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目录

发布时间:

《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目录

《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7年8期);《夏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从考古发现看四世纪的东亚》(《考古学报》1996年3期);《从马具看三~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考古》1997年12期);《偃师商城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合著)(《考古学报》2000年3期);(以下论文系用日文撰写)《仰韶文化前期的社会形态》(《博古研究》创刊号,1990年);《六世纪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东亚的古代文化》第83期,1995年);《〈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三世纪前半倭国的社会结构》(《九洲历史》1996年2月);《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龙山时代》(《博古研究》第10期,1995年10月);《倭五王时期的国际交流》(《考古学季刊》第54期,1996年2月);《日本弥生、古坟时代坟丘墓所见古代中国的影响》(《古代的日本和渡来文化》,学生社,1997年);《东北亚青铜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古代出云的青铜器文化》1997年)。近几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中美合作项目――“河南安阳洹河流域聚落群分布的调查与研究”(1999年~2002年)中方负责人。2·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 承担“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与墓葬的年代学研究”课题(1996年~2000年)。3·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考古学·概论卷》主编(1996年~2001年)。4·国家“十·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负责人。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2000年~2004年)第一主持人。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2001年~2005年)主持人。7·“安阳古人类分子考古学(古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2001年)考古方面第一主持人,负责殷墟出土人骨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其对遗传基因所反映的历史问题的阐释与研究。院重点项目――“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群的发掘与研究”( 1996年~1998年),项目主持人。 “陕西周原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 2000年度发掘领队。中德合作“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综合研究”(2000~2005年) 中方主持人。中日合作“东北亚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2001年~2003年)中方主持人。 中日合作“中国汉代以前出土海贝的产地研究”中方主持人。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合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2.《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3.《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联合考察报告集》(合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4.《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合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5.《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独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7.《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自然历史卷·合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8.《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2006年。9.《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独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10.《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独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1.《北京先秦考古》(独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12.《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13.《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 《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3-4期。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东南文化》1993年2期。 《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2期。 《禹征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年2期。 《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10期。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 《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5期。 《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3期。 《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4期。 《试论豫东南地区地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中原文物》1996年4期。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1期。 《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1期。 《试论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2期。 《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龙山时代环境考古》,《考古与文物》1998年2期。 《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考古》1999年3期。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 《斜腹杯与三苗文化》,《江汉考古》2002年1期。 《涿鹿之战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4期。 《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 《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年7月。 《朱开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五),2003年8月。 《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4期。 《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1期。 《先秦时期长城沿线陶器遗存的北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2期。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3期。 《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3期。 《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疏理》,《文物》2006年1期。 《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2期。 《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气候事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9~163页。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1期。 《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4期。 《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5期。 《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华夏考古》2008年1期。 《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汉考古》2008年3期。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4期。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Flexed Burials in Ancient C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8,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1期。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2期。 《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24日。 《重读<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9年3期。 《试论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 《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11期。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6期。 《龙邱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汉考古》2011年1期。 《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11年1期。 《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4期。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重建中国远古史的创举——读<中国远古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总第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3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2期。 《5000年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6期。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3期。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1期。 Han J “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 《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考古学报2021年第3期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马俑坑等的发掘,西汉诸陵的调查、发掘,六朝陵墓的调查和若干帝陵的发掘,北魏永固陵的发掘,唐代和北宋诸陵的调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发掘。此外还发掘了大批各时期官吏、地主以至贫苦平民的墓葬。通过这些工作,详细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葬制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具体了解。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关科技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发掘汉代及其以后时期的冶铁遗址,并对出土的铁器作系统的工艺考察,揭示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巨大成就;对历代瓷窑遗址进行广泛调查和重点发掘,结合工艺考察资料,研究中国瓷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探讨不同窑系的烧制技术和产品特点,并结合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进行瓷器器形和纹饰演变的分期断代研究。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发掘,也取得了重要收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  获。

以上是李锦山先生根据调查所撰写的《中陈郝瓷窑遗址》。1987年9月1日至10月25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由于遗址面积较大,发掘分南北两区进行,北区位于村北100米处,东临蟠龙河,共开5×5米探方八个,编号为T1、60、89、135-138、160。南区位于村南中陈郝小学东,共开5×5米的探方三个,编号为T51、125、126。实际发掘面积198平方米。这处遗址的发掘报告发表在1989年《考古学报》第三期。题目为《山东枣庄中陈郝瓷窑址》(P383),由于此报告内容较多,现只将报告的“结语”部分摘录如下,以供研究者参考。结语 中陈郝瓷窑遗址堆积时间较长,出土的遗迹和遗物都较丰富,根据地层堆积遗迹的地层关系和出土物的不同,我们把中陈郝瓷窑址分作六期,对各期年代作如下推断。第一期:地层堆积为北区第6层,出土瓷器有ⅠⅡ式碗和胡人头像;出土窑具为Ⅰ式三足支钉筒状支具和不规则形窑具等。其中 Ⅰ式碗和临淄北朝崔氏墓出土的碗接近,Ⅱ式碗和山东大学新校西门北齐墓出土的碗十分类似,高鼻深目的胡人头像与青州北齐武平年间的石窑墓中线雕的胡人像风格相同,Ⅰ式三足支钉在淄博寨里北朝瓷窑遗址中也有出土。因此,第一期的年代大约是北朝晚期。第二期:包括北区第4、5层和H4、C1、Y2等遗迹。出土瓷器的组合为Ⅲ、Ⅳ式碗,Ⅰ式罐,Ⅰ、Ⅱ式盘,Ⅰ式盆,Ⅰ、Ⅱ式高足盘,Ⅰ、Ⅱ式钵、杯,Ⅰ、Ⅱ式盘口壶,Ⅰ式器盖砚;出土窑具的组合为Ⅱ、Ⅲ式三足支钉,Ⅰ式支柱,Ⅰ式托座,Ⅰ式匣钵、垫圈、五齿支具和蹄足卯模。瓷器、窑具种类齐全,与其它隋代瓷窑遗址出土的瓷器,窑具十分接近。T138第5层出土的一枚隋“五铢”铜钱,为该区的断代提供了较可靠的证据。出土物中的Ⅲ式碗跟济南洪家楼隋墓出土的瓷碗一致,Ⅱ式盘口壶与嘉祥英山隋开皇四年徐敏行墓,曲阜宋家村隋代窑址出土的 系盘口壶完全相同,圆形多足砚也是隋代常见的器物。因此,第二期的年代应为隋代,其下限可能到唐代初期。第三期,其堆积为北区第3层,遗迹有Y1和H1-3。出土瓷器的组合为Ⅴ式碗,Ⅱ-Ⅴ式罐,Ⅱ、Ⅲ式盆,Ⅲ式盘,Ⅰ式瓶、执壶、水盂;出土窑具的组合为Ⅳ式三足支钉、Ⅱ式支柱、Ⅱ式托座、Ⅱ式匣钵、垫饼。虽未发现可资断代的文字资料,但所包含的瓷器,在山东地区的唐代墓葬和遗址中经常出土。Ⅴ式碗跟山东大学新校汽油库发现的唐墓中与三彩足罐同出的碗近似,执壶Ⅰ式瓶等都是唐代中晚期常见的典型器物。因此,第三期的年代大体可以定为唐代,其下限可能晚到五代。第四期:地层堆积为北区第二层,包含的遗迹有M1-3。出土瓷器有Ⅵ、Ⅶ式碗,Ⅵ、Ⅶ式罐,Ⅲ、Ⅳ式钵、壶,Ⅰ式灯和埙;出土的窑具有Ⅴ式三足支钉、垫饼和垫板等。M1中出土的咸平元宝祥符元宝铜钱M3中出土的熙宁元宝铜钱,均北宋所铸。瓷器中的Ⅰ式灯和淄博磁村瓷窑址出土的北宋时期的灯相同,Ⅵ式罐,Ⅲ、Ⅳ式钵也是北宋墓葬中常见的典型器物。因此,我们初步把第四期定为北宋时期。第五期:发掘中未发现层堆积,仅有南区Ny1属于这一期。出土瓷器的组合为Ⅷ、Ⅳ或碗、Ⅷ式罐、Ⅳ式盆、Ⅳ式盘、Ⅰ式鸡腿瓶、缸和Ⅱ式灯;出土窑具的组合为Ⅲ式Ⅳ式托座、Ⅲ式匣钵、圆座状窑具等。NY1的平面形状乃至大小都与山东淄博磁村金代瓷窑炉十分相似,出土的瓷器和窑具有金代瓷器和窑具的特征。因此,第五期的年代应为金代。第六期:包括南区第二层堆积及NF1、NC1和NH1等遗迹。出土瓷器种类较多,其组合为X1、XⅠ、XⅡ式碗,Ⅸ、Ⅻ式罐、Ⅴ、Ⅵ式盆,Ⅴ、Ⅵ式盘,Ⅴ式钵,Ⅱ式鸡腿瓶,Ⅱ式瓶,Ⅱ、Ⅲ、Ⅳ式器盖,Ⅲ式灯小瓶、人物像、骑马人物像、狗和棋子;出土的窑具组合为Ⅴ式托座、圆箍形支具、钵形窑具、盘形窑具、火照、杵等。瓷器中不但有日常生活瓷器,而且还出现了许多瓷玩具。山东地区其它元代窑址出土的瓷器也具有这种特点。其中Ⅵ式盘小瓶跟淄博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出土的瓷盘和小瓶风格相近。骑马人物像的人物造型和服饰都具有蒙古族和蒙古族服装的特征,是元代造型中常见的形象。因此第六期的年代应为元代。 中陈郝瓷窑址烧造瓷器的时间,上自北朝晚期,下迄宋元,前后近千年。地层、遗迹叠压,打破关系清楚,出土遗物丰富,在北方地区的古代瓷窑遗址中尚不多见。各期瓷器和窑具的特点明显,为山东境内其它地区发现的古代瓷器和窑具的断代提供了可资对比的资料。T137内发现的北朝晚期地层,是山东地区首次明确的发现,也是北方地区古代窑址的重要发现。虽然出土物较简单,也未发现窑炉等遗迹,但出土的扁平三足支钉和筒状窑具较多,证明早在北朝晚期这里已开始烧造瓷器。瓷器中的碗,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含有较多的砂粒和铁质,底子留有线割的痕迹,证明是一次拉坯成型;造型浑厚,均为青釉,内施全釉,外施半釉,施釉方法主要有蘸釉和涮釉两种;釉汁不纯,含杂质较多,厚薄不均,且色调灰暗;内底多留有三足支钉烧痕。和同期窑具结合分析,这时期的装烧技法主要流行底层用筒状支柱,上部叠放器物,器物与器物之间垫三足支钉的裸烧法。Y2的发现,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Y2不但是地层关系明确,而且出土较多典型的隋代瓷器和窑具。根据其窑灯、窑壁倒塌的痕迹,大体上可以复原。这是北方地区的首次发现,为探讨我国早期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第二期瓷器齐全,既有生活用具碗、杯、罐、盆、盘、高足盘、钵、盘口壶等,也有文房用具砚等。胎质细腻,厚薄均匀,器表修整较光滑,造型规整端秀。碗、罐、盆、杯、壶等,都有较高的实足,足底周边削棱一周,足心内凹,是这时期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碗、盆、杯多是深腹,壁较直。罐多是直口,肩安四个与口沿平齐的复式耳,椭圆腹。盘口壶是这期典型的器物,装饰简单,多数仅在口沿或肩部饰一至三周凹凸弦纹。釉色有青绿、青黄之分。青绿釉器、釉层较厚,釉面较洁净光亮,多有垂釉和积釉现象,积釉深处多呈天蓝色或深绿色,可能是烧成温度较高所致。青黄釉器,釉层较薄,胎釉烧结不好,多有脱釉现象,第二期的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圆柱形支柱、匣体和垫圈等。结合同期瓷器上的烧痕和粘在瓷器上的三足支钉、支柱、垫圈等分析,其装烧方法仍流行前期的叠式裸烧法。有一些釉色较好的小型器物,如碗、杯等,可能是装在匣体内烧成的。第三期的瓷器主要有碗、罐、盆、盘、壶、执壶、水盂等。瓷器胎体厚重,胎质较粗,含细沙粒较多,呈砖红色或青灰色,造型由前期的修长变得矮肥圆浑。碗多圆唇、敞口、浅腹和较矮的大实足,并出现了壁形足。罐、盆多为平底。釉色仍以青釉为主,出现了少量的褐釉,釉汗杂质较多,光泽度不如前期好,少数罐、壶、水盂的肩部有釉下褐彩斑饰。第三期的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支柱、托座、垫圈和匣体等。和前期相比多变得粗矮、宽肥,可能是与瓷器造型变得矮肥有关,但其装烧技法没有大的变化。属于第四期遗迹的M1和M2,墓葬用窑具砌成墓圹,颇具特色。第四期的瓷器主要有碗、罐、钵、壶、灯等,胎体比较薄,多呈乳白色或肉红色。瓷器造型比较轻巧、规整,碗、钵等流行宽圈足。四系罐明显减少,多见双系,为条形或宽带形,有的没系。釉色以白釉为主,青釉次之,也有少量的褐釉。白釉器多施护胎釉,但烧结不好,脱釉现象较严重。常见刻花、剔花或印模等装饰。第四期的窑具主要有小型支柱、三足支钉、垫板和垫钉等。结合同期瓷器上的烧痕推测,这期的装烧技法主要流行层层隔烧法,即利用小型支柱,支撑垫板四角,垫板与垫板之间放置瓷器,瓷器与垫板之间用垫圈或垫饼固定,瓷器与瓷器之间用三足支钉或垫钉隔开。第五期遗存发现了NY1。窑炉中出土的碗、罐、鸡腿瓶、缸和灯等,胎体较厚,火候较高,多呈灰褐色,造型粗犷,大小不甚规范,和前期瓷器造型的差距非常明显。碗、盆、盘等多敝口、斜壁,腹较深,圈足较高且外撇,中心有一突起的小乳钉,内底有较大的刮圈,口径与足径之比7:1,通高与足高的比较为6:1。盆折沿较宽,底多凹呈璧状。鸡腿瓶是这期新出现的器物,肥硕浑圆,釉色以白釉为主,黑釉次之,青釉较少。施釉方法除常见的蘸釉、涮釉外,还有刷釉,流行白釉黑花装饰,内容有鱼、花草、波浪等。第五期的窑具以托座和匣体为主,其次为圆垫饼、垫圈等。结合同期瓷器上的烧痕分析,这时期可能主要流行用托座托烧和匣体装烧两种,前者仍是一种叠式裸烧法,推测可能将托座放在窑床上,然后在托座上叠放较大的器物,如罐、盆等;后一种匣体装烧法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到这时才流行起来。匣体多呈桶状或盆状,底部有孔,可能多是装烧碗、盘之类的瓷器,这些器物内底有刮圈,装烧时可以直接叠放在一起,不用其它垫具隔开。刮圈新工艺的出现,可以提高烧造瓷器的产量和质量,消除了内底的支烧痕。第六期瓷器最为丰富,其中有生活用具碗、罐、盆、盘、钵、瓶、鸡腿瓶、缸、器盖、灯和玩具小瓶、人物、动物、棋子等。胎体多轻薄,胎质细密,呈白色或肉红色。器物造型规整,富于变化,同一种器物不但有大小的差别,而且也有造型上的不同。碗的造型基本同前期,但辞圈明显缩小,显不如前期稳重,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3:1,通高与足高的比例为11:1。瓷玩具较多,皆小巧玲珑,动物、人物生动可爱,釉色以白釉为主,黑釉次之,褐釉和青釉少量。釉质较纯正,光泽度较好。白釉器上流行墨绘和题诗,绘画内容主要有弦纹、波浪纹、牡丹、荷花、兰草等,运笔度较好,显得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这一时期仍流行托烧法和匣体装烧法。参加中陈郝瓷窑址发掘的有宋百川、刘凤君、郭景新、李光雨、徐加军、石敬东、赵天文、冷艳燕、郑岩、徐龙国、陈永刚等同志,领队宋百川、刘凤君,器物摄影刘统爱,本文执笔刘凤君、宋百川、徐龙国、郑岩、冷艳燕。通过以上摘录和中陈郝瓷窑遗址的文物调查及考古发掘的结语,我们可知此遗址延续时间长(从北朝到金元)达千多年,面积大(约4至5平方公里),出土文物多(仅1996年,该村村民在建房时,一次就出土瓷碗312件,筒式匣钵两个)。平常征集的就更不胜枚举,仅“鲁南民俗馆”李天丰同志在社会上征集的瓷玩具就达百件以上。更可喜的是,他征集到了中陈郝遗瓷窑烧制的动物交媾的小动物玩具,这可真是少有的发现。从他征集的动物玩具看,中陈郝烧制的瓷玩具,形象独特,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从而可以看出,中陈郝烧制玩具的技艺是十分精湛的。由于烧瓷业的不断兴旺,中陈郝在这一阶段,也就成了这一地带(邹、滕、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的皇权机构,在这里设立了“巡检司”,知县张栾建,隆庆间知县王琰,设陈郝集公馆,内额省方亭,今废。开设了集市贸易,烧香拜佛之人来往不绝,现在传说中的“九庙”还仅存一庙,即奶奶庙,还依然享受着人间烟火。十桥中的一桥即罗锅桥,依然承受着人来车往之役。七十二座罐瓦窑,已被“山东大学历史系”和枣庄博物馆解剖数座。埋藏地下千多年之久的各类瓷器又重见了天日,从而又依希再现了当年这座古村镇的光彩。古老的中陈郝,又招来了瓷器考古者不断光顾,仅日本瓷器考古的学者,不论是官方还是私人,多次来此考查,为瓷器烧制业的研究,提供了一所宝库。

当代杂志2021年第3期目录

三年重评一次。从第九版2021-2023目录里摘一部分吧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学报外国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管理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术月刊教育理论与实践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当代教育论坛思想理论教育当代教育科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科学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基础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考试人民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历史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物理教师物理教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高校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大学教育江苏高教重庆高教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大学教学高教探索思想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分割线------------------------下边这几个是特别推荐、相对容易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教育学刊高教探索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几率高。

《当代》,1979 年6月创刊,为季刊。1981年改为双月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封面“当代”二字为今明{孔卧洛特·哈日达格(蒙)}先生设计。《当代》是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获奖刊物,奉行文学克隆真实的宗旨,坚持以文学关注现实关注百姓人生的立场,被公认为现实感最强的中国大陆文学刊物。长期关注读者趣味,尊重读者权利,相信读者格调,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原创期刊之一和最受欢迎提文学品牌之一。

新版(第七版)有六十本左右。例如:《高等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管理》《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其中几个通过期刊之家(qikanzj)是可以进行投稿的,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与职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父母必读  继续教育政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语文)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建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外语)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历史、地理)历史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数学)数学教育学报 数学通报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物理教师教学研究版(化学)化学教育 化学教学(生物)中学生物教学

乐活老年杂志2020年第3期目录

中国咱姥咱咱两人间第三间哪里能买到,我觉得这个应该很难吧。

青年学报2019年第3期

罗翔(1977年-),中国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帅和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厚大法考刑法主讲教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在学校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刑法总则、刑法分则、经济刑法、刑法研讨等多门课程。1995年,罗翔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习,并于1999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随后前往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于2002年获得刑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刑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罗翔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执教,期间于2009年至2010年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交流访问,2013年至2014年前往杜克大学访问。在校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欢迎的十大教师称号,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初,因其《罗翔讲刑法》系列视频中讲解法考知识点时的幽默风趣,形成网络爆红。同年3月9日,受邀请正式入驻B站,一天内站内粉丝数突破百万。2020年10月25日B站粉丝突破1千万,成为继老番茄后第二位粉丝破千万的up主。作品一、独著《圆圈正义》、《刑法学总论》、《刑法中的同意制度》、《冲出困境的罪刑法定原则》、《中华刑罚发达史》、《刑法学讲义》。二、发表文章1、 狂热的魔咒理性的自负——《自由·平等·博爱》读后及对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政法论坛》2018年第5期2、法益理论的检讨性反思——以敲诈勒索罪中的权利行使为切入,《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年第2期3、 论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侵蚀——以刑事司法中行政鉴定的乱象为切入,《行政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4、 犯罪构成与证明责任,《证据科学》2016年第4期5、 论打击错误的处理原则——法定符合说之检讨,《暨南学报》2014年第8期6、 结果无价值论之检讨,《法学杂志》2014年第2期7、 论人道主义刑罚理论,《暨南学报》2013年第7期8、 刑法第306条辨正,《政法论坛》2013年第3期9、 从法益到风俗——性刑法的惩罚边界,《暨南学报》2012年第1期10、 论对同意的认识错误——以性侵犯罪中的假想同意切入,《清华法学》2010年第1期11、 论财产犯罪中对数额的认识错误,《法律适用》2009年第2期12、 论欺诈型强奸,《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13、 大陆与澳门罪刑法定原则之比较,《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4、 论法条竞合的兜底作用,《法律适用》2006年第7期15、 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死刑复核制度,《中国司法》2006年第7期16、 与精神病人发生性行为构成犯罪的惩罚原则,《人民司法》2006年第3期17、 英国性犯罪视角中严格责任之考察,《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18、 吸收犯之再认识,《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19、 犯罪构成理论的创造性转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0、 法条竞合的另一种诠释,《刑法评论》第4卷21、 “疏忽强奸的一种论证:对男权主义强奸法的检讨性反思”,《刑事法评论》第15卷22、 “回溯与前瞻——女性性自治权的刑法保护”,《河北法学》2008年12期

一、专著: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论文:1 让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郑州日报,2009年10月16日,理论版;2 泛媒体时代的网络批评和舆论监督,新闻爱好者,2009年10月下;3 网络语境下民意权利与决策权力协商的意义,新闻爱好者,2009年8月下;4 新媒体语境下危机传播扩散的加速趋势透析,中州学刊,2009年3 期;5 媒体舆论监督失范与新媒体条件下的监督合力模式构建,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6 新媒体语境下“监督合力”的可能性与路径探索,新闻知识,2009年3期;7 网络对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变革,当代传播,2009年1期;8 重视舆论引导,也要遵从民意,郑州日报,2008年12月5日,理论版;9 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网络之变,青年记者,2008年3月上;10 网络编辑多重整合功能之分析,编辑之友,2008年2期;11 网络民意表达的实质是公民的权利表达,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12 黑镜头”里的微笑——新闻摄影乐观表达灾难的价值和技巧,新闻知识,2007年12期;13 台湾联合新闻网的公众参与机制述评,青年记者,2007年12月上;14 差异化诉求,日常题材新闻摄影的创新之道,传媒观察,2007年10期;15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3期;16 评论权力符号的生成与“公民写作”期待,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5期,并被2006年22期的《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三、科研课题:1 县域政治运作的实践逻辑与改革方向,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子课题《新闻报道中的县域典型政治》,在研;2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湖北服务研究,2005年湖北省社科规划课题,已结项;3 网络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研究,200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在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