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福建中医药期刊官网

发布时间:

福建中医药期刊官网

发论文可以去投稿指南网的网站看下有核心期刊,可以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个人简介里有网址 也可百度搜索

设有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临床报道、针灸与推拿、方与药、中医骨伤、临证心得、实验研究、百家谈等栏目,是广大读者、作者获取学术信息,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曾用刊名:福建中医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91,双月刊,电话:0591-83570396;Email:。不是核心期刊,不在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核心目录里。如果你要这个核心期刊目录,我可以发给你,我的邮箱

福建中医药杂志官网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若全身症状较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者,称为“流行性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最易转变他症,为常见外感症之一。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病毒性、流行性感冒以及细菌性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与中医学感冒或时行感冒相似。【方一】苏杏丸【出处】《土、单、验方选编》【组成】苏叶10份,杏仁5份。【功用】发汗解表,止咳平喘。【主治】风寒性流感、感冒,症见恶寒、咳嗽者。【方解】苏叶发汗解表,杏仁润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解表止咳之效。【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苏叶煎剂具有解热和抗菌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紫苏成分石竹烯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小鼠酚红法实验表明有祛痰作用,紫苏成分沉香醇也有平喘作用。【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或打成片剂,每服2钱,日服2到3次,温水送服。【方二】败毒散【出处】《小儿药证直诀》【组成】柴胡6克,前胡6克,太子参6克,川芎6克,枳壳6克,茯苓6克,桔梗6克,羌活5克,独活5克,薄荷3克,生姜3片。【功用】扶正祛邪,祛风解表,开肺降气。【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方解】本方是益气扶正解表的方剂,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而体虚不耐发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独活、川芎、生姜发散风寒湿邪,羌、独、川芎又善除头、身之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能散肌表之热;前胡、枳壳、桔梗下气化痰,可除咳嗽胸闷等症;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尤其是在表散药中配用太子参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从汗而解。前人以感冒时行,为疫毒所致,故以“败毒”名方。【药理】柴胡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作用;前胡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的黏液分泌;羌活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和抗菌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三】流感合剂【出处】《四川中医》【组成】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茵陈蒿30克,贯众15克,虎杖15克,牛蒡子10克,黄连10克,薄荷10克(后下)。【功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疏风利湿。【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方解】方中板蓝根、鱼腥草、茵陈蒿、贯众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利咽消肿,虎杖、黄连疏风利湿,本方虽以清热解毒药为主,但清中寓散,表里双解,并入渗利之品,故有清热解毒、疏风利湿等功效,与本病大多由于感受风热疫毒,且多兼夹湿邪的病因病机吻合,故获效显著。【药理】板蓝根、鱼腥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免疫增强的作用;茵陈蒿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贯众、虎杖有抗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四】一马煎【出处】《福建中医》【组成】一枝黄花50克,马鞭草50克。【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散瘀。【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方解】一枝黄花功善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浙江省民间多用于以治疗上感咽喉肿痛,效果显著;马鞭草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两药配伍,对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药理】一枝黄花煎剂对金葡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癣菌及禽类癣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并能缓解喘息症状、有祛痰作用;马鞭草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水煎剂有一定的镇咳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五】感冒退热饮【出处】《甘肃中医》【组成】羌活10克,薄荷6克,防风10克,青蒿15克,板蓝根20克。【功用】发汗解表退热。【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方解】方中羌活、防风发汗力强,解表力胜,辅以苦寒味芳的板蓝根、青蒿,辛凉解表的薄荷,既发挥了辛温解表的特长,又可避免其助热、过度耗散之弊,诸药合用,旨在汗出邪除,邪随汗解。【药理】防风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对溶血型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葡菌、产黄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青蒿有平喘、抗变态反应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六】感冒平【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组成】黄芪25克,板蓝根25克,藿香15克。【功用】疏表解毒,益气健脾。【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方解】方中板蓝根、藿香功能清热解毒,发散风邪;黄芪益气固表,三味配合,共奏疏表解毒,益气健脾之效。【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藿香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故对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有良效。【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七】加味麻杏石甘汤【出处】《福建中医药杂志》【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45克(先煎),杏仁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0克,炒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后下)。【功用】宣泄肺卫,清热解毒。【主治】风热型感冒。【方解】麻杏石甘汤乃治疗喘咳(寒包火证)的名方,加入羌活、荆芥、板蓝根、前胡、炒牛蒡子、薄荷,其宣泄肺卫,清热解毒之力尤胜。【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羌活与板蓝根配合,即羌蓝汤,据称其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更强。【用法】每剂药服头煎(不服2煎),日2剂,连服2天,热退停服。【方八】蝉蚕解表汤【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组成】蝉衣10克,僵蚕10克,板蓝根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薄荷9克,芦根15克。【功用】清热解毒,透邪外达。【主治】风热感冒。【方解】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蝉衣、僵蚕疏风清热解毒;桑叶、薄荷、芦根透邪外达。寓清于疏之中,清润结合,宣散有致。【药理】蝉衣、僵蚕有抗惊厥作用、镇静作用、解热作用;连翘在体外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15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次温服。【按语】若高热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身热恶寒头痛,加菊花、钩藤、清化散;身疼、四肢疼痛,加桑枝、忍冬藤;咽红肿痛,加马勃、公英、牛蒡子;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不欲饮水,芦根加倍;有热便稀,加葛根、泽泻;烦躁不寐,加竹叶芯、莲子心、连翘心、元参心;鼻衄,加白茅根、大小蓟。【方九】暑令感冒合剂【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组成】香薷8克,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炙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功用】宣散表卫,清暑热。【主治】夏季感冒,高热头痛,胸闷脘痞,身体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无汗,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方解】本方系宗黄连香薷汤意,加减化裁而定。方中香薷、厚朴取自于黄连香薷汤,合佩兰功在解署除湿,枇杷叶则具有保金肃肺之长,鸭跖草倍其清热泻火之力,以保无虞。【药理】香薷、藿香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直接抑制流感病毒;鸭跖草抗炎、抗细菌内毒素。【用法】每剂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若入暮高热不减,可酌情加服1剂,再分2次温服。【按语】若患者体温高于39.6℃,必须在方中加入黄连5克,咽红肿痛明显时,可加入板蓝根12克。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福建中医药期刊

不是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曾用刊名:福建中医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91,双月刊,电话:0591-83570396;Email:。不是核心期刊,不在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核心目录里。如果你要这个核心期刊目录,我可以发给你,我的邮箱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福建中医药杂志官网入口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若全身症状较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者,称为“流行性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最易转变他症,为常见外感症之一。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病毒性、流行性感冒以及细菌性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与中医学感冒或时行感冒相似。【方一】苏杏丸【出处】《土、单、验方选编》【组成】苏叶10份,杏仁5份。【功用】发汗解表,止咳平喘。【主治】风寒性流感、感冒,症见恶寒、咳嗽者。【方解】苏叶发汗解表,杏仁润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解表止咳之效。【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苏叶煎剂具有解热和抗菌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紫苏成分石竹烯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小鼠酚红法实验表明有祛痰作用,紫苏成分沉香醇也有平喘作用。【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或打成片剂,每服2钱,日服2到3次,温水送服。【方二】败毒散【出处】《小儿药证直诀》【组成】柴胡6克,前胡6克,太子参6克,川芎6克,枳壳6克,茯苓6克,桔梗6克,羌活5克,独活5克,薄荷3克,生姜3片。【功用】扶正祛邪,祛风解表,开肺降气。【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方解】本方是益气扶正解表的方剂,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而体虚不耐发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独活、川芎、生姜发散风寒湿邪,羌、独、川芎又善除头、身之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能散肌表之热;前胡、枳壳、桔梗下气化痰,可除咳嗽胸闷等症;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尤其是在表散药中配用太子参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从汗而解。前人以感冒时行,为疫毒所致,故以“败毒”名方。【药理】柴胡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作用;前胡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的黏液分泌;羌活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和抗菌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三】流感合剂【出处】《四川中医》【组成】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茵陈蒿30克,贯众15克,虎杖15克,牛蒡子10克,黄连10克,薄荷10克(后下)。【功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疏风利湿。【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方解】方中板蓝根、鱼腥草、茵陈蒿、贯众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利咽消肿,虎杖、黄连疏风利湿,本方虽以清热解毒药为主,但清中寓散,表里双解,并入渗利之品,故有清热解毒、疏风利湿等功效,与本病大多由于感受风热疫毒,且多兼夹湿邪的病因病机吻合,故获效显著。【药理】板蓝根、鱼腥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免疫增强的作用;茵陈蒿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贯众、虎杖有抗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四】一马煎【出处】《福建中医》【组成】一枝黄花50克,马鞭草50克。【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散瘀。【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方解】一枝黄花功善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浙江省民间多用于以治疗上感咽喉肿痛,效果显著;马鞭草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两药配伍,对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药理】一枝黄花煎剂对金葡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癣菌及禽类癣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并能缓解喘息症状、有祛痰作用;马鞭草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水煎剂有一定的镇咳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五】感冒退热饮【出处】《甘肃中医》【组成】羌活10克,薄荷6克,防风10克,青蒿15克,板蓝根20克。【功用】发汗解表退热。【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方解】方中羌活、防风发汗力强,解表力胜,辅以苦寒味芳的板蓝根、青蒿,辛凉解表的薄荷,既发挥了辛温解表的特长,又可避免其助热、过度耗散之弊,诸药合用,旨在汗出邪除,邪随汗解。【药理】防风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对溶血型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葡菌、产黄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青蒿有平喘、抗变态反应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六】感冒平【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组成】黄芪25克,板蓝根25克,藿香15克。【功用】疏表解毒,益气健脾。【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方解】方中板蓝根、藿香功能清热解毒,发散风邪;黄芪益气固表,三味配合,共奏疏表解毒,益气健脾之效。【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藿香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故对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有良效。【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七】加味麻杏石甘汤【出处】《福建中医药杂志》【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45克(先煎),杏仁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0克,炒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后下)。【功用】宣泄肺卫,清热解毒。【主治】风热型感冒。【方解】麻杏石甘汤乃治疗喘咳(寒包火证)的名方,加入羌活、荆芥、板蓝根、前胡、炒牛蒡子、薄荷,其宣泄肺卫,清热解毒之力尤胜。【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羌活与板蓝根配合,即羌蓝汤,据称其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更强。【用法】每剂药服头煎(不服2煎),日2剂,连服2天,热退停服。【方八】蝉蚕解表汤【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组成】蝉衣10克,僵蚕10克,板蓝根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薄荷9克,芦根15克。【功用】清热解毒,透邪外达。【主治】风热感冒。【方解】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蝉衣、僵蚕疏风清热解毒;桑叶、薄荷、芦根透邪外达。寓清于疏之中,清润结合,宣散有致。【药理】蝉衣、僵蚕有抗惊厥作用、镇静作用、解热作用;连翘在体外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15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次温服。【按语】若高热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身热恶寒头痛,加菊花、钩藤、清化散;身疼、四肢疼痛,加桑枝、忍冬藤;咽红肿痛,加马勃、公英、牛蒡子;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不欲饮水,芦根加倍;有热便稀,加葛根、泽泻;烦躁不寐,加竹叶芯、莲子心、连翘心、元参心;鼻衄,加白茅根、大小蓟。【方九】暑令感冒合剂【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组成】香薷8克,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炙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功用】宣散表卫,清暑热。【主治】夏季感冒,高热头痛,胸闷脘痞,身体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无汗,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方解】本方系宗黄连香薷汤意,加减化裁而定。方中香薷、厚朴取自于黄连香薷汤,合佩兰功在解署除湿,枇杷叶则具有保金肃肺之长,鸭跖草倍其清热泻火之力,以保无虞。【药理】香薷、藿香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直接抑制流感病毒;鸭跖草抗炎、抗细菌内毒素。【用法】每剂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若入暮高热不减,可酌情加服1剂,再分2次温服。【按语】若患者体温高于39.6℃,必须在方中加入黄连5克,咽红肿痛明显时,可加入板蓝根12克。

是的,是核心期刊。浙江省晋升副高及正高是有用的。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官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首先建议你不要选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那都不是他们的强项,这个很简单。所以你就应该在第三点中间选,如果你学中医专业,个人推荐是 成都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学院不过你还可以选择一些更好的专业,比如骨伤,针灸推拿等等,这些都是 很好就业的还是推荐上述两个学校

2010年底,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截至2013年10月,学校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药学、中药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康复治疗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1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截至2013年4月,学校有福建省重点学科7个: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药学、中医学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方向) ;截至2010年11月23日 ,学校有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截至2011年3月)  伤寒学中医文献学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脾胃病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康复学  中医护理学  针灸学  中药化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内经学  中医急诊学中医养生学  推拿学中药分析学  临床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心理学  中医预防医学 院系设置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体育部、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相关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州市福清卫生学校、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培训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屏山制药厂、福建中医药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学校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09年五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02年和2007年,学校两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03年成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8所高校之一。2011年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10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的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学校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别是康复护理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分别是中医康复及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经络腧穴学;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截至2013年10月,学校有8个国家(局级)三级科研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病理生理学实验室针灸生理实验室骨重建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医康复技术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理(细胞结构与功能)实验室中药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省级重点科研实验室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运动功能康复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3年,纸质资源总量达3万册;各类学术电子资源容量达38TB,文献资源基本覆盖了学校的全部学科范畴。收藏线装古籍图书约1662种,共计9923册(其中古医籍约1400种,8000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福建古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宋慈、杨士瀛、郑奋扬等各类著述80种,315册;福建地域特色文献12种,390余册。 学校另有期刊《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主要刊载研究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和临床各科的诊疗经验。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追踪科技前沿信息,2006年,学校开设“旗山讲坛”,陆续聘请了陈可冀、陈凯先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专题报告。 学校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赖新生,男,1955年9 月出生,福建武平县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委,国家级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香港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师公会客座教授,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专项专家,《中国临床康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编委。赖教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传统针刺补泻手法;谨审针灸适应症,强调辨证施针并护正气于施治;重视子午流注针法,率先倡导子午流注灸法;擅长针灸治疗哮喘和脑病。既熟谙中医经典的精髓,又熟悉神经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理论并掌握相关的先进科学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从事针灸机理研究,对于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针灸治疗智力障碍型脑病的神经生物学、免疫学机理有较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智力结构、智力因子的分析以及与大脑学习、记忆调节关系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他主持的“针刺治疗弱智儿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颞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副作用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赖教授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课题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编《岭南针灸经验集》、《针灸时间治疗学概论》、《三针疗法》、《实用中医新方新药手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实用针灸脑病学》《针灸处方学》等书,副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等多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培养博、硕士生共72人。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及作学术交流。曾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柴铁劬,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教授,针灸博士,属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9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针灸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1991年后曾在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具有广泛的海外影响。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系统进行了针灸学专业全部专业课的教学,教学生动,知识广博,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主要从事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康复等课程的教学和门诊工作,擅长以针灸治疗成人抑郁症、儿童多动症等行为异常类疾病,脑瘫等儿童脑病,致力于中西医多种手段在康复临床领域的应用。重视古典针刺手法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针、灸、药三者应密切结合,不可偏废,继承重于创新。喜书画、擅篆刻、涉猎广泛,强调研究生培养应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修身重于研术,静心渐悟,厚积薄发。已培养多届针灸临床专业研究生。主持国家科技部子课题二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灸对脑瘫幼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研究》一项、《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二项、校级课题二项,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二项。主持《靳三针疗法》等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四项,《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任国家级教材主编一部,副主编二部,主编《儿童多动症》《火针》《针灸门诊系列丛书》等专著十多部,公开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庄礼兴,男,广东省普宁市人,1955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导师,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辑,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编委,庄礼兴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针灸临床的建设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主要致力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临床上治疗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有独到的见解,对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针灸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擅长于埋线疗法、补泻手法治疗难治性脑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开展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管炎等疾病。对针灸戒毒、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有深入的研究,疗效颇佳。庄礼兴教授主要致力于针灸临床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及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的“穴位埋药线治疗癫痫全面性发作”、“ 改良天灸止喘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计划项目 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级课题6项。主编《中风病治疗与护理》、《中医食疗》、《中医家庭保健按摩》、《 食疗本草》等著作6部,参编有《针灸治疗学》、《针灸学、推拿学》、《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岭南针灸经验集》、《现代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教材及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博士生23人,硕士生17人。长期从事研究生、七年制、本科、各类留学生等不同专业各层次的《针灸治疗学》、《神经病学》教学,曾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讲演,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2006学校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对研究生的带教能够因材施教,有很好的研究生带教经验。参加编写及录制的“《中国针灸学》大型系列录像教材”获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针灸联合会(WFAS)和美国针灸学会(AAA)联合颁发的金奖。 李万瑶教授:女,广东五华县人,1954年10月生。属中医学科中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针灸原理研究室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80年代末曾到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合作研究针灸镇痛的作用一年多,探讨针灸在麻醉领域的镇痛作用。基本掌握英语、日语,可以进行交流。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主讲过经络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中医针灸专业英语等课程。参加讲授了实验针灸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经选、理疗学等课程。主持了针刀临床应用及蜜蜂与人类健康的选修课程,能因材施教,教学评估优秀。坚持中医临床针灸治疗,擅长于用针灸及蜂针治疗各种痛证及痿证、风湿病,总结了耳穴防治近视、针灸治疗闭经、针刺辅助麻醉的镇痛效量,蜂针治疗规律,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等,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曾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外用皮肤局麻中药制剂的研制”;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的课题“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的制作“经外奇穴的定位及临床应用”,荣获2001年度优秀中医药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现主持有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蜂针治疗痹证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善于对特种针灸方法的研究,主持了多期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蜂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学习班。主持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编了《现代针灸临床集验》、《中医食疗保健》、《蜂针疗法》、《现代穴位疗法大全》等,参编《针灸治疗老年病》、《针灸推拿学》、《刺法灸法学导读》等书。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中医、针灸学的学术交流,受到好评。已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热心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主张谦虚谨慎,学习进取,互帮互学、治病救人。 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该导师现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张宏,男, 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60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香港大学中医(针灸)研究生课程校外评审专家、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新中医》编委。自1982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本科至今,已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已25年,其间获得针灸学硕士学位、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有着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宏教授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针灸学》课程负责人,主讲《针灸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注重因才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主持和参与了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在专业建设、课程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在临床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五官疾病、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以及针灸防治亚健康。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针灸防治亚健康和应激损伤、针灸延缓衰老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及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 伦新,男,海南省海口市人,1964年11月4日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耳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87年毕业后长期主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主干课程,每年教学任务约350课时和招收研究生2-3名,曾赴东南亚等地讲学和应诊。坚持在第一附院针灸科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主要以针药治疗脑病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为研究方向,部份证实了针刺疗法对VD患者的智能及活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探讨了针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主持部、省、校级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主编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主编医学专著7部,第一作者发表医学科研论文17篇,教学论文11篇,合著论文10篇。 张正,女,博士,副教授。1972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 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1997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6月获得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二批校级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机理研究,近几年主持了省科委课题“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再生机制的研究”1项,以及“针刺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突触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厅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校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国临床康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和《中医临床诊断全书》论著2部,参与编写研究生及七年制教材《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细胞生物学》,协助指导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1名。 张全明,男,生于1964年10月,甘肃天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医学博士;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郑魁山教授;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术传人。现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郑氏针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副主席。曾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研究;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在学术上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靳瑞教授;致力于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弱智、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性耳聋、孤独症、儿童行为及情绪障碍、学习无能症、中风偏瘫等各种脑源性疾病。继承了郑氏家传针法及郑魁山教授临床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运用传统的热补凉泻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各种顽固性疼痛、震颤麻痹症等疑难病症,效果显著。主持完成国家卫生部招标课题“耳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成果奖。共同完成“靳三针治疗脑病的系列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针刺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九部。 余瑾,男,35岁,籍贯:广东郁南,出生:1972年11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 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广东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秘书长,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推拿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医教研工作,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深入进修现代康复医学,致力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各种疾病,擅长应用以中医康复为主体的综合康复技术,突出针灸经络、精神心理、传统体育运动、睡眠起居、饮食药膳等全面康复特色,在身心疾病、老年疾病和睡眠障碍等方面成果较突出。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有关论著5部;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名,在国内中医康复界具有一定学识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应邀做为主讲嘉宾参与境外中医养生类学术讲座。 李敏,女,贵州省贵阳人,1974年7月出生,现任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是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学习记忆调节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排名第四),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排名第二),另外参加多项校级教学课题。在《中国针灸》、《中华中医药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针灸脑病治疗学》等专著编写(编委)。在教学方面擅长运用英语讲授中医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学,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和七年制学生中医英语主讲教师,此外还担任国外留学生的针灸推拿学课堂讲授和临床带教工作。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具有中医和英语复合知识结构,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