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比较文学的核心

发布时间:

比较文学的核心

做文学研究就必然涉及到比较,比较文学只是区别于一般文学史,一般文艺理论的文学研究的通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做文学研究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前者的核心是比较,后者的核心是文学

人民文学 收获 十月 当代 上海文学 中国作家 钟山 清明 山花 北京文学 解放军文艺 时代文学 青年文学 长江文学 长城天涯 大家 作家杂志 散文 民族文学 山东文学 诗刊 花城

前段时间比较文学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什么是比较文学,定义也不统一,各说各的。这个词汇被搞的很神秘,似乎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东西。出来说话的基本都是文学博士什么的,似乎连一般职业作家也不敢轻易的发表对比较文学的议论。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介绍一个简单的例子,易中天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研究就是比较文学。做文学研究就必然涉及到比较,比较文学只是区别于一般文学史,一般文艺理论的文学研究的通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做文学研究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只是一般人家只说具体问题,没有无端的加个莫名其妙帽子。 红学研究就是具体的比较文学,流派众多,众说纷云。但是不管从那方面研究,都是在比较,最典型就是版本的比较。蔡元培的引索派就是和当时的时政的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比较,也是典型的比较文学。没有具体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就是一个被架空的抽象词汇。文学博士们就是这样干的,架空一个莫名其妙的词汇,飘在空中,用抽象的语言描述这个东西,看起来象天外来客。至少也要被误解成是什么文艺新发明,最次也是西方文艺新动向。其实象《文心雕龙》这样的古书,也是比较文学。 文学流派的研究自然也是比较文学,但是文学流派的诞生演变又和政治经济哲学等所有文化因素相关联,所以比较文学被扩大为比较文化。势头似乎连数学和物理学的阵地都给占领才叫过瘾。什么心理学,哲学,历史学,自然不在话下。不过人家物理学也不是吃干饭的,量子力学的诞生,有人就试图盼望用物理学给世界来个终极解释,占领一切神秘主义的阵地,到那时候,什么比较文学的小儿科就一边去歇歇去吧。 神秘主义的又是什么东西呢?人的心理有个基本原理,就是对未知的事物不仅有好奇心,而且还有恐惧心理。神秘主义在宗教上被应用的最广泛,甚至使用神秘主义力量进行统治,欧洲的中世纪,以及一些宗教盛行的国家,简单的讲就是神秘主义占了统治地位。在文学中也盛行了神秘主义,在这里不是要说,神话,悬疑小说,等具体神秘主义,而是说在文学理论中,也将神秘主义搀和进去。比如比较文学,就用了电报密码式的语言,霸占了文学话语权。 文学理论家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不如历史学家,对于抽象问题的研究不如哲学家。而文学理论家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超过过作家。很少听到文学博士写出什么优秀文学作品的事情。而众多文学大家,根本就没学过所谓文学。莫言就说过自己一看文学理论就头晕。这个奇怪的现象极度的普遍,但是却没有作为比较文学课题进行必要的研究,这个完全有理由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说就不需要文学理论呢?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究竟有没有指导作用?首先来讨论文学理论究竟是什么东西?一般的理论建立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首先确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标。研究对象,诗歌,散文,小说,这种分类本身就是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一般的理论研究方法都是寻找共同规律,寻找公理定理。 这在文学中也是有的,比如修辞学,这也可以看作是比较文学。其实就是中学语文中学生们学都学过的东西。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被无限制的扩大,其实还不如回来研究基本问题。这种跨学科扩大,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基本问题探讨。了解了修辞一些原理是不够的,修辞的深入探讨,会使问题成为诸如哲学,和心理学问题。所以说中学课本涉及的文学问题,就是比较文学。但是没有告诉他们这就是比较文学。以至于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怕也弄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文学博士估计就更糊涂了。什么是比较文学?因为知道的太多,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应该从那里说起了。 少年作家行成了一个写作阅读的文学循环系统,这个现象同样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课题。理论家似乎不承认这个文学现象,认为这不是文学。比较文学甚至都跨越到比较文化的范围来研究文学,我真不知道究竟评什么将这种文学现象,不当作文学。举个例子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上就是重要的课题,重要到在佛罗伊德理论里起到支柱性作用。何以少年文学就不是文学了?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这个理论的理论构架是残缺的,是不健全的。 甚至是没有能力解释少年文学现象。又何以去解读大师作品,又何以解读更为复杂的文学现象。这等于再讲唐诗是文学的幼稚时期,所以不是文学。说唐诗躺是文学幼稚时期是对的,不过这说法可能还没有那个有见识的理论家认识到。但是说唐诗不是文学,可能全国人民都不能答应。文学理论不能解释文学现象,这究竟叫什么文学理论。又等于说口语不是文学,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口语是文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口语那里来的文字。还要告诉你目前世界上最后一个伟大哲学家,研究的是幼儿语言学。你可千万不要告诉语言学不属于文学,这也是比较文学,对于哲学家的文本研究同样是比较文学。 文学理论究竟是什么呢?红学是文学理论,具体讲就是比较文学。莎士比亚研究也是文学理论,比如研究莎士比亚作品和其同时代作品的关系也是比较文学。文学理论似乎成了事后诸葛亮,成了文学作品的跟屁虫。萨特的所写《文学是什么》,是试图从哲学角度来解释什么是文学。文学理论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具体的一般都化进艺术哲学中,成为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哲学思想要是没有文学这一块也是不健全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来源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可以是哲学思想的直接解释。文学理论在这里起到一个结构上的作用。 那么文学理论有没有指导文学创作的作用呢?有作用,但不是起到决定作用。一个作家可以象张爱玲那样只看路边的小报,也可以直接看哲学。对于明锐的作家来家,看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就足够了,看文学理论就属于脱裤子放屁多一道手续。但是对于不够明锐的,看看理论还是有作用的,那也许是通往理解哲学的一个途径。每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有一种哲学被背景。文学表达对世界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哲学。 文学叛逆者的愤怒青年,究竟叛逆什么?愤怒什么?到底是谁对不起他了,这个问题我一直无法知晓。是对文学理论愤怒,文学理论本身什么问题也没有,就是有问题,那只是理解的问题,应用的问题。是对传统的愤怒?对传统反对什么?传统又究竟那里惹了你了。所谓传统遗留下来的一般都是经典,几乎只有学习的份,在说摆在那里也没有碍着谁的事情啊。究竟愤怒什么?反对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一种知道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比较文学是想通过文学的比较来发现地理意义上或时空意义上不同的文学范畴的差异,其比较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比较来发现各自文学的不同特质,内在和关联,来为本民族的文学服务。 做文学研究就必然涉及到比较,比较文学只是区别于一般文学史,一般文艺理论的文学研究的通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做文学研究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前者的核心是比较,后者的核心是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新兴学科,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如今,它在全世界的影响正日益扩大,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都早有了十分正规的比较文学系,在我国,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也先后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这一切,表明了这门学科在世纪之交和21世纪来临之际的勃勃生机。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地位将其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定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无疑更为这门学科注人了生命活力。 世纪之交,比较文学又迎来了它三年一度的全球盛会。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6届年会于2000年8月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21世纪比较文学的走向与发展。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每三年一次的年会,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年会,它要求与会学者必须提供最新的论文,经审核筛选启发出与会邀请。我国这次与会的8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外国语大学和我校。他们在会上宣读了各自的论文,并参与了-些专题讨论与圆桌会议发言。 南非会议的中心议题,紧紧围绕着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走向及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展开,着重讨论当今及未来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比较文学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条件,向着纵深方向掘进。会议在“多元文化广义时代的比较文学”主题下,包容了多层面、多方位的内容踌越大洋洲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文化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性别界域的文学模式,传统与疆域、界限之辨别,文学的过去与未来,文类的越界与转变,越界、转折与信息社会,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专题内容不仅涉及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内涵,更包含了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前沿课题,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鲜明特征。与会学者比较集中的话题是面对全球化 浪潮的冲击与文化研究的挑战,比较文学学者如何坚持学科定位下的横向开拓与全球视野。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学科结构必须打破,代之以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度、跨学科与跨文化,这就要求比较文学学者不仅具备比较的意识与眼光,还要将视野从文学领域拓宽到全球范围的文化界域,从而对整个人文学科及人类文明作出科学的理解与诠释。 南非会议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它乃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年会。虽然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本身毫无疑问是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的严重影响,处于亚、非、拉美的国家和地区,始终是中心圈外的对象,这种现象,到1991年时有了打破,年会第一次在亚洲的日本东京召开,而2000年这一次更有了大的突破,在历来被视为贫穷、落后的非洲大陆召开,这表明,西方中心论及欧洲中心主义将逐步被淘汰,全世界范围的学者可以平等地在同一起跑线上探讨人们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正因此,会议专门安排了“世界与非洲”、“非洲与世界”的专题研讨,前者着重讨论世界文化与文学对非洲的影响,后者专门探讨非洲文化与文学对世界的影响,相辅相成,传播反馈,让人们在比较与鉴别中,深λ地了解非洲的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学,以及它与世界(尤其是欧美)双向交互关系。 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也曾提出过建立中国学派的问题。应该说,这种主张本身,确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科的需要,因为所谓中国学派,首先是冲着代表西方中心论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而来的,其目的乃在于打破西方中心论,让研究中心由西方转向东方;其次,这个学派的核心主张,是适应新世纪时代条件的跨文化研究,而这正是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夭所必定要达到的新阶段作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与文学比较。但是,我们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研究本身是一回事,研究学派的形成义是一回事,前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而后者则需赢获他人首肯即学派的形成与确立不是自封的,它必须得到学界的承认。 毫无疑问,21 世纪的比较文学,必定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因为21世纪必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这个多元,预示了文学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之中,必定安跨越文化界限,彻底打破历来所谓的西方东方界限。 由此,笔者也就想到了新世纪条件下我校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应该承认,复旦的比较文学学科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位于国内比较文学界前列的历史,那时,中文系与外语系携手并进,有一支比较整齐的队伍,有老、中、青三代学者,在贾植芳先生带领下,为复旦曾赢得过声誉。但如今情况已有所变化,贾植芳先生已86岁高龄,一些中青年学者或出国、或改行,一时间似很难重整旗鼓。不过,笔者相信,只要校、系两级充分重视,重显复且比较文学雄风的时日应该不会太遥远。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比较文学的核心是

钱钟书认为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 。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做文学研究就必然涉及到比较,比较文学只是区别于一般文学史,一般文艺理论的文学研究的通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做文学研究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前者的核心是比较,后者的核心是文学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新兴学科,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如今,它在全世界的影响正日益扩大,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都早有了十分正规的比较文学系,在我国,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也先后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这一切,表明了这门学科在世纪之交和21世纪来临之际的勃勃生机。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地位将其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定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无疑更为这门学科注人了生命活力。 世纪之交,比较文学又迎来了它三年一度的全球盛会。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6届年会于2000年8月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21世纪比较文学的走向与发展。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每三年一次的年会,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年会,它要求与会学者必须提供最新的论文,经审核筛选启发出与会邀请。我国这次与会的8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外国语大学和我校。他们在会上宣读了各自的论文,并参与了-些专题讨论与圆桌会议发言。 南非会议的中心议题,紧紧围绕着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走向及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展开,着重讨论当今及未来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比较文学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条件,向着纵深方向掘进。会议在“多元文化广义时代的比较文学”主题下,包容了多层面、多方位的内容踌越大洋洲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文化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性别界域的文学模式,传统与疆域、界限之辨别,文学的过去与未来,文类的越界与转变,越界、转折与信息社会,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专题内容不仅涉及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内涵,更包含了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前沿课题,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鲜明特征。与会学者比较集中的话题是面对全球化 浪潮的冲击与文化研究的挑战,比较文学学者如何坚持学科定位下的横向开拓与全球视野。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学科结构必须打破,代之以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度、跨学科与跨文化,这就要求比较文学学者不仅具备比较的意识与眼光,还要将视野从文学领域拓宽到全球范围的文化界域,从而对整个人文学科及人类文明作出科学的理解与诠释。 南非会议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它乃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年会。虽然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本身毫无疑问是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的严重影响,处于亚、非、拉美的国家和地区,始终是中心圈外的对象,这种现象,到1991年时有了打破,年会第一次在亚洲的日本东京召开,而2000年这一次更有了大的突破,在历来被视为贫穷、落后的非洲大陆召开,这表明,西方中心论及欧洲中心主义将逐步被淘汰,全世界范围的学者可以平等地在同一起跑线上探讨人们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正因此,会议专门安排了“世界与非洲”、“非洲与世界”的专题研讨,前者着重讨论世界文化与文学对非洲的影响,后者专门探讨非洲文化与文学对世界的影响,相辅相成,传播反馈,让人们在比较与鉴别中,深λ地了解非洲的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学,以及它与世界(尤其是欧美)双向交互关系。 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也曾提出过建立中国学派的问题。应该说,这种主张本身,确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科的需要,因为所谓中国学派,首先是冲着代表西方中心论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而来的,其目的乃在于打破西方中心论,让研究中心由西方转向东方;其次,这个学派的核心主张,是适应新世纪时代条件的跨文化研究,而这正是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夭所必定要达到的新阶段作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与文学比较。但是,我们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研究本身是一回事,研究学派的形成义是一回事,前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而后者则需赢获他人首肯即学派的形成与确立不是自封的,它必须得到学界的承认。 毫无疑问,21 世纪的比较文学,必定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因为21世纪必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这个多元,预示了文学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之中,必定安跨越文化界限,彻底打破历来所谓的西方东方界限。 由此,笔者也就想到了新世纪条件下我校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应该承认,复旦的比较文学学科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位于国内比较文学界前列的历史,那时,中文系与外语系携手并进,有一支比较整齐的队伍,有老、中、青三代学者,在贾植芳先生带领下,为复旦曾赢得过声誉。但如今情况已有所变化,贾植芳先生已86岁高龄,一些中青年学者或出国、或改行,一时间似很难重整旗鼓。不过,笔者相信,只要校、系两级充分重视,重显复且比较文学雄风的时日应该不会太遥远。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比较文学的核心理论

1、精神分析bai学派——代表人物:du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zhi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dao,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强调人幼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斯金纳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3、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 罗杰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分为友情、爱情),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认识需要(感知、理解力和学习,好奇心,对于知识、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解释宇宙之谜的一成不变的欲望),审美需要(包括诸如秩序、匀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某些成人身上和几乎所有健康儿童身上的对行为的完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审美需要是类似本能的,它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需要(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的能力)。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扩展资料: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 (1790~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世界上目前主要有法、美两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让我们先从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持续达千年之久的一桩“公案”谈起,并循此步步走近并认识比较文学。  远在唐代,就有人对南朝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写的“许彦鹅笼”故事的来源作过研究。“许彦鹅笼”故事说的是,阳羡(即今江苏宜兴)地方一个名叫许彦的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十七、八岁的书生,这位倒在路边的书生声称脚痛,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以为是说着玩的,谁知书生真的入笼与双鹅并坐,而许彦提起鹅笼竟不觉得重。等走到树下休息时,书生出了鹅笼,说要设宴答谢许彦,说完就从口中吐出美酒佳肴来款待许彦。过了一会,又从口中吐出一位芳龄十六的美女来陪伴宴饮。又过一会,书生酒醉睡着后,此女子竟从她口中也吐出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子来作伴。许彦正同此男子寒暄之际,书生却象要醒的样子,美女忙又吐出丝绵屏风来遮住,并同书生一道睡了。可那男子却从他口中也吐出年约二十的女子一道饮酒嬉戏。过了许久之后,听到书生响动声时,此男子忙将二十岁的女子吞入口内;年方十六的美女醒后,也忙吞入那男子,并独对许彦而坐。书生起来后,就次第吞下美女与各种餐具,然后留下一个大铜盘给许彦留作纪念,并告别而去。  晚唐时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的诗文家段成式,在他于九世纪中期写成的《酉阳杂俎》一书中,通过与印度佛经《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比较后就曾说过:“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后来,还有多人提及此事,直到鲁迅,才对这一“公案”作了透彻明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即古代印度)……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鲁迅说得极对,这一故事源自印度,随佛经传入中国后,开始还说这是外国道人,如晋代荀氏所作的《灵鬼志》中说:“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到了南朝吴均手里,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纯为中国的人、事与地点了。当然,这种“蜕化为国有”的过程,一直绵延到现当代。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小说《人环》,就进一步将许彦鹅笼的故事,演变为有心理活动、环境衬托与细腻描写的当代小说了。然而,其题材、基本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关系,依然如故。  象鲁迅与段成式二人,对中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的这种研究,比较其相似,追溯其渊源,探究其联系与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这一类研究,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因此“影响研究”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有关“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较成熟完备。凡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因此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又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论中,其争论的一方多是法国学者,故又被称为“法国学派”。这一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亚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为代表。梵·第根在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基亚于20年后出版的《比较文学》中说得更明白:“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然而,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同为抒写对意中人的倾慕之爱,明代《乐府吴调》中有一曲写道:“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萧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而欧洲的诗歌、小说也常有这类描写,古希腊的诗人写过:“愿变为心上人的口边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纪剧作家罗哈斯民剧中也写过:“愿变为意中人腰间之带。”甚至在德国文学中还写过:“愿变为心上人身边的跳蚤与虱子。”还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无情,如阿尔巴贡要掐掉两支蜡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要灭剩油灯芯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  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生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里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崇尚古典主义并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通过对阿尔巴贡与严监生这组中外文学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欲与吝啬尽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资本降世之时,由于金钱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的一尊“至圣”,于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现的那批商人资产者身上,吝啬就是他们积累财富与货币的一种手段,又同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与世俱存,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与心理状态的一大特征:吝啬到将一钱一物都视为一本万利的万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艺术形象。  这种对各民族文学所作的比较研究,由于其研究的对象是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影响交流的各民族文学,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被称为比较文学中的另一大类——“平行研究”。又由于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倡与实施的,故又被称为“美国学派”。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教授,其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最被学界称道:“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一定义,除了强调对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外,它还提出了比较文学还应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即被学界称之为“跨学科”研究,也属比较文学。  如将心理学、生理学的“通感”说来研究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就可视为一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了。对事物的繁多,如何描写?无声的景物又如何描绘?夜空的星星够多也够亮晶晶的了,诗人们又作过什么出色的抒写?而一般的批评家又作何评说?宋代诗人宋祁写的《玉楼春》中有“绿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形容无声杏子的茂盛。但明代的李渔却批评道:“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而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则更进一层,他在《夜行观星》中写无声的星星也说“小星闹若沸”。同样,清代的大学士、总纂了《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也说此句不好,还批注为“似流星”。  无独有偶的是,这种把无声的事物写成有声的佳句,在西方文学中也有:19世纪意大利诗人巴司古利(Pascoli,Giovanni,1855—1912),有句写星星的名句:“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象小鸡儿似的走动。”18世纪的圣·马丁(Saint Martin)也说:“听见发声的花朵,看见发光的音调。”  以李渔、纪晓岚之见,这些写法都违背了常识,因为无声的繁星怎么可能有声呢?是写错了。但是,心理学与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觉会有“感觉挪移”的现象,叫“通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味觉往往可以打通、相交。颜色似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气味变有锋芒。如:臭气刺鼻,高音区响亮,颜色有冷色热色之别等。这些不是比喻,比喻是同类特征的扩大与缩小,而且不发生“感觉挪移”。同样,星星太多,此闪彼闪,影闹如沸水;红杏盛开在枝头,你红我更红,似乎在争闹一样。从通感来说,这正是作家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感知通感规律的记录,因此才成为千古流传并魅力不减的修辞佳句。  无论是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或是跨学科研究,它们都是不同于通常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的一种文学研究。这种被称作为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新兴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即都是以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更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不是为了比优劣、赛高低,而是以世界文学与总体知识的视野,来参照比较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学和他者的外国文学,以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因此,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顺应当今全球化进程的认识新天地。我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季羡林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在《人民日报》上著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又精当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  而到了20世纪末,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博士,在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一书的开头也说:“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简明回答是,比较文学是关于跨越两个以上文化的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也是对跨越了时空的两个以上文学相关模式的关系研究。”  可见,跨国族界、跨语言界和跨学科界的比较文学,是一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兴人文学科,它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体系,自己的任务,自己的特点与要求。它是产生于各国文学文化交往的基础上,随之发展而成熟,并与当今全球化时代认识同步的文学研究综合性学科。  “比较文学”这个说法是法国的学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在当时的欧洲,由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学者都致力于各自民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研究的方法,是从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来诠释作品,也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套路。后来,法国的学者却认为仅仅对国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是不够的,文学的研究应当跨越国族的界限。德国的大诗人歌德(J.W.Goethe)支持这种超国界的视野,晚年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然而不管是法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还是歌德的“世界文学”,着眼点都在欧洲,这是需要说明的。法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从事的是一种“影响的研究“,关心的是一个国族的文学怎样被另一个国族的文学家接受,模仿和创造性地转化,追溯和清理文学跨越国族疆界旅行的轨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西洋归国的作家学者如梁宗岱、钱钟书、陈铨等人都曾努力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遗憾的是四九年以后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研究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停滞,直到七十年代末才重新有了拓展,幸亏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不曾因政治的负面影响而使研究有所中断。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莎氏比亚可以和汤显祖比较,《红楼梦》可以和《源氏物语》比较。比较文学研究甚至可以跨越学科,比如文学与音乐、与哲学、与宗教、与心理学甚至数学,都可以进行比较。中国的古诗中的一些名句中的美丽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说无非是在用文字图解几何学中的诸如“垂直”、“相切”的概念,而“骚人遥驻木兰舟”和“万户捣衣声”都可能在暗示性活动,所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等等。近一、二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又开始朝比较文化研究转向,比如所谓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等。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中西文学思潮关系研究、中西文学关系研究

比较文学的核心是啥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新兴学科,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如今,它在全世界的影响正日益扩大,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都早有了十分正规的比较文学系,在我国,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也先后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这一切,表明了这门学科在世纪之交和21世纪来临之际的勃勃生机。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地位将其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定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无疑更为这门学科注人了生命活力。 世纪之交,比较文学又迎来了它三年一度的全球盛会。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6届年会于2000年8月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21世纪比较文学的走向与发展。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每三年一次的年会,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年会,它要求与会学者必须提供最新的论文,经审核筛选启发出与会邀请。我国这次与会的8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外国语大学和我校。他们在会上宣读了各自的论文,并参与了-些专题讨论与圆桌会议发言。 南非会议的中心议题,紧紧围绕着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走向及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展开,着重讨论当今及未来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比较文学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条件,向着纵深方向掘进。会议在“多元文化广义时代的比较文学”主题下,包容了多层面、多方位的内容踌越大洋洲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文化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性别界域的文学模式,传统与疆域、界限之辨别,文学的过去与未来,文类的越界与转变,越界、转折与信息社会,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专题内容不仅涉及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内涵,更包含了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前沿课题,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鲜明特征。与会学者比较集中的话题是面对全球化 浪潮的冲击与文化研究的挑战,比较文学学者如何坚持学科定位下的横向开拓与全球视野。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学科结构必须打破,代之以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度、跨学科与跨文化,这就要求比较文学学者不仅具备比较的意识与眼光,还要将视野从文学领域拓宽到全球范围的文化界域,从而对整个人文学科及人类文明作出科学的理解与诠释。 南非会议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它乃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年会。虽然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本身毫无疑问是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的严重影响,处于亚、非、拉美的国家和地区,始终是中心圈外的对象,这种现象,到1991年时有了打破,年会第一次在亚洲的日本东京召开,而2000年这一次更有了大的突破,在历来被视为贫穷、落后的非洲大陆召开,这表明,西方中心论及欧洲中心主义将逐步被淘汰,全世界范围的学者可以平等地在同一起跑线上探讨人们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正因此,会议专门安排了“世界与非洲”、“非洲与世界”的专题研讨,前者着重讨论世界文化与文学对非洲的影响,后者专门探讨非洲文化与文学对世界的影响,相辅相成,传播反馈,让人们在比较与鉴别中,深λ地了解非洲的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学,以及它与世界(尤其是欧美)双向交互关系。 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也曾提出过建立中国学派的问题。应该说,这种主张本身,确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科的需要,因为所谓中国学派,首先是冲着代表西方中心论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而来的,其目的乃在于打破西方中心论,让研究中心由西方转向东方;其次,这个学派的核心主张,是适应新世纪时代条件的跨文化研究,而这正是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夭所必定要达到的新阶段作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与文学比较。但是,我们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研究本身是一回事,研究学派的形成义是一回事,前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而后者则需赢获他人首肯即学派的形成与确立不是自封的,它必须得到学界的承认。 毫无疑问,21 世纪的比较文学,必定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因为21世纪必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这个多元,预示了文学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之中,必定安跨越文化界限,彻底打破历来所谓的西方东方界限。 由此,笔者也就想到了新世纪条件下我校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应该承认,复旦的比较文学学科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位于国内比较文学界前列的历史,那时,中文系与外语系携手并进,有一支比较整齐的队伍,有老、中、青三代学者,在贾植芳先生带领下,为复旦曾赢得过声誉。但如今情况已有所变化,贾植芳先生已86岁高龄,一些中青年学者或出国、或改行,一时间似很难重整旗鼓。不过,笔者相信,只要校、系两级充分重视,重显复且比较文学雄风的时日应该不会太遥远。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做文学研究就必然涉及到比较,比较文学只是区别于一般文学史,一般文艺理论的文学研究的通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做文学研究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前者的核心是比较,后者的核心是文学

前段时间比较文学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什么是比较文学,定义也不统一,各说各的。这个词汇被搞的很神秘,似乎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东西。出来说话的基本都是文学博士什么的,似乎连一般职业作家也不敢轻易的发表对比较文学的议论。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介绍一个简单的例子,易中天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研究就是比较文学。做文学研究就必然涉及到比较,比较文学只是区别于一般文学史,一般文艺理论的文学研究的通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做文学研究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只是一般人家只说具体问题,没有无端的加个莫名其妙帽子。 红学研究就是具体的比较文学,流派众多,众说纷云。但是不管从那方面研究,都是在比较,最典型就是版本的比较。蔡元培的引索派就是和当时的时政的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比较,也是典型的比较文学。没有具体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就是一个被架空的抽象词汇。文学博士们就是这样干的,架空一个莫名其妙的词汇,飘在空中,用抽象的语言描述这个东西,看起来象天外来客。至少也要被误解成是什么文艺新发明,最次也是西方文艺新动向。其实象《文心雕龙》这样的古书,也是比较文学。 文学流派的研究自然也是比较文学,但是文学流派的诞生演变又和政治经济哲学等所有文化因素相关联,所以比较文学被扩大为比较文化。势头似乎连数学和物理学的阵地都给占领才叫过瘾。什么心理学,哲学,历史学,自然不在话下。不过人家物理学也不是吃干饭的,量子力学的诞生,有人就试图盼望用物理学给世界来个终极解释,占领一切神秘主义的阵地,到那时候,什么比较文学的小儿科就一边去歇歇去吧。 神秘主义的又是什么东西呢?人的心理有个基本原理,就是对未知的事物不仅有好奇心,而且还有恐惧心理。神秘主义在宗教上被应用的最广泛,甚至使用神秘主义力量进行统治,欧洲的中世纪,以及一些宗教盛行的国家,简单的讲就是神秘主义占了统治地位。在文学中也盛行了神秘主义,在这里不是要说,神话,悬疑小说,等具体神秘主义,而是说在文学理论中,也将神秘主义搀和进去。比如比较文学,就用了电报密码式的语言,霸占了文学话语权。 文学理论家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不如历史学家,对于抽象问题的研究不如哲学家。而文学理论家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超过过作家。很少听到文学博士写出什么优秀文学作品的事情。而众多文学大家,根本就没学过所谓文学。莫言就说过自己一看文学理论就头晕。这个奇怪的现象极度的普遍,但是却没有作为比较文学课题进行必要的研究,这个完全有理由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说就不需要文学理论呢?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究竟有没有指导作用?首先来讨论文学理论究竟是什么东西?一般的理论建立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首先确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标。研究对象,诗歌,散文,小说,这种分类本身就是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一般的理论研究方法都是寻找共同规律,寻找公理定理。 这在文学中也是有的,比如修辞学,这也可以看作是比较文学。其实就是中学语文中学生们学都学过的东西。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被无限制的扩大,其实还不如回来研究基本问题。这种跨学科扩大,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基本问题探讨。了解了修辞一些原理是不够的,修辞的深入探讨,会使问题成为诸如哲学,和心理学问题。所以说中学课本涉及的文学问题,就是比较文学。但是没有告诉他们这就是比较文学。以至于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怕也弄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文学博士估计就更糊涂了。什么是比较文学?因为知道的太多,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应该从那里说起了。 少年作家行成了一个写作阅读的文学循环系统,这个现象同样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课题。理论家似乎不承认这个文学现象,认为这不是文学。比较文学甚至都跨越到比较文化的范围来研究文学,我真不知道究竟评什么将这种文学现象,不当作文学。举个例子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上就是重要的课题,重要到在佛罗伊德理论里起到支柱性作用。何以少年文学就不是文学了?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这个理论的理论构架是残缺的,是不健全的。 甚至是没有能力解释少年文学现象。又何以去解读大师作品,又何以解读更为复杂的文学现象。这等于再讲唐诗是文学的幼稚时期,所以不是文学。说唐诗躺是文学幼稚时期是对的,不过这说法可能还没有那个有见识的理论家认识到。但是说唐诗不是文学,可能全国人民都不能答应。文学理论不能解释文学现象,这究竟叫什么文学理论。又等于说口语不是文学,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口语是文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口语那里来的文字。还要告诉你目前世界上最后一个伟大哲学家,研究的是幼儿语言学。你可千万不要告诉语言学不属于文学,这也是比较文学,对于哲学家的文本研究同样是比较文学。 文学理论究竟是什么呢?红学是文学理论,具体讲就是比较文学。莎士比亚研究也是文学理论,比如研究莎士比亚作品和其同时代作品的关系也是比较文学。文学理论似乎成了事后诸葛亮,成了文学作品的跟屁虫。萨特的所写《文学是什么》,是试图从哲学角度来解释什么是文学。文学理论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具体的一般都化进艺术哲学中,成为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哲学思想要是没有文学这一块也是不健全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来源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可以是哲学思想的直接解释。文学理论在这里起到一个结构上的作用。 那么文学理论有没有指导文学创作的作用呢?有作用,但不是起到决定作用。一个作家可以象张爱玲那样只看路边的小报,也可以直接看哲学。对于明锐的作家来家,看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就足够了,看文学理论就属于脱裤子放屁多一道手续。但是对于不够明锐的,看看理论还是有作用的,那也许是通往理解哲学的一个途径。每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有一种哲学被背景。文学表达对世界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哲学。 文学叛逆者的愤怒青年,究竟叛逆什么?愤怒什么?到底是谁对不起他了,这个问题我一直无法知晓。是对文学理论愤怒,文学理论本身什么问题也没有,就是有问题,那只是理解的问题,应用的问题。是对传统的愤怒?对传统反对什么?传统又究竟那里惹了你了。所谓传统遗留下来的一般都是经典,几乎只有学习的份,在说摆在那里也没有碍着谁的事情啊。究竟愤怒什么?反对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一种知道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比较文学是想通过文学的比较来发现地理意义上或时空意义上不同的文学范畴的差异,其比较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比较来发现各自文学的不同特质,内在和关联,来为本民族的文学服务。 做文学研究就必然涉及到比较,比较文学只是区别于一般文学史,一般文艺理论的文学研究的通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做文学研究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前者的核心是比较,后者的核心是文学

钱钟书认为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 。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比较文学的核心期刊

就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目录中的 文学理论类和文学作品类的 期刊:I0,I20,I210 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1 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 3 当代作家评论 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5 文艺研究 6 文艺理论研究 7 中国比较文学 8 鲁迅研究月刊 9 南方文坛 10 文艺理论与批评 11 红楼梦学刊 12 小说评论 13 明清小说研究 14 当代文坛 15 民族文学研究 16 中国文学研究 17 新文学史料 18 文艺评论 19 文艺争鸣 I21/I29(除I210) 中国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1 收获 2 当代 3 上海文学 4 人民文学 5 钟山 6 小说月报 原创版 7 十月 8 北京文学 原创 9 天涯 10 花城 11 中国作家 12 长城 13 小说界 14 芙蓉 15 清明 16 诗刊 17 江南 18 长江文艺 19 芒种 20 作家 21 山花 22 短篇小说 原创作品版 这是 2011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版的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要到 今年7月份才公布,名单 到时候会有变化的。

1I1,I3/7 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 国外文学 外国文学 俄罗斯文艺 当代外国文学 世界文学 译林 I20 文学理论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 文学遗产 文艺理论研究 鲁迅研究月刊 当代作家评论 文艺争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小说评论 新文学史料 中国比较文学 明清小说研究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评论 红楼梦学刊 南方文坛 中国文学研究 名作欣赏 I21/29 文学作品 人民文学 收获 十月 当代 上海文学 中国作家 钟山 清明 山花 北京文学 解放军文艺 时代文学 青年文学 长江文学 长城 天涯 大家 作家杂志 散文 民族文学 山东文学 诗刊 花城 J 综合性艺术文艺研究 艺术百家 民族艺术

文史知识文史哲古典文学知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