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广西铁道杂志2021年目录

发布时间:

广西铁道杂志2021年目录

《铁道知识》双月刊《上海铁道科技》季刊《国外铁道车辆》双月刊《铁道建筑》月刊《铁道运输与经济》月刊《铁道货运》月刊《铁道车辆》月刊《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双月刊《中国铁路》月刊《铁道机车车辆》双月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铁路》双月刊《中国铁道科学》双月刊《中国铁路(英文)》半年刊《铁路航测》季刊《铁道标准设计》月刊《铁道工程学报》季刊《铁道机车车辆工人》月刊《铁道经济研究》双月刊《铁道通信信号》月刊《铁道文摘》月刊《铁路采购与物流》双月刊《铁道学报》双月刊《铁道运营技术》季刊

2021年1月召开的2021年全区交通运输工作视频会议明确,2021年广西将全力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铁路方面,力争开工合浦至湛江高铁等6个项目,续建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等9个项目。1、合湛高铁新建铁路合浦到湛江线位于北部湾腹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交界的南部沿海地区北海市和湛江市。线路西接既有邕北线,东至湛江枢纽与茂湛铁路及规划的广湛客专、湛海客专等连通,中间分别预留玉北城际、贵北城际等规划线路的衔接条件,并以联络线连接既有邕北线北海站。2、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贵南高速铁路是衔接“一带一路”陆路南北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建成后,将与成贵、贵广高铁、渝黔高铁等共同构成川渝黔及西北地区至华南沿海地区间旅客交流的快速铁路通道,形成川渝黔及西北地区与南宁、北部湾、粤西、海南及东盟国家等地区旅客交流的便捷主通道。扩展资料5年时间广西综合交通网突破14万公里:5年来,全区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基本实现“高铁市市通、高速县县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5年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6000亿元,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14万公里。1、去年,广西交通强国试点迈出实质性步伐,5项交通强国试点工作任务获交通运输部批复。2、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780亿元,同比增长7%。3、重大项目建设刷新多项纪录,全年建设高速公路项目54个4765公里,创广西高速公路年度建设里程史上之最。4、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相继开工建设。5、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项目纳入国家发展规划。6、玉林福绵机场建成运营,填补桂东南地区民航机场空白。7、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增长迅猛,去年共开行班列4607列,超过前3年总和。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今年广西计划新开建33条高速、6个铁路项目

国际铁路期刊出版中国铁路专辑--《中国铁路》专刊《火车头》专刊铁道报等

广西铁道杂志

浆水泉那打就行让她打表不要一口价打表也就不到40块钱

中文热门出版物top 100中的经济类期刊(排第一的就是经济类的):经济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复印报刊资料: 农业经济导刊经济学经济地理财经研究

同治十三年(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的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光绪十九年(1893年),黄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黄兴由长沙湘水校经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两湖书院在当时是一所比较新式的学堂,课程除经史文学外,还有天文、地理、算学、测量、化学、博物学以及兵操等新学科。黄兴在校期间,“笃志向学,而于地理一科及体操尤为精勤”。 他还于“课程余闲,悉购西洋革命史及卢梭《民约论》诸书,朝夕盥诵”, 初步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学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黄兴到日本后,很快就被留学生界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同年12月,他与杨笃生、樊锥、蔡锷等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以翻译为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黄兴为扩大影响,在年底又与蔡锷、张孝准、杨笃生等发起组织“湖南编译社”,大量从事译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黄兴还支持湖北留学生创办了《湖北学生界》,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宣传“排满”的民族主义。他还领导宏文学院的湘籍学生组成“土曜会”,鼓励挺身杀敌,“从事用兵,以破坏现状为出路” 。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孙中山、宋教仁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孙中山是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迪,最终逐渐从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宋教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漳江书院进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学堂后,逐渐走向革命道路的。而黄兴走的是一条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同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也经历从改良到革命的过程。黄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名门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到了清朝,黄兴的远祖传下遗训: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数成员仍是饱学鸿儒。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黄兴早年曾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到1896年,黄兴在城南书院求学期间更是顺利通过县、府、院试,考中秀才。但黄兴本人对功名并不热心,当时,黄兴去应考秀才前,他的亲友要置酒预贺,黄兴当即表示,读书是要求真学问的,而应试仅仅是因为母命不可违。这一时期的黄兴,虽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对科举制度不满,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他喜好军事,课余曾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条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抗议沙皇俄国侵占中国东北,黄兴与同学二百余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他在拒俄运动中看清了清廷的腐朽与反动,愤慨地指出:“中国大局,破坏已达极点。今而后惟有实行革命,始可救危亡于万一耳。” 同年回国。黄兴回国后,先到上海,与当时《苏报》的主笔章士钊会晤,并结识了沪、宁等地一些人士。同年11月4日,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众人公举黄兴为会长。为避免清廷的注意,对外用“华兴公司”的名义,业务是“兴办矿业”。随后联络会党,仪定于次年秋乘慈禧过70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义。事泄,黄兴逃亡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随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在选举总理时,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 提议获得一致通过。黄兴还提议把《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后改称《民报》),得到与会者赞同。黄兴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黄兴在与孙中山共建同盟会上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同盟会是以孙中山、黄兴为轴心建立起来的。同盟会的成立,加强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和统一,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并从中选拔一些坚定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团体“丈夫团”,为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力量。同年冬,黄兴化名张守正,潜回国内,至广西桂林巡防营统领郭人漳军中进行策反,发展官佐多人参加同盟会。因郭人漳犹豫不定,黄兴于次年秋返回日本。即派刘道一、蔡绍南等回国,运动军队、会党,策划起义。临行前,“告以今之倡义,为国民革命,而非古代之英雄革命。望时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多方指导为宜”。 指出革命之目的决不是单纯推翻清朝,而是要建立民国,争取民权。这里所说的“国民主义”,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刘道一抵长沙后,邀集革命同志数十人秘密开会,传达黄兴的意见。会后,刘道一留在长沙掌握全局,蔡绍南等则往萍乡一带联络会党。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起义者在颁发的檄文中,第一次打出了“中华民国”的旗号。起义虽然失败,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河内,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都遭失败。 宣统元年(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宣统二年(1910年)11月13日,黄兴赴槟榔屿,出席孙中山召开的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广州起义。宣统三年(1911年)1月18日,黄兴返抵香港,主持广州起义筹备工作。商定成立统筹部,黄兴任部长,赵声为副部长。4月23日,黄兴致绝笔书于孙中山及南洋同志说:“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是日晚,由香港乘轮船潜入广州,设起义指挥部于越华街小东营五号。由于几经周折,起义一再改期,原来的部署被打乱,遂将进攻计划由原定十路改为四路。他自己担任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指挥工作。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林觉民、方声洞等敢死队100余人攻打总督衙门,其余三路未见行动。攻入总督衙门后,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跑,遂放火烧了总督衙门。起义军撤出时,遭到巡防营的堵击,许多革命党人牺牲,黄兴右手二指被击断。但他忍住剧痛,用断指的第二节扳枪机继续射击。眼见清军渐渐合围,黄兴遂下令分三路突围,自己带领一路奋勇冲杀,且战且走。在突围中,队伍散乱,只剩下黄兴一人。他改装逃到暗设于广州河南的革命机关女同志徐宗汉处,由她护送至香港就医。广州起义失败。后收殓殉难者,得尸体七十二具,合葬在黄花岗,世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又失败了,但在全国起了极大的革命激励作用。黄兴是这次起义的总指挥,他勇敢无畏,身先士卒,在国内和旅居国外的华侨中,赢得了崇高的声望。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在香港养伤,曾一度灰心,想冒险去暗杀李准等清朝官吏,为死难烈士报仇,被谭人凤等人劝阻。7月31日,谭人凤、宋教仁、陈其美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鉴于南方起义一再失败,主张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中部地区发动起义。黄兴支持他们的计划,并设想“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 这个预计,为后来革命实践证明基本是正确的。他还应允湖北革命党人的邀请,准备赴武汉主持起义大计,但未及动身,武昌已爆发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作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黄兴由上海到汉口,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场为黄兴举行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就任战时总司令,亲赴前线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备极艰辛,攻绩卓著,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汉阳失陷后,黄兴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在武昌起义中黄兴督战武汉,为保卫革命胜利作了重大贡献。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1日,黄兴由武昌返抵上海。次日,江浙联军即攻下南京。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临时政府暂设南京,公举黄兴为大元帅,负责组织临时政府。因黎元洪反对,于是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并代大元帅职权。12月23日,黄兴获悉孙中山即将归国,遂推辞赴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并向众人解释:“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以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 ”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黄兴和陈其美等人前往迎接。民国元年(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重新组阁。南方各省和许多团体纷纷致电袁世凯,要求留任黄兴为陆军总长。但袁世凯不愿放松对军队的控制,命其亲信段祺瑞任此职,另任黄兴为无实权的参谋总长。黄兴辞不就任。袁世凯随后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府留守,办理政府机关的结束事项和接收管理驻南京的军队。6月30日,参加同盟会上海支部夏季常会,发表政见,说民国成立已半年,而一切未能就绪,“其原因在于政党未能成立”,强调要贯彻三民主义,特别是民生主义。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袁世凯为了麻痹和笼络革命党人,于当月邀请孙中山和黄兴到北京会谈。黄兴继孙中山之后,于9月11日到北京,袁世凯给予隆重接待。黄兴一时受袁世凯的蒙蔽,对袁深表信任,声称“袁公确是英雄,民国第一流人物”。 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川汉铁路督办职务,不久又辞。1912年8月,他在《铁道杂志序》中写道:“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主张“先以铁道为救亡之策,急起直追,以步先进诸国后尘,则实业庶几兴勃也乎!” 由于政局的动荡和变化,黄兴发展实业和教育的主张大都未能实现。这使他对实业、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曾说:“兴以为吾国人今后当各存责任心,有责任心,则纯以国家为前提,而私见自泯。且所谓责任者,其途甚宽,除政治方面外,尤以实业为发展国力之母。”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法律解决。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讨袁战争开始后,南京方面,由于一部分军队被袁氏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作为基本队伍的第八师又因拨出两个团,仅剩2000人左右;其他部队大都未经训练,战斗力薄弱。7月22日,徐州失守。25日,江西湖口被袁军占领,李烈钧败退。上海讨袁军久攻制造局不下。而南京讨袁军的后方湖南军械库又被袁世凯的奸细纵火焚毁,饷械不支,声援断绝。黄兴见大势已去,只得于29日乘日本煤轮离开南京,流亡日本。随后,安徽方面也因内部意见不一,而自行瓦解,柏文蔚出走。福建、湖南、四川又相继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黄兴与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国内参加讨袁失败的国民党人也陆续来到东京。孙中山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宋教仁案发生后,即应兴师讨袁,但党人多不听从他的指挥,坐失良机,致使袁世凯得到了“大借款”,可以从容布置,因此对黄兴颇多责难 。对于“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黄兴认为:“乃正义为金钱权力一时所摧毁,非真正之失败。试翻中外之历史,推天演之公例,未有正义不伸者。最后之胜利,终归之吾党。”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1914年7月抵达美国。秋,黄兴还发起抵制袁世凯向美国政府借款的运动,对于美国政府中止与袁世凯的代表接洽借款条件,产生了一定影响。他还在美国展开筹款工作,在给国内友人的信中写道:“关于此间筹款等事,弟能力所及者,当尽力为之,冀为公等之助。华侨筹款已经发起,当嘱其随集随汇。 ” 1915年,袁世凯称帝,9月底,蔡锷派专人送封密信给黄兴,信中谈及国内形势及袁世凯阴谋称帝的种种活动,并提出他自己准备秘密出走和在西南发难的计划,征求黄兴的意见。黄兴接信后,立即命儿子黄一欧和秘书石陶钧先后离美回国,参加讨袁护国运动。在黄兴所派的石陶钧、张孝准等协助下,蔡锷从天津经日本、上海、香港秘密到达昆明,组织和领导了云南护国战争。为了扩大讨袁战线,黄兴于云南起义前夕,写信给不甘附逆的社会名流,如张謇、汤寿潜、唐绍仪等,以及可争取的地方将领,如广西的陆荣廷,动员他们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6年1月,黄兴电促柏文蔚等在南洋筹款接济云南护国军;又密令刘揆一、居正等联合北方同志,“图谋直、鲁革命,以响应南方”。 护国战争进展顺利,袁军溃不成军,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先后宣布独立。此后,黄兴多方奔走,并不断为此事与孙中山电商。至5月底,日方允借500万日元。袁世凯死后回国。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肝门静脉高压所致;根据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肿大所推测,为肝硬化常见之并发症)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

推荐你看市场星报

广西铁道期刊2002年

不是本科院校,广西铁道学院应该是叫西柳州铁路运输学校,该学校是铁道部属、柳州铁路局主管的国家级重点高职大专,建于,位于,1958年~1962年曾举办广西铁道专科学校、柳州铁道学院,1997年与广西电大柳铁分校、柳州铁路局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实质性合并,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管理体制,2002年5月,柳州铁路局又对所管辖的专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将原柳州铁路司机学校并入柳州铁路运输学校。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代码是12392。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职学院、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单位、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为“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学校前身为1956年5月成立的柳州铁路运输学校;2003年8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3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系概况学校有7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及1个教育中心,开设高职专业及方向38个,高端应用型本科专业1个。历史沿革柳州铁道学院1955年4月,柳州铁路运输学校筹建。1956年5月4日,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成立。1958年6月,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改制为广西铁道专科学校。1960年,广西铁道专科学校升格为柳州铁道学院。柳州铁路运输学校1962年,由柳州铁道学院改回柳州铁路运输学校。1969年,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撤销,成立柳州铁路局技术学校,后又改为柳州铁路中等专业学校。1974年,柳州铁路中等专业学校撤销,恢复柳州铁路运输学校。1992年,学校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委托柳州铁路局进行的办学条件合格评估。1993年,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学水平评估。1994年1月,被授予为广西自治区省(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荣誉。1994年9月,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1997年5月,广西电大柳州铁路局分校、柳州铁路局教师进修学校与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合并,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管理机制。2000年4月,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当年招收高中毕业生59名。2002年5月,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学校独立举办3+2形式5年制高职生。2002年5月,柳州铁路司机学校并入柳州铁路运输学校,组建新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8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10月,学院隶属关系由柳州铁路局移交柳州市人民政府。2005年4月,学院在教育部备案,同年5月19日举行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仪式。2007年10月,柳州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3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桂政函[2009]70号);5月19日,举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仪式。10月,学校被确立为第二批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及重点培育单位。2010年,学校被正式确认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2013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2014年6月,自治区教育批准学校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培养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的5所高职院校之一。2017年11月13日,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泰中轨道交通学院”。师资队伍学校有教职员工648人,其中专任教师446人,校外兼职教师125人。教授副教授104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41人,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部级优秀教师8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6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教学建设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优势特色专业7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柳州市千万元设备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1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重点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机车车辆、汽车运用技术。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汽车运用技术、铁道通信信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会计电算化。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科研平台学校有广西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科研成就2013-2014年,学校获自治区级以上立项课题56项,主编主审参编出版各类教材、著作23部,在校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全校师生申请发明专利项目和实用新型项目共267项,已获受理发明专利(含获得授权)135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合作交流1、政产学研截至2015年12月,学校与南宁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昆明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兰州铁路局、青藏铁路公司、广西沿海铁路公司、南宁地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青岛地铁、中国铁通广西分公司、广东怡创通信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累计开设订单班90多个,订单培养的学生8000多人;与南宁铁路局、思科系统(中国)、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州分公司、广西耐力工贸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与柳州市二职校共建中高职合作办学共同体;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远程学习中心在册学员3300多人。与南宁铁路局基层站段开展联合办学。2、国际合作2015年9月,学院加入了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在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上与俄罗斯交通类高校,围绕轨道交通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共同签署了两校合作办学协议,联合举办“中俄丝路学院”,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开展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项目,共同为俄罗斯及中国铁路发展培养人才。与泰国大城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两校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相关专业开展合作,并互派留学生和教师进修。与泰国班普工业社区教育学院、那空是坦玛叻府技术学院、彭世洛府技术学院、华富里府技术学院、春武里府技术学院、博仁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被泰国博仁大学授予“泰国博仁大学——东盟国际学院留学生人才培养基地”。馆藏资源截至2012年4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超过38万册,电子图书约62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3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年进新书在23000册以上,年征订中外文印刷型期刊近550多种以上,报纸50多种。数字电子文献资料主要包含:清华大学CNKI电子资源、重庆维普电子图书资源、超星电子图书视频资源、龙源期刊网、艾迪科森电子视频。

广西铁道期刊2004年

1951年8月1日“铁道部人民铁道出版社”成立。当月出版第一部图书——《如何改善流动资金的运用》。1952年4月扩充出版机构。设立编辑部、出版部、办公室、会计组。1952年8月签订第一个图书经销合同。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部由新华书店华北总分店总经销。1952年10月签订第一本翻译图书出版合同翻译前苏联出版的《铁路建设的流动资金及降低成本》一书。1952年11月铁道部印票厂划归人民铁道出版社领导。1952年12月《人民铁道》杂志划归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人民铁道》杂志于1949年11月创刊。1953年2月人民铁道出版社由铁道部长直接领导,施行企业化管理。1953年3月将原铁道部印刷厂,与先前领导的铁道部印票厂合并为人民铁道印刷厂。1954年1月批准实行第一个《书稿报酬暂行办法》,实行《劳动保险条例》,实行第一个《职工奖励办法》。1954年4月第一次选送5种图书与东欧各国交换使用。与新华书店总店签订《图书产销合同》。1955年8月第一次向南斯拉夫赠送图书6种。赠送图书:《新建铁路工作报告选集》、《中长铁路经验介绍》、《乘务员保养机车的办法》、《金属材料》、《工程计划管理一长负责制》。1956年1月在济南铁路管理局召开第一次读者座谈会。会议听取了各业务部门对铁路课件数据出版的意见和要求。1956年9月《铁路运输》和《铁路工程》两本期刊计划于次年由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1957年1月《铁路运输》杂志创刊。《铁路工程》创刊。1960年2月出版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该书13万字,209张照片,彩色印刷。1960年6月制定《提高书籍质量的办法》。1960年12月建立中国铁路出版通讯网。该网络成为人民铁道出版社联系作者、沟通读者的重要渠道。1975年12月第一部《法汉铁路词典》出版。1977年12月第一部《英汉铁路词典》出版。1978年5月开办日语学习班,共有20名职工参加。1979年7月第一部《日汉铁路词典》出版。1980年3月铁道部人民铁道出版社更名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0年4月与国际书店签订《铁道学报》、《土木工程学报》、《铁道知识》杂志的出口协议书。1980年7月接待日本《铁道杂志》社代表团来访。双方就交换出版资料,合作出版《火车时刻表》、《快车时刻表》、《中国铁道画册》交换意见。1980年8月第一部《中国铁道画册》出版。1981年1月向日本出口《中国铁路旅客车票》5000册。1981年3月《铁路运输工作基础》一书获第一届中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1982年2月《桥》一书获第一届中国优先科技图书奖。1983年5月《会议电话机的维修》一书获“全国优秀通信图书”二等奖。1983年6月《遥感原理和工程地质判释》一书获第二届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84年5月欧洲《铁组通讯》总编辑德列斯列尔和波兰塔姆卡印刷厂经历对该社进行友好访问。1985年1月《旅客之友》双月刊发行。1985年2月成立中国铁道出版社齐齐哈尔音像制品厂。1985年6月向拱北中国图书贸易公司、中国南方图书公司和中国东方图书公司投资110万元。1987年10月与瑞士贝克霍塞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铁路机车》(德文版),向全球发行。1995年12月拨款1710万元购买职工住房。1997年3月在中国5百余家出版社中,被新闻出版署评为良好出版社。1998年4月建立铁路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基金总额900万元。2002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电子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取得电子出版物出版资格。2003年1月《旅伴》杂志创刊号发行。2005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发该社《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2006年2月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协调委员会发出通知,授予该社“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这是该社第一次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的殊荣。2006年8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教高[2006]9号),该社九十余种教材被列为国家级选题。2007年2月被授予“北京市节水型单位”。2007年5月被铁道部授予“全路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转制为企业,拥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近300人,出版品种近3400种,出版码洋约7亿元。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代码是12392。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职学院、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单位、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为“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学校前身为1956年5月成立的柳州铁路运输学校;2003年8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3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系概况学校有7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及1个教育中心,开设高职专业及方向38个,高端应用型本科专业1个。历史沿革柳州铁道学院1955年4月,柳州铁路运输学校筹建。1956年5月4日,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成立。1958年6月,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改制为广西铁道专科学校。1960年,广西铁道专科学校升格为柳州铁道学院。柳州铁路运输学校1962年,由柳州铁道学院改回柳州铁路运输学校。1969年,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撤销,成立柳州铁路局技术学校,后又改为柳州铁路中等专业学校。1974年,柳州铁路中等专业学校撤销,恢复柳州铁路运输学校。1992年,学校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委托柳州铁路局进行的办学条件合格评估。1993年,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学水平评估。1994年1月,被授予为广西自治区省(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荣誉。1994年9月,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1997年5月,广西电大柳州铁路局分校、柳州铁路局教师进修学校与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合并,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管理机制。2000年4月,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当年招收高中毕业生59名。2002年5月,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学校独立举办3+2形式5年制高职生。2002年5月,柳州铁路司机学校并入柳州铁路运输学校,组建新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8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10月,学院隶属关系由柳州铁路局移交柳州市人民政府。2005年4月,学院在教育部备案,同年5月19日举行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仪式。2007年10月,柳州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3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桂政函[2009]70号);5月19日,举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仪式。10月,学校被确立为第二批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及重点培育单位。2010年,学校被正式确认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2013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2014年6月,自治区教育批准学校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培养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的5所高职院校之一。2017年11月13日,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泰中轨道交通学院”。师资队伍学校有教职员工648人,其中专任教师446人,校外兼职教师125人。教授副教授104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41人,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部级优秀教师8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6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教学建设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优势特色专业7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柳州市千万元设备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1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重点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机车车辆、汽车运用技术。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汽车运用技术、铁道通信信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会计电算化。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科研平台学校有广西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科研成就2013-2014年,学校获自治区级以上立项课题56项,主编主审参编出版各类教材、著作23部,在校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全校师生申请发明专利项目和实用新型项目共267项,已获受理发明专利(含获得授权)135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合作交流1、政产学研截至2015年12月,学校与南宁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昆明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兰州铁路局、青藏铁路公司、广西沿海铁路公司、南宁地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青岛地铁、中国铁通广西分公司、广东怡创通信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累计开设订单班90多个,订单培养的学生8000多人;与南宁铁路局、思科系统(中国)、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州分公司、广西耐力工贸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与柳州市二职校共建中高职合作办学共同体;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远程学习中心在册学员3300多人。与南宁铁路局基层站段开展联合办学。2、国际合作2015年9月,学院加入了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在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上与俄罗斯交通类高校,围绕轨道交通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共同签署了两校合作办学协议,联合举办“中俄丝路学院”,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开展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项目,共同为俄罗斯及中国铁路发展培养人才。与泰国大城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两校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相关专业开展合作,并互派留学生和教师进修。与泰国班普工业社区教育学院、那空是坦玛叻府技术学院、彭世洛府技术学院、华富里府技术学院、春武里府技术学院、博仁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被泰国博仁大学授予“泰国博仁大学——东盟国际学院留学生人才培养基地”。馆藏资源截至2012年4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超过38万册,电子图书约62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3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年进新书在23000册以上,年征订中外文印刷型期刊近550多种以上,报纸50多种。数字电子文献资料主要包含:清华大学CNKI电子资源、重庆维普电子图书资源、超星电子图书视频资源、龙源期刊网、艾迪科森电子视频。

广西铁道杂志2003年第6期

Xianmin Yang, Shenqguan Yu,& Zhong S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level in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EdcuationalTechnology, 2013, 44(1):95-【SSCI, Impact Factor:139(Year 2012)】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刘禹; 陈玲;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12-08- 课堂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研究 余胜泉; 张洪锐电化教育研究 2012-07-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05-10; 《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王志军;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05-01; 《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曹培杰;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0; 《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高辉; 程罡; 余胜泉; 杨现民,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0; 《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曹培杰; 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04-01; 《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刘俊生;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 2012-02-01;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刘俊生;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12-01-15; 《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开放教育研究,2011-12-05;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1-12-01; 《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余胜泉; 陈敏,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1-25;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09-10;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七期,P1-6。 《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余胜泉; 陶丹,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06-15; 《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陈敏; 余胜泉; 杨现民; 黄昆仑,现代教育技术 2011-06-15; 《网络课程的内容进化机制设计与技术实现》,谭霓; 余胜泉; 吕啸,远程教育杂志 2011-02-01;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吕啸; 余胜泉; 谭霓,电化教育研究,2011-02-01; 《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杨现民; 余胜泉; 王志军,开放教育研究 2010-12-05;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09-10; 《小学移动英语学习资源设计》,冉敏; 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10-09-06; 《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袁华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P13~22; 《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彭飞、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P173~180; 《基于EduTools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评》,王志军、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P73~78; 《从Sloodle看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蔡苏、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04-05; 《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马宁、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0-02-01; 《交际性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杨丽娜、余胜泉,《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第4期,P46~51;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何克抗; 余胜泉; 吴娟; 马宁; 赵兴龙; 袁磊; 齐媛,电化教育研究,2009-02- 《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程罡、徐谨、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4期,P6~12; 《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余胜泉、赵兴龙,《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8期,P33~40;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余胜泉、程罡、董京峰,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3期,P3~15; 《“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27~36;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余胜泉、杨现民、程罡,《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47~53; 《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孙众、余胜泉,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2008/第14卷6期.P84-88; 《数字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8-05-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梁文鑫; 余胜泉; 吴一鸣,教师教育研究 , 2008年 01期 《面向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框架研究》,谢晓林; 程罡; 刘琦;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 2008年 04期 《手持式设备让我们与古诗走得更近》,冉敏; 余胜泉; 刘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08年第1期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e-to-One Learning inChinese Classical Poem Education》,MinRan,ShengQuanYu,JunLiu,The 5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123-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Mobile English LearningMode》,JunLiu ShengQuanYu, MinRan,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 60-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改善措施分析》,陈杰、陈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 《课外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06 ; 《技术进入到教育中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7/ 《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谢非、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2007/11,P79~ 《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 《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 2007/ 《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余胜泉,杨现民,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12期,P60~65; 《“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余胜泉 陈玲,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P25~29; 《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P12-25; 《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 《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余胜泉 刘 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3期,P9-10;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余胜泉、刘军,《中国远程教育》, 2007年第5期,P64-69;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误区分析》,吴娟、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P70~72+ 《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余胜泉,《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9期特邀稿,P4~ 《建设优质资源,保障信息化教学常规化》,陈杰、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9-10; 《区域性教育技术课题的管理与支持》,陈莉、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7-8; 《教育技术服务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4-6; 《城域网环境下多级分布式信息技术测评系统》,曹晓明、余胜泉,《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8期P57~59+P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梁文鑫、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P19~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Shengquan Yu,Minjuan Wang,Journal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V 22, issue 4, page 273~2006;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陈莉,《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P19~24; 《当代网校的困境与求存之道》,余胜泉、孙众,《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1期,P59-63; 《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余胜泉、程罡,《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5期,P88~92;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2期,P66 ~71 ; 《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张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2期,P56-59;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理念与策略》,余胜泉 张文兰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P5-10; 《系统结构模式突破》,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第11期,P 19~20, 《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第11期下,P 60~62, 《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余胜泉,毛芳,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P 18~23,二级学科最优期刊& CSSCI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余胜泉,马宁,《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11期,P14~19; 《在线测试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余胜泉、李世亮、谢小林,2005年第11卷5期,P72~ 《农村远程教育深化发展的几个方向》,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八期,P9-12; 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Yu,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Octob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A leadingjournal indexed by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P50-56; 《生态观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5年第6期,P26-29; 《校校通“应用为本”四方略》,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3期,P52-65;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需重新定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2期,P58-61;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余胜泉、陈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四期,P27-31; 《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陈玲,《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P21~26+P41。 《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一期,P7-8; 《面向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路秋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一期,P75~79; 《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开放教育研究,孙迪、余胜泉,2005年第2期:71-77 2 CSSCI 《从网络互连到应用互连——校校通的通途》,余胜泉、程罡,《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教育资源管理新发展》,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期。 《论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马宁,《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教育信息化(2002)回顾与展望》,余胜泉、林君芬,《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2期。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3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先锋——“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余胜泉、吴娟、李文光,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三期;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晓娟,《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四期,该文获多次转载和多本教科书(《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中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何克抗主编,全国高等院校理科类公共计算机课教材)的引用;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 《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余胜泉,发表于《中国远距离教育》(现为《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第六期。 《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 《学习对象开发工具设计》,陈天、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四期; 《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孙众、余胜泉,徐凤君,《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三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 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适应性学习——远距离教育发展的趋势》,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林君芬、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二期。《Internet与我国教育的整合》,余胜泉,发表于《教育现代化》1999年第九期;《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余胜泉、刘宝艳、《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王耀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五期;《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第六期;《网络课程评价》,朱凌云、罗庭锦、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余胜泉,《人民教育》2002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4期收录。《浅谈教育资源库建设》,罗庭锦、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二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大型企业如何导入E-learning培训系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8期。《企业E-hr、KM与E-learning应如何结合》,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0期。《如何应对加入WTO挑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2期。《国际国内网络教学质量认证》,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期;《SCORM:E-Learning的国际技术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4期;《发挥特色推动国内外合作办学》,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6期;《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8期;《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余胜泉、谢巍峰,《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10、12期;《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0期;《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2期;《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39~41;《网校临危如何应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56~59;《可共享对象参考模型研究》,余胜泉,俞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1年第6期;《信息技术与理科学科教学的整合》,余胜泉、林君芬,《福建教育》,2003年第9、10期。《反思信息化教学课堂》,赵美琪、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2期。《通用试题库的组卷策略》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余胜泉、古素梅,《现代教育技术》,2000年第8期《Adaptive LearningSystem Based on WEB》,ShengQuan Yu, KeKang He,发表于国际会议ICCE99(The 7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Japan, November,1999)《中国“网校”的现状与未来》,余胜泉、何克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6日第二版,《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征文。《教育中的虚拟现实》,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2期。《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专题》(《在WEB平台上交流》《构建个性化网络课程》《网上协作学习马宁》《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共5篇文章),余胜泉、何克抗、陈天、马宁等,《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6月12日C版。《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3期。《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余胜泉,《教育技术》2001年第一期《基于Internet网络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余胜泉,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教育港依网而建——佛山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分析》,何克抗、余胜泉、孙波,计算机世界2000年11月27日C4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林君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三册P67-7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167-172。《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杨琰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786-79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论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空间》,李士亮、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构建网络化学习的视音频服务和管理系统》,曹晓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简述教学自动化研究》,马宁、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网络测评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朱凌云、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研究》,杨琰华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其它发表在各种普及型报纸和刊物的文章在20篇以上。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柳州市人民政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管理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工业城市柳州,现有和平路校区和官塘新校区两个校园,和平路校区西邻世界最大的轮式装载机生产企业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北接全国最大的微车生产企业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官塘新校区位于柳东新区大学西路柳州职教园区。 自1956年创办以来,她先后经历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广西铁道专科学校、柳州铁道学院、柳州铁路局中等技术学校、柳州铁路运输学校(柳州铁路司机学校、柳州铁路局中等成人学校、柳州铁路局教师进修学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柳州铁路局分校)等创办、升格、撤销、复办、合并时期;2003年8月8日,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3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5月4日为校庆日。现任院长为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邦曜教授。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平路校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官塘新校区占地面积1000亩,规划校园建筑面积28万平米,截至2010年6月底,已完成10多万平米建筑,学院已在2009年底开始部分搬迁,2011年将实现全部搬迁。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深厚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自她诞生起,就一直与广西铁路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不断承载时代对职业教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先后创造了屯秋支线包乘组、柳铁钢厂运输专用线建设等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以及机车车辆专业参与企业岗位快速修技能比武、铁道信号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科研攻关的校企交融的好传统,形成了“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唯一轨道交通类专业实力最强的高职学院。 学院人才辈出,建校以来为铁路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8万余名高技能人才,涌现出了广西经委副主任、广西地方铁路公司总经理秦成功,南宁铁路局副局长黄翔,南宁铁路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柳胜,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晏平,南宁铁路局公安局局长彭清焰,铁道三八红旗手贤桂清,全国劳动模范玉惠文,全国三八巾帼标兵株洲北站值班站长钟红,铁道部大桥局总会计师古继洪,中国铁通总经理熊建平、审计署信息邮政局副局长崔光庆,广西南方航空公司纪委书记刘宝澍、武汉铁路局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杨秀杰,全国服务明星樊桂玲、广西十大青年企业家冼进才、广西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叶盛、北京爱播网技术总监冯启忠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升格高职学院以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特色创新之路,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服务基层。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向行业培训、社区成人教育延伸;以工科专业为主,其他专业协调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努力建设在广西区内有重要影响、专业建设在全国具有特色的高职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逐步形成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专业(群)为主,艺术设计、商贸物流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设有7个教学系,拥有专业36个(其中通信类专业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可自主设置),铁道部优秀专业3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在全院专任教师300人,副高及以上职称7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在读硕士及以上研究生135人,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部级优秀教师6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3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2%,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 2006年以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教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级以上立项课题32项,主编主审参编出版各类教材、著作43本,其中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主编自治区教育厅立项建设教材2本,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356篇,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铁路职业教育优秀课题一、二等奖各1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近6000人。在校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类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学院代表广西参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物流、汽车技术等3个项目的比赛全部获奖,并获得一等奖一项,开创了广西参加全国高职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历史先河。学院的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潜力、能发展”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和技术能手。2006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的前列。根据近几年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98%以上。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铁路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铁道部优秀基层团委”、“广西自治区先进团委”等荣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事迹曾多次被有关媒体宣传报道。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院图书馆纸质藏书66万册,建有14个校内实训基地,60余个实验实训室,并建有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现代技术中心、6个教师工作室等教学科研基地,自治区示范性建设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南宁铁路局、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深圳地铁公司、广西中人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与南宁铁路局、思科系统(中国)、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州分公司、广西耐力工贸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远程学习中心在册生达1500余人。与铁路基层站段开展联合办学,培养复员退伍军人,提升职工学历层次。

扩建铁路是在原来的左边还是右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