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防震减灾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

防震减灾论文1500字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为提高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在群众中应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 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根据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称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称震中距。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压缩)或拉(膨胀)的作用。 横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作剪切运动。 纵波与横波相比,前者传播速度快,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五六千米,且强度小,衰减快;后者传播速度慢,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三四千米,且强度大、衰减慢。因而,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横波的振动比纵波强。 震级与烈度: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与震级和震中距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质条件、建筑物结构及抗震性能等有关。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有感地震 felt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级≤震级<3级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 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二十六条) 严重破坏性地震 severely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 取相应行动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三十条) 震级每相差一级,其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地震是怎样造成灾害的?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并不等同于地震灾害,地震只在一定条件下才造成灾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振动,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并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带来经济损失,这是地震造成灾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强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坏,但破坏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发生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还与地震发生的地点有关。如果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在渺无人烟的高山或荒漠区,它对人类便不会造成影响;而那些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则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些只占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85%。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灾害原因还与人类抗御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关。这包括许多方面,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的设防能力,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应急救助能力,人们是否具备防震知识等。 震前异常: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是有前兆的。这些前兆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微观前兆是指用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化学和地质构造等的微小变化。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那么,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宏观前兆呢? 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变浑等;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等等。 动物异常: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 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变化十分复杂,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当我们观察地震宏观前兆现象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报告地震部门。 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这些在大震前短暂时间内出现的、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动、地声、地光等。从人们发现预警现象开始,到房屋倒塌,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预警时间。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6秒。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住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要去乘电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时应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一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当你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后,听从服务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如果你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玻璃幕墙的建筑、高烟囱、水塔等。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墙等。 如果你在野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避开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变压器、高压线及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同时还要与外界联系,当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耐心等待救援。 回答者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ofkjWK[]wew[30ri=590i234r\3ewf0w uie4tqj234otupweiqrt

妈的

防震减灾论文1000字

题目:防震减灾万物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花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相应知识,从容地面对。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总有一天我们会战胜灾害。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  叶殇  我坐在电脑前,回首往事,记忆的长河奔涌不息。河北唐山,不久前的汶川,都是经历着特大地震灾害,但为什么有人无恙地活着从废墟中走出,但也有人不幸地离我们而去……。  所以请记住,抗震知识——保一方平安。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空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加强自我防范,增强自我意识,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情葬  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虽然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上的至亲至爱,但请让走的人走好,活着的要活得更好,让走了的人放心的去吧!  学会救灾知识,保护生命安全。我相信经过这次撼天动地的汶川地震,中华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所有人都会为中国喝彩,让欢呼声彻响华夏的天空,让自豪感激荡在你我的心中。  让我们以“汶川挺住,四川挺住,中国挺住”的名义,给予他们世界上最美好的祝福,中国,加油!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地震小论文2008年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0级大地震其实除了四川,还有一个地震王国---那就是日本日本在一年当中会发生1000~1500次,算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地震王国因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壳不稳定,常发生变动,所以火山和地震的发生率相当高地震就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层变动所产生的波动地球内部的构造由内到外是: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内核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地幔上部和地壳是由岩石所构成的岩石圈由于地幔的下部是半液体状态,所以又叫作:软流圈既然地震的威力这么大,难道就没有办法防震减灾了吗?当然有啦!请听我细细道来如果在路上遇到地震,这时要用东西保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抱一些电线杆,水泥墙,在山上或海边遇到地震,一定要跑到平缓的山上……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人们,你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我佩服,祝愿你们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愿望成真!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防震减灾论文400字

有一年,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我在废墟中十分害怕:这里黑漆漆的,可能我再也见不到父母了,还可能会死的!想到这,我眼里充满了泪花,同学们也在小声哭泣。但我想到自己的爸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我想:对,爸爸那么爱我,他一定回来救我的! 于是,我大声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别害怕,我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了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只要他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坚持吧,同学们!”大家擦去眼泪说:“对,我们不怕!” 在父亲挖石头的时候,我在告诉他们:“不要乱,镇定下来,不要乱动,那些石头会掉下来的,你们只要等我的父亲挖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出去拉。”那些慌张的同学停了下来,那些一直在哭的同学也不哭了,我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我给他们出了一个方法“我们来玩游戏吧。”“玩猜拳”“玩猜谜”…… 同学们玩的玩,聊的聊,我们高兴极了,好像我们不是在废墟下而是在教室里,突然,“嘣”的一声,吓的有些同学乱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些淘气的同学不小心碰到石头了,导致石头掉下来,我生气地说:“都叫你不要乱动了还动,这就是结果!”那同学道了一个歉,就去玩了。 过了一会儿,父亲挖到这了,同学笑着说:“终于可以回去看父母了!”他们排着队走出去……

防灾减灾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身边处处存在着隐患。灾害可以分为两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干旱、洪水、台风等大自然中存在的,人类所无可避免的。当遇到以上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尽可能的保护好自己。例如,在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的现象: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以防在先。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如果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如果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而现在全球所面临的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等灾害则是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面对这些灾害,人们应尽最大可能去防治。我有如下几点建议: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尽可能的挽回更多的人的生命。我在此发出倡议:用我们的双手去保护好地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吧!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干旱、洪水、台风等大自然中存在的,人类所无可避免的。当遇到以上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尽可能的保护好自己。例如,在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的现象: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以防在先。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如果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如果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而现在全球所面临的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等灾害则是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面对这些灾害,人们应尽最大可能去防治。我有如下几点建议: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尽可能的挽回更多的人的生命。我在此发出倡议:用我们的双手去保护好地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吧!

我家孩子写的不错了错了错了吧兄弟在哪干呢子的小孩子们的亲戚家

防震减灾论文300字

赤峰新胜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防震应急预案 为保证在地震发生前后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地震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协调一致,服从全局,紧急处置,权责一致。    二、地震分类:   根据地震强度和其对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程度分为5类: 一类: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简称特大破坏性地震),烈度达8度以上,相当于范围内发生0级以上的地震 二类:严重破坏性地震,烈度达7-8度(含8度),相当于发生5-0级(含0级)地震 三类:中等破坏性地震,烈度达6-7度(含7度),相当于发生0-5级(含5级)地震 四类:一般破坏性地震,烈度在6度以下,相当于发生5-0级(含0级)地震 五类:强有感地震,烈度在6度以下,相当于发生5~5级(含5级)地震,一般不会导致人员伤亡,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三、应急机构的组成及职责: (一)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于国富 总指挥   副组长:李作书 王克方 暴雅胤 张广志 商慧平 张宗博 田树臣 具体负责协调、处置等工作。 成 员: 杨成华 现场维稳 辛士瑞 负责交通 刘智慧 抢险救灾 郭延文 抢险救灾 杨建民 后勤保障 张立国 赵志国 通讯、资料收集 主要职责:接受和迅速执行上级领导的各项指令;组织实施本预案,发布各项抢险救灾命令、指示、通知等;实施抢救行动;收集上报灾情、保证人员安全。 四、应急措施:    1、要沉着冷静地面对地震,不能惊慌失措。    2、措施    (1)发生地震时,要先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要有序组织人员疏散。  (2)培训地震中的逃生及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熟悉逃生路线;   (3)地震发生时不要慌张,不要随意乱跑,要听从指挥,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4)如果在室外活动要集中到空旷场地或集中在树木周围;如果在室内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洗手间、厕所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 五、震后应急行动方案    地震发生后如果能撤离要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并及时上报灾情,房屋损坏及人员伤亡情况,同时抢险救护人员组织实施救助工作。如果地震发生后不能迅速撤离或被困于室内、或被建筑物挤压等千万不要惊慌,要保持体力,并尽量找到饮食,同时不能盲目采取措施,要懂得发出报险信号,等待救援。  六、其它    1、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切实把保护员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地震发生后一定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擅自脱岗和玩忽职守。凡因不负责任,玩忽职守造财产和员工生命安全事故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2、必须坚决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要加强观察,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3、做好疏散路线和有关避难安置场所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我现在我现在不能说。

认真的写。

灾害是人们最大的敌人,比如地震、海啸、火灾等等,发生灾害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包括人的生命,因此我们要懂得防震减灾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让我们学习防震减灾的知识,比如请消防大队的叔叔给我们讲解发生火灾的逃生知识,进行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当发生火灾时,用毛巾捂住嘴,站好队快速从安全通道跑到操场上。学校还请了交警叔叔给我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避免我们发生交通危险。    一些灾害都是可以预防的,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比如学校的楼梯,每次下楼都挤成一锅粥,最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教室里的风扇,开到最大风扇就在屋顶上摇来摇去,像马上掉下来一样。教室的门每次一刮大风、使劲关门,能把门上的玻璃震碎。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就容易摔倒把对方误伤。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不安全因素,都是可以预防的。看以下几条:    1、不要在学校里追逐打闹。    2、下楼时要一个个下,不要挤在一起。    3、不要使劲关门,刮风时要用椅子把门顶住。    我们要保护学校的公共设施,爱护学校就是爱护自己,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加美好!  作文库记住了吗?^_^

防震减灾论文3000字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地震的预防1.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2.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5.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4.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5.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犟到的地方。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j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如何面对地震I.地震具有突发性,使入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避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1 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1 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你要这个论文做什么,需要论文还是自己动手编写。

这是摘抄别人的,将就着看吧!在这个网站 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从重庆赶来北川的王川,原本来寻找在此打工的妻子,却惊喜得知妻子已经平安无事回到家中。但看到这番悲惨的场面后,王川想:“反正都来了,就帮忙做点事情。”于是,在救援的人群中,多了一个及时伸出援手的人。他从已经人去屋空的五金店找来千斤顶,一个人来到曲山小学施救。直到昨天下午,又一批来自重庆的特警赶来的时候,王川还在被困学生李月身旁忙活着 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 一,地震瞬间老师拽出最后一个智障生 2008-05-16 16:42 昨天上午,31岁的都江堰新建小学谢老师在一片废墟中,扒出了装有学生联络方式的U盘。“5·12”地震使这个小学遭遇巨大不幸,数百名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楼下。不幸中的大幸是:小学里的17个智障学生、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 家长不敢回忆倒塌场景 15日,都江堰市,晴。此时,距离灾难发生已3天。 最初,找到位于市区中心的新建小学时,通往校舍的那条泥泞小路格外显眼,黄色的湿土插着一幅油画。画里是洁白的小花。走进校舍,空气中有股异味刺鼻。这是生命曾经存在,而又突然消失的味道。 走进原来的校舍,正对着大门的四层教学楼只残留约四分之一,黑板裸露在外。 操场很大,还有篮球架。能够想象,在灾难骤然来临前,这里曾经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如今,只有几个家长还回到学校看看。他们不太敢详细描述教学楼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更不敢回想,自己的娃儿身入险境的场面。 新建小学共有学生600多人。经现场初步清点,安全撤离到操场的学生有近400人。不过,地震发生时,学校的17个智障学生、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 这是一个奇迹。 危险瞬间教师拽出智障生 15日的都江堰市区,通讯仍时断时续。辗转之间,终于找到了负责新建小学特殊教育班的老师谢罡。后者今年31岁,有个8岁的男娃。在他的教师生涯中,有15年给了这些智障生和聋哑学生。 “地震发生时,盲哑班正在教学楼旁边一栋平房上课。”谢罡回忆,正是这样增加了学生脱险的可能性。“我想,平房比楼房倒塌速度要慢一些。学生有时间逃生。”他说,当时自己一转身,背后的教学楼就垮了,“很快!” 学校老师见状,赶紧让学生出来。其中智障生问题很大。谢罡还记得最后一个智障生小马脱险的场面。剧烈摇晃的那一刻,小马还坐在教室里。“那时有个老师大叫,小马,赶紧出来。” 不过,小马还是没有反应。谢罡就冲进去,一把把小马拽了出来。地震后,为了保护幸存的学生,老师们自发围成了一个圆圈。 在一片废墟中,“圆心”是学生,外围是老师。情况一稳定,聋哑学生和智障生的家长被告知,带孩子们回家吧。有几个没有家长接的,老师们护送他们去了各自的亲戚家。 为方便重逢,废墟里挖资料 接下来几天,谢罡和其他老师们一直在新建小学的废墟里寻找,日日夜夜。男老师24小时日夜待命,女老师则要求每天固定时间集合,应对突发事件。 昨天上午,谢罡又去了一趟学校。在一片废墟中,他扒出了一个U盘。那里存着他的一些个人资料,还包括所有特教学生的联系方式。 谢罡说,虽说学生们被安全疏散了,在不大的都江堰市区里,找到他们也挺方便。可是如果有更多的联系方式,那么,今后新建小学重建后,师生彼此的“重逢”就会更加容易了。 “‘新建’的每个老师都这么想。”谢罡说。 二,北川县委办楼坍塌3名干部喝尿熬过75小时 2008-05-16 16:36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北川县县长称,该县许多干部在地震中遇难或失踪。北川抗震救灾总指挥、绵阳市委副书记易杰介绍,北川有1万余人在地震中丧生,向外转移灾民1万多人,尚有数百人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目前,在北川县城里,有近4000人的救援队正在展开救援。北川中学附近区域及县城救援现场的移动通信信号已经恢复,大大方便了各级指挥和救援机构的通讯。 北川县公安局折损2/3 北川县6名副县长中,3人遇难,3人失踪。县医院的160名医护人员,仅存4人。县级机关幼儿园的孩子至今还压在河边那座垮塌的房屋里。 北川县县长经大忠家中的6个亲人,3人遇难,3人下落不明,他从废墟中爬起来后,立即投入前线指挥中心。 事发当天,北川县中队看守所有42名战士、35名服刑人员瞬间被埋在垮塌的房屋下。 几名在哨位上幸存的战士和武警北川县中队的司务长李远志一起,将有生命危险的25名服刑人员迅速向外地输送。沿途见到受伤的群众,他们就伸手施救,一共救起60名群众,这是北川地震中的第一批获救者。 昨天,四川省公安厅公布,原本拥有144人的北川县公安局,仅幸存47人,他们大多都失去了亲人。 3干部喝尿熬过75小时 昨天下午5时13分,北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周凯被成功解救出来,与张周凯同时获救的还有北川县政法委副书记李贵川、北川县综治办主任崔代全,此时距地震发生已近75小时。 地震发生后,5层高的北川县委办公大楼瞬间整体坍塌,张周凯和数十名同事被压在了废墟中。 昨天下午1时40分,救援人员在县委办公楼废墟搜索的时候,听见有人呼喊救援。武警官兵马上通过细小的缝隙将一些水和食物塞进去,并确认了现场有3名幸存者。 经过4个小时的救援,17时13分,张周凯等3人被成功救出。现场的医护人员检查发现,3人均没有重伤,身体状况较好。 被解救上来的3人裤子几乎全被撕裂,不过除了满身尘土和一些轻微外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重伤, 思维非常清晰,都能正常说话。“我们一直在积极自救!”李贵川说,12日下午1时30分时,他和崔代全到张周凯4楼的办公室商量事情,地震发生后,因为办公室是整体倾斜,他们3人被一块较大的预制板遮挡了一下。 被掩埋后,3人随即开始自救。“我们一直在不断扒土,3个人就到了一起,扒着扒着摸到了饮用水瓶,有水可以喝了。”昨午下午,李贵川说,在纯净水喝完之后,“我们就喝尿,还是继续扒, 听见有人走过就呼喊救命”。 三,抗震救灾感人故事:总理摔倒手臂出血怎能不令我流泪 作者:挖范文 更新时间:2008-5-16 8:45:12 被压在废墟下的300多名学生很危险,在一次营救失败后,温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组织再次营救。10时20分,即时报道突然显示,“啊!总理摔倒了!”,“老爷子的手臂受伤出血了,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5月15日 《广州日报》)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热泪盈眶,深为温总理的忘我精神所感动。 温总理,抗震救灾的一线总指挥,一位年届六十多岁的老人,在余震不断的救灾现场,以忘我的精神在瓦砾成堆的废墟上奔波,甚至急得亲自动手救人。摔倒了、爬起来,手臂受伤出血也不让医生包扎,而是让医生去抢救受伤灾民。此情此景,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感动。倘若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哪一个儿女不为之揪心?! 从灾情发生的那一天起,温总理便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中指挥抗震、救灾、救人。在被掩埋的小学废墟旁,总理用嘶哑、哽咽的话语,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一位在现场的记者通过QQ发出即时报道称:“年过花甲的总理已经哭得不成样子了。”其实,不是温总理不坚强,而是心系人民的总理为眼前的灾难而心痛,这是热爱人民的好总理此时此刻的真情流露。 哪里灾民最多,哪里险情最严重,温总理就指挥到哪里。我们看到在抗震救灾最严峻的时刻,各路救援队伍,克服千难万险,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震区已有6万多人被救出。我们感受到了抗震救灾的勇气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全国人民不会被这一重大灾情所吓倒,更不会被眼前出现的悲情所摧垮。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们的努力援助,抗震救灾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灾区战士“三过家门而不入” 2008-05-16 16:46 “妈,不要哭了!还有我嘛!”14日晚上,从重庆赶回家的大一学生宋辉站在自家房屋的瓦砾上和妈妈相拥在一起,泣不成声。距离地震发生近3天后,宋辉第一次和失去联系的母亲见了面。 宋辉的家在四川省绵竹市拱星镇柏树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完全改变了这里的模样。宋辉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连一间房都没有剩下。”宋辉父亲工作的矿山所在地“两座山峰撞在了一起”,他的父亲至今生死不明。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大地震的宋辉,从学校赶回家寻找自己的父母。 综合新华社、央视、人民网消息,刘海健、何涛、窦丰昌、吴波、陈鑫欣、陆勇报道 14日6时30分,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学生宋辉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宋辉的家在四川省绵竹市拱星镇柏树村,也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 震后3天无法联系 7时50分,宋辉坐上了从重庆北开往成都的特快列车。和宋辉同行的还有另外两名同学,他们的家也都在四川地震灾区。 14日11时50分,宋辉到达了成都市火车站。火车站广场上热闹非凡,不少成都市民都聚集在火车站的广场上。宋辉没有停留,连忙赶到了昭觉寺汽车站,买到了去四川省德阳市的大巴车票。这是宋辉回家必须要经过的一站,到了德阳市后,他才能再转车去绵竹市。 在等车的时候,宋辉吃了一点东西。车站里了聚集了大量从各地赶回四川的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一定要回家看看亲人是否安全,看看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13时40分,宋辉赶到了德阳市长途汽车站,同样这里也聚集了大批正准备赶回家的人。赶到德阳的宋辉得到了一个最新的消息,他的一些亲人已经被接到德阳市的黄许镇,他又准备赶往黄许。 傍晚时分,在黄许国家粮食储备库内的院子里,不少人正忙着搭帐篷,宋辉83岁的老奶奶刚刚被接到了这里。在这里,宋辉得到了家人进一步的消息,母亲仍然守在已经变成了废墟的家里。 19时,宋辉决定要赶回家,奶奶叮嘱了他一句,“记得要安慰好你的娘。” 从德阳市往绵竹市的道路上,地震所造成的灾情不断呈现在宋辉的面前。越靠家的地方,房屋倒塌得越严重。“我心情挺紧张的,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 父亲没有任何消息 晚21时,宋辉终于到了自己的家绵竹市拱星镇柏树村,宋辉的家位于村里的一个大院子里,院子里除了住有宋辉一家人外,宋辉父亲的5兄弟也同住在院子里,这是一个家族的大家庭。 谁也想不到的是,此次宋辉离家上学仅3个月后,他再次回来时,家已经不存在了,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废墟。宋辉踩着一片瓦砾进入家,整个宋家的大院全塌在了田地里,一间房都没有剩下。 母亲突然听到了宋辉的喊声,有些慌张地踩着砖块跑了过来,母子俩顿时抱头痛哭。在此次大地震发生后,一连三天宋辉和母亲都没有对方的消息,而此时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由于地震,宋辉的父亲宋彦忠工作的地点清平乡的磷矿所在地“两个山峰已经撞在了一起”,宋彦忠至今没有任何消息。 在同住在院子里的几个亲戚看来,宋彦忠生还的希望已经不大了,“我们只是不敢当着她老婆的面说,怕她伤心。” 五,17岁男孩废墟中挖掘30多小时自救成功 2008-05-16 16:39 人物档案 马志成,17岁 地点汶川 每一名能被送到医院的患者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17岁的马志成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地震发生当天,家住彭州市银广沟的他跟随家人到汶川走亲戚,在亲戚家中,灾难发生了。 马志成所在的房屋整个坍塌,坐在堂屋靠里的他在跑到房梁处时,被压在了梁下。跑出房屋的亲人发现,他被埋在了废墟中。 亲人们的呼喊很快引来了劫后余生的人们,惊恐之中,人们迅速开始用手刨挖,据说天上当时下着暴雨,马志成亲戚家的房屋在山脚下,刚挖开一点,山上的泥沙就不断被雨水冲刷下来。 人们在雨中挖了30多个小时,雨越下越大,随时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救援者不得不强行将马志成的亲人拖离现场。 5个小时后,雨水渐弱,人们再次返回现场,却惊讶地发现——马志成已经自己爬出了废墟,躺在了泥水中。据马志成自己说,被掩埋后,房梁虽然压住了他,但形成了一个小空间,他能够活动手臂,也能摸到全身的各部位。在等待了几个小时后,他开始一点点朝一个方向挖掘,一直不断地用手挖,最后竟然爬了出来。在爬出来的那一刻,他感觉再也没有了力气,只有躺在地上等待救援。事后估算,马志成在黑暗中自己用手至少挖掘了30多个小时。 马志成出来时,武警官兵已经徒步翻山越岭赶到了汶川。当地已经没有条件对马志成进行医疗救治,人们决定将他抬到就近有条件的地方治疗。沿途53名官兵接力,经过两天两夜不间断地奔跑,期间又经历了数次余震,马志成终于被抬了出来,送到了最近的一个医院,最后被送到了成都市龙泉驿区航天医院。 看着马志成,很多医护人员都流泪了,面对每一个被送来的患者我们都不能不动容,必须全力以赴救助他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