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综述

购物车 | 我的当当 | 帮助中心 | 购物演示 | 回当当首页 | 您好,欢迎光临当当网。[请登录/注册] 新书热卖 特价书 图书畅销 小说 青春 历史 管理 少儿 外语 旅游 全部分类>> 高级搜索 热门搜索词:鬼吹灯 | 圈子圈套 | 如何掌控自己 | 亦舒 | 求医不如求己高级搜索 书 名: 作 者: 出 版 社: 折 扣: 所有折扣 30折以下 30折至50折 50折至70折 70折以上 当 当 价: 至 出版时间: 选择年 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至 选择年 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购买本书的顾客还买过·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 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00¥90 ·杜甫诗醇 杜甫诗醇¥00¥30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80¥30 ·社会工程哲学引论 社会工程哲学引论¥00¥40 ·纸上的行旅 纸上的行旅¥00¥20 ·企业转型与自主创新的新 企业转型与自主创新的新模式¥00¥80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论¥00¥00 ·产业组织演进与产权制度 产业组织演进与产权制度变迁的¥00¥90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00¥00 ·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 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中国制¥00¥00 浏览本书的顾客还看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00¥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00¥20·存量和流量分析史——货存量和流量分析史——货币与利¥00¥3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00¥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00¥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00¥00·经济学原理(上)/汉译世经济学原理(上)/汉译世界学术¥00¥00·约翰·穆勒自传约翰·穆勒自传¥00¥90·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00¥60·自由主义——西方社会科自由主义——西方社会科学基本¥00¥50浏览更多同类商品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 ·中国政治经济学(上 ·宏观经济政策 2008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政治经济学教材》 更多>>您最近的浏览历史·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上卷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名著丛书> 推荐给朋友 点击查看大图作 者: (英)约翰·穆勒 著,赵荣潜,桑炳彦,朱泱 译,胡企林,朱泱 校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 1991-9-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543 印刷时间: 2005/10/0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0001078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政治经济学 定价:¥00 当当价:¥70 折扣:85折 节省:¥30 钻石vip价:¥47 顾客评分: 共有顾客评论1条 查看评论摘要 内容简介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年),在1848年发表了他名世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以下简称《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是适应了现在时代更广泛的知识和新进的思想的“现代《国富论》”,为19世纪下半期西方国家一本无可争议的经济学的圣经,被奉为经济理论的圣经,政治经济学必读的教科书,一直到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问世其垄断地位才被取代,是一本名世的经济学著作。作者约翰·穆勒是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上册。 经济理论的调和折衷主义是公认的穆勒《原理》的特征。追随者认为,这一特征标志着《原理》作为一承前启后的著作,总结了从亚当·斯密起到19世纪中叶大半个世纪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而批判者则认为,穆勒的调和折衷主义只是资产阶段经济学破产的宣告。 目录中译本序言特别导言穆勒序言绪论第一编 生产 第一章 论生产要素 第一节 何谓生产要素 第二节 给劳动的作用下定义 第三节 自然力是否在某些行业中比在另一些行业中更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 第四节 有些自然要素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些自然要素的数量则实际上是无限的 第二章 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第一节 劳动或是直接用于所生产的物品,或是用于生产的预备性作业 第二节 用于生产随后劳动所需口粮的劳动 第三节 用于生产原料的劳动 第四节 用于制造工具的劳动 第五节 用于保护劳动的劳动 第六节 用于产品运输和分配的劳动 第七节 与人有关的劳动 第八节 发现和发明的劳动 第九节 农业上、工业上和商业上的劳动 第三章 论非生产性劳动 第一节 劳动生产的不是物品,而是效用 第二节 效用分成三种 第三节 所谓生产性劳动,是指产生固定和体现在物体中的效用的劳动 第四节 所有其他劳动,不论多么有用,都归入非生产性劳动类 第五节 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 第六节 为生产性消费供给物品的劳动和为非生产性消费供给物品的劳动 第四章 论资本 第一节 资本是拨出来运用于再生产的财富 第二节 指定用于生产的资本要多于生产中实际使用的资本 第三节 考察某些可以说明资本概念的实例 第五章 关于资本的基本命题 第一节 劳动受资本的限制 第二节 但劳动并非总是达到资本设置的限度 第三节 资本的增加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得到雇用,而且这没有明确的限度 第四节 资本是节省的结果 第五节 资本都是要消费掉的 第六节 资本不是靠保存,而是靠不断再生产积累起来的 第七节 为何国家会迅速从灾难状态恢复过来 第八节 用公债支付政府开支的后果 第九节 对商品的需求并非对劳动的需求 第十节 关于征税的谬误 第六章 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第一节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 第二节 在牺牲流动资本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本,对劳动者可能是有害的 第三节 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第七章 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 第一节 土地、劳动和资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具有不同的生产力 第二节 生产力较高的原因。有利的自然条件 第三节 较大的劳动干劲 第四节 较高的技能和知识 第五节 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相互信任程度较高 第六节 较高的安全感 第八章 论合作或劳动的联合 第一节 劳动联合是生产力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节 分工的作用 第三节 城镇和乡村间劳动的联合 第四节 较高程度的职业划分 第五节 试析分工带来的利益 第六节 分工受到的限制 第九章 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 第一节 制造业中大规模生产方法带来的好处 第二节 合股原则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节 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条件 第四节 大面积耕作和小面积耕作之比较 第十章 论劳动增加规律 第一节 生产增加规律取决于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增加的规律 第二节 人口规律 第三节 人口的增长实际上受哪些抑制因素的限制 第十一章 论资本增加规律 第一节 节约的手段和动机取决于什么 第二节 造成积累欲望的实际强度参差不一的原因 第三节 积累欲望不强烈的例证 第四节 积累欲望过强的例证 第十二章 论土地与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第一节 有限的土地数量及其有限的生产力,是对生产的真正限制 第二节 土地生产规律,即随着所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递减的规律 第三节 抵消报酬递减规律的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 第十三章 前述规律的后果 第一节 当生产是因积累欲望不足而受到限制时的补救办法 第二节 并非仅仅在财产不平等的国家有必要限制人口 第三节 即使在粮食进出口方面实行自由贸易,也必须限制人口 第四节 即使向外国移民,一般说来也必须限制人口第二编 分配 第一章 论所有制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对共产主义的考察 第四节 对圣西门主义和傅立叶主义的考察第二章 续论所有制 第一节 私有制意味着可按契约自由取得财产 第二节 规定的合法性 第三节 私有制还包含遗赠权,但不包含继承权,继承问题的考察 第四节 应否对遗赠权有所限制,如何限制 第五节 土地所有权的根据不同于动产所有权的根据 第六节 土地所有权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是有效的,但这些条件不是总能实现的。对有关所有权的各种限制条件的考察 第七节 所有权的滥用 第三章 论获得产品分配的各阶级 第一节 有时产品由三个阶级分享 第二节 有时产品全部归于一个阶级 第三节 有时产品分属于两个阶级 第四章 论竞争和习惯 第一节 竞争并非产品分配的唯一调节者 第二节 习惯对地租和土地租佃的影响 第三节 习惯对价格的影响 第五章 论奴隶制 第一节 从奴隶状况来看奴隶制 第二节 从生产状况来看奴隶制 第三节 从奴隶所有者的利害关系来看奴隶解放 第六章 论自耕农 第一节 英国和欧洲大陆对自耕农制度的不同看法 第二节 关于瑞士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三节 关于挪威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四节 关于德国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五节 关于比利时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六节 关于英法海峡群岛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七节 关于法国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七章 续论自耕农 第一节 自耕农制度对劳动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自耕农制度具有锻炼才智的作用 第三节 自耕农制度具有促使人们深谋远虑和自我控制的作用 第四节 自耕农制度对人口的影响 第五节 自耕农制度对土地细分的影响 第八章 论分益佃农 第一节 分益佃农制度的性质及其种类 第二节 分益佃农制度的优缺点 第三节 有关各国分益佃农制度所起作用的例证 第四节 废除分益佃农制度是否合乎需要? 第九章 论投标佃农 第一节 投标佃农制度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在人口过多的国家内,实行这一制度的必然后果是名义地租的产生 第三节 这种名义地租是同勤勉、节俭或节制人口不协调的 第四节 印度的租佃制度 第十章 废除投标佃农制度的方法 第一节 爱尔兰投标佃农应当转变为自耕农 第二节 这一问题的现状 第十一章 论工资 第一节 工资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换句话说,取决于人口和资本 第二节 关于工资的若干通俗见解的检讨 第三节 除少数情况以外,高工资是以限制人口为前提的 第四节 人口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是由法律规定的 第五节 人口的限制在其他情况下是特殊习惯的结果 第六节 适度的人口限制是劳动阶级的唯一保障 第十二章 论补偿低工资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由法律或习惯决定工资的最低限额,并保证就业 第二节 这种最低工资限额及就业保证,其必要的条件是用法律限制人口 第三节 用以补足工资的各种津贴 第四节 租地分配制度 第十三章 再论补偿低工资的方法 第一节 人口问题舆论的有害方向 第二节 希望改善的根据 第三节 改善劳动人民习惯的两种相互有关的方法之一——教育 第四节 改善劳动人民习惯的两种相互有关的方法之二——通过国外和国内的殖民(移民),予以大规模的直接救济 第十四章 论工资因职业而异 第一节 工资因各种职业的引诱力不同而不同 第二节 由自然的垄断产生的工资差别 第三节 接受补助金的人们在参加竞争时对工资的影响 第四节 有独立生活来源者参加竞争时对工资的影响 第五节 妇女的工资何以低于男子 第六节 由限制性法律和团体组织造成的工资差别 第七节 关干工资取决于习惯的各种情况 第十五章 论利润 第一节 利润可分解为三部分,即利息、保险费和监督工资 第二节 利润的最低限度以及这一限度的变动 第三节 利润因事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第四节 利润均等化的一般倾向 第五节 利润既不取决于价格,也不取决于购买和销售 第六节 资本家的垫款,最终是由劳动工资构成的 第七节 利润率决定于劳动费用 第十六章 论地租 第一节 地租是自然垄断的结果 第二节 某种质量或位置的土地,如果其数量不少于需求,这样的土地就不能产生地租 第三节 某一土地的地租由其收获超过已耕作的最劣等土地的收获的部分构成 第四节 或者由超过在最不利情况下使用的资本的报酬的部分构成 第五节 投于土地的资本,其报酬是地租还是利润? 第六节 地租不在农业生产物的生产费用之内第三编 交换 第一章 论价值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定义 第三节 一般购买力是指什么 第四节 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术语。价值的一股上升或下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第五节 价值法则在应用于零售交易时应如何修改 第二章 论需求和供给,以及它们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价值的两个条件:效用和获得的困难 第二节 获得商品的三种困难 第三节 数量绝对有限的商品 第四节 这类商品的价值法则及其需求和供给的方程式 第五节 受上述法则制约的各种情况 第三章 论生产费用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不增加费用就能无限增加的各种商品,它们的价值法则,生产费用 第二节 这个法则由于供给的可能变动(而不是实际的变动)而发生作用 第四章 对生产费用的最后分析 第一节 生产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数量 第二节 工资不是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但是,当工资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伺时,则另当别论 第四节 就利润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言,利润是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 第五节 就利润延续的时间长短不一而言,利润是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 第六节 生产费用的偶然组成部分:赋税以及原料的稀缺性价值 第五章 论地租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在增加生产费用的条件下可以无限增加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法则,及其在现有最为不利的条件下的生产费用 第二节 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这类商品,会产生地租,这种地租等于生产费用的差额 第三节 矿山和渔场的租金以及建筑物的地租 第四节 类似地租的额外利润顾客评论 共1条(查看所有评论)所有评论来自于在当当网购买过此商品的顾客 0人 0人 1人 0人 0人 心情指数 (读过,看过,听过的心情) 0人 开心 阅读场所 1人 床上 石醋醋对“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的评论发表于 2007-6-18 16:17:27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 阅读场所: 很经典的一本书,不过好像这里只有上没有下,而且书比较旧。不过总体还行。阅读 | 回复还没有人对此评论进行投票,您认为呢? 商品问答 共0条我要提问 0人开心 0人伤感 0人感动 0人没感觉 0人沉重 0人催眠 0人过瘾 0人受益匪浅 1人床上 0人公车上 0人咖啡馆 0人书桌旁 0人沙发 0人办公室 0人图书馆 0人厕所 新手上路 付款方式 配送方式 售后服务 帮助中心 新用户注册 支付方式 运费收取标准 服务保障承诺 常见热点问题 怎样下订单 网上支付常见问题 配送时间和配送范围 退换货政策 找回密码 VIP优惠政策 汇款单招领 退换货流程 顾客建议 发票制度 顾客投诉 公司简介 诚征英才 网站联盟 店中店招商 交易条款 Copyright (C) 当当网 2004-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41189号推荐给朋友请稍候

改革和完善大陆个人所得税制的思考 \近几年来,大陆居民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已进入国际警戒线区。若考虑尚有大量的隐形收入无法在基尼系数中得到反映,收入分配的实际差距无疑更大。贫富两极分化苗头的显现,再度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对与此相关的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质疑也日益增多。中共十六大报告已明确指出,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这使人们有充分理由对大陆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予以更多的研究和反思。 世界各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分类所得税制,就是将纳税人的各项所得划分为若干种类,按类别规定不同的适用税率和不等的费用扣除及优惠办法,分别计征所得税。二是综合所得税制,即将纳税人的各项所得统统加总,再减去税法允许扣除的有关费用和减免项目之后,按统一的税率计征所得税。三是混合所得税制,即分类课税和综合课税两者兼而用之,亦称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大陆、台湾、香港在个人所得税类型选择上,恰恰依次各择其一,因而三地个人所得税制各具特点。从实践效果看,大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在公平与效率方面均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值得改革和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 第一,分类所得税制产生的不公平问题。 分类所得税制是一种最古老的所得税征收制。其特点是通过分类采用高低不等的税率和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及优惠办法,来体现政府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意图。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实行这种课税模式,甚至其发明者——英国也早就改为实施混合课税制。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分类征收制会产生横向不公平的不良后果,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因收入渠道不同而必须纳不同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甚至较低收入者纳税额高于较高收入者。例:甲某每月收入1600元,全部为工薪所得;乙某每月收入1800元,800元来自劳务报酬,1000元来自工薪。甲某工薪收入扣除800元固定费用后,应税所得为800元,现行适用税率为10%,则甲某需纳税80元。而乙某劳务报酬所得800元,扣除800元费用后应税所得为0;其工薪所得1000元,扣除800元费用后,应税所得为200元,现行适用税率为5%,则乙某仅须纳税10元。甲乙两人在税负上的不公平显而易见。事实上在大陆目前的分类所得税制下,尽管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分类复杂(划分为11类),但有些所得仍难以准确确定所得项目,因而个人所得税征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很难防止通过收入分解来规避税负和利用差别利率来减轻税负,从而造成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扭曲,加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和不公平。而在综合税制下,无论个人所得来自何种类型的收入,最终只适用同样的税率和同样的税前扣除,这就可以避免分类征收造成的税负不公平。但有些人认为,分类征收制虽不太公平,但最大好处是适用于源泉扣缴,能有效避免偷逃税,因而适合大陆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税务当局又缺乏相应征管和监控手段的现实状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综合征收制并不排斥源泉扣缴方式。无论是在台湾、香港,抑或在最早采用综合征收制的美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程中,仍然采用源泉扣缴方式。如,在工资支付时由雇主代扣代缴,到年终再在纳税人自我申报基础上,由税务当局按综合征收制所适用的税前扣除和税率进行综合计算,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可见,至少大陆目前完全可以采用混合税制模式,即对多数应税项目采用综合征税办法,要求纳税人综合申报各项所得,税务当局汇总计算征收;对一些特定项目则仍可采用分类征税办法,如财产转让所得、特许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等采用分类征税。这样既可以做到征收上的方便,又可避免分类征收产生的不公平问题。 第二,税率结构设计产生的非效率问题 由于采取分类所得税制,大陆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依所得的性质类别不同而异,大体有三种:一是超额累进税率,即对工薪所得实行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制,对个体经营、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则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制;二是对其他8项所得项目适用20%的比例税率;三是对一次收入畸高者的劳务报酬所得适用加成征税税率。不同来源的个人所得设计高低不同的税率及档次,这种规定本身就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依据。其负面效应至少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抑制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大陆对工薪所得和个体经营所得分别实行45%和35%的最高边际税率。显然形成对职工工薪所得的歧视性待遇和对收入较高的个体经营者和承包、租赁者的优惠待遇。这里已埋藏着逆向调节的隐患,有违个人所得税调节的目的和初衷。更不应忽视的是,工薪所得高达45%的最高边际税率会产生抑制人们工作积极性的负效应。从全球范围看,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刺激人们工作、投资、储蓄的积极性,纷纷进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大幅度降低了最高边际税率。目前我国工薪所得最高边际税率不仅大大高于香港和台湾,而且明显高于欧美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这既不利于刺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应对国际人才争夺战,削弱了大陆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其二,增加了税务征管难度。繁多的收入分类项目及税率档次,客观上为纳税人避税提供机会,不仅会强化纳税人的避税动机,还加大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不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鉴于上述弊端,大陆首先应降低工薪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根据目前收入差距过于悬殊,且高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薪外收入的特点,个人的所得税作为调节过大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理应重点面向高收入者而不是中下等收入的工薪族。同时参考台湾、香港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对工薪所得与其他经营所得等,实行统一税率,并将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降为30~35%为宜。此外,还应简化税率档次,形成合理的税率结构,即将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降为3~5档,以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简化与效率原则。这样也有利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与国际税制改革同步。 第三,费用扣除简单化造成的不公平问题 大陆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方法上过于简单化,远不如台湾、香港合理。仅以大陆的工薪费用扣除额为例,按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凡取得工薪者,每月固定扣除生计费用800元。这种表面上的平等,结果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纳税人的家庭经济负担各不相同,致使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亦不相同。按等额扣除后,不但未能缩小收入差距,反而可能扩大差距,显然也不符合“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因此,应在充分考虑目前大陆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前提下,借鉴台湾、香港的有关做法,科学确定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和豁免。也就是说,税前的费用扣除必须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和实际情况,包括家庭实际赡养人口、伤残疾病支出、教育培训支出,住房贷款利息支出等各项加计扣除,并结合大陆的人口生育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相应的免税额。通过上述扣除,才能使纳税人在较公平的起点上缴纳税收,避免扣除简单化所造成的课税不公。还应看到,月薪800元的起征点尚是20多年前确定的,当时大陆尚处温饱阶段。这一起点与如今小康社会的标准相比,显然偏低,这也是造成大陆个人所得调节对象不到位,80%的个人所得税均来自职工工资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应参照台湾、香港的做法,构建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调整机制,使之能配合物价水平和整个国民收入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始终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真正成为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 第四,源泉扣缴伴随的税收流失问题 个人所得税调节对象能否到位,不仅取决于税制本身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更取决于税制执行的社会基础及相关配套条件是否具备。源泉扣缴方法只有在纳税人收入显性化、社会监管体系健全,且支付报酬的单位或个人的财务制度规范,并愿意与税务机关密切配合的条件下才会有效,但大陆目前很难保证这几点。事实上,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来源具有多元化、隐形化和非规范化特点。个人收入通常直接以现金支付,并不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单位或个人又常常不履行代扣代缴义务,使得税务部门很难掌握个人的真实收入情况,导致代扣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不真实,瞒报和不报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源泉扣缴只能管住那些代扣代缴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结果必然形成个人所得税管住了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却管不住高收入的“新生贵族”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点放在税制执行的基础条件和配套条件上,实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和源泉扣征并重的征缴制。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个人收入支付机制和代扣代缴机制,包括:实现个人收入支付信用化和规范化,个人任何来源的收入都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尽量减少现金支付;一律实行存款实名制和居民身份证代码制,并建立银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银行与税务机关通过计算机联网,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以利于税务部门对个人真实收入监控和征税;大力整治代扣代缴制度,完善《代扣代缴义务申报条例》,建立约束激励机制,运用利益诱导方式鼓励诚信纳税,对违规者则应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从而督促单位和个人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另一方面,要真正全面实施个人申报纳税制度,包括:统一规定纳税人无论是否已适用源泉扣缴,年终都须向税务机关办理结算申报纳税手续,对已扣缴的税额可以从全年应税额中抵扣;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登记号码体系,并同居民身份证联系;建立健全税务代理制及现代化征管手段,为个人自行申报纳税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建立全社会的个人信誉约束机制,构建一套覆盖社会的单位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档案信息系统,通过公开纳税信息,推进诚信纳税,制约偷逃税行为。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政治经济学意义为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具体围绕经济学寻租和经济活动、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贸易政策决定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发展方向,为提高国内政治经济政策的实施方向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国际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研究;具体应用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和国际接轨,所以国际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主要与国际的政治格局的调整紧密相连,正确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了解国际经济的动向,随时改变国家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重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在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国际中国家政治经济能力的体现,在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要从国际形式出发看待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式。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分析中要根据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现实方式,这种现实主义的方式理解就是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工业发达国家将本国的经济危机转移到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现实主义经济政策主要是以国家的经济为核心的形式,进行分析,国家经济为经济政策的核心,所有的优势都是面向国家内部的利益,将国家整体利益作为重点,是各国政府出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所以通过对国家经济的分析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形势[1]。2政治经济学中的贸易政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的经济政治已经结合为一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动都关乎着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的贸易政策调整,需要综合考量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各项因素,从这方面考虑,就是贸易政策就是各个国家使用政治手段决定经济制度。对于国家而言,在政治的变更中,人们会选择对自身利益有帮助的,但是作为政治的统治者都会愿意一直站在统治地位。在贸易政策的决策时同样使用相同的理论,假设市场经济的情景,将居民进行二次分配,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最终的胜利者。斯托帕尔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在国家中劳动者的人数增加过多时,要详细了解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出口的,国家就会选择经济开放政策,相反,当大量的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都是需要进口的国家就会启用贸易保护政策。3贸易政策综合意义中的政治经济学应用3.1非生产性寻租经济活动根据克鲁格的理念,寻租性活动和经济学中的社会资金增长的模式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寻求利益的方式。这样的寻租式的经济活动不能够直接带来经济上的变化。但是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综合利益。在国际贸易中这样的理念经常被用于对外贸易,在实际的操作中将这种理念转换成相应的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使用能够从合理的范围内使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实对于关税和进出口贸易配额的控制主要为保障国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防止中小型企业受到国际经济市场变动的直接冲击。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为了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企业统治经济市场的情况,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保护政策[2]。3.2贸易政策工具选择当前,贸易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只是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并没有根据国际贸易政策的理念进行设定。在国际贸易经济保护政策中将反倾销、自愿出口、反补贴等相关的保护条令,都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贸易政策的使用主要是站在国家的政治方面的决定。国际贸易保护中只能够在经济上对商品的成本产生影响,并不会造成别的损失。并不直接在政治上得到经济政策的优化,主要是从国家政治的全局上进行考虑。3.3贸易政策的决策经过经济的分析,国家贸易政策决定主要是由国家的经济情况和国家的产业形势决定[3]。国家的贸易政策决策调整主要是对国家内部的经济体制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形式,在国家经济政治的制定中,主要关注的重点就是国家的利益,资本的投入和回报达到国家的发展要求就能够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当国家的综合发展实力增强,就会想发展国际贸易经济,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4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研究中就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的综合研究,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一定会将国家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考虑,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动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方向的决策,国家贸易自由或国家贸易保护的启用,都是对国家的经济保护,也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参考文献:[1]顾振华,沈瑶.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保护———一个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6(12):159-169.[2]张衔,李少武.国际贸易体系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11):12-18.[3]张利.关于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析[J].现代经济息,2016(2):155-作者:刘玉婷 廖坚 单位: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全国的污染情况;全国的沙漠化情况;还有全国的经济情况。希望采纳

政治经济学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1、搜索相关文献 在开始搜索文献之前,需要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如果正在写论文或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问题。如果是以独立作业的形式写一篇文献综述,必须选择一个要点,并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来指导的搜索。2、评价来源 可能无法完全阅读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文章,所以必须评估哪些文章与自己的问题最相关。确保使用的来源是可靠的,并确保阅读了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任何里程碑式的研究和主要理论。可以找到一篇关于谷歌学术的文章,查看被引用了多少次,高引用数意味着这篇文章在该领域有影响力,当然应该被包括在自己的文献综述中。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组织文献综述的论点和结构,需要理解所阅读的资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根据阅读和笔记,帮助制定文献综述的结构,并展示自己的研究将如何对现有知识做出贡献。4、概述结构 有各种方法来组织文献综述的主体。在开始写作之前,应该对自己的策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文献综述的长度,可以结合这些策略。5、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该有介绍、主体和结论,每篇文章中包含什么内容取决于文献综述的目标。当写完并修改完文献综述后,不要忘记在提交之前进行校对。

这篇文献综述写的还可以,你可以参考下2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内外文献综述(1)关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文献回顾20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关于我国投融资结构优化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这一研究方面国外的学者率先对这一研究领域也开展了许多密切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者David Durand(1952年)总结了美国的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将其资本结构分为净经营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以及美国的折衷经济理论收益法三类。其中,净经营收益理论收益法认为当企业的债务清偿成本和企业权益成本固定保持不变时,企业的负债成本占比越大,其资产附加值越高。而净经营收益理论则持另一个观点,认为企业自身的价值并不直接受企业财务成本杠杆的影响。不久后,美国的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1958年)先后提出了著名的MM权衡理论,其观点就是指出在企业资本市场有效且无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其融资方式与企业的市场经济价值基本无关。随后,在MM理论的影响下,企业融资的方式与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理论又一次有了新的研究发展Robichek(1967年)、Rubinmstein(1973年)、Kraus(1973年)、Scott(1976年)、Mayers(1984年)先后提出了权衡的理论。该权衡理论的观点是认为资本市场结构的最理想状态下的平衡应该就是通过税盾的效应与企业的财务费用和企业的代理成本之间达到平衡。我国学者在企业融资的结构理论上的深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国外专家学者研究企业融资情况的成果进行评述或介绍和完善,还没有新融资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出现。张维迎(1995年)对国外的激励管理模型、控制模型和国内的信号传递管理模型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吴冲锋、范晓虎和陈很荣(2000年)分三个阶段对国外的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述。(2)关于企业融资选择理论的研究国外关于企业控制权融资方式选择的控制权理论主要分为融资优序理论和控制权理论。关于控制权的理论,Jensen和外源理论Mcekling(1976年)指出,在上市公司的多数股权在大股东控制的实际情况下,大小股东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更多地表现为代理问题。关于融资优序理论,Myers(1984年)提出了企业融资选择优序控制权理论,即我们认为通过内源企业融资更多地具有降低企业融资的成本,提高企业投资收益和效率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在正确选择融资的方式时,应先内源后选择外源。以企业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Majluf和Myers(1984年)通过研究构建了企业信息非对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证实了(1)在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与市场投资者之间相比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获取更多非公开的直接影响其预期投资收益的外源融资相关数据和信息,从而使股东达到"自利";(2)对比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具有成本和风险比较低的优势。我国的学者们在国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实际的情况,提出了以下的结论:程书萍(2001年)指出现在上市公司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的不断增加主要是受上市公司的股权偏好的直接影响,且对上市公司股权的融资偏好主要是对低廉的股权融资管理成本、低效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对失衡的股权融资管理体系的一种理性融资选择。(3)关于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国外已经有许多的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企业融资结构盈利水平影响杠杆率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Friend、Mehran(1992年)等国家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对企业持股的比例与企业债权的多少负是正相关的。zingales与mehrajan(1995年)的研究发现企业盈利杠杆率的水平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是与该国家企业的债权和杠杆比率的多少呈现正负相关。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对融资结构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的国情,主要是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手段对于我国上市企业公司进行融资结构以及影响融资决策因素的研究展开了深入研究。黄泰岩,侯利(2001年)等人认为融资成本、风险和收益的控制权,制度经济环境变量和其他宏观经济环境变量等因素会影响我国企业进行融资和决策。王玉荣(2005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其主营业务获利的能力、非债权税盾、收入的波动性等因素呈负相关,而与上市公司的规模、成长性、有形资产的比率、非流通股的比率等因素呈正相关。姚琼(2003年)实证验证了企业的规模、经营风险、资产的实质性是影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最主要因素,次要影响因素是则是企业的成长性、盈利性以及对行业发展。在此研究验证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田洪红,欧瑞秋(2017年)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公司法人股比例、国家股比例、董事会会议的出席次数与对股权管理者融资的偏好显著正相关;而第一大股东与法人持股的比例、大股东的投资联盟与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显著性呈负相关。(4)关于融资结构现状及优化的文献回顾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对融资结构选择理论以及对企业股本和融资结构选择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发展现状,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融资结构优化的建议。孙世敏,徐亮(2004年)和曹卫华(2004年都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西方现代中国企业管理关于资本结构的理论并不一致,表现出较强的债权和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直接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扭曲。葛永波(2007年)国外学者发现尽管我国的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选择行为基本吻合西方企业融资啄食构选择理论的"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两种偏好的顺序,但是企业融资的偏好与企业融资的结构特征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背离偏好现象。在此次课题的研究基础上,温军,杨斌,李湛(2007年)的研究发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由“股”到“债”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出未来中国的银行应进一步加快和发展直接向债券市场,稳步发展企业股票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融资的规模和比重,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债权风险,实现中小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2 文献评述通过以上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文献对比和综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我国较发达国家在对融资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步入了成熟期,而实际上我国目前只是进一步借鉴和研究完善国外比较成熟的融资相关研究理论。国内外学者对于融资影响因素方面都运用了实证等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并且对结构的宏观影响因素和对企业内部经济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做得比较全面。在对优化融资结构方面,国外的研究学者发现严格遵循对融资优序的理论有利于对企业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内部融资结构。国内的研究多是探讨如何从股权和债权融资入手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本文以这些丰富的学术文献和资源的综合研究基础,结合近年来关于我国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和结构的发展现状,将为本文深入研究的农业类上市的公司关于企业融资方式和结构如何优化的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在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你的午间新闻方面方面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一、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

的好书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想详细了解一下经济。请推荐几本好书~appreciating!要求:通俗易懂,不要那种知识分子型的;一定是自己觉得好的,而不是转贴的。thanks!!!展开最佳答案首先,建议你订一份“参考消息”,它从世界各大权威报纸摘选经济类的评论,比较客观,让你能从大局上把握经济走向,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不是那种只有专业人士才看的,当然,该报纸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和军事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高中三年虽然学习紧,但我仍然每天坚持看它,甚至上课~呵呵,这就不说了。 再就是一些专业性质的报纸,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日报”等,这些都是比较专业性质的,对于你高一来说,为时尚早,建议还是以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之后再看~ 再就是“南方周末”,只是觉得它太厚,评论比较深入,但有时候我都看不懂,对你来可能不太适合,不过可以一看~ 顺便说一下,我高中只看“参考消息”和“国际先驱导报”这两份报纸,一是学习紧,山东的高中都这样,二来也买不到其它的,呵呵~ 对于经济类的书籍,感觉这类书籍很多,再就是书籍相对于我说的这两份报纸来说都比较专业,你可能看起来会很乏味,高中学习已经够乏味的了~因此书籍我就不作推荐了。 我也很爱好经济,但我不是学经济的,现在大三,从我个人角度讲,只推荐看“参考消息”,还有时间的话再看下“国际先驱导报”,其它的暂且不论。

资本论》《保卫资本论》求《保卫资本论》作者荐读的文献、作品、文章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该著创立了所谓的“七类文献法”,用于进行指导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构建。Ⅰ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Ⅱ国学《周易》(杨天才等译注),中华书局,2011。《国语译注》(汪济民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老子译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2013。《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2。《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白平),中华书局,2013。《楚辞译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2014。《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春秋繁露》(张世亮等译注),中华书局,2012。《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唐诗一万首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李清照全词》(刘瑜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红楼梦》(周书文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熊十力选集》(景海峰编),吉林出版社,2005。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2010。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6。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政治经济学文献综述文章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政治经济学意义为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具体围绕经济学寻租和经济活动、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贸易政策决定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发展方向,为提高国内政治经济政策的实施方向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国际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研究;具体应用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和国际接轨,所以国际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主要与国际的政治格局的调整紧密相连,正确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了解国际经济的动向,随时改变国家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重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在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国际中国家政治经济能力的体现,在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要从国际形式出发看待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式。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分析中要根据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现实方式,这种现实主义的方式理解就是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工业发达国家将本国的经济危机转移到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现实主义经济政策主要是以国家的经济为核心的形式,进行分析,国家经济为经济政策的核心,所有的优势都是面向国家内部的利益,将国家整体利益作为重点,是各国政府出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所以通过对国家经济的分析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形势[1]。2政治经济学中的贸易政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的经济政治已经结合为一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动都关乎着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的贸易政策调整,需要综合考量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各项因素,从这方面考虑,就是贸易政策就是各个国家使用政治手段决定经济制度。对于国家而言,在政治的变更中,人们会选择对自身利益有帮助的,但是作为政治的统治者都会愿意一直站在统治地位。在贸易政策的决策时同样使用相同的理论,假设市场经济的情景,将居民进行二次分配,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最终的胜利者。斯托帕尔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在国家中劳动者的人数增加过多时,要详细了解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出口的,国家就会选择经济开放政策,相反,当大量的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都是需要进口的国家就会启用贸易保护政策。3贸易政策综合意义中的政治经济学应用3.1非生产性寻租经济活动根据克鲁格的理念,寻租性活动和经济学中的社会资金增长的模式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寻求利益的方式。这样的寻租式的经济活动不能够直接带来经济上的变化。但是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综合利益。在国际贸易中这样的理念经常被用于对外贸易,在实际的操作中将这种理念转换成相应的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使用能够从合理的范围内使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实对于关税和进出口贸易配额的控制主要为保障国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防止中小型企业受到国际经济市场变动的直接冲击。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为了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企业统治经济市场的情况,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保护政策[2]。3.2贸易政策工具选择当前,贸易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只是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并没有根据国际贸易政策的理念进行设定。在国际贸易经济保护政策中将反倾销、自愿出口、反补贴等相关的保护条令,都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贸易政策的使用主要是站在国家的政治方面的决定。国际贸易保护中只能够在经济上对商品的成本产生影响,并不会造成别的损失。并不直接在政治上得到经济政策的优化,主要是从国家政治的全局上进行考虑。3.3贸易政策的决策经过经济的分析,国家贸易政策决定主要是由国家的经济情况和国家的产业形势决定[3]。国家的贸易政策决策调整主要是对国家内部的经济体制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形式,在国家经济政治的制定中,主要关注的重点就是国家的利益,资本的投入和回报达到国家的发展要求就能够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当国家的综合发展实力增强,就会想发展国际贸易经济,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4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研究中就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的综合研究,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一定会将国家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考虑,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动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方向的决策,国家贸易自由或国家贸易保护的启用,都是对国家的经济保护,也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参考文献:[1]顾振华,沈瑶.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保护———一个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6(12):159-169.[2]张衔,李少武.国际贸易体系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11):12-18.[3]张利.关于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析[J].现代经济息,2016(2):155-作者:刘玉婷 廖坚 单位: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小论文的话,我觉得你要从一个小的点出发吧,从一个小的点然后能够引出一个大的结论,或者是一个大的嗯创新的点,我觉得这个作文就非常好,要跟这个经济有关的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首先尽量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比较熟悉的领域确定题目;其次注意选题角度尽量以小见大,涉及内容多自己把握不了;再次尽量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最近农民菜价低谈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影响等内容一般可采用三段论的形式:一、是什么,解释观点;二、为什么,解释写文章的意义;三、怎么做,对你的观点的贯彻落实有什么举措等或者:一、讲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二、写现状,存在的问题;三、写解决的思考

政治经济学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政治经济学意义为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具体围绕经济学寻租和经济活动、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贸易政策决定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发展方向,为提高国内政治经济政策的实施方向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国际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研究;具体应用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和国际接轨,所以国际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主要与国际的政治格局的调整紧密相连,正确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了解国际经济的动向,随时改变国家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重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在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国际中国家政治经济能力的体现,在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要从国际形式出发看待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式。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分析中要根据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现实方式,这种现实主义的方式理解就是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工业发达国家将本国的经济危机转移到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现实主义经济政策主要是以国家的经济为核心的形式,进行分析,国家经济为经济政策的核心,所有的优势都是面向国家内部的利益,将国家整体利益作为重点,是各国政府出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所以通过对国家经济的分析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形势[1]。2政治经济学中的贸易政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的经济政治已经结合为一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动都关乎着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的贸易政策调整,需要综合考量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各项因素,从这方面考虑,就是贸易政策就是各个国家使用政治手段决定经济制度。对于国家而言,在政治的变更中,人们会选择对自身利益有帮助的,但是作为政治的统治者都会愿意一直站在统治地位。在贸易政策的决策时同样使用相同的理论,假设市场经济的情景,将居民进行二次分配,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最终的胜利者。斯托帕尔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在国家中劳动者的人数增加过多时,要详细了解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出口的,国家就会选择经济开放政策,相反,当大量的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都是需要进口的国家就会启用贸易保护政策。3贸易政策综合意义中的政治经济学应用3.1非生产性寻租经济活动根据克鲁格的理念,寻租性活动和经济学中的社会资金增长的模式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寻求利益的方式。这样的寻租式的经济活动不能够直接带来经济上的变化。但是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综合利益。在国际贸易中这样的理念经常被用于对外贸易,在实际的操作中将这种理念转换成相应的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使用能够从合理的范围内使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实对于关税和进出口贸易配额的控制主要为保障国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防止中小型企业受到国际经济市场变动的直接冲击。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为了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企业统治经济市场的情况,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保护政策[2]。3.2贸易政策工具选择当前,贸易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只是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并没有根据国际贸易政策的理念进行设定。在国际贸易经济保护政策中将反倾销、自愿出口、反补贴等相关的保护条令,都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贸易政策的使用主要是站在国家的政治方面的决定。国际贸易保护中只能够在经济上对商品的成本产生影响,并不会造成别的损失。并不直接在政治上得到经济政策的优化,主要是从国家政治的全局上进行考虑。3.3贸易政策的决策经过经济的分析,国家贸易政策决定主要是由国家的经济情况和国家的产业形势决定[3]。国家的贸易政策决策调整主要是对国家内部的经济体制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形式,在国家经济政治的制定中,主要关注的重点就是国家的利益,资本的投入和回报达到国家的发展要求就能够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当国家的综合发展实力增强,就会想发展国际贸易经济,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4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研究中就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的综合研究,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一定会将国家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考虑,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动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方向的决策,国家贸易自由或国家贸易保护的启用,都是对国家的经济保护,也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参考文献:[1]顾振华,沈瑶.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保护———一个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6(12):159-169.[2]张衔,李少武.国际贸易体系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11):12-18.[3]张利.关于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析[J].现代经济息,2016(2):155-作者:刘玉婷 廖坚 单位: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看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发展时期(而我们的课本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活动叫做商品生产,商品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粮食可以吃、衣服可以御寒、遮体、钢铁可以造机器武器等,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不拿来进行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粮食和衣服被作为商品大量的交换,在封建社会初期它大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强盛之时,国与国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换活动,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产生了。最初有战国的刀币、小铢等,发展到后来由白银、黄金、珠宝等稀有物品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它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在我国的封时期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尤其是世界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败落,清政府用白银买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战败,后来的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等。充分体现了货币的作用。

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储备存量问题研究 一、引言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亚洲诸国痛定思痛,纷纷上调外汇储备额以应对国际游资的再次冲击,捍卫本国货币,我国也不例外。截止200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额已达创记录的4033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近20倍,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然而,高额外汇储备是否真能在稳定一国汇率中起到"定海神针"的 作用,它在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是否真有存在的必要,真的有利无弊呢?对此,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既有支持保 持现有储备存量观点的,又有认为应当降低储备数量的。因此本文献综述尝试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利于在比较中分析利弊,抓住问题的实质。 本文基本上按照对外汇储备存量问题讨论的先后顺序展开。第二部分介绍刘力臻等人强调实行高额外汇储备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通过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得 出的,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都认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亚洲诸国纷纷失守固定汇率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强大的外汇储备作保证,使得国际投机游资在交战中占了上 风。第三部分介绍围绕刘力臻等人实行高额外汇储备的观点反对派学者(余永定等)所提出的种种反驳和理由,他们认为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有一定量的外 汇储备是维持汇率稳定所必需的,但通过维持大量外汇储备来抗御货币危机则是无效、危险和代价高昂的。第四部分则是关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消化过量外汇储备 的建议。 二、赞成实行高额储备的观点及理由 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于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东北师范大学刘力臻教授认为实行高额储备有利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和政治风险,保证国家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刘力臻:《国际金融危机 四重分析》)。外汇储备可以用于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稳定(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理论上是不需要为干预外汇市场而储备外汇的),夯实我国加快改 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这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变得更为明显。同时,入世后,我国持有的大量外汇储备明显提高了我国对世界经济的适应能力。 尹艳林在她所著的《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中提到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极大改善甚至是扭转了我国外汇资源短缺的局面,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 力,增强了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而且外汇储备多使得中央银行有能力通过收购外汇,投放基础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支 持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抑制了国内通货紧缩的趋势(尹艳林:《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还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反映了我国的资金过剩,有利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特别是像家电、服装等优势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能力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润/张岭松:《国际金融管理》)。 三、反对实行高额储备的观点及理由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在《中国的外汇储备观已经过时》一文中认为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稳定是一件十分冒险 的事情。在把辛苦赚来的大量外汇储备赌光之后,最终还是不得不使货币贬值。比如泰国、韩国等,货币当局都想通过抛售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而结果都是 宝贵的外汇被花光了,本币却依然下跌不止。外汇储备的职能已不在于实实在在地用真金白银去满足进口和支付债务的需要。在IMF对外汇储备功能的新表述中,“增强对本币的信心”被放在核心地位上。简单地说,外汇储备过去是准备“用”的,而现在,则主要是给人“看”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过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没有什么必要。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外汇储备过多,目前已经造成我国极为短缺的外汇资本资源的浪费,出现穷国反而向富国输出资本,支援美国等发达国家 人民的高消费。同时,维持高额外汇储备的难度和成本加大,央行在保持巨额外币资产的同时,为防止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又不得不通过出售国债的方法对迅速增 长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操作,央行会因此承受很大损失,而且我国储备结构较为单一,其中的70%以美元的形式存在,外汇储备过多,必然会增大外汇储备的风险(余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 央行分析,外汇储备增加过快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给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压力。其次是可能延缓结构调整和综合国际竞争力。第三针对我国贸易和国际压力逐渐加大。 另外,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可能刺激短期资本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王雅范/管涛/温建东:《走向人民币可兑换:中国渐进主义的实践》)。 四、消化过量外汇储备的途径 一些学者提出多余外汇储备的出路可以考虑用这些储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保证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这样在支援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又加强了国防实力。另 一些学者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也为今年初央行宣布使用部分外汇储备对国有银行进行资本金补充找到了理论依据,但提出在注资的同时要注意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