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第八卷第一期作文

发布时间: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第八卷第一期作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13条[1]曹宇明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3]郑颖娜,李维民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3)[4]寿永明鲁迅及其作品的大学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6]曹红丽,易灿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30)[7]黄建萍鲁迅作品教学的感悟[J]文学教育(下),2009,(03)[8]张悦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9]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10]胡志金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J]语文建设,2008,(10)[11]陈月华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2)[12]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J]语文建设,2008,(09)[1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5条[1]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8,(03)[2]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3]李菀鲁迅:不朽的丰碑——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3)[4]彭榕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4)[5]朱寿桐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J]学术研究,2001,(09)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第八卷第一期

著作:《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点校,收进《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清初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此书获2012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合著,本人写作全书三分之一18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论文:《陈三立山水诗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述评》,《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明末清初云间派的复古宗唐诗论》,《求是学刊》,2008年第4期。《钱谦益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及其理论根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吴伟业与清初唐宋诗之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叶燮<原诗>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宋诗钞>与清初宋诗风的兴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文字简约与深刻的极致》,《草原》,2011年第3期。《萧乾<梦之谷>的审美之思》,《文艺报》,2012年1月20日。《爱情使生命光辉》,《名作欣赏》,2012年第5期。《另一个我》,《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詹福瑞诗集<岁月深处>散论》,《诗探索》,2012年第3期。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13条[1]曹宇明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3]郑颖娜,李维民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3)[4]寿永明鲁迅及其作品的大学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6]曹红丽,易灿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30)[7]黄建萍鲁迅作品教学的感悟[J]文学教育(下),2009,(03)[8]张悦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9]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10]胡志金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J]语文建设,2008,(10)[11]陈月华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2)[12]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J]语文建设,2008,(09)[1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5条[1]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8,(03)[2]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3]李菀鲁迅:不朽的丰碑——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3)[4]彭榕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4)[5]朱寿桐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J]学术研究,2001,(09)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第八卷第一期作文题目

影视植入式广告刍议 [摘要]植入式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是整合行销传播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我国影视植入式广告正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影视植入式广告将是一种重要的广告传播模式。 [关键词]影视植入式广告 植入式营销 整合行销 对于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熟知的品牌,我们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好莱坞早已玩转了这种把广告融入剧情的植入式广告模式。在影片《偷天换日》(The Itallarl Job)中,三辆经改装的MINICooper车盖过了帅哥、美女和精彩的悬念。是影片真正的主角,许多人看了电影之后都想拥有一辆宝马公司的MINI车。“如今的编剧不是考虑人物性格塑造,而是考虑怎么在电影中塞进更多的广告。”这是所有好莱坞编剧经常挂在嘴边的抱怨。 植入式广告(Product Placement)又称植入式营销(Product Placement Marketing),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的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在电影营销中,这类手法通常也被称为“电影隐性广告”。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E唐·舒尔茨创立了著名的整合行销传播理论,其内涵包括以消费者为核心、建立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以及整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等诸多方面,其主旨是以最佳的组合谋取最大的利益。与赞助和传统广告等形式不同,影视植入式广告是一种更为“含蓄”的传播方式。商家和影视作品的联姻。正是遵循整合行销传播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和传统广告相比,影视植入式广告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是一种主动、深入、灵活、渗透式的营销方式能较快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迅速传达产品核心功能和新信息广告、品牌和节目几乎没有受到干扰,广告味淡化,易于观众接受等。AC尼尔森调查显示,2005年美国第一季度排名前十位的黄金时间电视节目中,就有12,867个植入式广告,可见其影响力之深。 据说最早的有据可查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在1951年的好莱坞影片《非洲皇后号》上,在其中明显出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而被誉为植入式广告发展里程碑的,则是斯皮尔博格导演的著名影片《外星人》中能够吸引外星人的“里斯”牌巧克力豆广告。在此之后美国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就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广告手段也日益翻新。 我国的影视植入式广告起步较晚,一般认为,上世纪90年代由葛优和吕丽萍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首次采用了类似植入式广告的表现形式,当时在剧中播出了“百龙”牌矿泉壶的随片广告。而植入式广告作为全新的广告形态为国人所熟知,则应归功于冯小刚的娱乐大戏《天下无贼》,统计显示该片中植入的隐性广告品牌达到了12个。人们在欣赏了影片《天下无贼》后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惊险的场面:贼公王薄和贼婆王丽开着宝马车在公路上疾驶的过程中,由于二者分赃不均而发生争执,差点撞上迎面而来的车身印有“长城润滑油”的大卡车,在大卡车为了躲避宝马车而躲闪的过程中,“长城润滑油”的形象更是多次出现。据称《天下无贼》中的植入式广告为该片带来了高达4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这个数字已接近该片4400万的票房收入了。 影视植入性广告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有目共睹,但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影视植入式广告。而且,影视人性广告应该在一个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后被用来强化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理解,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因此只有处于市场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产品使用影视植入式广告才会起到明显作用。影视植入式广告不应与传统广告相互孤立,在使用植入式广告的时候,要注意与传统广告、公关传播、终端卖场的协调配合,从而收到放大的广告效果。 再者,产品植入的目标,是让受众认出、发现品牌,而不是强迫受众接受品牌信息的暴露。影视植入式广告的倡导者们认为:“在一个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只有把广告做得不像广告,让受众在没有任何戒备心理的情况下悄然接受,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正如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星雨所说:“根据导演的电影剧本大纲我们会整理出广告与电影可能巧妙结合的地方。我们希望广告像有生命的东西一样完全融入到电影中,而不是突兀地强加进去。”影视作品的商业化是今后娱乐业发展道路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只要产品广告做得巧妙、不影响影视情节发展,相信观众还是乐于接受的。 笔者欣喜的看到。国内的电影人和企业,已经开始踏出探索影视植入式广告行销的关键步伐,并且已经创造了不小的功绩。无论是先前的《天下无贼》还是近来的《疯狂的石头》,植入式广告的表现手法都日益成熟自然。但是不得不承认,比起我们的国际同行来它们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国内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影视植入式营销,而且,我们需要更多专业从事影视植入性广告服务的公司。此外,植入式广告还应继续拓展如网络游戏之类的新载体。 好莱坞帝国之所以能主宰全球电影市场,除了其自身扎实的工业体制外,成功的电影行销也是功不可没的。在这个娱乐当道的年代。我们应紧紧抓住中国娱乐行业整合行销的商业机会,将国际娱乐整合行销的成功模式本土化,让影视植入式广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我国影视业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_new_29722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13条[1]曹宇明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3]郑颖娜,李维民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3)[4]寿永明鲁迅及其作品的大学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6]曹红丽,易灿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30)[7]黄建萍鲁迅作品教学的感悟[J]文学教育(下),2009,(03)[8]张悦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9]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10]胡志金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J]语文建设,2008,(10)[11]陈月华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2)[12]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J]语文建设,2008,(09)[1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5条[1]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8,(03)[2]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3]李菀鲁迅:不朽的丰碑——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3)[4]彭榕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4)[5]朱寿桐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J]学术研究,2001,(09)

厦门北大青鸟大职业教育学院,是属于厦门教育局管的。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第八卷第一期作文答案

身边的艺术特色包括了很多的内容

厦门北大青鸟大职业教育学院,是属于厦门教育局管的。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第八卷第一期试题

一、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课程的内容选择、组织方式及实施途径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强调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呈现方式,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感受。在活动中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主题活动的设计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上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上他们多依赖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根据这一特点,主题活动的组织、开展多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认知过程的实践性、趣味性及综合性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操作等活动为基本途径;在内容选择时,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现象,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确定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会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首先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进而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可以说,“问题”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而学生的“问题”则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身边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让孩子搞自己的研究,教师要把研究主题确立的权力还给学生。当研究主题由学生自主确立时,学生的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之源。  让学生从不想提问、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这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学会从多角度去深入体验、认真思考,促使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问题讨论会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可贵的问题意识。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时,我们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访问”“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交流”的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丰富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此阶段主要有以下活动: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逐步了解和学会收集资料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如: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并学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与归类。  (二)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付出与坚持,让学生在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与经验。  (三)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四、给予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总结交流  学生的亲身体验是整个活动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尽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都让学生从活动准备阶段,到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开展自主实践,经历活动主题的提出、制定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信息(文献资料或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总结与交流等活动环节。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逐步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正地思考,也逐渐敢于和善于申辩。

1.《乐记》情感论辨析,《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增刊号。2.论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号。3.春秋雅俗乐之争与当代文艺学发展方向的思考,《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4.“士”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先秦时期的“说”诗方式,(台北)《孔孟月刊》42卷第6期(2004年3月)。6.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7.古典意境的符号学诠释,《东方丛刊》1993年第4期(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8.隐逸·山水·士人审美心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9.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0.汉语与山水诗的造境,(台北)《国文天地》第210期(2002年11月)。11.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小道”,(香港)《学术前沿》2004年第9期。12.张问陶诗歌思想的发展,《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13.杜濬与清初遗民诗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0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4.王渔洋的神韵说与王维的山水诗画,《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15.叶燮论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16.论晚明小品的世俗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7.论晚明山阴祁氏女性文学群体,《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合理有序地利用文化遗产,《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0月13日。19.网络文学的审美品位,《光明日报》(网络周刊)2000年5月10日。 1.清人对清真词的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2.清初词坛的“尊柳”与“抑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词学》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3.唐五代词与清代的词学论争,《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柳永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清代词学观念的转变,《柳永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5.杜甫与“词中少陵”,《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6.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8.云间派接受唐宋词之“进路”——以陈子龙、蒋平阶、宋征舆为例,《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二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1.崇祯末年至康熙初年的词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2.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3.论康熙年间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2期。4.文学传统与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渤海学刊》1998年第1期。5.临桂派词学思想的发展,《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6.浙派词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东方丛刊》1999年第4期。7.清代词学尊体与古代文学价值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嘉庆年间词学思想的新变,《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9.康熙年间词学的辨体与尊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0.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11.论康熙年间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 期。12.论同光之际江浙词坛的词学思想,《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3.清代词学的诗学化,《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14.论道光时期的浙派词学,《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15.浙西词派与宋词在清代的传播,《文学评论》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16.道光年间词学思想的发展,(台湾)《中山人文学报》第11期(2000年10月)。17.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0期。18.谢章铤与浙派,《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9.陈廷焯“沉郁”说与古代的诗学传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12月版)。20.清代的“词史”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21.道光年间词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春之卷)。22.常州派与近代词学中的解释学思想,《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23.《云韶集》与陈廷焯初期的词学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24.20世纪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5期。25.清初词学的话语建设,《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26.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7.嘉、道以来“声律词派”的发展及其词学成就,《中华文史论丛》第7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4年7月版)。28.清代的词籍出版与词学中兴,(台中)《中国文化月刊》第278期(2004年2月)/《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29.清代词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4年4月7日。30.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9期。31.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32.咸、同时期淮海词人群体综论,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刘永济与传统词学的现代化,《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2.叶恭绰论词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3.刘永济《词论》与《文心雕龙》之相关性考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4.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5.从传统到现代的词学传型——俞平伯家族的词学史,《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6.论晚清常州词派尚“涩”,《东方丛刊》2005年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7.南社论词之两派及其词学史意义,《文与哲》(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第七期(2005年12月)。赵尊岳《明词汇刊》的学术价值,《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 1.《白雨斋词话》在20世纪的回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2.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3.1900~1919年的清词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4.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年3月)。5.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6.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7.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8.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9.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10.20世纪清词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要目辑览。11.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2.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年12月版)14.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5.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6.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学术综述:1.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2.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03)。3.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4.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5.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6.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7.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8.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9.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0.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12)12.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3.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4.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5.北美地区中国词学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14年第4期(2014/11)16.北美地区中国文学性别研究述评,《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17.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八股文研究之述评,台湾研究所集刊2015(待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