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沉积学报官网订阅号文章

发布时间:

沉积学报官网订阅号文章

看文章质量了,好文章不怕审的。但是沉积学报审稿还是比较严格的。

沉积学报官网下载

陈世悦1 肖敦清2 李 聪1 蒲秀刚2 黄 鹏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55666; 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摘 要: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发育了微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砂质白云岩、灰质 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等5种白云岩类型,白云岩储层主要为微晶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 构造缝和溶蚀孔隙为主,白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沙一下亚段的滨1和板4油组,以埋藏白云岩分布为 主的六间房—联盟—周清庄和赵家堡地区最为有利,准同生白云岩分布的齐家务地区也是较有利的勘 探区带。引言湖相白云岩在我国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以及准格尔盆地二叠系、柴 达木盆地古近系等地层中均有产出。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条件及物质来源等方面。田景春等(1998)通过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白云岩的研究后认为白云岩的产出层位与海侵期次具有明显的 对应关系[1];孙钰等(2007)认为海侵作用、古气候条件和火山活动均为惠民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 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黄杏珍等(2001)认为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的白云岩以蒸发成因为主[3]; 蔡毅等(2005)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古近系白云岩研究后认为其也主要是蒸发成因[4];戴朝成等通 过对辽东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产于深凹陷内的一套深湖相白云岩的研究后发现,其产出位置明显受区 域内辽中凹陷西界的北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5]。但对湖相白云岩储层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1 白云岩分布特征歧口凹陷位于黄骅坳陷中部,西侧为沧县隆起,东南为埕宁隆起,总体呈北北东一北东走向。沙一 下亚段自下而上可分为滨1、板4、板3和板2四个油层组(图1)。前人认为该区沙一下亚段的碳酸盐 岩主要为石灰岩,且泥晶灰岩是较差的储层[6,7]。随着勘探的深入,逐渐认识到白云岩在沙一下亚段普 遍发育,主要分布在齐家务、六间房、王徐庄及赵家堡一带(图2)。2 白云岩储层岩石类型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对白云岩的分类主要考虑其成分和结晶程度两方面特征。按成分分为白云岩 与碎屑岩的混杂类型(泥质白云岩和砂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与石灰岩的过渡类型(灰质白云岩或白云 质灰岩);按结晶程度分为微晶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两类。泥晶白云岩是指白云岩的晶体粒度范围介于 隐晶质到微晶之间(图3A),主要发育于滨1和板4油组的歧口和埕海地区。微晶白云岩晶粒大小约 2~5μm,形状呈他形-半自形,且以他形为主(图3B),主要发育于板4油组的齐家务、六间房-周 清庄-王徐庄一带,滨1油组的齐家务和六间房地区也有小范围分布。泥质云岩主要为薄层条带状暗色 泥岩与浅灰白色白云岩呈微波状互层(图3C)。主要发育于板4油组的孔店凸起东西两侧和板3油组的 王徐庄地区。砂质白云岩中的砂质成分以粉砂级石英、长石颗粒为主(图3D)。X射线衍射分析也显示 该区白云岩石英含量较高,长石以钾长石为主,主要分布在赵家堡地区的滨1和板3油组下部。灰质云 岩为白云岩与灰岩的过渡岩类,白云岩晶粒较灰岩明显粗大(图3E),具明显的重结晶现象,而与之共 生的泥晶灰岩部分未见有明显的重结晶现象。图1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地层综合柱状图图2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分布图3 储集空间类型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粒内溶孔、铸模孔、特大溶孔、晶间溶孔 和构造缝等。1 粒内溶孔和铸模孔粒内溶孔主要见于含生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或生屑灰岩中。发育粒内溶孔的生屑或鲕粒以灰岩为 主,少量为白云岩。部分颗粒内溶蚀强烈仅保留原始颗粒外形时就变成了铸模孔(图4A,B),铸模孔 大小从几十微米到几毫米不等。图3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类型2 特大溶孔特大溶孔主要发育于微晶白云岩和生屑白云岩中,溶孔体积两倍或多倍于周围最大碎屑颗粒或晶 粒。当特大溶孔发育于颗粒碳酸盐岩中,其实是粒间溶孔的扩展,即溶蚀作用不仅溶蚀掉了胶结物,同 时也使颗粒被溶蚀掉(图4C、D)。3 晶间溶孔晶间溶孔主要发育于结晶的白云岩中。由于研究区白云岩以泥晶-微晶白云岩为主,因而此类孔隙 非常小,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但通过扫描电镜可以发现晶间孔隙较为发育,尤其在自形程度较高的细 晶白云岩中更为发育(图4E、F),个别微晶孔隙较大,微孔可达5~10μm,当溶蚀作用强烈时可转为 特大溶孔。4 构造缝构造缝是指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构造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弹性限度而使岩石发生破裂所形成的裂缝。研究区内构造裂缝其边缘多平直,延伸较远,成组出现,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可分为宏观缝和微观缝(图5),宏观缝在岩心上就明显可见,一般在1mm左右,微观缝多在显微镜线可以观察到,通常小 于1mm。图4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图5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裂缝发育特征从白云岩的阴极发光特征可以看出,研究区裂缝充填分为三期,早期以含铁白云石充填为主,含铁 白云石基本不发光或发暗棕色光,晚期充填含铁方解石,局部见泥质充填,之后为泥质和铁方解石先后 充填。铁方解石发棕色光,脉内泥质发靛蓝色光,孔隙不发光(图6)。裂缝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尽管在岩心观察中发现白云岩裂缝后期充填度很高,但在铸 体薄片观察中发现,很多被充填的裂缝在后期成岩变化中,充填物被局部溶蚀,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局部地区溶蚀裂缝宽达64mm,呈串珠状溶蚀孔(图7)。图6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裂缝充填阴极发光特征(10×10)图7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裂缝充填物后期溶蚀特征4 储层物性特征1 物性特征通过对研究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直方图的统计分析看出,白云岩类储层 孔隙度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于2%~9%之间,孔隙度小于5%的样品能占到总的样品数的60%,5%~8%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10%,大于8%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30%(图8);而渗透率的分布则较 为集中,20×10-3μm2 ~50×10-3μm2之间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70%。大于90×10-3μm2的样品占样 品总数约20%。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储层。2 孔隙结构特征压汞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压力低于56MPa时,基本无进汞量。当压力达到12MPa时,进汞量 开始大量增加,当压力超过48MPa时,进汞量则显著降低。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0038~ 5859μm之间,主要的进汞喉道半径分布在1465~0366μm间,表明研究区孔隙结构以微细喉道 为主(图9)。图8 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储层孔隙度(左)、渗透率(右)分布直方图图9 微晶白云岩毛管压力曲线及孔分布特征图图10 白云岩孔隙度-深度关系图3 白云岩类孔隙度与深度关系一般来说,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在上覆 岩层压实作用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逐渐降 低。而研究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类储层孔隙度 并没有随深度增加而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反 而在2500~2700m之间有异常高值(图10)。根据研究区白云岩成因分析,齐家务和黄骅浅 湖地区局限洼地处白云岩主要以准同生期蒸发 浓缩成因形成,而六间房—周清庄—赵家堡地 区半深湖地区白云岩则主要由埋藏白云岩化成 因为主。埋藏白云岩结晶程度较准同生白云岩 结晶程度高,通过对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发现,裂缝在结晶程度高的微晶白云岩和泥晶 白云岩中更为发育。故在研究区虽然埋藏白云 岩发育深度较准同生白云岩大,但其孔隙度并 没有随深度增大而降低。4 白云岩类储层平面展布特征通过对研究区沙一下亚段滨1、板4、板2+3等油组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展布特征分析,发现板 4油组白云岩类储层发育最好。这是由于板4油组大量发育微晶云岩和泥晶云岩,结晶程度相对较高,成分相对较纯,两者均有利于裂缝和溶蚀孔隙的发育。板4油组白云岩类储层孔隙度0~18%之间,孔隙度高值区分布在周清庄-王徐庄地区、羊三木一 带、赵家堡地区和港深10井区附近(图11)。其中周清庄-王徐庄地区微晶白云岩发育面积最大,储 层累计厚度一般为2~6m,最厚可达10m;孔隙度一般为0~10%,高值区一般大于10%,最大处可达 5%。羊三木一带储层累计厚度一般为2~5m,最厚处可达6m,孔隙度一般在0~12%,高值区一 般大于10%,最大处可以达到28%。赵家堡地区储层累计厚度一般为4~8m,最厚处可以达到 8m,孔隙度一般在0~10%之间,高值区一般大于10%,最大处可见89%。港深10井区附近储 层累计厚度一般在1~4m最厚可以达6m,孔隙度一般在0~8%之间,高值区一般大于10%,最大值为 6%。图11 板4油组白云岩类孔隙度平面分布图板4油组白云岩类储层渗透率高值区主要为周清庄-羊三木-王徐庄一带及赵家堡地区(图12),其中周清庄与羊三木地区的渗透率值一般为(0~30)×10-3μm2之间,高值区一般大于30×10-3μm2,而赵家堡及王徐庄地区渗透率一般为(0~20)×10-3μm2之间,高值区一般在30×10-3μm2以上,其中 赵家堡和王徐庄地区局部渗透率值大于100×10-3μm2。图12 板4油组白云岩类渗透率平面分布图图13 沙一下亚段白云岩物性特征与含油气关系图5 有利储集区带预测1 储层分类评价根据研究区白云岩类岩石类型与孔隙度、渗透率 关系、沉积-成岩作用及裂缝分布特征,以及沙一下 亚段白云岩类储层物性与含油气性的关系分析(图13),当孔隙度小于5%时,主要表现为致密层,无油水显示;油层、水层及油水同层样品点的孔隙度 主要分布在孔隙度大于5%的区间。由于储层渗透率 变化比较敏感,即使孔隙度大5%,渗透率就有可 能变化几、几十甚至几百毫达西,因此,确定储层物 性下限时主要依据孔隙度的变化特征与含油级别的关 系(表1)。据此将白云岩类储层分为三类。Ⅰ类储层: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类最好储层,储 集空间以构造裂缝为主,其次为晶间溶孔及胶结物内 溶孔。代表岩类以微晶白云岩为主,其次为泥晶白云岩;该类储层主要分布于西部的齐家务地区,六间 房—周清庄地区及赵家堡地区,多与断裂和局限洼地有关,具有较高的工业产能。表1 歧口凹陷沙—下亚段白云岩类储层分类评价表Ⅱ类中等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不均匀分布的各类溶蚀孔、白云岩晶间孔、少量微裂缝等,代表岩 性主要为泥晶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分布范围与Ⅰ类储层类似,主要是介于局限洼地与浅滩之间的云 坪、灰云坪环境,如近两年在齐家务及六间房地区的旺32、房30等井均有较好油气显示。Ⅲ类非储层:主要为泥质白云岩、砂质白云岩和部分灰质白云岩,多见于远离断层和凸起的湖湾和 云灰坪等环境。2 有利储集区带预测研究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储层有利储集相带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分布差异较大。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 滨Ⅰ油组和板4油组,其中板4油组较为发育,板2+3油组白云岩储层有利区带分布范围较小,且较 为孤立,且储集性能以中等—差的Ⅱ类储层为主。下面以板4油组为例加以说明。板4油组白云岩储层分布较广,Ⅰ类储层面主要王徐庄-羊三木至赵家堡一带(图14),其中王徐 庄-羊三木一带,主要储集岩为微晶云岩和泥晶云岩,试油显示多为油层和油水层,赵家堡一带主要储 集岩为微晶云岩,试油显示多为油层。6 结论(1)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发育了微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砂质白云岩、灰质白云 岩或白云质灰岩等5类白云岩,微晶白云岩是主要的储层岩石类型,晶粒约2 ~5μm,呈他形-半自形,且以他形为主,主要发育于板4油组的齐家务、六间房-周清庄-王徐庄一带,滨1油组的齐家务和六 间房地区也有小范围分布。(2)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粒内溶孔、铸模孔、特大溶孔、晶 间溶孔和构造缝等,裂缝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3)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类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于2%~9%之间,而渗透率的分布则较为 集中,20×10-3μm2 ~50×10-3μm2之间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70%,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储层。由于 六间房—周清庄—赵家堡地区以埋藏白云岩化成因为主,在2500~2700m之间孔隙度表现为异常高值 发育带。(4)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储层有利储集相带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分布差异较大。Ⅰ类储层主 要分布在滨Ⅰ油组和板4油组,且在板4油组中,Ⅰ类储层面主要王徐庄-羊三木至赵家堡一带。图14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板4油组有利区带预测参考文献[1]田景春,尹观,覃建雄,等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海侵与湖湘白云岩成因之关系[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12(4):250~256[2]孙钰,钟建华,袁向春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一段白云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3): 78~83[3]黄杏珍,邵宏舜,闫存凤,等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湖相白云岩形成条件[J]沉积学报,2001,19(2):207~212[4]蔡毅,熊琦华尕斯库勒油田E32油藏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5):30~33[5]戴朝成,郑荣才,文华国,等辽东湾盆地沙河街组湖相白云岩成因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2):187~192[6]肖春平歧口斜坡区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综合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7]金振奎,邹元荣,张响响,等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泊碳酸盐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2,4(3):11~18

1949年前,中国的沉积学和沉积古地理学研究工作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一二十年来已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地质工作者不仅为祖国找到了大批矿产基地,而且结合沉积矿产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气、煤、锰矿、磷矿、盐矿、沉积铜矿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成岩和成矿理论。在沉积矿物、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古地理、沉积建造、沉积地球化学、现代沉积等方面也都获得了很大进展。陆续出版了一批沉积学和古地理学方面的专著、图集和教材。刘鸿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理图《中国古地理图》(1955)。王鸿祯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与沉积古地理学相关的高等学校教材《地史学教程》(1956),并领导了中国第二代沉积古理图《中国古地理图集》(1985)和《中国层序地层研究》(2000)等研究总结工作。刘宝珺、曾允孚等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0)、《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1985)、《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1994)。曾允孚、夏文杰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6)。余素玉、何镜宇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9)和《化石碳酸盐岩》(1982)。孙永传、李蕙生编著了《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86)。何镜宇、孟祥化编著了《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1987)。贾振远、李之琪编著了《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89)。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教材主要有:孟祥化等编著了《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1993)和《内源盆地沉积研究》(1993)。冯增昭等编著了《中国沉积学》(1994)、《沉积岩石学》(1993)、《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1989)、《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1990)、《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0)、《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1)。邓宏文等编著了《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1993)。梅志超编著了《沉积相与古地理重建》(1994)。王良忱、张金亮编著了《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96)。赵澄林编著了《沉积学原理》(2001)。陆克政等编著了《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2001)。于兴河编著了《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2002)。姜在兴编著了《沉积学》(2003)。这些成果不仅在教学和指导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丰富了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内容。有关的刊物有《岩相古地理》(1981年创刊)、《沉积学报》(1983年创刊)和《古地理学报》(1999年创刊)等。如上所述,近20年来,我国的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古地理编图工作是与沉积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同步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沉积古地理图,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组合和生物类型为依据而编制的。70年代以来,在现代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编图精度从概略比例尺扩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来,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许多科学家提出编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即要恢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陆变形和古板块的位移表示出来,这样的图件一般都是大范围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图件,编制这样的图件难度较大。1979年成立的中国沉积学会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古地理学的发展,学会相继召开了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并于1983年创刊了《沉积学报》,对提高我国沉积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沉积学和古地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地球科学进入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等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重点和前沿正在发生转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并围绕资源、环境、灾害和全球变化等4个主题展开,这就使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定量沉积学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沉积学及古地理学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沉积矿产和能源越来越紧缺的21世纪,沉积学及古地理学也必将在沉积矿产和能源勘探开发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沉积学报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沉积学”这一术语最早由特罗布里奇1925年提出。“沉积学”曾被认为只是对沉积岩的薄片研究,针对这一说法,1932年沃德尔提出,“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学科,它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沉积岩石学”虽然也包括对现代沉积物特征和成因的研究,但更侧重于岩石研究,虽然对宏观岩石学同样予以重视,但更多立足于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室内研究。因此,“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内容是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又存在不同的分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石油工业发展的推动,广泛开展了现代沉积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相关学科新成就的引进和渗透,以及大量的水槽实验工作,使沉积学得到全面飞速发展。该阶段,沉积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岩成因、沉积环境分析、沉积作用机理、沉积模式及其与环境、矿产、水文、工程等领域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今,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沉积学家逐渐认识到,地质记录中存在各种规模不一、在纵向上呈规律分布、侧向上可进行大陆内或大陆间以及全球范围追踪或对比的沉积旋回(韵律)事件。对它们的研究通常要超越专业或学科的界限,要跨越一个或多个国家的范围,于是提出了“全球沉积地质计划(GSGP)”,成立了专门性的学科组织“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GSGC)”。同时,通过该计划两个试点项目的实施,相继建立了全球沉积岩、全球沉积相、全球地层、全球古地理、全球事件、全球矿产资源等全球性概念,从而使沉积学的发展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到沉积地质学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古气候在沉积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义;注重矿产资源分布的全球同时性或全球成因特征的研究;研究兴趣从地球本身转向地球外部世界;强调全球海平面变化在沉积记录中的作用;注重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研究。沉积岩是地壳表层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岩石,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与天然气、水以及金属、非金属和建筑材料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部分资源,而且还记载了约30亿年的地球上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演化历史的信息。因此,要了解地壳与生命演化的历史,查明各种资源赋存的条件与分布规律,揭示人类生存环境变化与发展的趋势,必须研究沉积岩的形成条件和原始的沉积环境。沉积学研究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是沉积学的发展时期,突出成就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相模式;二是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关系的研究。相模式有助于人们认识相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则为沉积相大范围的展布和古地理变迁的解释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的出现,又为全球岩相古地理研究和沉积作用与环境细节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986年,国际地科联沉积地质委员会关于“全球沉积地质计划”的提出,对此后岩相古地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由于发展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沉积学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在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相关的总结性专著和专业刊物,充分反映了沉积岩岩石学的研究水平。如裴蒂庄的《沉积岩》,1975年已发行第三版,并译成中文;布拉特、米德顿和穆雷合著的《沉积岩成因》(1972),对沉积物的成因,特别是物理和化学沉积作用的机制和过程做了精辟的叙述;德国学者赖内克与印度学者辛格合著的《陆源碎屑沉积环境》(1979),从沉积构造出发来探讨沉积环境,亦已译成中文;英国学者里丁主编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1978)、美国学者弗里德曼与桑德斯合著的《沉积学原理》(1978)、威尔逊著的《地质历史中的碳酸盐相》(1975),也是很重要的著作,反映了现代沉积学的水平。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奎宁和米格利奥里尼于1950年发表的《浊流与形成递变层理的原因》,开辟了浊流研究的新篇章。其后,荷兰的鲍马在奎宁指导下研究了浊流及复理石沉积物,提出了浊流沉积的特征,即“鲍马层序”,并与布劳威尔合著了《浊积岩》一书,对浊积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希曾提出的等深流(contour current)沉积和凯林提出的风暴岩(tempestite)沉积,被认为是继浊流沉积之后沉积学领域中的另一重大发现。迪金森著的《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一书,则是从板块构造理论出发进行沉积作用与沉积盆地方面的研究,这是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相结合的一本代表性著作。目前,沉积学方面的专业性刊物有《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译为《沉积岩石学杂志》)(1931年,美国)、《Лнтолрия и Полезые Ископаемые》(译为《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矿产》)(1963,苏联)、《Sedimentary Geology》(译为《沉积地质学》)(1962,荷兰)、《Sedimentology》(译为《沉积学》)(1963,美国)、《Clay Mineral》(译为《黏土矿物》)(英国)、《Clay and Clay Mineral》(译为《黏土和黏土矿物》)(美国)。此外,荷兰的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沉积学的进展》专集(已出版40卷),是沉积学方面的重要系列书籍。我国近代沉积岩石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相关研究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对能源、资源的需求,石油、煤、金属与非金属沉积矿产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及研究工作相继开展,沉积岩石学与地质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20世纪提出的“陆相潮湿坳陷生油”理论,对指导以后的油气勘探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对黄土的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特别是黄土的类型及层序的划分、古气候层的发现等都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20世纪总结的中国外生矿床的形成演化规律,提出的“含矿岩系”“含矿周期”“成矿系列”等概念和假说,在矿床研究及普查找矿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海洋沉积的研究亦取得不少历史性的进展。总之,沉积岩岩石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局面。为了促进我国沉积学的发展,1979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共同成立了沉积学会,并于当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沉积学学术会议,对沉积相、沉积环境和沉积建造,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规律,沉积岩分类,沉积矿物学,现代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大规模、广泛的学术交流。随后又相继召开了碎屑岩、碳酸盐岩、黏土岩、现代沉积等方面的专门学术会议,《沉积学报》于1983年创刊,并结合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按照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难度四颗星。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逻辑严密。主要成果由作者独立完成。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应按“著作权法“中的有关规定指明其出处,由此引发的一切著作权责任都由作者自负。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及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所属项目: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的,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英文摘要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译名、摘要正文(相当于中文1000字)、关键词。《沉积学报》创办的时间是在1983年,是现状非常有影响力的期刊。

沉积相沉积环境论文

关于沉积相的含义沉积相研究最初源于相的研究,关于相的研究历史很长,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 t e n o)1669年引入地质文献。他认为相是在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总和。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一种认为相是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S t e n o,1669)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简称相或岩相。沉积相的概念是1838 年瑞士地质学家A格雷斯利建立的。他认为相有两个要点:①地层单元中的岩石面貌和古生物组合要一致。②在相同的古生物组合中,要明显地含有不同于其他相中的一些生物种属。并认为沉积相反映着沉积物形成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美国学者RC莫尔1948年提出沉积相的定义为“沉积相是沉积剖面中任何空间上独立的,与该剖面的其他部分有显著区别的部分”,强调了地层学的概念。苏联学者LV鲁欣1958 年认为“把相理解为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更加确切”。RC塞利1970年主张相可用5个参数来确定,即岩体的几何形态、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和古水流形式。沉积相反映着地质时期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因此研究它对了解各地质时代古地理环境和地壳的历史演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沉积矿产的普查勘探,查明地下水、油、气的分布规律,对工程建设的设计和规划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沉积相研究简史瑞士地质学家A格雷斯利(Gresly,1938)第一次提出了沉积相的概念,他认为沉积相有两个要点:一是地层单元中的岩石面貌和古生物组合要一致;二是在相同的古生物组合中要明显的含有不同于其他相中的一些生物种属。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表现为岩性的、地质的、古生物的差异,他强调的是沉积物特征的变化;美国学者RC莫尔(1948)提出沉积相是沉积剖面中任何空间上独立的,与该剖面其他部分有显著区别的部分,强调了地层学的概念。19世纪末叶,陆续出现不同的派别,有的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简单地把相看作是地层单位的横向变化;还有人认为相即是环境,也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苏联学者任竹日尼科夫(1957),将相定义为一定岩层的生成和沉积环境,这个环境是根据岩性特征、生物化石、地球化学差异和其他特征推断出来的。即把相与环境等同起来。鲁欣(1953年)将相定义为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的综合。认为相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他1958年又提出:把相理解为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更加确切。1976年塞利(Selly)提出,应从沉积岩体几何形态、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物构造特征和古流向5个方面来限定相或沉积相。目前大多数学者将相理解为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塞利(1976)认为,相专指环境的物质表现。我国沉积相研究历史较短,1985年中国学者翟淳把沉积相分为5级。即相组、相、亚相、微相和相素。先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分为大陆相组、海陆过渡相组和海相组,它们属一级相;再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部变异划分出二级相,如大陆相组分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冲积扇相、残积坡积相、沙漠相、冰川相;海陆过渡相组分为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分为无障壁海岸相、有障壁海岸相、浅海陆棚相、次深海相和深海相;二级相下再分出三级相,或叫亚相,如河流相再分为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滩亚相和牛轭湖亚相;再根据微地貌或岩性、古生物特征细分出第四级相,或叫微相,微相下再根据岩性分出若干相素。油气田开发使人们对相的概念更加深入,认为相应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两方面内容;1985年刘宝君等主编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一书出版后,长期得到研究和生产单位广泛应用;2003年姜在兴等在沉积岩一书中将相定义为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总和。他将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并将陆源碎屑沉积相划分为相组和相,进一步分为亚相和微相,并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主要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类系统不统一,层次不清,粗细不均。上面的划分方案主要是根据沉积时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在地质历史中,沉积相更多的是表现在垂向上的和平面上的变化,因此,除了岩相本身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之外,更多的是受到构造运动多期性和长期性的制约,致使沉积相变化更加复杂。所以,用活动论观点研究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沉积相影响极大,沉积环境有时相对变化较小,有时变化较大,特别是火山活动,风暴,潮汐,重力,以及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都直接控制着沉积物的沉积。因此要恢复当时的沉积状况,必须首先恢复原型盆地特征,青海地区石炭纪沉积相的研究概况青海地区石炭纪沉积相研究历史较晚,在1∶20万区调中,仅划分为海相和陆相,海陆交互相。专门研究只限于少数论文中,比较系统研究沉积相当属于石油系统。郭宏莉等(2002)在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一文中,将柴达木盆地早石炭世归入南天山—北祁连滨浅海相区、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中祁连滨浅海相区;晚石炭世归入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宗务隆山浅海—半深海相区、祁连滨浅海相区。青海油田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对盆地石炭纪含油地层研究时讨论过。2003年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石炭系—二叠系研究组将柴达木盆地分为滨岸相区(包括滨岸浅滩亚相、滨岸潮坪亚相、滨岸沼泽亚相),碳酸盐台地相区(包括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和浅海陆棚相区。他们分别将其分为海陆交互相、海相。包括滨岸相、碳酸盐台地相、浅海陆盆相,和浅滩亚相、潮坪亚相、沼泽亚相、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内陆盆亚相。尹成明等(2006,未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研究时指出,下石炭统穿山沟组城墙沟组形成于受陆源碎屑影响的混积台地环境,怀头他拉组下段形成于滨岸沉积环境;上段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环境。上石炭统克鲁克组下段为滨岸—开阔台地环境;上段属滨岸局限台地环境;扎布萨尕秀组下段为潟湖—局限台地环境(潟湖—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中段为早期开阔台地,晚期为潟湖滨岸沼泽环境,上段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环境(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局限台地)。并具体分为:1)滨岸相:滨岸浅滩亚相(穿山沟组),滨岸潮坪亚相(下石炭统中上部和上石炭统),滨岸沼泽亚相(上石炭统下部);2)碳酸盐台地相:开阔台地亚相(见于下石炭统),局限台地亚相(见于下石炭统);3)浅海陆盆(棚)相:内陆盆亚相(见于阿木尼克山下石炭统上部)。此外,汤良杰等(1999~2000)引用构造古地理概念,将大地构造环境作为划分沉积相重要标志。提出柴达木盆地为弧后裂陷盆地,石炭纪表现为滨岸—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夹煤线沉积,在宗务隆山地区为裂陷槽环境下的沉积;至祁连山地区则为弧后陆缘还盆地环境沉积,发育陆棚—滨岸—河湖相的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碎屑岩沉积;李燕平等(1989)根据古地磁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在石炭纪末期位于塔里木地块之南,华北地块以北,位于北纬26°左右,并受到阿尔金断裂带的制约。1990年王增吉在中国的石炭系中将柴达木盆地归入西北华北生物地理区;1999年李守军等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物地理归属研究一文中,则将柴达木盆地归入华南生物地理区;2002年王训练等,认为阿木尼克组为陆相冲积扇。2006年杨平等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态与沉积环境一文中,认为石炭纪主要发育陆表海,以碳酸盐台型沉积为主,阿木尼克组与石拐子组底部为滨海浅滩相沉积,穿山沟组与石拐子组中部为滨岸潮坪相向浅海碳酸盐开阔台地相演化;城墙沟组和石拐子组顶部为封闭的碳酸盐台地环境,相当于台洼;怀头他拉组和大干沟组属滨岸潮坪相,中上部为碳酸盐开阔台地相,上段为正常浅海环境,大干沟组为碳酸盐台滩,上部为碳酸盐台坪。克鲁克组属滨岸潟湖相沉积;尕丘1井含煤地层相当于滨岸沼泽或潟湖有关,上部为滨岸潮坪环境。扎布萨尕秀组下部为滨岸沼泽潟湖相;缔敖苏组—四角羊沟组下段为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根据青海石炭纪沉积特征,本书根据地壳运动特征及各时期沉积相特点,按照地域特征可分为三大类,分别称为沉积区、沉积相区、沉积相带:沉积区与区域构造运动有关,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可分为三级:沉积区(相当于地层区范围)、沉积相区(相当于地层分区)、沉积相带(相当于地层小区)。一级沉积区:包括稳定型沉积区,活动型沉积区,过渡型沉积区。其界限受到大型构造线控制。二级沉积相区:可根据区域岩相水平和垂直变化组合特征进行划分(多以地域命名):其界限受到断裂的控制。三级沉积相带:为相区次一级名称,其界限主要为大的岩相变化界限。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相类、相组、相、亚相4个级别。一级相类:主要是依据岩石类型划分。包括碎屑岩相类、碳酸盐岩相类、火山岩相类。二级相组:依据岩石组合不同,可划分出不同相组,包括碎屑岩相组,碳酸盐岩相组,火山岩相组。三级相:根据沉积自然环境划分,包括:陆相,海相,河流相、湖泊相,海陆交互相,浊积相。四级亚相:为相的次一级单位,主要是自然环境的不同部位划分。

从岩性特征分析,研究区内侏罗纪—白垩纪岩石地层主要由碎屑岩构成,处于中生代 被动大陆边缘,大体上可识辨出滨海碎屑岩相区、浅海碎屑岩相区及半深海和深海相区3 个相区,细分为9个相带。1 滨海碎屑岩相区 (1)滨海砂岩相带 砂岩主要分布在滨海区域,包括后滨、前滨(海滩)、滨面、潮坪和具有堡-岛体系 的障壁海岸。后滨带主要以风成沙丘地貌为主,前滨带位于平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是 一片比较平坦的地带,地形起伏小,由石英砂岩组成,沉积物由于波浪和潮水的反复冲 洗,有极好的分选和圆度,其成分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高,粒度以中—细粒为主,从海 岸向海,粒度逐渐变小,成分单一,主要为石英,不稳定的岩屑和其他矿物很少,发育低 角度的冲刷层理。滨面带为平均低潮面以下到正常浪基面与海底相交的地区,由石英砂岩 与粉砂质钙质泥岩互层构成,具大量生物扰动构造,冲刷现象常见,石英砂岩呈大型丘状 砂体形式出现。潮坪和具有堡-岛体系的障壁海岸,成分较为复杂,主要由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 岩、含砾石英砂岩,以及炭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微晶灰岩组成。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 岩、含砾石英砂岩反映潮下高能环境;炭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则体现泥坪至澙湖沉积环 境。潮下高能带由细砾岩、含砾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粗粒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 组成。石英砂岩中含较多的异化颗粒,来自海滩、沙坝中的鲕粒及内碎屑,在障壁沙坝的 前方常见亮晶鲕粒、生物碎屑滩等沉积。该环境中出现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 理、鱼骨状交错层理及少量波痕,主要见于浪卡子和江孜地区的维美组上部。(2)滨海砾岩相带 与滨海砂岩的沉积相似,滨海砾岩经常出现在多山海岸的拍岸浪带中,一般分选和圆 度好,成分单一,多为石英质砾岩。厚度不大,分布范围较小。常见于无障壁的高能开阔 海岸的滨海环境,砾石长轴多平行海岸线排列,最大扁平面向海洋方向倾斜。该岩相在研 究区比较少见,在卡东达拉剖面偶见夹杂在泥质页岩中的少数砾岩。(3)滨海泥岩相带 常形成于低能的滨海环境或澙湖内部。由炭质页岩、重结晶的微晶灰岩、钙质页岩、 粉砂质页岩组成,具水平层理、小型羽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在研究区的几个剖面中 都有分布,组成潮坪边缘相沉积。在灰色页岩、微晶灰岩的澙湖环境中,发育小型特化变 异的菊石,但数量极为稀少,明显反映水循环不畅,低能、闭塞的沉积环境。该环境主要 出现于浪卡子、林西等地的桑秀组下部。2 浅海碎屑岩相区 (1)浅水陆棚相带 该带是深水陆棚与近滨之间的过渡类型,位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主要由 石英砂岩与钙质泥岩互层组成,石英砂岩层的上部常出现风暴岩。有的风暴层呈单层夹于 钙质泥岩中,风暴岩底常见有逃逸迹,并有一冲刷面,具正粒序。平行层理及丘状交错层 理在风暴岩的顶面,见有大量生物活动留下的遗迹,主要为水平的觅食迹,反映风暴作用 可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在风暴停息期,生物觅食留下的痕迹,还见有Zoophycus遗迹等。主要见于研究区甲不拉、林西、卡东等剖面的桑秀组中部。(2)深水陆棚相带 深水陆棚指正常浪基面之下向外海与大陆斜坡相接的广阔的浅海地带,由钙灰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石英砂岩组成,其生物极其丰富,均为正常盐分生物组成,主要为菊石、箭 石、腕足、海百合、腹足、珊瑚的多门类生物。生物化石保存完整,具水平层理。遗迹为 均分潜迹等大量沿层面分布的水平迹,广泛发育风暴岩组合,具底冲刷,正粒序、平行层 理及丘状交错层理。主要见于江孜县甲不拉剖面。(3)火山“陆隆”相带 火山“陆隆”位于陆硼与外海的交接部位,相当于镶边台地的位置,由火山作用形 成。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爆发角砾岩等,镶于大陆架的边缘,具枕状构造和柱状节 理。主要见于卡东剖面的桑秀组。3 半深海和深海相区 半深海(次深海)主要指大陆坡地带。大陆坡是位于陆棚之外的一片地形较陡的斜 坡。一般而言,陆棚的倾斜度平均为7′左右,而大陆坡的倾斜度平均为4°,陆棚与大陆 坡的转折处大多在水深200m的地方,大陆坡的水深通常在200~2000m之间。深海主要 指深度超过2000m的盆地和开阔大洋的底部。(1)斜坡相带 斜坡(陆坡)是位于陆架以外与深海盆地之间的地貌单元,发育许多滑塌角砾岩。砾石的成分主要来自斜坡顶部,主要为砂岩,少量为砂质灰岩,且有许多再搬运沉积的化 石(主要为箭石)以“砾石”的形式混积其中,主要见于林西剖面的桑秀组和多久一带 的甲不拉组底部。(2)深切谷相带 深切谷位于斜坡带内,可延伸至浅海盆地内部,在此带上形成海底峡谷,谷壁呈陡峭 的“V”字形地貌,是为浅海盆地输送陆源碎屑的主要通道。这种古地理单元出现于研究 区的维美组之中,造成区域上桑秀组与维美组岩性突变,下伏层序保存不完整,出现不协 调的砂砾岩层等。具体表现和特征:(1)深切谷充填物是发育在浅海盆地硅质页岩、页岩 背景下,即维美组的上、下围岩为陆棚浅海盆地相页岩。(2)深切谷的充填物为一套水道 滞留砾岩层、水道长石石英砂岩及所谓滨岸相的石英砂岩组合。水道砾岩呈棱角状,大小 不等,杂基支撑,砾石含量大于50%,砾径平均为10~20mm,少数达40mm,按成分及 磨圆特征可分两种。一种是磨圆度较差的,主要由被剥蚀的下伏沉积物组成,包括砖红色 泥岩、灰色泥灰岩、粉砂质泥岩,占砾石成分的80%以上;另一种则是磨圆度相对较好 的,由远源的石英砂岩组成,反映滞留河道砾石层特征。(3)深切谷充填物或滨岸石英砂 岩层,在区域上截切下伏不同层位,造成维美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区域上缺失不同的生物 带。(4)与维美组同期沉积物,除深切谷沉积外,平面上还伴随有扇积物展布,表现为浊 流鲍马层序广泛发育,且底部具槽模。在卡东一带还见有火焰状构造。这种由深切谷与扇 积物同时并存现象,可以反映出该区深切谷沉积背景(古地理位置)可达陆棚—海盆地 区。体现该区域晚侏罗世处于较深水环境中。(3)深海盆地相带 深海盆地位于大陆坡之下,较深而且较平缓的大洋底部。沉积物很大一部分是从陆棚 边缘的斜坡上搬运而来,通过滑动和重力流,尤其是浊流的搬运,以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沉 积物为主,发育鲍马层序。还包括一定数量的生物沉积,如钙质和硅质生物沉积,为碳酸 盐岩及硅质岩,生物相对较稀少,丰度明显下降。该类沉积在研究区比较少见,偶见于维 美组中部。通过对卡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剖面特征、沉积特征及生物特征等的分析,可以 大致得出该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如下:维美组浅黄杂色粗粒、不等粒 砂岩、细砂岩,中间夹薄层细砂质泥岩,属滨浅海沉积,为海侵体系域的沉积;桑秀组的 黑色页岩夹硅质粉砂岩为初始海泛面,随后的地层岩性为黑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属次深 海沉积,为高水位体系域沉积;甲不拉组的灰色砾岩属于新层序的开始,为低水位体系域 的沉积。据此编制了该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时期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曲线图(见图 1)。从岩性、层序演化来看,本区在晚侏罗世为一被动大陆边缘,在当时发生了一次 大规模的海退,侏罗纪末期西藏特提斯海区普遍形成大规模海退,表现为维美组和门卡墩 组顶部砂岩的同期沉积(图1)。随后,在早白垩世,该区局部进一步拉张裂陷,又发 生了快速海侵而被淹没。综上所述,研究区在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时期,构造和沉积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 改变,明显可以证实的两个地质事件为:(1)发生在界线附近的海退事件,以维美组上部 浅黄杂色粗粒、不等粒砂岩、细砂岩为标志;(2)发生在早白垩世的火山事件,以桑秀组 中部的英安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类型的火山岩为标志。前者反映在界线附近,由晚侏罗世最晚期的滨浅海环境转变为早白垩世的浅海—半深海环境,与Luba Jansa教授 根据砂岩岩性特征所认定的沉积环境基本一致。后者所反映的为构造演化过程。图1 藏南特提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环境演化模式图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论文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就是发生沉积作用的一个地貌单元,按塞利(RCSelley,1970)的定义,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故环境的划分标志有三个方面:物理标志 主要指搬运和沉积介质的动力条件,如介质的性质(水、空气或冰川)、流体的流动性质(流水、波浪、潮汐或风)、流动速度、方向和稳定性、流体的密度、黏度和能量、水深等,以及气候、雨量、湿度等。化学标志 主要指沉积环境介质的pH、Eh、盐度等条件。生物标志 包括动物或植物的门类、种属和生态特征等各个方面,也包括生物的生命活动留下的各种痕迹。沉积相和沉积相的分类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沉积物(岩)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沉积环境形成一定特征的岩石类型和古生物组合。故沉积环境或相的概念,就是为了反映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关系而提出来的。按鲁欣(1953)的定义:“相就是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的综合,因此,相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也即沉积相是特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或者说“相就是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沉积学者研究的是现代沉积物或古代沉积岩,沉积岩是古代沉积环境的产物或遗迹,而古代沉积环境已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根据其沉积物或沉积岩特征间接推断。由此可知,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定义虽有不同,但却有因果关系和相似之处,故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沉积相的分类主要根据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的,可分为大陆相、海相及海陆过渡相,它们属于一级相,或叫相组。再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部变化划分出二级相,或叫相,如大陆相组中可分出河流相、湖泊相等。二级相之下又可分出三级相,或叫亚相,如在湖泊相的内部可分出滨湖亚相、浅水湖泊亚相、深水湖泊亚相等。还可根据微地貌或岩性、古生物特征细分出四级相(微相)和五级相(相素),但一般只划分到相或亚相。本教材采用的分类如表6-1所示。表6-1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亚相、微相综合划分表沉积相的鉴定标志沉积相的鉴定标志或古代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岩石学标志岩石的颜色和化学成分(包括微量元素) 如陆相,过渡相岩层多为黄、红等浅色,海相深水者多为灰、黑灰等深色,不同相的岩石中所含微量元素和色素元素也不相同。矿物成分和岩石类型 岩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沉积环境,如原生的自生矿物可指示沉积环境,重矿物组合和某些轻矿物特征,以及成分成熟度等不仅可指示陆源区母岩性质,同时可反映沉积盆地的构造状况和古气候条件。岩石结构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结构是有差异的,如颗粒类型、大小及含量、支撑性、杂基含量和粒度分布特征等均可反映沉积环境的水动力状况和流体性质。岩石构造 原生的层理和层面构造是最重要的沉积相标志(参看第四章)。剖面结构 剖面结构亦可称之为剖面层序,是综合分析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在剖面上的变化序列,是沉积相分析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在剖面上的沉积层序是不一样的,如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见于河流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浊积岩相等;而向上变粗的剖面结构见于三角洲相、湖泊相、无障壁海岸海滩相等。沉积岩产状 沉积岩产状(如砂体形状、生物礁和滩体的形态)、接触关系等也是沉积相的重要标志。瓦尔特相律 瓦尔特(JWalther,1894)指出:“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隔。”这一规律通称为相序递变规律或相序递变法则,即瓦尔特相律(图6-1),是相序分析中应遵守的基本法则。该相律对在剖面上和平面上进行沉积相分析是很重要的准则,当然会有一些与突发性事件有关的例外现象。图6-1 瓦尔特相律(2)古生物和古生态标志古生物的种类、生态和形态特征,不仅可确定海相和非海相沉积环境,而且还可指示水介质的深度、盐度、温度和浊度等,如叠层石形态的宏观特征与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关系(图6-2),可直接用于沉积环境的判断。(3)地球化学标志应用岩石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如B、B/Ga、Sr/Ba、Br、103Br/Cl等)、同位素(O、C、S、H、Sr)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来判断沉积相。应该指出,上述三方面的判别标志,应综合考虑,不能仅看某一点就作结论,因某些不同的相可出现一些相似的特征,相同的相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会有所差异。沉积相的研究对了解各地质时代的地表古地理特征和地壳地质历史的演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沉积矿产的普查勘探,对查明含油气和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对规划和设计工程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6-2 海进和海退序列中叠层石形态与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华北地区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由于中条、吕梁等陆岛的存在,导致吕梁山以东广大地区成为古陆边缘沉积区和相关相带的空间展布;吕梁山以西,因毗连秦岭和祁连海槽,故以台地边缘和盆地沉积区为主。下古生界沉积相的划分及沉积特征见图1-3-2。古陆边缘沉积区古陆边缘沉积区和碳酸盐台地沉积区是本区沉积类型的基本特征,前者根据其沉积岩的岩石类型、层理及结构、构造特点,生物组合及其他标志,可分成潮坪相和近岸浅滩相;后者又可分为局限海、台地浅滩和开阔海等微相。古陆边缘沉积区主要指沿古陆、古岛边缘分布的潮汐作用带。此带具有海水极浅,有时暴露,蒸发作用强,盐度高不宜于生物繁衍,间歇性水流能量弱,并常接受来自古陆剥蚀区的陆源砂、泥物质以及席状藻普遍发育等特点。常形成泥、粉晶白云岩,叠层藻白云岩,膏质白云岩,泥质或云质条带泥晶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等,并常夹有粉砂岩、页岩。多具薄层、页状或微细纹层构造,石灰岩中不溶组分偏多。岩石颜色普遍具强氧化或氧化色,其中的颗粒(如砾屑)常有氧化边。有时伴有异地生物屑和砂屑、球粒等。化石少,组合单一,在潮汐流作用下,扁平砾石和生物屑多呈定向或叠瓦状、扇状、菊花状或涡流状排列。干裂、膏盐假晶、雨痕、岩溶角砾、鸟眼、帐篷等浅水标志及爬痕、垂直潜穴等构造较普遍发育。淡水渗流作用形成的渗流砂、重力胶结和溶蚀等成岩标志均较常见。根据沉积部位、海水盐度、水体能量及沉积物性质可进一步划分微相。(1)潮坪相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及潮上、潮间潟湖环境,有时也包括部分浅潮下带。潮上环境最靠近古陆边缘,只有风暴高潮可以淹没的地带。平缓的潮上坪在干旱炎热气候下由强蒸发引起的“毛细管浓缩作用”常形成泥、粉晶白云岩,泥晶泥质白云岩或藻席白云岩,并构成云坪亚相。当有大量陆源物质混入时,可形成泥云坪、砂云坪,甚至泥坪亚相。潮间及部分浅潮下环境除具潮坪相常见的沉积特征外,泥质或云质条带泥晶灰岩为此带典型微相,有时其中夹有潮道或潮池沉积,其微相以竹叶状灰岩为主。总之,潮坪环境是以紧邻古陆、岛屿,时而暴露,时而被极浅水淹没,介质能量主要来自潮汐作用而具间歇性,缺乏有利生物繁衍条件,微相组合简单为基本特点,空间上随古陆边缘地貌条件而呈宽窄不一的展布。潮坪相的识别与圈定是判定古陆位置和剥蚀程度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华北地台东部潮坪相极为发育的广大地区,其研究意义甚为重要。早寒武世海侵初期,古陆边缘沉积区较为发育。华北东部的南部及北部、东北部主要为碎屑、粘土岩组合,靠近东部西侧的陆岛或水下隆起区则以潮上云坪、灰云坪为主。淮北的猴家山组和郑州一带的辛集组是最早出现的潮坪沉积,因为海侵刚刚开始,这些相带正处于淮阳古陆北侧,故以含磷石英砂岩、砾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但在鲁南、鲁西南则为碳酸盐潮坪沉积,并以泥质灰岩、准同生白云岩、角砾云岩、紫色页岩等为主。长治、林县、范县、枣庄一带为潮上和上潮间泥云坪亚相,总厚度33~70m以上,岩石中少见生物碎屑,具纹层、干裂、鸟眼和变形层理等指相构造。在沛县发育了膏质云坪,石膏层占10%以上。至馒头、毛庄期海侵范围加大,波及全区,潮坪亚相继而广为发育,东部各区以紫、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和钙质页岩为主,夹薄层泥晶灰岩。徐庄期至凤山期在鄂尔多斯古隆起以东广大地区内,仍不时出现潮坪沉积,如东部早、中徐庄期继承了潮坪环境,从山海关往西经唐山、京西、曲阳至峰峰和聊古1井、古2井、东1井、大1井等钻孔揭露的平原区以及济南、皖北等地均以潮上及潮间带为主,局部为潮下带沉积。在鄂尔多斯古隆起东缘文水、沁源以西地区,在柳林、离石残留岛屿控制下,自馒头期至上寒武世,接受了大量陆源粗粒碎屑后发育了含砂泥云坪,其中临县泥云坪中泥云岩占60%以上。临县、离石、中阳以西亦沉积了60%以上的潮上含砂泥质泥晶白云岩。地台东部凤山组由泥质条带泥晶灰岩和钙质页岩组成的韵律性沉积也是潮间带沉积的典型产物。图1-3-2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相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示意图潮坪环境下,沉积多由海退沉积序列组成。如平顺、峰峰一带下奥陶统冶里组-亮甲山组厚度为178~411m,主要为灰黄色细、粉晶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夹少量竹叶白云岩,堂邑地区则有石膏夹层,岩石层面上多角形干裂发育,层间角砾构造、鸟眼构造、膏盐铸模多见,化石及虫迹稀少,应属典型潮上带沉积。曲阳、登封及鲁西等地冶里组由中、薄层云斑泥晶灰岩、含球粒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竹叶泥晶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及页岩夹层组成,岩层局部见冲刷、干裂、鸟眼、虫孔及石膏假晶等构造,生屑则以三叶虫、海百合、介形虫、腹足类及骨针等常见,但含量不高。这套微相构成了潮下至潮间带的潮坪沉积组合。亮甲山组由中、厚层含燧石的生物泥晶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演变为云质条带灰岩和泥晶白云岩或角砾泥晶白云岩。这一微相组合显示了潮下带至潮上带的海退沉积韵律。如偏关-岐山泥云坪由含燧石的细晶、粉晶白云岩组成,是冶里组潮坪环境持续发展而形成的继承性云坪。下马家沟组底部(旧称贾汪组)在华北地台东部许多地区都由底部含砾的褐黄色泥粉晶白云岩和浅灰色泥晶灰岩组成,岩石中微细纹层、干裂、鸟眼和石膏假晶等浅水、暴露标志极常见,生物碎屑则较罕见,应属潮上泥、云坪亚相。在离石、河津、辉县一带及昔阳-五台、韩城-蒙阴、濮阳、邯郸、阳泉、徐淮等地,均有云坪或泥云坪分布。各地准同生白云岩的陆源物质含量不一,徐州、登封等地可高达30%。中、上马家沟组在淮阳古陆北侧,在五台、鲁西古隆起周围,均有由薄层泥晶灰岩,云豹斑泥晶灰岩和泥、粉晶白云岩组成的潮坪沉积。潮上坪和潮间坪中的一些洼地,易于在退潮后积水,涨潮时得到补给,从而形成潮上、潮间潟湖环境。在古陆边缘沉积区如有浅滩、堤坝存在,则在滩坝后侧多伴有潟湖出现。潮坪洼地规模较小,介质能量低,多为典型静水沉积。早寒武世砂、泥坪中的白云岩和泥质泥晶灰岩,以及云坪、灰云坪中的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可能为咸化或淡化潟湖产物。规模较大的滩后潟湖,由于滨岸滩坝的阻隔,海水循环不畅,水体能量很弱,生物稀少,水体深度与地形起伏有关,水体较深时可有潮下沉积。由于咸化海水回流渗透,可形成潟湖环境下的泥粉晶白云岩、球粒泥、粉晶白云岩和膏盐类岩石。由于潮坪环境和台地浅滩发育,而空间上潟湖环境又依附于上述两种环境,故地台上潮坪相展布的地区以及滨岸滩坝后侧和台地浅滩间均可有此类潟湖环境沉积产物出现。台地东部馒头组紫色粉砂质页岩、夹泥晶白云岩,在广大地域内含石盐假晶,个别地区有膏盐,在一些短距离内地层厚度及岩相变化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济南,河北石门寨等地,应属潟湖沉积。奥陶纪潮坪沉积相中局部亦有石膏层,例如临清坳陷的东1井、聊古1井、堂古1井及峰峰地区均有石膏层,聊古1井亮甲山组有三层石膏分布,因此,这一带应以潮间潟湖与局限海交替沉积为主,间或有潮上环境出现。长治-邯郸冶里组泥、云坪西部的临汾膏云坪和东部聊城膏云坪的出现,说明了泥云坪高地两侧低洼潮间或潮上潟湖的存在。这两个潟湖潮坪沉积区一直延续到上马家沟时期,其沉积岩系中石膏层含量达50%以上。总之,潮上、潮间潟湖环境产物多分布于潮坪沉积相中,其展布范围和厚度一般小于潮坪沉积产物,但其微相组合和沉积相标志远较潮坪相清晰。(2)滨岸浅滩相该相位于古陆边缘沉积区外侧,多居潮间作用带,局部可延伸至浅水潮下带中。滨岸浅滩环境具有潮汐流较通畅,但水体能量间歇性较弱,水浅而盐度正常,有适量异地生物碎屑沉积,分选不完全,常有暴露标志。其微相组合则以竹叶灰岩、条带泥晶灰岩或球粒泥晶灰岩为主,有时亦有少量粉砂岩或页岩。竹叶灰岩是以扁平砾屑为主并伴有三叶虫、海百合等生物碎屑和少量砂屑、球粒等组成的颗粒灰岩,由泥晶填隙,有时可有少量亮晶。扁平砾屑主要来自潮下和潮间带先期干裂的泥晶灰岩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而成,遇有风暴时,常形成扁平砾屑直立,或呈放射状或菊花状排列的砾屑灰岩与代表好天气的泥晶灰岩互层的韵律性沉积,此类薄层砾屑灰岩夹层或透镜体实际上是风暴流产物。条带灰岩与泥晶灰岩中可见对称波痕、水平层理、泥裂、虫孔等构造。早在辛集期,地台东部地区就已具有潮间低能滩的性质,如京西、唐山一带厚达40~90m的府君山组中的颗粒泥晶云质灰岩较发育,徐州大北望猴家山组中厚度大于10m的颗粒泥晶云质灰岩,两者颗粒类型均以砾屑、砂屑,三叶虫、棘皮类、腹足类等生物屑为主,含少量陆源砂,颗粒具一定磨圆分选,总含量为28%~37%,灰泥填隙。徐庄中、晚期太原、明水、东明、沛县、平顶山等地含放射鲕、云质鲕和晶粒鲕,粒间常见三叶虫碎片和陆源砂,颗粒一般含量为10%~16%,局部鲕粒夹层可达40%左右。明显而常见暴露标志,大气淡水渗透成岩的表现及包心菜状叠层石的偶尔出现和陆源泥、砂的普遍存在表明了其滨岸、浅水的潮间带环境。京西、宿县等地徐庄组岩性与之类似,但砾屑含量有所增加,颗粒总量为7%~20%不等,交错层、干裂和虫迹等标志亦较多见。崮山组、长山组内此类沉积较发育,唐山、京西、五台以及山东境内的长山组主要由泥质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夹大量竹叶状灰岩组成,竹叶状砾屑多具氧化圈、含量高,定向或杂乱排列。砾屑间含三叶虫等生物屑和少量鲕粒、石英砂、亮晶或泥晶填隙。泥晶灰岩中有干裂、垂直虫孔,偶见对称波痕。条带灰岩常过渡为断续条带、链状灰岩,有时可形成“准竹叶”泥晶灰岩。这种构造虽曾被解释为成岩压实破碎,但仔细观察则不难发现碎屑仍有错位和近距离移位,它们是在水动力条件不足或作用时间持续性差的间歇弱动荡水中形成的,因此,“准竹叶”状构造的普遍存在恰恰反映了近岸潮汐低能浅滩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在这一相带中常有柱状和半球状叠层石发育,叠层柱高一般不超过20cm,柱宽仅数厘米,柱间为同心或晶粒鲕、砂屑和三叶虫碎屑等(图1-3-3)。图1-3-3 北京西山下苇甸崮山组中的柱状叠层石早奥陶世的大面积海侵,导致滨岸浅滩向台地浅滩转化。怀远运动后,马家沟海侵初期,准同生白云岩较普遍地发育于全区。根据1987年华北石油局等单位以颗粒含量10%为准滩界限勾划出的几个准滩,其颗粒以藻屑、砂、砾屑及核形石为主,就其与潮汐云坪的关系而言,准滩应为潮间低能浅水沉积物。此类低颗粒量碳酸盐岩能否作为水体具一定能量的水下浅滩或滨岸潮间浅滩沉积环境的微相,还值得讨论,总的看来,由于奥陶纪是继寒武纪以来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加之地台本身长期剥蚀、夷平,致使全区滨岸浅滩环境分异不明显也是可以理解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区这一沉积区是与古陆边缘沉积区紧相毗邻的广阔陆棚内侧,与浅海盆地多有台地边缘相区相隔。其沉积界面大都在低潮面和浪基面之间,个别直达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潮下带,海底地形和水体深度均有较大变化。水深可由数米至数十米,但一般不超过百米。海水盐度正常,低洼处略有增高,生物较为常见,水体能量则介于较弱至中等之间,并以潮下低能为主。这一沉积区在华北地台甚为发育,据其水下地貌-海水通畅状态、水体深浅和能量大小可将其细分为局限滩间海、开阔滩间海和台地浅滩等环境。(1)局限滩间海(局限海)随海底地形变化,常因浅滩遮挡、相对低洼而形成局限滩间海沉积环境。其中海水虽与广海相通,但循环受阻,持续低能,盐度稍高,不利于广海生物发育,化石种类少。主要岩石为泥晶灰岩、球粒泥晶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云斑泥晶灰岩及准同生后白云岩等,其基本特点为缺乏高能颗粒。岩石中常见生物碎屑则多为广盐性生物。当这一沉积区受滨岸滩坝或水下隆起封闭时,可因盐度激增形成白云岩为主的潟湖沉积。地台东、北部府君山晚期局限海较为发育,山海关、唐山、京西至易县,府君山组厚度由150m递减为15m,其上部地层均以灰、深灰色中—厚层云斑泥晶灰岩、泥晶云质灰岩为主,北京地区常见少量球粒泥晶灰岩,岩石均具水平层理,生物稀少,陆源物含量不超过10%。莒县地区则以云斑泥晶灰岩、粉砂质页岩和白云岩为主。任丘古2井,聊古1井及峰峰地区则为薄层泥晶灰岩与页岩互层。张夏组以台地浅滩与滩间海沉积环境为主,滩间海如受多滩围阻则为局限海环境。如京西、大同等地张夏组下部,唐山和易县上部虽均属张夏组,但其岩石及普遍具有的高能颗粒含量低,生物单一,水平层理、层面罕见冲刷痕遗迹,偶含少量球粒,虫迹不发育等特点,均反映受古陆、水下隆起或台地浅滩遮挡的局限海环境。下奥陶统,华北地台虽可据岩性划分为以准同生后白云岩为主的南区和以泥晶灰岩、生物泥晶灰岩、云斑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和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的灰岩或粉晶白云岩为主的北区,以及本次工作区以外的西区,但大部分白云岩均为准同生后交代白云岩,其原岩岩性多为生物泥晶灰岩、球粒泥晶灰岩,故唐山、曲阳、京西及峰峰等地和聊城一带均为局限台地沉积。中奥陶世的广泛海侵,使局限海多与广海连通,地台东部南北岩性分异为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岩性组合更为复杂的浅水沉积环境。如曲阳任2井、古2井一带及鲁西地区下马家沟组沉积的泥晶灰岩夹泥灰岩、白云岩多具水平层理,并含三叶虫、海百合、头足类等化石碎屑,底部常见冲刷构造,应为局限海与陆棚海交替沉积。工作区以外的西部,马家沟早期受乌兰格尔、阿拉善、庆阳和延安古陆的阻隔,属典型局限海沉积。(2)开阔滩间海(开阔海)指地台中部或外侧开阔地区及台地与外海畅通的广阔浅水区。由于华北地台以发育台地浅滩为特征,所以浅滩间的开阔浅水台地可称为开阔滩间海。其沉积界面多位于低潮面与浪基面之间,盐度正常,水深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具中等能量。以颗粒灰岩、含颗粒灰岩及泥晶泥质灰岩为主,时含页岩及粉砂岩夹层。岩石中颗粒类型较单一,偶有内碎屑、鲕粒等高能颗粒。化石较为丰富,可有介形虫、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三叶虫和腕足类。其中窄盐性生物相对含量少。层理以水平层理多见,偶有斜层理。小型单柱、半球状叠层构造偶有出现,水平虫孔及生物搅动构造常见。地台东部毛庄、徐庄期某些厚层段的泥岩夹粉砂岩、海绿石细砂岩及砂质石灰岩具弱还原色,并含较多的海相化石,可能属于开阔海非清水沉积。燕辽地区和徐淮等地,本组地层中夹藻屑泥晶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海绿石泥晶砂质灰岩和瘤状泥晶灰岩也应是开阔海的产物。中寒武纪张夏期海侵达到高潮,水下隆起多成浅滩,滩间海环境较为发育。其特点是鲕粒含量普遍小于30%,岩石多以深灰色生物泥晶灰岩为主,浅海生物含量较丰富,粘土岩含量变化较大等特征。如曲阳、任丘及山西某些地区张夏组的某些岩段,以生物泥晶灰岩或藻屑泥晶灰岩为主,多含10%以上的粘土夹层,鲕粒小于20%,岩石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早奥陶世,地台北部的唐山及京西地区以灰色厚层生物泥晶灰岩、条带泥晶灰岩夹不具氧化边的竹叶状砾屑或砂屑泥晶灰岩为主。岩石中常见三叶虫、头足类、腹足类、棘皮类、腕足类等化石,时见水平虫孔,为典型开阔海沉积。徐州-郑州一带开阔海沉积以夹黄绿色或灰绿色页岩为特征;平原区如任丘、港59井、古2井一带,除生物泥晶灰岩外,尚有条带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白云岩与其互层,颗粒石灰岩较少发育;在鲁西、莱芜一带白云岩中有腕足类、棘皮类、苔藓类等广海生物碎屑,水平层理及虫孔发育,为开阔海与水下竹叶滩沉积。下马家沟组在唐山、京西、曲阳、任丘等地均以泥晶灰岩为主,间有云质灰岩、泥灰岩等,化石以腕足类、棘皮类、头足类为常见,水平层理发育,为开阔海与局限海交替沉积。上马家沟组上部开阔海以生物泥晶灰岩、含燧石泥晶灰岩、云斑泥晶灰岩为典型组合,生物以头足类为主。峰峰组上部的泥晶灰岩含较多正常海化石,但仅残存于峰峰和鲁西等地。总之,华北东部开阔海多受水下浅滩控制,呈滩间海展布;工作区外的地台西部,多受古陆、古隆起或台地前缘相带阻隔而分布在其后,纵向上多与浅滩、局限海交替出现,空间上多绕古隆起带呈半环状分布,东部工作区内则大致呈带状或不规则等轴状展布。(3)台地浅滩华北地台上有许多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水下隆起。这些地区多处于浪基面之上,水体浅,长期遭受中等能量海水的作用,使之成为滩相沉积环境,并形成孤立于台地中的浅滩。台地浅滩主要为潮下高能带沉积,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和亮晶生屑灰岩或亮晶核形石、藻屑灰岩较常见。粒序层理、交错层理,柱状、掌状叠层石时有发现。流水波痕、冰雹痕、鲕铸模、重力胶结等成岩现象均甚发育。图1-3-4 地台东部寒武系沉积模式华北东部徐庄期,在北京、曲阳、任丘、莒县等地均有厚层鲕粒灰岩分布,表明水下浅滩环境已间歇性出现。至张夏期,鲕滩分布较广,自唐山、京西、曲阳至峰峰等地,鲕粒灰岩产出部位各异,从而反映纵向上随地壳升降,浅滩间歇性发育和横向上,相带有规律展布(图1-3-4)。此外,环吕梁陆岛的河津、洪洞、昔阳、平鲁等地,以及地台南部的徐淮、嵩山、洛阳等地,均有点状浅滩出现。在黄骅、济阳、任丘坳陷等掩盖区,经钻井揭露亦有点滩发育,如港59井、堂2井等均为岩性稳定的厚层亮晶鲕粒灰岩。张夏期广泛发育浅水高能滩环境,滩间多局限海或开阔海环境。浅滩环境稳定,鲕灰岩单层厚度大,水体能量高,多以亮晶鲕或豆粒灰岩为主,竹叶砾屑滩或砂屑滩少见。浅水鲕滩易出露水面之上,在山东张夏、徐淮和峰峰等地均在张夏组厚层块状鲕粒灰岩内部发现暴露标志。大气淡水淋溶和淡水胶结等成岩标志也常见。冶里期浅滩主要为竹叶状砾屑灰岩,据冯增昭所倡导的单因素定量统计综合分析方法,以组颗粒含量15%为依据,曲阳、津塘、鲁中和莒县均为浅滩。竹叶灰岩或白云岩中,砾屑含量多>50%,填隙物以灰泥为主,亮晶不时出现。砾屑多不具氧化边,呈扁平状,磨圆好,分选中等,砾间常见砂屑、生屑。水体一般浅,盐度正常。中奥陶世第二次大规模海侵,导致沉积环境以云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为主,有时虽夹竹叶灰岩,但厚度较小,横向不稳定,已基本不具浅滩沉积特点。在工作区外的地台西部,在鄂尔多斯古隆起、秦岭祁连海槽和淮阳古陆控制下,沉积区狭窄,台地浅滩沉积不甚典型,而台地边缘斜坡相和盆地相较发育。鄂尔多斯古隆起以东的华北地台东部,台地边缘相和盆地相不典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