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薪酬体系架构分析

发布时间: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薪酬体系架构分析

广州璐华科技有限公司推荐一款不错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供你参考:璐华RuvarHRM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RuvarHRM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汇集了众多成功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高度集成化管理,是适合中国企业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为现代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先进、科学、务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RuvarHRM采用基于IE浏览器的 B/S 结构,以人员管理、考勤管理、薪资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合同管理、社保福利、绩效考核、报表中心为核心功能模块,是企业领导、HR经理和员工全员参与的,可多层次管理的集团版eHR系统。1.岗位规划岗位规划的目的是完善组织机构与岗位信息,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组织机构与岗位解决方案。● 提供多种层次组织结构设计模式,根据各企业架构特点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实现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信息的协同,可灵活调整和管理企业各部门机构、岗位职级、岗位编制等信息。● 可灵活定义各机构之间、岗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并根据组织关系自动生成组织架构、岗位架构图,形象呈现企业组织架构、岗位架构之间的关系。 ● 支持上传岗位发展图,让各个员工了解自身在企业的发展方向。 ● 支持岗位信息活灵查询与导出功能。 ● 可实现机构、部门的合拼,避免批量员工信息要重新输入。 ● 支持组织信息统计分析、组织报表管理。 ● 支持岗位信息与人员管理、考勤管理、薪资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保险福利、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劳保用品等功能模块的数据关联。 2、人员管理建立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各类人员基本信息和变动信息,实现人员信息方便快捷的统计和查询,生成各类人员管理台帐。● 可自定义增加员工资料属性(如自定义字段、子集),完整记录员工的相关信息。● 可批量导入人员基本信息档案。● 通过身份证计算个人出生年月与年龄。● 支持批量数据更新。● 员工生日、试用期满、证照到期,退休时间等自动提醒。● 支持人员变动操作,如入职、试用、延长试用,转正、调岗、薪资变动、离职,实现对员工从入职到离职的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支持员工自己填写提交离职申请表,人性化管理离职操作过程。● 支持员工离职程序在线流程化处理,自定义离职审查表。● 支持员工从离职档案库中复职。● 提供强大的定位查询及模糊查询功能,能快速方便查找任意的相关信息,实现以EXCEL表格格式导出相关信息功能。● 提供各类统计报表,如:人员档案的报表、人员结构分析报表、部门分类统计报表、月度人数统计报表、年度人数统计报表等。● 支持用户自由定制多种不同形式的统计报表。3、考勤管理管理系统考勤信息,根据考勤班次与打卡时间、请假、加班、出差记录,生成员工出勤报表,并为薪资计算提供相关数据, 使考勤数据与薪资计算直接挂钩。● 支持多种班次自定义方式,提供夜班和跨天设置,实现不同班次不同考勤计算方法。● 可单独或批量设置企业每个部门或每位员工的考勤排班,灵活设置个人调班,实现机动灵活考勤模式。● 灵活设置非考勤人员,非常考勤人员不计入考勤统计报表。● 支持多种格式(如TXT格式,EXCEL格式)的考勤数据导入。● 根据班次与打卡时间自动生成考勤日、月报表,自动绑定请假、出差、调休时间来对比打卡时间,生成考勤报表。● 支持对漏打卡情况进行手工补登数据。● 支持请假、加班、出差、调休等考勤业务在线申请及审批管理。● 支持加班换算计算,如:周末加班、节假日加班,可以换算成平时加班的小时数,这样方便薪酬计算读取统一数据。● 提供多种考勤日报、月报、年报以及员工休假报表,可按员工或部门自动统计出勤、迟到、早退、请假、出差、加班等数据。● 支持考勤数据与薪资数据对接,实现考勤薪资准确与灵活计算。4、薪资管理管理薪资信息,实现对员工进行薪资帐套划分、工资计算及审核发放,生成银行报盘及相关工资统计报表。● 支持建立个性化的薪酬体系,自定义工资帐套、工资项目,每个工资项目可设置计算公式。● 支持工资多次发放功能,每次发放可不同的工资发放人。● 支持国家标准扣税方法与个性区间扣税方法,灵活管理扣税方式。● 与考勤系统自动链接,可自动调用迟到、早退、旷工、加班、休假等数据进行工资项目计算。● 可自动调用保险福利、绩效考核等数据进行相关工资项目计算。● 支持导入EXCEL格式的外部数据进行工资项目计算。● 人员离职或调岗后,仍可以按原来的薪酬体系进行工资发放。● 支持工资单格式自定义功能,适应打印不同格式工资单的需要。● 支持与银行自动转账系统相容的数据格式输出,方便向银行报盘。● 提供完善的薪资统计分析功能,生成不同格式的薪资明细报表和统计报表,为制定薪资制度与调整薪资结构提供依据。5、招聘管理管理企业人员招聘从需求计划至面试录用的全过程,建立企业人才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支持各部门提交招聘需求,招聘需求可以进行多层次审批。● 审批通过的招聘需求可以直接转为招聘计划。● 提供外部招聘、内部招聘、校园招聘等招聘模式。● 可建立人才信息库,并对人才信息进行分类。● 支持应聘人员信息批量导入(需excel格式的简历表)。● 员工应聘内部招聘,相应的员工档案信息自动作为简历信息。● 可以根据不同岗位面试要求自定义面试内容模版,并自定义面试流程。● 用户可在线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测评,面试结果可自动保存到其简历中。● 被录用的员工,可从人才信息库直接将其相应信息转档进入人员档案库。● 可对于高层人员或特殊员工进行相应的背景情况调查备案。● 针对应聘建立,可根据需要查询生成相应的报表。● 针对招聘计划,可建立招聘效果评估表。6、培训管理对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体系的管理,实现培训计划与资源的管理。● 支持员工在线提出培训需求,并由人力资源部门汇总,并编制培训规划。● 可以对培训分类型管理,如:岗位培训、入职培训、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海外培训等。● 企业可建立强大的培训资源库,如常用课程、培训机构、培训讲师等。● 支持自定义课程体系,可以实现多层次设置。● 支持同一个培训课程可以设置/启动多个培训班次。● 可对培训项目、培训活动的申请和审批、评估培训结果等进行过程监控。● 可记录员工培训参加情况、培训成绩、培训时间等,并与员工档案关联。● 参加培训人员可对培训效果(包括讲师、机构和课程等)进行评估,有助于优化培训的设置。7、保险福利管理员工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生成相关台账及报表。● 支持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社保帐套。● 可批量设置社保基数与缴费比例,批量设置参保人,批量修改参保数据。● 支持离职人员可以继续参保缴费,灵活解决一些特殊情况。● 支持社保台账月末、年末汇总,并能导出成EXCEL文件。● 社保数据可与薪资管理进行数据关联。● 社保信息与人员信息档案关联,员工可随时自助查询。● 提供完善的保险福利统计分析功能,生成多种格式的明细报表和统计报表。● 可记录员工商业保险参保情况。● 支持社保的工伤理赔、生育理赔管理。8、合同管理管理企业员工的劳动合同或其它合同协议的签订、变更、续签、违约、终止等全过程。● 支持多种类型的合同管理,如劳动合同、培训协议、保密协议等。● 支持对历史劳动合同的批量导入。● 劳动合同编号可根据需要定义规则自动生成。● 支持劳动合同到期续签功能,自定义设置合同续签规则。● 支持合同到期自动提醒。● 提供多种快速查询功能,如未签订劳动合同人员、已离职但未终止的合同等。● 提供强大的高级查询功能,筛选出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状态的合同信息。● 合同信息与人员档案信息关联。9、绩效考核通过自己定义绩效考核类别、项目、评分标准、权重及评议流程,满足企业实现目标考核、行为考核等绩效考核要求,帮助企业实现对员工客观公正的考评。● 可自定义考核类别,实现多种考核方式,如行为考核,目标考核。● 自定义考核模板,设置考核表的格式、考核项目及分值计算公式。● 自定义考核评议的流程环节,每个评议环节可限制评议栏目,有效避免考核误操作。● 支持从计划到考核,计划与考核均可审核及退回。● 桌面自动提醒待审核计划或待评议的考核表。● 可对最终考核结果进行修正。● 可生成多种考核汇总表。● 支持员工通过自助帐号对考核结果进行申诉,并查询申诉处理结果。● 考核结果可自动连接员工档案,考核分数或系数可直接被薪资模块调用。10、系统报表系统报表是将系统内各个模块中生成的静态报表集中起来,让企业领导或部门管理者可以进行集中查询,从而使企业高层或人事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获悉人力资源各层面的情况,为制定最具竞争力的策略提供依据。 支持多条件查询、导出、直接打印。11.规章制度管理企业人事规章制度,可以建立各种制度类别,按类别上传相应制度文档,方便用户实时查看阅读,发布制度的时候可以设置权限只给某些人查阅。 12、劳保用品管理员工用品信息,实现对各类用品的入库,发放,更换,统计报表等功能。● 根据企业需要设置分类用品信息,规范管理企业的劳保用品。● 支持用品库存记录实时变动更新,实现数据快速更新,确保数据真实性。● 可对用品设置使用年限,系统自动提醒下次发放的时间。● 用品发放后,可以进行用品更换管理。● 提供多种统计报表,方便领导与用品管理人员查看。● 与人员档案信息关联,可在人员档案查阅用品领用记录。13.员工自助员工自助的目的是让企业的员工都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去,使人力资源管理更科学。● 员工可查看本人的档案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如社会保险、培训、薪资、岗位异动、合同、绩效考核成绩等; ● 部门负责人可查看本部门所有员工的档案及相关信息。● 员工可以在线进行考核评分。● 员工可提交培训需求、招聘需求、考核申诉等。● 员工可在线查阅规章制度、企业部门岗位职责、当月(周)生日员工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利用其一切资源确保其生存和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也由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转向人力资源。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员工,流失了核心员工,中小企业就失去了灵魂和实质,更不用谈发展壮大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是人才流失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大问题。人才流失的原因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方面,但是薪酬问题一直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某对薪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认为“不错,我非常满意的”仅占63%;认为“一般,不太满意的”占73%,这不仅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薪酬待遇上缺乏吸引力、难以留住人才,更反映出中小企业在薪酬设计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导致中小企业员工流失严重。   薪酬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多中小企业意识到了薪酬的设计事关人才的保留和吸引,但是,却很少有中小企业将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的一个子系统。如果薪酬体系与组织的战略规划相脱节,就不能使员工把他们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不能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员工对本企业组织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就会产生就薪论薪,把薪酬本身当成一种目的。那么当其他企业拿出更高的薪酬时,人才的流失就不可避免。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脱节的结果只能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留人效果甚差,而且不能补充和增强其他人力资源子系统的作用,比如人员选拔、培训和绩效考核等。   忽视了从个体层面思考薪酬留人。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工资的制定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制定工资标准,缺乏对相关劳动力市场的界定;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工作不仅会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的比率,而且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其他相关人员的收入-付出进行比较,从而来确定自己所得是否公平。员工通过比较,如果感觉到不公平,就可能会产生离职意向。   缺乏薪酬的沟通。大多中小企业是有自己的一套薪酬制度的,但是为了对薪酬进行保密而不愿与员工进行交流,多采用秘薪制,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其实许多中小企业的主管人员知道薪酬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但是不愿意进行沟通,担心进行薪酬沟通会在员工之间产生混乱和争执,增加员工的猜疑,造成员工的不满和抱怨。   忽视福利待遇。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抵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对员工的福利投入较少。除了每月的工资,很难享受到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失业保险、带薪休假、意外补偿金、离退休公积金等。即使有,只要企业一不景气,雇主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削减员工福利来降低成本,而员工对此举的反应则很激烈。这是因为福利并不与工作绩效挂钩,并且具有普惠性,因而福利就成为员工薪酬中的保障因素。在中小企业的稳定和吸引人力资源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薪酬留人对策模型   只有当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的时候,才能产生效用最大化。通过薪酬沟通和福利的激励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的留住所需人才。因为薪酬沟通能使员工和企业达成共识,使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福利传递着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有力于增强中小企业的凝聚力;薪酬沟通和福利的激励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动力。   薪酬留人要从战略出发。中小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可以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在确立组织的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单元战略的基础上,要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而薪酬战略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战略基础之上的,体现出作为人力资源系统子系统的薪酬系统如何支持人力资源战略的实现。在确立了薪酬战略以后,必须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才可以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通过完善设计来有效地引导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留住员工的薪酬设计思维度模型。要想留住员工并提高员工的绩效,就要从个体层面关注员工对薪酬的公平感,这是设计薪酬时需要考虑的。美国著名薪酬管理专家米尔科维奇在《薪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薪酬设计的模型。   我们可以概括薪酬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内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在理解这些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薪酬技术,达到一定的薪酬目标。当员工通过对本企业中其他工作和其他组织中类似工作进行比较,认识到对企业越重要的工作获得的报酬越多,反之越少;认识到本组织的薪酬水平对于对市场上的其他人员具有吸引力。他就感到了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性,就认为自己的薪酬是公平的。这样设计的薪酬可以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有效地保留和激励企业需要的人才。   进行有效的薪酬沟通。企业设计出来的薪酬体系能否起到应有的留人作用,不仅取决于薪酬设计的是否科学,还取决于在设计过程中应与员工进行适当的沟通,好的薪酬体系只有员工接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通过以上设计的薪酬体系,不仅要企业员工理解,而且也应该成为企业招聘宣传册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吸引人和保留人的目的。据资料显示,对薪酬的沟通越开放,员工保持利就越大,保密和封锁只会滋生猜疑,而猜疑则会导致员工离职。   制定具有激励性的福利。留人对策模型实现良好的运转必须与福利结合。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计划、补贴服务以及实物报酬。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中小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制定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前边提到普惠性的福利措施往往只能成为薪酬中的保障因素,达不到激励的作用。中小企业可以把福利设计成非普惠性的,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即基于业绩和能力的动态福利计划。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根据本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年终、中秋、端午、国庆等特殊节日的过节费和购物券,超时加班费,免费单身宿舍或廉价公房出租,市内公交费补贴和报销,免费或低价的工作餐,企业外公费进修,免费定期体检,带薪休假,文体旅游性福利等等,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再次,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如果制定的福利与员工的需求脱节,它就达不到福利的目的。所以企业制定福利套餐计划时,可以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显而易见。最后,中小企业在制定福利政策时同样要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进行设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留住员工。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薪酬体系架构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HRMS)包括人事日常事务、薪酬、招聘、培训、考核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指组织或社会团体运用系统学理论方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规划、实施、调整,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更有效的服务于组织或团体目标。

学历高能力强,你得到的职位就高,你所获得待遇就优厚。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般采用“平台框架+功能模块+客户化配置”的设计思想,系统一般包含以下模块:人事档案、 组织架构、 合同管理、 薪酬管理、 社保管理、 绩效管理、考勤管理、培训管理、 招聘管理、 招聘门户、 报表中心、 预警功能、系统管理。

一、华为的薪酬管理思想 华为的薪酬管理思想,可简单总结为两句话“以贡献为准绳、向奋斗者倾斜”: 1、以贡献为准绳 “我们的待遇体系,是基于贡献为准绳的。我们说的贡献和目标结果,并不完全是可视的,它有长期的、短期的,有直接的、间接的,也包括战略、虚的、无形的结果。 因为只有以责任结果为导向才是公平的,关键过程行为考核机制,与此没有任何矛盾。关键过程行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有价值的结果,是一致的。——任正非《2010人力资源管理纲要第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 2、向奋斗者倾斜 华为在2011年4月14日组织专门的讨论,讨论中,任正非提出将华为的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第二类是一般奋斗者,第三类是有成效的奋斗者,华为要将公司的剩余价值与有成效的奋斗者分享,因为他们才是华为事业的中坚力量。 “我们在报酬方面从不羞羞答答,坚决向优秀员工倾斜。工资分配实行基于能力主义的职能工资制;奖金的分配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改进挂钩;安全退休金等福利的分配,依据工作态度的考评结果;医疗保险按贡献大小,对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人员与一般员工实行差别待遇。”——任正非《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二、华为薪酬体系的发展历史 简单梳理,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实行非物资薪酬的薪酬策略 在华为处于创业初期前八年,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外部资源缺乏,采取与当时所处阶段最相适应的非现金式的员工激励政策。就是说,不论员工的年龄和资历,只要你对公司做出大的贡献,即使是刚刚毕业几年的大学生也能够管理几十个人的团队。据说在华为,年纪最小的高级工程师的记录是19岁,另一个记录,最短时间升任高级工程师所用的时间是加入公司的一周后。另外,为了缓解给予员工浮动收入或者奖金带来的现金压力。华为创业2年后开始陆续建立全员的股权激励制度,这在当时是市场上极其罕见的。 第二阶段:实行领先市场的薪酬策略 华为在随后的5年间,企业从创业阶段过渡到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内外资源非常“给力”,开始实施了领先市场的薪酬策略。当时华为每年新增的人才数量不少于 3000 人。为了能够保证足够多高质量的科技人才的及时到岗和留用,华为的薪酬策略从最初的非经济性薪酬转变为高薪酬 高压力 补助 加班费的模式。“有竞争性的薪酬”成了当时华为薪酬政策的代名词,对于应届生起薪和一般社会招工的薪资增长比率,都高出深圳一般公司的 20%左右。 另外,华为的薪酬长期激励制度开始演化为现在的虚拟受限股,开始的全体员工固定配股分红(截至2014年12月31日,华为员工持股人数为82471人) 第三阶段:实行获得分享制的薪酬战略 从2005年到现在,华为渐渐步入成熟的发展阶段,业务已经拓展到海外,并且国外的业务销售已经超过了国内销售额。相应的,华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开始增加,尤其是对一些级别比较高并且对公司起着关键作用的职位,比如高级法律顾问、销售总监、财务总监等。 此时,华为采取的薪酬策略实行基于能力的职能工资分配制,奖金的分配与团队和个人的绩效直接挂钩,退休金发放的多少依据平时的工作态度表现,医疗保险按照个人对公司的贡献度,对于公司高级别的重点职位和一般员工实施差别化待遇,从而使公司的薪酬战略同业务战略的发展阶段相匹配,达到最优化组合。 三、华为的薪酬构成 华为将报酬分为两大类,即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 外在激励:主要由基本工资、固定奖金、现金津贴、浮动收入、长期激励和福利待遇共同组成的以金钱形式给与报酬的全面薪酬; 内在激励:体现在工作内容、文化氛围和工作生活平衡度上的精神方面的感知。具体就是工作内容的挑战、培训发展的机会、文化氛围的和谐、公平透明的机制、同事的互助友爱等等一系列非物质方面的因素。 通常来说,五种主要的薪酬组成部分对员工在吸引加入、继续留任和激发激励三大功能上分别起着高、中、低三个不同作用。 当然,对保留员工影响最大的薪酬组成项属于长期激励,即股票认购。华为在每个财年开始之际,华为各个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开始确定新的年度符合认购股票资格的员工名单。 需要确定标准的维度是员工的入职时间、总工作年限、现岗位工作时间、岗位级别、上年度业绩表现、团队合作度和员工总评价,最终会得出确定符合条件的员工可以购买的股票性质以及股权数。 新进员工(需要一定的级别),即入职必须满一年的员工即可享有华为的内部职工股权,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购买、套现或者放弃这三种形式的选择。 对于工作年限比较久并且业绩比较好的员工,奖金和股票分红收入相比较一般员工而言会比较高。5年以上干得好的,年终奖(一般第二年年中发)可以达到10万 ,股票收入也能达到10万 。近几年的分红能达到30% 左右。 华为内部股的发放配额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通常会实时根据“能力、责任心、付出、工作积极主动性、风险担当”等因素作定期动态调整。 在华为的股本结构中:30%的优秀员工可享有集体控股,40%的骨干员工按照一定的比例控股,10%到20%的低级别员工和新入职员工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适当参股。 四、华为薪酬结构设计 华为薪酬结构的制定,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的: 1、在分析公司战略的基础上,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如何能够招聘到并留住这些高质量的高科技的人才,成为华为制定薪酬策略的出发点。 2、对公司内部所有的岗位定期进行岗位评估和分析评估最终得出相应的岗位总分,再按照分数把职位归放到相应的级别岗位,整理并更新完整的岗位说明书、岗位分类以及岗位编制。 3、借助外部薪酬咨询公司的市场调研报告,定期进行外部对标和内部诊断,使得企业薪酬水平的制定和调整都建立在内外部公平的基础之上。 五、华为的薪酬定位 目前市场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企业都会把薪酬组成定位在中位置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企业会定位在中位置到七十五分位值之间,这是企业用来招聘和留任员工的比较好的操作实践。 华为目前的薪酬定位是高于七十五分位的,验证了任正非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薪酬策略,这也确实为华为招揽了不少优秀人才。 在按照不同级别对薪酬定位时,市场上的普遍操作是中级管理层(包括中级管理层)以下的定位在中位置,中级管理层(包括中级管理层)以上的定位在中位置到七十五分位值之间。 华为目前是将中级管理层(包括中级管理层)以上的定位在七十五分位值以上,其余级别定位在中位置到七十五分位值之间。 华为这种明显高端与市场普遍定位的操作,是要跟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价值观相符合的,即应对华为“高质量、高压力、高效率”的组织文化。 六、华为的薪酬一致性 薪酬一致性,就是说对所有部门和级别是采用一套架构体系还是区别对待。通常市场上会按照四种评判标准来决定是否有必要采用多套: ①按照运营类型来看,生产类型部门和非生产类型部门之间是否存在比较大的薪酬给予标准和管理方式; ②按照部门来看,是否要实施不同的标准,即生产、销售、研发和后勤行政,是否一致对待; ③按照城市或者国家划分,针对当地的政策或者环境,是否要区别对待; ④按照级别,管理层是否要比非管理层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华为在按照部门划分和级别划分上,实施了不同的薪酬体系; ①市场定位不同,华为在市场定位上对管理层和非管理层是不同的,决定了薪酬的不一致性; ②对于华为来说,研发部门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研发部门上也体现出不同于其他部门的薪酬结构设计。 七、华为的薪酬公平性 在薪酬公平上,到底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哪个更重要? 华为在处理公平上,大原则是尽量平衡双方面的考虑,如果出现矛盾时,会优先考虑外部竞争。 而在内部公平方面,华为的薪酬分配根据员工个人能力和对组织的贡献,激励奖金的多少要看个人和团队的绩效评估。 主要原则: 1、华为在薪资分配上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 2、华为的薪酬机制明确定岗定责、定人定酬, 3、华为对员工岗位的分配是严格按照岗位说明书进行的,以确保人岗匹配; 4、工资分配采用基于能力的职能工资制,对岗不对人,支付与员工岗位价值相当的薪水; 5、奖金的发放分配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改进挂钩,多劳多得,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华为的薪酬支付形式 目前市场上薪酬支付通常有两种比较合适的方式,按岗定薪和按人定薪。按岗定薪的特点主要在于: 1、通过提高薪酬成本的可预测性而提供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2、相同或者性质类似的岗位的薪酬可以互相参考; 3、为了让员工的薪酬有明显的增长,必须晋升员工的级别或者转岗; 4、管理方式比较传统。 相比较而言按人定薪更加适合现代化企业的应用,它的优点在于: 1、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励员工获取更多的技能、承担更多的职责; 2、需要实行以技能、宽带为基础的薪酬和绩效管理与之相匹配; 3、管理方式相当灵活。 华为目前在薪酬支付将两种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对于公司来说不会起决定性作用的岗位会采用比较简单的按岗定薪,对于研发岗位和销售岗位会稍微偏向按人定薪。 九、华为的薪酬项配比 华为对于具体报酬不同形式的分配是有规律的,按照级别来制定薪酬结构,即:从大的层面来看,公司共分为四个级别,即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这四个级别的薪酬项的配比是: 经实践证明,这是分配比例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既能够用灵活的长期激励机制留住高层管理人员,同时短期激励对于新员工有很大的鼓励作用,最大程度的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十、华为的薪酬浮动 薪酬浮动主要在于看是强调固定薪酬还是强调浮动薪酬。强调固定薪酬的特点在于: 1、基于绩效的薪酬激励较少; 2、提供员工更多的安全感和薪酬的可预见性; 3、可能成为公司长期的财务负担。 强调浮动薪酬的特点在于: 1、可以更好的根据公司盈利情况调整薪酬成本; 2、只给部分员工提供了薪酬的安全感和可预见性; 3、员工在公司经营好的时候期待很好的报酬,但在公司经营不佳的时候却难以接受下降的薪酬。 十一、华为的薪酬沟通 在薪酬沟通上,要明确是应该积极地和员工进行普及和互动还是消极被动的回答员工问题,如果需要对员工进行有选择性的沟通,要明确信息公开沟通的程度。具体可参照华为的如下的薪酬沟通模板: 另外,薪酬沟通中,向员工收集需要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潜在员工:为什么他们要申请我们公司的职位?为什么他们拒绝了我们的offer?为什么他们接受我们的Offer? 2、在职员工:员工敬业度调研,分组的员工的信息收集,员工建议箱; 3、离职员工:员工离职面谈。 十二、华为薪酬体系的启发 问题来了,我们从华为的薪酬体系借鉴到什么? 1、体现公司整体战略 华为员工按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和客户服务划分四个体系,其中,研发部门和市场销售部门的薪资福利水平明显高过生产和客户服务部门,这也是由公司的战略决定的。 华为按照贡献和能力为员工定级别,华为的员工薪水级别分为10级,不同级别的员工薪资和福利不同,员工干满一定时间可持有企业股权。这种薪酬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 2、薪酬制度的创新性 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具特色的毫无疑问是股权激励和任职资格体系。一般国内企业主要关注基本工资和奖金等中短期激励,但是对高科技知识型企业的核心人才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股权或期权的长期激励。 华为的这种员工内部持股制度开创了中国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先河,同时在华为资金匮乏的时候,采取员工持股的激励方式大大调动了华为人艰苦奋斗的韧劲。 3、注重团队薪酬激励 华为的团队文化倡导“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薪酬体系也不例外。历次变革,都是以团队为基础来开展项目,针对团队统一设计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案和薪酬策划,即便是销售人员拿到的浮动收入,也是根据团队乃至公司的整体业绩来考评发放的。 而我国的大多数同行仍然比较关注个人奋斗对企业的贡献度,由此薪酬制度的设计也都是基于个人来考虑。 4、海外薪酬本地化 针对海外员工薪酬体系的制定,华为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制度是否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能否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当地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其次结合华为本身的经济支付能力,参照“对内公平性,对外竞争性“的标准来制定薪酬标准。 现在很多国内企业逐步开展跨国业务,对于海外员工的薪酬方案,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不考虑实际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薪酬体系架构图

岗位薪酬职级体系,是一个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是对一项工作的简易、轻重的划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人效降低成本。薪酬体系中职位级别的GM、M、P,分别代表什么?这个应该是公司自己设定的一个简写,可能代表不同层级的员工,举个例子比如,GM是一般管理者。总体来说分为p级与m级。p级代表执行层,也就是员工;m及代表管理层;gm代表管理高层【如高级总监】。薪酬方面:每个职级应该都分为多个档位,如p1可能工资分为12档(大体如是),分别是1-12k;p2分为12档,分别是3-15k。薪酬也会出现倒挂的情况,如职级为p1,但是薪酬 是14k,那就会出现职级晋升为p2,但薪酬不调整的情况。薪酬体系名词解释:1.职等、职级的划分,针对的是公司的岗位,而不是个人。在确定岗位所属职等、所含职级之后,才可以确定目前岗位在职人员属于哪一个职级。2.岗位序列/职位族:我们将企业内各种岗位进行归纳管理,将同类别的岗位归为同一序列或职位族,比如:管理序列、职能序列、技术序列、操作序列、营销序列等。(此处我们把族和序列作为一种)3.岗位类别:在岗位序列或职位族之下,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工作内容等,对岗位进一步归纳整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人力资源类、采购类、市场营销类、财务类等。4.职等:我们把不同序列下,同一层级的岗位归纳为同一职等,比如人力资源经理、采购经理属于同一职等。5.职级:同一序列内岗位,通过专业技能、薪酬水平维度在级别上的区分。在对上述名词进行定义之后,我们根据以下案例做一个详细的解读。案例背景:3000人左右的中型公司,非制造行业,岗位管理基础相对较弱,无职等职级体系。目前计划建立自己的职等职级体系。

呵呵,科学的网上大把,书上也大把,但是合适不合适呢?这就难说了。比如说当然毛泽东和蒋介石,效果差异太大了,但你怎么评价科学性呢?所以还是要自己寻找最合适的。

回答 设计技术人员的薪酬时要考虑几个方面: 1)技术人员的岗位特性; 2)技术人员的能力差异; 3)技术人员的业绩表现。因此技术人员的薪酬结构可以设定为以下三个基本结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绩效工资1、 岗位工资:体现不同技术岗位的差异。同样是技术岗位,研发设计类的岗位和生产工艺类的岗位,其岗位价值以及对人员的技能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2、 能力工资:体现同一岗位不同人员能力的差异。从事某一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与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专家,对岗位的贡献肯定是不一样的。能力工资实行宽带薪酬,同一岗位能力不同,对应着宽带内的不同薪档。3、 绩效工资:体现同一岗位不同人员所做出的具体业绩的差异。绩效工资同样实行宽带薪酬,其对应薪档由岗位与能力的差异共同决定。当然上述基本结构也可以变形为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将能力工资部分并入岗位工资或绩效工资。除了上面三个基本结构,针对技术人员还可以设置业绩奖金,奖金根据技术人员的研发或技改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设定标准,并根据完成情况的考核结果进行核发。 更多2条 

GM是General Manager缩写即总经理M级即Manger经理代表管理层p级代表执行层,也就是员工岗位分级是将企业的所有岗位根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将分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管理工作类、事务工作类、技术工作类及营销工作类等。然后给每一类确定一个岗位价值的范围,并且对同一类的岗位进行排列,从而确定每个岗位不同的岗位价值。拓展资料常见职位缩写VP(Vice President)副总裁FVP(First Vice President)第一副总裁AVP(Assistant Vice President)副总裁助理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类似总经理、总裁,是企业的法人代表。COO(Chief Operations Officer)首席运营官,类似常务总经理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类似财务总经理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主管企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术官 类似总工程师HRD(Human Resource Director)人力资源总监OD(Operations Director)运营总监MD(Marketing Director)市场总监OM(Operations Manager)运作经理PM(Production Manager)生产经理(Product Manager)产品经理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薪酬体系架构调整

为您转载以下内容,希望有所帮助。薪酬管理的目的是让人才脱颖而出,给优秀者以奖励。优质资源永远向优秀人才倾斜,好的薪酬机制要让强者更强,鼓励弱者跟上强者的步伐。薪酬管理设计步骤  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工作分析;第二步:岗位价值评估  第三步:岗位分层级  第四步:岗位标杆设置第五步:计算层级薪酬总和第六步:计算年薪和月薪第七步:月薪五级工资制第八步:固定工资、绩效工资设定第九步:营销组织薪酬设计第十步:财务人员薪酬方案第十一步:高管人员薪酬方案第十二步:建立薪酬管理制度。几种基本工资制度  在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根据薪酬支付依据的不同,有岗位工资、职务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工龄工资、薪级工资等薪酬构成元素。通常企业选择一个或二个为主要形式,其他为辅助形式。选择并确定工资制度形式是很关键的,这体现着公司的价值导向。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工资制度形式:  依据岗位或职务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岗位工资制或职务工资制;  依据技能或能力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技能工资制或能力工资制;  依据以绩效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如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承包制等;  依据岗位(职务)和技能工资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岗位技能工资制或职务技能工资制;  依据岗位(职务)和绩效工资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岗位绩效工资制或职务绩效工资制。岗位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是依据任职者在组织中的岗位确定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基于这样两个假设:第一,岗位任职要求刚好与任职者能力素质相匹配,如果员工能力超过岗位要求,意味着人才的浪费,如果员工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要求,则意味着任职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无法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岗位工作。岗位工资制的理念是:不同的岗位将创造不同的价值,因此不同的岗位将给与不同的工资报酬;同时企业应该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使人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对于超过岗位任职要求的能力不给与额外报酬;岗位工资制鼓励员工通过岗位晋升来获得更多的报酬。职务工资制  职务工资制是简化了的岗位工资制,职务和岗位的区别在于,岗位不仅表达出层级还表达出工作性质,比如人力资源主管、财务部部长等就是岗位,而职务仅仅表达出来层级,比如主管、经理,以及科长、处长等。职务工资制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职务工资制只区分等级,事实上和岗位工资具有本质的不同,岗位工资体现不同岗位的差别,岗位价值综合反映了岗位层级、岗位工作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是市场导向的工资制度,而职务工资仅仅体现层级,是典型的等级制工资制度。  职务工资制特点和和岗位工资制的优缺点近似,但相对于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有个最大的特点是:根据职务级别定酬,某些人可能没有从事什么岗位工作,但只要到了那个级别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这是对内部公平的最大挑战。技能工资制  技能工资制根据员工所具备的技能而向员工支付工资,技能等级不同,薪酬支付标准不同。技能工资制和能力工资制与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不同,技能工资制和能力工资制是基于员工的能力,他不是根据岗位价值的大小来确定员工的报酬,而是根据员工具备的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和能力的高低来确定其报酬水平。技能通常包括三类,深度技能、广度技能和垂直技能,深度技能指从事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深度技能表现在能力的纵向结构上,他强调员工在某项能力上不断提高,鼓励员工成为专家;广度技能指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广度技能表现在能力的横向结构上,他提倡员工掌握更多的技能,鼓励员工成为通才;垂直技能指的是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掌握与工作有关的计划、领导、团队合作等技能,垂直技能鼓励员工成为更高层次的管理者。能力工资制  能力工资制根据员工所具备的能力向员工支付工资,员工能力不同,薪酬支付标准不同。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能力多指一种胜任力和胜任特征,是员工具备的能够达成某种特定绩效或者是表现出某种有利于绩效达成的行为能力。  根据能力冰山模型,个人绩效行为能力由知识、技能、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五大要素构成。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身份、人格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感知;品质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征;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力、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其中,知识和技能“水面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是“水面以下部分”,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工资制和能力工资制的理念是:“你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的舞台”。技能工资制和能力工资制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给与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如果员工技能或能力大大超过目前岗位工作要求,将给员工提供更高岗位工作机会,如果没有更高层次岗位空缺,也将给与超出岗位要求的技能和能力给与额外报酬。绩效工资制  绩效工资制是以个人业绩为付酬依据的薪酬制度,绩效工资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绩效工资制可以应用在任何领域,适用范围很广,在销售、生产等领域更是得到大家认可,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也都是绩效工资制。  绩效工资制的优点是:  (1)有利于个人和组织绩效提升。绩效工资制的采用需要对绩效进行评价,给与员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同时需要上级主管对下属不断进行绩效辅导和资源支持,因此会促进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提升;(2)实现薪酬内部公平和效率目标。因为根据绩效付酬,有助于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鼓励多劳多得,因而实现薪酬的内部公平以及提高效率这两个目标;  (3)人工成本低。虽然对业绩优异者给与较高报酬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程度人工成本的增加,但事实上,优秀员工报酬增加是给公司带来价值为前提的,员工获得高报酬的同时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公司给与业绩低下者较低薪酬或淘汰业绩低下者,这会大大降低工资成本。  绩效工资制的缺点是:   (1)短视行为:由于绩效工资与员工本期绩效相关,易造成员工只关注当期绩效产生短视行为,可能为了短期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组织长远的利益。  (2)员工忠诚度不足。如果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过大,固定工资太少或者没有,由于保健因素的缺乏,容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意;另外这种工资制度不可避免会有员工被淘汰,员工流动率比较高,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影响组织的凝聚力。组合工资制  组合工资制在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除了以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中的一个为主要元素外,很多情况下是以两个元素为主,以充分发挥各种工资制度的优点。常见的组合工资制度有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  1、岗位技能工资制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为基础,以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技能工资主要与劳动技能要素相对应,确定依据是岗位、职务对劳动技能的要求和雇员个人所具备的劳动技能水平。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工资可分为初、中、高三大工资类别,每类又可分为不同的档次和等级。岗位工资与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三要素相对应,它的确定是依据三项劳动要素评价的总分数,划分几类岗位工资的标准,并设置相应档次,一般采取一岗多薪的方式,视劳动要素的不同,同一岗位的工资有所差别。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改革中,除设置技能和岗位两个主要单元外,一般还加入工龄工资、效益工资、各种津贴等。  2、岗位绩效工资制 岗位绩效工资制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在当前市场竞争中,为了激励员工,将员工业绩与收入联系起来是很多企业采取的办法。除了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很多事业单位也采取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事业单位员工可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四个序列。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根据本人现聘用的专业技术岗位(通俗的讲就是获得了职称并且被聘用)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管理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任命的职务)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技术工人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技术等级或职务)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普通工人执行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薪级工资根据任职者工龄、任本岗位年限以及岗位等级确定,其实质是对岗位工资进行修正,对经验丰富者给与更多报酬,取消工龄工资反映在薪级工资中。绩效工资一般是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由各单位自主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

这应该是职级划分的方式,总体来说分为p级与m级,p级代表执行层,也就是员工,m及代表管理层;gm代表管理高层【如高级总监】。GM是General Manager缩写即总经理M级即Manger经理代表管理层p级代表执行层,也就是员工薪酬方面:每个职级应该都分为多个档位,如p1可能工资分为12档(大体如是),分别是1-12k;p2分为12档,分别是3-15k。薪酬也会出现倒挂的情况,如职级为p1,但是薪酬 是14k,那就会出现职级晋升为p2,但薪酬不调整的情况。扩展资料:薪酬体系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薪酬体系是指薪酬的构成和分配方式,即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以下几大主要部分:基本薪酬(即本薪)、奖金、津贴、福利四大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所有员工最为关注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对企业的整体绩效产生影响。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和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薪酬管理,是指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达到吸引、保留、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薪酬政策,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是薪酬管理的关键,是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薪酬体系

薪酬模式设计思路 热  薪酬模式设计思路  作者:佚名 转贴自:《企业管理》 点击数:2805 文章录入:本站编辑  实践中的薪酬制度有很多种称谓,如岗位绩效工资、职能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协议工资、计件工资等等不下十个,理论家在总结时就事论事者多,对实践者来说无所适从,很难理清设计脉络。笔者结合多年的咨询实践以及咨询同行们的实践概括,就薪酬模式设计这一难题进行通俗性的解释,供实践者参考。  选择哪种基本薪酬模式,主要看企业通过薪酬要导向的员工行为是什么,导向什么,给员工付酬的主要依据就确定了。概括来讲,薪酬有五种主要依据,相应地形成五种基本薪酬模式: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基于技能的薪酬模式、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基于年功的薪酬模式。下面先从薪酬的主要依据和导向行为、适合企业和岗位、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环节、优点和不足四个方面分别对以上五种薪酬模式予以介绍。  一、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例子:  当然,在实践中,很少有企业完全依照上表设计薪酬体系,都会或多或少地加上其它薪酬单元,如绩效奖金、工龄工资或者技能工资等,但只要是以岗位为主设计薪酬模式,就是一种基于岗位的薪酬制度,以下四种薪酬模式也是同样的情况,下文中不再一一而述。  1、主要依据和导向行为  此种薪酬模式,主要依据岗位在企业内的相对价值为员工付酬。岗位的相对价值高,其工资也高,反之亦然。通俗地讲就是:在什么岗,拿什么钱。军队和政府组织实施的是典型的依据岗位级别付酬的制度。在这种薪酬模式下,员工工资的增长主要依靠职位的晋升。因此,其导向的行为是:遵从等级秩序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千方百计获得晋升机会,注重人际网络关系的建设,为获得职位晋升采取政治性行为。  2、适合企业和岗位  以岗位为主的薪酬模式适合中国的多数企业和多数类别的岗位,是一种目前普遍采用的薪酬制度。和传统上中国企业讲究行政级别和资历相比,岗位导向的薪酬模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种模式最适合传统的科层组织,在这种组织中,职位级别比较多,企业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市场竞争压力不是非常大。就岗位类别而言,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比较适合职能管理类岗位。对这些岗位上的任职者要求有效地履行其职能职责是最重要的,岗位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体现。  3、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环节  实施基于岗位的薪酬制度,首先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职位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岗位设置、职位序列、职位说明书等。很多企业因人设事,不重视岗位管理,连基本的职责定位都很混乱,在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时就走不下去。第二,要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系统对岗位价值进行评价,即岗位评估。岗位评估是实施基于岗位的薪酬制度的关键环节,其技术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对大型的企业来说,更要慎之又慎。目前比较通行的岗位评估技术是要素计点法。中国企业曾运用过的传统的要素计点法,主要是四因素法,即从劳动责任、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和环境四个方面对岗位进行评定。传统的四因素法强调了体力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岗位的创新工作、管理责任、任务复杂程度等体现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考虑不足,因而导致脑体倒挂现象,对管理因素在企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另外,传统的四因素岗位评估的主观性太强,评定等级的划分缺乏对岗位现实任务的分析依据。经过科学的岗位评估,原来在一个行政级别上的岗位可能划分到了两个或更多的不同薪资级别上,原来上下两个级别的岗位差距拉到了更合理的水平。第三,员工能力要岗位要求基本匹配。如果不胜任的员工在某一个岗位上,也拿同样的基于岗位的工资,对其他人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如果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得不到提升,对他来说,基于现岗的工资水平对他来说就太低了,也是不公平的。  4、优点和不足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有两个优点。一,和传统按资历和行政级别的付酬模式相比,真正实现了同岗同酬,内部公平性比较强。二,职位晋升,薪级也晋级,调动了员工努力工作以争取晋升机会的积极性。结合中国企业,包括事业改制单位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单位需要尽快转为以岗位为主的工资制度,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没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因此,进行工作分析,规范职位管理体系,进行岗位评估,加大岗位分配的比例,适当拉开纵向和横向差距,是这些单位当前的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和改革工作。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的不足也比较明显。一,如果一个员工长期得不到晋升,尽管岗位工作越来越出色,但其收入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也就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一个员工的直接上级才三十来岁,企业的业务比较稳定,短期内没有提升的空缺职位,那么他的下属的职业发展就缺乏前景和希望。二,由于岗位导向的薪酬制度更看重内部岗位价值的公平性,在从市场上选聘比较稀缺的人才时,很可能由于企业内部的薪酬体系的内向性而满足不了稀缺人才的薪酬要求,也就吸引不来急需的专业和管理人才。总起来说,这种薪酬模式比较僵化,灵活性不足,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以岗位为主设计薪酬模式没有生命力。随着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希望员工主动创新、承担风险、增长技能,才能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二、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  如果在确定薪酬时,主要是依据绩效结果,那么这就是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近年来,随着商业环境的竞争加剧,按绩效付酬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高层经理人的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不再是基于岗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而是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这部分绩效收入可以是以风险奖金的形式,也可以是股权激励的形式,如分红、股票期权收入等。  由于绩效付酬适应的岗位类别比较杂,很难用一个模式来说明其设计方法,下面以经营者的年薪制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实施年薪制的经营者收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年薪、绩效奖金、风险收入。如果确定经营者的年薪为30万,则其组成比例和确定依据可以是如下表所示的情况:  1、主要依据和导向行为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假设,静态岗位职责的履行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在环境不确定性极大、变革成为常规的今天,这种假设成立的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要求员工根据环境变化主动设定目标,挑战过去,只是正确地做事已经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企业更强调做正确的事,要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主要按绩效付酬就成必然选择,其依据可以是企业整体的绩效,部门的整体绩效,也可以团队或者个人的绩效。具体选择哪个作为绩效付酬的依据,要看岗位的性质。总起来说,要考虑多个绩效结果。绩效付酬导向的员工行为很直接,员工会围绕着绩效目标开展工作,为实现目标会竭尽全能,力求创新,“有效是员工行为的准则,而不是岗位付酬制度下的保守和规范。实际上,绩效付酬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产出。  2、适合企业和岗位  处在竞争性强的环境中的企业适宜于实施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如消费品、家电、计算机、信息等行业。就岗位而言,高层经营管理类、市场销售类、部分产品开发类岗位、适合计件的操作类岗位比较适合这种薪酬制度。当然,这些岗位是否适合绩效付酬,还要看企业的产品的性质、企业竞争策略等因素。如果岗位任职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产出的话,就可以采用以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笔者曾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过薪酬设计,销售人员过去拿很高的提成和很低的基本工资。实际上,对这家公司而言,能够销售多少套房子,并不主要取决于销售人员的努力,更主要地是看房子的性价比,这与当地的地产竞争还不太激烈有关。因此,对这些销售人员就不能过分强调提成的激励作用。对一家主要依赖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影响的外贸公司而言,经理人员的努力并不能控制公司的业绩,相应地,其激励性收入也不能简单地和利润相挂钩。  在实践中,有的单位把支持性职能管理人员的绝大一部分收入和企业的整体效益挂钩是不尽合理的。这些岗位上的任职者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左右公司的整体绩效,其主要收入不能来源于和公司效益挂钩的绩效奖金。  3、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环节  实施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要求企业的绩效管理基础非常牢固。有两条线要建设地比较完善:职责线和目标线,即岗位职责体系明确、目标分解合理。其中,绩效目标及衡量标准的确定是关键环节。如果不能合理地确定绩效的目标,员工的努力没有明确的方向或者根本实现不了设定的目标,那么,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4、优点和不足  绩效付酬的优点比较明显。首先,员工的收入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挂钩,让员工感觉很公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效果明显。其次,员工的工作目标明确,通过层层目标分解,组织战略容易实现。再次,企业不用事先支付过高的人工成本,在整体绩效不好时能够节省人工成本。  绩效付酬对国有企业有特殊的意义。大锅饭是影响国企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顽疾,绩效决定收入的工资制度容易打破这种局面,比通过拉开岗位工资更容易让普通职工接受。当然,不能矫枉过正,目前许多企业普通岗位的浮动工资超出了基本收入,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浮动工资只和企业整体效益挂钩和个人绩效无关时,其激励性效果更差。  绩效决定收入的薪酬制度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第一,员工收入在考虑个人绩效时,会造成部门或者团队内部成员的不良竞争,为取得好的个人绩效,员工可能会减少合作。因此,在需要团队协作制胜时,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绩效对收入的作用。第二,绩效评估往往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少有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很完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就将收入和绩效挂钩,势必造成新的不公平,也就起不到绩效付酬的激励作用。高的绩效也许是环境条件造成的,和员工的努力本身关联不大,反之亦然。第三,绩效付酬假设金钱对员工的刺激作用大,长期使用后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在企业增长缓慢时,员工拿不到高的物质方面的报酬,对员工的激励力度下降,在企业困难时,很难做到共度难关,而可能会选择离职或消极工作。  三、基于技能的薪酬模式  在需要团队合作的技术性工作中,需要的是知识共享、相互启发,很难划清团队成员的具体职责,以岗位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是特别合适了,以岗位为主的薪酬模式也不再适用。随着组织越来越扁平,职位层级越来越少,权力逐渐下移,企业需要员工掌握多种技能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在这些情况下,以技能为主设计薪酬体系就成为了现实的需要。  以技能为主的薪酬模式早就存在,只不过中国的技能导向工资制导向了资力、学历,和员工真正具备的技能关联不大,影响了它在企业中使用的效果。下面举一个例子对以技能为主的薪酬模式予以介绍。  下表是一个典型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工资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技能工资是对应具体某个人的,和他/她从事的具体岗位无关。只要员工经过技能评定后达到晋级标准,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工资标准。  1、主要依据和导向行为  技能导向的工资制的依据很明确,就是员工所具备的技能水平。这种工资制度假设:技能高的员工的贡献大。其目的在于促使员工提高做工作的技术和能力水平,在技能工资制度下的员工往往会偏向于合作,而不是过度的竞争。  2、适应企业和岗位  基于技能的工资制度适合生产技术是连续流程性的或者规模大的行业以及服务业,如化工、食品加工、保险、咨询、医院、电子、汽车等行业。就岗位而言,技能导向的工资模式适合技术类(尤其是基础研究类)、部分操作类岗位。  3、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环节  实施技能工资,首先要确定企业要完成的任务有哪些,相应地,需要的技能都有哪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等级,对每个技能等级要准确、客观地进行定义,接下来确定每个等级的薪酬水平。最后,对员工进行技能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定每个员工的技能等级。因此,实施技能工资的基础是技能体系的完善,其中,关键环节是员工技能的客观评定。笔者调查过很多企业的技能评定工作,其效果往往不令员工信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技能的界定不够准确和清晰,以致于在评定时产生主观和不公正的现象。  4、优点和不足  基于技能的工资制度的优点在于:一,员工注重能力的提升,就容易转换岗位,也就增加了发展机会,将来即使不在这个企业也会有竞争力;二,不愿意在行政管理岗上发展的员工可以在专业领域深入下去,同样获得好的待遇,对企业来说留住了专业技术人才;三,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使企业能够适应环境的多变,企业的灵活性增强。其不足也值得注意:一,做同样的工作,但由于两个人的技能不同而收入不同,容易造成不公平感;二,高技能的员工未必有高的产出,即技能工资的假设未必成立,这就要看员工是否投入工作;三,界定和评价技能不是一件容易作到的事情,管理成本高;四,员工着眼于提高自身技能,可能会忽视组织的整体需要和当前工作目标的完成;五,已达技能顶端的人才如何进一步的激励?这也是其弱点之一。  另外,随着能力在企业竞争中的决定作用的日益突显,能力因素不单是对专业技术和熟练操作岗位重要,对所有岗位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因此,国外一些企业开始导入能力工资制。能力工资和技能工资相类似,但其含义更为广泛和深刻。由于在中国企业还不太具备实施的条件,本文不再展开介绍。  四、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  基于技能和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内部的公平性,眼睛向内的成分多一些。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员工付酬问题,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也是适用于员工的工资模式的。随着人才资源竞争在企业竞争中战略地位的形成,通过薪酬设计吸引和留住人才是薪酬制度的根本目标。人才资源的稀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薪酬的水平。目前,深圳非常缺乏高级蓝领工人,其薪酬水平不低于管理人员,部分专业的技师好要大大高于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因此,企业为了能够保持薪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需要抛弃过去主要是从内部公平性考虑薪酬设计的思路,而换为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  下表是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的示意:  从上表可以看出,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比较明了,根据市场价格确定企业薪酬水平。对关键岗位,为了确保能够吸引到,这家企业采取了高于市场水平的策略,对其它人员则采取了跟随市场水平的策略。如果按照传统的岗位或者技能工资制度,也许高级产品开发工程师的工资等级要低于市场总监,但在市场导向的薪酬制度下,其薪酬水平完全可以和市场总监的工资相等甚至高一些都是可以的。  很多企业实行谈判工资制,或叫协议工资制,实际上也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薪酬模式,就是根据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协商约定劳动合同期限内基本工资标准的一种分配制度。  1、主要依据和导向行为  市场工资制是由根据地区及行业人才市场的薪酬调查结果,来确定岗位的具体薪酬水平。至于采取高于、等于或是低于市场水平,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状况及人力资源策略,总之是主要参照市场来定工资。这种薪酬制度不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薪酬公平性的比较,也会使员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以达到市场认可的综合能力水平。如果员工真地能够眼睛向外,则会一定程度减少内部矛盾,增强合作。  2、适应企业和岗位  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要更多地考虑市场导向的薪酬模式。就岗位而言,一般情况下,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要多考虑市场因素。另外,企业中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岗位应基于市场水平定工资,不要过多地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相联系。  3、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环节  首先,企业要有一定的岗位管理基础。如果不能界定岗位的职责或者技能等级的含义,则很难和市场标准职位的薪酬水平进行比较。然后,企业要通过专业机构或者自己的信息搜集来确定薪资的市场水平,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中国做薪酬调查的公司往往会抱怨国内企业的职位体系不规范,很难和市场标准的职位进行比较,这是影响实施市场导向的薪酬制度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另外,中国企业还不太习惯参加专业机构的薪酬调查活动,但是,没有参与就很难分享行业的数据,也就很难设计自己的基于市场的薪酬制度。  4、优点和不足  基于市场的薪酬制度的优点有两个方面。一,企业可以通过薪酬策略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二,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那些替代性强的人才的薪酬水平,从而节省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三,参照市场定工资,长期会容易让员工接受,降低员工在企业内部的矛盾。其不足也很明显:一,市场导向的工资制度要求企业良好的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否则难以支付和市场接轨的工资水平;二、员工要非常了解市场薪酬水平,才能认同市场工资体系,因此,这种薪酬模式对薪酬市场数据的客观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员工的职业化素质也提出了要求;三、完全按市场付酬,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会很大,会影响组织内部的公平性。  五、基于年功的薪酬模式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是实施基于年功的薪酬模式的典范。在这种工资制度下,员工的工资和职位主要是随年龄和工龄的增长而提高。中国国有企业过去的工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年功工资的色彩,虽然强调技能的作用,但在评定技能等级时,实际上也是论资排辈。年功工资的假设是:服务年限长导致工作经验多,工作经验多,业绩自然会高;老员工对企业有贡献,应予以补偿。其目的在于鼓励员工对企业忠诚,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导向员工终生服务于企业。在人才流动低、终身雇佣制环境下,如果员工确实忠诚于企业并不断进行创新,企业也可以实施年功工资制。其关键在于外部人才竞争环境比较稳定,否则很难成功地实施年功工资。  7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掌握现代知识技术的年轻人的作用很关键,而不是老资格的员工。如果仍坚持年功为主的工资模式,具有技术专长的年轻人便会离职。年功工资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日本企业工资制度由年功序列工资向以能力和绩效为主的模式转变。  之所以介绍年功工资制度,一方面是由于其历史上对日本经济崛起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不能完全摒弃年功工资的合理有效的成分。毕竟,年功工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不能作为一种主导的薪酬模式,但也要借鉴其好的地方,把西方和东方的文化通过薪酬制度的创新融合在一起。比方说,在很多传统行业,如果经验是岗位绩效大小的关键因素,理应考虑年功在薪酬体系中的地位。不能因为其不合潮流,而将其一棍子打死。实际上,在国企分配制度改革中,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工龄因素。  在实践当中,少有企业完全采用上述五种薪酬模式中的一种。但是,无论一个企业的薪酬模式多么复杂,其为员工付酬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要么是岗位,要么是技能,要么是绩效、市场、年资。在一个企业中,针对不同的岗位类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薪酬模式,如销售可以是以绩效为主的工资制,职能管理可以是以岗位为主的工资制等等。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在设计其薪酬制度时,都会或多或少地考虑五个因素中的几种。从发展趋势上来看,绩效付酬会广为采用。无论哪种薪酬模式,都会考虑市场因素。在以岗位为主的薪酬制度中,如何给岗位定价呢?现在越来越多地参照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了。在以技能为主的薪酬模式下,同样是参照技能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来确定具体技能等级的薪酬水平。  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多数企业来说,以岗位为主,适当考虑工龄,并加大按绩效付酬的比例,是比较适合的薪酬模式。这种工资制度的名称可以叫岗位绩效工资制。如一汽集团实施的岗位贡献工资制,就是典型的岗位绩效工资制。一汽的岗位贡献工资制分为三个单元:岗位基础工资、效益贡献工资、年功工资。岗位基础工资体现的是不同岗位的劳动差别。根据任职者的能力水平,岗位基础工资可实施一岗多级的模式。能力高的进入同等岗位中的高等级,低者进入低等级。效益贡献工资根据公司的经济效益、员工的贡献,按考核结果发放。年功工资是对员工工作经验和劳动贡献的积累的承认和补偿。再如宝岗实施岗效薪级工资制,由岗位薪级工资、年功工资、业绩工资三个工资单元组成。其叫法和一汽不同,但其结构是一致的。还有中原油田的岗绩工资制,由保障工资、年绩工资、潜能工资和岗效工资四个单元组成。保障工资占20%;年绩工资实际上就是工龄工资,占5%;潜能工资反映技能水平,占5%;岗效工资是主体部分,反映岗位价值和劳动贡献两个因素,占70%。中原油田的工资模式考虑了上述五个因素,但还是突出了岗位及绩效的作用。  对具体的岗位类别来说,每个工资单元的比例可以不同。如果某个单元的比重占了整体收入的主体部分,薪酬模式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对高级经营管理者来说,同样可以实施名称为岗位绩效工资的制度,但绩效付酬的比例可以加大,浮动收入超过固定收入时,这类岗位的薪酬模式已经是以绩效为主了,尽管也可以叫做岗位绩效工资。因此,对经营者而言,年薪制可能是更合乎逻辑的称谓。对一般中层管理者而言,浮动收入最好不要超过固定收入(最好占总收入的40%以下)。对一般管理人员,浮动部分应占较小的比重(最好占总收入的30%以下)。对生产岗位,可以采用计件工资制,也可以采用岗位加绩效或者岗位技能加绩效的模式。对技术岗位,可以根据技术岗位的具体工作性质,采用技能工资或者岗位绩效工资模式。对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岗位职责和绩效目标都很难界定,岗位绩效工资并不是理想的模式,实施技能工资可能是合适的。对于搞产品开发的技术岗位,可以采用岗位工资加项目工资的薪酬模式。对销售人员,可以采取绩效工资为主,基础工资或技能工资为辅的模式。在实践中容易混淆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序列到底指的是人的还是岗位?其实,应用五种薪酬模式的基本理论很容易辨别。如果对技术序列采取的是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那么以上序列就是岗位的概念。如果是基于技能的薪酬模式,则是人的概念。前者,在为岗位聘任任职者时,需要对候选人的技能进行评定,合适者上岗,在岗则享受该岗位的相应待遇,下岗则取消该待遇。后者,不管张三从事的岗位是什么,只要被评为这个等级的职称,就应享受相应的待遇。  下面举实例来说明一个实际薪酬体系,供大家参考。笔者所在的单位曾经为一家火力发电企业设计过薪酬方案,其基本薪酬模式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工资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和奖金四个部分组成。津贴包括运行、工龄和全能津贴,奖金包括年终、单项和特殊贡献奖。绩效工资按月考核,按月发放。公司的所有岗位分为三类:管理、生产和后勤。其中,管理岗包括中高层管理者和职能管理,生产岗包括技术、运行、维修和生产辅助岗,其它为后勤岗。参照岗位评价结果,把所有岗位分为15个等,每个等又分为8个级。等体现的是岗位价值差异,级体现人的技能或能力差异,经验丰富、能力强者进入等中的高级,初入门者进入等中的低级。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之间的比例,1到9等岗为60比40,10到12等岗为55比45,13到15岗为50比50。员工实际拿到月度绩效工资多少取决于公司、部门和个人三者的整体绩效。年终奖根据个人岗位价值、公司整体经济效益和个人年度考核情况共同决定。工资的增长主要看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同时参照个人能力提升情况确定。以下是该公司工资表的一部分:  薪级 薪 等  1 2 3 4 5 6 7 8  1 850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2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3 1350 1410 1470 1530 1590 1650 1710 1770  4 1650 1710 1770 1830 1890 1950 2010 2070  基本的薪酬模式就是以上几种,理解起来也不难,但要进行巧妙的组合。在实践中,千万不要为理论上五花八门的工资模式所迷惑,只要掌握其基本原理,特别是以上五种基本薪酬模式,就能够设计出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工资制度来。

回答 您好,这应该是职级划分的方式,总体来说分为p级与m级,p级代表执行层,也就是员工,m及代表管理层;gm代表管理高层【如高级总监】。 薪酬方面: 每个职级应该都分为多个档位,如p1可能工资分为12档(大体如是),分别是1-12k;p2分为12档,分别是3-15k。薪酬也会出现倒挂的情况,如职级为p1,但是薪酬 是14k,那就会出现职级晋升为p2,但薪酬不调整的情况。 1、GM是General Manager缩写即总经理 2、M级即Manger经理代表管理层 3、p级代表执行层,也就是员工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帮助。 您好,这应该是职级划分的方式,总体来说分为p级与m级,p级代表执行层,也就是员工,m及代表管理层;gm代表管理高层【如高级总监】。 薪酬方面: 每个职级应该都分为多个档位,如p1可能工资分为12档(大体如是),分别是1-12k;p2分为12档,分别是3-15k。薪酬也会出现倒挂的情况,如职级为p1,但是薪酬 是14k,那就会出现职级晋升为p2,但薪酬不调整的情况。 1、GM是General Manager缩写即总经理 2、M级即Manger经理代表管理层 3、p级代表执行层,也就是员工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帮助。 更多12条 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社薪酬体系分析

薪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人无论是为了金钱而努力工作,还是为了实现自我而奋发图强,其最终目的都可以归结为是为了薪酬,因为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付出劳动的一种回报,这种回报既包括金钱性质的物质回报也包括心理满足性质的精神回报。在新经济时代,薪酬问题是企业尤其应重视的一个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或基本要素,智力资源将取代货币资本而成为最大的财富,企业将从追求货币资本的最大效益转向追求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人才和知识的优势,将成为企业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并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有力武器,而薪酬是企业吸引、保留人才和促使企业学习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员工只需完成好本职工作,因此薪酬体系只需以职务或者工作的价值来确定薪酬,工作的“产出”是其关注的焦点,而新经济时代企业组织需要具有柔性,强调部门合作和团队合作,不崇尚单打独斗,因此薪酬体系应以“投入”为关注点,以员工为完成岗位工作所投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为测量薪酬的依据。 然而,我国企业的薪酬体系仍然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的薪酬假设基础之上,大多数企业还在实行完全以岗位价值大小来决定员工薪酬的薪酬体系,这就使我国企业的薪酬体系明显地表现出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特点,这种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价值没得到应有的体现。新经济时代是人力资本雇用货币资本的时代,在企业中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作用,但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大小并没有反映在薪酬体系中,了没有反映在薪酬的多少上。考核指标不全面。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仅要具有短期的目标更需要有长远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刺激个人的考核指标更需要具有考核团队的指标,而我国企业的薪酬体系指标往往是短期性的财务指标,并且有些企业的指标还受到行政干预的严重影响。平均主义严重。我国企业注重按劳分配,但这种按劳分配是以员工劳动投入的时间多少,或以员工的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为基础计算的,而不是以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为计算基础,所以在分配上表现出平均主义,没有合理拉开员工收入之间的差距,体现出员工对企业贡献大小的不同。报酬结构单一。我国企业员工的薪酬主要表现为月薪加奖金,其他形式的薪酬较少,更不要说新经济时代员工所重视的培训发展机会,所以不能全方位地激励员工。无形报酬扭曲化。无形报酬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的员工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员工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无形报酬上要求的程度不同,新经济时代的员工更加注重员工的发展,注重自我实现,然而,我国企业员工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很少能在企业中获得内心的满足感。这一系列问题使我国企业的薪酬体系不能发挥出提高企业竟争力的应有作用。 如今,我国企业既面临着新经济的冲击,又面临着WTO的挑战,在这双重压力下,作为企业经营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薪酬体系其设计及实施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除需要遵循传统薪酬体系的设计原则外,还需要遵循新经济时代的设计原则来进行。需要遵循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知识、技术和能力等人力资源要素参与到分配当中,需要遵循按绩取酬原则,让薪酬的多少能够真正反映出企业业绩和员工业绩,此外,还需要遵循弹性原则和系统原则,使薪酬指标能够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其一,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并根据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确定正确的薪酬理念,薪酬理念是企业进行薪酬设计的总的指导原则;其二,调查员工对薪酬的需求情况,其中包括员工需求什么样的薪酬和员工对薪酬需求的结构状况:其三,在企业薪酬理念的指导下确定适当的薪酬体系模式,即是选择高弹性模式还是选择比较稳定的形式;其四,确定基准内薪酬,即是确定企业员工在正常的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薪酬,这一步是薪酬设计的主体部分,包括基本薪酬、可变薪酬、福利和无形报酬的设计:其五,确定基准外薪酬;最后制定薪酬制度,薪酬制度是企业薪酬体系正确运转的制度保证。 企业薪酬体系的实施是薪酬体系设计完成之后的一个实践操作过程,在过去,薪酬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沟通问题,而如今,薪酬体系的成功实施迫切需要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了解薪酬指标是如何体现企业的战略意图,以及薪酬是如何与自己绩效和能力相关联的,同样,只有通过有效沟通,员工才能对企业的薪酬体系甚至是其他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绩效评估是薪酬体系实施的基础,而薪酬体系又强化了员工对薪酬指标的认识,因此在绩效评估中需要注意评估信息来源的多方位性,合理组合运用各种评估方法。21世纪的经济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知识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各种竞争归根结底都将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利用的竞争。21世纪中国企业制胜的关键在于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优势的赢得,即能够吸引、激励并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小企业是中国本土企业的主力军,其中,成长型小企业最富活力和生机,虽然所占比例还不大,但其发展状况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多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不断“翻新”,但众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却无法花样翻新,尤其是小企业往往无所适从。随着成长型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我国的许多小企业进入重要的转型期,一方面人员队伍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急速扩张;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薄弱,薪酬激励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成长型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其重要的是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潜能。 本文以W公司的薪酬体系诊断与设计咨询案例为实证,比较系统地对成长型小企业的薪酬体系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设计一个适合小企业实际的薪酬体系来为小企业的成长成功奠定制度基础。论文首先对薪酬的基础——激励理论和薪酬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适合我国成长型小企业实际情况的薪酬构建和设计的理论依据;然后通过分析研究中国成长型小企业的现状、特点,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特点,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以及薪酬设计原则,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尝试建立一套适合成长型小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流程和方法;最后,通过研究者亲自参加的W公司管理咨询案例,实际运作了小企业整体薪酬体系的设计和导入过程。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剖析中国成长型小企业薪酬体系现状和问题,总结比较薪酬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适合中国成长型小企业参照性使用的薪酬体系设计方法和流程,并通过个案公司薪酬体系的设计和导入,展示了成长型小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和导入过程。本项目的研究在理论上是对成长型小企业薪酬构建理论的一种摸索和尝试,在实践上则是基于个案企业对中国特定企业群体薪酬设计实务的一种探索。求采纳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其吸引和保留客户的能力,销售人员无疑成了决定企业成长和盈利的核心因素,是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资源之一;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对于销售人员更是如此。   企业的薪酬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薪酬不仅提供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多的要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中销售人员,具有工作方式和时间相对灵活、工作业绩可衡量且有风险等特性。如何结合销售人员的特性,设计科学的薪酬体系,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目前我国企业销售人员的薪酬模式   报酬是指员工为企业付出劳动所获得的回报与酬劳,包括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我们通常把其中的经济性报酬称为薪酬,即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养老金以及其他各种福利保健收入。   目前,我国企业中销售人员的薪酬模式包括:   (一)纯佣金制: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提成,作为销售报酬,此外销售人员没有任何固定工资,收入是完全变动式的。   (二)纯薪金制:纯薪金制就是对销售人员实行固定的工资制度,而不管当期销售完成与否。   (三)基本工资加佣金制:基本工资加佣金制指将销售人员的收入分为固定工资和销售提成两部分内容,销售人员有一定的销售定额,当月不管是否完成销售指标,都可得到基本工资即底薪;如果销售人员当期完成的销售额超过设定指标,则超过以上部分按比例提成。   (四)基本工资加奖金制:这种薪酬制度与前一种有些类似,但还是存在一定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佣金直接由绩效表现决定,而奖金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却是间接的。通常销售人员的业绩只有超过了某一销售额,才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   (五)基本工资加佣金加奖金制:这种薪酬制度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将佣金制和奖金制结合到了一起,使销售人员薪酬中包含底薪、佣金和奖金三种成分。   二、目前我国企业中销售人员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体系落后、守旧   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国企转制过程中,技术工人的薪酬制度日趋完善,但是许多企业对于销售人员的薪酬却仍沿袭改革前的模式,或是只做细枝末节的修改。销售人员的薪酬带有浓重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适合其工作特性的科学的薪酬制度尚未建立。一部分企业仍然以等级工资制为主,主要考虑员工所处的职位、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因素,销售人员薪酬缺乏活力和激励性。   (二)薪酬体系缺乏战略性   1、薪酬体系及其管理与企业战略、文化脱节。说到薪酬的作用,通常强调的往往是人才的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但是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显然是为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因此说到底,薪酬体系的设计以及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以及远景目标进行,并与企业文化的类型相适应,不能自行其是。比如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企业文化变革就导致原来以等级官僚制、内部公平性以及低风险性为特征的薪酬系统,转变为强调灵活性、外部竞争性以及薪酬与风险因素挂钩的新型薪酬系统。然而我国许多企业的薪酬管理都处在方向不明的混沌状态中,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中“过自己的日子”。缺乏明确的战略指导,企业的薪酬管理往往会对企业战略实现和文化建设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比如,有些企业一方面高呼创新和学习口号,另一方面却不在薪酬体系中对那些努力进行创新和不断学习的人提供任何报酬。结果是,企业一方面不断强调并期望塑造强烈的绩效推动型文化,但另一方面却屡屡失望。   2、销售人员薪酬体系与企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不强。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当前的竞争战略,设计适合企业本阶段发展并能够有效支撑其竞争战略的薪酬体系。比如,当企业处于初创期时,急需大批优秀人才,而本身的人才竞争力却很弱,这就要求薪酬的外部竞争性较强。而此时,企业流动资金较为紧张,为了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对于销售人员底薪可以低一些,提成和奖金却要具有诱惑力。可口可乐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时,提供给员工的薪酬是当时国内饮料行业的两到三倍,靠着极具竞争力的高薪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盟,有力地促进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我国许多企业初创时,一味强调自身的困难和员工的奉献精神,薪酬水平很低,吸引不了优秀人才,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薪酬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不科学   1、薪酬体系的建立具有很大随意性。一是薪酬确定由老板拍板。老板凭借自己的行政权威和管理经验,硬性规定企业销售人员的薪酬,具有较差的民主性。二是缺乏系统的薪酬调查和分析。在制定公司销售人员薪酬体系时闭门造车,或是照搬照套理论模型、盲目模仿其他企业的薪酬方案,不对本行业、本地区和相类似的企业进行调查,不具体分析本企业的特点,具有很大盲目性和教条性,缺乏自身特点和适用性。   2、薪酬的管理过于死板,不注意适时调整。这在国有企业和小企业中比较明显。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薪酬管理,都要积极去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行业整体不景气可能会迫使企业调低薪酬水平;同时,企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产品的问世、新市场的开拓等,都要求销售人员的薪酬体系“与时俱进”。否则,企业必将在经营上出现问题。90年代,松下根据员工不同年龄段的生存要求,特别设立了年龄工资,以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稳定其终身雇用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职工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年形成的年功序列工资体系下过高的人工费用支出给松下造成沉重负担,再加上管理上的其他问题,导致2001年松下出现了80多年来的首次全社亏损,松下的薪酬制度不得不进行调整。   (四)销售人员薪酬的支付缺乏整体和长远目光   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强调合作共赢,产品的销售越来越依赖于团队共同努力。而大多企业的销售人员薪酬体系只衡量个人业绩、过分强调个人努力,其结果是销售人员一味无效率地单干,甚至为了追求个人目标相互诋毁,必然导致企业整体业绩和整体形象受损;再者,对销售人员薪酬的计量只靠短期的经济指标,对于“客户满意度”、“售后服务”、“个人学习与成长”等有关企业长远发展大局的方面很少甚至毫不考虑。但是,从长远目光来看,客户回头率和员工能力的提高是实现长期持续赢利的前提条件。   (五)薪酬体系缺乏应有的职位评估、绩效考核基础   职位评估、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这三大系统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3P模型。职位评估系统通过员工职位价值的衡量,为制定员工薪酬奠定了基础;绩效考核评估结果是给员工支付薪酬的基本依据;薪酬与职位评估、绩效考核挂钩,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合理性。   但事实上,许多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并未与职位评估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因为销售人员的工作目标直接、工作业绩易衡量,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工作不就是销售吗?我的销售额不就是我的考核指标吗?何必要再做评估和考核呢?正是由于这种思想,销售人员的职位评估和绩效考核往往被忽视。   在实际的职位评估过程中,管理者主观设定职级职等。例如,由于“长官意志”的影响,有些职位管理者认为很重要,职级定得很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职位职级定得较低,但以该职级的薪酬在市场上根本无法录用到合适人才。此外,企业只是运用简单的排序法排出等级,将同等级同类别的职位归类归档。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现不了员工薪酬的内在公平性。其次,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单纯依赖“销售量”这个指标。现实中,由于产品利润的不同,可能销售某一种产品,销售量很大,但利润很少;可能我新推出一种产品,销售员的销售量虽然不小,但单独这种新产品的推广却不理想;可能我今年的目标是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不是提高利润;可能这个销售员采取了“杀鸡取卵”式的销售,虽然销售量很大,但客户对产品和售后都不满意……等等。这些都是“销售量”这个指标所无法涵盖的。   (六)薪酬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处理不当   1、对销售骨干激励乏力。我国企业的传统薪酬制度一直把收入分配的内部公平性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对此,企业甚至以牺牲企业效率为代价力求确保所有职工满意。事实上对企业而言效率无疑是第一位的,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得的公平不可能长久。企业中80%的销售任务是由20%的销售骨干完成的,但是大多企业并未在薪酬分配上贯彻这一法则,因为收入拉不开档次,销售骨干的满意度低。企业并未认识到,让那些真正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企业无法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2、在薪酬上对特殊员工的倾斜不够,人文关怀性较差。首先是在企业中一般对新进销售人员采用和原来人员一样的薪酬制度,这样的话,在底薪较低、市场推广较难的情况下容易打击新进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对于为企业服务多年、有家庭负担的已婚销售人员,往往学历相对较低,在有些一味追求学历完美的企业,他们的薪酬势必给自身带来不公平感。例如,有些企业对销售人员规定,刚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的基本月薪比非本专业的中专生要高出很多,而后者往往是有着丰富营销经验、给企业带来更大利润的销售骨干。   (七)薪酬攀升通道单   中国是“官本位”意识较为浓烈的国家。此意识反映到企业员工相对价值的定位上,人们一般依员工在管理“职业锚”上取得的进展,或者依“官阶”的大小,认定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在这种薪酬体系下,优秀的销售精英的薪酬永远也赶不上职位更高的拙劣的销售经理。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通道,给员工个人和企业发展带来诸多弊端:大企业病,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局限,以及员工配置的错位与浪费等,最终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对于许多高素质人才也丧失了吸引力。   三、解决企业销售人员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一)在制定销售人员薪酬体系之前,进行科学的薪酬调查和分析   在成立的早期,企业都经过了通过领导一双眼、一支笔来决定员工薪酬的阶段。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老板不可能对每一个人了解得都很清楚,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薪酬调查(企业外部)和分析(企业内部)来建立自身的薪酬体系。对于具有鲜明工作特性的销售人员更是如此。拿华为集团来说,在1995年的时候,华为已经有500多人,这个时候,当人力资源经理把他们的薪酬数字报给老板的时候,由于人数已经不是创业时候的那几十个人,老板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的绩效都熟悉,那么,这个时候老板怎么去签字呢?于是,任正非就要求拿出一个薪酬方案制度来,随后,他们成立了一个薪酬设计小组,三个月开了十几次会,还请香港的咨询公司参与研究,终于形成了自身的薪酬体系框架。   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企业在确定雇员薪酬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状况。公司可以委托比较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薪酬调查的对象,最好是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公司或同行业的类似公司,重点考虑员工的流失去向和招聘来源。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上年度的薪资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走势分析等。只有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职位评估,并各自提供真实的薪酬数据,才能保证薪酬调查的准确性。在报纸和网站上,经常能看到“××职位薪酬大解密”之类的文章,其数据多含有随机取样的成分,准确性很值得怀疑。即使是国家劳动部门的统计数据,也不能取代薪酬调查用作定薪的依据。企业在进行薪酬调查的同时,还要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对此,笔者将在“三、(二)”部分进行阐述)。   (二)结合本企业情况,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   与其他各类人员相比,销售人员的薪酬在结构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建立销售人员薪酬体系的首要问题,便是确定薪酬中底薪、提成和奖金各部分的比重,确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于一个特定企业而言,它的薪酬结构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这就离不了对自身所处的行业、公司产品的生命周期、组织以往的做法等进行分析。   以行业因素举例来说,保险行业、营养品行业、化妆品行业对于销售人员的薪酬设计大多是“高提成+低固定”的薪酬模式,甚至是实行纯佣金制,而在一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性很强、市场非常狭窄而销售周期又比较长的销售领域中,企业对于销售人员的素质及其稳定性都是要求很高的,这时采用“高固定+低提成/奖金”的薪酬模式就比较合适。   再比如,就产品的生命周期而言,当公司产品刚刚上市时,产品没有什么知名度或者知名度很小的时候,企业最好是采取固定薪酬模式,或者是采取“高固定+低提成/奖金”的模式,因为在这个时候,产品销售的风险性是很高的,销售人员的努力很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市场回报,因此,这个时候就不能让销售人员来承担风险。然而,如果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销售的风险度逐渐降低,销售额处于增长时期,这时企业就可以适当降低销售人员薪酬中的固定部分,提高浮动部分,以鼓励销售人员更为积极地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最后,随着产品达到成熟期,产品品牌或公司品牌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的作用比销售人员的说服力更为重要时,企业又可以将销售人员的薪酬方案改回到“高固定+低浮动”的薪酬模式上。   (三)建立科学、系统的量化指标体系   销售人员薪酬设计看似只是底薪、提成和奖金之间的权衡配比,但是要想达到它的应有作用,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从而建立科学、系统的量化指标体系。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计算机辅助、数理模型、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先进工具在薪酬体系方面的研究和运用,另一方面深入做好职位评估和绩效考核等基础工作。   进行职位评估的目的在于确定科学的任职素质标准和合理的职位价值,它包括为确定一个职位相对于其他职位的价值所做的正式、系统的比较,并最终确定该职位的薪酬等级。职位评价的基本程序是对每一个职位所包含的内容(例如,职位所要求的努力程度、技术复杂程度和担负的责任)进行相互比较,最终形成“职位报酬因素”。在进行职位评价时,每个职位都要就相同的评价因素同所有可比职位进行比较。作为一个业务员,相比管理人员,也许不必要求他有什么领导能力;相比技术人员,又不必要求他的专业水平有多高,但是他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一定要出色……等等。这样也为绩效考核作了很好的铺垫。   绩效考核要注意KPI(关键业绩指标法)、平衡计分卡、MBO(目标管理法)等先进方法的运用,全方位、多角度对员工进行360°考核。其中,在一个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中要注意下面几点:1、指标的确定要遵循SMART原则。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Specific)代表具体,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Measurable)代表可度量,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Attainable)代表可实现,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 (Realistic)代表现实性,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考察;T(Time Bound)代表有时限,注重完成特定业绩指标的特定时限。2、重视客户的意见。因为销售人员自身的特性,他们更多是在和客户打交道,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影响着持续的客户源,让客户参与销售人员的考核便显得尤为重要。3、业务指标应该占到绝对比例。但这个业务指标并不一定是销售量,而是应该与企业今年的战略和计划相结合。也就是说,今年企业注重的是什么,是销售量,还是利润,或者是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市场份额?这些指标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每年都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企业的战略意图应当在考核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固定的指标。4、以其他指标为补充。包括学习与成长、个人行为、个人能力等等。这些指标占的比例可以不太大,但是却可以有效地鼓励销售人员的成长。而且从长远眼光来看,员工能力的提高是实现长期持续盈利的前提条件。但是,这种能力素质的考核不要流于形式,不要面面俱到,而是应该针对这一职类,与职位评估的结果相结合,看他所需的专业素质是什么。   (四)采用个性化薪酬制度,照顾到不同员工的情况   1、建立弹性的多元化的菜单式提成体系。目前企业实践中,往往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增减幅度来设定提成比例。比如,每月完成1万元的业务提成比例为3%,2万元的提成比例是4%,3万元的提成比例是5%。这种做法有很大借鉴意义,但是,笔者认为还要根据不同销售人员的业务地域、业务进展速度、业务完成比例、业务增长率而灵活地变化提成率,照顾到不同员工的情况,放大薪酬提成效应。   2、对于销售新手要采用保护策略。一方面,可对销售新手设立一定的保护期,在保护期内,享受一定的薪酬优惠,比如较高的底薪。另外,也可实行“瓜分制”的薪酬制度,在保障其一定工资水准的同时,也充分体现竞争体制。所谓“瓜分制”就是将全体新进入企业的销售人员视做一个整体,确定其收入之和,每个销售人员的收入则按贡献大小占总贡献的比例计算,如要将底薪导入,则可以进一步将“瓜分制”和“混合制”结合,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个人月薪=底薪+ (总工资—底薪)×(个人月贡献÷全体月贡献)。这样,不仅拉近了新增销售人员的收入距离,保障其生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可以增加其职业归属感和进取心。   3、建立特薪制,设立特殊贡献奖。一方面可考虑建立特殊人才的特殊薪酬制度,比如年薪制。特殊人才是指在市场营销方面急需且在岗位(职位)起关键作用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确定特薪人员应根据岗位(职位)要求和在生产、管理或科技领域做出的贡献而定,要经过科学的职位评估,不宜一刀切。切忌论资排辈,提倡论功行赏。特别指出要消除对学历的盲目崇拜,因为目前企业中许多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年龄、时代、家庭负担等原因学历档次偏低,而销售本身又是一个经验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工作。许多知名企业都认为,对于销售人员,基本的学历是要的,但是经验更重要。另外,目前有的国内企业设立了“销售贡献大奖”,比如,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宇通集团等知名企业通过召开每年一度的销售精英表彰大会,对作出特殊贡献的员工给予很高的荣誉和高额的奖金,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   (五)薪酬体系的设置要“随行就市”   销售人员薪酬要反映市场行情,减弱环境的剧烈变化对销售人员薪酬的影响。对此,可在提成基数上做文章,考虑采用“浮动定额制”。浮动定额制是指在一个销售群体内,以每月的人均销售额或上月的人均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定额,销售人员的报酬与此定额紧密结合,销售人员的实际定额在此以下者领取基本工资,在定额以上者则除了可领取基本工资外,还可按超过部分的一定比例提取报酬。这样,销售人员的工资报酬便随市场状况变化,当市场状况较好,销售工作相对比较容易,浮动定额必然随之上升,市场状况不佳时,销售工作较难,浮动定额下降。   (六)实行“订单式”薪酬发放模式,鼓励团队精神   有些销售任务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在宣传、谈判、签约、结帐、售后等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人在做出努力,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这就需要在薪酬方面体现出来。传统的针对个人发放薪酬的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点。“订单式”薪酬发放模式,就是针对完成的销售订单(销售任务),对员工整体发放薪酬,根据规定的公式,让所有参与其中的员工(包括销售管理人员、业务员、商场营业员、售后服务人员等)共同分享应得的收益。这种模式提高了员工参与团队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整体业绩的提高。   (七)建立多通道生涯发展路径   GE公司提出“不要把报酬和权力绑在一起”,否则,你会建立起一支忿忿不满的队伍,专家们把这些人称作“POPOS”,意思是“被忽略的和被激怒的人”。他们提倡给员工们更多的机会,在不晋升的情况下提高工资级别。实际上,企业中一个员工的生涯发展“职业锚”往往不止一个,企业应建立管理职业锚、技术职业锚、业务(专业)职业锚等多条生涯发展通道。在松下,员工的成长和进步可以通过特有的干部体制——“特称升格制”体现出来,特称是对员工能力资格认定的一种制度。特称可分为主担、副参事、参事、副理事、理事等几个层次,特称资格直接与本人工资挂钩。如果三个人一起进到松下公司,能力都很好,一个升为经理了,另两个却不能升为经理,但是他们可以升为主担,虽然没有职务,但得到的报酬是一样的。笔者建议企业对销售人员实行“职称制”,如助理营销员、营销员、助理营销工程师、营销工程师、高级营销工程师等,这样,便在管理职业锚外开拓出一个专业职业锚,让有发展前景的销售人员在个人成就、薪酬方面多了一条发展路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