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

发布时间: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 1994—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哲学系社会发展理论方向,获博士学位。1983—198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79—1983 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哲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8—1996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1997—至今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辑部主任,《社会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学术职务。1988—1996年 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长。1990—1994年 北京市社会学会副秘书长。1992—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0—2010年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2010—至今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系主任。 (1)研究生课程:“经济社会学专题研究”(80612263),研究生课, 2009春;“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70611343),研究生课, 2008秋;“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70611343),研究生课, 2006秋;“经济社会学专题研究”(80612263),研究生课, 2006春;“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70611343),研究生课, 2005秋;“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古典理论”(80612732),研究生课, 2004秋;“经济社会学”(80613123),研究生课, 2004秋;“犯罪社会学”(80613283),研究生课, 2004春;“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当代理论”(80612722),研究生课, 2003秋;“经济社会学”(70611232),研究生课, 2003春;“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70611342),研究生课, 2002春;“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70611342),研究生课, 2001秋;“经济社会学”(70611232),研究生课, 2001春;(2)本科生课程:“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下)”(40610313),本科课,2009春;“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40610173),本科课,2009春;“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40610173),本科课,2008秋;“经济社会学”(40610713),本科课, 2008春;“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下)”(40610313),本科课,2008春;“社会学概论”(20610012),本科课, 2007秋;“社会心理学”(40610133),本科课, 2007秋;“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下)”(40610313),本科课,2007秋;“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40610173),本科课,2007秋;“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40610173),本科课,2007春;“农村社会学”(40610683),本科课, 2006秋;“经济社会学”(40610713),本科课, 2006秋;“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下)”(40610313),本科课,2006春;“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40610173),本科课,2005秋; (一)硕士:唐 丽,2000-2003,河北人民出版社童根兴,2002-2005,社科文献出版社社会学部主任李 洁,2003-2006施芸卿,2004-2007,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闻 翔,2005-2008,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胡丽娜,2005-2007,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傅春晖,2006-2009王 篪,2007-2009,现哈佛大学读博陈彦瑞,2008-2010陈秋虹,2008-至今,学习中廖炳光,2009-至今,学习中刘子曦,2010-至今,学习中

1979年7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开始筹建社会学研究所,1980年1月25日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正式成立。ssqbedu1985年4月曾更名为“社会学与人口研究所”,1987年12月恢复原名。社会学研究所内设社会发展研究室、社会生活研究室、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室和《社会学》编辑部,并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艾滋病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上海社情研究中心和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合办的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以应用社会学为主,重点研究当前中国,尤其是上海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探索其规律,寻求对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研究所强调开展科学的调查研究来进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学理的探讨,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学学科理论。建所以来进行重点研究的领域与问题有1)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史,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关于中国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的一些基本理论;(2)中国城市化道路,大城市和集镇的发展研究;(3)婚姻、家庭、妇女、儿童、老年等人生周期问题;(4)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政策;(5)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指标研究;(6)社会民间组织与第三部门;(7)艾滋病问题研究。研究所与国内外学术机构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多年来与海内外学者在人口与环境、家庭与两性、社会结构与分层、住房与都市化、城市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偏差行为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合作。本所立足汲取世界社会学理论的精华,以本土资料来繁荣社会学的理论建设,为中国社会学研究走向世界辛勤耕耘,多年来已在从事专业性社会调查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中享有一定的声誉。社会学研究所办有学术性刊物《社会学》(季刊),并与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宗教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共同编纂出版《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每年一本。社会学所设有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点,是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的挂靠单位,中国社会学会团体会员。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 6人,博士5人。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一、《社会学评论》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的学术刊物数量相对较少,存在综合性期刊多,专业性期刊少的结构问题。所以,《社会学评论》的创办,对我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社会学评论》的创办,为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  教育部社科司徐青森说,今天虽是《社会学评论》的首发式,但不是零起点,它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强大的学科支撑,因而可以预期《社会学评论》这本新杂志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在连续几次的一级学科的评比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都是全国排名第一。《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认为,“《社会学评论》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在一个正确的地点办了一本正确的杂志。”沈固朝教授说,“《社会学评论》是我国社会学领域新的航母。”  二、刊物定位和特色  刊物定位,就是要把一本学术刊物办成什么样的期刊,这是办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方向问题,也是特色问题。  为了能办好这本来之不易的新杂志,郑杭生主编表示《社会学评论》将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办刊宗旨,切实提高办刊质量,为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教授也认为,一个刊物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正是在此基础上,刊物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刊一面”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冯小双编审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学界三本专业性学术刊物要形成一个生态,每本刊物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彼此互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姚申教授认为,《社会学评论》这个刊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在国际社会学界也是有非常响亮的名字,所以刊物可以在“评论”二字上多做文章,多刊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高自龙总编辑表示,《社会学评论》在最初刊物名称的选择上,就侧重考虑了“评论”的架构,其中一个高位的目标就是期望促进学术争鸣、学术争论,避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三、学术性与实践性  崇尚学术,是一本学术刊物的核心,也是《社会学评论》办刊的一个宗旨。然而,学术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实践,远离现实。  李培林认为,现在一些刊物确实存在过于“阳春白雪”的问题,很多有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发不了,从而导致了刊物内容远离当前国家政策。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认为,刊物要能从“阳春白雪”这个很高的殿堂“入世”,要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也认为,《社会学评论》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兼顾,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实践性,这样对刊物的发展也有好处。  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则认为,学术刊物还是要有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因为学术研究往往做得比较超前,以至于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来后,很长时间也没几个人能看得懂。社会学中“阳春白雪”的文章,如果确实有水平的、有质量的,还是应该发。  四、制度化与灵活性  刊物制度化,是提高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刊物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上海大学张文宏教授强调,一个好的刊物离不开制度化建设,现在很多刊物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然而,刊物过度依赖制度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严格依赖匿名评审制度,就会出现原本很好的文章在匿审阶段可能被毙的问题。  谢立中教授也说,匿名评审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情况下,编辑部可以有一点自主权,对没有通过匿审的文章,要看评审专家提的是什么问题。如果是硬伤,当然不能发;如果是有争论性的问题,视情况还是可以发的。  《人口研究》副主编陈卫教授则认为,尽管刊物制度化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从编辑部的角度讲,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提高刊物质量还是很重要的。从收稿到发稿,每个环节都应当有严格的制度,并且严格按照程序执行,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刊物质量。  五、本土性与国际化  本土性与国际化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学术刊物具有很强的学术导向性,发什么,不发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为我国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导航”。北京科技大学时立荣教授认为,现在中国有很多现象、很多问题,值得中国学者去研究,而且是进行本土化的研究。本土化的风格应该在中国社会学领域获得更多的立足点。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说,现在的年轻学者讲创新,而老一辈学者则更讲坚守,即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坚守什么。今天,郑杭生教授创办这个刊物可以看出绝不只是“创新”二字,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坚守的方向,即建立“中国学派”。  《社会学研究》执行主编张翼说,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学人提供了一个活的学术平台。只要我们力戒浮躁、立足国情,遵循严谨的学术精神,中国社会学的繁荣还是可期的,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学学派将会更多一些,对世界社会学的贡献也会更大一些。《社会》编辑部主任路英浩教授则认为,就办刊物而言,还是需要一点兼容并蓄的传统,既要本土化的特色,也要有国际化的理论。  六、好稿源、数字化与影响力  好的稿源是立刊之本,也是刊物质量最根本的保证。清华大学刘精明教授认为,提高刊物质量的一个关键,就是稿源质量。在目前学术生态下,一个新刊物要想得到很好的稿源确实不容易。此时,刊物就应该充分发挥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界的强大影响力,多约一些高质量的稿件。王思斌教授认为,一个刊物要有引用率,引用率高,影响力才大。要想提高引用率,首先就是要有好的稿源。  中国社科院刘振喜则认为,刊物引用率和社会影响力,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引用率对新刊物来说,可能要从零做起。但是,社会影响力就不一样,从一开始就有的。例如,这次的刊物首发式在社会学界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为扩大影响力,数字化出版也很重要。刊物应与国内各数据库以及网站结合,扩大读者和受众群体,这样对学界、对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社会学评论》的创办,无疑是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学人去关注它、支持它。我们也坚信《社会学评论》这本新刊物会越办越好,能成为我国社会学领域的新航母。  作者简介:胡宝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研究。

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1、“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1995年10月,南京-昆山;2、“The Six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ologist”,亚洲社会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6月,北京;3、“第二届国际华人心理学家大会”,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1997年11月,香港;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1998年8月;5、“两岸家庭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8年11月,台湾;6、“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99”,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999, Hilton Tower, Chicago;7、“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a”,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ern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 1999, Cambridge;8、“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2年5月,上海;8、“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Visiting Scholar),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ern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April 1999-May 2000, Cambridge;9、“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2年5月,南京;9、“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Studies” (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er of Chines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uly 2000-August 2000, Hong Kong;10、“Dialogue of Civilizat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East Asian Modernity----The 4th Conference of Harvard-Yenching Alumni in China”,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ugust 2002, Gloria Plaza Hotel, Suzhou, China;11、“Sustaining Peace and Progress in China and Beyond”,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rofessors of Social Sc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CPSS), October 2002,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USA;12、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November 2002, 东京/京都;13、“Local Governance in India and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China Studies Center, Delhi University, January 2002, Kolkata India;14、“海峡两岸家庭与教育研讨会”,台北师范学院,2003年11月,台北;15、“社会工作的未来与前景”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建系40周年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2003年11月,香港;16、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国际社会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7月,北京;17、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部,2005年3月,香港;18、“Consumption and Emergence of Middle Class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India and China”, Delhi University,November 2005, Delhi;19、“中国中产阶级:虚幻抑或现实?”讲演,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2005年11月,新加坡;20、学术访问,日本名古屋大学,2006年2月,名古屋;21、“Defining the Field: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April 2007, London;22、“文化反哺:变迁社会的代际传承”讲演,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2007年4月,伦敦;23、第二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南京大学、日本爱知大学、世界大学联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南京;24、名古屋大学社会学系访问教授,2007年10月-2008年2月,名古屋;25、“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velihoods, 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s”, Leeds University, November 2007, Leeds;26、第三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日本爱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世界大学联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南京;27、“1968:German University: History, Evens and Impacts”, Helmut-Schmidt-Hamburg University, November 2008, Hamburg;28、“改革开放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2008年12月,北京;29、“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n September 22-23, 2009,Brookings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30、“First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31、“China 2020”, Institute of China, Alberta University, July 7-10, 2010, Edmonton, C32、“Secon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33、“中国研究研讨班”(主讲教师之一),越南胡志明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2011年10月;34、“东亚社会与文化:东亚大学社会学学科创建30周年研讨会”,韩国釜山,2011年11月;35、“中国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德国弗赖堡大学汉学系,2011年12月;36、“Third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China Studies”, Hold by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China Studies Center, University of Sydney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2012;37、“孙本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学”研讨会,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南京,2012年5月;38、第四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主席),南京大学、哈佛大学、弗莱堡大学、东京大学、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南京,2012年10月。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电话

我知道,当当网上有多

《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电话:028-7013623

《社会科学研究》属于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将最为重要的一级评为核心!所以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选取最优秀的。如果你担心你的文章发表不 了或其他问题可以找秀才工作室或是2368354987。在这预祝你发表成功。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编辑部

《社会科学研究》属于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将最为重要的一级评为核心!所以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选取最优秀的。如果你担心你的文章发表不 了或其他问题可以找秀才工作室或是2368354987。在这预祝你发表成功。

自己投基本没有录用的可能,都是专家学者约稿,还有关系稿,哪有时间看你的文章啊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Planning Fund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是干嘛的

整理吧

一般是报纸刊物负责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

编辑部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根据出版方针任务和媒体的播放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播放内容、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编辑部是媒体和出版社内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媒体和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兴衰。

编辑出版没什么好学的,老师也不是很熟悉,我学了四年这个专业。虽然现在在一家大型出版社,但其他人没有这个专业毕业的,本科没专业,出版社一般都要研究生了,但基本要的是有专业背景的,劝你别学。浪费时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