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岭南文史期刊

发布时间:

岭南文史期刊

冯来兴 副教授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课程: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肖飞 副教授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教授课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刘立新 副教授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 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郭智勇 讲师、博士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 (本科)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 (硕士研究生)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 (讲师)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 (经理)2001年9月-2006年6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文字代表作: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胡剑宾 讲师、硕士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主要经历: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89年9月——1991年7月 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 学习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 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学教授课程: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陆文学 讲师、硕士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政府学》,《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李德黎 讲师、硕士男,1975年生,四川人。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教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激情,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政府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制作网上三维展厅,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政府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政府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1.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2006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2005)3.《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2006)4.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5.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6.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2008年5月期7.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2008年12月8.《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政府专项基金2008-20099.《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10 罗越富 讲师、硕士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学历背景:9-7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9-7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获奖情况:2007-2009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林丹彤 讲师、学士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闵祥晓 硕士、讲师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经历主要经历: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主要论文成果: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主要科研成果: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卢育林 讲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经历:1992-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等。 王春芳 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制作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阮 波 副教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罗永雄 讲师、硕士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制作》、《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陈亚辉 副教授、硕士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邓雪琳 讲师、在职博士生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李 芳 讲师、硕士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主要经历: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7~1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2007-2008年)丁婷婷 讲师、硕士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2007-2008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教授课程:《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科研成果: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郑莉婷 硕士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教育背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8—8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 (广州),任培训部专员。 9—7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 8 — 12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09.2---现在 教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调查与统计, 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原华南师大历史系的基础上于2005年成立。我院历史学专业开办于1933年,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我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良好的院风学风,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现有教职工50人,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24人(含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1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者共29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形成了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低年龄的师资结构和敬岗爱业的优秀教师队伍。目前,有省级重点培养教师2人,“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3人。学院还通过派出教师到海外讲学、访学和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培养教师。 我院设有历史学和历史与社会两个专业,并且具有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中国古代史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为校级精品课程。学院下辖中华二十四史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岭南文史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专业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中学历史教学法等教研室,拥有收藏丰富、较为齐全的专用资料室和文物室等教学设施。 学院的科研成果突出。近年来,我院教师在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出版学术专著计3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计125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2项,获得科研经费数十万元;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计17项。还积极拓展与海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联系,近年来,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请进来讲学和派出访学30多人次。 学院重视本科教学,现有多媒体课室3间,微格室3间。有十余门课程建设了课件及多媒体资源库。中国古代史为广东省本科精品课程,学院资料室还长期订购《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近百种中外文专业期刊。资料室拥有十多万册的专业文献图书资料,包括四部丛刊、四库禁毁书丛刊、古今图书集成、丛书集成、二十五史、明实录、清实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民国丛书等。丰富的文献图书资料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学院还建设了若干教育实习基地和西安、湖南等专业实习基地,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岭南文史期刊有哪些

《中山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特区经济》,《南方金融》等,太多了,在此不一一罗列。看核心期刊目录就知道了。

《国家人文历史》——探讨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诉求《历史研究》——全国历史类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看历史》——成长最快的社会性人文历史类杂志《探索历史》——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历史杂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权威历史学术杂志

岭南历史文献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汇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

赵佗(公元前237年 -前137年 )是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4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 )。 受秦始皇委派和任嚣一起率领50万大军平岭南 。公元前214年 ,岭南平定之后,由于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赵佗被委任为首任龙川县令。直至公元前208年,赵佗调任南海郡尉,他一共做了6年的龙川县令。他在任龙川县令、南海郡尉期间,和他建立南越国自称“ 南越王 ”之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如江门学派等。在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孕育和产生出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一代先进人物。[1] 岭南的文学艺术雅俗并茂,岭南画派、粤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人张九龄、陈献章享誉全国,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岭南教育起步较晚,但宋明办书院风盛,近代更领教育革命之先。葛洪在岭南炼丹,创金丹道教理论,并有贡献于化学、医学。伊斯兰教、佛教较早从海路传入岭南,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及于全国以至世界。岭南的农技、手工技、医学等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清之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中国最早的生态农业,西医东渐,中国的西医院、西医学校以及西医生,均在岭南最早出现。岭南民俗与岭南饮食,异于北方,最富于地方特色。[1]

《文献通考》是以《通典》为蓝本,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议论等多种资料,扩大和补充内容。在内容上比《通典》更加广泛,在分类上比《通典》更加精密。 对于《通典》的体例和内容,马端临都有深入的研究。马端临认为《通典》条目设置未为明备,史料取舍颇欠精审,留下了许多缺陷失误和遗憾。 在《文献通考·自序》里他对《通典》做了详尽的分析。取其得,补其失。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体例设计首先在思路上,他就不同于《通典》,《通典》是为了对行政事务有所助益,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作为亡国遗民,马端临考虑更多的是宋朝为什么会灭亡。潜心探索历代典章制度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渴求找出规律,掌握历史的经验教训。

岭南文史期刊算核心吗

红楼梦中劣诗多 《文艺与你》创刊号(1985年2月26日)释复 古文字研究N2(1980年)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 古文字研究N15(1987年)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语气词 古文字研究N19(1992年)上古汉语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春秋载书 古文字研究N21(2000年)药转诗与唐代炼丹术 《李商隐研究论文集》 1998 年1月黄庭坚的诗法 九江师专学报 1984年3月江西诗派略论 《王季思从教七十周年纪念文集》 1993年12月岭南诗派略论 岭南文史 1999 年6月韩愈诗对岭南诗派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 N3(1993年)粤词概述 学术研究 N2(1987年)试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风 岭南文史N4(1988年)曾习经和近代诗坛 文史知识 1997年9月容庚先生在岭南文献研究上的贡献 《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1998年4月全唐诗误收的七绝中山大学学报 N2(1987年)《乐章集》校注辨误 学术研究 1999年7月东坡词笺注补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12月中国书学史上的雅俗论 《中国书学国际会议论文集》 1997年4月书坛反传统与文化转型 粤海风 1998年5月商承祚先生在书法和书论上的成就 古文字研究 N24(2002年)康有为书学渊源与康门书家 岭南书论--近五十年广东书法论文集(下)2003年11月广东书法述略 中国书法 N5(2004年)

还在的冯仁鸿 1936年7月生,笔名冯秋泓。海南海口市人。

岭南文史期刊投稿邮箱

(一)专著:1、《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合著,格勒主编,王川系该书编委会、执行编委会的编委),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2、《清实录西藏昌都地区史料选》,独著,20万字,西藏昌都地区方志委员会刊行,2001年1月;3、《拉萨河畔六十日——拉萨河流域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独著,23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4、《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开发途径》,合著,副主编,20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5、《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6、《学界泰斗——陈寅恪》,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二)论文(凡未注明者均为独著)1、《清代昌都三岩地区政事拾遗》,《西藏研究》2000年4期,第55—61页。全文收入:①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总编室主编《昌都地区论文选》,2001年4月,第93—108页;②“中国西藏信息网”和“西藏网”两个中文简体网站均全文转载2、《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学术研究》2000年4期,第82—90页(全文收入:①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明清史》2000年第4期第74—82页全文转载;②中国“新青年”网全文转载;- 2003-12-17);3、《史学家陈寅恪在康乐园的生活情趣》,《岭南学报》(香港岭南大学学报)新第2期,2000年10月,第297—313页(刘克敌:《二十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5期评价了该文的观点,刘文又4、《民国时期西藏昌都地区的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及其活动》,《西藏研究》2001年1期,第85—90页;5、《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史学史研究》2003年1期,第23—31页;6、《陈寅恪、冼玉清的纯阳观之游》,《岭南文史》2003年1期;7、《陈寅恪与蜀中诸儒的交往》,《文史杂志》2003年3期;8、《陈寅恪与岭南花木》,《中山大学校报》2000年6月15日51K 2005-1-18 及“国学网”等数个网站全文转载);9、《“稳藏必先安康”的历史新启示——关于甘孜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对策建议》(合作撰写),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委托课题,2002年4月;10、《刘文典与陈寅恪学术交往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第198—118页;11、《“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2期,第27—32页;12、《清及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丹达神崇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1期,第76—84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7期第43—51页全文转载);13、《晚清民国时期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3—19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8期第43—49页全文转载);14、《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保护》,《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4—69页;15、《历史学者陈寅恪姓名“恪”之读音》,《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第146—148页;16、《研究中华传统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北京)2004年第1期第63页;17、《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西藏大学学报》(拉萨)2004年第1期第44—48、60页(①人大复印资料F7《经济史》2004年第3期第67—71页全文转载;②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全文转载见18、《西藏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北京)2004年第2期第113—114页(中国藏学网全文转载,见19、《藏区城市昌都在近代的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6—114页;20、《民国三十六年西康省的植树节及其造林评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4年第3期第23—27页;21、《陈寅恪与伯希和学术交往述略》,《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80—84页(教育部主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6期摘录主要观点);22、《谈蕃说胡 更上一层: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评议》,《西北民族研究》(兰州)2004年第3期第115—119页;23、《陈寅恪与伯希和》,载《文汇报》(香港)2004年6月8日(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简报有报道,24、《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西藏大学学报》(合著,第二作者)2004年第4期第51—59页。25、《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民国档案》(南京)2004年2004年,第4期,第54—59页26、《陈寅恪与四川学者的交往述论》,《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4年第5期,第107—113页;27、《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8、《陈寅恪与藏学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2005年第1期第18—23页。

百变不折图自强━━清福建巡抚丁日昌 晚清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民族危亡的形势,力图改变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现实,因而提出师夷之长技,变法自强的主张,其中也包括一些爱国、开明的高层官员,丁日昌是其代表之一。他是洋务活动早期一个重要人物,是最早提出改革科举考试者之一,是清朝派遣第一批出国留学生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并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个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第一个提出在台湾修铁路、架设电线和铺设通向大陆的海底电缆,主持创建了第一间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开创了中国第一所电报训练班,拟订了中国第一个《海难救护章程》。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在当时或后世,一直未得到客观的、公正的评价。1986年秋,在广州召开的丁日昌学术讨论会,对丁日昌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对他在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作用以及作为一位有时代特色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予以充分的肯定。 清道光三年(1823)六月初一,丁日昌诞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丁家原籍嘉应州长乐县排乐乡,为避乱于顺治三年(1646)到汤坑安家,在汤坑开药店、盐店。丁日昌在兄弟七人中排行第六,字雨生,号持静。丁日昌八岁时,父亲送他到县内太平寺随三兄丁达夫读书。五年后父亲去逝,家中全靠母亲黄氏纺织维持生计。丁日昌只好一边务农,一边读书,家境贫穷,使他体验到民间疾苦。他读书过目成诵,能作诗文,当时被誉为“神童”。丁日昌曾追忆其在此时间学联珠体,曾题一律于太平寺壁间。民间传说其所题为:“江南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石岩;花发石岩流水响,石岩流水响潺潺。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春讯到,半山春讯到江南。”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丁日昌中秀才,翌年补廪生。他在赴潮州应试途中饿昏在新圩树下,幸遇农妇救活,于是到县衙击鼓高喊:“青天白日,饿死凛生!”县令召见他,试之联对、诗札,辄有惊人句,遂延作西宾,后来潮州府教授冯奉初将丁日昌引荐给热心搜求人才的惠潮嘉道李璋煜。李璋煜览其诗文,惊叹“不世才”!因延入幕府。地方官吏慕名,也争相罗致游幕。为培育人才,丁日昌在汤坑圩倡建蓝田书院。尽管他的文才为众所公认,而科考大路却没有为他铺开,三次到省参加乡试均落第,他实在不服气,愤然为诗日:“谁云入网尽通材?” 他毅然放弃了科举出仕之努力,寻求新的出头之路。咸丰四年(1854)七月,三合会吴忠恕围攻潮州府城,丁日昌以邑绅身份募集汤坑乡勇三百名援救府城,驻扎在湘子桥东韩山书院及宁波寺,守住东路。九月十八日凌晨,他率乡勇出击,击溃吴忠恕驻东津部,生擒百余人,解了府城东路之围。因军功选授琼州府学训导,旋于十二月选授江西万安县知县。 当时的万安县,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有私设厘卡骚扰商民的,有借助饷科中饱私囊的,有诬人“从逆”敲诈勒索的,有持旧军需传票滋累铺户的,有勾结游勇进行抢劫的。上讼案状达百宗以上。丁日昌履任,从处理讼案下手整顿这个烂摊子。他把县衙各房旧卷一概调入卧室,认真翻阅,为之分门别类,将疑问记录以备审案查问。对讼棍严加惩治,对不足取信之讼词当即掷还,对民间口角劝令和解平息。传审时,当面发给官役盘缠,严禁勒索百姓。并规定“有告必审,有审必结,有结必办”。抵任一个月,全县状纸只剩二三宗。他重视教化,每月初一、十五将生童集中考棚,亲为讲学,捐俸重修云兴书院及助诸生膏火。在万安任上只有三个月,丁日昌被调往广东办理洋务。据县志所载,他离任时,“百姓乞留不可得,父老子弟设席作饯,秉香拥送者亿(当作逾)万人。”六月,因万安县绅民之请求,重新回任万安县令,又两月,改任吉安府庐陵县知县。 在庐陵任上,丁日昌很快清理了60多起积案,博得勤政的名声。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三月,太平天国李秀成所部攻下吉安府邑。丁日昌与知县曾咏弃城而逃,三天后他密遣敢死勇士爆破城中火药局,趁太平军慌乱外撤夺回城府。但已构成失土之罪,被处分革职,追偿遗失公物。流落之时,正值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督军江南,丁日昌到曾国藩行辕晋谒,条陈进军策略,遂入曾国藩幕府。他为曾氏拟具革除漕粮中饱弊病的办法,切中时弊,切实可行,被采纳。同治元年(1862),经曾国藩奏请,丁日昌官复原职。五月初,朝廷派左副都御史晏端书赴粤督办厘务,接济苏、浙、皖三省军饷,丁日昌奉派随员赴粤。正值两广总督劳崇兴派卓兴、方耀两军“剿办”信宜天地会,卓、方素互嫌隙,互不统率,致两军赴高州数年,耗饷银数以万计,却一筹莫展。清廷命广东提督昆寿到高州督办,丁日昌被调至昆寿营中协助筹划职守、督办火器。他向卓、方两人开陈大义,恳析利害,终于使二人归于和睦,两军协力,数月而剿平。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奏,特写上“是该二将之成功,皆丁日昌调和之功”。丁日昌在督办火器上也卓有功效,制炮局设在广州市郊燕塘,丁日昌亲自设计监制成功大小开花炮36尊,炮弹2000余枚。他主张“师夷人之长技”,招募香港工匠,仿造出洋炮和炮弹。李鸿章在上海仿造洋炮成本太高,转而上奏请派丁日昌来沪制造洋炮。由于广东方面一再留用,丁日昌无法赴沪,只好让人把造好的洋枪洋炮运到上海,供李鸿章的淮军使用。 李鸿章对丁日昌十分赏识,先是向广东咨调丁日昌到上海主持火器制造,广东方面不肯放行,李鸿章又专折向朝廷奏调,终于获准。同治二年(1863)九月,丁日昌到了上海,除制造军火外,还参加军务及办理与洋人交涉事件。丁日昌主持建立了完全由中国工匠组成的炮局。年底,他随营攻打太平军占领的无锡,亲手点燃了三眼开花炮轰城,为淮军占领无锡立下战功。在办理遣散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事宜中,他负责联络,把握机会处置适宜,使遣裁顺利。由于李鸿章屡次荐举,丁日昌迅速升擢,同治四年(1865)任苏松太道,驻上海县,辖苏州、松江、太仓三府、州。正式登上政坛高层的丁日昌显示出过人的才干,在苏松太道任期一年又九个月,政绩斐然。按核审理讼案无枉无纵,严惩豪恶,一年内正法及严惩为首分子百余人,解遣回籍八千多人,尤其是智取速决凭借外国人势力危害民众的上海租界工部局工头陆和尚,对社会震动很大。针对上海民风日趋奢靡,丁日昌着力整饬不良风气,发出告示戒奢靡,禁淫词神棍,严禁奸徒逼迫寡妇再嫁。他捐款创办龙门书院,虽然书院尚未建成就擢升离任,但他所倡导的注重笃实躬行的宗旨则影响着后来者。在涉外方面,丁日昌整饬海关,收回上海城内英法驻军占据地,收回吴淞炮台基地。在其职权范围内还做了不少捍卫国家权益的事,禁止外国轮船在内河航行,主张洋商与华商一律缴纳厘捐,禁止外国人在中国架设电线。他奖励和允许华商购买洋船从事航运以增强同外商的竟争力,这一倡议翻开了中国航运史上新的一页。 丁日昌在上海道任内最显著的政绩是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他访得上海有一家美商旗记铁厂有意出让,这家铁厂能修造大小轮船及洋枪炮,是外国人在沪所办同类厂家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者。于是设法筹资收购了该厂厂房、机器设备及必需的原材料,然后将原有官办炮弹局合并进来,命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叫“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局”。丁日昌任首届总办。于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机器制造企业遂建立起来。丁日昌在任总办不过短短八九个月中,为该局制订了经营规划,着重提出有目的地培养中国的科技人才,逐步在技术上不依靠外国。 同治四年(1865)十月,丁日昌升任两淮盐运使,到了扬州。两淮盐税收人占全国三分之一,丁日昌经过几十天的调查,从盐官、盐商乃至盐场场丁、灶户中全面了解情况,紧紧抓住盐的运销和生产两个环节对淮南盐务进行改革,拟定了《盐运章程》、《淮盐章程》、《淮北总略》等规则,对属下官员严加整顿、考核。丁日昌接任盐务仅五个月时间,而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受到时人的赞扬。曾国藩致李鸿章函称“雨生办理盐务,无弊不别”。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潮州成为开放通商口岸,英国领事因潮州绅民的强烈反对,入城受阻,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决定派“籍属潮州”、又熟悉洋人性格的丁日昌前往潮州办理此案。丁日昌献策三条:立威宜留余地,即两广总督不能亲临潮州,可就近驻节嘉应办案;劝谕宜曲通民志,委派得民心的前任饶平知县李福泰、潮阳县令冒澄前往鼓励开导;绅士中宜德才并用,即利用德才兼备的绅士,在民众中做瓦解说服工作。同时还提醒“和议之不可长恃,自强之必须早计”。朝廷同意了丁日昌的奏议,令广东地方官按此办理。等到丁日昌到达广东时,安抚潮州绅民之事已基本结束,一个月后,英国领事顺利入城。此事刚解决,丁日昌又被李鸿章指派解决江苏清水潭决口督工堤坝工程,他多方筹集巨款,“亲持畚锸以身先之”,数月而大功告成。 同治六年(1867)正月,丁日昌升江苏布政使,十二月,擢升江苏巡抚。在江苏任上,他力倡轮船航运事业,先是试行轮船运漕,将三万石大料统包给商人用轮船由上海港运抵天津港,却遭到朝内顽固派大臣的反对而被迫停止。丁日昌仍决意创办轮船航运,为了表示这一决心,他在入京晋见慈禧太后时,陈述“广招华商购船,兼运西皖漕粮”之议,返回江苏途中,特意乘坐内河小轮船拖行的船。江苏省乡试在金陵(今南京)举行,他派江南制造总局两艘轮船分别停泊丹徒、瓜洲两港口,接送应试士子,以宣传轮船运输这一新事物。同治九年至十年(1870~1871)间,丁日昌集资购买一艘“平安”轮往来于上海、汕头之间,以揽载货物,运输取利。这一期间,中国官方倡导轮船航运,惟丁日昌一人。在他推动下,同治十一年(1872)终于成立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向西方学习、大胆改革上,显示了丁日昌的远见卓识。他在外交上建议在通商口岸创办报纸以了解各国情况;精选使臣分驻各国以处理交涉;联络朝、泰、越、缅诸国以共同御侵,对日本则要“阳为之好,阴为之备”。在海防上,提出“创建轮船水师”,即近代化海军,分北洋、中洋、南洋三路,三洋海军互相联络、统一指挥、不分畛域。几年后,朝廷虽采纳了他的建议,却未能实施统一指挥、不分畛域的原则。他致力于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的扩展和向全国推广机器制造业。他在擢任江苏巡抚之后,即于次年三月初到上海拟订造船具体计划,七月份,该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亦为中国自造的第一艘轮船“恬吉”号下水。为了实践他所提出的“三洋各设一大制造局” 的主张,积极培养人才,在江南机器制造局建造学馆,挑选聪颖子弟,学习造船、驾驶、兵器制造和耕织机器制造等技艺,在局中组织人力翻译了上百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书籍,对传播西方科学、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天津机器局之建立从购买、铸造机器及提供费用上予以热忱支持。 他亲自为江苏抚署撰楹联: 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孽; 民要持平待去看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 在江苏治上,丁日昌改革抚标兵制,使兵勇精健。在饬吏役、清狱讼、蠲苛税、励垦荒、兴水利、正风化、修通志上也有诸多建树。丁日昌的家乡族人亲戚为攀附他,纷纷到苏州来想谋求一官半职。丁日昌不滥用权力,不但回绝他们,资遣其回家,而且通知汕头永捷顺公和行:“嗣后如有本部院族人亲戚等已至汕头要来苏州者,尔行中即为垫送每人洋银五元,劝令返家。” 同治九年(1870),天津发生教案。这年春天,法国传教士所办的仁慈堂收养的儿童中有三四十名死亡,地方绅民纷纷传说教堂诱拐小儿,挖眼剖心以为药饵,几千名愤怒的群众聚集教堂前要求惩办拐儿童的教徒。法国领事丰大业到场,竟开枪击毙天津知县刘玄的一名仆从。群情激怒,打死丰大业及其秘书、使馆翻译与外籍教士、修女、商人20人,焚毁法国领事署及法、英、美教堂数所。俄。英、美、法等国公使联名照会总理衙门,要求处理此案。七国军舰集结在塘沽、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赴津办案,过了月余仍无进展,于是丁日昌奉召赴津协同查办。丁日昌赴津以后,提出近期办法旨在避兔开兵端,共审决、正法、流放、通缉50余人,再由总理衙门分别与各国议赔。另一方面,又提出加强武力防卫,以备议和不行。而长远之计“则宜以自强为根本”。借此又强调改革吏治、军制,培育人才和精造武器,才能自强。天津教案总算得以平息。丁日昌向来强调自强御侮,却因为采取了以屈求伸的策略,被顽固派攻击为“丁鬼奴”。 这年十一月,丁日昌母亲黄氏去世,十二月中旬,丁日昌离任扶柩返乡,在揭阳旧居服丧三年,服满又以治湿疹乞缓入都,居乡计四年多。丁日昌在揭阳修筑草堂,称为“絜园”。他在园内建三间小楼藏书,沉酣于著述,校勘了《枪炮图说》,为《地球图说》写了序言、凡例。离乡十数年,因公务倥偬常年无暇回乡,此次归乡,倍感亲切。他为儿时寄读的太平寺题写了一副楹联,此联历经劫难而幸存,现仍挂在寺门: 古佛又重参,五千里外归初客; 旧题何处觅,四十年前此读书。 虽曰守孝治病,丁日昌却未忘治国利民之事。他重视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先后募款扩建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和榕江书院,在丰顺创办蓝田书院、鹏湖书院,并置学产,培养了不少人才。县令周士俊倡议兴建榕江试舍,他欣然为之作记,在《榕江试舍记》中说到:“余世居蓝田十图,本揭人也,今侨寓于此复三年,故于邑中兴衰利弊,知之颇详。” 因此,他对揭阳县以至潮州府之建设兴革,向地方当局陈述己见,提出要解决揭邑械斗之风,必须“正经界,抑豪强,扶良儒,寓催科于抚字之中,恩与威并行,用吏役而不为吏役所用”。提出“欲除城堤水患,必先疏浚河流;欲疏浚河流,必先开通尾闾,庶几溜势挟沙东行,水患方可逐年消减”,并有详细措施建议。对于国家大事,更悬于心,他在诗中写道:“风雨鸡鸣感寂寥,相望津海忽迢迢。身如鸿爪东西印,梦绕燕云剑佩遥。不有真儒调鼎鼐,岂能沧海老渔樵。”丁日昌在家期间,无时不挂念朝政,既忧愤除弊革新之不易,又常患主恩未报,国家多难。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日本进攻台湾,十月及次年正月初一,丁日昌请广东巡抚张兆栋与直隶总督李鸿章转奏《海洋水师章程(别议)》、《海防条议》,涉及军事、内政、外交之全盘大计,在京畿引起强烈反应。李鸿章致函丁氏,称赞“逐条皆有切实办法”,“此皆鸿章意中所欲言,而未敢尽情吐露者”。顽固派则群起低斥丁日昌大刀阔斧的革新主张。 同治皇帝死后,光绪帝继位。五月,朝廷命丁日昌人天津帮办北洋大臣李鸿章事务,入觐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面谕:“尔在江苏,虽然官场书差不喜欢,然百姓至今思念尔,里面是知道的。虽有旁人闲话,不可因此灰心。尔是国家老臣,总当为国家办事才是。”丁日昌本来还想乞求回乡调理一年半载,闻此慰藉,心中委屈顿消,遂带病赴任。在天津,他据理力争,迫使秘鲁钦使议定禁革虐待华工。八月,丁日昌被任命为福州船政大臣,十二月,奉谕兼署福建巡抚。翌年三月,专任巡抚。在闽二年,颇多建树。他极力澄清吏治,主持审理福州船政局贪污读职一案,查处官员一直至福州将军兼闽浙总督、前闽浙总督、河道总督、福州布政使,他们都以“未能事先觉察,殊属疏忽,一并交部议处”,震动朝野。他从英国学堂挑选40名优良学生入闽厂学堂学习,培养驾驶人才。从福州船政局学堂选拔35名优等生派赴欧洲留学,是中国第一批留欧学生,其中如严复、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萨镇冰均成国家有用之才。他于光绪二年(1876)拟订了一项海难救护章程,由总理衙门奏准,饬令各省仿照办理及照会各国公使,是为中国第一个海难救护章程。在福建巡抚任上,奏准设立清理词讼局,认真整顿词讼积案。他严厉惩治贪官污吏,营私舞弊官员被参达数十人。在福州城两次遭大水围困时,丁日昌不顾病重,亲自登城指挥救险,水灾之后,着力救济灾民,兴修水利。又接朝廷谕旨,渡海至台湾驻镇,半年中巡查全岛,整顿吏治、营伍、海防,改革税征。对“番人”(原住民)善者抚绥,凶悍者讨伐,剿抚兼施。倡导农垦开矿,督办了中国第一个用西洋机器开采煤矿的矿井黄隆煤矿。主持架设旗后至安平(今高雄至台南)的电报线,这是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筹建台湾铁路,此为中国拟建的第一条铁路。由于经费困难和顽固派的阻碍,计划成了泡影。这些建设事业不但对发展台湾经济,而且对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力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他任台湾主考时,亲自录取了爱国志士丘逢甲为童子试第一名,特赐给“东宁才子”印章一颗,还让丘逢甲住在抚署内遍读所有藏书,对丘逢甲的成长有很大支持。 光绪四年(1878)四月,丁日昌因长期带病操劳,病情见重,终于获准回籍养疴。这年十一月间,他又接到朝廷谕令,要他立即赴闽办理乌石山教案。英国教士擅自在福州南门乌石山建造教堂,导致福州绅民火烧英国“神学书院”,酿成教案。丁日昌坚持原则,既将焚抢人犯判处,又令英人另租福州城外地而迁出乌石山,结了此案。丁日昌从福州回到揭阳,朝廷连下谕旨,加总督衔,驻南洋会办海防事宜,所有南洋沿海水师弁兵统归节制,兼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其后又要他病愈后即行入觐。但他卧病不起,更明白没有实权的会办大臣的奔走周旋之难,因而屡辞朝命,也没有再进京晋见。直至光绪八年(1882)正月初十去世,此前五年间大半居住在揭阳城东门的“絜园”。此园面山临水,台榭花木,颇似吴中风景。他还将收购之十余万卷图书收藏于此,将所居题为“百兰山馆”。丁日昌的藏书楼初名“实事求是斋”,后改“持静斋”,其中有宋元珍本70余种,明刊本283种,抄本475种,其他为《四库全书》所不收、未收、未录或未见的图书还不少,在当时被称为藏书“富甲一省”。丁日昌曾由增城移植两株挂绿荔枝种苗回榕城,其一栽于絜园,未成活,另一赠幕客榕城人许希逸,栽于许氏书斋“惠迪”,茂盛结果,丁日昌曾陪同到访书法家何绍基到惠迪书庄啖荔论文。可惜此荔树于20世纪50年代末被砍伐,百年珍果毁于一旦。他身在林泉,心系国家,其心境见于“絜园”之楹联: 闲云野鹤无寻处,魏阀江湖只此心。 在此期间,北方直隶等省不断发生旱灾,丁日昌为赈灾劝捐,竭诚劝说潮州、香港一带绅董乃至派员赴南洋各埠劝捐,共筹得捐款一百几十万两之巨。对于南洋之防务,他本着在野尽言的态度,上书《海防应办事宜》,其后又再度上奏,力促改旧式水师为轮船水师,强调起用水师学堂培养水师人才,主张派遣学生出洋学习,并雇用西人教练建立新式海军。他在临终前口授遗折中,还念念不忘对时局的分析和对朝廷之期望:“西北南三境皆与英法俄接壤,东又有日本狡然思逞,伺衅而动,我弱一分则敌强一分,我退一步则敌进一步……及今而力图实际,尚有可强之时;及今而仍说空言,难有自强之日。”“举国上下同心协力,迅图自强之实,”“勿分畛域,勿惮浮言。” 留下了爱国的肺腑之言。 丁日昌去世后,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赏戴花翎正一品封典。其生平著作有沈葆桢点评《抚吴公牍》50卷,门人刘瑞芬、陆润庠校订《丁禹生政书》36卷,门人李凤苞编辑《百兰山馆政书》14卷,《百兰山馆古今体诗》5卷,《百兰山馆词附楹联》1卷,编校《牧令书辑要》、《百将图传》、《火炮图说》、《地球图说》、《法人游探记》、《西洋兵略》7种。藏书由莫友芝辑《持静斋书目》5卷。丁日昌少即喜诗词,诗境尤深。《百兰山馆诗》收进古今体诗有631首,附收词14首。而他的《揭阳新乐府》未收入此集中,存于饶宗颐编纂的《潮州志》内,采用民歌体,包括《秀才牙》。《新郎锁》、《寡妇簪》、《老农水》、《估客肠》、《远方药》共六章,是他归居揭阳时观粮差衙役相继肆虐,百姓受害,有感而作。兹录《新郎锁》以见其爱民之心,忧时之愤,透于纸背: 新郎谁,花寨李。郎年十八娘十五,一双白壁照秋水。明日艳服正亲迎,忽听琅挡响有声。劈头且把新郎锁,拖手拽足横横行。旁观鼓噪千声喊,风号云垂天暗暗。书差惊恐弃新郎,急急报官为夺犯。官闻报,声如雷,速雇五百壮勇入乡如喧■。马前吹鼓角,马后飘尘埃。白须老人十十五五焚香道旁擎酒杯。泣陈去年儿婚被差锁,不意今年侄婚锁又来。自家钱粮已清数,但余穷丁绝户无人催。官怒目,民眉蹙,但听声声呼拆屋。上官草奏报治安,下官带兵住乡曲。累累乡老锁项来,何人肯听一路哭。呜呼!一室报婚百室荒,劝人且勿作新郎。 丁日昌府在揭阳榕城北窖柴街。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潮汕地区传统民宅"四马拖车"布局,总面积达六千多平方米。大门外有石狮及旗杆夹斗座、麒麟照壁等,均毁于"文革"期间。宅内,虽现代有所改建,但基本布局仍如旧。揭阳博物馆内藏有光绪九年(1883)光绪帝"谕祭原任福建巡抚丁日昌之灵"的诏书以及李鸿章、曾纪泽、冯桂芬、李鹤年等致丁日昌书。 主要参考书目: 《清代碑传全集》三编卷14本传。 赵春晨:《晚清洋务巨擘一丁日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郑衡:《丁日昌与洋务运动》,《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

五仙驾羊献穗广州城 天平架五仙桥有名堂话说当年五谷仙接旨,赶忙下凡要到广州去送五谷。原本是要驾乘天马下凡,谁知贪玩的天马不知道跑去哪里玩耍去了。五谷仙无奈,只好找来五只仙羊,骑着它们下凡去了。五位神仙骑着五只羊,五只羊口里分别衔着稻、黍、稷、麦、豆五谷,直奔广州城而来。刚到广州北郊上方,稻仙忽然见到一只小白马,“我们找了半天都找不到马,你们看,有一只跑到这儿玩耍来了。”众仙便降下祥云,寻找白马,那只小白马见势不妙,连忙摇身一变,变了个小山岭,这就是如今白云山麓的马仔岭。众仙找不着,便在这里歇一下顺便“打牙祭”,闲聊中众仙发现脚下的这座山岭,形状如同一朵白云,就把这山称作“白云山”。白云山前另有一山岭,形似一条趴着的瘦狗,头、尾、身、脚,活灵活现。众仙就叫它“瘦狗岭”。 不知谁突发奇想提出,到底是白云山重还是瘦狗岭重呢?众仙争论不已,最后找一座天平来称,没想到竟然称出“瘦骨嶙峋”的瘦狗岭比白云山重。后来人们便把神仙们放天平的地方叫做“天平架”。称完两座山的重量,众仙又接着赶路。这时候,稻仙骑的羊叫了起来,稻仙才想起仙羊肚子饿了,便让它吃草去了。闲着无事,稻仙又问:“用仙羊做坐骑好是好,只是易饱易饿。你们说有什么坐骑要比羊儿好呢?”豆仙答道,“麒麟最好。”麦仙一听说麒麟,忙掏出一把扇子,迎风一招,马上来了一只麒麟。麦仙笑嘻嘻地对稻仙说:“这是最好的坐骑,请上。”稻仙心中有些疑惑,这么快变出一只麒麟,是不是想戏弄我?豆仙以为他是嫌地上脏,连忙掏出一方手帕,变了一块地毡,说:“仙兄,地毡都有了,试试这新坐骑吧。”稻仙正在犹豫,那只麒麟却等得不耐烦,一溜烟跑上山去了。众仙见稻仙放跑了麒麟,都一齐嚷着要罚。稻仙说:“我认罚,就请大家吃鸡【吧。”不一会他拿来一只鸡,五位仙人兴致勃勃地吃了起来,嫌鸡颈没肉,顺手扔一边去了。玩了半天,仙羊也吃饱了,五位仙人赶紧让羊儿衔着五谷,骑上羊背,驾着祥云,又朝广州城内去了。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姚瑞英介绍,相传后来当地村民在五仙逗留过的地方修了一座小桥命名为“五仙桥”,这座桥原本由五块青石板连接而成,后来石桥因溪水干枯而湮没了,“五仙桥”便成了一个地名。五仙桥前面有座马仔岭,传说那就是贪玩的天马变的。马仔岭前有个地方叫下马铺毡,那就是年稻仙放走的麒麟变的,附近那条鸡颈坑,就是当年稻仙扔下的鸡颈变成的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