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什么属于文献资料范畴

发布时间:

什么属于文献资料范畴

(1)图书。具有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代等信息。 (2)期刊。具有期刊名、期刊年、卷、期,甚至文献所在的页码等信息。 (3)会议文献。有会议记录或第几届会议、会议的举办者、举办地等信息。 (4)科技报告。一般标有报告号,例如,美国政府工作报告、AD报告。NASA报告等。 (5)学位论文。一般标明有Thesis或Dissertation等字样,并标有学位论文名称、颁发学位的单位及学位授予时间等信息。 (6)专利文献。具有专利号,包括专利国别代码、专利文献出版时间等信息。 来源《查找文献资料的检索工具和方法》

参考文献一般分以下几种:专著学术期刊析出文献专题科学报告学位论文专利电子文献不知道这是否你所想要的

甲骨文是一种文体,在文体上算是文献资料。但是它的字体来名于实物【龟骨壳】所以它的载体是实物资料。不过,你既然都问的是【甲骨文】,那从单方面将,它算是文献资料。

----参考物

文摘属于什么文献范畴

名曰《青年文摘》邮发代号2-301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纸质的图书、报刊等出版物和非纸质的录音资料、影像资料、缩微资料、计算机文档等。文献是人类脑力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功能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国外最早者也是声名最威者为美国的《读者文摘》,创刊于1926年,最高全球销数突破2500万份,的确是天文数字。我们自己较早的文摘杂志是1937年1月1日在上海创办的,由上海复旦大学文摘编委会编辑,由上海黎明书局总发行,刊名就叫《文摘》。 诞生于风雨飘摇时刻的《文摘》,一直在风雨雷电之中前行。创刊后不久,“八·一三”战事爆发,自9月第9期开始改名《文摘战时旬刊》,期数另算,自第16期起迁至汉口出版,34期起迁重庆出版,共出136期。1945年12月出复员纪念号后,移回上海出刊,仍用原名《文摘》,以10卷1期起计算,10卷1期即为总第137期,1947年改半月刊,出到1948年11月第14 卷第4期停刊。一部刊史就是历史的片断,就是文化记忆的化石。《文摘》的主编孙寒冰,在1940年5月27日日寇飞机狂轰重庆时遇难,时年仅37岁,是《文摘》刊史中最沉痛的一页。 第一期的《文摘》分几大栏目:“一般议论”、“世界政治经济”、中、日、苏问题”、“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一般学术及其他”。容量达20余万字,摘录的杂志约百种,每文均注明出处及字数。注明出处是文摘式杂志的通规,而注明原文字数的作法仅见此《文摘》。 《文摘》是国内最早刊登《毛泽东自传》的中文刊物。1936年夏,孙寒冰在英文《亚细亚》月刊上看到后来收在《西行漫记》中的斯诺访问延安的第一篇报道《毛泽东自传》,如获至宝,立即请人翻译出来,准备在自己主编的《文摘》上刊登,但怎样通过国民党的书刊检查呢?孙寒冰决定亲自把稿子带到南京,去找他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邵力子。邵力子过目之后,认为没有什么大碍,就在稿件上批了“准予刊登”四个字,就这样《毛泽东自传》在《文摘》第2卷第2期(1937年8月1日)开始连载,后移至《文摘战时旬刊》继续刊出,有些专门收集革命史料的藏书者之所以看中《文摘》,并不惜花大钱购买,其原因就在于《文摘》是《毛泽东自传》的首发刊。

文摘,检索刊物中描述文献内容特征( 文献提要 )的条目(也包括题录部分),是一种文献著录的结果。根据国际标准ISO214-1979(E)的规定,文摘是“一份文献内容的缩短的精确表达而无须补充解释或评论”。中国国家标准GB3793-83 规定,文摘是“对文献内容作实质性描述的文献条目”。具体地说,文摘是简明、确切地记述原文献重要内容的语义连贯的短文。一系列文摘条目有序排列,即构成文摘杂志,它是比目录式检索刊物更为有用的检索工具。类型报道性对原始文献进行浓缩的文摘。指示性根据原文编写的带有评价的文摘。报道-指示性兼具以上二者特点的文摘。

什么属于文献资料范围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 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 一定的载体;3 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 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引证解释1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2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社会、艺术、自然、科技

文献在现代的解释为“记录有信息和知识的一切有形载体”。具体地,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的结合体。 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指典籍,献指人才。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后该词向偏义词演化,偏重于“文”,单指典籍。 文献的属性 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 知识性 记录性 物质性 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文献的等级 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 零次文献: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文献 一次文献:论文,报告等 二次文献:比如各种文摘 三次文献:各种综述性的文章 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文献的载体 作为有形载体的文献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目前已知的文献载体包括这样一些: 古代的载体 甲骨:包括龟甲和兽骨,应用于商代。 金属: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即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于先秦时期。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木片,称为竹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于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帛:即丝绸,始见于商,流行于秦汉时期。 纸:纸最早发明于西汉初年,公元150年左右,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到东晋基本取代竹木。 古代国外主要载体:包括古埃及使用的莎草纸、古印度使用的贝叶及中世纪欧洲使用的羊皮纸。 现代载体 现代的文献根据载体形式分为 印刷型文献:是以纸质材料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文献形式,是目前整个文献中的主体,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献形式。它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以随身携带,随处随时阅读。但存贮密度小,体积大,占据空间大,不便于保存。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照相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文献形式,包括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便于收藏和保存,价格便宜等,但阅读需要有较复杂的阅读设备来支持。目前在整个文献中,所占数量较少。 声像型文献是以磁性和感光材料为介质记录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其优点是存取快捷,可闻其声,见其形,易理解。 电子数字型文献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记录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这种文献存贮容量大,检索速度快捷、灵活,使用方便。电子数字型文献又分为光盘文献和网络文献。 文献的产生方式 中国古典文献产生的主要方式包括文献的产生方式包括“著”、“述”、“编”和“译”四类: 著:古代亦称“作”、“造”、“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即强调原创性。 述:相对于著来说,述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即在前人著作基础上进行解释、疏通和解说。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看,《论语》、《春秋》等著作的原创性也是很高的。 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编辑旧文,重要特征是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篡改,一般都注明出处。常见的编纂成果包括总集,如《诗经》、《乐府诗集》、《全唐文》等;类书,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丛书,如《四库全书》等;档案类编,如《清代文字狱档案》等;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等。 译:即翻译,将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为另一种文献。中国古代最早的翻译是佛经翻译,东汉明帝时期,大月氏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佛经翻译之滥觞。后来重要的佛经翻译家有东晋的释道安、鸠摩罗什,唐代的玄奘等。明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学术翻译,重要的翻译家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人徐光启、魏源等。佛经翻译中有部分文学故事,但真正的文学翻译始于近代,主要翻译家是林纾。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等人都翻译过大量的文学作品。

新闻网属于什么文献范畴

你这个材料不属于报纸吧,要是属于报纸的就算参考文献,代码为N,如果你的来源只是网上的某篇报道那就不算。但是一般的网上资料,其实一般网上的东西大部分是由文献来源的。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这样就行了。

什么属于文献资料

文献在现代的解释为“记录有信息和知识的一切有形载体”。具体地,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的结合体。 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指典籍,献指人才。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后该词向偏义词演化,偏重于“文”,单指典籍。 文献的属性 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 知识性 记录性 物质性 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文献的等级 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 零次文献: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文献 一次文献:论文,报告等 二次文献:比如各种文摘 三次文献:各种综述性的文章 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文献的载体 作为有形载体的文献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目前已知的文献载体包括这样一些: 古代的载体 甲骨:包括龟甲和兽骨,应用于商代。 金属: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即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于先秦时期。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木片,称为竹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于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帛:即丝绸,始见于商,流行于秦汉时期。 纸:纸最早发明于西汉初年,公元150年左右,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到东晋基本取代竹木。 古代国外主要载体:包括古埃及使用的莎草纸、古印度使用的贝叶及中世纪欧洲使用的羊皮纸。 现代载体 现代的文献根据载体形式分为 印刷型文献:是以纸质材料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文献形式,是目前整个文献中的主体,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献形式。它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以随身携带,随处随时阅读。但存贮密度小,体积大,占据空间大,不便于保存。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照相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文献形式,包括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便于收藏和保存,价格便宜等,但阅读需要有较复杂的阅读设备来支持。目前在整个文献中,所占数量较少。 声像型文献是以磁性和感光材料为介质记录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其优点是存取快捷,可闻其声,见其形,易理解。 电子数字型文献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记录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这种文献存贮容量大,检索速度快捷、灵活,使用方便。电子数字型文献又分为光盘文献和网络文献。 文献的产生方式 中国古典文献产生的主要方式包括文献的产生方式包括“著”、“述”、“编”和“译”四类: 著:古代亦称“作”、“造”、“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即强调原创性。 述:相对于著来说,述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即在前人著作基础上进行解释、疏通和解说。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看,《论语》、《春秋》等著作的原创性也是很高的。 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编辑旧文,重要特征是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篡改,一般都注明出处。常见的编纂成果包括总集,如《诗经》、《乐府诗集》、《全唐文》等;类书,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丛书,如《四库全书》等;档案类编,如《清代文字狱档案》等;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等。 译:即翻译,将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为另一种文献。中国古代最早的翻译是佛经翻译,东汉明帝时期,大月氏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佛经翻译之滥觞。后来重要的佛经翻译家有东晋的释道安、鸠摩罗什,唐代的玄奘等。明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学术翻译,重要的翻译家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人徐光启、魏源等。佛经翻译中有部分文学故事,但真正的文学翻译始于近代,主要翻译家是林纾。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等人都翻译过大量的文学作品。

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报纸、特种文献。

图书文献资料是指学校图书馆和院系两级资料室购置的各种载体的图书资料,包括文字的、电子的等等。

文献资料包括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