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什么是学术论文的价值

发布时间:

什么是学术论文的价值

本文的第三部分,“怎么”写。我们分两个层面来进行讲解。第一个层面,从写作观念上来看;第二个层面,从写作实践中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去做。首先,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来调整。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了几个能够更新大家写作观念的内容。第一个,初稿不是定稿。我们平时写的论文永远都只是初稿而不是定稿,定稿是改出来的,定稿永远都不是一次性写出来的,写的时候永远是在写初稿。从过程的角度来讲,我们很有必要把初稿和定稿区分开,否则,很容易会造成一种自己好不容易写完论文了,就赶紧投稿的现象,在这时,你只是把一个不成熟的东西给投出去了而已,所以,编辑就有充分的理由来认定你的论文不够严谨,同时,他们也会认为你自己对自己也是不负责任的。那么,这种观念还会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启示,第一方面,我们的论文写的不好才是正常的,如果你的论文写的好才是不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写出来的论文是初稿,初稿写的不好是正常的,只要大家敢于承认自己的论文写的是初稿,就很容易能够接受写的不好才是正常的这个观念,所以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要怕自己写的不好,你担心自己写的不好还是受到把初稿当做定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大家真的意识到,自己写的是论文初稿,你就不会怕它写的不好,因为后期还要对论文进行修改;第二方面,受到“以刊评文”的误导。有很多同学多次重复的问我说“周老师,我看有很多权威期刊上,已经发表了的论文是那个样子的,但是您为什么要告诉我,论文应该是这样写的?”我说:“你看到的文章是已发表的论文,我给大家讲的是处于过程中的论文”。论文的这两种形态是不一样的,有时,初稿和定稿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更何况作为定稿投出去的论文,直到发表建刊刊登出来的文章,这中间的过程中还会经过很多次的修改,如果我们真的进入到一个过程中的话,能够深刻的理解这里面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不能用已经刊发出来的论文,衡量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不然你会遗失很多的东西。第二点,我们是要写作要发表的论文而不是自娱自乐。自娱自乐完全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学术对话过程中的I ,是一个自我的过程,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写多少字,前言怎么写,结语怎么写,等等,大的小的各个方面都完全靠自己,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你的论文是要追求发表的。第三点,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时间,而不是要找时间。在写作时间上,有一个选题、写作与修改的时间投入的时间比例问题,5:2:3是我给大家建议的一个合理的比例。从5:2:3这个比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写作环节是最不重要的,因为我们呢已经解释了,写作只是写一个初稿而已,论文百分之五十的重要性都在选题环节,百分之三十的重要性在修改环节,写作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家一定不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写作环节,否则,这就是一个不科学的论文写作过程。第四点,多引用,能不自己写就不自己写。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这句话随之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重复率的问题,可能有人会担心,如果自己多引用,能不自己写就不自己写的话,论文的重复率岂不是要很高吗?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能不自己写就不自己写”这句话时的第一反映是不是会想到重复率的问题,如果是的话,我前面讲的内容就全白讲了,在文章前半部分,我花了很多的时间都在讲初稿不是定稿,你写的仅仅是个初稿而已,只有当你的稿件投出去以后,才会牵扯到重复率的问题,在稿件的写作环节中,根本就不存在重复率这个问题,重复率是用来检测论文定稿的。当然,多引用有没有问题存在呢?问题是有的,那么,它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呢?在修改的环节解决,那么,在修改环节是不是就要降低重复率呢?不是的,修改环节主要是处理引用和原创的关系问题,而不是降低重复率,我一直反复情调重复率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大家不需要考虑,因为重复率是你稿件投出去以后的问题,大家只要在稿件投出去之前的过程中,下足够工夫,在写作环节下了足够工夫,就不存在重复率这个问题了。第五点,写作速度能有多快就多快。据统计发现,论文写作环节拖的时间越长,写的越慢,论文成功的概率就越小。我们这边有一个最快的学员,从选期到投搞,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稿件投了一本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中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强调“能有多快就有多快”,越快成功率就越高,这位同学的论文从选题到收到录用通知为止,也就用了五十天左右的时间。第六点,好论文的标准。一篇好论文的标准是很高的,有很多论文其实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这个不要紧,我经常和大家开玩笑说,我给大家讲的这些标准,如果你能够达成百分之三十,你的论文就会很容易发表。第一点,选题和问题要集中。经常写论文的作者,包括期刊编辑对这个问题应该特别有感触,很多论文的问题都出在选题和问题不够集中上,就是说论文太发散了,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典型的表现是作者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论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如果选题和问题很集中的话,作者是可以用一句话将论文的过程和观点表达清楚的,这个难度挺大的,但这就是我们的标准。第二点,过程要科学严谨,论文的研究过程,包括作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整个的写作过程要科学严谨,要铿锵有力,最后还要有结论,在这一点上也能卡掉很多论文,因为很多论文并没有结论,很多有结论的论文也都是生拼硬凑上去的,因为作者知道论文要有一个结论,但是又不知道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所以就凑上了一个,比如,重复已有的研究结论,或者专门写一些假大空的内容来冒充自己的结论,这显然是不行的。第三点,结论要铿锵有力,它的一个前提是,你的结论要能够站得住脚。第四点,语言要珠圆玉润,针对语言方面的内容,其实还有一个更通俗的标准,论文要能够达到朗读的水平,你的论文写完以后,别人能够琅琅上口,能够朗读,这点比珠圆玉润的标准要更高一些。这是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归纳总结一点就是合理的陌生感。我们有时在讲论文的创新时,会思考论文的创新到底是什么呢?我在之前写关于论文创新的文章中也讲过,从大科学家、大学者到普通的作者再到期刊编辑,我发现其实所有的人都很难讲清楚论文的创新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在我的文章中,从来不讲创新这个问题,即使讲创新,也是讲学术创新,一般来说,我是很少讲创新的,为什么我不愿去讲创新呢?就是因为我也说不清楚,那么我讲什么呢?讲陌生感。大家在论文中,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给编辑一种陌生感,编辑在第一个初审的环节里,就会认为你这篇论文可能是一篇好论文,当然,到底好不好还要看里面的内容,还要看你写的怎么样,你的结论怎么样。但是,当人一看你的论文给人一种陌生感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有创新存在的,但这种陌生感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是很突兀的陌生感的话,就会让人感觉到明显的不合理,这是不行的。陌生感要有合理性,而不能是极度的陌生感。最后一点,学术创新。关于学术创新,我在这里要给大家分享两点:第一点,学术创新是一种继承性创新,而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天才式的创新。我们通常讲学术创新不是一种天才式的创新,而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学术领域,在科学领域就从来没有哪一个创新是从天而降的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是继承性的创新,如果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很难实现创新的,真正落实到写作过程中来看,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体现在文献综述的环节,研究问题一定要来源于文献综述,一定不能来源于你自己的头脑中,也不能来源于外界,一定要在现有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位置,这是创新的继承性。第二点,观点新才是真的新。按照传统理解,学术创新包括像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等等,好几个方面,但是归根结底,观点新才是真的新。材料新,用新材料得出一个旧观点,一般情况下是不实用的,只有在一个情况下实用,就是在做历史研究时实用。但这种实用性也是有限的,历史研究有时也不实用,只有当你有新材料时才实用,有时候也不是这样的。方法新,这点也是有问题的,如果用一个新方法得出一个旧观点,那这篇论文基本上是没有价值的,不管是新材料还是新方法,必须得出一个新的观点,我们才会认为这篇论文是创新的,如果一篇论文只有新方法,没有新观点,那论文的作者基本上就是在瞎折腾,这是学术创新的第二点,观点新才是真的新。

通过看论文作者是否是国际国内著名/知名课题组。这条和第一条有内在关联。通常的规律是,实验条件差、人员素质一般的科研机构很难做出重量级的成果。而重量级的成果,多集中出现在顶尖研究型机构中。比如,我曾经参观过MIT癌症研究中心Langer教授的实验室,他曾说“一流的成果申专利,二流的结果发SCIENCE和nature,三流的发顶刊”,全球几乎所有癌症工程学的研究者都跟他的实验室有关系。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就是指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新颖性。如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改进和提高。理工科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是采用了什么新方法、新工艺,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等。文科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看挖掘到了什么新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的见解。首先,别人要能从你的论文中发掘出想要的东西,而且可以借鉴;其次,要有比较详细的思想、思路。

论文的学术价值是什么

研究领域

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就是指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新颖性。如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改进和提高。理工科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是采用了什么新方法、新工艺,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等。文科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看挖掘到了什么新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的见解。首先,别人要能从你的论文中发掘出想要的东西,而且可以借鉴;其次,要有比较详细的思想、思路。

学术价值和创新性的内容,指出理论联系实际是保证学术价值的前提,要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人云亦云、"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做法是不可能有创新性的,只有求实才能创新,只有理性分析才能创新;学术期刊编辑应从论文的学术价值、创新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审读和取舍。 学术价值,主要看它的理论价值,即对于现有理论的贡献,或验证现有的理论、或充实现有的理论。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扩展资料:毕业论文撰写技巧:1、系统掌握一两个工具理论,学科内与学科外均可。任何一种有质量的学术研究总是要借助一定理论原理的,比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结构功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传播学研究中的媒介环境理论,还有用于文化分析方面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等。2、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做学问的难点。通常讲的学术创新,其核心正是在于提出问题。所谓问题意识,一体现在能够超越现有知识,能够质疑批判;二体现在关注现实社会,积极发现与归结现象,提出观点。这要求大学生们要关注前沿问题与热点现象,与时代同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什么是学术论文的价值观

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学术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论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对这三点加以重视。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简介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123

如果是说毕业论文的难度关的话那就是开题关,定稿关,答辩关开题关――显而易见就是定题目,说难也不难,主要是题目一定错,后期就很难修改,而且论文内容也会出现一定偏差。定稿关――论被老师叫去一遍又一遍修改论文的痛苦,最关键的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修改,老师还特别坚信你可以,只给你一个方向让自己去摸索,最后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改稿子。还有后期查重,查重不过也得改,你永远不知道学校的查重软件是怎么算的查重率。答辩关――这一关说实话,并不是特别难,只是说在你答辩之前会特别紧张,但是,一结束答辩,就什么都结束了!放轻松应对吧!

1、三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2、世界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3、价值观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对于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包括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4、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什么是学术论文的价值所在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回答 学术价值包括:学术价值和创新性的内容。学术价值,主要看它的理论价值,即对于现有理论的贡献,或验证现有的理论、或充实现有的理论。 提问 有大概的模板吗 回答 稍等一下,我给您总结一下 写出您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他的定义是什么 写出他的功能价值是什么(一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进行学术交流;三是为人才考核提供依据;四是可以训练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写出他在论文或者别的文献上的运用 写出他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有什么创新性的发展方向 您好,我给您总结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您看一下还有啥需要的 更多6条 

文凭,职称呗

通过学术论文的被引次数和所在期刊的等级。对于一篇含金量高的学术论文,往往会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而且该论文的引用次数往往较高,即便该论文是近些年发表的,但如果含金量高,也会有较集中的引用,这是一般规律。当然有特殊情况,比如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论文于1978年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当时该杂志的影响力并不高,但该文宣告了屠先生及其所在团队首先发现青蒿素的。

什么是学术论文的价值取向

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一直都是不容忽视的。中西传统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家庭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西,传统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 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 教育成分。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针对目前我国家教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有必要对中西传统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作以比较。  一、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传统家教有诸多共同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的多。  二、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 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 ,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 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 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 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 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 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 从小得到的是历史故事、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 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加以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 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6、独立意识的培养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百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的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 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他们在貌似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在风浪面前,变得束手无策,一旦失去帮助就会怨天尤人。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 、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7、情感教育与体罚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然而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中国集体教育除了用否定词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这样生冷的命令字眼使得情感教育受阻。而“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更使情感教育难以强化。  据调查,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的构建与培育而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的沟通。在西方国家,体罚也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中国谦虚的作风使家长不乐于这样,他们认为会使孩子骄傲,他们更喜欢挑剔强化孩子的弱点。  8、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朱熹也说“读书记遍数,足而未诵再读,虚而已诵至满”。因此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古人的知识,圣人的经验,一股脑的装进肚,而消化不消化则不闻不问。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厉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9、理财教育  中国人的君子作风是淡泊名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维定式使中国父母根本没有理财教育的观念。在中国,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他们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即使是成家立业后还是可以的。中国父母总是无偿的向子女提供钱财,一味无条件的满足子女的花钱要求,放纵孩子过分的消费欲望。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理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因此对此十分重视。西方父母一般不会不正规、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还注重对金钱的基本品质的培养。西方父母教孩子制定预算计划,学会合理的花钱;鼓励孩子出外打工,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教育孩子储存钱财,不乱挥霍;帮助孩子学会捐赠,帮助他人;教育孩子在金钱面前应当诚实,金钱面前要有自尊;简朴节约是美德;正确决策把握理财机遇,乐于为别人服务。  10、宗教思想与科学教育  虽然中国文化也是以宗教为开端的,但是在教育上我们更强调科学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是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而曾一度盛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例如在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在做任何事情时,要从心中的上帝的标准去评判,周末家庭的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西方的这种强烈的宗教观念往往使一些教育家认为宗教和教育 是可以调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当前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具体教法的不妥而造成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  中西教育比较--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家长常常问:多大的孩子送去留学好?外国的基础教育是否弱一些?实际上,关于中西教育孰优孰劣的讨论一直在延续着,这个问题也成为有留学意向群体的一个关注点。多了解信息,多做比较,看看那种方式更适合每个个体。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获得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各种奖项,但是,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奖者。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点领先却在终点落后了?  达琳·叶格是美国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达琳曾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交流。她的学术交流计划含三项最基本的内容:  第一是给中国孩子上美术课(主要是绘画和手工);  第二是与中国的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学术交流;  第三,因为她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此次访华之行可作为一次独立自学的实习课。  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一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西方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  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原来当时已近圣诞节,那是学校为了给达琳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气氛而画的。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就是无从下笔。  达琳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是一个不愉快的收场,只好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揭开……  达琳的例子,深深地震动了我!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两个误区,一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二是认为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做研究,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分割开来,总以为只有有了丰厚的基础后才能培养研究能力。而创造力、批判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就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颗种子在其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适当的施肥灌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也可以成材,但至少已较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  国内大多家长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内的基础教育扎实,如果二者相加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有的父母让孩子在国内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到国外培养各种能力,这样就能够做到全面发展了。  真的是这样吗?  中西教育观之比较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授受教育观与自治教育观  授受教育观与自治教育观,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教育价值观。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道德行为较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无疑与我国学校和家庭这种授受式教育分不开。  自治式教育是西方国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建立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家庭教育上,西方国家首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人,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是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第三是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去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当然学习者的自治,并没有完全摆脱教师的主导,教师除被看作是协助者和引导者外,还要善于诱导和帮助学生成为自立、自强的人。西方国家倡导的自治式教育,知识的继承性不如我们多,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也不如我们好,在探索知识和人生道路上,也可能走一些弯路,但是,他们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确实不如我们扎实,然而,西方国家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例最高,这不能不说,开放的自治式教育具有培养尖端型创造人才的优越性。  全面教育观与个性教育观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其“科教兴国战略”部分中,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于是,到此为止,“素质教育”终于从一种行政性的号召,转变为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国家意志,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方针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教学全过程,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但是,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来讲,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方针还相当困难。  西方国家则不同,西方国家强调个性发展。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西方国家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西方国家认为,个性发展是从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和个体的内在自我目的,培养有个性的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符合国家的需要。  “英才”教育观与“通才”教育观  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单轨道上跑,多是由于大学生比率低,沿袭苏联教育模式,按计划经济培养人才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追求升学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升学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一、二、三等;按学生升学率多少,把学校分为一、二、三类,学生只能根据分数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一类学校压力很大,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名列前茅的牌子会被摘掉,只好不惜一切代价,在经费、设备、教师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待遇,以保证培养出拔尖的学生。二类学校抱着一线希望,不顾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把差生拒之校门外,眼睛只盯着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致使部分学有专长而应考失败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至于三类学校,那就可想而知了。这种英才教育把我国教育推向了恶性循环的轨道,培养人才的路越走越窄。  而西方国家教育却与我们不同,多数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就学压力小,高校与经济社会以及就业的发展关系紧密,加上多年在教育方面的积极投入和良性循环,“通才”教育便成为当今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而在有些国家,通才教育和英才教育是相互结合的,比例的分配是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的。  苦读教育观与乐学教育观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美德,父母总是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吃苦精神激励孩子学习,有的孩子从娃娃时候起,父母就教他认数识字,三、四岁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只满足于会背书,只要求能吃苦,只希望考试分数高,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苦读书,读死书,孜孜不倦地学,苦苦不停地练,以为只要功夫到,就能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不仅培养不出创造性思维人才,而且也是有害的。有的时候,苦读甚至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如小学教师与学生是在讨论中、游戏中、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负担较轻,学得轻松、愉快、自在。中学各门课程都是学分制,学够规定时数,就可毕业,无考试压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而不呆板,活学而不枯燥,适用而不费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它所带来的结果,则是通过更广泛的学习,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它比苦读苦学更有成效。  从比较中获得的启示  有位华裔教育学博士在他的文章中写道,他儿子还在西方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儿子就缠着他去图书馆,说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  带儿子跑了两个图书馆,抱回来十几本关于蓝鲸的资料,全部是介绍关于蓝鲸和鲸鱼的知识性的书籍。儿子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论文”是由三张活页纸订起而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论文含四个小题目:  介绍;  蓝鲸吃什么;  蓝鲸怎么吃东西;  蓝鲸的非凡之处。  该博士认为这应该算是他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当然这也是一篇最让他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他更感兴趣的是,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孩子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  小孩子的这种研究能力并没有停止,而且不断向前发展。二年级时,他的所谓研究不过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材料。到了五年级,他的所谓课题研究,就从简单的材料整理进入到问题研究了。他已经开始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他的研究还是比较散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却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西方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方国家赞美中国的这个古谚哲理性非常深刻。我们民族这一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却被人“中”为“洋”用了。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  有不少家长们决定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扎实的基础教育,等条件成熟了再到海外深造,让西方的高等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孩子们在保留了中国传统基础教育优势的前提下,能够和西方基础教育的结合起来,我们就会拥有一大批启动快、后劲儿足的科技人才,在21世纪的诺贝尔奖领奖台上,才会有来自中国的获奖者;同时,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会有更多叱咤风云的中国人!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通过看论文作者是否是国际国内著名/知名课题组。这条和第一条有内在关联。通常的规律是,实验条件差、人员素质一般的科研机构很难做出重量级的成果。而重量级的成果,多集中出现在顶尖研究型机构中。比如,我曾经参观过MIT癌症研究中心Langer教授的实验室,他曾说“一流的成果申专利,二流的结果发SCIENCE和nature,三流的发顶刊”,全球几乎所有癌症工程学的研究者都跟他的实验室有关系。

通过学术论文的被引次数和所在期刊的等级。对于一篇含金量高的学术论文,往往会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而且该论文的引用次数往往较高,即便该论文是近些年发表的,但如果含金量高,也会有较集中的引用,这是一般规律。当然有特殊情况,比如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论文于1978年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当时该杂志的影响力并不高,但该文宣告了屠先生及其所在团队首先发现青蒿素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