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莽原杂志副主编

发布时间:

莽原杂志副主编

河南 李洱,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兼任莽原杂志副主编。

卞一、作家 原名卞光兴,河南原阳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历任《奔流》文学月刊编辑、小说散文组组长,《莽原》杂志副主编,《散文选刊》主编,编审。河南省文联第四届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河南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莽原杂志主编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家庭背景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鲁迅年谱一八八一年 一岁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一八八六年 六岁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一八八八年 八岁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树人。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岁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岁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岁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岁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岁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一九一零年 三十岁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岁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岁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岁是年公余研究佛经。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岁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岁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岁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岁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岁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一九二零年 四十岁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岁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岁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岁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岁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讲演,八月返京。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岁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岁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岁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岁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岁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一九三零年 五十岁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印《两地书》。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一月《北平笺谱》出版。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十月《木刻纪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V•《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统计一下大约有9本杂志,分别是《新生》《莽原》《语丝》《奔流》《萌芽》《前哨》《十字街头》《文学》《译文》,以下为具体说明:1、1907年 ,27 岁的鲁迅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2、1925年 鲁迅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3、1928年鲁迅担任《语丝》杂志主编。同年他主编的《奔流》创刊号出版。4、1930年鲁迅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萌芽月刊》是“左联”最早的机关刊物之一。鲁迅主编。5、1931年3月,鲁迅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12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6、1933年7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7、1934年8月《译文》创刊号出版

周树人是鲁迅的原名!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现在水平一般

《草原》杂志副主编

必须有陈元魁啊!

1953年春,祝廷成在生物系开始主讲植物分类学课程。当他第一次带着学生到东北草原进行野外实习时,就被那辽阔富饶的草原深深吸引住,他为自己对草原知识的匮乏而羞涩,遍翻所有图书资料,无一篇中国人自己撰写的有关东北草原的文章。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下定决心选择草原作为毕生研究对象。从那时起,他走进草原,开始了他早期的草地研究。1954年4月,祝廷成师从北京大学李继侗院士,学习植物生态学,此间跟从李继侗院士一起进行北京西山植被的调查研究。 经过两年调查、分析与探索,祝廷成的第一篇论文《黑龙江省萨尔图附近植被的初步分析》于1955年在《植物学报》发表,他创造性地以投影图和生态系列为模式,论述了黑龙江省萨尔图(现为大庆市)附近草原植被的组成、类型及分布。这篇论文引起了外国同行的注意,1960年联邦德国学者丹恩特教授评论道:“这是中国第一篇草地生态论文”。前苏联学者雅鲁申科通讯院士在《评介国际地植物学发展史》(1961年)一文中写道:“这是一篇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草原植被的文章,它代表了中国草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自1955年至1960年间,祝廷成多次深入东北草原进行调查研究,相继撰写了《概论我国东北的主要草原》、《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的草原》《东北三类主要草原地下部分的比较分析》等系列性研究论文,为东北草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祝廷成的筹划下,经中共东北局科委批准,1960年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草原研究室,这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成立的草原研究机构,祝廷成任研究室主任,承担“东北西部草原改良与合理利用”科研任务。从此,他把全部精力用到草原生态学的研究上。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祝廷成还翻译出版了《苏联的草原》、《植被学说原理》等8部俄文专著,为草地及植被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3年春,祝廷成以突出的研究成果作为科技代表,出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他更以忘我的精神投入研究。1964年,由东北局科委组织了东北三省的五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建立“东北草原改良板田”,祝廷成任技术负责人,与牧民同吃、同住,总结出群众引火烧荒和合理打草的经验。1970年,祝廷成被冠以“只专不红”的罪名送往桦甸县一个深山沟里进行劳动改造。为了改变这个落后山沟农民贫困生活现状,他根据草原结构的成层现象原理,变单一种植为高、低秆作物合理搭配,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的试验田。这片试验田创造了农作物互利互惠的生态条件,又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间,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三层楼”,秋后试验田比单一种植增产30%。桦甸县专门组织了200多位生产队长前去参观学习。1973年,祝廷成在内蒙古科左中旗牧区接受“再教育”期间,提出在退化草场上建设粮、草、林、料四结合草库伦的建议,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支持。他与牧民们一起建起草库伦100余公顷,饲草产量翻一番。结合草库伦的成功经验,祝廷成和同事们一起创绘了“草原建设挂图”,把草原建设的基本原理,寓于文图之中,受到农业部的重视,很快便以汉、蒙、藏、哈萨克四种文字出版,发行全国。这是我国第一套有关草原科学的彩色挂图,对草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8年祝廷成从讲师越级晋升为教授,开始招收我校第一批草地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生态系统是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元,自60年代末期,成为国际生物学规划(IBP)的重点研究对象。祝廷成及时抓住国际生态学发展的生长点,主持了“六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的研究,撰写出版了《生态系统浅说》一书,成为我国有关生态系统的第一本著作。1981年祝廷成代表中国草原学会首次出席了在美国肯塔基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IGC),并宣读了《中国东北羊草草地生态研究》论文。从此,中国草地的代表草种——“羊草”一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被广泛引用。1985年在日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草地学会议上,祝廷成与他的学生共同撰写的《中国温带草地资源及草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文,被会议选作十篇大会报告之一,同步放映80张中国草原彩色幻灯片,第一次将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的我国丰富多彩的温带草原展现于世。本届大会评委会主席、美国著名草地生态学家、衣阿华州大学教授韦勒·弗韦丁评价道:“一个科学家往往从越来越窄的范围中,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但听了祝教授的这篇报告后,则使人从越来越宽阔的领域里,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所以,我们深表钦佩!”。在这次会议上,祝廷成当选为由11位世界著名学者组成的国际草地会议常任理事会理事,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被选入如此高层次的国际草地学术组织,他为祖国争得了学术荣誉。祝廷成在学术上主攻草地生态的同时也研究中朝国境线上的长白山植物。早在1961年他与傅桐生教授合写的“如何保护合理利用长白山动植物资源”一文,作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交,并发表在《吉林日报》上,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与初期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2001年应邀赴朝鲜考察长白山南坡的植物生态,并与朝鲜学者合作出版了《长白山生物种类与分布》(上卷)(中—朝双语版本),这是论述整体长白山生物多样性的第一部著作,对中、朝两国绿色产业开发,以及申请“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提供了科学基础。 2004年他主编的近百万字的《羊草生物生态学》学术专著,是羊草草地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此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凝结了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这个学术团队50余年有关羊草草地的科学结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为完善草地生态学的理论做出了贡献。祝廷成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应用研究。1963年他应邀参加中共华北局农委、农业部和农垦部组织的草原开荒调查研究,撰写了《内蒙古哲盟草原利用及牧业生产》、《黑龙江省草原利用考察报告》、《怎样搞好草原建设》、《兴办草业,振兴牧业》、《引草入田,粮草轮作》、《草原退化与草地生态工程建设》、《陆地生态系统发展战略的研究》报告,已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他主持的“东北草原的改良与利用”项目,荣获吉林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羊草草原的研究”和“东北草原生态研究”项目,五次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草原国土治理”及“中国牧草种资源利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两次荣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凡此奖项不胜枚举。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草地研究所,祝廷成任所长,同年他创建我国第一个以草地生态为主攻方向的博士点。1989年经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我校建立了国家草地生态工程专业实验室,祝廷成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发表论文300余篇。 祝廷成虽然年逾古稀,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一直担任《中国饲用植物志》、《中国草地》、《草地学报》、《生态学杂志》、《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当代生态农业》等全国性学术核心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并被聘为农业部北方草地资源调查科技顾问。由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贡献突出,他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士林丰采录》、《科学家》、英国剑桥的《世界名人录》、美国传记研究所的《国际杰出领导名人录》等多家名人录中;荣获首批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吉林英才奖章、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1997年曾宪梓教育基金奖、教育部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奖等。

【王昌耀】  昌耀先生虽然不是青海人,但是他的大半生都在青海度过,他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在青海完成的。(ps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昌耀先生的妻子是青海省湟源县的一位藏族女人。)  昌耀先生很有名,就不再介绍了。  详细资料  【王歌行】  王歌行 男1931年3月生。青海省西宁市人。中共党员。编审。毕业于青海师范学校高师部。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历任青海文协创作组组长、《青海文艺》、《青海湖》文学杂志主编、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青海分会副主席、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所长、青海省文联委员等职。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代表。现为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井石】  原名孙胜年,号煮字坊主。 1953年9月出生于青海省湟源县一个叫纳隆的山沟里。1970年毕业于湟源中学(现一中),1973年毕业于青海省卫生学校。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1年改行做文学刊物编辑和文学创作工作。历任海西州文联副主席、《瀚海潮》文学期刊主编、《青海湖》文学月刊编辑部主任、常务副总编等职。现为青海省文联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专职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青海省政府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1年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麻尼台》、《金梦劫》,散文集《花海采风录》(合集),散文随笔<煮字坊笔记1>, <煮字坊笔记2>, 中篇小说集《湟水谣》,<古堡的主人们>等,长篇纪实文学<故乡故事>, 电视连续剧剧本《寻常百姓家》(5集,已录制播出),电影<龙城正月>等。 1991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00、2005年、2009年三次获青海省优秀文学奖。    【白渔】  四川富顺人。1958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数学系。历任青海燃料局地质处技术员,青海煤田132队地质物探技术员及项目负责人,《青海湖》文学诗歌编辑,《三十年诗选》主编,青海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青海省政协常委。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朱奇】  原名朱纪舜。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1950年肄业于湖南省湘乡县第二中学。1950年报考西北军区文化干部招聘团,志愿参军。1957年转业到青海省文联;历任《青海湖》杂志编辑,青海省作家协会专业文学创作员、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主席、荣誉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委会名誉委员。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春华初集》(合著)、《巨流之源》,散文集《草原秋色》、《雪山温泉》、《到黄河源头去》、《唐蕃古道之旅》、《泰国萍踪》、《高原,我梦中的地方》、《朱奇抒情散文选》、《野牦牛出没的地方》等。组诗《草原》1956年兰州军区文艺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散文《锡铁山抒怀》获青海省庆祝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奖,散文集《高原,我梦中的地方》获青海省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朱奇抒情散文选》获青海省庆祝建国45周年优秀作品奖。    【陈士濂】  陈士濂,男,浙江浦江人,中共党员,1939年生,1953年入杭州师范学习,1956年入杭州大学中文系。1959年赴青海,先后在青海广播文工团、民族歌舞剧团、话剧团任二胡演奏员、创作员。1983年调任青海省文联副主席兼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青海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常委。著有长篇小说《樟树王遗事》,小说集《琪美》、《西天的诱惑》,童话集《白唇鹿青青》及影视文学剧本《出门挣钱的人》、《寻常百姓家》,话剧剧本《洛赛日》、《铁桥活佛》等。    【龙仁青】  龙仁青,男,当代青年作家。 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这里也是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的家园)。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详见   【马学功】  青海循化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历任青海人民出版社文艺室编辑,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文学月刊社诗歌散文组负责人,青海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家园的颂辞与挽歌》,组诗《撒拉风情》、《默读乡村》等。  _00  【阎瑶莲】  山东德州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1949年北京华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文工室工作,1953年响应号召自愿赴青海省文联工作,创办《青海湖》文学月刊,历任《青海湖》编辑、副主编、主编,编审。省文联党组成员,第二届青海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第三届顾问,青海省文联第三届荣誉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届理事。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上火线》(合作),散文集《秋声集》,散文《西宁之秋》、《相识在北戴河》、《雪花静悄悄》、《寄自高原的祝福》等。  _00  【小为】  小为,原名李晓伟,陕西咸阳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青海军区独立师及武警青海总队战士、班长、连长、营长,宣传处副处长、处长,青海电视台主任、编导。青海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皇脉》,小说集《野性谷》,报告文学集《高墙·电网·女囚》,长篇纪实文学《昆仑殇》长篇文化研究类学术散文《昆仑山:探寻西王母古国》,长篇纪实文学《流放大西北》电视片《走进大地艺术》、《魂归可可西里》等。  _00  【黄明】  黄明,男,六十年代出生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祖籍山东文登。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业余文学创伤,累积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首)。作品曾获首届青海省青年文学奖、中央电视台’99电视诗歌散文全国展播二等奖等。1985年12月至2003年5月在格尔木市文联工作,先后任副主席、主席一职。2003年5月有调入青海省作家协会工作,任副秘书长,《青海作家》执行副主编。现工作单位青海省文联。  【真子】  真子,原名李玉真,出生于重庆市,1968年毕业于建材部重庆建专,为了爱情和理想要求分配到青海高原的柴达木,从此成了西部女人,直至50岁退休定居北京。先后在青海茫崖石棉矿、青海油田工作,曾当过矿工、电影放映员、宣传干事、编辑部主任、文协常务副主席,在地方上兼任敦煌文学创作研究学会常务副主席,《敦煌》杂志常务副主编。1987年2月加入青海作家协会。曾在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鲁迅文学院、青海文学院学习。1980年秋开始创作,主要写西部女性,发表作品近200万字,数十篇作品收入全国各类文集,近期收入花城出版社“西部女作家写西部散文精编”《西部的柔情》中。著有小说集《西部故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散文集《西部柔情》(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详见   【应宗奎】  应宗奎 男,1933年1月生。笔名:运生。四川省泸州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图书馆长、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中国写作学会二、三届理事、常务理事。青海写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青海作家协会会员。现已退休。1987年参加《普通写作学》、《应用写作学》的编写工作。1989年参加《普通写作学教程》的编写工作,担任编委。1989年参加编写《中国写作学大辞典》    【马光星】  马光星 男,1953年11月11日出生于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土族。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1976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汉语文系后留校任教,讲授民间文学课程。1985年调入青海省文联,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现任省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1979年加入),青海省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4年2月加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坛了望》主编,兼任《中国土族》杂志副总编,中国西部文学传播中心客座教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现任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职称为文学创作二级。主要作品:《塔尔寺的传说》(合著);《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词典》;《果洛·朝霞如火》;《青海风俗简志》;《小白兔智斗百兽王》;《土族文学史》;《青海当代文学50年》;(青海作家作品研究、合著;《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西海文探》等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文艺评论、民族文化研究论文共50余篇,60多万字。 因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组织联络等工作中表现突出,于1989年和1991年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表彰奖励。共撰写民俗、民间文学、评论等论文共40多万字,出版《土族婚礼歌》、《塔尔寺的传说》(合著)、报告文学集《果洛·朝霞如火》(合编)、《土族文学史》等书,《小白兔智斗百兽王》一书获1998年青海省“五个一文化工程”奖。并为《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撰稿。�    【董生龙】  董生龙,著名作家,笔名钱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作家协会主席,兼《青海湖》文学月刊主编、《牧笛》杂志总编辑。著有诗集、小说集、报告文学集、电视剧等7部;作品曾多次获省人民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作品提名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诗作被译为英文、塞尔维亚文、罗马尼亚文、藏文、蒙古文出版。陕西乾县人。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青海省柴达木汽车修理厂工人,中共海西州宣传部科长及副部长、州文联主席及《瀚海潮》杂志主编、州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青海湖》杂志副主编,《牧笛》杂志主编。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柴达木》(配画)、《草原的风,飘去》,小说集《金黄色的光线》,报告文学集《江海风采》等。电视剧剧本《魂归可可西里》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青海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爱我青海五字歌》获青海省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青海省优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获1996年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青海省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三等奖。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 ~O(∩_∩)O~

莽原杂志稿费

云在云上文学论坛,目前已与六家不同风格的杂志合作。云上论坛为每个杂志都开通了专版,作者可直接在论坛投稿,是否录用,编辑当天审稿回复,论坛不付稿费,文章被杂志录用后直接由杂志发放稿费给作者。提示:投稿前要选阅读他们的“投稿需知”帖。里面会教你一些怎么投稿的方式,你可以去试试看。最后,祝你成功

网站还真少! 别的有点 你看看! 下列出版社比较有信誉,只要你的稿件被他们录用,就会通过MAIL通知。再通过银行帐户或者是邮汇给你稿费。 以下的投稿地址都不错,希望你能喜欢 《莽原》 杂志简介:大型纯文学双月刊 投稿要求:提供更多高质量作品,给读者更多获益。 通讯地址:郑州市经七路34号,邮编:450003 《中国作家》 杂志简介:全国首家224页特大容量文学月刊。 投稿要求:以中、长篇幅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小说为主打,以“关注现实、贴近时代、雅俗共赏”为办刊宗旨。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邮编:100720,电话:010-64035706 《啄木鸟》 杂志简介:是公安部主管的全国公安系统唯一大型法制文学月刊。自1984年正式创刊以来始终以其鲜明醒目的公安法制文学特色,备受社会各界赞许和厚爱。主要有“长篇连载、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四大版块。 投稿要求:深层披露各类热点案件、最新中外侦探小说精品、强力聚焦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之力作、透视社会众生领悟警世箴言、充分展示充 满神气色彩的警察世界。 通讯地址:电话:010-67625979 67633344转121 《中华散文》 杂志简介:主要栏目有:人生感悟、社会幽微、文化随笔、人与自然、闲情偶记等。 投稿要求:关注生活、直面人生、注重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充满时代意识和当代生活气息。 通讯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66号,邮编:100705,电话:010-65283501 65287359

这得看自己是实力说话了,先掂量着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自以为是的还有开始就想着结束

新出来一个叫“万事通”的中国图文社交APP上可以发表文章,有稿费。

《草原》杂志副主编是谁

老舍 -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现代蒙古族作家。辽宁省吐默特旗人,即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生于太平乡。幼时家境贫困,只读了几年书。1945年参加八路军,受到部队生活的锻炼;他还参加过内蒙古解放初期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担任过基层领导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深厚的生活积累,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51年,发表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受到文艺界的重视。1952年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指导,开阔了艺术视野,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玛拉沁夫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56年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后更名为《茫茫的草原》)上部出版,这部小说反映了内蒙古察哈尔草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运动和解放战争初期所进行的尖锐复杂的斗争,以及同民族上层分子建立民族统一战缐,终於获得解放的斗争生活。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生活道路和个性的人物。犟烈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抒情笔调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解放后第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文艺评奖文学一等奖。此外,先后出版的还有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1954)和《花的草原》(1962)、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1980)、《玛拉沁夫小说散文选》(1982)等。玛拉沁夫也从事散文与电影文学创作,散文集有《远方集》,电影文学作品有《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和《祖国啊,母亲》。玛拉沁夫的创作,著力描写的是草原生活,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其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歌颂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茅盾在《〈花的草原〉序》中曾说,“玛拉沁夫的作品,好处就在它们都是从生活出发”,他的作品“民族情调和地方色彩是浓郁而鲜艳的”,“写草原风光,笔墨轻灵而明丽”。玛拉沁夫的有些作品已被译成英、俄、日、法、世界语等文字。1930年8月8日出生于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镇〕。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6年起从事文学创作。1950年任《内蒙古文艺》编辑。1952年为中央文学研究所研究生21岁时以《草原上的人们》轰动文坛,发表在《人民文学》上,1952年改为电影《草原上的人们》,获文化部故事片奖.内蒙古文艺评奖文学一等奖;23岁出版短窟小说集《香的百歌》,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寒先翻作盲原题小说,成为该流派创始人之一《敖包相会》这盲脍炙人口的歌曲优美的歌词就出自玛拉沁夫之手。玛拉沁夫1952年到著名文学家丁玲身边读研究生,1954年返回内蒙古,任职于察哈尔盟太旗吟锡明不渡加委常委兼宣传部。1956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常务副主席,兼任《草原》〔汉文文学月刊〕和《花的原野》〔蒙古文文学月刊〕主编后任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等职。1980年调北京下作,先后任《民族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士席团委员,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并留校任教;1995年获农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在英国Rowett研究所从事反刍家畜和饲料营养博士后研究;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2005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草业科学一级杰出人才;2001-2006年任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院长。2005年受聘于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主持国内外重大项目6项,完成7项,获国际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主编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英文专著《THE YAK》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任国际原子能机构草地畜牧专家,世界银行/国际环球基金新疆甘肃草地项目专家;FAO西藏拉萨河谷饲料项目草地专家。应国际组织邀请和资助先后赴30多个国家学习、培训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The Rangeland Journal》副主编、《Livestock Science》编委(2006-2007)、《草业学报》、《草地学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草原与草坪》杂志编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