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

发布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设置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国—东盟、文学、经济学、语言学以及法学等栏目,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大力刊发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及处于学术前沿的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稿件。

《浑沌学纵横谈》(苗东升、刘华杰著)、《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中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天涯芳草》、《博物人生 》、《植物的故事》等。 刘华杰,论自然科学的有限性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6期。刘华杰,浑沌的意义与指称,《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5期。刘华杰,熵量守恒定律没有物理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3期。刘华杰,论浑沌对决定论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12期。刘华杰,百年非线性动力学浑沌思想简史,《自然辩证通讯》,1995年5期。刘华杰,“伺服”与“役使”,《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3期。刘华杰,方法的变迁与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刘华杰,分形之父芒德勃罗,《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1期。刘华杰,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哲学研究》,2000年1期。刘华杰,休谟问题组与浑沌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期。刘华杰,格路谓词的表示与科学实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5期。刘华杰,“反科学”种种:一种语义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刘华杰,关于对因果性一个教条的质疑,《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刘华杰,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8期。刘华杰,《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7卷第2期,2008年。Liu Huajie, Instability, Modus ponens and uncertainty of deductio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1, N 4, 2006, 658-刘华杰,博物学与自然美:植物茎手性一例,《艺术与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67-76页。刘华杰,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7卷第3期,第64-73页。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6期,第17-23页。刘华杰,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绿叶》,2010年11期,总第149期,第35-42页。刘华杰,博物学与地方性知识,见:江晓原、刘兵主编,《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3-61页。刘华杰,近代博物学的兴起,见:刘兵等主编,《新编科学技术史教程》,第14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2-232页。刘华杰,博物学论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6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刊 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期季刊创刊时间1995年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主编吴尽昭执行主编黄祖宾编辑出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50/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8462国内总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内邮发代号48-96国外代号4765Q国内定价00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95年,季刊,以反映和传播自然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构想和新技术成果为宗旨,设置有科技史研究、计算机技术、数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化学化工研究等栏目,尤其以科技史研究为特色栏目,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在海内外进行组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文末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3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现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广西民族学院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民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中国百越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以及广西文史馆馆员等职务。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2003年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3年被评为“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2004、2006年先后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第一任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 (合作)专著 成都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6万字专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30万字专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和2002的10月重印 2001年获安徽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02年获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2月获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25万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05年12月出版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一辑(副主编)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二辑(合作主编) 中华书局2007年4月出版博士原创学术论丛(7本)(唐金海 陈国恩 周斌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权绘锦:《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龚金平:《开放视野下多维对话关系的构建——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罗显勇:《梦中的国土——后现代语境中的乡土小说的文化母题及现代性特质》刘海波:《20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刘俐莉:《战争苦难与女性成长——20世纪中国女性的战争书写》杨蓉蓉:《学府内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 1、从苏曼殊到郁达夫──现代浪漫抒情小说发展的一个侧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88年第3期《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2、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1990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3、《柔石小传》补正两则 《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4、论五四文学的自我表现特征 《学术论坛》1993年第5期5、论现代浙江作家群的崛起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4年第5期转载 1995年宁波师院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6、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95年第12期转载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宁波市第五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7、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 对人性的探索 《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6年第6期8、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摘录1997年获宁波市文联优秀评论奖二等奖9、论中国“自由”派文学 《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转载《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1998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社会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 《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11、30年代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中的沈从文小说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摘录12、浪漫的传奇──论抗战时期的新浪漫派小说 《江汉论坛》1999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9年第11期转载13、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回顾与反思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14、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论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15、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的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16、五四浪漫主义的局限与衰落 《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7、“感伤的行旅”──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 《宁波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18、闪光的浪漫主义流星──论新时期的知青小说 《文学评论》1999年青年学者专号19、世纪初的启蒙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萌芽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2期20、《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小说”吗? (易竹贤)──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中的观念与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21、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潜在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22、民族精神的延续与新生──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人文论丛》2000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3、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24、回归、新变与泛化──论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 期25、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 《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26、周作人思想蜕变问题的再检讨 《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7、“历史反思”应该具有历史感 《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1期28、论浪漫主义的自由本质——兼及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长江学术》第2辑(2002年)29、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2年12期转载30、《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31、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道家色彩 《文学评论》2002年专号32、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朱华阳) 《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2003年3期转载33、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34、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左敏)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5、小说稿费制与清末民初的文学变革(左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36、再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易竹贤) 《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37、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2期转载38、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9、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40、论池莉的小说创作(王艳)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41、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孙德高)《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42、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综论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43、论冯至叙事诗中的现代意识(刘悠扬) 《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7期转载44、龙泉明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45、还原历史的真相——关于舒芜和七月派的几个问题(朱华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5年第12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7年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46、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魏家文) 《中国电影年鉴》(2005年)47、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48、《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权绘锦)《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49、略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庄桂成) 《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1版理论周刊50、文学的审美泛化(庄桂成) 《人民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九版51、“拉普”文学观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2、《堂·吉诃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3、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问题与巴赫金形象(雍青)《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4、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九十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吴矛)《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6年第8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论点摘编55、张承志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王淼怡) 《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56、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 《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4期转载57、《萧萧》、《丈夫》、《三三》、《贵生》的版本问题(孙霞) 《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1期58、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59、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60、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意识(张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61、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62、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联想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63、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及其经验 《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64、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65、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66、商品拜物教与作家的创作心态 《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67、“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用300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观点69、沈从文小说《静》的空间形式(吴翔宇) 《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70、“革命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西南师范大学学报》71、论应修人诗的牧歌风味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72、巴人乡土小说探析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73、郁达夫小说抒情风格的演变 《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5期74、“五四”文学的文化品格 《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75、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文学史分期问题──与近现代文学合并说商榷《宁波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76、巴人作品中的宁波方言 全国第三届巴人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1年11月77、鲁迅《狂人日记》新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78、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 《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79、关于《沈光文与晚明易学》一文史料失实及沈光文祖籍问题《宁波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80、论“自我表现”的多重涵义 《广西民院学报》1994年第1期81、巴人作品使用宁波方言得失略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82、方方池莉谈创作 《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1期83、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问题 《广西民院学报》1995年增刊84、文学的民族化方向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85、自由主义文学与启蒙思潮 《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86、整体世界史观与文学的民族化 《宁波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87、巴人作品宁波方言词语释义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88、中国现代文学为何较少深刻性 《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89、“男性的音调”:论郭沫若的《女神》 《中国新诗研究》1998年第2期90、禅意与佛性──论废名小说 《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91、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郭沫若《女神》综论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92、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93、现代派文学背景中的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洛阳师院学报 》2001年第6期94、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池莉创作简论(王艳) [香港]《新亚论丛》2003年第3期95、新月派诗与婉约派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96、论闻一多的“文化国家主义”(孙德高)《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97、情感的矛盾与艺术的超越——论闻一多的爱情诗(魏家文)《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98、萧红的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任秀霞) 《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99、“拉普”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5期100、游走于多重文学思潮之间——论林徽因的诗歌道路(王一珂)《创作评谭》2004年第4期101、中国乡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浮躁》《废都》《高老庄》的精神症候分析(王俊)《文艺评论》2004年第5期102、透射理性之光的浪漫情怀——论萧红小说创作风格(万娟)《创作评谭》2005年第2期103、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陈国恩教授访谈录 《文学教育》2005—07(下)104、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105、爱情的想象与恋爱的告白——“湖畔”与“新月”情诗比较论《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6、心中有良知 彩笔写春秋——评龙志毅的长篇小说《政界》 《贵州作家》第1辑107、鲁迅和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湖北省作家协会2005年文学讲习班纪念特刊》108、《世界美文精选》序 《写作》2006年第2期109、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论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 《珞珈讲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110、新的开拓 新的挑战——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111、受虐倾向与权力欲望——余华早期小说人物心理分析及其他 (王钟屏)《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112、意识到的启蒙主义的历史限度——论《祝福》中的“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2、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2005—07(下)3、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4、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 (参编)教材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5、当代中国文学 (参编)教材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ISBN 978-7-900725-12-7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有2个,一个社科版一个理工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最新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就是普通期刊,啥核心也不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设置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国—东盟、文学、经济学、语言学以及法学等栏目,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大力刊发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及处于学术前沿的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稿件。

主编谢尚果执行主编秦红增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版日期单月15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围绕某一学科焦点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主打栏目”,力邀学术名家担任主持人(封面学者),刊发论文注重国际视野、关注社会焦点、突出地域文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给予评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作者所覆盖的地区为《今日民族》的9倍多。这一方面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民族学研究中受全国的民族学学者关注度高,对该学科的研究与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张泽青先生曾在《中国期刊协会通讯》上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了评价:“我国期刊另外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是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使得期刊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主动向刊物提供一流水平的稿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把人类学研究作为期刊的特色,刊登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引起不少国家学者的关注。”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个杂志编得越来越好……是中国人类学能够联系两岸三地的一份学术期刊。”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学报界的独秀峰”。据“中国知网”统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构用户总计四千多个,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挪威、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订阅,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必读刊物。在中山大学,被认可为社会科学类重要期刊一类B级;在南开大学,被认可为二级学科(人类学)的一类期刊。 本刊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本刊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品位,要求所有来稿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须完整,规范(主要限于作者直接阅读并引用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的文献)。论文必须包括:题名(20字以内)、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参考文献(3条以上),如系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此外必须附上前五项内容的英文。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应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200字左右,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城市、邮编、电子信箱。本刊实行以学术价值为唯一依据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收稿后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意见。稿件恕不退还。坚决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以及剽窃虚构等学术造假行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主编谢尚果执行主编秦红增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版日期单月15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围绕某一学科焦点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主打栏目”,力邀学术名家担任主持人(封面学者),刊发论文注重国际视野、关注社会焦点、突出地域文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给予评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作者所覆盖的地区为《今日民族》的9倍多。这一方面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民族学研究中受全国的民族学学者关注度高,对该学科的研究与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张泽青先生曾在《中国期刊协会通讯》上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了评价:“我国期刊另外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是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使得期刊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主动向刊物提供一流水平的稿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把人类学研究作为期刊的特色,刊登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引起不少国家学者的关注。”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个杂志编得越来越好……是中国人类学能够联系两岸三地的一份学术期刊。”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学报界的独秀峰”。据“中国知网”统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构用户总计四千多个,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挪威、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订阅,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必读刊物。在中山大学,被认可为社会科学类重要期刊一类B级;在南开大学,被认可为二级学科(人类学)的一类期刊。 本刊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本刊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品位,要求所有来稿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须完整,规范(主要限于作者直接阅读并引用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的文献)。论文必须包括:题名(20字以内)、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参考文献(3条以上),如系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此外必须附上前五项内容的英文。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应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200字左右,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城市、邮编、电子信箱。本刊实行以学术价值为唯一依据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收稿后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意见。稿件恕不退还。坚决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以及剽窃虚构等学术造假行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设置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国—东盟、文学、经济学、语言学以及法学等栏目,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大力刊发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及处于学术前沿的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稿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