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藏艺术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发布时间:

西藏艺术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14-04-04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拉萨市北京西路西藏宾馆内。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400000957722486,企业法人孙宏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艺术、旅游、民俗产品的研发、经营;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业的投资、开发及管理;企业品牌设计、推广;公关活动策划;会议会展服务(以上经营范围不得从事股权投资业务;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吸收公开存款、发放贷款;不得从事证劵、期货类投资;不得公开交易证劵类投资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不得经营金融产品、理财产品和相关衍生业务)[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经营该项目]。在西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17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创新的理论思维,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灵魂,也是地域文化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惟有站在时代高度,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拓展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才能把地域文化研究推上新的水平。扩展资料: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因为大家知道中国是个大国,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沪剧:文化名片还是濒危遗产? 马也 【报纸】人民日报 2010-11-25简谈黄定山的导演艺术 马也 【期刊】中国戏剧 2010-08-15注重戏曲理论的有效积累 马也 【期刊】中国戏剧 2010-04-15《曹操与杨修》再认识 马也 【期刊】戏剧艺术 2009-06-15探究和表现人性的无限丰富性 马也 【报纸】光明日报 2008-03-28西方戏剧的传入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马也 【期刊】中国戏剧 2007-04-18对中国京剧未来命运的猜测 马也 【期刊】艺术评论 2006-10-30“2003全国藏戏发展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讲话 马也 【期刊】西藏艺术研究 2004-06-30大众文化包围中的艺术——兼谈作为国粹的中国戏曲的命运 马也 【期刊】文艺研究 2004-03-21当代戏剧命运之断想 马也 【期刊】中国戏剧 2003-06-25余笑予的意义 马也 【报纸】光明日报 2003-01-15导演艺术浅述 马也 【期刊】戏曲研究 2002-11-15金鹰奖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马也 【报纸】文艺报 2000-11-16《狸猫换太子》给了京剧什么? 马也 【期刊】中国戏剧 1996-01-18陈俐的《盗草》给了戏曲什么? 马也 【期刊】中国戏剧 1989-01-16戏剧的“老面孔”与“创新”——戏剧观杂谈之三 马也 【期刊】戏剧报 1986-03-02析“思考大于欣赏”——戏剧观杂谈之二 马也 【期刊】戏剧报 1985-06-15话剧何以缺少旷世之作——戏剧观杂谈 马也 【期刊】戏剧报 1985-02-15戏曲的实质是“写意”或“破除生活幻觉”的吗——就“戏剧观”问题与佐临同志商榷 马也 【期刊】戏剧艺术 1983-12-31论中国戏曲虚拟表演产生的原因——兼谈戏曲舞蹈的审美特性 马也 【期刊】戏剧艺术 1982-12-31中国戏曲舞台时空的运动特性——兼论话剧舞台时空观念 马也 【期刊】戏剧艺术 1982-07-02

论戏曲的多样性 刘文峰 【期刊】艺术学界 2009-07-31试论粤剧的形成和改良 刘文峰 【期刊】南国红豆 2009-05-20少数民族戏曲:多元化发展及其保护 刘文峰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2-15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刘文峰 【期刊】民间文化论坛 2007-04-20电视剧中的历史文本构建 刘文峰 【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03-16清末民国年间粤剧改良的启迪 刘文峰; 李玲 【期刊】戏曲研究 2006-11-15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2006-11-15传统戏曲艺术陷入危机 刘文峰 【期刊】瞭望新闻周刊 2006-07-03山西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日记 刘文峰 【期刊】中国戏剧 2006-03-18山西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日记(一) 刘文峰 【期刊】中国戏剧 2006-02-18二人转的起源 孙红侠; 刘文峰 【期刊】戏曲艺术 2006-02-15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 《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 刘文峰 【期刊】中国戏剧 2006-01-18二人转行业习俗的文化解读 孙红侠; 刘文峰 【期刊】戏剧文学 2005-11-10豫剧在海峡两岸发展的启迪 刘文峰 【期刊】东方艺术 2005-09-20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刘文峰 【期刊】艺术百家 2005-08-30张庚戏曲方志学理论初探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2005-08-15从歌仔戏的特点看闽南戏曲的发展趋向 刘文峰 【期刊】戏曲研究 2004-11-15论戏曲的多样性及对少数民族戏曲的保护 刘文峰 【期刊】西藏艺术研究 2004-09-30全球化时代香港动作片对好莱坞的冲击 刘文峰 【期刊】电影艺术 2004-07-05戏曲艺术不会消亡 刘文峰 【报纸】中国民族报 2004/06/18戏曲的生存“危机”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 刘文峰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26《中国戏曲志》的资料价值、学术成就和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2003-05-15试论戏曲多样性的成因 刘文峰 【期刊】艺术百家 2003-03-30昆曲的历史定位及保护与利用 刘文峰 【期刊】艺术百家 2002-12-30怪力乱神的视觉狂欢──世纪之交香港电影的高科技浪潮评析 刘文峰 【期刊】电影创作 2002-01-10中国传统剧场的变革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刘文峰 【期刊】戏曲研究 2001-12-15中国戏曲在港澳和海外年表(下)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2001-05-15魔幻中的古代中国与浪漫主义精神──徐克三部电影作品的解读 刘文峰 【期刊】电影创作 2001-05-10《中国戏曲志》的学术价值及对戏曲学科建设的意义 刘文峰 【期刊】文艺研究 2000-03-20荀派艺术的价值及对当代戏曲发展的影响 刘文峰 【期刊】中国京剧 2000-01-25中国戏曲在港澳和海外年表(中) 刘文峰 【期刊】中华戏曲 1999-03-15对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刘文峰 【期刊】戏剧之家 1997-04-16从梆簧的兴衰看商品经济条件下戏曲的生存和发展 刘文峰 【期刊】中国戏剧 1996-08-18会馆戏楼考略 刘文峰 【期刊】戏曲研究 1995-12-15雪域圣地 戏剧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中国戏曲志·西藏卷》评述 刘文峰 【期刊】西藏艺术研究 1994-05-15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一瞥 刘文峰 【期刊】当代电影 1988-10-27秦腔史料新得 (续) 刘文峰 【期刊】当代戏剧 1985-05-01秦腔史料新得——清代秦腔刻本三十种简介 刘文峰 【期刊】当代戏剧 1985-04-01八十年代香港喜剧影片 刘文峰 【期刊】当代电影 1985-03-02一张珍贵的戏单——易俗社第二次赴京演出实录 刘文峰 【期刊】陕西戏剧 1984-05-30《中国戏曲志》编纂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 刘文峰 【期刊】戏剧报 1983-06-15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 刘文峰 【会议】《民族遗产》(第一辑) 2008-04-01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刘文峰 【会议】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2006-08-01戏曲的生存危机和发展保护 刘文峰 【报纸】文艺报 2004-04-27保护小戏是地方上的大事 刘文峰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6-21中国传统戏剧的危机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刘文峰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07-03-29少数民族戏曲,在尘封的历史皱褶中舒展开来 刘文峰 【报纸】中国民族报 2008-02-29传承人是传统戏剧保护的核心 刘文峰 【报纸】光明日报 2008-06-27

西藏艺术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

周拉 是一个研究藏学的学者,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周拉,青海省尖扎县人,出生于1976年4月,1994年9月——1998年7月在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就读,1998年9月——2001年7月在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讲师,先后给藏学及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讲授过《藏文文法》、《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藏族宗教史》等课程。2004年9月始在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攻读宗教学博士,研究方向是藏传佛教思想史。  主要科研成果:  《翻译与文化差异》,载于《西藏研究》2001年第1期。  《少数民族教育必须要与知识经济接轨》(翻译),载于《西藏教育》2000年第3期。  《两部〈罗摩衍那〉藏译本的比较研究》,载于《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第2期  《巴角街市场的由来与发展》,载于《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  《论直译与意译》,载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从翻译的角度看唐朝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载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论文集)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研究》(合著),载于《中国藏学》(藏文)2005年第4期。  《藏族神山崇拜及其文化功能分析》,载于《民族与宗教》2006年版。  《略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其文化功能》,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扩展资料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包括:敦煌学、藏学、徽学。1、敦煌学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义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藏学又称藏学、西藏学。是研究中国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中国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藏学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赴西藏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大步发展。中国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50多个,创办了《西藏研究》、《中国藏学》、《中国西藏》、《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和外国藏学研究比较,中国藏学研究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藏、蒙、汉多民族学者的携手合作研究等是国内藏学研究的有利条件。因而,国内藏学不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对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3、徽州学简称徽学,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的研究经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前为初步接触有关史料、少数个人研究阶段。(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为研究逐步展开阶段。建国后,学术界对徽学研究又有发展,研究人员多了起来,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这一阶段在1966-1976年间形成绝响。(3)、从文革结束至1993年为徽学学科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徽学逐步引起全国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史料不断得到整理搜集,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1993年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徽学开始走向全国。(4)、1994年至今为徽学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使徽学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襄举的学术事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扩展资料地域文化的发展途径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扬,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以欺消费者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第二,必须坚持其真实性,准确性,不然就失去了编史修志意义,失去了地方志存在的价值;对旧《志》及新编《志》中的史实错误,必须坚决纠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人为地制造和杜撰历史,即使它有可观的经济开发价值,也要坚决摈弃。第三,把旅游、经济开发、广告宣传,与编修地方志工作严格区分开来。对前者,作为地方志工作者,虽有义务著文阐清历史真实情况,但无权也无法干涉;对后者,即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必须坚持“史德”、“史识”,秉笔直书,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也就是维护地方志的历史地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意思是周先生、女士,是敬语。藏语中在称谓后加“拉”表示尊敬,比如“阿妈拉”就是尊敬的妈妈。“达次拉“”就是尊敬的达次先生。藏族朋友称呼汉族同志也经常沿用此法,比如这个人姓周,周拉就是尊敬地称呼。

西藏艺术研究期刊官网电话

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14-04-04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拉萨市北京西路西藏宾馆内。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400000957722486,企业法人孙宏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艺术、旅游、民俗产品的研发、经营;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业的投资、开发及管理;企业品牌设计、推广;公关活动策划;会议会展服务(以上经营范围不得从事股权投资业务;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吸收公开存款、发放贷款;不得从事证劵、期货类投资;不得公开交易证劵类投资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不得经营金融产品、理财产品和相关衍生业务)[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经营该项目]。在西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17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据1990年7月统计,全国共有藏族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藏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虽不是最多的,但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中居住面积最大的民族。数千年来,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一直为世界所注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从而也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用藏文撰写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历史文献、宗教典籍、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民间节日、民族体育等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卷帙繁多。在中国除了汉文的书籍文献外,在55个少数民族文库中,藏文书籍文献居于首位。目前藏族地区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寺院保存的书籍文献,其品种和数量之多,令世人瞩目。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现保存有四百多万件藏文文献;拉卜楞印书院藏有二十二万余部文献典籍;德格印书院共保存有三十余万块印版,文字量达2.5亿之巨。这些典籍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样式考究,印刷精巧,包装华丽,有的用金银粉汁书写而成;有的用青缎、丝绸等刺绣而成;有的还用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镶嵌而成。这些典籍不仅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也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正因为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近、现代以来,对藏族和藏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学,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目前,世界上不少学术团体和专家在研究藏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几十个国家还设立了藏学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藏学。藏学不仅巳成为国际性的一门显学,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加强藏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发展藏学学术的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继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藏学研究工作。1951年,为了刚刚和平解放的西藏工作的需要,在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藏语文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藏语班的学生;1981年,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文教研室与藏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扩建为藏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民族院校都建立了藏学系、所。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个办公厅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通知》,在北京成立了藏学研究中心,认真地进行藏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此后,全国各地一大批藏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更把国内藏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藏学的故乡在中国,中国具有较国外优越许多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汗牛充栋的藏文典籍。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努力,一支门类齐全,集藏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为一体的藏学科研队伍已形成规模,且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藏学科研工作者多次深入藏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古籍整理工作,现已整理、翻译出版了五百多种,上百万册的藏学典籍、名著、资料和历史文献;开展了藏文《大藏经》以及对梵文贝叶经的研究整理工作;一些藏学机构还举行过多次高水平的国际藏学讨论会和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创办了《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西藏》、《安多研究》、《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近30种藏、汉、英文藏学研究刊物;还培养和涌现出一批以藏族学者为主的藏学研究人才。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藏族文化按照传统藏族文化的范围划分,有佛学、因明学、工艺学、医药学、声明学,即大五明;以及修辞学、戏剧学、韵律学、星象学、辞藻学,即小五明。这大、小五明即十个学科,按照现代学科来划分,有藏族语言、藏族文学、藏族宗教、藏族历史、敦煌学、藏族逻辑、藏族工艺、藏族天文、藏族医学、藏族教育、藏族文化、汉藏关系史、藏族科技、藏族民俗、藏族旅游以及藏族地区的现代化等。为了弘扬藏族文化,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藏族文化、研究藏族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了《雪域文化丛书》,由于时间紧、资料少等客观原因,难免会在丛书中挂一漏万,凡有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扩展资料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包括:敦煌学、藏学、徽学。1、敦煌学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义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藏学又称藏学、西藏学。是研究中国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中国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藏学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赴西藏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大步发展。中国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50多个,创办了《西藏研究》、《中国藏学》、《中国西藏》、《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和外国藏学研究比较,中国藏学研究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藏、蒙、汉多民族学者的携手合作研究等是国内藏学研究的有利条件。因而,国内藏学不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对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3、徽州学简称徽学,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的研究经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前为初步接触有关史料、少数个人研究阶段。(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为研究逐步展开阶段。建国后,学术界对徽学研究又有发展,研究人员多了起来,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这一阶段在1966-1976年间形成绝响。(3)、从文革结束至1993年为徽学学科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徽学逐步引起全国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史料不断得到整理搜集,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1993年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徽学开始走向全国。(4)、1994年至今为徽学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使徽学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襄举的学术事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藏戏的创始人是唐东杰布,他认识了七个姑娘

西藏艺术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多少

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14-04-04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拉萨市北京西路西藏宾馆内。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400000957722486,企业法人孙宏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艺术、旅游、民俗产品的研发、经营;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业的投资、开发及管理;企业品牌设计、推广;公关活动策划;会议会展服务(以上经营范围不得从事股权投资业务;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吸收公开存款、发放贷款;不得从事证劵、期货类投资;不得公开交易证劵类投资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不得经营金融产品、理财产品和相关衍生业务)[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经营该项目]。在西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17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西藏大学在拉萨市里,如果还觉得不太明确~你可以给他们学校里去电话:0891-6348268他们的网址是:不过有时候总打不开。关于西藏大学:西藏大学是一所地方性多学科高等学校,1951年建校,历经藏文干部培训班、西藏军区干校、西藏地方干校、西藏行政干校、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等几个发展阶段,1985年7月,西藏大学正式成立。 学校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设有藏学系、语言文学系、数学物理系、化学生物地理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计算机科学系、工学院(筹)、医学院等九院、系和一个留学生部。有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藏族美术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覆盖文、理、工、管、艺、医六大六类的21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各类在校生4410人,其中研究生29人,普通本、专科生3345人,全日制成人生417人,成人函授生561人,留学生58人。教职工770人,其中,专任教师507人,专职教师中正副教授6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自治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6人。有银行模拟、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化学、中学物理、化学教法等31个实验室,2间多媒体教室,3间语音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1000多万元。学校馆藏图书35万册,图书光盘、音像磁带等3000余张。已建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成为中国教育科研网西藏主节点,校园网络已正式建成并和INTERNET联通。学校占地面积44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拥有1000多万元的实验和教学仪器设备,其中多媒体教室2间,语音教室3间,教学用计算机300台,馆藏图书23万册,已建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成为中国教育科研网西藏主节点,校园网络已正式建成并和INTERNET联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学校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一中心任务,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办学宗旨,立足区情、校情,申请设立了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藏族美术三个硕士点,发挥了学校在藏学学科方面的优势。同时,狠抓了现代科学和具有高原特色学科建设,新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一批本科专业和藏汉英翻译、英语导游、日语导游、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企业管理、食品科学、环境科学、雕塑、工艺美术等多个普通专科专业。学校现有普通本科专业数已由建校时的9个发展为21个,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函授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1300人扩大到2002年的4400人,增加了二倍多。 办学过程中,学校把继承和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工作,将藏语文教学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当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分民族均要学习藏语文,且必须通过相应的藏语文等级考试,方可毕业,目前,藏语文教学覆盖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开设有大学藏语文、藏文写作、藏汉翻译、藏语口语速成等多门公选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学习。另外,学校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收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学生,生源不再局限在藏族学生当中,目前,在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习的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学生共有5个班级160人。为了使藏语文的教学收到成效,学校组织专门教师,针对教学实际,编写了一套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较强的藏语言文学专业教材,至今,已编写完成23部,正在编写26部。 学校设有《格萨尔王传》研究室、高原宇宙射线研究所、藏族艺术研究所、西藏人口研究所、环境物理研究所、动物生态研究所、教育和心理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等8个校级科研机构。2000年,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学校拥有一批藏学专家,他们在《格萨尔王传》、藏族历史、藏语言文学、藏族音乐、藏族美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经常应邀到国内外交流讲学,享有较高声誉。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在美国“增进人类健康项目”(简称PSBH)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下,学校医学院已完成了“解决西藏25个健康问题”的基本目标;计算机科学系承担了《计算机藏文windows平台》等国家“863”课题,出版相关专著3部,《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已成为国际标准;高原宇宙射线研究所与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合作,开展了高原宇宙射线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近年来,学校科研机构和有关人员共发表论文40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19项,校级科研课题45项,出版专著(教材)78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全区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还积极加强同国内外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993年以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挪威、丹麦、比利时、奥地利、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336名国外留学生,曾来校学习藏语文。1985年以来,先后有24名外籍教师来校从事英语、日语教学工作。另外,学校还与挪威、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校际联系,在师资培训、科学研究、人才交流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 目前,学校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新校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学校将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增强改革与创新意识,用5—10年的时间,把西藏大学建设成为西藏特色突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成为西藏地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孕育、孵化和开发高新技术、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的重要园区,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重要窗口。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扩展资料地域文化的发展途径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扬,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以欺消费者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第二,必须坚持其真实性,准确性,不然就失去了编史修志意义,失去了地方志存在的价值;对旧《志》及新编《志》中的史实错误,必须坚决纠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人为地制造和杜撰历史,即使它有可观的经济开发价值,也要坚决摈弃。第三,把旅游、经济开发、广告宣传,与编修地方志工作严格区分开来。对前者,作为地方志工作者,虽有义务著文阐清历史真实情况,但无权也无法干涉;对后者,即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必须坚持“史德”、“史识”,秉笔直书,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也就是维护地方志的历史地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在,西藏大学 校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江苏路36号邮编:850000电话:0891-6331646网址:

西藏艺术研究期刊官网查询电话

在,西藏大学 校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江苏路36号邮编:850000电话:0891-6331646网址: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扩展资料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包括:敦煌学、藏学、徽学。1、敦煌学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义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藏学又称藏学、西藏学。是研究中国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中国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藏学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赴西藏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大步发展。中国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50多个,创办了《西藏研究》、《中国藏学》、《中国西藏》、《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和外国藏学研究比较,中国藏学研究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藏、蒙、汉多民族学者的携手合作研究等是国内藏学研究的有利条件。因而,国内藏学不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对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3、徽州学简称徽学,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的研究经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前为初步接触有关史料、少数个人研究阶段。(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为研究逐步展开阶段。建国后,学术界对徽学研究又有发展,研究人员多了起来,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这一阶段在1966-1976年间形成绝响。(3)、从文革结束至1993年为徽学学科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徽学逐步引起全国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史料不断得到整理搜集,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1993年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徽学开始走向全国。(4)、1994年至今为徽学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使徽学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襄举的学术事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14-04-04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拉萨市北京西路西藏宾馆内。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400000957722486,企业法人孙宏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艺术、旅游、民俗产品的研发、经营;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业的投资、开发及管理;企业品牌设计、推广;公关活动策划;会议会展服务(以上经营范围不得从事股权投资业务;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吸收公开存款、发放贷款;不得从事证劵、期货类投资;不得公开交易证劵类投资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不得经营金融产品、理财产品和相关衍生业务)[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经营该项目]。在西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17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西藏艺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当然能了。西藏大学好歹也是211啊,而且有30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点呢,也就是说西藏大学有30个专业是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有3个专业是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但是30个硕士点其实是比较少的,有没有你要考的那个专业你最好去西藏大学的官网上看看有没有他们的研招办的页面,查询一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