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貌学参考文献最新

发布时间:

地貌学参考文献最新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刚刚学到《现代地貌学》,老师说:天坑是一种岩溶地貌。要研究天坑,我认为要先了解天坑的形成原因,而天坑的形成原因里是有关于地质学的一些知识,比如天坑形成过程中的岩石性质,硬度,化学成分变化情况等,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考虑。网上有视频可以搜索到一些关于天坑的例子,可以借鉴一下。

具体题目和要求是什么。

地貌学参考文献

杂志有《国家地理》,书籍有《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

具体题目和要求是什么。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地貌学参考文献怎么写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 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 [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 [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 [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 [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 [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

具体题目和要求是什么。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杂志有《国家地理》,书籍有《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参考文献最新

引言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期望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切实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这种战略就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这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建筑师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据已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办法,如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工程地质工作者,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工程地质的研究是解决“工程与地质”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工程是人为事物,地质是自然事物,因此,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也就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人类解决这种关系时,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不管将来的社会将发生什么样的“革命”或什么样的“经济”,这是不会改变的。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问题,到工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等,遭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惩罚和报复,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此,我国非常重视,及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在生产和生活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和利用建设中的垃圾,尽可能做到“零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以下就建筑工程地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某些看法。一、区划区划是地学中的基础研究,为某一部门和专业服务的区划是应用基础研究,为工程服务的工程地质区划,即区域工程地质或工程地质分区,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是原始创新,是孕育新技术的土壤。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进行了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在地质部门,是综合的,如刘国昌、姜达权等的论著。在铁道部门,是部门的,如郑象铣的编著。在建筑部门,区域工程地质也有很好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编制规范规程方面,那时为了建设大西北,我们在编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下简称“黄土规范”)时,就进行了湿陷性黄土的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实地调查和室内外的试验,从气候、地貌、地层、水文地质、动力地质和土的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即建筑工程地质分区,亦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为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黄土规范”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如兰州、西安两地的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虽有差别,但都不大,而两地出现的湿陷性灾害则显著不同,这种现象,只有从区域系统的地质成因及其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明白。因此,区域系统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湿陷类型及其他若干有地方特色的防治技术。这项成果还概括成简图和简表列入“黄土规范”的附录中,向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者,提供了宏观的先导性的认识和资料。在以后“黄土规范”的历次修订中,都对这个简图和简表进行了研究、完善和扩展,至今继续随时代发挥积极的作用。之后,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黄土地下建筑技术条例》,70年代编制《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80年代编制《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时,都进行了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都及时为这些规范的编制,提供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在城建方面,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城市工程地质图及其区划的编制,在80年代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编制工作,有些城市还随时代试着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这些基础性工作,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总结这个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它不仅有实际的需要,而且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上,地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是区域科学的组成部分,每个大大小小的区域都有自己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建筑工程地质区划就是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认识和资料。把一般的土工指标,放到区域地质背景下考察和判断,会对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能更好地因地制宜,达到好的效益,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建筑工程地质体系,加强这类项目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完全是必要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目前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电子显微镜、人工智能等的先进技术,已在许多行业使用,用这些先进技术来研究区域工程地质,建立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即工程地质数据库,也是发挥区域工程地质的更大作用所不可缺少的。二、规划规划通常称为基本建设的龙头,规划需要基础资料才能做,基础资料愈科学愈详细,规划也就会做得愈合理愈实用。建筑工程地质区划是做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工作,实际上是在做规划的基础工作,区划可称得上是龙头的龙头。建筑工程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的需求,研究制定出建筑工程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需要的对策和技术经济的能力,也就是说规划是对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协调,达到整体的效益。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分布在低阶地上,而低阶地是宝贵的可耕地,这就占据了大量的可再生的良田,显然这是人类历史遗留的产物,那时的耕地和居住地的矛盾还不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矛盾就显现了。现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不管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都不应该去占良田,要让出肥沃的耕地,用荒漠的不宜耕种的土地去搞建设才对,较高的阶地和丘陵,甚至低缓的山地,都将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实际上,许多的城乡建设都这样做了,如西北的黄土地区和西南的红土地区,这就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建设用地的变化,使我国在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就增多了,因为丘陵山地与低阶地相比,前者的工程地质条件远比后者复杂得多,有更多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等,给建设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以保证既节约土地又能顺利建设。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它既能节约土地,又能节约能源,还有军事用途等。我国利用地下空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黄土民间窑洞在广阔的黄土地区到处可见。现在,全国的地下仓库、地下人防、地下管道、地下交通等工业与公共建筑也不少,今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它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洞口稳定等,也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因此,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动力地质学的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地质灾害的判别、评价、监测和防治等工作,能正确而有序地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规划是建设的前期工作,选择的余地大,对地质灾害要尽量避开,规划得好,对后期工作影响很大,好的规划对后期工作可以事半功倍。三、勘察勘察是认识自然,与自然共处的前提,是客观反映建设的环境。按照国家规定,任何工程建设不做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这就明确了勘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为确保勘察工作的有序和质量,建设部门都组织编写了许多进行勘察工作的规范规程。但这些规范规程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技术文件,属于理论性的成果,当用这些技术文件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既有遵守的一面,又有根据鲜活的实际情况,创造发展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优秀的工作者,总是在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创新。我国的国土辽阔,有960万km 2,受三大阶梯和海陆位置的共同影响,构成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高寒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成果,会提供许多新的线索和启示,供人们去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勘察工作需要对建筑场地作地貌地质的调查,但更需要按设计的要求进行测试工作,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目前的测试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发展很快,可供人们选择和代替的机会增多,没有代替就没有经济学,用代替来提高效益,这是普遍存在的。岩土的承载力参数是建筑地基评价中最基础的参数,目前,可靠的测试技术是压板试验,也就是载荷试验,因为它与建筑地基的实际工作条件相似,试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而其他测试技术的试验结果,距实际较远,如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横压试验、取土试验等。但做载荷试验比较笨重,费时费力费钱,相反,其他试验技术就比较轻便,省时省力省钱。能不能既轻便又可靠呢?是可以的,这就要在同一个工程地质条件下做载荷试验,与其他各种试验的对比研究,建立它们之间试验数据的关系,从而获得代替,取得效益。我们在进行我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研究时,曾在我国膨胀土的区划和分类的基础上,做这样的试验,得到了代替,这项成果被列在1992年我国的《工程地质手册》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勘察工作要在需求的基础上,尽快地应用它们,做不断地代替工作,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如电测技术、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微电脑技术等。四、设计设计是综合技术,选择的空间大。首先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挖自然的潜力,按照国家的规定,没有设计就不准施工,设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很明确的。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构思由概括到具体,对工程地质情况的了解也是分相应的阶段,由浅入深,这样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确定建筑场地位置,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工作的好坏,对后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在选择中,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特别是地质灾害的有无,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初步设计是建筑的总图设计,主要在选定的建筑场地上思考,也可称为场地设计或景观设计,这个阶段要选定各种建筑物和构建物的位置,要做土方挖堆的移动和平衡,原始地貌会有变化,将呈现新的景观。技术设计是针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面建筑要考虑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地下建筑要考虑围岩与衬砌的相互作用,达到结构整体的协调,满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地基的评价和计算,围岩的评价和计算,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答,原因是自然地质体的性质太复杂,用纯数学力学很难完全表达。目前在建设的规范规程中所提供的评价和计算方法,虽然它们都是多年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供当前使用,但它们都是经验的或半经验半理论的,经验要继续积累,理论要深入研究,从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到数学模型,走模型论的道路,会是一条前进的大道。施工图设计,如果采用的是天然地基,那就简单多了,只做工程地质的验槽就行了。但在用地紧张的城市,要建高层建筑,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天然地基已不能满足要求,要做人工地基。这就要做改良地基的设计,即地基处理的设计。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桩基法,但桩基一般比较昂贵,费时费力费钱,就是桩基法的本身也分好多种方法,至于其他的地基处理方法那就更多了,加上上部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的多样性,下部地基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再加上施工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适应性或局限性,这许多可考虑的因素,使地基的处理方法,能选择和代替的余地都很大,做得好收益很大,做得不好浪费也很大。好的地基处理,不仅能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利用废弃的污染物,如用工业废料的粉煤灰等材料制成挤密桩,城建废料的碎砖瓦块等垃圾制成夯实桩等,能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变废为宝,节约土地,改善环境。地基设计和处理的方法或多或少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很强,科学讲共性,艺术讲个性,地基的设计和处理,既有科学又有艺术,要有以地学和力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知识,并且有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五、施工施工是要把设计的设想落实到实处。场地的工程地质的情况,经过勘察,做出了工程地质的预测资料,但预测也不是没有意外,有时甚至要做补充勘察,因此,在施工阶段,工程地质的监测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要做地基处理的工程。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可用的测试方法有,岩体应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建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层土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可选用它们的一种或数种,监控施工时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勘察和设计的合理性,如此做,不仅对工程直接有利,而且总结了经验,对今后的岩土工作大有好处。施工是实际的操作活动,要组织劳动大军和动用各种设备和机具,这些活动会影响甚至破坏自然和人类的环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使其影响或破坏能够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不要破坏肥沃的土地,保证地表径流的通畅,施工用水不能乱流,建筑垃圾要收回利用或作妥善处理等,要有环保意识,做到清洁生产,文明施工。六、运营运营即物业管理,许多建筑物建好了,使用了,但远未到达寿命周期就遭到破坏,不能使用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使用不当。对建筑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缺乏了解,不知道,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地质条件,是一个开放的复杂体系,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如在我国有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最怕的是水的浸湿,水浸湿到哪儿,哪儿地基就下沉,使位于其上的建筑物产生裂缝、破坏,过去这样的湿陷灾害出现不少,所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水的管理问题。又如膨胀土地基,虽然也是由水引起的问题,但它更是敏感的土类,能够随干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反复的胀缩变形,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再如冻土地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和控制,也有自己管理的特点。因此,对居民普及建筑工程地质的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参考文献《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五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设部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工程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姜达权等中国综合工程地质图(初编)的编制(比例1:400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刘国昌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原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铁道部基本建设总编(郑象铣等)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吴恒,肖明贵数据率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翟礼生中国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工程地质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翟礼生等中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选用全国首届膨胀土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本文原载:《 工程地质学报》,第12卷(增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560~563页)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2]赵由才,朱青山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与管理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3]王中民等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奚旦立等环境监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聂永丰等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刘长礼,张云,殷密英等城市垃圾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7]刘长礼,张云,王秀艳垃圾卫生填埋处置的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10]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护法(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刘长礼等城市垃圾填埋场址的优选方法,地球学报,1998年第4期[16]刘长礼等适合国情的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第1期[17]刘长礼等浦东新区垃圾堆放的地质环境特征及场地适宜性,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第3期[18]张云,刘长礼,张胜等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评价方法探讨,地球学报,2003年第4期[19]张云,刘长礼,叶浩等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探讨,中国地质,2008年第1期[20]杜恒俭,陈华惠,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21]张之淦岩溶发生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岩溶及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李瑞敏,王祎萍,王轶等中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24]张宗祜,张之一,姚足金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1∶100万)及说明书北京:工业出版社,1965[25]张宗祜,张之一,王云生中国黄土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26]张宗祜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7]张宗祜中国院士书系中国黄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8]胡广韬杨文远,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29]《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自然地理学参考文献最新

自己找。

杂志有《国家地理》,书籍有《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

《地理科学导论》是2009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潘玉君、武友德。本书是作者在20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科学专业规范而编著的一部体现研究型或探索型学习的地理教材。 内容简介编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基本掌握地理科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意识、地理精神和地理能力。本书是作者在20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科学专业规范而编著的一部体现研究型或探索型学习的地理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学科体系、基本价值、研究范式、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现代发展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理科学导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政府工作人员参考。 [1] 图书目录编辑序  《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总序  前言第一章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 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既有认识一、国外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二、国内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第二节 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一、地球表层系统二、地球表层陆地系统三、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四、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与固守核心第三节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界限与结构一、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界限二、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结构第四节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认识历程一、现象空间认识阶段二、形态空间认识阶段三、系统空间认识阶段思考题第二章 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第一节 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的基本根据一、历史根据二、逻辑根据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内涵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第三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一、理论研究内容二、主要研究任务第四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程序一、认识系统二、分析系统结构三、建立数学模型系统四、调试计算机模型五、模拟试验六、形成文字报告第五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目标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区域主体功能三、人与自然的区域系统第六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广泛应用一、政策研究——区域生态建设补偿根据的逻辑分析二、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振兴与区域和谐三、语言研究——区域语言的地理学研究四、伦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公平性思考题第三章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第一节 地理学学科体系的有关观点一、金字塔结构体系二、《理论地理学概论》中的地理学体系三、《地理学引论》中的地理学体系四、《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的地理学体系五、地理学的四层次体系六、《现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学体系七、《现代地理学图书分类法的探讨》中的地理学体系八、《区域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学体系九、《理论地理学》中的地理学体系十、《论地理学体系建设》中的地理学体系十一、《理论地理学的科学问题》中的地理学体系十二、《地理科学》中的地理学体系第二节 构建地理科学体系的方法论第三节 主要学科简介一、地理哲学二、地理科学学三、元地理学四、统一地理学五、自然地理学六、人文地理学七、理论地理学八、应用地理学九、区域地理学十、部门地理学十一、人口地理学十二、资源地理学十三、环境地理学十四、经济地理学十五、社会地理学思考题第四章 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第一节 地理学的哲学价值一、地理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某些基础二、地理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准确而科学的答案三、地理学部分解决了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四、地理学的方法丰富了哲学方法第二节 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一、对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二、整体观念对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三、跨学科属性决定了对综合性问题解决的作用四、地理学基本规律的作用五、地理学重大理论突破的作用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在科学大厦中的地位第三节 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一、地理科学既有的应用价值二、地理科学的潜在的应用价值第四节 地理科学的教育价值一、地理与个人教育二、地理与国际、环境和发展教育第五节 地理科学价值的实现一、地理科学的价值关系二、价值实现的机制思考题第五章 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第一节 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一、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二、地理科学问题的基本属性三、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原则第二节 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一、地理研究维度的根据二、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三、地理研究三重维度的关系第三节 地理科学研究维度的根据一、地理科学研究维度的研究思路二、地理科学研究维度的研究现状三、地理科学研究维度的思想基础四、地理科学研究维度的基本内涵第四节 地理科学研究维度Ⅰ:空间秩序一、空间秩序的含义二、空间秩序的层次三、空间秩序的语言四、空间秩序的型式五、空间秩序的路径第五节 地理科学研究维度Ⅱ:时间序列一、时间序列的含义二、时间序列的层次三、时间序列的语言四、时间序列的路径五、时间序列的事例思考题第六章 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一、“整体性”的研究思路二、“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三、“整体性”的研究内容四、“整体性”的研究意义第二节 地理环境人地性原理一、人地关系学说的考察二、人地关系的历史分析三、人地关系的实证分析四、人地关系的区域分析五、人地关系理论的探索思考题第七章 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地理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一、地理科学方法的创新原则二、科学方法的逻辑基础三、世界的地理科学图景四、理论的内涵与性质五、地理科学方法的构建原则六、地理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地理研究的系统论基础一、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二、综合集成法第三节 地理研究的基本过程一、地理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Ⅰ——传统的经验归纳模式二、地理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Ⅱ——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三、地理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Ⅲ——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第四节 地理研究的模型方法一、模型方法的概念与功能二、模型的基本类型三、模型化的方法与步骤四、模型的数学工具第五节 系统动力学方法一、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二、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描述三、流程图及其构成要素第六节 地理研究的综合考察法一、地理综合考察的基本任务二、地理综合考察的性质三、综合考察的主要工作方法思考题第八章 地理科学的现代发展第一节 地理科学发展的模式与动力一、地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二、地理科学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背景一、现代地理科学的历史背景二、现代地理科学的社会背景三、现代地理科学的科技背景第三节 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一、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二、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特征第四节 现代地理科学的辉煌成就一、地理学科学观念——地理环境整体性二、地理科学的主要学派第五节 地理科学的思想研究一、中国20世纪初叶以来地理思想研究的基本意义二、中国20世纪初叶以来地理思想研究的基本现状三、中国20世纪初叶以来地理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四、中国20世纪初叶以来地理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五、中国20世纪初叶以来地理思想研究的研究方法第六节 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一、地理科学发展的客观基础二、地理科学的核心概念的发展三、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沿课题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

多实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