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安装

发布时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安装

2001年到2013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承担国家“ 973 ”和“ 863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8项,省部级项目52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 、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超过900篇。,出版著作528部(本),科技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人文社科三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社科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重庆师范大学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5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创新团队、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最优化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中心活性物质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4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运筹学与控制论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光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重庆高校生物活性物质工程研究中心。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特殊教育专题资源数据库(立项建设)、重庆市抗战文史专题资源数据库(立项建设)、空间整合社会科学(SISS)重点实验基地(立项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基地(立项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基地(立项建设)、数字旅游实验室(立项建设)、现代英语与教师教育研究基地(立项建设)、幼儿教育研究基地(立项建设)。此外,学校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中德(重庆)职业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职教师资培训集团、重庆市管乐师资培训基地等多个市级基地。以及重庆市运筹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 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重庆师范大学有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1个高师硕士学位授权,涵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十二五”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1个、“十五”、“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11个。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部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部分硕士学位授权点 伦理学 政治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特殊教育学 文艺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专门史 世界史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数量经济学 系统理论 系统分析与集成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动物学 植物学 水生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态学 微生物学 理论物理 光学工程 凝聚态物理 旅游管理 美术学 专业硕士学位(8个)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 学科教学(政治)。农业推广硕士:养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蚕桑学、水产养殖、特种养殖)。中职硕士:旅游管理、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2010年9月,新增专业硕士授权点六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旅游管理硕士。11个市级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 、专门史、旅游管理、特殊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系统理论。校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教育学原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自然地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重庆师范大学有19门市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12个市级教学团队、7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同时“重庆旅游学院”、“重庆音乐学院”、“重庆幼儿师范学院”、“重庆特殊教育学院”也依托学校设立。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学校教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7项。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14项、重庆市一等奖24项、重庆市二等奖66项;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3项、重庆市一等奖6项、重庆市二等奖3项、重庆市成功竞赛奖9项。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1项,重庆市精品课程10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被重庆市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54 万册,电子图书24644GB。重庆师范大学老校区在沙坪坝区,现主体部分在大学城校区,另有北碚校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工程指挥部西南的校区、合川区学府路9号的涉外商贸学院等设施。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新版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是立足于报道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研究成果、应用性科技成果以及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等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设有[三峡地区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栏目采Q编:319+457-36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周永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建议——以定西市安定区馋口镇为例[J];甘肃农业;2005年01期

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779人,硕士研究生1095人。重庆师范大学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老校区和北碚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背靠秀美的缙云山,地势平坦开阔,恢宏现代;沙坪坝老校区、北碚校区绿树成荫,雅致和谐,先后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称号。 学校创办于1954年。50多年来,虽几经调整,学校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践行“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4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779人,硕士研究生1095人。学校是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依托单位。有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重庆高校工程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还设有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以及重庆市运筹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务教师145人、副高级职务教师345人, 4%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1人。 学校抢抓机遇,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学基本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8万册。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 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分流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了以“三主线”和“六环节”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1项,重庆市精品课程10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被重庆市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36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72篇,出版著作528部(本),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今日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勤学善思,求是致用”的优良学风,推行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学校累计在册学生社团80个。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项206项。学校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卢旺达等国创办“汉语师范学院”、“孔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成为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的成员。 5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十万名各类毕业生。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据对重庆市的调查,全市一级示范幼儿园现任园长中90%为我校毕业生;主城区小学特级教师的50%、小学骨干教师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沙坪坝区中小学中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师的3% 、拥有特级教师称号教师的5%和现任中小学校长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有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等。 历经5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立教无类,育师有道,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矢志服务巴蜀基础教育”和“修己达德,朋辈互喻,推行‘五自’教育,熔铸学生优秀特质”的鲜明特色。当前,学校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建成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

1、盛唐经学的窘境——论开、天文化特点与经学发展关系,中国文化研究,2000;32、“三元说”与中唐枢纽论的学术因缘,复旦学报,2000;2;64-7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天宝河洛儒士群与复古之风,中华文史论丛,第六十五辑,2000-12;64-864、俗书的重现——由出土简书看秦汉俗文学及早期小说书籍的流行,中国小说研究会报,2001(45);9-175、李商隐《金钥》考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4;389-3946、由皎然与高仲武对江南诗人的评论看大历贞元诗风之变,复旦学报,2003;6;113-140(人大复印资料转载)7、新补《全唐诗》102首——高丽《十抄诗》中所存唐人佚诗,文史,2003;1;140-1698、原始阅读方式与早期的文本释读符号,云南大学学报,2004;1;64-719、说理、说事、说梦——由一联唐诗的争论引出的学术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4;116-12310、《二十四诗品》的另一传本——《枝指生书宋人品诗韵语集》考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4;147-15311、时风、家风与陈子昂风骨精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21-27(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2、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中国社会科学,2005;5;153-163(人大复印资料及新华文摘转载)13、李白“十月到幽州”解,(日本)中国诗文论丛,2005-12;24;70-8414、王荆公《唐百家诗选》的在宋代的流传与接受——时少章《唐百家诗选》评点的诗学渊源,橄榄(日本宋代诗文学会学刊),2005-12-01;13;165-21115、“赵倚楼”“一笛风”与禅宗语言——由杜牧等人对语言艺术的追求看经典语汇的形成,文学遗产,2007;4;33-40(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6、和刻本胡次焱《赘笺唐诗绝句选》之渊源与文献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3;41-4917、the substitution of paper for bamboo and the new trend of literary developmnet in the han,wei and early Jin Dynastie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2007;1;26-4918、文学的阐释与阐释的文学——王逸《楚辞章句》韵体注文的研究,文学评论,2008,2008—219、作为审美的、人性的及当下话语参与的文学史写作,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20、周弼《唐诗三体家法序》辑考,古典文学知识,2009/0421、西周金文与“修辞立其诚”原始意义,学术探索,2010;322、唐人婚姻习俗与李白成名前的家庭生活,复旦学报,2010;5;41-5223、邻人眼光见细微——评内山知也《隋唐小说研究》,书城,2010/0724、名作效应与文学地理——杜甫鄜州影踪追考,古典文学知识,2010/0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5、纸抄时代的书籍形态与《玉台新咏》体例及成书过程,(韩国)中国人文科学,2010;195-21326、礼与法的冲突与平衡——柳宗元《驳复仇议》与唐代传奇的法理意识,(韩国)中国研究第九辑,201027、近世东亚士人的精神桃源——由退溪及朝鲜文人的诗画看武夷文化意象的传布,韩国民族文化研究38辑,2010论著目录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商务印书馆,2002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夹注名贤十抄诗(整理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隋唐小说研究(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获奖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1999年(元王集团与大历京城诗风)上海市哲学社科奖三等,2000年(元王集团与大历京城诗风)上海市哲学社科奖三等,2001年(唐学与唐诗)上海市哲学社科奖一等,2005年(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三等,2009年(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科研项目上海市社科项目,早期书籍形态与文学之关系,2001国家社科项目,纸前时代书籍与文学,200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唐诗选本评点本与唐诗名篇序列之形成,2006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安装

一般一周内给于答复,可投稿。大学学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征稿范围: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畜牧兽医、食品工程、计算机应用、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质高的研究生学术论文。《牡丹江大学学报》征稿范围:文史哲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城市建设与经济管理、政法论坛、教学研究、语言与艺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等。《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征稿范围:哲学、经济学、政治、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 长春理工大学》  (高教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国家级杂志:《社科纵横》理论版《中国XX教育》核心期刊: 《继续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北方论丛》《学术交流 》《中国市场 》《财会通讯》《电影文学》《会计之友》

一般一周内,最长2月。

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安装

刊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主办: 重庆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重庆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8-5831CN: 50-1023/C邮发代号: 78-12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全面反映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论文曾获得多次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被多家有影响的数据库收录,学报是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报已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重庆市高校学报研究会、重庆市期刊协会、重庆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等学术团体的重要成员。本刊在突出办刊特色的基础上,锐意提高学术质量,赢得了社会及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很不错**************************************************************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希望回答能得到您的满意,有什么随时联系!***************************************************************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安装

重庆师范大学共有三个校区。地址和邮编如下: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新校区在虎溪,虎溪镇的邮编为401331

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779人,硕士研究生1095人。重庆师范大学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老校区和北碚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背靠秀美的缙云山,地势平坦开阔,恢宏现代;沙坪坝老校区、北碚校区绿树成荫,雅致和谐,先后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称号。 学校创办于1954年。50多年来,虽几经调整,学校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践行“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4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779人,硕士研究生1095人。学校是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依托单位。有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重庆高校工程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还设有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以及重庆市运筹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务教师145人、副高级职务教师345人, 4%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1人。 学校抢抓机遇,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学基本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8万册。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 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分流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了以“三主线”和“六环节”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1项,重庆市精品课程10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被重庆市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36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72篇,出版著作528部(本),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今日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勤学善思,求是致用”的优良学风,推行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学校累计在册学生社团80个。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项206项。学校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卢旺达等国创办“汉语师范学院”、“孔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成为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的成员。 5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十万名各类毕业生。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据对重庆市的调查,全市一级示范幼儿园现任园长中90%为我校毕业生;主城区小学特级教师的50%、小学骨干教师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沙坪坝区中小学中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师的3% 、拥有特级教师称号教师的5%和现任中小学校长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有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等。 历经5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立教无类,育师有道,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矢志服务巴蜀基础教育”和“修己达德,朋辈互喻,推行‘五自’教育,熔铸学生优秀特质”的鲜明特色。当前,学校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建成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