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复旦大学报录比2021

发布时间:

复旦大学报录比2021

复旦大学2021年在各省的录取分数不同:1、上海提前批专业组1:最高分 588 ,中位分 585,录取分 584。专业组2:最高分 586 ,中位分 583 ,录取分 581。2、安徽本科一批:682本科一批:=技术科学试验班、自然科学试验班:675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672/5683、重庆本科批:686。4、福建本科批:666。5、广东本科批:684。6、甘肃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627。本科一批I段:660。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647。录取规则和程序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省招办按我校在当地该批次的招生计划数和投档比例将报考我校的生源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原则上投档比例不超过105%。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省招办按我校在当地该批次的招生计划数和投档比例将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生源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原则上投档比例不超过120%。具体的投档比例由我校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生源情况确定。内蒙古自治区按分数优先原则(即“分数清”)进行投档,具体规则按照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相关规定执行。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复旦大学

1:2。2021年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复试录取比例还是很高的能够达到2比1的水平,也就是百分之八十进入复试的考生能被录取。

2021全国法律硕士通过国家线比率,法学硕士的录取比例,一般都是在10:1左右。而法律硕士由于引进于英美国家,属于国内考研热门专业,加上有权招收全日制法律硕士的院校皆为国家重点大学,所以竞争极为激烈,今年的考试还没有开始。2016年至2020年,共有313万余人报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司法考试),已有42万余人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13%。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一般是每年九月的第二个双休日,今年是9月16·17日。

2021复旦大学报录比

【报录比】年份 学院 专业 报录人数 录取人数 报录比 推免人数 2012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20 5 00% 5 2011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26 5 23% / 2010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19 3 79% / 2009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15 5 33% / 2008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16 5 25% / 2007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23 6 09% / 【复试分数线】年份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总分 政治/科目一 外语/科目二 科目三 科目四 2014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360 60 60 90 90 2013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380 60 60 90 90 2012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375 60 60 90 90 2011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保障 350 55 55 90 90拓展内容:这个学校的报录比还行,竞争不算激烈,但分数不低哦。就业来说,吉大和复旦都很好,吉大不止在北方,在华东也很认的。另外,南方院校的英语普遍较好,所以你要拼命学英语了。所属院校 复旦大学 所属学院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 管理学[12]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 公共管理[1204] 【研究方向】 (01)社会保障【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3)日语(731)社会统计学(885)社会保障 【复试科目】◇复试科目:社会保障政策◇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人口与发展、社会保障学

我们开设的每个辅导班级,都会邀请复旦MBA招生老师来现场宣讲,所以这方面我们还是比较了解的。复旦MBA老师有统计过,从报名人数至最后真正被录取的人数上看,真实的报录比例只有四分之一。

心态最重要,怀着平静期待的心情迎考,可以让水平发挥更好,喜欢请采纳

税务的报录比是4。复旦大学是我国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批准的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之一。依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雄厚的教学师资、扎实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工商管理教育实践,复旦大学MPAcc项目已经步入了一个成熟稳健的发展轨道,在业界取得了良好口碑。复旦大学MPAcc项目依托管理学院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教育实践和先进的财务会计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尤其是金融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较强投资和融资策划、企业重组等资本运作能力,具有全球视野、又深谙中国情势,具有持续竞争力的财务会计与金融领域的复合型、管理型的高级人才。

复旦大学心理学报录比2021

复旦大学报录比

税务的报录比是4。复旦大学是我国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批准的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之一。依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雄厚的教学师资、扎实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工商管理教育实践,复旦大学MPAcc项目已经步入了一个成熟稳健的发展轨道,在业界取得了良好口碑。复旦大学MPAcc项目依托管理学院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教育实践和先进的财务会计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尤其是金融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较强投资和融资策划、企业重组等资本运作能力,具有全球视野、又深谙中国情势,具有持续竞争力的财务会计与金融领域的复合型、管理型的高级人才。

报录比,是实际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的比例,即报录比=报考人数/实际录取人数。若该院校报录比为5:1,意味着该院校该专业有5个人报名,将有1个人被录取。会计专硕报录比根据报考年份和报考院校不同而有所差异,热门院校的报录比通常相对会高一些。比如2017年复旦大学会计专硕报录比为44,2018年复旦大学会计专硕报录比为97,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专硕报录比为73。如果报录比大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多;如果报录比小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少。报录比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考生在报考会计专硕前,一定要了解该院校会计专硕往年的报录比,然后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决定是否选择报考此院校或单位。

1、名校效应;2、报考人数多,录取人数少;3、推免生越来越多。

复旦大学报录比2022

复旦大学考研报录比视不同专业一般在02%-6%之间。报录比,简单来说就是报考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一般来讲,如果报录比大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多。同理,如果报录比小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少。考试前的报录比是指报考的人数和拟录取人数的比例,因此报录比可以小于1。考试后的报录比是指实际报考的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近年来,整体上的报录比大概是3:1左右,但是2021年院校的个别专业报录比达到了10:1,甚至更多。遇到这类就需要仔细分析一下,看是什么原因,然后结合自身情况看是否适合报考。报录比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虽然说报录比的高低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专业或岗位的好坏,但却是考生在择校、选专业等方面最重要的参考数据。一个学校的专业考研难度是由多个指标决定的,如报录比、院校排名、专业排名、试卷难度、复试比例、所在城市等多个指标共同决定。举个例子,复旦大学是985工程,地处上海,法学专业排名A;西南政法是“双非”,地处重庆,法学专业排名A。从院校排名和所处城市来看,复旦大学的法学应该比西南政法的法学要难考,但是我们不能仅仅考量单个因素,必须还要看两者的报录比,甚至是复试比例和试卷难度。我们在择校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报录低、报考人数少、录取人数多的院校,要尽量错开的是报录比高、报考人数多、录取人数少的院校。对本科不太好的同学而言,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考研不一定要考热门专业,考研不一定要考名校,考上才是关键。对于二战的同学,做好报录比数据的分析更是必不可少。有些时候并非你的实力不够,而是有些院校报考人数太多导致分数水涨船高,而这些学校又很可能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具有性价比。因此,对于二战的同学而言,做好报考数据分析,才不至于以卵击石。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不能考上不是报录比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自己够不够努力。如果不够,那么即使只有你报名并且录取10人的专业,也有可能因过不了国家线而考不上。所以同学们要抓紧复习。

580以上。复旦大学2022年在上海市本科批考生中录取的最低分为580以上、最低分位次为1529以内。所以上海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2022是580以上。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国立高等医科院校。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邯郸校区、枫林校区、江湾校区、张江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在国家线公布后的几天中,社交媒体涌现出众多聚焦于新传考研竞争白热化的段子 ,比如“施拉姆落泪,霍夫兰自卑”“比李普曼还离谱”“人可以有新闻的理想,但不能有考新传的念头”……3月11日,备受期待的2022年考研国家复试线公布,虽然早已预料到今年的复试线会提升,但多个学科超过10分以上的涨幅还是惊掉了许多考生的下巴,以至于在复试线公布的当天,微博热搜甚至没有了流量明星们的身影,“高分喷雾喷在了分数线上”“一个人努力会提高分数,一群人努力会提高分数线”等段子的横空出世,在调侃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心酸和无奈。在2021年考研国家线公布后,有新传类公众号曾发布 一文,聚焦了近年来水涨船高的新传考研,并预计2022年考研总人数将突破400万大关。而在一年后,不仅考研总人数突破450万大关,新闻传播学A类学硕和专硕分数线也在连续多年平稳的基础上从去年的355分大涨到367分。本文将再次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聚焦2022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战场”。报考总数再激增,复试分数猛上涨继2021年考研人数增长36万达到377万后,今年的考研总人数再次猛增,不仅突破400万大关,还来到了令人咂舌的457万!一次性增长80万人,增长率达到21%,一举创下了考研人数和增幅的两项纪录。从近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对比来看,虽然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19年招生91万人扩展到2021年的117万人,但其扩大幅度远低于报考人数涨幅,所有学科整体报录比从2019年的1:6到近两年来的1:4,一直维持在历年最高水平。可以预见,在今年考研基数猛增的情形下,报录比很可能再创新高。作为包容性强、实践性强且跨专业报考门槛相对较低的新闻传播类学科,其在历年考研中一直受到学生追捧,往年的报录比达到10:1甚至20:1更是稀松平常。在今年报考人数大涨的情况下,新闻传播类学科的考研人数再次激增。而与往年不同的是,连续多年未出现较大变动的新闻传播学学硕和专硕的考研复试国家分数线在今年大涨12分,A类地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67分,B类地区也达到了357分。当然,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国家线的上涨并不是一家独“秀”。2022年各专业的国家线普遍大涨,大部分专业国家线涨幅集中在7-15分之间。但相较于其他专业,这种大幅度的分数线上涨对于新闻传播这种原本国家线基数就很高的学科冲击很大,比如文学类在已是“顶流”的情况下又上涨12分,直接霸占各专业国家分数线C位,而像艺术学 (A区国家线361,上涨15分) 和经济学 (A区国家线360,上涨12分) 也成为了考研的“修罗场”。新传专业考研的激烈竞争不止表现在国家线这一条赛道上,34所自主划线高校历来都是广大学子扎堆报考的院校,大量考生的集中报考使得这些高校成为了新闻传播学考研中的“修罗场”。从近日来部分学校公布的自主划线情况来看,2017年至今,除清华大学因取消新闻传播学本科,同时大力发展新闻传播学专硕等因素导致复试分数线起伏较大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复试分数线都在350分-390分这一区间内。目前公布的复试线最高是四川大学的新闻传播专硕397分,比国家线高出整整30分,但也有个别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类学硕基本线为355分,是截止目前34所自主划线高校中里面已公布分数线的院校里面最低的。而在第四轮学科评级中A+至B的各院校中,平均复试分数线为377分,A+学科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分数线分别为386分和367分;A类院校分数线最高为复旦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硕,达到了392分;A-类院校分数线最高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达到了388分;B+类院校分数线最高为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达到了402分;B类院校分数线最高为陕西师范大学传播学学硕,达到了404分。分数的居高不下并未降低考生们的报考热情。我们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依据,统计了新闻传播学评级为ABC的56所高校研究生招考信息。数据显示,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在内的部分高校2021及2022年的新传类考研报名人数均在700人以上,而招生数量则普遍在50-60人左右,招生人数最多的中央民族大学专硕也只不过在115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2022年新传类考研难度进一步上升,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地狱级别”。以往超过国家线便可以高枕无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目前全国各高校开启复试调剂的过程中,微博上已经可以看到“新传考研调剂”超话,在其中咨询调剂信息的同学初试分数380+、390+甚至400分以上的不乏其人,在超话的193篇帖子中,低于A区国家线的调剂信息仅占21%,而370-379分36人,占比29%,380-389分36人,占比达到了29%,390-399分16人,占比13%,400分以上3人,其中最高分数甚至达到了410分。在国家线公布后的几天中,社交媒体涌现出的众多段子也聚焦于新传考研竞争的白热化,比如“施拉姆落泪,霍夫兰自卑”“比李普曼还离谱”“人可以有新闻的理想,但不能有考新传的念头”……学科热、考生多,国家线上涨早有预示国家线大幅度上涨、400分寻求调剂,在2022年新传考研极度内卷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宏观数据的变化中看出几个最大的环境变量:一、录取比例低而学科热度高2011-2022年,考研人数逐渐攀升速度远超录取人数增长速度,导致报录比越来越高。今年全国有457万考研大军,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除去硕士推免生和博士研究生留给硕士统考的名额不足100万,这就意味着应该有将近360万的同学落榜,招生规模的涨幅赶不上报考人数的递增速度。新闻传播专业本就是考研热门,再加上其跨专业门槛相对较低,每年除了本专业学生,还会吸引大量的跨考学生,其报录比自然居高不下。根据网易数读统计发现,新闻传播学目前已经成为了继教育学、心理学、金融学后排名第四位的跨考生钟意学科,包括外语、理工科、会计、管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学生都对新传抱有浓厚兴趣。二、非应届考生人数变多,考生整体水平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往届考生约占每年各科整体考研学生50%以上,这些同学有了过往考研的经验,在“二战”中准备更加成熟、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得当,这无形之中推动了整体的考研应试能力和水平。同时,考生整体水平也有一定程度提高,不少学生甚至在一进入大学后便开始备战备考。考研的准备越来越“提前化”“精细化”和“专业化”,一批底子扎实、技能充分的考研竞争者越来越多。数据显示,近年来一些“双一流”高校和很多“双非”高校中各专业本科生考研比例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甚至诸如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升学率 (包括考研及出国深造等) 都已超过40%。三、新闻传播学知识点相对集中,便于准备有新传类公众号曾总结了2019年至今三年来全国多所院校的近7000道新传考研真题,发现其中“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应用”和“研究方法”基本构成了全部考试题型,而其中新闻传播理论题型所占比例最高。以“新闻传播史”为例,题目呈现出对于近现代中国新闻史的高度聚焦,“邸报”“敦煌进奏院状”“癸丑报灾”“黄远生”“时务报”“反客里空”等成为了历年考试中的常客。在“新闻传播理论”类考题中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新闻价值”“媒介融合”“四全媒体”“数字鸿沟”“信息茧房”“后真相”“UGC”“元宇宙”等关键词的出现则说明了理论考试中对经典和前沿的重视。由此可知,在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的考研试题中,重要知识点、前沿关注点一直是考试热点,而这些题目往往是有迹可循且便于复习的。四、就业门槛水涨船高根据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就业压力大,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39%的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53%的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留恋校园生活以及想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10%。同时,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分析,伴随就业竞争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上升。2007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2%,之后占比不断上升。到2019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1%。也就是说,每100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拥有研究生学历。在学历不断提升的同时,新闻传播类岗位虽上手较快,但薪资并无优势。根据智联招聘2021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竞争激烈的新传类岗位平均薪资为8186元,排名41位。僧多粥少的就业现状,让文科类本科毕业生更希望通过考研来为自己增加核心竞争力。此外,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方面,相关行业大批从业者面临转型与再就业,其中部分也加入了再深造的行列;另一方面,考虑到更多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学生选择留在学校,晚点成为社会人。专硕还是学硕?双一流还是双非?在新传考研内卷严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新传考研内部也形成了鲜明的“象限化”趋势。从位居第一象限的双一流学硕到第四象限的双非专硕,新传考研如何选择也成为了左右成败的一大因素。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硕和专硕的区别:学硕和专硕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时间和学费上都有很大差异。学硕方向主要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而专硕方向是培养在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同时,在学制上,学硕往往需要三年时间,专硕则在2-3年之间不等。毕业方式也有不同,学硕要求以研究论文毕业;而专硕在持续的改革中则可以更大范围的选择以论文或调研报告甚至新闻纪实作品作为毕业设计。除此之外,不同院校在对学硕与专硕的设置上也各有侧重。通过整理研招网及各高校招生网2022年招生数据,我们发现今年招收新闻传播类考研学生的182所院校中共有117所高校设置了新传类学术硕士点,167所高校设置了新传类专业硕士点。部分学校设置了学硕点但没有设置专硕点,也有部分学校正好相反,因此无法直接通过学硕+专硕得到院校总数。可以说,从2010年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同样进行统招后,前者在短短十几年中发展速度惊人。在近十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占比也逐年提升,从2011年的8万增长到2020年的2万,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2017年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自此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近83%的考生有意愿报考专业型硕士。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中指出,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以预见,未来专业硕士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专硕的选择仍具有一定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校中的专业硕士已经开始停招全日制,转为非全日制招生。如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通过推荐免试招收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学习形式为全日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收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学习形式则为非全日制,同时该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另外,南京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同样已不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均按“定向就业”类别录取。在专硕学硕的纠结之外,选择“双一流”高校还是“双非”高校也是很多考生纠结的另一个因素。一方面很多本科出身较好的考生当然希望能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而另一方面,很多普通本科的学子则也希望抓住考研的机会实现平台跃迁。在2022年182所开设新传专业的高校中以双非院校居多,共112所,占比54%;“双一流”院校共77所,占比43%。这其中,211院校共40所,占比98%;985院校数量最少,共30所,占比48%。一个积极信号是,部分知名高校近年来正在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相比,2022年 “双一流”高校招生计划均明显增长。如重庆大学,今年计划招生人数较去年增加700人,河南大学也新增招生500人。不过,这些增长最终落到新传专业的有多少还是未知,可以确定的是,在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顶尖院校的“入场券”仍然是稀缺品。想要成功上岸,新传学子依旧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传考研热度仍将持续为什么一定要考研?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在中国教育在线对部分考生的调研中发现,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超过四成的考生认为就业有一定难度,对找到理想工作信心不足。33%的考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有信心找到理想的工作。22%的考生则表示担忧,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正像很多考生担心的那样,近年来用人单位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招聘门槛。硕士毕业生起步,已经成为了很多新传学子心目中找好工作不能绕开的敲门砖。2022年人民日报社公开招聘25个岗位中,11个岗位专业要求涉及“新闻传播学”类,其中3个“新闻传播学”岗位明确要求学历在硕研及以上;北京广播电视台2022校园招聘共22个岗位,8个岗位专业要求中有“新闻传播”类,其中2个岗位要求硕研及以上学历。占比其实并不高,但学生们却会盯着最高标准去看齐。同样的情况在国考、省考等岗位要求中也可看出,诸如“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等热门类别中招收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中,也有一些岗位会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的公务员招考中。主客观因素的叠加,促使越来越多新传学子选择考研。但与巨大挑战同存的,则是新的机遇。这就是大力发展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1年6月13日,共涉及455所高校,5669个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其中,自设二级学科5053个,交叉学科616个。涉及新闻传播类的交叉学科共有包含信息艺术设计、区域学等在内的20个。交叉学科作为一个新的方向,正在为新传学子们提供着新的机会。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考研的道路,而作为考研专业中的“爆款”,新闻传播类学科考研人数在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似乎仍会看涨,甚至可能在2023年再创新高。无论如何,考研是很多新传学子在即将结束本科时的第一选择,这已成为了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趋势。本文转自全媒派 作者:赵若瑾、李菲、李欣怡、张慧、里纳特·甫拉提、张洋本文编辑:徐彦琳投稿、合作邮箱:“尝鲜”元宇宙,这个行业已最先站上了风口 | 周末谈抖音今日头条拟展示用户帐号IP属地;网络平台不得直播未经批准网游 | 传媒动态【10-1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