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财经杂志社长名单公示

发布时间:

财经杂志社长名单公示

最牛的财经杂志还是胡舒立团队的《新世纪》周刊,其次还有《财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第一财经》周刊

《经理人》杂志社社长,编审,广东省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期刊协会理事。辽宁省东港市人。1987年任《丹东日报》总编辑。1988年任中共中央党校主管的《学习》杂志执行副总编辑。1992年于深圳创办《投资导报》,任社长兼总编辑。1994年底与欧洲荣格集团合作,创办了对中国报纸产生强烈冲击和深刻影响的大型现代财经周报《投资导报-财源周刊》。1997年初,出任经理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经理人》面向中国CEO和准CEO,发行量连续三年在国内财经管理杂志位列首位,在中国商务人士中阅读率排名第一。《经理人》杂志拥有中国经理人网、经理人电子互动杂志、经理人手机杂志、CEO-决策电子周刊、中国CEO年会、经理人培训、经理人图书、经理人公公关系等新媒体和新业务。《经理人》运营中心在北京,本部在深圳,同时在上海和广州设运营机构。于绍文2004年10月24日,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做题为《中国经理人与中国管理实践》的演讲。

财经》隶属于联办。 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前身为“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成立于1989年3月15日。是由九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和集资成立,并得到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支持的非盈利、民间性、会员制事业单位

《财经》,《中国经济时报》 《华尔街日报》《21世纪经济报》【补充】:《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自 1998 年 4 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在2008年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财经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影响力,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称号。《中国经济时报》(China Economic Times)创刊于1994年,是一份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其办报方针为“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日读者近百万人次,年读者人次逾2000万,读者对象为国际国内政务和商务人士,有较强的消费影响力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创刊于1889年,以超过200万份的发行量成为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这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报纸,着重在财经新闻的报道,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主要为政治、经济、教育和医学界的人士,金融大亨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其中包括20万名的董事长、总经理。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人员绝大部分订阅此报。2007年6月,华尔街日报被新闻集团收购。《21世纪经济报》是南方报业集团下属中国最大的商业报纸媒体,是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致力于服务最优秀的人群,是在世界经济界最受关注的中国经济类日报。全国三大经济类报纸之一。南方系新闻媒体之一。

财经杂志社长名单公布

2006年成为《财经》杂志总经理,加盟《财经》杂志后,其在开拓《财经》的网络业务、会议活动等新业务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胡舒立称为“我的最重要搭档”,同时“胡吴配”也被传媒界传为佳话。

是由中国国际新闻传媒集团董事长吴国全先生兼任!

亚太经济新闻杂志社社长吴国全

【1】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 、《I LOOK世界都市》杂志出版人 、《名牌世界·乐》杂志策划人 、《SEVENTEEN青春一族》杂志出版人 【2】张立宪著名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家卫森林》等【3】沈浩波江苏泰兴人,出版有《北京娃娃》、《诛仙》系列【4】杨文轩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2006年12月创办墨客网,力图打造国内内容产业最大的经纪人网站,现已拥有超过十人的专业经纪人团队【5】董秀玉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前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女士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漫谈阅读现状与出版的未来”为主题,对话上海出版界。

中国财政杂志社副社长名单公示

哈哈,我们不知道李副秘书长是谁,但我们知道第一条回答的那份简历,是作家李乙隆的简历,在他的书中,在他的网站、博客上都有。说李乙隆老师是官员,就像骂他一样!

财政部部长 楼继伟 财政部副部长 张少春 纪检组长 刘建华 财政部副部长 朱光耀 财政部副部长 刘 昆 财政部副部长 史耀斌 财政部副部长 胡静林 财政部副部长 余蔚平 财政部部长助理 戴柏华 财政部部长助理 许宏才 财政部部长助理 邹加怡

李乙隆,又名李乙农。男。1966年10月(户口本和身份证均被填为7月)出生于潮阳市红场镇林招村。1974年9月入学。1983年开始发表文章。1983年底读高一时辍学回乡,或工或农。1985年2月到红场区委办公室(现改为镇委办公室)工作,同时兼文化站部分工作。1985年底到曲江县文化馆编辑《曲江文艺》。1986年开始参加自学考试。1987年回潮阳教书。暑假曾到建筑工地打工。1991年取得新闻专业大专学历。1992年曾一度在深圳一外资企业写字楼工作。后回潮阳,继续教书。1994年到汕头特区工商时报社当记者、副刊主编。1996年出版散文集《梅雨时节的美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诗集《邂逅一种心情》(内部出版)。1997年3月为汕头澳士兰公司创办并主编对开四版、每月一期的《澳士兰报》。该报向牛奶订户赠阅。第一版是《企业之窗、订户之声》,是公司与牛奶订户之间的交流平台,主要刊登企业动态、牛奶知识及订户来信;第二版主要是《学生园地》、刊登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并对其评点;第三版主要是《社会纵横》,转载一些引人入胜的社会特写和纪实文章;第四版是《家园》,主要发表讴歌亲情友情爱情、抒发人生感悟的作品;还有中缝的《卡拉OK》、《诗走廊》、《真情寄语》、《幽他一默》、《家事指南》等。注重稿件的可读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注重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力求内容上雅俗共赏,版面上赏心悦目。1997年10月往潮州某食品公司兼职广告策划经理,创办并主编企业报。该报向消费者赠阅。第一、二版刊登企业资讯和产品介绍,第三、四版及中缝分别辟为《家庭百事通》、《人生七彩虹》、《幽他一默》、《诗走廊》。不久因病辞职。在家养病并继续编《澳士兰报》。1999年10月任某名牌酒厂全国总经销处总经理助理,开始涉足销售管理和企业制度建设。2000年2月起任上海新高潮集团《新高潮周报》总编,把原来相当于会议讲话汇编的八开油印小报改为四开四版彩印报。该报第一版为新闻版《企业之窗》,第二、三、四版及中缝分别辟为《打工朋友》、《休闲时空》、《生活百科》、《社会纵横》、《经济之窗》、《企业论坛》、《网络文摘》、《市场营销》、《家园》、《信息短波》、《诗走廊》、《真情寄语》等。同时以企业报总编身份自觉肩负起这一拥有一万多名员工的企业的文化宣传工作:完善企业CI策划,进行企业文化重塑;提出“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企业文化宗旨及“抓文化促生产,抓宣传促销售”的工作方针;通过以企业报为主导的,包括广播电视站、网站、宣传栏、黑板报、员工手册、企业歌、企业三字经、企业干部“心”字歌、企业标语、企业语录、晚会等各种载体、媒体、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企业理念的灌输、企业精神的培育;努力使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同舟共济,自强不息。2001年2月回汕头休养。3月办南山月书屋,8月停业。2001年4月出版散文集《我为你北望中原》(中国文联出版社),5月出版散文集《山村岁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任汕头澳士兰公司企划部经理,后兼任助理总经理,成为公司第二把手,注重企业制度建设。复办《澳士兰》报。不久,应邀利用业余时间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创办并主编企业刊物。设卷首语、资讯篇、人物篇、知识篇、文化篇、客户篇、言论篇等栏目。后因办刊理念与企业方不合而辞职。2002年2月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2003年3月创办《李乙隆文存》网站。2004年2月往深圳任某电子公司副总经理兼该公司商务网站内容总编。2005年2月初回汕头,过了一段专业“坐家”的日子。2005年3月下旬到汕头某广告公司任策划部经理,因不习惯于上班时间缺乏自主性(忙时得加班,闲时得坐班),故于4月中旬辞职。此后尝试以自由策划人、自由撰稿人身份过日子。第一项工作是为另一广告公司编一份以广告为主的周报,及做些活动策划、广告创意及文案撰写等方面的工作。6月底复办《澳士兰报》(不定期)。2005年7月应邀回到以前工作过的一家企业任第二把手,因有较好的切入点,在企业最困难的时期迅速打开局面,在解决企业历史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给整个企业带来了转机,确定了企业近期发展方向。……

财经杂志社长名单

【1】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 、《I LOOK世界都市》杂志出版人 、《名牌世界·乐》杂志策划人 、《SEVENTEEN青春一族》杂志出版人 【2】张立宪著名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家卫森林》等【3】沈浩波江苏泰兴人,出版有《北京娃娃》、《诛仙》系列【4】杨文轩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2006年12月创办墨客网,力图打造国内内容产业最大的经纪人网站,现已拥有超过十人的专业经纪人团队【5】董秀玉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前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女士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漫谈阅读现状与出版的未来”为主题,对话上海出版界。

你说的财经杂志吗?财经杂志的执行主编是何刚,管内容的;幕后老板是总编王波明,他同时也是《财经》隶属的联办传媒集团的董事局主席。

中国减灾杂志社长名单公示

民政部日前发布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与救灾工作情况指出,2007年以来,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 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紧急转移安置14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7.3亿亩,其中绝收面积8620万亩;倒塌房屋146万间。 据介绍.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二是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三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四是登陆台风偏晚偏多,人员伤亡和损失少;五是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 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灾种是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约占全国总量的63%,其次是风雹灾害。因灾致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被洪水冲走(溺水)、雷击、山体坍塌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其中雷击致死的比重从2006年的14%上升为25%,雷击致死人数明显高于往年。 此外,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中国减灾》杂志社承办的2007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评选结果近日揭晓。“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重庆遭受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等入选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入选“十大自然灾害事件”的还有:7月18日济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8月中旬超强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6.4级地震,3月初历史罕见暴风雪和风暴潮袭击东北和华北地区,7月末晋、陕、豫三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6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过程袭击南方七省,7月上旬四川连续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6月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

《中国减灾》杂志的宗旨是:弘扬减灾救灾文化,促进减灾救灾事业发展。《中国减灾》杂志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宗旨和舆论导向,围绕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紧密结合防灾减灾工作实际,针对各地减灾救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有组织、有重点地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努力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防灾减灾政策法规,反映国内外各类灾害信息和防灾、减灾、救灾业务发展,面向大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业务和信息交流平台。

比较权威的是《中国减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主办的,我们公司就订的这个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