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土壤学杂志副主编是

发布时间:

土壤学杂志副主编是

1910年4月1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熊继成是早年留学日本的农学家,1911年回国,曾任贵州农业学校校长,农场场长,贵州省垦植局长、蚕桑局长,贵州省农会会长等职。熊毅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用功读书的习惯,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中学时,对数学和物理很感兴趣,曾想学工。1925年,毕业于贵州省立第一中学,因其父亲病故,年仅15岁的熊毅来到北平当时著名书画家姚茫父(又名姚华)舅舅家。在舅父的鼓励下,他考进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在土壤学刘和的教导及其影响下,对土壤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认识到当时中国的最大问题是吃饭问题,也就是要多生产粮食,而多生产粮食要靠肥料,所以,他选择了农业化学系。1932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5-1947年,熊毅担任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除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外,还撰写了《土壤工作十五年》(1946),全面概述了中国土壤科学研究初创时期的工作概况、学术贡献及事业的推进。 1947年,他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的资助赴美深造。在国际土壤学权威密苏里大学马歇尔(CEMarshall)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矿物研究,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到威斯康星大学,又在杰克逊(MLJackson)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胶体研究,1951年获博士学位。 1951年8月,回到日夜怀念的祖国。1958年,创办《土壤》杂志,并且担任主编,晚年还担任《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和《环境科学》主编。他亲自审稿,严格把好刊物质量关,并对编辑人员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经常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熊毅根据多年从事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撰写了《南水北调应注意防治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1979)论文,文中论述了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并积极提出《对南水北调的几点意见》(1979)。 1979年起,他多次邀请美籍华人徐拔和教授来所讲学,传授新的学术思想和国际上的新进展,对中国土壤物理化学的研究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在熊毅的晚年,终于挤出时间,组织和指导有关人员并亲自撰稿和审稿,编成《土壤胶体》第一册(物质基础)、第二册(研究方法)和第三册(胶体性质),分别于1983年、1985年和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0年起,熊毅又主编了《中国土壤图集》。它总结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壤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土壤专业图集,对生产和科学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重视和引用。 1985年1月24日 逝世于南京。

土壤学杂志副主编

如下:第一位:李耕李耕(1885-1964),字砚农,原名李实坚,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堂号菜根精舍。出生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中岳村一个民间绘画世家,幼年从父学习中国画,绘丹青绣像、寺庙壁画。生前系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文史馆员等。擅长古典人物、山水花鸟画,兼通书法、诗文、金石、雕塑、弦琴等。其画气势雄健,挥洒自如,形成“李耕画派”。被誉为“20世纪古典人物画第一家”,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李”。第二位:郭风郭风(1917~2010),原名郭嘉桂。回族。福建莆田人。1936年毕业于莆田师范,1944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历任县小学、中学、福州高级工业学校、福建师大教师,《星闽日报》编辑,《福建文艺》《园地》《热风》杂志副主编。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全委会名誉委员。第三位:林兰英林兰英(1918年2月7日—2003年3月4日),福建莆田人,半导体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林兰英从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的迪金森学院数学系学习。195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纽约长岛的索菲尼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进行半导体研究;1957年1月回到中国,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60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立后,林兰英担任该所研究员。第四位:欧元怀欧元怀(1893-1978)字愧安。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人。1915年赴美国,先后在美国西南大学文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2年毕业回国,历任厦门大学教育主任兼总务长、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教育委员、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等职。解放初任“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事务委员,并被邀为上海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欧元怀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因创办大夏大学,成绩显著,贡献杰出,美国西南大学特赠予荣誉博士学位。第五位:林景亮林景亮,土壤学家,长期致力于土壤科学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为福建农学院创办了红壤开发利用研究所。将土壤生态学理论与红壤改良利用相结合;在闽东南建立的试验基地,对指导农业生产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为红壤的开发和改良利用作出了贡献。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历任浙江省化学肥料管理处技师江西省农业院技士福建省农业改进处技正福建省农事试验总场副场长兼土壤肥料系主任、福建省省立高级农校校长福建省立农学院副教授福建农学院教授、农学系副主任、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红壤开发利用研究所所长等职。

1910年4月1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熊继成是早年留学日本的农学家,1911年回国,曾任贵州农业学校校长,农场场长,贵州省垦植局长、蚕桑局长,贵州省农会会长等职。熊毅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用功读书的习惯,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中学时,对数学和物理很感兴趣,曾想学工。1925年,毕业于贵州省立第一中学,因其父亲病故,年仅15岁的熊毅来到北平当时著名书画家姚茫父(又名姚华)舅舅家。在舅父的鼓励下,他考进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在土壤学刘和的教导及其影响下,对土壤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认识到当时中国的最大问题是吃饭问题,也就是要多生产粮食,而多生产粮食要靠肥料,所以,他选择了农业化学系。1932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5-1947年,熊毅担任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除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外,还撰写了《土壤工作十五年》(1946),全面概述了中国土壤科学研究初创时期的工作概况、学术贡献及事业的推进。 1947年,他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的资助赴美深造。在国际土壤学权威密苏里大学马歇尔(CEMarshall)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矿物研究,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到威斯康星大学,又在杰克逊(MLJackson)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胶体研究,1951年获博士学位。 1951年8月,回到日夜怀念的祖国。1958年,创办《土壤》杂志,并且担任主编,晚年还担任《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和《环境科学》主编。他亲自审稿,严格把好刊物质量关,并对编辑人员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经常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熊毅根据多年从事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撰写了《南水北调应注意防治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1979)论文,文中论述了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并积极提出《对南水北调的几点意见》(1979)。 1979年起,他多次邀请美籍华人徐拔和教授来所讲学,传授新的学术思想和国际上的新进展,对中国土壤物理化学的研究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在熊毅的晚年,终于挤出时间,组织和指导有关人员并亲自撰稿和审稿,编成《土壤胶体》第一册(物质基础)、第二册(研究方法)和第三册(胶体性质),分别于1983年、1985年和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0年起,熊毅又主编了《中国土壤图集》。它总结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壤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土壤专业图集,对生产和科学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重视和引用。 1985年1月24日 逝世于南京。

土壤学杂志副主编是谁

国际水协(IWA)污泥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全国肥料登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肥料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等10多家大学和科研机构担任学术兼职《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Pedoshpere》、《环境科学学报》、《生态学报》、《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地理研究》等10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或栏目主编

《土壤》和《土壤学报》的编辑部都在南京土壤研究所,而且是同一栋楼、同一层楼。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编辑部,不同期刊。土壤的主编是赵其国院士,土壤学报编辑是史学正研究员。

土壤学报主编

1 彭琳,彭祥林等陕北坡地耕种土壤施用矿质氮肥的初步研究科学与技术1958(4):31~352 彭琳古耕普通黑褐土的磷肥肥效问题土壤通报1959(2):7~163 彭琳参加撰写小麦的密集和深耕见: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第1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4 彭琳小麦丰产问题研究见: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5 彭琳主编肥水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6 彭祥林,彭琳,白志坚等关中地区地下肥水资源分区评价土壤1978(1):21~277 彭琳,彭祥林,李继云等黄土区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和增产效果中国农业科学1978(3):65~678 彭琳,彭祥林,李鼎新等塿土的锌肥肥效和磷锌关系土壤学报1980,17(1):62~689 彭琳,彭祥林,李鼎新等黄土区土壤有效铜的含量和铜肥肥效的初步研究见: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学术交流会汇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90~19310 彭琳,彭祥林,卢宗凡娄土旱地土壤硝态氮季节性变化与夏季休闲的培肥增产作用土壤学报1981,18(3):212~22211 彭琳,彭祥林娄土旱地轮作中氮素循环初探土壤1981,13(5):182~18512 彭琳,彭祥林,余存祖等黄土区土壤微量养分含量与分区以及微肥施用前景土壤通报1982(5):26~2813 彭琳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生产与合理布局人民黄河1982(9):6~914 彭琳,彭祥林,余存祖等黄土地区土壤中锌的含量分布、锌肥肥效及其有效施用条件土壤学报1983,20(4):361~37215 彭琳黄土地区旱作土壤资源及其合理利用中国农业科学1983 (6):5~1016 彭琳,彭祥林,余存祖黄土区有机肥与配施效果土壤肥料1983 (5):14~1517 彭琳,彭祥林,余存祖氮锌配合施用的效果及其对土壤作物氮素营养的影响土壤通报1984,15(2):73~7518 彭琳,彭祥林旱地小麦磷肥适宜用量见: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第2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3~6919 彭琳,余存祖,张卫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中土壤氮库的储量、流量及其消长趋势农村生态环境1988(4):13~1620 彭琳,彭祥林黄土地区土壤中磷的含量分布、形成转化与磷肥合理施用土壤学报1989,26(4):344~35221 彭琳,余存祖,冉勇黄土高原地区土壤锌状况与锌肥施用的探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9(增刊):52~5722 彭琳,彭祥麟,刘玉民等发展“两环”整治“两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总体构思水土保持通报1989,9(3):1~723 彭琳多角发展产业导向建设经济走廊—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探索水土保持学报1989,3(4):1~724 彭琳黄土高原地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与布局见: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第9期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6925 彭琳旱地土壤培肥原理与实践山西农业科学1990(5):30~3326 彭琳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综合发展与合理布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7 彭琳黄土旱原粮食高产记录及其启示国土开发与整治1993,3(1):54~5928彭琳,余存祖,戴鸣钧等土壤作物微量养分含量与营养诊断指标见: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第2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0~8029 彭琳陕西省粮食持续发展与提高化肥生产效率见:民以食为天一陕西省农业(粮食)发展综合学术研讨会文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256~259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Bulletin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研究员;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研究员;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研究员;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研究员;1996~2003年主编是季国亮研究员。现任主编是蔡祖聪研究员。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副主编是谁

何忠茂 ,正高级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甘肃省建筑物耐久性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滕文川,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甘肃省建筑物耐久性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建军,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结构加固中心主任。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许铁生 ,男,汉族,1937年7月生,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兼土木系主任,无党派,大学本科。1959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分配至甘肃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历任结构教研室主任、土木工程系主任、校学报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校职代会主席兼工会主席等职务,1993年初调入西安交通大学任土建系主任与校学报编委职务。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张汝教,男,汉族,1937年9月生,甘肃省定西县人,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贸委副厅级退休干部。张一诚,男,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1948年生,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曾任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局基建环保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等职务。现任甘肃建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张锦文,男,汉族,1937年9月生,四川成都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曾任甘肃省测绘局党委书记。1958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学习年限五年,于1963年毕业分配在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基建局工作。1965年甘肃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成立,1992年担任甘肃省测绘局党委书记、全面主持省测绘局工作,1998年从省测绘局退休。在省建委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过综合处副处长、计划财务处处长、综合处处长等职,并兼任过甘肃省建筑门窗协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甘肃省建设设备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工程承包协会常务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张忠敬,男,汉族,1949年2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工程师,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现任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1月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基建环保处任科员,1985年2月被任命为省计委基建处副处长,1992年5月任处长,1993年6月起任省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2004年3月任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兼任《中国投资与建设》杂志编委,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甘肃省基本建设学会副会长。冯大安,男,汉族,陕西省原平县人,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大学文化,工学学士,1981年12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历任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干部、付处长、处长,甘肃电力支行行长、党组书记。1989年5月起任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党组成员。1990年10月调到海南省工作。历任海南省建设银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海南省证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副局长。现任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党组书记。张国杰,男,汉族,1938年9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共党员,经济师,现任甘肃省建筑装饰协会会长,甘肃省经贸协会副会长。1957年兰州工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先后在基本建设局、工业计划处、基本建设计划处工作,任干事、副处长、处长等职;1983年9月任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兼任甘肃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1993年5月调甘肃省建设委员会任主任,1998年5月调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任副主任,2003年12月17日退休。甘肃省第八届党代会代表,八届省委委员;甘肃省第八届、九届人民代表,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屠锦敏,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上海市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甘肃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政协甘肃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工程造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7年12月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建工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81年12月毕业后在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结构设计;历任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 1998年4月任甘肃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0年5月因省建设委员会改为省建设厅,同时改任省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周秋英,女,汉族,1938年10月生,山西新绛县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务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副书记。1963年8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先后任甘肃省第一建筑公司工程技术员,施工工长。1965年12年调宁夏工作,历任吴中市建设银行会计员、技术员、综合业务组组长,吴中财政金融服务站历任营业室主任、财政组基建组组长,建设银行银南地区中心支行副行长、工程师。1983年7月历任宁夏建设银行自治区分行副行长、行长、党组书记、高级工程师。1993年选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党委委员。 历任社会职务有:分别兼任宁夏建筑学会、宁夏金融学会、宁夏教育学会、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宁夏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会、宁夏珠算学会、宁夏残疾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建设银行教育学会等学会的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等职,宁夏回族自治区消费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女企业家协会顾问,哈尔滨投资专科学校顾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银川市委党校名誉教授。

孙伟(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曾任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效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或境外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混凝土的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作品评价编辑

建筑系、工程最出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