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论文学论德国的作者是谁

发布时间:

论文学论德国的作者是谁

歌德对世界的影响力不作说明。

斯塔尔夫人的著作有《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简称《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0)以及小说《黛尔菲娜》(1802)和《高丽娜》(1807)。在《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中,作者根据狄德罗关于文学与社会风尚互相联系的论点,评论从古希腊直到18世纪的西欧文学,并论述了欧洲北方与南方的文学,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表示对于浪漫主义的偏爱。《论德国》的全称是《论德国与德国人的风俗》,其第一章指出德国人是理想主义者,重感情,富有艺术才能。德国人的严肃态度和法国人的轻率、机巧的气质形成对比。第二章专论文学艺术,详细介绍了德国诗歌、小说、戏剧、美术和史学著作,同时介绍包括莱辛、歌德、席勒在内的若干著名德国作家。第三章评论德国的哲学与伦理学,指出德国人比较喜爱抽象探索,而不喜欢实验哲学,并阐明18世纪德国哲学对德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最后一章论述宗教与热情,表明德国人倾向于“神秘感”和热情,颂扬了热情的积极作用。这部作品对19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斯塔尔夫人的小说塑造了热情奔放的妇女形象,叙述了她们不美满的爱情和戏剧性的经历。她们在爱情问题上坚决按照自己内心的要求去做,同社会上的习惯势力与公众的成见发生矛盾冲突时,她们也不肯违反心愿。这是当时浪漫主义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主题之一。她的两部小说都带有自传的成分。

【德国著名作家】莱辛(22 — 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荷尔德林(H�lderlin,Friedrich,1770~1843),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纪未被重视,到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他作品的价值重新被认识。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是德国的两位博学多识的学者——民间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但他们最卓越的成就,却是作为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搜集家,以几十年时间(1812-1857)完成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即现在俗称的“格林童话”,它包括200多篇童话和600多篇故事。其中的代表作如《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均脍炙人口。由于这些童话源自民间故事,作为学者的格林兄弟又力图保持它们的原貌,因此其中篇章大多显得比较粗糙,更适合低幼儿童阅读。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 - 1956年8月14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他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剧作有:《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等等。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做的贡献。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是德国小说家。他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过书店学徒。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文学,不久被征入伍。战后当过木匠和统计员,后成为专业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象“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其中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西德战后发展各阶段的重要现象。在艺术上他广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怪诞的联想等等,60年代以后,又强调小说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和新闻纪实手法。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杂文、随笔和广播剧,并翻译外国作品。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2-9)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发展】德国文学如果从八世纪的古高地德语文学留存至今的断简残篇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在这一千二百年的发展史上,德国文学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即:口头文学——早期中世纪的宗教文学——民间史诗和宫廷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的兴起——文艺复兴——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启蒙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浪漫主义先驱)——古典时期——浪漫主义(与“古典时期”在时间上基本同步)——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开始的反法西斯文学(所谓“流亡文学”)——当代文学。德国在十六世纪是封建统治下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政治上是分裂的,经济力量是分散的,但是资本主义因素在个别城市中有所发展。罗马天主教会、神圣罗马帝国皇权和封建诸侯对人民进行重重剥削,使农民、城市平民直至部分小贵族都对现存制度感到不满。宗教改革和农民起义标志着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冲击。宗教改革在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十六世纪二、三十年代,路德派新教已传入北欧以及英、法、波兰等国。德国的民族感情在这一世纪的革命高潮中觉醒起来。德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延续数十年之久,他们“所怀抱的理想和计划,常常使他们的后代为之惊惧”,但最后遭到诸侯们残酷的镇压。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人文主义者反教会、争取思想自由的作品,宗教改革和农民起义中富有战斗性的政论文和从中古时期发展来的民间文学。狂飙突进-- 18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运动的名称源出自德国作家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当时,德国的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以表达他们摆脱封建束缚、解放个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的新时代的要求。运动的矛头主要针对封建专制暴政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狂飙突进运动在文学上的成果以戏剧创作最大,代表作有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以及克林格的《孪生兄弟》和《狂飙突进》,伦茨的《家庭教师》等。小说方面的代表作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及荣格·施蒂林的传记小说《亨利希·施蒂林的青年时代》等。在诗歌创作方面,以青年歌德的抒情诗,尤其是以他的《普罗米修斯》为代表。格廷根林苑派是狂飙突进诗歌创作的中心。废墟文学--二战以后的德国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这种战后产生的废墟,不仅存在于城市乡村中,更存在于人的理想和意识形态中。他们的作品常以生活的一个片段为内容,语言简朴,去并非平淡无味。没有高潮,没有说教,却具有深厚的震撼力。不仅仅是断臂残垣,更是苦闷彷徨和空虚迷茫。废墟文学所反应的是一片片废墟中赤裸裸的战争死亡、毁灭和苦求生存。正如汉斯·维尔那·里希特说:“恐怖改变了活着的人,这以前的一切都再也无法把握另一种声音决定着生活”要传达这一声音,新一代作家们必须背离内心流亡和保守主义所继续的传统,净化曾被纳粹使用的语言,客观求是的进行表述。在坚持传统者与尚不成熟的新一代作家之间,还有一片持中庸态度的作家。他们和“砍光伐尽”的新一代作家一起影响甚微。 【特点】德语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思想厚重,既有法兰西文学的古典浪漫,又不失丹麦文学的那种童话般的浓郁,它又不同于美国文化粗犷豪放和俄罗斯文学的宗教精神深厚。它有自己的优点,细腻典雅、端庄深沉、博大厚重。德语作家最擅长的两种文学体裁便是诗歌和Novelle,诗歌则主要体现在抒情诗方面,Novelle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学体裁,可以近似理解为中、短篇小说。说到诗歌,特别是抒情诗,英国有拜伦、雪莱、济慈三大情歌王子,俄罗斯有伟大的普希金,这些诗人都让使人敬仰。但是德语文学虽然起步没有邻国法兰西和英格兰早,却也产生了像被拜伦称之为“欧洲诗坛君王”的歌德,还有海涅、席勒等一大批时代歌手,这让德语诗歌在当时的欧洲占有一席之地。Novelle是德语文学中一朵多姿多彩的奇葩。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文学体裁在这些德语作家笔下魅力四射,抓住了无数读者的心。德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作家保尔·海泽即以擅长写Novelle小说而享誉全世界,并因此获奖,还选编了许多德语Novelle集,使得这种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学体裁风靡全世界。此外,德语国家还有霍夫曼、凯勒、卡夫卡三位有着世界影响的中短篇小说家,霍夫曼的《谢拉皮兄弟翁》、凯勒的《赛尔德维尔亚人们》以及卡夫卡的《变形记》无不在世界上掀起狂潮。除了抒情诗和Novelle小说外,德语文学中的童话小说也深受世界儿童的喜爱。只活了二十五年的德国童话作家豪夫给德语文学之林中增添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童话作品,给深沉厚重的德语文学注入了童话般的浪漫情怀。而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的《格林童话》更是德语民间文化中的瑰宝。日耳曼民族是一个热爱思考的民族,德语文学中有着无比灿烂的文化。尽管二十世纪这个民族曾两度做出有伤世界人民的事情,但是现在这个民族正在忏悔中前进,他们也正在缔造出另一个更加辉煌更加优秀的全新的德语文化。

明明选b好吗,误人子弟

论文学和论德国的作者是谁

选B啊!!!!我学文学的,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是第一部法国浪漫主义小说

斯塔尔夫人的著作有《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简称《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0)以及小说《黛尔菲娜》(1802)和《高丽娜》(1807)。在《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中,作者根据狄德罗关于文学与社会风尚互相联系的论点,评论从古希腊直到18世纪的西欧文学,并论述了欧洲北方与南方的文学,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表示对于浪漫主义的偏爱。《论德国》的全称是《论德国与德国人的风俗》,其第一章指出德国人是理想主义者,重感情,富有艺术才能。德国人的严肃态度和法国人的轻率、机巧的气质形成对比。第二章专论文学艺术,详细介绍了德国诗歌、小说、戏剧、美术和史学著作,同时介绍包括莱辛、歌德、席勒在内的若干著名德国作家。第三章评论德国的哲学与伦理学,指出德国人比较喜爱抽象探索,而不喜欢实验哲学,并阐明18世纪德国哲学对德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最后一章论述宗教与热情,表明德国人倾向于“神秘感”和热情,颂扬了热情的积极作用。这部作品对19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斯塔尔夫人的小说塑造了热情奔放的妇女形象,叙述了她们不美满的爱情和戏剧性的经历。她们在爱情问题上坚决按照自己内心的要求去做,同社会上的习惯势力与公众的成见发生矛盾冲突时,她们也不肯违反心愿。这是当时浪漫主义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主题之一。她的两部小说都带有自传的成分。

雨果,以下材料供你参考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zjajwjsj张耀鑫奸王思茵

论文学和论德意志的作者是谁

卢梭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根本。事实上,说法国和美国革命是卢梭在社会契约上的抽象理论的直接结果毫不过分。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忠实信徒,被称为“行走中的卢梭”。

卢梭的浪漫主义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一.席勒 席勒(1759—1805),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席勒生活 在18 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经济落后、政治分裂、封建专制严重。席勒13 强行送入一所“军事学院”,在这所酷似监狱的学校里一关就是八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青春,使席勒痛彻体验了封建专制的残酷,形成了追求自由的理 想,特别他后来读了卢梭、狄德罗的著作,这种追求就更强烈。他在美学和文 论方面的代表作有《美育书简》、《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二.文论思想 诗的分类及其根据席勒说“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而现代 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也不同。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素朴的诗,把 现代的诗称为感伤的诗,从素朴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席勒认为,是人性从和 谐演变为分裂的表现。 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席勒认为,在古希腊,人性是完整和谐的,“感觉和理 智,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没有 彼此对抗�6�7�6�7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在古代,人的感觉和思想,外在的接受能力和内在的 思维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他的感觉和思想是和客观的自然相一致的。这 时,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人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是同一的,人就是自然。因 此,模仿自然现实,就能表现人性,那么这种模仿外在自然生活的诗,就是素 朴的诗;而到了现代,人性的完整和谐消失了,席勒说“如果人踏上文明的 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和谐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 到道德的统一,并且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 前在他的感性状态是一个实际,现在只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6�7�6�7”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感性和理智已经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人的外在 表现和内心思想追求不再是一回事,感性和理智的和谐已不是现实,而只是一 种理想,因此,诗人要表现“完满的人性”,就不能像古希腊人那样,去模仿 外在自然生活,而只能显示自己头脑中的理想。因为人失去了内心思想追求和 外在生活的和谐的自然状态,又无比怀恋这种和谐的自然状态,因此诗人在显 现自己头脑中的理想自然时,就不能不充满一种感伤的情怀,这就形成了近代 的感伤的诗。席勒说“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下, 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感伤的诗人。” 既然区分了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1〉素朴的 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素朴的诗描绘诗人的感觉,只限于模仿外在 世界;感伤的诗描绘诗人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在心灵中引起的情感。〈2〉素朴 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 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站出来发表意见、表达感想。〈3〉素朴 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平静的,即使题材悲惨,也是如此;感伤的诗给 我们的印象多少是严肃和紧张的,因为我们既要感受形象,又要思索理想观念, 并且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感伤的诗的类型 席勒认为,感伤的诗人都不满现实,都追求理想,但追求理想的方式并不相 同如果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寄托诗人的理想,这 种感伤的诗就是讽刺的诗;如果把心中的理想当作现实来描绘,怀着惋惜的感 情歌唱逝去的自然,或怀着希求的感情描绘理想的自然,这种感伤的诗就是哀 根据讽刺的诗的不同性质,席勒又把讽刺的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惩罚的讽刺诗的诗人“或者生活在颓废的时代,亲眼看到了令人可怕的 道德败坏情况,或者亲身遭遇到种种不幸,使他的灵魂充满悲痛”,因而,他 们以冷酷严峻的精神来描述现实,但这种描写必须以崇高的道德理想做基础, 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批判地描写卑微、庸俗的现实。这种惩罚的讽刺诗,不应以 物质的得失,作为批判现实的根据,更不应为发泄个人的不满进行“报复”和 “诽谤”; 嘲笑的讽刺诗应以诗人的优美人格做基础,通过对讽刺对象的描写, 显示诗人优美的心灵,即显现出自由的人性理想。席勒在此打了一个比方惩 罚的讽刺诗犹如大海波涛汹涌时显示的崇高,而嘲笑的讽刺诗则好像静静溪流 显示的优美。 同样,哀婉的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哀婉诗,一种是牧歌。前者把自 然和理想当作失去的、或没有达到的东西来写;后者把自然和理想表现为现实 的东西加以欣赏。从他的和谐人性理想观念出发,席勒认为,牧歌是感伤的诗 的最高类型,因为牧歌中完全表现的是理想,“一切现实与理想的对立都以完 全消除。”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斯达尔夫人 斯达尔夫人(1766—1817),出身于金融巨头家庭,祖上是爱尔兰血统,20 嫁给瑞典驻巴黎公使斯达尔男爵。15岁开始写作,崇拜卢梭,喜爱交际,常在 自己的沙龙接待社会名流,1792 年雅各宾专政后逃往瑞士和英国。1795 回巴黎,重开沙龙,成为政界的一个中心。斯达尔夫人曾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后因失望而生怨恨,呼吁自由,反对独裁,曾在1803 年和1810 年两度被拿破仑逐 出巴黎和驱逐出境。1817 年,她在巴黎逝世。代表作《论文学》、《论德国》。 二.文论思想 民族性格与文学的关系 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第 11 章中,探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学 的思想。她提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区别,她将莪(e)相(公园 世纪苏格兰行吟诗人)作为北方文学的始祖,将荷马作为南方文学的始祖,贬抑希腊文学 而推崇北方文学,认为北方文学优于南方文学。 斯达尔夫人将希腊、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文学归入南方文学,将英 国、德国、丹麦和瑞典文学归入北方文学。斯达尔夫人认为,南方文学与北方 文学的差异,首先是由气候造成的北方的气候表现为阴冷和凄风苦雨,故文 学具有忧郁的特点,想象也近于狂野,喜爱海滨、风啸和灌木荒原;而南方有 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这种生动活波的自然,可以激起独特的情怀,其温暖明朗的气候使诗人沉湎于快乐之中,所以其文学易使人有“较 广的生活乐趣,较少的思想强度”。 斯达尔夫人不但划分了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而且还赋予这种划分以现实意 义她把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当作古典诗与浪漫诗的同义语,而且态度鲜明地 褒扬浪漫诗,贬抑古典诗。古典诗指古代的诗,浪漫诗指由骑士传说产生的诗。 斯达尔夫人认为,北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从古希腊的文化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但又具有自己独创的美,它的感情复杂强烈,哲理深刻,既具有“伟大的气魄”, 又具有“真正的诗的灵感”,其成就最高者就是英国文学与德国文学英国文学 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德国文学如席勒和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头等的美。斯达尔 夫人宣称“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唯一还有可能充实完美的文学,因为它生根于 我们自己的土壤,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它表现我们自己的宗教; 它引起我们对我们历史的回忆;它的根源是老而不古。”在这里,斯达尔夫人宣 传浪漫主义文学、贬抑古典主义文学的态度是鲜明的。虽然她指责古典诗,并 指责布瓦洛为文学带来了学究气,不利于艺术的崇高的活力,但她对古典主义 的趣味和法则还是有所认同的。 斯达尔夫人还将法国文学与德国文学,分别作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代 表进行比较评述。她认为,作为北方文学代表的德国文学更具有个性特点和创 造精神德国人对事物的评鉴,没有固定的趣味、标准,相对显得自由、独立, 评论作家作品时,不拘泥于一般的规律和固定的程序。作家常常显示出自己的 主导作用,造就自己的读者,形成自己的读者群“作家支配评判者,不接受 评判者的法律。”而作为南方文学代表的法国文学,旨(zhi)趣受着流行趣味 的支配,因为读者对作家要求很高,所以读者的趣味支配着作家,而法国人中 有着更多的富于思想修养者,他们的作家文笔清新开朗,讲究构思的精巧。这 一点恰恰和德国不同:德国讲究深厚隽永,追求思想的深刻。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1770—1880),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受到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对法国大革命表示同情,但雅各宾派专政后持消极 保守的态度。1795 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邂逅,1798 年共同出版了诗集《抒情 歌谣集》。《抒情歌谣集》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浪漫主义新时代,以华兹华斯为 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就成了英国第一代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崇拜者甚至把 随之而来的整个时代称为华兹华斯时代。 二.文论思想 华兹华斯首先对诗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突出强调了诗对情感的表现。他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菁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上的强烈的表情”, “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象人的心灵一样不朽”;同时,他更推崇 诗对情感的表现,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通常都由于现实 事件所激起的热情而作诗”,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 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 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对情感的重视和强调,是浪漫主 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此点与古典主义以理性为准则,漠视情感表现有着根本 区别。华兹华斯将摹仿看成是对情感的摹仿,是情感表现的结果,他认为 “实际生活中的人们是处于热情的实际紧压之下,而诗人则在自己心中只是 创造了或自以为创造了这些热情的影子”, 华兹华斯在此基础上强调好诗的 合情合理。 华兹华斯强调了想象问题。诗歌中的情感和想象是相辅相成的,在英国,对想象力的重视从艾迪生(创办《旁观者》报,将街谈巷议和俱乐部里的风趣 幽默写上了期刊。艾迪生的文笔尤见典雅。后来笛福斯威夫特菲尔 丁约翰逊哥尔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可见此 风之盛。由于他们的努力,英国式的随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题材更广 泛,文笔也更灵活)就开始了。华兹华斯站在浪漫主义立场上,将想象抬到 了相当的高度,他认为想象“是把一些额外的特性加诸对象,或者从对象中 抽出它的确具有的一些特性”,这就使对象作为一个新的存在,“同时想象力 可以调整对象的形态,使他更合乎审美的理想”,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 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华兹华斯还提倡用日常的语言写平常事件。他主张诗应该“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此处的“人们”主要指那些基层 的、过着“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他们的语言质朴、自然,与美妙的大自 然息息相通,很少受社会上虚荣心的影响,并且是日常化的;华兹华斯同时 强调,韵文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并无本质区别,诗的语言应当散文化、口语 化,他反对古典主义那种雕琢语言的态度;在作品所反映的形象方面,华兹 华斯主张要写日常生活事件,“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 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他这样说,虽有消极 遁世、回避田园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表现了他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农 民的深切同情。他的有关诗篇如《毁了的村舍》、《迈克尔》等,就是深切同 情下层人民的佳作,深深感动着读者,与描写上层社会和宫廷社会的古典主 义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日益严重的 道德败坏、人欲横流的现实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启 蒙主义者卢梭等人所提倡的“平民化”和“返回自然”的观点。 总结 西方浪漫主义文论在反对新古典主义,主张艺术自由等基本观点上有其共同 性,主要表现为新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作为永久的范本;而浪漫 主义则无视古典先例,反对墨守陈规,主张标新立异。新古典主义在文学题材和 文学形象的塑造方面,强调共性的类型的特征;浪漫主义表现的却往往是诗人自 己,强调个别性与奇异性。新古典主义要求遵从人为确立的种种艺术法则;浪漫 主义则高扬人的神性和天才。新古典主义认为文艺必须服从衡量一切的理性原 则;浪漫主义则认为文学的根本要素是诗人自己的情感。 从西方文论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浪漫主义文论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启蒙主 义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表现人的情感、人的崇高,因而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 但浪漫主义作为对强调理性的新古典主义的否定,自然容易从以往非理性的文论 中汲取思想营养,因此,浪漫主义文论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论和中世纪 的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又不是对上述学说的简单重复, 而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其神秘主义之中,融合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论文学和论德国的作者是

斯塔尔夫人的著作有《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简称《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0)以及小说《黛尔菲娜》(1802)和《高丽娜》(1807)。在《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中,作者根据狄德罗关于文学与社会风尚互相联系的论点,评论从古希腊直到18世纪的西欧文学,并论述了欧洲北方与南方的文学,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表示对于浪漫主义的偏爱。《论德国》的全称是《论德国与德国人的风俗》,其第一章指出德国人是理想主义者,重感情,富有艺术才能。德国人的严肃态度和法国人的轻率、机巧的气质形成对比。第二章专论文学艺术,详细介绍了德国诗歌、小说、戏剧、美术和史学著作,同时介绍包括莱辛、歌德、席勒在内的若干著名德国作家。第三章评论德国的哲学与伦理学,指出德国人比较喜爱抽象探索,而不喜欢实验哲学,并阐明18世纪德国哲学对德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最后一章论述宗教与热情,表明德国人倾向于“神秘感”和热情,颂扬了热情的积极作用。这部作品对19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斯塔尔夫人的小说塑造了热情奔放的妇女形象,叙述了她们不美满的爱情和戏剧性的经历。她们在爱情问题上坚决按照自己内心的要求去做,同社会上的习惯势力与公众的成见发生矛盾冲突时,她们也不肯违反心愿。这是当时浪漫主义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主题之一。她的两部小说都带有自传的成分。

莱辛,他的主要作品有《爱米丽雅·迦洛蒂》、《智者纳旦》、《萨拉·萨姆逊小姐》;歌德,他的主要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普罗米修斯》;席勒,他的主要作品有《强盗》、《阴谋与爱情》、《瓦伦斯但》;海涅,他的主要作品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他们的主要作品有《格林童话》;布莱希特,他的主要作品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黑塞,它的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

1、赫塔·米勒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 ),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1987年移居德国。她以写作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俄时的遭遇著称,目前她的大多数作品已在中国大陆出版。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低地》、《沉重的探戈》、《护照》、《心兽》、《单腿旅行》等2、托马斯·曼托马斯·曼(1875年—1955年),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 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国王的神圣》、《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亚克伯的故事》等等。3、海泽海泽,全名为保罗·海泽,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从事翻译和戏剧活动。海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中学读书时就因特异的文学才能,受到文坛名人盖贝尔的赏识,两人结下忘年之交。代表作品:《特雷庇姑娘》、《兄弟》、《弗朗西斯·达·里米尼》、《安德雷亚·德尔芬》、《卡布利岛的婚礼》等等。4、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代表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等。5、海因里希·海涅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代表作品:《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赫塔·米勒、百度百科——托马斯·曼、百度百科——海泽、百度百科——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百度百科——海因里希·海涅

雨果,以下材料供你参考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论文学论德国的作者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德和席勒神棍一般的文人

斯达尔夫人,原名安娜·路易斯·日耳曼妮·奈凯尔,法国人,很赞的女作家~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