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地质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地质的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关于地貌的论文参考文献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刚刚学到《现代地貌学》,老师说:天坑是一种岩溶地貌。要研究天坑,我认为要先了解天坑的形成原因,而天坑的形成原因里是有关于地质学的一些知识,比如天坑形成过程中的岩石性质,硬度,化学成分变化情况等,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考虑。网上有视频可以搜索到一些关于天坑的例子,可以借鉴一下。

关于地震的参考文献

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星知计划#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包括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脉动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发生的地震;诱发地震指爆破、核试验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脉动则是指由于大气、海浪等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经常性微动。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构造地震主要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力的作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为数最多,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其破坏力也最强,几乎所有的强烈地震均属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就是伴随着火山的喷发或由于地下岩浆的冲动而引起的地震,它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指由于地层陷落或山崩引起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学术争鸣》万有引力-潮汐与地震 韦闽峰 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北京 100854 段 静 中煤国际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 100111 王 镇 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 123000 谢学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23000 王金甲 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 123000 摘 要:本文针对地震的频繁发生,结合天地间存在的万有引力与潮汐现象,大胆突破传统观念,提出了独特的研究地震需结合天文地理的“天地学”。万有引力普遍存在,这已被世界科学界所认同。日月两天体对地球万有引力的存在引起了水与岩浆潮汐现象的发生。质量轻的地壳,腹背双面都存在着潮汐的涌动作用。月亮与地球自转轴不垂直的引力关系,使地壳弦动从而导致如地壳磁场逆转,南极有煤,非洲有冰川期等许多自然之谜的发生,更使得地球每年有500多万次大小地震的频繁发生。 < ACADEMIC DISPUTE >: GRAVITATION、TIDE AND EARTHQUAKE Abstract:This paper which aims at the continual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and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al gravitation and the tide phenomenons has established the special theory-- cosmography, which considers that earthquake research should study both geography and astronomy, exceeding the traditional idea It is approved by the science field of world that universal gravitation has already widely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al gravitations between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he earth has caus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tide phenomenon of water and There exist the ground swell effect of tide both on the light earth's crust and under the the gravitation relation which the axis of rotation between moon and earth is out of the vertical has make the earth's crust move in sine curve and result in many mystery,such as reversion of magnetic field of the earth's crust, coal in South Pole, ice age of Africa, furthermore the continual earthquake which has occurred for more than 5,000,000 times on the 关键词:万有引力 板块构造 地壳弦动 地壳腹背潮汐 key words: universal gravitation、plate tectonic、sinusoidal motion of the earth's crust、tide on the earth's crust and under the crust 一,由秋风扫落叶得到的启示 一年一度秋风扫落叶我们已司空见惯。但“秋叶”被刮到池塘的水面上就显现出与落在陆地上有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秋叶”不论大小轻重平铺在水面上各自占有自己位置。可西北阵风一起,“秋叶”被浪涌拥挤在一起,因落水时间,叶片大小,叶片自重,腐烂程度的不同,有的“秋叶”被涌立了起来,其下部被水腐蚀腐烂,其上部被风雨侵蚀削减锋芒。重的被叠压下去,被叠压下去的秋叶,叶面上浮土与微生物同时被掩盖了起来。换成东北风向“秋叶”便向西南方漂移。不禁使人浮想联翩。我们地球的地壳与秋风扫落叶的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地壳与地核有液体岩浆相隔,也就是小质量的地壳板块因岩浆的存在而漂浮在大质量的地核上,如同秋叶漂浮在水面差不多,它们的差异是秋叶在水平面上漂浮,而地壳板块在球面上漂浮。地球倾斜的自转和日月引潮力,就象永远不会改变风向的西北风一样作用在腹背受液体涌动的地壳上。地壳上有水层,下有岩浆层,腹背都受与自转轴不垂直的涌动作用。强大的日月潮汐涌动作用使漂浮的地壳与地核产生涌动差速,也就是天文学家发现的“地球自转不匀速”。不垂直的涌动作用使地壳弦动而使大陆板块漂移获得了动力。涌动加之地球倾斜旋转,使地壳表面产生了复杂的弦动揉搓。有的板块被揉搓而立起因承重面积减小,而带着板块的表面物质下沉被地热熔融,后随着岩浆升到地表,形成了今天的“超高压变质岩”被揉搓拥挤立起板块的上部被风,雨,冰冻,氧化,泥石流所侵蚀。被叠压下去板块表面的动植物因有覆盖形成今天的石油,气田与煤矿。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岩浆、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 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因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原因使得同心层由内到外越来越椭圆 二,发现地壳与地核的差速 太阳系的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地球却拥有一个大得“不自然”的卫星 — 月球,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卫星,月球的体积和其行星 — 地球相比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3,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径6,787公里,有二个卫星,大的直径有23公里,是火星的34%。木星直径 142,800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里,是木星的5%。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土星的75%。看一看,其它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之五,但是我们 月球却大到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比较之后,是不是发现月球实在“大得不自然了”。这个资料,又在告诉我们月球对地球的引力的确不寻常。 196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宋晓东博士和Paul Richards发现了地球内核差速旋转的惊人的地震学证据。地球内核以约每年1度 (或1度) 的差速旋转速率相对于地幔向东旋转,估计自1900年到1996年的96年间,内核已旋转了1/4圈多。大约每300-400年,内核就要相对地幔和地壳多转一圈。在内核赤道面上,内核自转速率与地壳自转速率的差,相当于数量级约为20km/a的线速率,这一线速率要比大陆板块运动的线速率的最大值 (20cm/a)快10万倍。这一发现对于地球磁场的起源,倒转,以及地球地质,地貌的演化,地震预报的研究等诸多问题意义重大[2]。月亮引力与地球自转轴的不垂直,使得壳与核的差速有一个正弦角,我们把有正弦角的差速运动叫“地壳弦动”[3]。就是因地壳的弦动使地球每年有500多万次的大小地震频繁发生。 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holmes)为了解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的动力源问题,在1928年提出了地幔对流的假说。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有地幔对流的情况下那泛大陆能形成吗?我们认为大陆漂移的真正动力是万有引力引起的地壳上面的水和地壳下面岩浆共同潮汐涌动的结果(地壳自转不匀速也是此因),地震的频繁发生是大陆板块吸收引力能量再释放的结果[4],吸收多少能量就释放多少能量。只要计算出所吸收的能量和释放出的能量,对于以后建立全球地震计算预报将为期不远了。 三,天--地结合研究地震 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产生 潮汐现象。 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因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所以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这种现象曾使古人很纳闷,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来细心的人们发现,潮汐每天都要推迟一会儿,而这一时间和月亮每天迟到的时间是一样的,因此想到潮汐和月球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东汉时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但是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拉普拉斯才从数学上证明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太阳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要强大得多,但太阳的引潮力却不到月球的1/2。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或称起潮力)虽然起因是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但却又不是太阳和月球的绝对引力,而是被吸引物体所受到的引力和地心所受到的引力之差。引潮力和引潮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该天体到地球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为太阳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2710X104倍,而日地间的平均距离是月地间平均距离的389倍,所以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引潮力的17倍,因而从力学上证明潮汐确实主要由月球引起。打个比喻,如果某地潮水最高时有10米高,差不多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阳的贡献只有3米,其他行星不足6毫米。 太阳的引潮力虽然不算太大,但能影响潮汐的大小。有时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有时是斥力,相互牵制抵消。在新月或满月时,太阳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产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时,月球的引力作用对抗太阳的引力作用,产生低潮。其周期约半月。从一年看来,也同样有高低潮两次。春分和秋分时,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时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此外,潮汐与月球和太阳离地球的远近也有关系。月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大约每55天靠近地球和远离地球一次,近地潮要比远地潮大39%,当近地潮与高潮重合时,潮差特别大,若远地潮与低潮重合时,潮差就特别小。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也是椭圆,在近日点太阳引力大,潮汐强,远日点,引力小,潮汐弱。 月球的引潮力不仅会在地球上产生海潮,还会引起大气潮。但是大气潮远没有海潮这样惊天动地,气势磅礴。又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所以是很难察觉的。除此之外,引潮力还会使地球的本体,包括地表(大陆和洋底以下各部分)产生潮汐,这种潮汐称为固体潮,固体潮引起地表的起伏很小,只有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测出来,这可能对地球的引力场有细微影响。地球内部有一部分是液态的,因此那里也会产生潮汐,我们认为地壳腹背的潮汐涌动是诱发地震的原因。 力的作用总是相对的,有作用力便有反作用力。月球对地球有引潮力,反过来,地球对月球同样也有引潮力。按理说,地球的质量比月球大80多倍,地球对月球的引潮力应是月球对地球引潮力的20多倍,然而,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所以地球的引潮力无法在月面上“兴风作浪”,但对月球的自转起了制动作用,使月球变成一颗同步自转的卫星,所以月球总以一面对着我们。而月球也通过与此相同的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使每日时间变长,同时地月之间的距离变大。 参考文献: [1]:[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柴东浩 陈廷愚新地球观 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谢学书 大陆板块漂移的真正动力,科学学报,中国国际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05-1 [4]:张庆明,安东辉 建立全球地震预报系统的设想,科学学报,中国国际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05-2作者简介: 韦闽峰 1977年4 月22 日 男汉族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2000年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 现任:工程师 主攻方向:航天自动控制 段 静 女 1978年 6月 汉族中煤国际设计研究总院 2004年 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现任:工程师 主攻方向:工程管理 王 镇 男 1975年 2月 汉族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 谢学枢 1940年 男 汉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付教授 1964年 毕业于四川大学 王金甲 1948年2月 男 汉族 阜新嘉隆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师本文联系人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包括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脉动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发生的地震;诱发地震指爆破、核试验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脉动则是指由于大气、海浪等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经常性微动。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构造地震主要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力的作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为数最多,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其破坏力也最强,几乎所有的强烈地震均属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就是伴随着火山的喷发或由于地下岩浆的冲动而引起的地震,它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指由于地层陷落或山崩引起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即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地震时的震动,是以波动的形式以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这种因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就是地震波。什么是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地球上一年大约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可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 按地震的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支撑不住顶部的重量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4)诱发地震:地下核爆炸、水库蓄水、油田抽水和注水、矿山开采等活动引起的地震。构造地震可分为哪几种类型?(1)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能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2)主震----余震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后的叫余震。 (3)双震型地震:一个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4)震群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老大”,几次地震(震群)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80%以上。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从地表到地球中心主要可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平均厚度约3公里。大多数不地震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石里。伴随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比较脆弱的部位,岩层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位错等变动,于是就发生地震,这类地震叫构造地城。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是构造地震。什么是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什么叫极震区?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什么是震级?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等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什么叫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一般震级大于5级,会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目前世界上有仪器记录的最大地震是哪一次?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9级地震。什么是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石等因素有关。震级和烈度有什么不同?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多数浅源地震的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如下表: 震 级 2 3 4 5 6 7 ≥8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哪几类?世界上大多数地震的震源分布在地下5~20公里这一带,也有比较浅和更深的。按照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下列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百分之八十五来自浅源地震;百分之十二来自中源地震;百分之三来自深源地震。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有多深?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级为9级。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最主要的是哪两大地震带?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是:(1)环太平洋地震带;(2)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简称欧亚地震带)。为什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地处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它的影响,我国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地震活动的范围很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大陆7级以上强震,我国约占35%。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广东省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哪次?1918年2月13日南澳3级地震。自有记载以来,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哪里?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1级。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哪些?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1级地震、1969年广东阳江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3级地震、1994年和1995年北部湾1和2级地震。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谁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公元132年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近代的地震仪约在18世纪九十年代才制成,其原理与候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有各种类型,灵敏度很高,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数字化记录等。我国自建最早的地震台和遥测台网分别在哪里?1930年我国第一年自建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地震有前兆吗?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者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常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 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链鱼、镛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哪些地面动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指所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 什么叫做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测?(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地震的地域的预报;(2)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3)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4)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5)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是由中国地震局每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破坏地震的地点所作的趋势性预测。地震预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地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强地震(尤其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少。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世界上每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哪次?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3级地震,被世界科技办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为什么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先后发生8级和2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损失。周恩来总理几次赴地震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且广泛听取地震学家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向地震工作者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伟大号召。因此,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如何判断地震谣言和误传?(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的传说,如某地要沉为大海等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地震信息”纯属地震谣言。(2)传说某外国机构或某专家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报意见”,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符合国家关于地震预报规定的信息不可相信。(3)传说地震震级很大(8级、12级等)或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十分具体(如某日、某时、某区、某村或几级等),这种脱离科学实际、脱离当前预报水平的信息都应视为谣言或误传。地震常识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

05年6月7日,新疆喀纳斯湖发生过地震,详情到:点击10套《走进科学》

关于睡眠质量的论文参考文献

睡眠要适量,只有8个小时睡眠才能够使人体功能达到高峰。主要是“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只有睡好觉,才能学习好。要想晚间得良好的睡眠,注意睡前三宜三忌非常重要。三宜是:睡前散步。《紫岩隐书�6�1养书》说:“入睡时行,绕室千步,始就枕……盖则神劳,劳则思息,动极而求静。”调节饮食,有少数人在晚上大量食用咖啡、巧克力、可乐、茶等食品或饮料之后主观上没有睡眠不良的感觉,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睡眠效果,睡前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忌讳:忌饱食,忌饮浓茶与咖啡,忌喝酒; 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癸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无论是每晚的睡眠还是白天的小睡都要尽量保持在同一个时间上床和起床,节假日也不例外。要进行有规律的适度的行动。 顺应生物钟,如果我们每天准时起床,定时去迎接每天早晨的阳光,那么你的生物钟就会准时运转。这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影响生物钟的运行的因素之一是体温。人的体温波动对生物钟的节律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体温下降就容易引起睡意,这是利用体温调节生物钟的有效方法。控制体温的方法很多,例如睡前洗澡,或睡前做20分钟的有氧运动等,睡觉的时候体温就会有所下降。 睡觉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主要是一个清静的卧室和舒适的卧具。通风是卧室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新鲜的空气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室外的温度高低,睡觉之前都应该开窗换气。选择一张舒适的床,一般以软硬适中的棕绷床或软木板的褥子为宜。枕头软硬要适中,尽量做到冬暖夏凉。睡眠的环境在15至24度的温度中,可获得安睡。冬季关门闭窗后吸烟留下的烟雾,以及逸漏的燃烧不全的煤气,也会使人不能安睡。 良好的家庭环境 科学饮食 合理的营养 不要过度劳累 (太晚休息) 生活有规律 人体中生命细胞的寿命有长有短,长如大脑细胞,几乎与人命齐寿;短如白细胞,寿命只有8个小时;其他各种生命细胞也大多寿命不长,例如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只有24小时。因此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大批旧的生命细胞“光荣殉职”,大批新的生命细胞加以补充,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而新细胞不可能在人们处于劳动的时候产生,只能在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产生。由此可见提 高睡眠质量是关系到生命活力旺盛的头等大事。 一是不要空腹睡眠。一般人晚上6点多吃晚饭,而到晚上10点多才上床,胃里早已空了,胃在空磨不仅影响睡眠,而且容易把胃壁磨损成溃疡。但吃饱了也不宜马上睡,最好在睡前三刻钟左右吃一些易消化的点心,再喝点水。 二是室内温度不要忽冷忽热。空调开在28℃左右,然后身上盖上层薄薄的毯子。 三是不要贪玩而影响平时形成的生物钟。中老年人不打通宵麻将,也不要在半夜兴奋地看足球赛。 四是不要以洗澡代替热水泡脚。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脚是一年到头必备的功课。只有把双脚泡热了,才有可能睡个好觉。睡觉时头要凉,脚怕凉,盖被盖毯子首先捂住双脚。 五是睡觉前不看恐怖影视,不和家人怄气,不抽烟,不喝咖啡不喝浓茶,不写学术论文…… 六是头北脚南睡眠最佳,容易进入“深睡眠”。

有关睡眠与健康的文献,还有作者出版时间,你可以直接到书店去查找相关的医学文献,或者是网页上搜索都可以查到。

工程地质有关的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2]赵由才,朱青山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与管理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3]王中民等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奚旦立等环境监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聂永丰等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刘长礼,张云,殷密英等城市垃圾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7]刘长礼,张云,王秀艳垃圾卫生填埋处置的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10]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护法(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刘长礼等城市垃圾填埋场址的优选方法,地球学报,1998年第4期[16]刘长礼等适合国情的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第1期[17]刘长礼等浦东新区垃圾堆放的地质环境特征及场地适宜性,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第3期[18]张云,刘长礼,张胜等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评价方法探讨,地球学报,2003年第4期[19]张云,刘长礼,叶浩等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探讨,中国地质,2008年第1期[20]杜恒俭,陈华惠,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21]张之淦岩溶发生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岩溶及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李瑞敏,王祎萍,王轶等中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24]张宗祜,张之一,姚足金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1∶100万)及说明书北京:工业出版社,1965[25]张宗祜,张之一,王云生中国黄土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26]张宗祜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7]张宗祜中国院士书系中国黄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8]胡广韬杨文远,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29]《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可以的,我能写的。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主要是有这些:探究路桥工程中的软土地基施工策略;浅谈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与方法土工合成材料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小议市政道路桥头跳车的综合治理市政道路工程改造维护工作要点研究探讨市政道路施工中砼路面平整度的控制探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技术浅谈市政道路监理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浅谈公路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市政道路改建路基拓宽处理预安路缘石法在市政道路基层施工中的应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危害及其处治方法基于天津某工程实践的软土地基处理监测检测研究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措施分析浅析几种常用公路软土地基处治技术试论市政道路施工风险分析及策略浅谈土工格栅在软土地基路桥过渡段中的应用建筑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分析与探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市政道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探讨软土地基综合治理方法探讨探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控制策略浅谈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及施工要点相关网站:第一:%E8%BD%AF%E5%9C%9F%E5%9C%B0%E5%9F%BA%E5%A4%84%E7%90%86%E7%9A%84%E5%8F%82%E8%80%83%E6%96%87%E7%8C%AE%E6%9C%89%E5%93%AA%E4%BA%9B&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c_hit=1第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