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东方杂志目录图片格式

发布时间:

东方杂志目录图片格式

1904年3月,《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为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它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其主编。于1999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改名为《今日东方》。

这个资源太宝贵了,还要全套的,这个估计你只能是去万方数据公司买了。这个都是有版权的啊,谁敢给你啊,要不然追究版权啊!

商务印书馆举办“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全文检索数据库”专家评审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社科院近代史所及文学所等机构的14位专家学者到会。经过与会专家的认真讨论和评审,最终认定该数据库产品对于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播具有积极作用,达到了项目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这标志着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探索又迈出了新步伐。《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紧跟时代脉搏,忠实地记录了我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研究民国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随着民国热的逐渐升温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包括《东方杂志》在内的民国文献资源的电子出版物日渐增多,但市面上一些以民国文献资源为主的电子出版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包括内容缺失、系统功能单一、页面设计简陋、文字错误率高等问题,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查检研究需求,还有可能误导学者的研究工作。为此,商务印书馆决定在已有的《东方杂志》期刊图像数据库的基础上,研发《东方杂志》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

东方杂志目录图片

具体的: 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其次是服饰变化。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辛亥革命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通令》,严厉禁烟。 清末民初的女性 清末的中国社会众生相 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 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看中国近代社会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 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 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当时全国反对卖淫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 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 清末的工商金融 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清末学术观的变革 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 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 王国维:国学与西学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繁荣 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还出现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 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宣传欧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许多译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从中吸取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西方近代政治方案,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文艺作品也被大量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林纾,他根据别人口译,把外国作品翻译成中国的古文。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莎士比亚全集 狄更斯作品选 巴尔扎克作品选 此外,出现了现代话剧和新式音乐,当时“学堂乐歌”的创作大为盛行,出版了不少课堂歌曲的教材。在美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于创新的画家。如李叔同、吴昌硕、高剑父、刘海粟等。蔡元培则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对国民进行美术教育。 新闻出版业的进步 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等人联合创建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只有印刷所,后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企业。1921年1月,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人创办中华书局。它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身,是民国初年影响极大的近代出版企业。民营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教会和官办的出版机构。 革命派在活动期间,也促进了出版活动。如1902年陈范创办《苏报》,聘请章太炎任主笔,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文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据推算,当时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有1000余种。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 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情形(图片) 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速发展,到1909年,全国各类小学已达5万多所,高等学校123所。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朝廷还先后派遣青年学生和官员出国留学,民间也大量出现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在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成为中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 张之洞与晚清学部 京师大学堂章程 民国政府对清末的教育体制又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新教育机构。如将学堂改称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废止读经,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禁止体罚,取消清朝贵胄学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学部教育宗旨中关于“忠君、尊孔”的内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订学制。初小4年为义务教育,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师范学校本科4年等。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补充已公布的《学校系统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 简略的: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大众传媒的兴盛,物质文明的进步,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新式教育的发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文化的演进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士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此外,以上海为例,色情消费、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富人等消费方式中的重要内容。 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97,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民国《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民国《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页。)。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先秦时期的姜太公垂钓故事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广为传颂,姜太公钓的并不是鱼而是周文王重用他的机会。故事流传几千年后,没想到在晚清时期再度出现了一位“姜太公”,此人就是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他自被载沣罢免官职后便一直在老家“赋闲”,给外界营造出一种晚年养老垂钓的姿态,其实是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洹上渔翁袁世凯在1911年6月出版的著名期刊《东方杂志》中有一幅配图十分有趣,图片内容为一艘船,船上的两个人在垂钓,图片标题被出版社命名为《养疴中之袁慰廷尚书》。垂钓二人组中的一位,就是在家养病的袁世凯。经报刊这么一登,在官场消失2年之久的袁世凯再度被人们记起,而且袁世凯悠哉赋闲,“洹上渔翁”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袁世凯洹上垂钓图尽管这张照片在1911年6月才得以刊出,但照片绝对不是1911年夏天拍摄的,因为图中的另一位垂钓者正是袁世凯的三哥袁世廉,而袁世廉早在1910年的12月就已经去世了,所以照片至少也是在1910年12月及之前拍摄的。那么为何至少半年前拍摄的照片直到1911年夏天才见报呢?这背后肯定有袁世凯的图谋。在谈袁世凯的“图谋”之前,我们必须先说说当时大清朝廷的状况。自袁世凯被载沣免职“赶”回家之后,朝野当中呼吁袁世凯重返朝局的声音便一直没有中断过,在1911年的春夏之交,大清朝廷正酝酿着第一届内阁的组建问题,换句话说,此时的清政府正处于焦头烂额的状况。而作为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袁世凯,是否恢复其官职再度成为朝野讨论的重点。影视剧中的袁世凯二、即使不在朝堂却依旧重要的袁世凯知道朝廷正在讨论是否重新启用自己,袁世凯是什么想法呢?他是否做好了东山再起的打算呢?答案很明确,《东方杂志》上的这张垂钓图就清楚地告诉了世人袁世凯的想法,那就是拒绝出山。混迹官场数十年的袁世凯岂能不知此时的朝廷还没有到非袁世凯不可的地步,载沣与部分满族大臣仍然对袁世凯心存猜忌与不满,此时出山固然可以恢复官位,却依旧要看他人眼色,这样如履薄冰的日子袁世凯可不想再过第二遍。摄政王载沣那么如何委婉地表达出他此时不想出山的想法呢?写文章显然太过于直接,而刊登一张垂钓悠闲图就成为袁世凯最好的选择。通过照片的刊登,袁世凯成功地给世人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形象,一顶蓑笠,一艘小船,一只鱼竿,“洹上渔翁”的形象很容易就能刻入到观者的心中,而这种印象一旦传播至朝廷之上,载沣就会明白袁世凯并不打算再度出山,也就打消了对他的猜忌,进而放松对袁世凯的监控。三、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1911年5月,大清第一届内阁名单正式出炉,但令朝廷没有想到的是,这份名单一出炉就被“全网黑”,还被世人讽刺为“皇族内阁”,一时间朝廷再度成为众矢之的,饱受各方尤其是一心想要进入朝堂的立宪派的强烈质疑。摄政王载沣面临着就职后前所未有的困境,事情顿时陷入僵局。皇族内阁此时的袁世凯当然也没闲着,早在刊登照片之前,他便与后来被任命为第一届内阁协理大臣的莫逆之交徐世昌暗中沟通,随时寻找东山再起的合适机会。皇族内阁名单出台后,徐世昌采取以退为进的措施,他联合庆亲王奕劻等内阁大臣向朝廷提出辞职恳求,而朝廷自然不会同意他们的辞职申请。实际上徐世昌等人的辞职报告看似是祈求辞职,实际上是向朝廷施压,毕竟11名内阁成员中有3位都想辞职,这会对年轻的摄政王载沣造成巨大的压力。而在这种情况下再提出恢复袁世凯的官职令其东山再起,显然难度会降低很多。徐世昌剧照很快徐世昌便与奕劻、那桐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让袁世凯再度出山主持朝堂大局,以稳定民心。但此时武昌起义尚未爆发,所以载沣就拒绝了徐世昌的请求。很快度支部大臣载泽也向朝廷上奏,强烈反对袁世凯再度出山。载泽(中)朝局看似对袁世凯不利,但袁世凯先是通过洹上渔翁形象打造出一种超凡世外的姿态,将自己与朝廷做的一切行动进行完美的切割,再通过与朝中密友如徐世昌之间的沟通联络,使朝廷中始终围绕是否起用袁世凯形成讨论,这样无论是朝中事还是社会事,袁世凯无一参与,但却无处不在。此外,袁世凯在家赋闲时还与立宪派领袖张謇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张謇更是将袁视作是推行立宪的不二人选,在野立宪派与军人袁世凯之间又达成了军绅联合,就这样,袁世凯尚未出山,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关于“巴拿马金奖”,一般是指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该博览会的举办地,是美国旧金山。该奖项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多少含金量,可参见王勇则所著《图说1915巴拿马赛会》一书的整理研究。扼要来说就是:“巴拿马金奖”不是头等奖。此次博览会共设有六个级别的奖项。从高到低依次是:大奖(荣誉奖中的最佳者)、荣誉奖(也称名誉奖,95分以上)、金奖(85分以上)、银奖(75分以上)、铜奖(60分以上)、鼓励奖(入围赛品,无奖牌有奖状)。也就是说,中文世界广泛炒作的“巴拿马金奖”,并不是最高荣誉,只是第三级别奖项。图: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内部街景,引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图书馆网站奖项总量很大,以各国雨露均沾为第一要务。此次活动共计约有20万件展品,举办方颁发了25527个奖项,铜奖以上(包括铜奖)者获颁奖牌,共计20344块。中国的获奖数量,因当年官方统计不完善,缺乏准确数字,有1211枚、1100枚、1218枚等多种数据。王勇则依据官方出版的《中国参与巴那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统计得出总数是1076枚(包括不发奖牌的末等奖),且认为这是一个保守数字,即“中国赛品获奖总数至少为1076枚,最多应该不过1200余枚”。图:《东方杂志》1915年第5期对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图片报道大体而言,各国奖项总量与其参展物品数量成正比,雨露均沾。中国是参展物品最多的国家,号称有10万件(有说法称只有约2万件获得拆箱展出的机会),所以是东道主美国之外获奖总量最多的国家。日本与中国大体相当,获奖1100余枚;意大利、荷兰、新西兰等国获奖数也在400-500枚之间。在得奖数这个问题上,日本似有意要与中国一争雌雄。其中一次激烈交锋,发生在“谁是东方茶叶的首席代表”上。据中方的报告书披露,争锋过程是这样的:“日人忌我已甚,声言彼国得奖之数,决不能少于我国。而我国之茶不能与彼国得同等奖。……当审查会预拟之奖励日本各县之茶给金牌,而另给大奖章以示日本茶之名誉。我国各省之茶得金牌,亦另给大奖章以示中国茶之名誉。乃日本力争除日本茶得一大奖章外,台湾茶(注:当时台湾被日本侵略控制)须另给一大奖章。我国乃继起而争:如台湾茶另得大奖章,我国之各省茶亦须各得大奖章,卒得审查会之允许。而我国在赛会上得不失败于日本。”①大意就是,日本就各县茶叶向主办方索要三等金牌,就整个日本茶索要头等大奖;中国代表团也随即提出各省茶叶须得金牌,整个中国茶须得头等大奖;日本又把殖民地台湾之茶单独拿出来索要头等大奖,中国代表团又随即提出中国各省茶叶(当是取各省与被日本侵占的台湾同级别之意)都必须得头等大奖。这种角力,也是中、日两国展品获奖数量相近的一个重要原因。图:1917年出版的《江苏办理巴拿马赛会报告书》

广东报刊杂志目录图片格式

关于印刷版面的若干基础知识版面是新闻出版信息表达的基本形式,是新闻出版的形象与思想,是新闻出版物的语言。而应用版面的构成要素采用先进排版工具,艺术化创意地进行版面配置是使新闻出版物浓缩文化、渗透艺术、符合时代的根本。因此在充分理解版面设计与构成基础上,正确地应用排版软件与工具,是高效、艺术、规范地生产各种新闻出版物的关键。因此只有正确理解与掌握版面的构成和排版规则,才能有效使用排版软件的各种工具,排出符合标准与规范的版面。版面的构成一版面与排版基础知识版面与排版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版面构成要素、排版技术术语、校对符号的作用及各种版式处理等。这些知识是激光照排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合格的工艺设计人员和操作员只有掌握“排版语言”和一些排版工艺知识,才能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 书籍的组成众所周知,一本书通常由封面、扉页、版权页(包括内容提要及版权)、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构成。扉页又称内封、里封,内容与封面基本相同,常加上丛书名、副书名、全部著译者姓名、出版年份和地点等。扉页一般没有图案,一般与正文一起排印。版权页又叫版本记录页和版本说明页,是一本书刊诞生以来历史的介绍,供读者了解这本书的出版情况,附印在扉页背面的下部、全书最末页的下部或封四的右下部(指横开本),它的上部多数印内容提要。版权页上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印刷厂、发行者,还有开本、版次、印次、印张、印数、字数、日期、定期、书号等。其中印张是印刷厂用来计算一本书排版、印刷、纸张的基本单位,一般将一张全张纸印刷一面叫一个印张,一张对开张双面也称一个印张。字数是以每个版面为计算单位的,每个版面字数等于每个版面每行的字数乘以行数,全书字数等于每个版面字数乘以页码数,在版面上图、表、公式、空行都以满版计算,因此“字数”并不是指全书的实际行字数。 版面构成要素版面指在书刊、报纸的一面中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总和,即包括版心和版心周围的空白部分书刊一页纸的幅面。通过版面可以看到版式的全部设计,版面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版心 位于版面中央、排有正文文字的部分。书眉 排在版心上部的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括页码、文字和书眉线。一般用于检索篇章。页码 书刊正文每一面都排有页码,一般页码排于书籍切口一侧。印刷行业中将一个页码称为一面,正反面两个页码称为一页。注文 又称注释、注解,对正文内容或对某一字词所作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排在字行中的称夹注,排在每面下端的称脚注或面后注、页后注,排在每篇文章之后的称篇后注,排在全书后面的称书后注。在正文中标识注文的号码称注码。 开本版面的大小称为开本,开本以全张纸为计算单位,每全张纸裁切和折叠多少小张就称多少开本。我国习惯上对开本的命名是以几何级数来命名的,如下图所示。国内生产的纸张常见大小主要有以下几种:787×1092毫米平板原纸尺寸是我国当前文化用纸的主要尺寸,国内现有的造纸、印刷机械绝大部分都是生产和适用此种尺寸的纸张。目前,东南亚各国还使用这种尺寸的纸张,其他地区已很少采用了。850×1168毫米的尺寸是在787×1092毫米25开的基础上为适应较大开本需要生产的,这种尺寸的纸张主要用于较大开本的需要,所谓大32开的书籍就是用的这种纸张。880×1230毫米的纸张比其他同样开本的尺寸要大,因此印刷时纸的利用率较高,型式也比较美观大方,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规格。版心书刊版心大小是由书籍的开本决定的,版心过小容字量减少,版心过大有损于版式的美观。一般字与字间的空距要小于行与行间空距;行与行间的空距要小于段与段间的空距;段与段间的空距要小于四周空白。版心的宽度和高度的具体尺寸,要根据正文用字的大小、每面行数和每行字数来决定。而每面行数又受行距的影响。印刷标准术语中将字行与字行之间的空白称为行间,行中心线与行中心线的距离称为行距。但方正、华光排版系统中将标准术语中的行间称为行距。书刊的行间一般空对开(1/2),也有5/8、3/4几种空法。表1列出了不同字号、不同行间、不同开本的版面字数及版心尺寸。注:如加书眉,每页行数应减少一行。字数、行数以汉字五号计算。常用排版术语(1)封面(又称封一、前封面、封皮、书面) 封面印有书名、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的名称。封面起着美化书刊和保护书芯的作用。(2)封里(又称封二) 是指封面的背页。封里一般是空白的,但在期刊中常用它来印目录,或有关的图片。(3)封底里(又称封三) 是指封底的里面一页。封底里一般为空白页,但期刊中常用它来印正文或其他正文以外的文字、图片。(4)封底(又称封四、底封)图书在封底的右下方印统一书号和定价,期刊在封底印版权页,或用来印目录及其他非正文部分的文字、图片。(5) 书脊(又称封脊) 书脊是指联接封面和封底的书脊部。书脊上一般印有书名、册次(卷、集、册)、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名,以便于查找。(6)书冠 书冠是指封面上方印书名文字的部分。(7)书脚 书脚是指封面下方印出版单位名称的部分。(8)扉页(又称里封面或副封面) 扉页是指在书籍封面或衬页之后、正文之前的一页。扉页上一般印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和出版的年月等。扉页也起装饰作用,增加书籍的美观。(9)插页 插页是指凡版面超过开本范围的、单独印刷插装在书刊内、印有图或表的单页。有时也指版面不超过开本,纸张与开本尺寸相同,但用不同于正文的纸张或颜色印刷的书页。(10)篇章页(又称中扉页或隔页) 篇章页是指在正文各篇、章起始前排的,印有篇、编或章名称的一面单页。篇章页只能利用单码、双码留空白。篇章页插在双码之后,一般作暗码计算或不计页码。篇章页有时用带色的纸印刷来显示区别。(11)目录 目录是书刊中章、节标题的记录,起到主题索引的作用,便于读者查找。目录一般放在书刊正文之前(期刊中因印张所限,常将目录放在封二、封三或封四上)。(12)版权页 版权页是指版本的记录页。版权页中,按有关规定记录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发行者、印刷者、版次、印次、印数、开本、印张、字数、出版年月、定价、书号等项目。图书版权页一般印在扉页背页的下端。版权页主要供读者了解图书的出版情况,常附印于书刊的正文前后。(13)索引 索引分为主题索引、内容索引、名词索引、学名索引、人名索引等多种。索引属于正文以外部分的文字记载,一般用较小字号双栏排于正文之后。索引中标有页码以便于读者查找。在科技书中索引作用十分重要,它能使读者迅速找到需要查找的资料。(14)版式 版式是指书刊正文部分的全部格式,包括正文和标题的字体、字号、版心大小、通栏、双栏、每页的行数、每行字数、行距及表格、图片的排版位置等。(15)版心 版心是指每面书页上的文字部分,包括章、节标题、正文以及图、表、公式等。(16)版口 版口是指版心左右上下的极限,在某种意义上即指版心。严格地说,版心是以版面的面积来计算范围的,版口则以左右上下的周边来计算范围。(17)超版口 超版口是指超过左右或上下版口极限的版面。当一个图或一个表的左右或上下超过了版口,则称为超版口图或超版口表。(18)直(竖)排本 是指翻口在左,订口在右,文字从上至下,字行由右至左排印的版本,一般用于古书。(19)横排本 就是翻口在右,订口在左,文字从左至右,字行由上至下排印的版本。(20)刊头 刊头又称“题头”“头花”,用于表示文章或版别的性质,也是一种点缀性的装饰。刊头一般排在报刊、杂志、诗歌、散文的大标题的上边或左上角。(21)破栏 破栏又称跨栏。报刊杂志大多是用分栏排的,这种在一栏之内排不下的图或表延伸到另一栏去而占多栏的排法称为破栏排。(22)天头 天头是指每面书页的上端空白处。(23)地脚 地脚是指每面书页的下端空白处。(24) 暗页码 又称暗码是指不排页码而又占页码的书页。一般用于超版心的插图、插表、空白页或隔页等。(25) 页 页与张的意义相同,一页即两面(书页正、反两个印面)。应注意另页和另面的概念不同。(26) 另页起 另页起是指一篇文章从单码起排(如论文集)。如果第一篇文章以单页码结束,第二篇文章也要求另页起,就必须在上一篇文章的后留出一个双码的空白面,即放一个空码,每篇文章要求另页起的排法,多用于单印本印刷。(27) 另面起 另面起是指一篇文章可以从单、双码开始起排,但必须另起一面,不能与上篇文章接排。(28) 表注 表注是指表格的注解和说明。一般排在表的下方,也有的排在表框之内,表注的行长一般不要超过表的长度。(29) 图注 图注是指插图的注解和说明。一般排在图题下面,少数排在图题之上。图注的行长一般不应超过图的长度。(30)背题 背题是指排在一面的末尾,并且其后无正文相随的标题。排印规范中禁止背题出现,当出现背题时应设法避免。解决的办法是在本页内加行、缩行或留下尾空而将标题移到下页。二 正文排版规则 正文版式设计规则一个高级的编辑和排版人员不仅要学会如何排版,而且要学会如何将版面排得美观、漂亮。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了解正文版式的设计。书刊正文必须按照书刊的内容进行设计,不同性质的刊物应该有不同的特点。政治性的刊物,要端庄大方;文艺性的刊物,要清新高雅,生活消遣性的刊物,要活泼花梢。不同对象的刊物,也要在技术上作不同的处理。给文化水平低的人看的书字体不妨大一点,例如:儿童看的书字体要字大行疏,即采用疏排的方法。给青年人看的书可字小行密。杂志中不同的文章最好字体有所变化,尤其在设计版式及标题时更要注意,比较重要的文章标题要排得十分醒目。 正文的排版的类型书刊正文排版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横排和直排 横排的字序是自左而右,行序是自上而下;直排的字序是自上而下,行序是自右而左。(2) 密排和疏排 密排是字与字之间没有空隙的排法,一般书刊正文多采用密排;疏排是字与写之间留有一些空隙的排法,大多用于低年级教科书及通俗读物,排版时应放大行距。(3) 通栏排和分栏排 通栏就是以版心的整个宽度为每一行的长度,这是书籍的通常排版的方法。有些书刊,特别是期刊和开本较大的书籍及工具书,版心宽度较大,为了缩短过长的字行,正文往往分栏排,有的分为两栏(双栏),有的三栏,甚至多栏。(4) 普通装,单面装,双面装普通装是相对于单面装、双面装而言。横排书要在字行的下面加排着重点的叫单面装。至于直排书、标点以及专名线等都排在字行右边的、叫单面装;在字行左、右或上下都排字的叫双面装。字行左右、上下都不排字的叫普通装。正文的排版要求正文排版必须以版式为标准,正文的排版要求如下:(1) 每段首行必须空两格,特殊的版式作特殊处理;(2) 每行之首不能是句号、分号、逗号、顿号、冒号、感叹号、引号、括号、模量号以及矩阵号等的后半个;(3) 非成段落的行末必须与版口平齐,行末不能排引号、括号、模量号以及矩阵号等的前半个;(4) 双栏排的版面,如有通栏的图、表或公式时,则应以图、表或公式为界,其上方的左右两栏的文字应排齐,其下方的文字再从左栏到右栏接续排。在章、节或每篇文章结束时,左右两栏应平行。行数成奇数时,则右栏可比左栏少排一行字。(5) 在转行时,下列各项不能分拆:① 整个数码;②连点(两字连点)、波折线;③ 数码前后附加的符号(如95%,r30, -35℃,×100,~50)。正文排版应注意的问题在正文排版中应严格遵循忠实于原稿的原则。对于一些未经过编辑加工或编辑加工较粗的稿子中出现的一些明显的上下文不统一的特殊情况就可以随手将其统一。例如:“在××事件中,直接参与者占34%, 得占百分之十……”这句话中出现的“34%”和“百分之十”的写法上的不统一。在科技文章中,应将其统一为阿拉伯字。对大而简单的数可以采用两者结合的形式,也可采用指数形式。由于原稿一般为手写稿,因此某些符号难以分辨,例如:中文中的顿号、句号、小数点常常随手点上一个含乎不清的黑点。这时就要求排版人员按照排版的规范来区分。在科技书籍中,汉字之后句号一般用圆圈(。),但有些书籍(如数学方面的)因圈点容易与下角标数码“0”或英文小写字母“o”相混,为了有所分辨,常采用黑点作外文、数字及数学式的句号。中文序码后习惯用顿号(如“五、”)。阿拉伯数码后习惯用黑脚点(如“”),不要用顿点(“5、”)。外国人名译名的间隔号处于中文后时用中圆点,如:弗•阿•左尔格;处于外文后时应用下脚点,如:弗•A 左尔格。当然,在全是外文的外国人名中自然要按照国际习惯用下脚点:FASorge。省略号在中文中用六个黑点“……”,在外文和公式中用三个黑点“…”来表示。文字或数字、符号之间的短线,应根据原稿的标注来确定短线的长短。在没有标注的情况下。范围号用“一字线”(稿纸上占一格),例如54-94%,但也可用“~”。破折号用“两字线”,例如插语“机组——发电机和电动机”。连结号用“半字线”(稿纸上不占格,写在两字之间),例如章节码(§3-2),图表码(图6-4)。目录的排版要求目录的繁简随正文而定,但也有正文章节较多,而目录较简单的情况。对于插图或表格较多的书籍,也可加排插图目录或表格目录。目录字体,一般采用书宋,偶尔插入黑体。字号大小,一般为五号、小五号、六号。目录版式应注意以下事项:(1) 目录中一级标题顶格排(回行及标明缩格的例外);(2) 目录常为通栏排,特殊的用双栏排;(3) 除期刊外目录题上不冠书名;(4) 篇、章、节名与页码之间(单篇论文集或期刊为篇名与作者名之间)加连点。如遇回行,行末留空三格(学报留空六格),行首应比上行文字退一格或二格;(5) 目录中章节与页码或与作者名之间至少要有两个连点,否则应另起一行排。(6) 非正文部分页码可用罗马数码,而正文部分一般均用阿拉伯数码。章、节、目如用不同大小字号排时,页码亦用不同大小字号排。页码、书眉的排版要求(1) 页码书页中的奇数页码叫单页码,偶数页码叫双页码。单双页在版式处理上的关系很大,详见后续有关章节。通常页码在版口居中或排在切口,一般在书页的下方,单页码放在靠版口的右边,双页码放在靠版口的左边。期刊的页码可放在书页上方靠版口的左右两边。辞典之类书籍的页码,可居中排在版口的上方或下方。封面、扉页和版权页等不排页码,也不占页码。篇章页、超版口的整页图或表、整面的图版说明及每章末的空白页也不排页码,但以暗码计算页码。(2)暗码篇章页、整面的超版口(未超开本的)的图、表及章末的空白页等都用暗码计算页码。空白页的页码也叫“空码”。校对时暗码(包括空码)必须标明页码顺序。(3)书眉横排页的书眉一般位于书页上方。单码页上的书眉排节名、双码页排章名或书名。校对中双单码有变动时,书眉亦应作相应的变动。未超过版口的插图、插表应排书眉,超过版口(不论横超、直超),则一律不排书眉。标点排版规则目前,标点符号大约有以下几种排法:(1) 全角式(又称全身式) 在全篇文章中除了两个符号连在一起时,前一符号用对开外,所有符号都用全角。(2) 开明式 凡表示一句结束的符号(如句号、问号、叹号、冒号等)用全角外,其它标点符号全部用对开。目前大多出版物用此法。(3) 行末对开式 这种排法要求凡排在行末的标点符号都用对开,以保证行末版口都在一条直线上。(4) 全部对开式 全部标点符号(破折号、省略号除外)都用对开版。这种排版多用于工具书。(5) 竖排式 在竖排中标点一般为全身,排在字的中心或右上角。(6) 自由式 一些标点符号不遵循排版禁则,一般在国外比较普遍。标点符号的排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排版物的版面风格,因此,排版时应仔细了解出版单位的工艺要求。目前标点符号排版规则主要有:(1) 行首禁则(又称防止顶头点) 在行首不允许出现句号、逗号、顿号、叹号、问号、冒号、后括号、后引号、后书名号。(2) 行末禁则 在行末不允许出现前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3) 破折号“——”和省略号“……”不能从中间分开排在行首和行末。一般采用伸排法和缩排法来解决标点符号的排版禁则。伸排法是将一行中的标点符号加开些,伸出一个字排在下行的行首,避免行首出现禁排的标点符号;缩行法是将全角标点符号换成对开的,缩进一行位置,将行首禁排的标点符号排在上行行末。三标题排版规则 标题的结构标题是一篇文章核心和主题的概括,其特点是字句简明、层次分明、美观醒目。书籍中的标题层次比较多,有大、中、小之别。书籍中最大的标题称之为一级标题,其次是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等。如本书最大的标题是章,则一级标题从章开始,二级是节(**),三级是目(***)。大小标题的层次,表现出正文内容的逻辑结构,通常采用不同的字体、字号来加以区别,使全书章节分明、层次清楚,便于阅读。 标题的字体、字号(1)标题的字体应与正文的字体有所区别,既美观醒目、又与正文字体协调。标题字和正文字如为同一字体,标题的字号应大于正文。(2)标题的字体字号要根据书刊开本的大小来选用。一般说来,开本越大,字号也应越大。16开版面可选一号字或二号字作一级标题,32开版面可选用二号字或三号字作一级标题。(3)应根据一本书中标题分级的多少来选用字号。多级标题的字号,原则上应按部、篇、章、节的级别逐渐缩小。常见的排法是:大标题用二号或三号,中标题用四号和小四号,小标题用与正文相同字号的其他字体。 标题的字距、占行和行距在排版中,所有标题都必须是正文行的倍数。标题所占位置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篇幅较多的经典著作,正文分为若干部或若干篇,部或篇的标题常独占一页,一般书籍另面起排的一级标题,所占位置要大些,约占版心的四分之一。横排约占正文的六至七行,上空三、四行;下空二、三行。接排的一级标题约占四、五行;二级标题约占二、三行;三级标题约占一、二行。如一、二级标题或一、二、三级标题接连排在一起时,除上空不变外,标题和标题之间的行距要适当缩小。标题在一行排不下需要回行时,题与题之间二号字回行行间加一个五号字的高度;三号字行间加一个六号字的高度;四号字以下与正文相同。在标题排版中,标题占行和字间加空还没有统一标准。 标题排版的一般规则(1)题序和题文一般都排在同一行,题序和题文之间空一字(或一字半)。(2)题文的中间可以穿插标点符号,以用对开的为宜。题末除问号和叹号以外,一般不排标点符号(数理化书刊的插题可题后加脚点)。(3)每一行标题不宜排得过长,最多不超过版心的五分之四,排不下时可以转行,下面一行比上面一行应略短些,同时应照顾语气和词汇的结构,不要故意割裂,当因词句不能分割时,也可下行长于上行。有题序的标题在转行时,次行要与上行的题文对齐;超过两行的,行尾也要对齐(行末除外)。(4)节以下的小标题,一般不采用左右居中占几行的办法,改为插题,采用与正文同一号的黑体字排在段的第一行行头,标题后空一字,标题前空两字。(5)标题以不与正文相脱离为原则。标题禁止背题,即必须避免标题排在页末与正文分排在两面上的情况。各种出版物对背题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有的出版要求二级标题下不少于三行正文,三级标题不少于一行正文。没有特殊要求的出版物,二、三级标题下应不少于一行正文。避免背题的方法是把上一面(或几面)的正文缩去一行,同时把下一面的正文移一行上来;或者把标题移到下一面的上端,同时把上一面(或几面)的正文伸出几行补足空白的地位,如实在不能补足,上一面的末端有一行空白是允许的。5.标题的排版方法标题的排版要求排出的标题层次分明、美观醒目。标题所用的字号,应大于正文(如采用同号字,则以字体来区别,但绝不能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为了使标题醒目,往往采用空行(在标题上下加大空距)和占行(采用大于正文字号,多占一些位置)的排版方法。期刊上除了正标题外,有时还有副标题,标题的常用版式的排版方法(竖排标题、双跨单标题从略)如下:(1) 居中标题:这种标题用得最多,既可有序数或篇章序数,也可没有序数或篇章序数。它的版式有以下几种:① 无序数或无篇章序数,如图3所示。。②有章节序数,转行居中,如图4所示。③有章节序数,转行齐题名,如图5所示。(2) 边题:边题通常有两种排法。其一是顶格排,边题占正文二行位置;其二是缩进两格排,只占一行位置。(3) 段首标题:标题与正文一样缩进两格排,题后加排名号,空一格接排正文;若题后不加句号,则空两格或一格接排正文。(4) 提示标题:提示标题亦称窗式标题,其特点是如同在文中开一个窗户。

到此杂志的官方网页上就有啊

报纸以登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是连续出版物的一个组成部份。报纸的特点是出版和传递迅速、信息新而广、读者人数多、时效性强、教育面广。 主要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型是全国性报纸,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第二个类型是地方性报纸,如《湖北日报》、《羊城晚报》、《长江日报》等;第三个类型是教育类报纸,《中国教育报》、《中国电脑教育报》、《教育报》及各地教育报;第四类型是综合及专题性文摘报,如《大时代文摘》、《报刊文摘》、《作家文摘》等。

很简单,只要搜到这个期刊的主页,主页会显示Current Issue的杂志封面,点击进去,会出现Current Issue的列表和封面,找到 Previous Issue 按钮即可,选择你想选择的目录。期刊的主页,可以在搜索引擎里面输入期刊名称,大部分可以搜索的到,但是有些不热门的期刊,可能搜索的时候排名很靠后,或者找不到它的主页,这时候就要懂点小技巧了,尤其是还需要找到SCI期刊的时候。比较便捷的办法,到MedSci2012年期刊智能查询系统中输入期刊关键字,会跳出来对应SCI期刊,然后点击主页进去,会看到期刊一系列的信息,比如影响因子、中国SCI文章、投稿经验等,这些并不重要,找到杂志主页链接,点击进入

东方杂志目录图片大全

帮你顶顶~~期待强人出现~~~

1917年7月15月,恽代英的文章《结婚问题之研究》发表于《东方杂志》,恽代英力主男女婚姻自主。文中说,结婚主权,仍应属于结婚之男女自身,此理由极简单。吾以为欲为男女自身主婚,当使欲结婚男女,具有关于结婚之知识,即于男女各中学加结婚学为一种必修学科,或另设研究结婚学之速成学校。此议闻者必将大笑,然此实一种严重之问题,初无可笑。如认结婚为一种人生重要之事,此学科与学校必须设立。今之少年有以结婚为乐者,亦有以为若者,实则皆未知结婚之真谛者也。如能为之讲结婚学,使之知结婚之真谛,彼自不至漫以为乐,而堕于恋爱之迷途;亦自不至漫以为苦,而走入独身之极端。有人说,在未婚少年男女之前,讲结婚学不妥。结婚非暧昧之事,何为不可为少年男女讲之?以吾国现时社会风习言之若骤加此课,男生或以为游戏,女生又或腼腆不欲听讲;然彼等果知其重要,自当渐引起其注意。故在未婚之少年男女之前讲结婚学,无不妥可言。1933年1月,《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出版新年的梦想特刊。登载160余件该刊1932年11月1日至12月5日向社会征集梦想未来中国和个人生活的应征稿。应征者有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和一般读者。诸如楼适夷、徐悲鸿、巴金、郁达夫、谢六逸、老舍、胡秋原、金仲华、钱君、严灵峰、周谷城、俞平伯、章乃器、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马相伯、林语堂、夏丐尊等。 中央监察委员柳亚子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个社会主义大同世界,一切平等、一切自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认为,未来中国应当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大同社会。叶圣陶希望未来的中国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工做;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主任陈翰笙认为,未来中国可能有三种局面:一、是完全沦为殖民地;二、是沿海成为共管区和属地;三、是完全独立。他希望第三种局面快快成功。《 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梦想着一个共劳共享的平等社会。茅盾认为梦想是危险的,我只努力认识现实。在这年头存在梦想的人,若非冷静到没有气,便难免自杀。燕京大学郑振铎认为:我们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个人为群众而生存,群众为个人而生存。

1904年3月,《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为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它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其主编。于1999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改名为《今日东方》。

也不知道对不对 反正也是SMART的图图 U-XI< 注意查收

东方杂志目录图片高清

商务印书馆举办“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全文检索数据库”专家评审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社科院近代史所及文学所等机构的14位专家学者到会。经过与会专家的认真讨论和评审,最终认定该数据库产品对于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播具有积极作用,达到了项目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这标志着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探索又迈出了新步伐。《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紧跟时代脉搏,忠实地记录了我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研究民国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随着民国热的逐渐升温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包括《东方杂志》在内的民国文献资源的电子出版物日渐增多,但市面上一些以民国文献资源为主的电子出版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包括内容缺失、系统功能单一、页面设计简陋、文字错误率高等问题,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查检研究需求,还有可能误导学者的研究工作。为此,商务印书馆决定在已有的《东方杂志》期刊图像数据库的基础上,研发《东方杂志》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

1917年7月15月,恽代英的文章《结婚问题之研究》发表于《东方杂志》,恽代英力主男女婚姻自主。文中说,结婚主权,仍应属于结婚之男女自身,此理由极简单。吾以为欲为男女自身主婚,当使欲结婚男女,具有关于结婚之知识,即于男女各中学加结婚学为一种必修学科,或另设研究结婚学之速成学校。此议闻者必将大笑,然此实一种严重之问题,初无可笑。如认结婚为一种人生重要之事,此学科与学校必须设立。今之少年有以结婚为乐者,亦有以为若者,实则皆未知结婚之真谛者也。如能为之讲结婚学,使之知结婚之真谛,彼自不至漫以为乐,而堕于恋爱之迷途;亦自不至漫以为苦,而走入独身之极端。有人说,在未婚少年男女之前,讲结婚学不妥。结婚非暧昧之事,何为不可为少年男女讲之?以吾国现时社会风习言之若骤加此课,男生或以为游戏,女生又或腼腆不欲听讲;然彼等果知其重要,自当渐引起其注意。故在未婚之少年男女之前讲结婚学,无不妥可言。1933年1月,《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出版新年的梦想特刊。登载160余件该刊1932年11月1日至12月5日向社会征集梦想未来中国和个人生活的应征稿。应征者有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和一般读者。诸如楼适夷、徐悲鸿、巴金、郁达夫、谢六逸、老舍、胡秋原、金仲华、钱君、严灵峰、周谷城、俞平伯、章乃器、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马相伯、林语堂、夏丐尊等。 中央监察委员柳亚子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个社会主义大同世界,一切平等、一切自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认为,未来中国应当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大同社会。叶圣陶希望未来的中国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工做;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主任陈翰笙认为,未来中国可能有三种局面:一、是完全沦为殖民地;二、是沿海成为共管区和属地;三、是完全独立。他希望第三种局面快快成功。《 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梦想着一个共劳共享的平等社会。茅盾认为梦想是危险的,我只努力认识现实。在这年头存在梦想的人,若非冷静到没有气,便难免自杀。燕京大学郑振铎认为:我们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个人为群众而生存,群众为个人而生存。

1904年3月,《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为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它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其主编。于1999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改名为《今日东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