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出版著作和画册: 《视觉艺术心理》,作者:吴为山,26万字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雕琢者说》,作者:吴为山,20万字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西汉木雕》,作者:吴为山,图文画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雕塑家之魂》,作者:吴为山,韩文版,韩国“书与世界”出版社出版,2007年《The Poetry of Sculptu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PLtd Singapore,2008《雕塑的诗性》,作者:吴为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雕塑时代——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暨提名奖获奖作品集》,主编:吴为山,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中国佛教艺术》(共四辑),主编:吴为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中荷红白兰艺术》(荷兰国家艺术基金会出版,1998年)《吴为山雕塑》(大型画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吴为山雕塑绘画》(画册,香港王朝文化艺术出版公司,1999年)《精神的速写》(画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浮雕集·狮岭阅江》(画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吴为山雕塑绘画》(画册,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获中国2005年度最美的图书奖)《吴为山写意雕塑》(大型画册,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获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图书奖)《中国佛教艺术》,共五辑,吴为山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雕塑新锐》,吴为山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主要论文:《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发表于《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文化交流需要大国思维》《人民日报》理论版,2010年3月8日;《新华文摘》2010第9期转载。《我塑饶公像》,作者:吴为山,发表于《雕塑》,2010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7期转载;《模糊与传神——从人物精神的塑造谈起》,作者:吴为山,发表于《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悼东方智叟——悼季羡林老》,作者:吴为山,发表于《新华文摘》,2010年第3期;《魂兮归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文艺研究》,2006年《雕塑的诗性》,作者:吴为山,发表于《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传统与创新》,作者:吴为山,发表于《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书法五人谈》,《中国书法》,2006年《写意雕塑论》,《美术研究》,2004年《东西文化交汇中的写意雕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4年《论柬埔寨吴哥窟雕塑艺术及其宗教文化特征》,《文艺研究》,2009年《论佛教理想化造型风》,《民族艺术》,2009年《图说中国雕塑风格的七大类型》,《民族艺术》,2005年《雕塑与综合》,《民族艺术》,2004年《浅谈程允贤雕塑艺术的特点及历史价值》,《民族艺术》,2004年《多样文化下的中国城雕》,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法文化高层论坛”,2008年《中韩绘画比较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二十一世纪亚洲文化发展展望”文化艺术高层学术论坛,2008年《傅雷对中国美术的贡献》,南京大学主办“傅雷诞辰100周年研讨会,2008年《中国造型精神与现代设计》,《国际设计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2005年《为时代造像》,《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王朝闻雕塑美学观初探》,作者:吴为山,发表于《民族艺术》,2009年第1期《弘一法师塑》,《中国佛教艺术》,2008年《圆融之妙造——拜观毗卢寺明代佛前童子像》,《中国佛教艺术》,2008年《我与圆霖法师的交往》,《中国佛教艺术》,2008年《再论写意雕塑》,《中国美术文集》,中国美协编,2005年《中国文化的孺子牛》《对人性和智慧的怀念》,文汇出版社,2005年《中国人文精神与城市雕塑》,《中国当代雕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对美术院校基础教学说几句》,《雕塑》,(第二届国家期刊),2004年《关于艺术教学》,《雕塑》,(第二届国家期刊),2004增刊《雕塑与中国人文精神》,《雕塑》,(第二届国家期刊),2004年《雕塑只为雕塑》,《雕塑》,(第二届国家期刊),2005年《西汉魂——木雕中的想象》,《雕塑》,(第二届国家期刊),2008年《塑痕心声》,《雕塑》,(第二届国家期刊)2008年《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兼谈中国雕塑之价值评价体系》,《雕塑》,(第二届国家期刊)2005年《漫说雕塑之一——惊人的相似》,作者:吴为山,《雕塑》,2007年第5期《漫说雕塑之二——比较中的思考》,作者:吴为山,《雕塑》,2007年第6期《漫说雕塑之三——模糊中的传神》,作者:吴为山,《雕塑》,2008年第2期《人性的力量——由〈爱因斯坦像〉引发的思考》,作者:吴为山,《雕塑》,2008年第3期《英雄交响重奏——观布德尔的系列贝多芬雕像》,作者:吴为山,《雕塑》,2009年1期《我看王朝闻先生雕塑美学观——读<雕塑雕塑>杂感上》,作者:吴为山,《雕塑》,2009年2期《我看王朝闻先生雕塑美学观——读<雕塑雕塑>杂感下》,作者:吴为山,《雕塑》,2009年3期《黄河铁牛的价值》,作者:吴为山,《雕塑》,2009年4期《雕塑时代——新中国城市雕塑回顾与展望》,作者:吴为山,《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关于加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科学管理刻不容缓的提案》,作者:吴为山,《雕塑》杂志2010年第3期《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纪念熊秉明先生》,作者:吴为山,发表于《雕塑》,2008年第5期;《塑以载道——昙曜塑像记》,作者:吴为山,《雕塑》杂志,2010年第5期《中国画的围墙终会打破》,作者:吴为山,《新华日报》,2010年8月19日《古法塑孔子》,作者:吴为山,《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10年12月3日《鲁迅与美术》,作者:吴为山,发表于《文艺报》理论版,2010年12月6日;《追忆苏天赐先生》,作者:吴为山,发表于《画界》,2011年3月第2期;《主旋律: 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的普世价值》,作者:吴为山,发表于《中国美术馆》杂志,2011年第1期,《春风化雨话形神——怀念费孝通先生》,作者:吴为山,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1年3月1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一)著作:专著、编著、主编、参编并出版专著12本: 专著:《物联网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定稿);(300千字) 主编:《电子政府案例》(中组部新时期党员干部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224千字) 编著:《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280千字) 编著:《电子政务——战略、标准、绩效与智能决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461千字) 主编:《现代城市公共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PA系列丛书,2005年1月; (382千字) 主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287千字) 编著:《电子商务——信息时代的管理与战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419千字) 参编、编委:《电子政务知识读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参编、编委:《中国电子政务》,人民出版社,2004; 参编、编委:《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教程》,人民人事出版社,2003年; 参编:《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理论与实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二)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共71篇,其中,核心期刊共42篇,三大检索EI共8篇,三大检索ISTP共7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共11篇,第一作者共40篇,第二作者共25篇(其中第一作者是我的研究生的有18篇),第三作者共1篇: “The limits of planning in China:equalizing basic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第二作者,2,(SSCI——A刊);70 “观念与认知的转变在高校基地干部短期培训中的重要性研究——以信息革命为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一作者,1,第1期,PP112-116,(中文核心期刊——C刊);“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困局的制度诱因与理性出路”,《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1,第1期,PP85-89,(中核心期刊——C刊);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下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1,第1期,PP145-149,(中文核心期刊——C刊);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环境污染监控新思考”,《管理观察》,第一作者,11,第560期,PP180-182,(CNKI普刊);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关键因素分析”,第一作者,《旅游纵览》,12,第12期,PP53-54,(CNKI普刊);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智慧物流模式构建”,《中国市场》,第一作者,2014,12,d第50期,PP79-82,(CNKI普刊);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四川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新平台的搭建与研究”,《商》,第一作者,11,第27期,PP72-75,(CNKI普刊); “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11,第6期,PP60-66,(中文核心期刊——C刊); “物联网管理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途径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12,第4期,PP166-171,(中文核心期刊——C刊); “政府治理中网络众包模式的生成、构建及效用”,《公共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14,10,第4期,PP61-70,(中文核心期刊——C刊);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nagement Model”,《2014年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LEM2014)》,第一作者,9,PP916-921,(EI检索——C刊);59 “Traff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nagement Modle”,《2014年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LEM2014)》,第一作者,9,PP1162-1168,(EI检索——C刊);“物联网管理模式——基于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的管理思辨”,《四川大学学报》,第一作者,10,第5期,PP119-126,(中文核心期刊——B刊); “Evaluation Model of IT Outsourcing Service of E-government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AHP”,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10(ISSHP/ISTP检索); “政府视觉下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9 6,(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9,The First,10(EI全文检索);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E-government Service Quality”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8,The Second,10(EI全文检索); “国债、国债规模及其管理: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第二作者,2008年12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 “Evaluating Index Desig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9VII(ISSHP/ISTP检索); “The Performance Measure of Government Reconciling Leadership Based on DEA Model”,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9VI(ISSHP/ISTP检索); “灰色系统师资预测模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丛》,第二作者,1992年8月; “电子信息能力与素养对公众电子政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08年3期,(CS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定的22种期刊之一); “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战略举措”,《科技管理研究》,第二作者,2008年9月(CSSCI,中文核心期刊); “电子政务系统外包过程中群体决策的应用研究”,《情报资料工作》,第二作者,2008年5月,(CSSCI,中文核心期刊); “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二作者,2006,(04); “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的平衡计分卡实施”,《办公自动化》, 第一作者,2005 (11);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第二作者,2008年1月; “乡镇改革诌议”,《美中公共管理》,第二作者,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7, The Second, 10(EI全文检索); “The Model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zzy 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10(ISSHP/ISTP检索); “数据采集渠道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煤矿安全》,第一作者,8(中文核心期刊); “强化行政体制创新,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初探”,《电子政务》,第二作者,6; “电子政务知识社群服务品质评估模式建构分析”,《电子政务》,第二作者,4; “关于高校师资职称最优结构的理论探讨”,《系统工程》,第二作者,1,(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师资预测一类纵横统计推进模型”,《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4;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Government Objective by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10(ISSHP/ISTP检索);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Combinatorial Evaluating Methods”,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10(ISSHP/ISTP检索); “高校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理性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第一作者,4,第4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构建电子政务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平衡计分卡”[J]《内江科技》,第二作者,2006(1):25(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初步探索”[J]《内江科技》,第二作者,2006(2):24(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二作者,2:28~30,(中文核心期刊); “加强定量分析方法教育,提高行政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当代教育核心杂志》,第一作者,6第2卷第3期(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对电子政务促进和谐质监构建的思考”,《电子政务》,第二作者,3; “公共部门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一种实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1 ,(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我国营销渠道管理发展与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作者,1; “浅谈客户关系管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2; “浅论电子政务与和谐政府构建的关系”,《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作者,12; “推进政务流程再造,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天府新论》,第二作者,6,(CSSCI); “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四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第一作者,12(获政府奖); “基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方法的构建与实施”,《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三作者,5; “农村‘留守子女’的抚育撂荒”,《管理研究》,第二作者,4; “制定与政府战略相适应的电子政务战略途径研究”,《管理研究》,第二作者,4; “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社会”,《电子政务》,第一作者,14; “电子政务与信息孤岛”,《电子政务》,第二作者,11; “A New Method of Evaluat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Rouph Sets”,《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10(ISTP全文检索) ;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Public Satisfaction Degree Evaluation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10(ISTP全文检索); “煮粥原理及其应用”,《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第一作者,10; “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系推进和谐成都”,《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论文集》,第一作者,7; “公共管理部门的目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4,(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标杆管理与数据包络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第一作者,5,(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关于高层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一点浅见”,《中华教育杂志》,(香港),第一作者,7; “关于当前城市低保体制建设中的几点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4,(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基于标杆管理的DEA算法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中国管理科学》,第二作者,6,(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便携式条形码识别存储器”,《计算机应用研究》,第二作者;9,(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试论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区别与区别本质”,《东华大学学报》,第二作者,1,(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高等数学教学与MATHEMATICA使用”,《工科数学》,第一作者,10,(中文核心期刊); “模糊多目标规划的可能性理论模型及算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一作者,8,(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一作者,4,(CSSCI,中文核心期刊); “煮粥原理及其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2 6,(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 “政府再造与电子政府的非技术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1,(CSSCI,中文核心期刊)。 主持和主研项目共21项,其中,主持项目18项,主研项目3项: (主持)中组部干部教育局项目:“观念与认知的转变在高校基地干部短期培训中的重要性研究——以信息革命为例”,2014年8-10月,无经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物联网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2013年7月12日-2014年12月31日,经费:18万,项目批准号:13FZZ002; (主持)成都市武侯区残疾人联合会项目:“’智慧残联.和谐武侯’武侯区残疾人民生服务系统顶层设计”,2013年4月-2013年6月,经费:3万; (主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度政务调研项目:“物联网管理模式下四川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新模式和途径研究”,2013年7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川办函【2013】55号,无经费; (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西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构建研究——以全域成都为例”,2013年8月6号-2015年8月6号,经费:5万,项目批准号:QGXH13-01; (主持)2011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现代信息革命与管理创新”,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项目经费:3万,项目批准号:skcb201104; (主持)获国家应用专利:《便携式条形码识别存储器》,1997年,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分类号:G06K9/18; (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商务经济效率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2002年~2003年; (主研)四川省教委项目:《西部地区高校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与实践》,2002年~2005年(完成); (主持)铁道部运输局项目:《铁路货运事故处理质量考核标准研究》,2003年~2004年(完成);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基于电子政务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绩效考评方法与实证研究》,2004年~2005年(03ZR025-070)(完成);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实施标准研究》,2004年~2005年(03ZR025-071)(完成); (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西部电子政府的构建及其博弈分析与实施》,2002年~2005年(2002A05);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岗位绩效评估体系研究》,2006年~2007年。(06ZR0185);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加强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2006年~2007年(06ZR0180); (主持)四川省法改委项目:通江县、宜宾县、乐至县《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2006年4月-2006年6月(完成); (主持)成都市龙泉驿区科委项目:《关于完善龙泉驿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定位和招商引资业务流程的立项报告》,2007年9月-2008年2月; (主研)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2007年-2010年(06ZJB0014); (主研)铁道部软课题项目:《人才预测系统》,1991年~1992年,获得铁道部科技优秀设计方案奖。(铁道部人字[1992]164号文件); (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电子政务绩效考评测试》,2003年~2005年(2003A06); (主持)西南交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2009年09月-2011年09月(项目编号2009YZ12,经费4万,西交校研【2009】7号)。

一、科研成果目录(一)著作1、《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结构史论》(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57万字。2、《晚清公司制度建设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5万字。3、《长沙的近代化启动》(独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万字。4、《企业先驱——范旭东传》(独著),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版。5、《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122万字。6、《中国审计史》第二卷(合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7、《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第二次世界大战通鉴》(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二)主要论文1、《惯性与变迁:北洋政府时期的公司股息制度》,《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2、《从“深闭固拒”到“依法力争”———晚清山东矿权交涉的两个片段》,《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3、《北洋时期公司制度建设的外在制约因素》,《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4、《北洋政府时期股份有限公司监察人制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5、《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注册制度研究》,载张忠民等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与企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版。6、《中国国民党早期财政状况管窥:以孙中山为中心的考察》,载台北国父纪念馆编《中山思想、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父纪念馆2008年12月版。7、《1912—1913年轮船招商局改组风潮的结构分析》,载虞和平等主编《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8、《北洋时期募股旧事》,《国企》2007年第11期。9、《晚清公司制度建设检讨》,《国企》2007年第9期。10、《昭信股票:一次失败的公债发行》,《国企》2007年第8期。11、《民初国民党上层拉人入党现象考论》,《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12、《甲午战争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13、《北洋政府时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制度研究》,《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14、《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心路历程探析》,载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孙中山生平与思想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5、《甲午战争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等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16、《中国国民党早期的政治输入与政治理念表达(上)》,《民国研究》第12辑,2007年12月出版。17、《北洋政府时期股份公司的股票制度综论》,《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18、《北洋政府时期官商合办公司制度探析》,《民国研究》2006年第9辑。19、《晚清昭信股票发行过程论略》,《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北洋政府时期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制度述论》,《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21、《中国近代合伙股份产权变更方式管窥》,载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2、《武昌起义后同盟会的组织发展》,《民国研究》第8辑,2005年8月版。23、《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建设总论》,《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24、《范旭东与“永久黄”集团的企业文化》,《盐文化论丛》2005年第1辑。25、《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26、《同盟会内部的政治与权势争夺》,《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27、《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心路历程考析》,《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28、《从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改组的政治学检讨》,《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29、《民国初年国民党的基层组织管窥》,《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30、《中国近代股票的债券性——再论“官利”制度》,《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31、《晚清中外合办矿务的“四川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32、《论晚清矿章关于办矿洋商的规定及其效果》,《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 期。33、《中国同盟会研究综述》,《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34、《袁世凯与晚清直隶矿权交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5、《洋务民用企业“仿西国公司之例”缘起简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36、《〈中外旧约章汇编〉求疵一则》,《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7、《开埠与长沙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城市史研究》第19~20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版。38、《洋务民用企业的公司性刍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39、《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股市风潮对洋务民用企业的影响》,《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40、《1882年的上海股票市场》,《历史档案》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00年第5期全文转载。41、《湖南时务学堂学生人数考》,《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42、《湖南变法维新思潮新论》,《船山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43、《“尽一分努力,保一分利权”——河南官员与晚清福公司办矿交涉》,《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44、《从巴县档案看传统合伙制的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45、《晚清官方对洋股的认识与利用》,《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46、《清末新政时期长沙发展经济热潮的几个特征》,《城市史研究》第17~18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版。47、《民国初年公司法规对公司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5期全文转载。48、《湖南矿务总公司与晚清中外交涉》,《求索》1999年第5期。49、《甲午战争前长沙绅民心态特征研究》(第二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年第3 期。50、《近代之前长沙与湘潭的商务差距及其形成原因》,《天府新论》1998年第4期。51、《晚清印花税创办源流考》,《湖湘论坛》1998年第1期。52、《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史:史学领域的一块处女地》,《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1期论点摘要。53、《论晚清的中外合资公司》,《天府新论》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7年第4期全文转载。54、《论甲午战后国人公司意识的觉醒》,《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55、《近代中国的两合公司与股份两合公司》,《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56、《论中国近代的官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3期。57、《胡适并非“文学革命”的首倡者》,《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10期全文转载。58、《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公司机制》,《长白论丛》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6年第5期全文转载。59、《晚清国人公司意识的演进》,《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60、《制约清末公司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95年第6期全文转载。61、《张謇与中国近代公司制度》(第二作者),《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62、《论清末的公司法》,《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7期论点摘要。63、《曾国藩与中国近代科技人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64、《试析民族资本家人才思想的共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7期全文转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1、《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2、《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0月。3、《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4、《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5、《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6、《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7、《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8、《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1月。9、《想象与叙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论文集1、《赵园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2、《昔我往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3、《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随笔集1、《独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2、《窗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3、《红之羽》,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4、《阅读人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主编1、《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学术论文1、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第14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骆宾基在四十年代小说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4期;3、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高觉新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3期;4、论张天翼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2期;5、乐声与市声的交响——《绝响》观后,《当代电影 》1986年 05期;6、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 , 1986年 06期;7、1985:徘徊、开拓、突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2期;8、有关《艰难的选择》的再思考,文学评论 , 1987年 03期;9、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收入《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10、“批评”三题,甘肃社会科学 , 1988年 01期;11、在色彩纷繁的生活中沉思——看《太阳雨》记所感,当代电影 , 1988年 02期;12、京味小说与北京人“生活的艺术”,文艺研究 , 1988年 05期;13、京味小说中的北京商业文化建筑文化,中国文学研究 , 1988年 04期;14、话说“京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9年 01期;15、也说“知识分子”,文艺争鸣 , 1989年 03期;16、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北京社会科学 , 1989年 01期;17、回归与漂泊——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乡土意识,文艺研究 , 1989年 04期;18、黄凡作品印象,当代作家评论 , 1990年 04期;19、人与大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民,上海文学 , 1990年 10期;20、无题,鲁迅研究月刊 , 1990年 01期;21、萧丽红的小说世界——读《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当代作家评论 , 1990年 06期;22、乡村荒原——对于中国现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考察,上海文学 , 1991年 02期;23、张承志的自由长旅,当代作家评论 , 1991年 04期;24、“重读”两篇,当代作家评论 , 1991年 05期;25、“北方气象”与“大西北情结”——对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印象,文艺争鸣 , 1991年 05期;26、明情之际士人的南北论,上海文化,1994年第5期;27、说戾气——明清之际士人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批判,中国文化第十期,1994-08;28、我与学术,社会科学战线 , 1995年 05期;29、明清之际遗民学术论片,社会科学战线 , 1995年 05期;30、明情之际士人之死以及有关死的话题,江苏文艺出版社;31、生计与葬制——明遗民论,上海文艺1995年第3期;32、明情之际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33、明遗民论,“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34、明清之际士人的“世族论”,中国文化研究 , 1996年 04期;35、对《文学评论》杂志的建议,文学评论 , 1996年 05期;36、明清之际士人的流品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3期;37、读人,收入“书趣文丛”第四辑之“独 随笔”1996年第1期刊用一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38、一个“知识人”对另一个“知识人”的读解──关于黎湘萍所著《台湾的忧郁》,当代作家评论 , 1997年 01期;39、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随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年 01期;40、我读傅山,《文学遗产》1997年02期;41、说“禁”——读顾炎武《日知录》札记,天涯 , 1997年 04期;42、明清之际士人的“清议”批评,开放时代 , 1999年 02期;43、另类,天涯 , 2000年 01期;44、谈兵(下)——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 2002年 02期;45、关于季节的记忆,天涯 , 2002年 05期;46、关于学科“生长点”,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年 02期;47、赵园访谈录,东南学术 , 2003年 02期;48、学术——人生——赵园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 , 2004年 06期;49、明清之际士人的豪杰向慕与理想人格追寻——以易堂诸子为例,甘肃社会科学 , 2004年 06期;50、“晚明”与“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研究 , 2004年 01期;51、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4年 02期;52、凌叔华小说创作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 02期;53、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4年 02期;54、关于唐顺之晚岁之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3期;55、师道与师门——以明清之际为例,社会科学论坛 , 2005年 07期;56、明清之际士人的文质论——兼及其时语境中文人的自我认知,江西社会科学 , 2005年 07期;57、经世与救世——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的一种姿态的考察,社会科学论坛 , 2005年 06期;58、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5期;59、《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河北学刊 , 2006年 01期;60、任道与任事——关于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姿态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61、原君·原臣——明清之际士人关于君主、君臣的论述,中国文化研究 2006年 02期;62、乱世友道,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63、集体施暴与个人复仇,社会学家茶座2006-2;64、《地之子》新版后记,中华读书报2006-1-18;65、说理财——关于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66、我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写在《续编》之后,《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3期;67、废园与芜城:祁彪佳与他的寓园及其它,《中国文化》2008年第2期;68、思想材料文体——治学杂谈之一,《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69、开封:水,民风,人物,《书城》2011年第12期;70、关于流动中的人与文学,《书城》2012年第5期;71、关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书城》2012年第12期;72、庄氏史狱中的陆圻、查继佐,《书城》2013年第6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南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原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改现刊名。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每期160页。该刊立足学术前沿,崇尚理论创新,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着力学科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追踪国际学术发展潮流,勇于开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等研究领域;支持学术争鸣,旨在通过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思想交锋获取真知;倡导潜心钻研、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厚积薄发的严谨学风,拒绝学术赝品与泡沫。本刊设有“哲学研究”、“长三角发展论坛”、“政治·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江海人物研究”、“新闻与传播”等栏目,其中“哲学研究”为重点栏目,“长三角发展论坛”、“江海人物研究”为特色栏目。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邢义田译著,《西洋古代史参考数据(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邢义田译著,《古罗马的荣光》(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邢义田、萧璠、刘增贵、林素清合编,《居延汉简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邢义田、文物图象研究室汉代拓本整理小组合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精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全13册。秦汉史论著系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地不爱宝——汉代简牍》、《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2月)。 〈据《明实录》校正《明史》等书所载「土木之变」之误〉,《史绎》4 (1967):97-104。〈从涵化观点看府兵制〉,《史绎》6 (1969):1-13。〈契丹与五代政权更迭之关系〉,《食货月刊》6 (1971):10-17。〈汉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检讨〉,《食货月刊》9 (1972):31-35。〈汉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检讨一文的补白〉,《史绎》10 (1973):32-37。〈东汉的胡兵〉,《国立政治大学学报》28 (1973):143-166。〈汉代的以夷制夷论〉,《史原》5 (1974):9-54。〈云梦秦简简介──附:对「为吏之道」及墓主喜职务性质的臆测〉,《食货月刊》4 (1979):33-39。〈Social Life of the Babylonians as Seen in the Code of Hammurabi〉,《国立政治大学学报》44 (1981):17-26。〈试释汉代的关东、关西与山东、山西〉,《食货月刊》1 (1982):15-30。〈试释汉代的关东、关西与山东、山西补遗〉,《食货月刊》3 (1983):44-46。〈东汉孝廉的身分背景〉,收入许倬云、毛汉光、刘翠溶同编,《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3),页1-56。〈东汉察举孝廉的年龄限制〉,《大陆杂志》4 (1983):176-185。〈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 (1983):51-101。〈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汉侍延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读记〉,《汉学研究》2 (1983):355-377。〈古代两河流域的君主与法律──从三种比汉摩拉比法典更早的西亚法典说起〉,《食货月刊》11 (1984):1-11。〈秦胡小议──读新出居延汉简札记〉,《傅乐成教授纪念论文集:中国史新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页141-158。〈汉代故事考述〉,《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页371-423。〈汉代壁画的发展与壁画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1986):139-170。〈从安土重迁论秦汉时代的徙民与迁徙刑──附录:论迁徙刑之用与肉刑之不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86):321-349。〈从「如故事」和「便宜从事」看汉代行政中的经常与权变〉,收入氏著,《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页333-410。〈秦汉皇帝与「圣人」〉,收入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下册,页389-406。〈汉代案比在县或在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89):187-221。〈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再议──兼与俞伟超先生商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0):761-782。〈罗马帝国军队常备职业化的特色〉,《台大历史学报》15 (1990):231-251。〈略论汉代护军的性质〉,《大陆杂志》3 (1991):112-113。〈“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解〉,《大陆杂志》4 (1991):171-173。〈从苏东尼乌斯《十二西泽传》看奥古斯都的形象〉,收入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编,《第三届史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1991),页209-234。〈论汉代的以貌举人──从「行义」旧注说起〉,收入宋文熏等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页253-265。〈从居延简看汉代军队的若干人事制度──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一〉,《新史学》1 (1992):95-130。〈汉武帝在马邑之役中的角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1992):1-31。〈汉简中人名与《急就篇》人名之相合者〉,《汉简研究现状と展望》(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1993),页274-289。〈汉代边塞军队的给假、休沐与功劳制──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二〉,收入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一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页192-205。〈汉代边塞吏卒的军中教育──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三〉,《大陆杂志》3 (1993):1-3。后收入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二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页273-278。〈傅斯年、胡适与居延汉简的运美及返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5):921-952。〈汉碑、汉画和石工的关系〉,《故宫文物月刊》4 (1996):44-59。〈汉代画象内容与榜题的关系〉,《故宫文物月刊》5 (1996):70-83。〈读居延汉简札记〉,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兰台出版社,1997〕,第16期),页55-65。〈东汉的方士与求仙风气──肥致碑读记〉,《大陆杂志》2 (1997):1-13。〈秦汉帝国与「西方世界」〉,《大阪府立近つ飞鸟博物馆馆报》2 (1997):7-11。〈尹湾汉墓木牍文书的名称和性质──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简牍读记之一〉,《大陆杂志》3 (1997):1-13。〈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关系的再检讨 (1985-95)〉,《汉学研究》1 (1997):1-31。后收入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第12卷,页169-202。〈月令和西汉政治──从尹湾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户」说起〉,《新史学》1 (1998):1-54。〈居延出土的汉代刻辞箭干〉,《居延汉简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页20-29。〈古代罗马的公共澡堂〉,《西洋史集刊》8 (1998):71-109。〈从简牍看汉代的行政文书范本──「式」〉,《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页387-404。后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简帛研究中心编辑,《简帛研究·第三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页295-311。另收入孙敦恒、钱竞编,《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页90-107。〈汉代书佐、文书用语「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候粟君责寇恩事」简册档案的构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9):559-588。〈汉代画象中的「射爵射侯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2000):1-66。〈汉长安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木简的性质〉,《大陆杂志》6 (2000):1-4。〈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数据中的「胡人」外貌〉,《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所集刊》9 (2000):15-9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尹湾出土简牍看汉代的「种树」与「养老」〉,收入宋文熏、李亦园、张光直主编,《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考古‧历史‧文化》(台北:南天书局,2002),页531-551。〈格套、榜题、文献与画象解释──以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收入氏编,《中世纪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与艺术──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组》(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页183-234。〈从古代天下观看秦汉长城的象征意义〉,《燕京学报》新13 (2002):15-64。〈行役尚未已,日暮居延城──劳干先生的汉简因缘〉,《古今论衡》8 (2002):43-62。〈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秦汉的刑期问题〉,《台大历史学报》31 (2003):311-323。〈张家山〈二年律令〉读记〉,《燕京学报》新15 (2003):1-46。〈夏鼐发现敦煌汉简和晋泰始石刻的经过〉,《古今论衡》10 (2003):61-69。经修订另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硏究所编,《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页332-338。〈允文允武:汉代官吏的一种典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2004):1-66。〈汉画象孔子见老子图过眼录──日本篇〉,《九州岛学林》2 (2004):313-325。〈罗马帝国禁卫军、地方军团和一世纪后期至三世纪的皇位继承〉,《成大西洋史集刊》11 (2004):1-50。〈赫拉克利斯 (Heracles) 在东方──其形象在古代中亚、印度与中国造型艺术中的流播与变形〉,收入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页15-47。〈月令与西汉政治再议──对尹湾牍「春种树」和「以春令成户」的再省思〉,《新史学》1 (2005):159-170。〈汉代画象胡汉战争图的构成、类型与意义〉,《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 (2005):1-72。〈中国古代的地图──从江苏尹湾的「画图」、「写图」说起〉,收入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第6辑,页105-124。〈从金关、悬泉置汉简和罗马史料再探所谓罗马人建骊靬城的问题〉,《古今论衡》13 (2005):49-72。另收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361-379。〈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连载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4。(搜寻,19)〈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连载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4。(搜寻,19)〈张家山《二年律令》行钱行金补证〉,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4。(搜寻,19)〈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重论秦汉的刑期问题〉,《台大历史学报》36 (2005):407-432。“Heracles in the East: The Dif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s Image in the Arts of Central Asia, India, and Medieval China,” William G Crowell, Asia Major 2 (2005): 103-(实际出版年为2006)〈陕西旬邑百子村壁画墓的墓主、时代与「天门」问题〉,《故宫学术季刊》3 (2006):1-38。〈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读记〉(订补稿,连载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4。(搜寻,19)〈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读记〉(订补稿,连载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7。(搜寻,19)〈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收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页275-296。〈太平经里的九等人和凡民奴婢的地位〉,《燕京学报》新21 (2006):23-33。〈貊炙小考──汉代流行烤肉串,还是烤全羊?〉,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百岁冥诞纪念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台北市简牍学会,中华简牍学会,2006〕,第19期),页213-232。〈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2007):12-19。〈龙山里耶秦迁陵县城遗址出土某乡南阳里户籍简试探〉,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03。(搜寻,24)〈汉代简牍的重量、体积和使用──以中研院史语所藏居延汉简为例〉,《古今论衡》17 (12):4-41。〈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木牍试释〉,收入汪涛、胡平生、吴芳思编,《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页99-115。〈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增订稿)〉,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04。(搜寻,24)〈从古罗马看秦汉中国〉,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八方风来》(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20-162。〈一种前所未见的别券──读《额济纳汉简》札记之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01。(搜寻,04)〈秦或西汉初和奸案中所见的亲属伦理关系──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奏谳书》简180-196考论〉,收入柳立言主编,《传统中国法律的理念与实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6),页101-159。〈全球定位系统 (GPS)、3D卫星影像 (Google Earth) 与古代边塞遗址研究──以额济纳河烽燧及古城遗址为例〉,《华学》9/10 (2008):491-505。“Composition, Typology, and Iconography of the “Sino-barbarian Battle Scene” in Han Pictorial Images (abstract),” in Rethinking Recarving: Ideals, Practices, and Problems of the “Wu Family Shrines” and Han China, Cary Y Liu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2008), 232-〈猴与马造型母题──一个草原与中原艺术交流的古代见证〉,《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6 (2009):193-216。〈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收入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6),页13-126。〈汉代画像项托考〉,《九州岛学林》2 (2008秋季,实际出刊2009):2-8。〈西汉户籍身份称谓从“大小男女子”变为“大小男女”的时间〉,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13。(搜寻,08)〈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居延汉简整理文件调查记〉,《古今论衡》20 (12):19-60。〈汉代《仓颉》、《急就》、八体和「史书」问题──再论秦汉官吏如何学习文字〉,收入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二辑》(台北: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12),页429-468。T Corey Brennan and I-tien Hsing, The Eternal City and the City of Eternal Peace, in China's Early Empires: A Re-appraisal, Michael Nylan and Michael Loew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86-〈汉画解读方法试探──以「捞鼎图」为例〉,收入颜娟英主编,《中国史新论‧美术考古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6),页13-54。 〈Wang Gung-Wu,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y〉,《史原》2 (1971):113-118。〈Yu Ying-shih, 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史原》3 (1972):175-178。〈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食货月刊》8 (1973):43-45。〈侯林伯,《唐代夷狄边患史略》〉,《现代学苑》3 (1973):43-44。〈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现代学苑》3 (1973):41-44。〈蔡明田,《庄子的政治思想》〉,《书评书目》5 (1973):62-63。〈郑德坤,《中国文化人类学》〉,《书评书目》8 (1973):101-105。〈Ch'u T'ung-tsu, Han Social Structure〉,《食货月刊》3 (1974):39-41。〈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食货月刊》7 (1974):43-48。〈对近代汉简著录方式的回顾和期望〉,《史学评论》2 (1980):101-170。〈金著《韩国研究指南》简介〉,《韩国学报》2 (1982):125-127。〈王著《汉代文明》简介〉,《食货月刊》3 (1983):80-87。〈人类的命运──毁灭乎?世界帝国乎?介绍W McNeill新书三种〉,《联合报》12。〈毕汉思 (Hans Bielenstein) 著《汉代官僚组织》评介〉,《汉学研究》2 (1984):707-714。〈古罗马文献中的“中国”──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所录罗马记载“中国”译文订补〉,《食货月刊》11 (1985):79-90。〈汉代中国与罗马关系的再省察──拉西克 (M G Raschke) 著《罗马东方贸易新探》读记〉,《汉学研究》1 (1985):331-341。〈孙小鲁译,《现代世界史》(上)〉,《历史月刊》12 (1989):154-155。〈Fergus Millar, The Emperor in the Roman World〉,《新史学》创刊号 (1990):163-169。〈介绍三本汉代社会史新著──林富士《汉代的巫者》、罗彤华《汉代的流民问题》、祝平一《汉代的相人术》〉,《新史学》4 (1990):149-157。〈面对新世界──〈世界史的一个新结构〉译后〉,《当代》66 (1991):66-69。〈大庭修《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汉简》校记〉,《汉学研究》10 (1992):395-440。〈迦多尼著,谢瑶玲改写《匈奴与我》评介〉,《中国时报》,20。〈《山东汉画像石精萃》邹城卷、滕州卷读记〉,《新史学》2 (1997):221-225。〈武氏祠研究的一些问题──巫著《武梁祠──中国古代图象艺术的意识型态》和蒋、吴著《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读记〉,《新史学》4 (1997):187-216。〈信立祥著《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读记〉,《台大历史学报》25 (2000):267-281。 邢义田译,杨联升著,〈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食货月刊》2 (1972):1-8。邢义田译,岩村忍著,〈蒙古在游牧史上的地位〉,《大陆杂志》1 (1981):47-51。邢义田译,E J Van Kley著,〈中国对十七、八世纪欧洲人写作世界史的影响〉,《食货月刊》17 (1981):316-338。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史家对西洋古代史的研究〉,《食货月刊》3 (1982):707-714。邢义田译,S N Kramer著,〈楔形文字与苏美语〉,《食货月刊》7 (1982):47-50。邢义田译,〈鸠格米西──一部比荷马史诗早一千五百年的西亚史诗〉,《食货月刊》8 (1982):27-40。邢义田译,W McNeill著,〈汤恩比的思想、人格和《历史研究》〉,《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5 (1982):403-414。邢义田译,A Momigliano著,〈历史与传记──古代希腊史学新估〉,《史学评论》7 (1983):1-46。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西洋古代史史料概论(一)〉,《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6 (1983):427-452。邢义田译,H Bengtson著,〈西洋古代史史料概论(二),《大陆杂志》4 (1984):31-44。邢义田译,〈罗斯托夫兹夫与《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第一版序言译文〉,《食货月刊》11 (1984):26-32。邢义田译,L S Stavrianos著,〈世界史的性质〉,《食货月刊》3/4 (1984):79-90。邢义田译,〈伊壁鸠鲁派哲学到罗马──罗马哲诗「万物本质论」篇首一四五行试译〉,《中外文学》4 (1984):26-32。邢义田译,〈古埃及情歌二首〉,《中国时报》,17。邢义田译,〈古罗马的恋歌──卡特勒斯和他的抒情诗〉,《联合文学》15 (1985):53-55。邢义田译,〈奥古斯都的「功业录」〉,《王任光教授七秩嵩庆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页281-302。邢义田译,〈韦斯巴息安「皇帝」的权力〉,《西洋史集刊》1 (1989):181-184。邢义田译,〈罗马十二表法〉,《大陆杂志》3 (1989):136-143。邢义田译,〈法律是植根于自然的最高理性──西塞罗对法律性质的看法〉,《西洋史集刊》1 (1989):185-191。邢义田译,〈罗马共和末杰尼提外‧裘利亚殖民城镇特许状〉,《西洋史集刊》2 (1990):185-201。邢义田译,William H McNeill著,〈世界史的一个新结构──麦克尼尔二十五年的反思〉,《当代》66 (1991):48-65。邢义田译,A H M Jones著,〈罗马帝国城市概说〉,《西洋史集刊》3 (1991):135-165。邢义田译,A H M Jones著,〈罗马帝国城镇的经济生活〉,《西洋史集刊》4 (1992,实际出版1993):187-212。邢义田译,〈古罗马人的生活与娱乐〉,《历史月刊》88 (1995):4-15。邢义田译,〈古罗马人的选举〉,《历史月刊》97 (1996):16-18。邢义田译,〈古罗马的妇女与儿童〉,《历史月刊》99 (1996):14-19。邢义田译,〈古代罗马政治概念中的自由 (Libertas)〉,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5),页55-99。 〈「世界史」抑中国文化立场的「西洋史」?〉,《史学评论》3 (1981):133-147。〈天下一家──中国人的天下观〉,收入氏编,《永恒的巨流──中国文化新论‧根源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页433-478。〈奉天承运──皇帝制度〉,收入郑钦仁主编,《立国的宏规──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39-87。〈谈谈十二生肖的起源与流播〉,《中国时报》,17。〈汉人与虎〉,《联合文学》16 (1986):10-15。“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the Wooden Block Found in a Western Han Tomb at Yunmen,” in Chinese Archaeological Abstracts, Albert E Dien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 1169-〈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人权〉,《历史月刊》7 (1988):128-132。〈芒刺、腐鼠、青云、沟渠──漫谈汉代的君臣关系〉,《历史月刊》2 (1988):66-71。〈从《列女传》看中国式母爱的流露〉,《历史月刊》4 (1988):106-113。〈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军队的特色〉,《历史月刊》8 (1988):56-68。〈母权、外戚、儒生──王莽篡汉的几点解释〉,《历史月刊》14 (1988):36-44。〈王莽八篇书、人人都得读〉,《历史月刊》21 (1989):115。〈萧何、田蚡、卫青、杨震──关说在汉代〉,《历史月刊》22 (1989):30-33。〈秦统一中国时的世界〉,《历史月刊》31 (1990):144-146。〈继承得人、天下更新──东汉皇帝的登基仪式〉,《国文天地》56 (1990):22-23。〈从比较观点谈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皇帝」〉,《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4 (1990):12-23。〈《太平经》对善恶报应的再肯定──承负说〉,《国文天地》3 (1992):12-16。〈赵高与秦朝的终结──谈传统帝制的一个结构性悲剧〉,《历史月刊》65 (1993):40-43。〈有容乃大──从秦代李斯谏逐各国宾客说起〉,《历史月刊》94 (1995):26-30。〈罗马帝国的居延与敦煌──简介英国雯都兰达出土的驻军木牍文书〉,《西洋史集刊》5 (1993,实际出版1995):1-29。后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一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页306-328。〈汉武帝生命中的几个女人〉,《历史月刊》121 (1998):68-81。后转载《世界日报》,17-03。〈秦汉天子的泪珠──帝国边缘的小王国〉,收入巴东等编辑,《西汉南越王墓文物特展图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页32-36。〈在汉代诗画中遇见胡人〉,《民生报》,03。邢义田、陈昭容,〈一方未见著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古今论衡》2 (1999):118-122。邢义田、林素清、刘增贵、蒲慕州、张孟元、计算中心、政大信息系合作,「不朽的殿堂──汉代的墓葬文化网站与光牒」(199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居延汉简整理近况简报〉(执笔人),《古今论衡》4 (2000):87-113。邢义田、陈昭容,〈一方未见著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补白〉,《古今论衡》4 (2000):134。〈本所藏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的来历与整理〉,《古今论衡》6 (2001):2-9。〈汉代的父老、僤与聚族里居──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读记〉,收入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上册,页197-221。〈希腊大力士赫拉克利斯流浪到中国?──中西艺术交流史中的一页〉,《中央研究院周报》1106 (25):2-4。〈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重论秦汉的刑期问题〉,收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2007),页191-214。经修订另收入曾宪义主编,《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页361-377。〈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秦汉的刑期问题(订补稿)〉,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238-246。

不太好投。对于质量把控非常严格,通过率比较低,一般硕博的论文并不会看。湘潭大学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湘潭大学主办的一则图书。主编是章育良。本书主要介绍了湘潭大学的科研成果和状况。《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78年,是湘潭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研究者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湘潭大学10个理工科院、系、所的16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