月,学校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由华东文化部领导。1952年10月,撤消实用美术系,并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又以此系为基础创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3年,学院被中央文化部确定为全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同年,原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董及校务委员经商议决定,将校产捐赠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建为杭州美术学院。1958年6月,学院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同年,在民间艺术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民间美术系。1993年,经国家教委、文化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中国美术学院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师资力量据学校网站2015年5月信息显示,中国美术学院共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教授116人,副教授170余人。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教师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全国百名青年文艺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文化部优秀专家2人,浙江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8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                                    学科建设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美术学院设有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联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此外,该校还设有公共体育部、专业基础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附中等教学机构;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3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级学科,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8门、浙江省优势专业8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美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动画、绘画、艺术设计、美术学、雕塑、建筑学浙江省一流学科(4个):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公共空间艺术、戏剧与影视学、建筑学 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级学科(3个):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浙江省重点专业(8个,不全):绘画、艺术设计、雕塑浙江省优势专业(8个):建筑学、绘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中国画、动画、雕塑、工业设计 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风景园林、艺术与科技、广播电视编导、摄影                                    学术科研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美术学院设置有7个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27个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33个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其中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为省部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的研究机构,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以研究中心和高等专业研究院为基本组织形式,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以研究所为基本组织形式。学校还建立了“四馆一体”格局的博物馆群平台。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在中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中共获得15个奖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优秀奖6项。同时,该院教师赵延年、王伯敏获得了“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范景中的《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一文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6年4月,中国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至2009年度完成了全部创作和展览,中国美术学院14件作品入选。学术期刊《新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该刊物素以学术性强而受到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推崇。《新美术》在介绍传统艺术和现代具有创新意义的美术作品之外,还刊登中外美术理论研究论文,并致力于将艺术史研究纳入人文学科之中,使之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新美术》被评为国家核心期刊,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ms211)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排名中都因刊物的学术水准和办刊质量被列为美术类首位。《新设计》丛集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设计类专业出版物。内容分A、B版二大板块。A版以设计史论为主,坚持学术公开公正的争鸣,注重学术研究的深度,集纳鲜明有力的学术创见。B版内容关注时尚前沿动态,推介业内焦点人物,提倡概念设计案例,强调审美视觉的当代性。与此同时,《新设计》丛集还将研究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己任,开设“民俗民艺”、“校史长廊”等专栏。                                    合作交流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美术学院与圣艾蒂安国立高等艺术设计学院、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尼斯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巴黎国际艺术城、罗德岛设计学院、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德雷塞尔大学、加州艺术学院、明尼阿波利斯艺术设计学院、缅因艺术学院、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罗马工作室、索非亚国立艺术学院、澳洲国立大学美术学院、苏黎世艺术大学、明斯特造型艺术学院、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汉堡造型艺术学院、卡尔斯鲁厄国立艺术学院、金斯顿大学、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弘益大学、启明大学、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大学、列宾美术学院、筑波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岐阜女子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千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台湾艺术大学、元智大学等42所海外及港澳台院校/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该校每年还举办为期数周的中国文化艺术短训班。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双一流的全称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化西为中与人文精神》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走出编译时代》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确立》201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设计学研究2012》 《风起原上·序》2012年陕西旅游出版社 《生活与生命》《赵望云研究文集》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装饰文化心理研究》2012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薪火相传》 《另一种推进中国进步的方式》2011年第1期《设计艺术研究》 《论美术家》201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艺术的交响》 《关中蒲城土布工艺研究》《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 《品格是一种力量》《美术观察》2011年第6期 《高原阳光》《美术观察》2011年第6期 《唐代大雁塔与西安大雁塔》2011年东华大学出版社《历史与图象》 《霍去病墓石刻》《中华书画家》2011年第7期 《霓裳羽衣古今曲》《陕西美术》2011年第12期 《制器尚象 备物致用——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的思考》《装饰》2010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圣手神功化玄迹——《八十七神仙卷》赏析》《中华书画家》2010年第2期 《赵农自述 赵农访谈》2010年第1期《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上穷碧落下黄泉——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2010年第3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暝色上高楼》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东吴论坛》第3期 《从太极图说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走向文化自觉 建构中国美术观》 《行走的美术史》重庆出版社《美术的地缘性》2010年9月 《台湾十日》2010年12月《西安美术学院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产性保护》2009年第5期《文艺研究》 《英雄与民众》200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成就与开拓》 《中国元素的表达方式》2009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三民文化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 《论美术家》2009年第4期《齐鲁艺苑》 《山水清音自有风》2009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相看两不厌》2009年第4期《艺术》 《关于〈设计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2009年第5期《美术观察》 《纽约散记》2009年第6期(总117期)《西安美术学院报》 《忆往昔 峥嵘岁月》2009年《西北美术》第3期 《从写生代到写意群》《第三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文集》2009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艺术设计史的史学意识》2008年第8期《装饰》 《高等艺术设计教材“呼唤”理论的力量》2008年4月4日《现代教育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敬畏》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民俗文化文集》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艺术设计》2008年第6期《美术与设计》 《大兴城和宇文恺》2008年东华大学出版社《丝绸之路与设计》 《天见其明 地见其光》2008增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报》 《中国当代美术20讲·序言》2008年东南大学出版社 《设计历史和文明》2008年第3期《艺术》 《放怀天地外·序》2008年陕西旅游出版社 《热爱生活的画家》2008年9月12日《中国文化报》 《满园飞花 渐呈佳境》2008年5月10日《墨痕》 《挥手点染 老梅弥香》200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博物馆》 《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与现代化》2007年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中国美术成都论坛文集》 《“本土化”与“现代化”》 2007年第4期《美苑》 《艺术设计史研究与史学意识》2007年上海书画出版社《设计史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中民间艺术的权益与保护》2007年上海三联书店《东吴文化遗产》 《老故事:陕西皮影艺术》200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在非物质和物质之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2007年第1期《美术与设计》(2007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博物馆》转载) 《美术史研究与史学意识》2007年6月24日《中国文化报》 《刻意追求独特》2007年第3期《美术观察》 《艺术赏析·序言》200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云山漫舞意气平》2007年第5期《艺术评论》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史学意识》2007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高原阳光》2007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博物馆》 《陕西华县皮影的雕刻特色》2007年第10期《艺术》 《陕西美术30年》2007年陕西文史馆《长安雅集》 《写意精神高扬的高扬》2007年12月29日《大河报》 《苍山隆起水幽闲》2006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花儿朵朵迎风开》2006年第3期《西北美术》 《田园画家方济众》2006年第8期《中国书画》 《访古秦晋豫》2006年总第1期《艺术考古》 《漫写秋山意纵横》2006年9月15日《各界导报》 《华县皮影研究》2006年《美术博物馆》 《民间艺术的权益和保护》2006年《美术博物馆》 《艺术欣赏·序》200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大美术:物化背景中的美术学研究》2005年第8期《美术》 《云山漫舞意气平·序》200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外观与内省》2005年6月18日《美术报》 《山色有无中·序》2005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陕西电视台2005年《中国书画名家》15篇评论,2万余字 《云山漫舞意气平》《艺术评论》2005年第5期 《外观与内省》2005年6月18日《美术报》 《艺术探索中应有更多的包容性》(访谈)2005年10月8日《美术报》 《设计为人民服务·笔谈》2004年第8期《美术观察》 《鉴古知今——中国传统图形的现代化》200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 《关中民间手工艺生态》2003年第3期《文艺研究》 《高洁品格 济世情怀》2003年第5期《美术观察》 《黄河的衣裳·序》2003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回望青山已苍茫》2003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艺术设计史导论》200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学文萃》 《巧手织出七彩布》2002年第4期《装饰》 《厚德载物》2001年第3期《美术研究》 《手艺中国》2001年11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 《美术学与人文素质》2001年第4期《西北美术》 《从古老走向未来》2001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西部美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形而下者曰器》2000年第3期《西北美术》 《塞尚与林风眠》2000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新时期陕西文艺研究》 《中国现代设计历史进程的思考》1999年第4期《装饰》 《天地定位 山泽通气》1999年增刊《雕塑》 《略论范宽》199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柳公权与范宽》 《崇尚文化》1999年2月8日《光明日报》 《琢玉成器》199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西安美术学院50周年院庆·美术学论文集》 《略论赵佶》199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西安美术学院50周年院庆·美术学论文集》 《生活和生命》1997年第3期《西北美术》 《从写生到写意》1995年第6期《西北美术》 《大象无形 大方无隅》1993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书画论丛》 《略论中国古代绘画》1993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书画论丛》 另外历年撰写发表美术评论文章二百余篇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杂志邮箱

《美术与设计》:主编:阮荣春(兼)副主编:顾平(常务)、刘伟东、陈世宁、何晓佑、仲星明(注:可能现在是社长:顾平主编:刘伟东)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邮编 21001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编辑部编辑部电话:025-

1、西方艺术史谱系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博览群书,2008,(2).第二作者。2、肖像中的深意——社会史视角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自我肖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4).独著,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重要核心期刊。3、何为“风格主义” 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05,(3) 独著,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4、店铺、工作室和学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独著, 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5、论洛伦佐·德·美第奇的艺术赞助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独著, CSSCI来源期刊。6、《权力、虔诚与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赞助的意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8期。7、《文艺复兴时期的“比较论”与现代西方艺术传统的建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8、《从合作生产到“亲手制作”》,《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

著 作《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年日文译本,名《中国の禁书》 日本新潮社 1994年单行本学林出版社 2004年《漫话二十四孝》(独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年《沈周年谱》(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奖(1995)。《中国隐士文化》(韩文译本 中文本二人合著 第二作者) [韩国]东文选出版公司1997年《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独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史记精读》(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记一百句》(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独著) 中西书局2014年版 《古书鉴藏入门》(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第一主编兼主要撰稿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二人合编 第二编者) 日本学习院大学2015年版论 文1990年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 《上海文论》1990年第1期1994年《奇石蜀葵图》与沈周早年的翰墨因缘 《朵云》1994年第2期1995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上)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1辑 学林出版社1995年1996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广州赠别蒋秉南》诗试笺 《海上论丛》第1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学术名著的版本变迁看二十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1997年明诗总集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与德国 《德国研究》1997年第3期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高丽本鉴定入门 收入《古书鉴藏入门》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998年孙艾事迹考《朵云》总第49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1999年《明文海》与黄宗羲明文研究中的两重性 《中国文学研究》第1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陈寅恪朱师辙往来唱和诗辑《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图引考——兼辨沈周《云水行窝图》的本事 《新美术》(中国美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0年新发现的唐篔手书陈寅恪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并执笔)《百年》第8期 日本东京《百年》杂志社2000年3月沈周画壁传说考(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新美术》2000年第2期2001年《袁枚全集》校补 《中国文学研究》第3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话《再生缘》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2002年《万宝全书》杂考 ——兼与吴惠芳女士商榷收入《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2003年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一《新美术》2003年第3期2004年诗画合璧と近世中国士绅の社交方式《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25号 2004年3月明王谔等作《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再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第2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2005年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06年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辑 中华书局2006年越南本汉籍里的两种中国元素——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越南本《苇野合集》为例收入《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7年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题画诗与明代的绘画鉴定——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学林漫录》第16集 中华书局2007年4月2008年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009年『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斯道文库论集》第43辑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2009年2月琉球本と福建本―『二十四孝』『童子摭谈』を例にして―《中国文学论集》第38号 九州岛大学中国文学会2009年赵景深先生旧蔵秦腔戏本『安安送米』跋《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9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韩国中文学会2009年6月再说越南本汉籍里的中国元素——以新见两种越南本汉籍为例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 中华书局2009年传统雅集中的诗画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纪的新变——以明人合作《药草山房图卷》为中心收入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安南本入门 收入(日)佐藤道生编《庆应义塾図书馆の蔵书》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2010年From Prototype to Red Print: A Study on thePrimary Source in Yushutang congshuof the Test Procedure of the New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The history and Cultural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Edited by Susan MAllen,De Gruyter Saur, 2010近世中国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以所见几种元明通俗小说刊本为例《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0年第1期 台湾 中正大学 中文系2010年6月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 《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书志学の実践と目録学 收入《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50周年书志学展》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0年2011年红与黑:古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台湾《美育》2011年第1期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收入《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012年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年第1期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家田结庄邦光的上海游记及其与沪人笔谈资料收入山田奖治、郭南燕编《江南文化と日本—资料、人的交流の再発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京都 2012年宋本书根字纵题雑考 《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线外之象: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索隐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12年第3期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被大师遮蔽的画家——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苏州文博论丛》2012年(总第3辑) 文物出版社2012年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收入Metal type,originated from East-Asia & Scientific nature of printing culture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年12月蒋天枢、章培恒合作校点《诗义会通》纪事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2013年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收入《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2013年7月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文汇报》2013年8月12日2014年内藤湖南手批《困学纪闻注》批语辑录 《新宋学》第3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字体、色彩与东亚印刷文化——朝鲜本和明清内府本的比较研究收入East Asian Print Culture and Archive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奎章阁第七届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2014年8月琉球汉文尺牍小笺 《历史文献》第1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