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初中历史德育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初中历史德育论文摘要

给你发一份呗!

现代教育在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强调人面向社会的发展时,却忽视了人的生存本身,忽视了“照料人的心魄”这一教育的永恒使命。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对灵魂的深入关照恰恰是现代教育所欠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新颁布的中学课程计划中,理科类学科的课时比例在相对减少,文科类、音体美等学科的课时比例得到保证或有所增加,研究性课程、活动课程得以凸现。这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课程属人文素质课程。而目前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都是功利性色彩浓,缺乏人文性。历史学科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历史学科包含了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包含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包含了许多音乐、服饰、绘画、建筑等精彩内容。历史学科曾是一门人气比较旺的学科,招徕许多人士的关注和学习,普通老百姓也乐意了解一二。由于历史学科人文精神的失落,出现了教材不关注“人”,教师不激发“人”,高考更不把人当“人”和教师讲得起劲、学生背得卖力、考后忘个干净的现象,以至于许多学生逐渐厌恶历史、远离了历史,使历史教学出现了人气渐失的尴尬局面。过去我们简单地看待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把历史知识等同与教科书,因此也把历史教育中的传承功能看死了,以致于民族认同、文化归属感、爱国心等深层次的课程功能,也都建立在“背”“考”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从目前整个中小学历史教育课程体制看,一个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学习三年历史课程,内容为简单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如果他能上高中,在高一年级能深入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如果他选择理科,则不再学习历史课程。在通常情况下,大约5/6的高中生选择理科,这样看来,绝大部分人一生中只能接受3——4年的历史教育,其中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只能有一次基础性的学习机会(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情况是:开设3门必修、6门选修课课程。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机会要多些)。又如在观念上,关于战争史的内容很多同学都感兴趣,但是一见到或一听到战争的残暴性有的学生往往会发出阵阵无谓地甚至认为有趣地笑声,有学生还为希特勒辩护:希特勒是爱国的,他的种族理论符合物种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战争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只要有战争,就一定有伤亡,希特勒不对二战中死亡的生命负责;战争不由希特勒发动,也将由x特勒发动。这说明:一、人文主义教育不足,致使学生缺乏对人类生命敬畏和对人类文明应有的尊重;二、世界意识教育不足,所谓世界意识,就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这也反映了学生人格的扭曲。 据2001年一份来自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材料显示,有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教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地承认,“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的作业就是打瞌睡” ,等等。尽管这份调查主要是在高二年级中进行的,有一定的客观影响因素,但是,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过去传统的历史课堂,大多数充其量只不过是机械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和对学生反复施以机械式的所谓“强化训练”的场所,而非生命活力不息涌动的生活场所。直言之,这样的历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显然是完全割裂开来的!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究竟缺失什么?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中学历史课堂却恰恰严重缺失了人文气息这一重要特性。一、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人”这里所说的“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基本上被完全扼杀。于是,我们就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在历史课堂里,所谓“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地成了课堂教学的惟一强势权威者,学生则相应地沦落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在这样的历史课堂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只不过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同样都是非常可怜的。即,他们是工具,是“物”,但惟独不是真正有生命意义的“人”。 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曾讲过这样一段真实的经历——当年,他有一名在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得意门生,在升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元旦节给他寄来了一张精美的贺年卡。贺卡上写这样几句顽皮的话:“亲爱的老师,真抱歉,当我给您寄这张贺卡时,我才突然发现,您花费了那么大的心血教给我的那些历史知识,我已经将它遗忘在早晨长跑的跑道上了,湮没在拥挤嘈杂的餐厅里了,丢失在周末联欢的舞会上了……。真不好意思,现在,您辛辛苦苦教给我的历史,我已经又把它们全部奉还给您啦!……” 这个案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从这位刚刚离开中学校门的学生那略带调侃意味的无奈话语中,我们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显然,在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是备受推崇的,它一向被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来看待。然而,上述案例却表明,事实上,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即便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做得最扎实、最有效的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其教学效果也远不是像我们主观上估计的那样高,那样好。为什么学生离开我们中学的历史课堂才仅仅四个月就基本上将那些看上去已经烂熟于心的历史基本知识很快遗忘了呢?为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除了知识点的接受之外,从历史课上就再也没有感受到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呢?很明显,一个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将历史课完全窄化为只是历史知识的单一授受与识记了,而且,这种对历史知识的教与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与死记硬背。于是,学生就不再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已经相应地变成完全丧失了“自我”的被动的知识“储蓄罐”了。这样,我们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也就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知识线或者知识面了。由此而言,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自己把原本“活生生”的历史抽去了灵魂而教“死”了。二、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情”所谓“情”,即情感。它是笔者所称的“有生命的历史”的内核,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里,教师却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着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着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比如,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教参规定的内容授课,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学生现实而新颖的问题或想法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更是“压制打击”,使学生想说的话不能或不敢表达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纪律、秩序的良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性、封闭性,教师经常的教学语言是:“注意了,转过身来”;“安静下来,注意听讲”;“我们继续讲;你们不听是吗?不听就算了。”这种过程其实教师反而是被动的,当然,也压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奇心与自主性,封闭不交流造成学生心胸狭窄,不愿与同伴共同克服困难。也就是说,教师的劳动没有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人,教师自己也成了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了。在这样的课堂里,既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也不可能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诗意的生成。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固有的生命价值就得不到确认,情感缺少交融,人性的光芒被遮蔽,最终,“情感”也就被异化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和可怜的认知工具了。三、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魂”这里所说的“魂”,即思想。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读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并且从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太可能达到“明智”的境界。所以,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当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历史课堂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就必然是“死”的课堂和“无用”的课堂。然而,如上问卷调查所列,在我们某些地方的中学历史课堂里,居然有高达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这就难怪为什么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调查问卷中,竟会有多达7%以上的中学生明确地认为中学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了。 据报道,2001年2月初,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曾在我国文化教育水平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武汉和深圳等四个城市对14~28岁之间的1065名青少年,进行过一次《青少年中国历史知识现状》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祖国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极不令人乐观的。在这份范围并没有超出初中历史课本内容,满分为100分,而且绝没有偏题怪题的问卷调查下,全体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仅为69分;如果以60分为及格,则全体受访者的及格率只有5%。据披露,在回答是什么人“1860年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这一历史常识性的简单题目时,正确选择了“英法联军”的只占受访者的8%。关于他们了解中国历史知识的途径方面,占9%的受访者回答是通过学校教育(课堂)获得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学历者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深,大专以上学历受访者的得分只比整体的平均得分仅仅高出77分;同时还发现,25~28岁的青年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要明显低于17~24岁的青少年,尽管他们受教育的年限要高于该年龄段的青少年。 在这份调查材料中,有一个矛盾现象应当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即“高学历者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深”,并且“25~28岁的青年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要明显低于17~24岁的青少年”。那么,这种与知识积累规律似乎是相矛盾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些受访者在学校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或“强制性”的,而这种教育方式所造就的只不过是学生的机械“短时记忆”而已,并非“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与反感。所以,一旦他们出于一种应试的功利性目的而不得不学这些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在通过或考过之后,要不了多久必然会很快遗忘了。可见,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的话,那么,我们不可能指望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当历史的鲜活形象被分割成死气沉沉的概念的时候,历史本身即被窒息了,学生受得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在这之中,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更没有理想与热情,他们既对生活缺乏正确的判断,在未来的生活中就将是一个盲人。中学历史教育必须改弦更辙,走出所谓“学科教学”的死胡同,还历史课堂以生气,还学生教师以生气,养成人文素质,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尽可能全面的准备。学校的作用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就目前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并不能完全称得上上述意义的教育。

初中历史德育论文

自己去找 网站告诉你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asp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lw/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8、体育论文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12、论文商务中心 13、法律帝国: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_dir/jy/lw/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参考资料:

这是和谐德育 和德育论文一样 一个概念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国内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  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许多新特点。  从理论上讲,所谓“和谐的高校德育环境”就是能使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德育环境,也是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德育环境,它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和谐社会下的高校德育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和谐开放性。  和谐社会本身倡导和谐下的开放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下的高校德育环境不论在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影响的渗透上,还是在发展的时空无限性上都要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性。德育环境本身通过寓教于境的间接教育方式向德育对象开放,通过有形的、无形的综合教育,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内容,促进了德育教育向道德自觉的转化。  和谐规范性。  “无规何成方圆”、“有条”则“不紊”,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因此高校德育环境要具有一个规范的制度环境,以保证高校德育环境的自身和谐,实现和谐发展。它主要包括高校德育的管理体系、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这种和谐规范性不仅保证了教师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内容的视角及学生道德品质知识的掌握,还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  和谐优化性。  高校德育环境的和谐优化形式指德育环境系统能够在人工干预最小的情况下高效地分配资源,提高有效性,不断优化自身的内部环境及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和谐,以不断融入这个和谐社会。另外,高校德育环境是全球化下多种思维高度激发的“发酵器”,大量的意见在其中碰撞、协同,高校德育环境只有发挥和谐优化性才可以通过自由化及人工结合逐步递归,为形成健康、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做出贡献。  生态和谐性。  在和谐社会下,高校德育环境要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巩固真正的和谐,高校德育环境从“生态德育”出发,在“生态平衡”氛围中达到了自然———学生———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讲,高校德育环境,在建设中突出自然环境的教育品位,将学生的活动与整个自然、社会生态平衡系统放在一起考虑,坚持以“绿色带人气”的德育环境理念,努力创建“和谐的绿色校园”  把握当前社会和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及要求,探索并构建和谐德育教育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推进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自己的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地球不受到污染。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一张小纸屑开始做起。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环保”这两个字写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十分的困难。如果我们不做到“环保”,那么也许在五年后,也许在十年后,也许就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世界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可能是天灰蒙蒙的,到处都可以看到垃圾,每隔三两天就会来一次沙尘暴,就会来许许多多人们无发想象的事情…… 最近,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最近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万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我外婆家附近有一条小河,以前清澈见底,我的姐姐、哥哥小时候常常在小河里游泳,和他们的小伙伴们在水中嬉戏,叔叔、阿姨们也常常在这小河中洗衣服、洗菜······,而如今,小河旁建造了一个化工厂,把生产的废水排放到河里,原本那清澈见底的小河渐渐变成了黑黑的散发着怪味的小河。大人们再也不去小河洗衣服洗菜了,小伙伴们也再也不去河里嬉戏······ 我多么怀念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啊!我想: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力及千秋的大事啊!如果我们在这样污染水,那我们可以用的水资源就会越来越少,我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生存的条件。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环境,不要让淡水变成污水,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共同的家园里,应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首先要学习环保知识,阅读环保书籍、报刊,丰富我们的环保知识,才能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爱护我们的“大家庭”。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东西,很流行,那就是“一次性筷子”,很卫生很方便,其实它不仅不卫生,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木材,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大大低于全世界22%的平均水平,而我们却依旧铺张浪费。 日本却将我们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廉价收购,回收制造价值昂贵的轮船,他们是如此的精打细算,而我们却如此的挥霍浪费,这难道不耻辱吗?绿色就在我们的涂抹下渐渐变暗了,森林减少,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凶猛的沙尘暴就会趁机侵入,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不仅是一次性筷子在侵吞着森林,还有贺卡,逢年过节,生日聚会,人们都喜欢送贺卡,以表自己的心意,殊不知,制作贺卡要砍掉大量树木。树木可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如此粗暴地对待它,它必定会向我们警告: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野生动物灭绝,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将如何去面对,如何去保护,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看到朝气蓬勃的绿色,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保护森林,多植树木,树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附粉尘及有害气体,如今,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的确越来越糟了,工业废气严重污染了清洁的空气,而工业废水也是毫不留情地硬拉清澈的淡水与其同流合污,我们真的有必要多植树木来改善空气质量,况且,树木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其接触的生活环境是鱼水的关系,我们人类就如鱼离不开水一样,以环境为载体而生存。我们生存所依赖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而且还包括社会环境。 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存的优厚物质条件,我们的吃穿住行离不开它,但是,大自然有它的规律,那就是自然规律,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一规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惩罚;如果我们尊重这一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尽情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有古代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典故,也有现代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秀美山川的壮举,这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典范。但也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在“文革”时期,大炼钢铁,动用全部的人力物力搞土灶炼铁,结果荒废了农业生产,劳民伤财;大量的开荒毁林毁草,结果是满山的沟壑,秃山光岭,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劣。我们恨透了沙尘暴,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 社会环境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现在提倡的创建和谐社会,其实就是要创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人人平安幸福,家家和谐美满,祖国繁荣昌盛。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积极主动的来创造我们生活的环境,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

1 环境保护小论文 现在,人们都不怎么爱环境。例如: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乱砍滥伐、工厂排出的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等等都是危害环境的行为。随地吐痰可能使人的某种传染病,例如肺结核,这种病的传染性很大。乱扔垃圾,对这个地方的卫生以及美观有重大关系。乱砍滥伐,人人都知道,乱砍滥伐是一种不爱护环境的行为。工厂排出的废气与汽车排出的尾气有一个相同的结果,那就是这个地区会出现酸雨,工厂排出的废气与汽车排放出尾气与空气的物质结合成一起,就会形成酸雨,然后降落下来。 我们都已知道不爱护环境及给地球带来了麻烦,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避免受到这种大自然的伤害,我们就应做到不再破坏环境了,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随地吐痰;二是不随地扔垃圾,使地面保持清洁;三是不乱砍滥伐,让绿色生命快乐生长;四是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都应先过滤一下。要使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我们难道还怕环境不好吗? 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如果我们人类总是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地球将来会是怎样的。那时候是荒无人烟,家家没有水,世上没有一棵大树,那不都是人类得到的报应吗?所以,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保护环境吧! 有的同学会说:“怎样保护呢?那些乱砍滥伐,都是大人干的事与我们有何关系?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不乱扔垃圾就可以保护呀!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吧! 2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万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我外婆家附近有一条小河,以前清澈见底,我的姐姐、哥哥小时候常常在小河里游泳,和他们的小伙伴们在水中嬉戏,叔叔、阿姨们也常常在这小河中洗衣服、洗菜······,而如今,小河旁建造了一个化工厂,把生产的废水排放到河里,原本那清澈见底的小河渐渐变成了黑黑的散发着怪味的小河。大人们再也不去小河洗衣服洗菜了,小伙伴们也再也不去河里嬉戏······ 我多么怀念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啊!我想: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力及千秋的大事啊!如果我们在这样污染水,那我们可以用的水资源就会越来越少,我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生存的条件。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环境,不要让淡水变成污水,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共同的家园里,应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首先要学习环保知识,阅读环保书籍、报刊,丰富我们的环保知识,才能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爱护我们的“大家庭”。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东西,很流行,那就是“一次性筷子”,很卫生很方便,其实它不仅不卫生,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木材,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大大低于全世界22%的平均水平,而我们却依旧铺张浪费。 3 日本却将我们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廉价收购,回收制造价值昂贵的轮船,他们是如此的精打细算,而我们却如此的挥霍浪费,这难道不耻辱吗?绿色就在我们的涂抹下渐渐变暗了,森林减少,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凶猛的沙尘暴就会趁机侵入,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不仅是一次性筷子在侵吞着森林,还有贺卡,逢年过节,生日聚会,人们都喜欢送贺卡,以表自己的心意,殊不知,制作贺卡要砍掉大量树木。树木可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如此粗暴地对待它,它必定会向我们警告: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野生动物灭绝,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将如何去面对,如何去保护,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看到朝气蓬勃的绿色,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保护森林,多植树木,树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附粉尘及有害气体,如今,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的确越来越糟了,工业废气严重污染了清洁的空气,而工业废水也是毫不留情地硬拉清澈的淡水与其同流合污,我们真的有必要多植树木来改善空气质量,况且,树木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都非我自己所写,网上寻找的看上去不错的3篇,形式不同,有政治性的等等,或许对你有用!

初中历史德育论文范文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2、学生大论文中心 、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2、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asp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lw/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体育论文 、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论文商务中心 、法律帝国: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中国 :新浪论文网分类:_dir/jy/lw/中国论文联盟:大学生论文库论文资料网:论文下载中心:毕业论文网:学位论文:无忧论文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找一件事,或找一个人,确定一个看法,然后找资料印证你的看法,有逻辑地论证这个看法,就可以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排名:士 农 工 商 商业在那时的地位很低,在最后一名,之后到汉朝、三国、魏、晋一直到宋、元、明、清 商业一直在攀升。现在,商业几乎已经攀升到了最高点 人们对商业和经济的认可已经很高了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国与其他国打仗,不分上下,最后打了个平手。按古代的规矩,这种情况发生就会交换两国皇帝的儿子做人质。一来二去呢,秦国就选上了后来的秦庄襄王。那个国有个叫吕不韦的人,他是个商人,想帮助那位不速之客,便去给他钱让他回国。但是秦王的儿子却看不起他,不愿接受帮助还一看见他就生气就“破口大骂”。 现在就不是这样了,这不就是商业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吗?

初中历史德育论文题目

浅论闭关锁国的危害

1、试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近卫军与皇帝的关系  2、马尔克与5-9世纪的法兰克社会  3、曼与马尔克的比较研究  4、论林志纯关于中国城邦制与封建制的研究  5、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公民教育研究  6、白月桥历史教育思想研究  7、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发展研究(2009-2015)  8、沪台两地最近版本初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9、近年(2010-2015)高考历史选择题量化统计研究  10、江西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变化走向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  11、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卷历史选择题分析  12、建国初期(1949-1953)中学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13、阶级斗争史观的式微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影响探究  14、高中历史教材静态难度的定量比较研究  15、高中历史教材中历史地图的比较研究  16、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17、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历史教材中世界史体系的演变分析  18、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罗马帝制研究  19、试论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与教学的衔接  20、新课程背景下亚非拉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现状分析研究  二十个好写的历史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内容如下:1、大学德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2、大学德育应重视大学生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3、试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德育4、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5、知耻:大学德育底线探析6、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7、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目中的班主任8、大学德育环境的网络化研究9、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10、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11、当前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2、大学德育新探13、关怀:大学德育的重要手段14、大学德育应注重关怀15、大学德育与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16、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17、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18、大学生中的“异化”现象与大学德育19、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20、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

《搭建实践活动体验平台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解放天性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浅议优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摘要

EF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历史机智教学。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历史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臵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名词的理解,如“商鞅变法”,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商鞅之死是否说明变法失败了?”,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加深对这一改革措施的掌握,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入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递进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如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多方位思考,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如生产力的发展是思想领域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等。   实际教学中,以上几种形式是互相结合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是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当然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还有赖于教师的讲授能力。   二、创设合理性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历史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经济、文化现象,自主地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历史。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宗教问题、旅游问题、考古知识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历史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历史知识源远流长,每堂历史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以故事介绍的诱入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可以简单的叙述一下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以及炎黄时期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介绍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产生以及影响时可以引伸到现实生活中,以身边的实例来讲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例如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可以以太和回民的现状为例,这样更加合理的导入本课内容。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历史名词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其原因和影响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答题的要点,运用了哪些历史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历史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南京条约》时,第一关键主要是讲清条约内容,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辛丑条约的影响时,这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又如小农经济的影响与东西方差距的讲解,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有些课题要列表和史实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表格,用谈话式分析史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讲授法为主,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也可提高问题,使讲授内容步步深入,切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有助于课堂调节。对于一些较难例题,切忌蜻蜒点水,不深不透。采取练习法为主,以练代讲,应在必要时启发思路,以免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分析讲解,节约课堂时间练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强历史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历史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历史思想与方法等。 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历史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题意,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比较以前掌握的历史问题、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横向比较,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例如,讲到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时,就可以联系旧三民主义的影响。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且复习了过去的历史知识。于是,通过联想与类比,此问题的解法就简便得多,并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历史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历史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如“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正面讲解及运用反例和逆向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重视及时调节的作用,稳定有意注意,培养思维的适应性与持久性,是历史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素质有差异,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某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口味,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会出现波动,必须进行及时调节,此时,可利用刺激物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比如,教师讲课时,可加重语气与声调,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指出错误引起同学反思,或转讲为练,以练代讲,使学生对课堂的有意注意得到稳定,保持课堂的良好状态。 渗透教学思想与历史方法,是历史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历史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例如,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历史思想与历史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历史记忆性强、灵活性强、趣味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 白钢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词典》 作者:中国近代史词典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者:胡绳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现代教育学基础》 作者: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教育在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强调人面向社会的发展时,却忽视了人的生存本身,忽视了“照料人的心魄”这一教育的永恒使命。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对灵魂的深入关照恰恰是现代教育所欠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新颁布的中学课程计划中,理科类学科的课时比例在相对减少,文科类、音体美等学科的课时比例得到保证或有所增加,研究性课程、活动课程得以凸现。这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课程属人文素质课程。而目前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都是功利性色彩浓,缺乏人文性。历史学科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历史学科包含了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包含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包含了许多音乐、服饰、绘画、建筑等精彩内容。历史学科曾是一门人气比较旺的学科,招徕许多人士的关注和学习,普通老百姓也乐意了解一二。由于历史学科人文精神的失落,出现了教材不关注“人”,教师不激发“人”,高考更不把人当“人”和教师讲得起劲、学生背得卖力、考后忘个干净的现象,以至于许多学生逐渐厌恶历史、远离了历史,使历史教学出现了人气渐失的尴尬局面。过去我们简单地看待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把历史知识等同与教科书,因此也把历史教育中的传承功能看死了,以致于民族认同、文化归属感、爱国心等深层次的课程功能,也都建立在“背”“考”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从目前整个中小学历史教育课程体制看,一个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学习三年历史课程,内容为简单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如果他能上高中,在高一年级能深入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如果他选择理科,则不再学习历史课程。在通常情况下,大约5/6的高中生选择理科,这样看来,绝大部分人一生中只能接受3——4年的历史教育,其中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只能有一次基础性的学习机会(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情况是:开设3门必修、6门选修课课程。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机会要多些)。又如在观念上,关于战争史的内容很多同学都感兴趣,但是一见到或一听到战争的残暴性有的学生往往会发出阵阵无谓地甚至认为有趣地笑声,有学生还为希特勒辩护:希特勒是爱国的,他的种族理论符合物种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战争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只要有战争,就一定有伤亡,希特勒不对二战中死亡的生命负责;战争不由希特勒发动,也将由x特勒发动。这说明:一、人文主义教育不足,致使学生缺乏对人类生命敬畏和对人类文明应有的尊重;二、世界意识教育不足,所谓世界意识,就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这也反映了学生人格的扭曲。 据2001年一份来自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材料显示,有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教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地承认,“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的作业就是打瞌睡” ,等等。尽管这份调查主要是在高二年级中进行的,有一定的客观影响因素,但是,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过去传统的历史课堂,大多数充其量只不过是机械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和对学生反复施以机械式的所谓“强化训练”的场所,而非生命活力不息涌动的生活场所。直言之,这样的历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显然是完全割裂开来的!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究竟缺失什么?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中学历史课堂却恰恰严重缺失了人文气息这一重要特性。一、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人”这里所说的“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基本上被完全扼杀。于是,我们就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在历史课堂里,所谓“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地成了课堂教学的惟一强势权威者,学生则相应地沦落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在这样的历史课堂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只不过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同样都是非常可怜的。即,他们是工具,是“物”,但惟独不是真正有生命意义的“人”。 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曾讲过这样一段真实的经历——当年,他有一名在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得意门生,在升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元旦节给他寄来了一张精美的贺年卡。贺卡上写这样几句顽皮的话:“亲爱的老师,真抱歉,当我给您寄这张贺卡时,我才突然发现,您花费了那么大的心血教给我的那些历史知识,我已经将它遗忘在早晨长跑的跑道上了,湮没在拥挤嘈杂的餐厅里了,丢失在周末联欢的舞会上了……。真不好意思,现在,您辛辛苦苦教给我的历史,我已经又把它们全部奉还给您啦!……” 这个案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从这位刚刚离开中学校门的学生那略带调侃意味的无奈话语中,我们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显然,在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是备受推崇的,它一向被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来看待。然而,上述案例却表明,事实上,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即便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做得最扎实、最有效的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其教学效果也远不是像我们主观上估计的那样高,那样好。为什么学生离开我们中学的历史课堂才仅仅四个月就基本上将那些看上去已经烂熟于心的历史基本知识很快遗忘了呢?为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除了知识点的接受之外,从历史课上就再也没有感受到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呢?很明显,一个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将历史课完全窄化为只是历史知识的单一授受与识记了,而且,这种对历史知识的教与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与死记硬背。于是,学生就不再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已经相应地变成完全丧失了“自我”的被动的知识“储蓄罐”了。这样,我们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也就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知识线或者知识面了。由此而言,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自己把原本“活生生”的历史抽去了灵魂而教“死”了。二、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情”所谓“情”,即情感。它是笔者所称的“有生命的历史”的内核,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里,教师却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着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着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比如,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教参规定的内容授课,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学生现实而新颖的问题或想法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更是“压制打击”,使学生想说的话不能或不敢表达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纪律、秩序的良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性、封闭性,教师经常的教学语言是:“注意了,转过身来”;“安静下来,注意听讲”;“我们继续讲;你们不听是吗?不听就算了。”这种过程其实教师反而是被动的,当然,也压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奇心与自主性,封闭不交流造成学生心胸狭窄,不愿与同伴共同克服困难。也就是说,教师的劳动没有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人,教师自己也成了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了。在这样的课堂里,既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也不可能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诗意的生成。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固有的生命价值就得不到确认,情感缺少交融,人性的光芒被遮蔽,最终,“情感”也就被异化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和可怜的认知工具了。三、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魂”这里所说的“魂”,即思想。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读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并且从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太可能达到“明智”的境界。所以,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当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历史课堂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就必然是“死”的课堂和“无用”的课堂。然而,如上问卷调查所列,在我们某些地方的中学历史课堂里,居然有高达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这就难怪为什么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调查问卷中,竟会有多达7%以上的中学生明确地认为中学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了。 据报道,2001年2月初,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曾在我国文化教育水平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武汉和深圳等四个城市对14~28岁之间的1065名青少年,进行过一次《青少年中国历史知识现状》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祖国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极不令人乐观的。在这份范围并没有超出初中历史课本内容,满分为100分,而且绝没有偏题怪题的问卷调查下,全体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仅为69分;如果以60分为及格,则全体受访者的及格率只有5%。据披露,在回答是什么人“1860年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这一历史常识性的简单题目时,正确选择了“英法联军”的只占受访者的8%。关于他们了解中国历史知识的途径方面,占9%的受访者回答是通过学校教育(课堂)获得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学历者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深,大专以上学历受访者的得分只比整体的平均得分仅仅高出77分;同时还发现,25~28岁的青年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要明显低于17~24岁的青少年,尽管他们受教育的年限要高于该年龄段的青少年。 在这份调查材料中,有一个矛盾现象应当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即“高学历者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深”,并且“25~28岁的青年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要明显低于17~24岁的青少年”。那么,这种与知识积累规律似乎是相矛盾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些受访者在学校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或“强制性”的,而这种教育方式所造就的只不过是学生的机械“短时记忆”而已,并非“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与反感。所以,一旦他们出于一种应试的功利性目的而不得不学这些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在通过或考过之后,要不了多久必然会很快遗忘了。可见,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的话,那么,我们不可能指望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当历史的鲜活形象被分割成死气沉沉的概念的时候,历史本身即被窒息了,学生受得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在这之中,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更没有理想与热情,他们既对生活缺乏正确的判断,在未来的生活中就将是一个盲人。中学历史教育必须改弦更辙,走出所谓“学科教学”的死胡同,还历史课堂以生气,还学生教师以生气,养成人文素质,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尽可能全面的准备。学校的作用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就目前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并不能完全称得上上述意义的教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