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什么和什么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什么和什么

中国古代主要学术思想是儒、道、释思想

老子创道家,核心是道。孔子创儒家,核心是仁

中国古代人的核心思想分为很多种,十分多元化,主要是这几种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什么

老子创道家,核心是道。孔子创儒家,核心是仁

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统一”、“天人相应”的突出表现“顺应天时”的思想在社会诸多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一是用于政治机制的设置《周礼》设定 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心目中,这“六官”的职能是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同 时,“六官”的职能是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同时,“六官”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各朝设置的“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都有《周礼》“六官”的遗意另外,各朝的行政措施也有“顺应天时”的特点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之类二是用于经济封建时代主要是农业经济,那时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所以事事处处必须“顺应天时”中国长期通用“农历”(阴历),现在已不通用;但“农业”所遵循的“二十四节气”,仍为农业生产者所重视早在战国时代,孟子说过一段名言:“不 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从农业“顺应天时”进而涉及正确利 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这在全世界是最早提出来的孟子的本意只是强调农业生产(也包括渔业和林业)要“顺应天时”,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持生态 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可见“天人和谐”的思想的确与环境学说有逻辑的联系三是表现于民俗各种民俗都与“天时”有关系例如春节庆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季婚嫁(因春为生发季节),清明扫墓(利于植树、除草;也利于上坟的人踏青春游,感受春意)在民俗中,历来受到中国人重视的是传统 节日活动这些活动都与“顺应天时”关系密切例如春节,以旧历而言正值旧年过去,新年到来,所以特重除旧布新之意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 新”,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名句,都突出了这层意思新年到来,对个体和社会群体而言,有可能打开新的局面,带 来新的机遇,萌发新的希望,从而满怀信心展望未来这种与“天时”相应的除旧布新的心态,对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而言极为重要正因为年年都有除旧布新 的感觉与心态,所以中华民族虽历经五千年之久,却仍然毫无暮气,充满活力,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新的美好前景除此以外,春节还有凝聚家族、 念祖追远、敦亲睦邻、和谐人际关系等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团结进取,争取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又如端午节,主要意义在于消毒、驱邪、 健体因为此时天气热了,细菌滋生,容易得病所以端午要喝雄黄酒,熏艾条,挂菖蒲,都为了杀菌消毒小孩额上写王字,戴虎头帽,穿虎头鞋,那是为了借老 虎的威风压邪去病端午还要赛龙舟,船旁有健儿游泳,桥上有健儿跳水这都有益于强身健体,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又如中秋节,此时月亮最亮最圆,举办夜宴象征“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而团圆正是中华民族最重视和向往的另外各大节日都重视吃食,要尽量花样翻 新吃好一点现代青年看不起这一点,那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穷困,全靠节日补充营养,以迎接农忙如春节以后是春耕大忙,端午以后是夏 季“双抢”,中秋以后是秋收大忙所以必须吃好一点,以增强体力同时节日聚餐也是为了家庭凝聚,增强团结以利战斗四是用于人体保健传统文化认为天时变 化在人体上有反应,所以节令交替要特别注意保健过去老年人都重视“两至两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认为这是大节气,对人体有大影响医生治病 用药也要考虑天时节令,力求因时制宜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人体的生物节律问题这种节律是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现在人类生活 的环境(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都在很短时期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人体的生物节律难以立即适应所以必须用种种方法来调剂,使人不致因环境变化而影 响健康第三个重要思想是“中和中庸”“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实行中庸之道、把握准确的度很不容易,因为这必须具有三个前提: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 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中和”也简称为“和”“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中华‘和’文化”《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 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 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 谐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极其深入人心“中和中庸”思想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许多方正有序的建筑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的目的但是中庸常被人误解,以为是折中调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 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中庸之“中”,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 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假如中庸之“中” 固定为折半以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你这杆秤就只能添乱而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当然,处理矛盾交错,情况复杂的社会问 题,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在这里,孔子明明 白白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再则中庸如果只是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那是任何一个蠢才都会干的,怎么会比上刀山还 难?怎么会断言“不可能也”?当然,中庸虽然很难很难,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绝对准确的度,而只要求处理问题大致把握一个度,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有度”总比“无度”更能促成整体的平衡与和谐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更必须具有“度”的意识,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处处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做事没商量,一味任性妄为,那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庸应是人类的明智抉择,对解决世界上各种矛盾冲突都是很有用的实行中庸之道、把握准确的度很不容易,因为这必须具有三个前提: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双赢”虽好,但有时实在做不到;为了避免冲突的恶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时就只能单方面让步,达成某种妥协无论“双赢”或单方面让步都需要一定的忍让忍让的精神在东方文化中往往受到赞扬我说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六尺巷的故 事”: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他家在桐城的老宅 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 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 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另一个是“日本白隐禅师的故事”:有一 对夫妇在白隐禅师住处附近开了一家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但女儿没结婚就怀孕了震怒的父母逼问女儿那个男人是谁,女孩指了指寺庙说:“是白隐的”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白隐名誉虽已扫地,但却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后来那家的女儿不忍心 欺瞒下去,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另一个青年她的父母将她带到白隐那里道歉,白隐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就是这样吗?”这些事例都表明忍让的结果很好!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可见要做到适度与和谐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系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第四个重要思想是修身克己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大力宣扬可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成果修身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现在人们不谈修身,却侈谈“实现自身价值”,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自身价值,更不知道自身价值的可变性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离不开克己老子说:“自胜者强”“自胜”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又是《礼记》中的一篇,而《礼记》则为“五经”之一),《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大力宣扬可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成果直到解放前,小学中还有修身课可见修身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什么思想

儒: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道:道法自然墨:兼相爱,交相利名: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阴阳:五德终始说纵横:连横合纵农: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杂:兼儒墨、合名法兵: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查医: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医学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核心思想:主要是为当时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开展的思想创新,提供舆论导向,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属于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为地主阶级推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重大的思想变革。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补充上面的:儒消极的有:贵贱有序道消极:无为,老死不相往来,不求上进法消极:不别亲疏,严厉至致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人的核心思想分为很多种,十分多元化,主要是这几种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派较多,各家各派的思想核心是不同的

先说统治阶级的思想。礼治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法治是法家的治国方略。礼治强调防患于未然,用温和的手段解决问题。法治强调事后的惩罚,用暴力对犯法者进行威慑。方法不同,目标则一,都是以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

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中国舞蹈艺术的核心是什么和什么

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态是以“圆”为核心的,它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的自然观,“圆”预示着向内寻求“至善”和向外普施“兼爱”,具有包容性和博大的人生修养,预示着人与自然、身心与天地回流不息的和谐状态。在舞蹈“圆”的动态中,由拧、仰、含、腆、移、冲、靠等静态元素,连接起来便形成了“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的运动轨迹,它总是在收与放、静与动、松与紧中求得一种平衡,在动之中特别着意“线”的流畅迂回,在线的流动中又体现身体的节奉、动势、性格、意趣之美。

舞蹈表情: 运用舞蹈手段表现出来的人的各种感情。它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观众对舞蹈作品进行舞蹈欣赏时获得审美共鸣的桥梁。但是我们所说的舞蹈表情不仅仅是指舞蹈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因此我们在舞蹈表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时,不但需要面部表情,还需要我们的肢体,通过节奏的变化快慢力度等等来抒发和表现。 舞蹈节奏:舞蹈的节奏都指舞蹈作品中的伴奏,音乐,是舞蹈必不可少却的要素之一。节奏的快慢强弱,构成了我们将要表述的情感。节奏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节奏之于个体,是人的性格,节奏之于艺术,是作品的风格。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是在舞蹈表演中在一定空间与时间内,对色、线、行等个方面关系的合理布局。空间分为三种,一度空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分别指在地面上进行动作,站立进行动作,在双人舞中在对方肩上进行动作。时间是在表演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年轻到老去等等。色主要是服装,灯光,舞美,妆容。线是对舞台路线的合理运用。形讲的是姿态身体的一些。舞蹈基本的三要素分别包含有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三个基本要素,舞蹈构图是由舞蹈表演者的表情还有节奏的变化构成得来的,含有空间因素;造型性舞蹈表情是通过舞蹈家创造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它跟我们一般自然状态下的情绪有所不一样,不只是限于面表情,更加主要的是通过我们肢体的“力度”、“速度”和“幅度”去体现去呈现。这些对比的形式和舞蹈的节奏,结合着表情构成了我们舞蹈上动的构图,通过动的构图,表达了任务形象特定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各种美的舞蹈想象空间。 总的来说舞蹈的这三要素相互结合,互相作用,形成了舞蹈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舞蹈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但在不同的舞蹈形式表演中却有不同的侧重,例如一般紫玉性舞蹈主要侧重的方向在于节奏,而舞蹈表演的舞蹈则三者结合起来密不可分。

舞蹈艺术的特点: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的艺术形象必须在空间展现,通过人的眼睛来感受,它和美术中的雕塑一样,都具有空间艺术的特点。同时,舞蹈在表现过程中,又必须在音乐中把人体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舞姿与舞步都是在流动中构成,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又和音乐中乐曲演奏一样,都具有时间艺术的特点。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是以人体的动作为表现工具,将空间、时间和动作力度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舞蹈这门艺术的形式特征。

舞蹈 既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表达 也是一种残酷的艺术,每一位舞者都知道只有忍受了舞蹈的疼痛,才能赢得掌声和鲜花,不过舞蹈也是一种感觉,感觉对了也就会让别人领悟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