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南开大学哲学院五四论文

发布时间:

南开大学哲学院五四论文

南开作为重点名校,其哲学系在国内还是比较不错的,外国哲学专业属于B+这个水平,想考取的话,不难,但也需要认真准备,如果怕的话,你可以试试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这类名校,哲学专业又不错的大学,而且考取的难度会小很多。

2篇南开版的核心刊物,不是所有CSSCI都认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网站上有具体的目录。各个导师会有自己的要求,有些导师会要求必须发前十的期刊,看你的导师了。

南开大学哲学院五四论文2021

最北边: 黑龙江大学:一所哲学味很浓厚的大学,在这里包括书记和校长在内的校级领导有一半以上为哲学出身。校长衣俊卿是著名的中青年哲学家,在文化哲学方面独树一帜。此外张奎良教授等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研究,在学界影响较大。 东北王: 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哲学学科是国内的老牌劲旅。在刘丹岩、高清海等老专家的带领下,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内最先开展理论创新,高清海教授提出的对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的批判更是影响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最近高老病逝,全国哲学界一片悲叹,可见其人份量之重。高清海教授桃李满天下,留在吉大的孙正聿、邴正、孙利天等人继续扛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大梁。另外该校的科学技术哲学实力也比较强。 北京的京城学派: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4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创建之初为北大文科哲学门,亦称“中国哲学门”,1919年更名为哲学系。历史上,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熊十力、唐钺、邓以蜇、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冯定、陈康、贺麟、沈有鼎、洪谦、张岱年、胡世华、任华、陈修斋等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使这里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的摇篮。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部分高校哲学骨干教师汇入北大哲学系,进一步壮大了哲学系的阵容。目前北大哲学系经过9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和健全的学院风格。张世英(西哲泰斗)、黄楠森(马哲权威)、汪子嵩、汤一介等老一代哲学家仍在发挥余热,王东、丰子义(马哲)、陈来(中哲)、赵敦华、靳希平(西哲)、张祥龙(现象学)、陈嘉映(语言哲学)、叶朗(美学)、楼宇烈(东方哲学、佛教)等教授分别在各自领域保持着在学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一支十分尖端的人才队伍,汇聚了刑贲思、叶秀山、李泽厚、王树人、邱仁宗、蒙培元、蒙登进、金吾伦等老一代哲学家和李景源、李德顺、李鹏程、杨学功、江怡、周国平、徐友渔、涂纪亮等中青年哲学专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领域研究尤为显著。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在国内各著名大学的哲学系中名列前茅,哲学二级学科发展全面,具有象萧前、庄福龄、陈先达、罗国杰等一批著名哲学家,而刘大椿、焦国成、方立天、杨耕、何光沪、张志伟、李秋零、张法、陈志良等教授也是硕果累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罗国杰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方立天任所长)经教育部严格评审,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显示了人大在伦理学、宗教学方面的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有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著名西方哲学专家韩震牵头的西方哲学学科,其他学科发展平稳。 此外清华大学哲学学科制定文科复兴计划后发展迅速,以万俊人、王路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学者开始在学界活跃开来。 天津老校: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哲学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但最近些年发展相对较慢。在今年8月南开学子双双捧得中国哲学大会学生论文大奖,引起了大家的瞩目。而他们的指导老师正是南开哲学第一人、国内社会哲学的领衔者王南湜。 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哲学系的特色在于科学技术哲学,郭贵春教授领军下的科技哲学在去年被列为科哲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山东大学:山大哲学在易学、儒学、中外哲学比较、犹太哲学、社会发展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现任学院院长傅有德教授。 沪宁杭地区: 复旦大学:目前复旦哲学的优势在马哲和西哲。首席教授俞吾金和陈学明基本代表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平。刘放桐、张汝伦等人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也是引人瞩目。吴晓明、孙承叔、王德峰、张庆熊等人在学界也是颇有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该校的中国哲学学科是由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契教授奠基的,目前杨国荣、陈卫平、高瑞泉等人继续延续着中国哲学方面的优势。 南京大学:该校中国哲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徐小跃教授在中国哲学尤其是禅学、易学方面见得卓著,赖永海、李书有、洪修平等人在中国哲学及佛学宗教方面也颇有发轫。该校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有孙伯揆、刘林元等老专家,张异宾教授系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部《回到马克思》让世人震动。 浙江大学:该校的外国哲学总体学术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夏基松教授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在国内一直居于领先地位,陈村富、庞学铨、杨大春、包利民也分别在现代西方哲学分支学科有所建树。该校在东方哲学(尤其是日本哲学)研究方面也较有特色。盛晓明教授牵头的科技哲学学科目前发展态势良好。 此外,重视基础文科建设的苏州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一个亮点,任平教授在业界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加大。 武汉:哲学重镇 武汉大学:国内惟一一所在建制完备程度上可以和北大哲学系媲美的老牌学府。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9月武汉大学前身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始建的教育哲学系。80多年来,范寿康、万卓恒、洪谦、张颐、金克木、周辅成、张世英、陈修斋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此任教。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是解放后武汉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和武汉大学哲学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在任期间给予了哲学系特殊的关怀,这与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但也因此成为武大哲学系历史上不可忘却的光辉一页。武大哲学薪火相传,目前武大哲学学院老专家陶德麟、雍涛(马哲)、刘纲纪(美学)、江天骥(科技哲学及逻辑学)、萧萐父(中哲)、杨祖陶(西哲)尚在,中青年哲学家郭齐勇(中哲)、邓晓芒(西哲)、陈望衡(美学)等已经在各自领域铸造了自己的品牌。彭富春、赵林、朱志方、段德智、吴根友、汪信砚、何萍、桂起权等在美学、西方哲学、宗教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等学科具有相当造诣。 华中科技大学:一支尤其值得关注的哲学生力军。该校哲学系目前在著名中青年哲学家欧阳康和张曙光等领衔下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为特色,其他哲学均衡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欧阳康教授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和张曙光、邹诗鹏教授等人的生存哲学、人学研究在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另外,殷正坤、韩东屏、张廷国、万小龙、李耀南等人在生命伦理学、基础伦理学、现象学、量子力学、中国美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除武大和华中科大外,武汉其他几所高校哲学学科也较成气候。刘可风、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伦理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方面;林剑、高新民(华中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方面;江畅、罗炽(湖北大学)在伦理学、中国哲学方面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 四川大学:历史悠长,张颐、朱光潜、牟宗三、唐君毅等曾在此任教,目前以宗教学见长,拥有宗教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卿希泰等人主持)。 湖南师范大学:地处长沙的湖南师大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之一就是由伦理学家唐凯麟教授主持的伦理学。 厦门大学:该校中国哲学研究以易学哲学和道家、道教文化的交叉研究见长,詹石窗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另科技哲学和外国哲学发展态势也相当良好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李达、吴康、朱谦之、周辅成、罗克汀、马采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了血汗。复系40多年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目前,中山哲学发展尤为迅猛。叶汝贤、徐俊忠、徐长福等人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方面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合理的人才结构。黎红雷、陈少明(中哲)、倪梁康(现象学)、鞠实儿(逻辑学)、刘小枫(美学)等人在学界均是如雷灌耳的名家。中山哲学自成岭南学派,在哲学界影响日隆。 此外,辽宁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哲学系实力也较强,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南开作为重点名校,其哲学系在国内还是比较不错的,外国哲学专业属于B+这个水平,想考取的话,不难,但也需要认真准备,如果怕的话,你可以试试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这类名校,哲学专业又不错的大学,而且考取的难度会小很多。

逻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指导人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学科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原则性的一门极为重要的科学,纯粹理念就是人类大脑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如果没有逻辑学,人类就不能够寻找到真理。

没听说很多学哲学的都出家了么?

南开大学哲学院五四论文公示

逻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指导人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学科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原则性的一门极为重要的科学,纯粹理念就是人类大脑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如果没有逻辑学,人类就不能够寻找到真理。

没听说很多学哲学的都出家了么?

就算是北大的哲学 都找不到工作

南开作为重点名校,其哲学系在国内还是比较不错的,外国哲学专业属于B+这个水平,想考取的话,不难,但也需要认真准备,如果怕的话,你可以试试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这类名校,哲学专业又不错的大学,而且考取的难度会小很多。

南开大学哲学院五四论文夏钊

五四运动“旗手”——鲁迅、蔡元培 五四运动人物简历 钱 穆 罗家伦 林语堂 傅斯年 马相伯 严 复 康有为 蔡元培 章炳麟 梁启超 林长民 王国维 陈独秀 李叔同 蒋梦麟 茅 盾 沈从文 章士钊 沈尹默 胡 适 郭沫若 叶公超 台静农 周作人 梁实秋 朱光潜 夏丏尊 徐悲鸿 郁达夫 张元济 老 舍 李大钊 赵元任 梁漱溟 冯友兰 林徽音 钱穆(一八九五-一九九0) 国学大师。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民国元年开始任教乡间小学,自学苦读,十载有余。十九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平今、古文经学之争,得聘燕京大学,翌年转入北京大学。 《近三百年学术史》于此时成书,力矫时弊,指陈民初学者推崇干嘉考证之风而贬抑宋明理学之弊。 历任西南联大、华西大学、齐鲁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新亚书院院长。讲授上古史、秦汉史、政治制度史等课程。五十六年定居台北外双溪,筑居素书楼,应文化大学之聘,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从教七十五载,先后出版专著巨作七十余部。?学兼治经史子集,亦多于中西文化问题着墨。 代表作有《四书释义》、《先秦诸子系年》、《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罗家伦(一八九七-一九六九) 史学家。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民国六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主修外国文学。民国八年与傅斯年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五四运动时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送达意见书至各国使馆;并以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身份赴沪谒孙文。 民国九年赴美留学,入普林斯顿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与蒋廷黻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民国十一年秋,赴欧留学,先后入伦敦大学及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及哲学。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 来台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四十一年任考试院副院长。民国四十六年任国史馆馆长。 着有《科学与玄学》、《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新民族观》。 林语堂(一八九五-一九七六) 文学家。原名和乐,又名玉堂。福建龙溪人。 民国元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八年起,先后赴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 民国十二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民国十五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民国十六年起专事著述。二十一年起,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半月刊。二十五年移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民国五十五年来台,定居于阳明山。 所著《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均畅销欧美。民国二十五年后以英文着有《京华烟云》等八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文选、及辞典、译作等,着译三十余部。中文著作有《语堂文存》、《无所不谈合集》以及《语堂文集》等。 傅斯年(一八九六-一九五0) 史学家、教育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民国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文门。民国六年赴英留学,主修实验心理学。民国十二年赴德国研究哲学。十五年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任该校教授兼国文、历史系主任,后又兼文学院院长。创立该校历史语言学研究所,筹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先后兼任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来台后,任台湾大学校长。后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立法委员。 着有《东北史纲》(第一卷)、《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等。并有辑印《傅孟真先生集》。 马相伯(一八四0-一九三九) 教育家。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亲善、建常、超良,改名良,字相伯、湘伯、芗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世奉天主教,圣名约瑟,亦号若石。江苏丹阳人,寄籍丹徒。 十二岁入上海徐汇公学,国学、拉丁文、法文、科学均有所成,后曾任多项政府要职,一八九二年退隐青潽畲山。光绪年间,曾助梁启超设「译学馆」、助英华于天津创办《大公报》、于徐家汇创设震旦学院,刊行《拉丁文通》,后与严复等另设复旦公学,任校长。辛亥革命后,积极于国民教育。马氏工书能文,对中国商业教育事业贡献良多,造育不少知名人士。 着有《致知潜说》、《员言篇》、《法文关键》、《尺算徽用》等。 严复(一八五四-一九二一) 思想家。初名体干,易名宗光,字又陵、几道,尊疑尺盦,别署天演宗哲学家,入仕后改名复。福建闽侯县人。 一八七七年赴英国留学,留心了解西方社会制度。民国元年在上海创办神州大学。次年,列名发起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民国五年在北京发起筹安会,以复辟帝制。五四运动发生,深不以学生干预国政?然。 其学举中外治术学理,莫不究极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令通之。其一生著作、言论对中国现代化运动具举足轻重之影响。 译着包括《天演论》、《原富》、《群己界权论》、《名学》、《群学肆言》、《社会通铨》、《法意》、《名学潜说》等八大名著等。 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 思想家、书法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后号更生,晚号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 广东南海人。 光绪十七年,于广州长兴里创设万木草堂,先后完成《新学?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甲午战败后,创办强学会,刊《强学报》于上海,鼓吹维新变法。二十四年,获德宗支援,于六月十一日起,至九月二十日止,实行新政变法,仅一百零三日。戊戌变后亡命海外,遍及亚欧。民国建立,次年返国,创《不忍杂志》,六年谋复辟拥溥仪,后失败,终其一生,反对共和思想。 着有《广艺舟双楫》,?碑学重要文献,另有《康南海诗集》、《诸天讲》、《长兴里讲学记》等。 蔡元培(一八六八-一九四0) 教育家。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人。 二十三岁中举,戊戌政变后,告假返里,决心委身教育,与黄宗仰等人发起创立爱国女校。历任绍兴中学堂监督、上海澄衷学堂经理、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中国教育会会长,及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等。民国元年,不满袁世凯专断,辞职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并在世界文明研究所研究。返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揭示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构,又持思想自由宗旨,?北大创立学术自由学风。 五四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新思想。民国十六年,试行大学区制,中央设大学院,总揽全国教育与学术,任大学院院长。十七年十月辞职,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使中国科学研究进入新纪元。 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章炳麟(一八六九-一九三六) 国学大师。初名学乘,字枚叔,后名绛,后更名炳麟。慕黄宗羲(字太冲)、顾炎武,故自署太炎。浙江余杭人,人称余杭先生。 从浙江大儒俞樾受经学及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曾任教于东吴大学,创办《民报》、《大共和日报》、《华国月刊》等,述学论政以文章报国。章氏文名甚盛,人称一代国学宗师,尤善古音韵、文字学,善书法,工小篆。 其著作甚丰,多篇论文收于《国故论衡》与《检论》中,另有《文始》、《新方言》、《古文尚书拾遗》、《管子余义》、《庄子解故》、《齐物论释》等。 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 史学家、思想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自署沧江、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 师事康有为,倡言变法。诗名、文名与康有为并世。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先后创办《新民丛报》、《清议报》、《新小说》、《政论》及《国风报》等。鼓吹政体改造,思想解放。弃政后,顷全力于基础教育事业,倡导文体改良。历任国立北京上等师范、南开、东南、清华大学教授及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 五四前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反对马克思主义。 一生著作约一千四百万言,代表作有《饮冰室文集》、《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先秦政治思想史》、《墨子学术》等 林长民(一八七六-一九二五) 民初文化界闻人。又名则泽,字宗孟,号双栝庐主,自称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福建闽侯人。 光绪二十三年秀才,上海圣约翰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研究政治经济学。一九0九年返国,任福建咨议局书记长、司法总长、临时参议院秘书长、法政局长等职。期间刊行《国民公报》,鼓吹君主立宪。后创立私立法政学堂,该校日后易名?福建大学,造育乡里人物。 民国八年,被举?巴黎和会国联组织理事,以和会中国代表交涉日本山东之问题,未果。此举酿成后来之五四学生救国运动。民国十四年参与郭松龄出关讨伐张作霖,兵败身死。林氏长于法学,亦好临池,字笔静中含动,具劲中之美。 着有《铁路统一问题》,译《西力东侵史》。 王国维 (一八七七-一九二七) 史学家。初名国桢,字静安、静庵、伯隅,初号观礼,别号永观、礼堂,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戊戌变法时,始知新学,就读于罗振玉主办之东文学社时,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理论,以叔本华理论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其哲学研究处于承先?后地位,致力于古典哲学迈向现代哲学。 辛亥革命后,携眷亡命日本,以遗老自命。自此转向考古学及史学研究,并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之考释,以考证古史,成就?甲骨文「四堂」之首。十二年应清逊帝之命至北京,任溥仪老师。十四年,任清华国学院导师,受沈曾植影响,专治古代西北地理史事,从事整理考订蒙古史料。十五年,国民革命军自粤北伐,翌年进抵河南,王国维对清室复辟感到幻灭,自沉于颐和园之昆明湖。 生平著作甚多,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四十二种。 陈独秀(一八七九-一九四二) 思想家。原名干生,字仲甫,别署实庵、由己。安徽怀宁人。 曾于杭州求是书院习西学,接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早年留学日本,创《安徽俗话报》,以白话文宣传革命思想。民国四年,任《青年杂志》主编,后改《新青年》。《新青年》于五四期间影响至巨,使陈氏成?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民国六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民国七年与李大钊、胡适等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五四运动爆发,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亲自撰写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后被捕。之后,渐转向马克思主义。九年复以「非孔论」触犯当局,去北京走广州,以汪精卫之荐,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未几以省民反对去职,乃赴上海,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二十一年因企图活动,再次被捕,在狱中以研究古文自遣,完成《实庵字说》。 另着有《字义类例》、《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李叔同(一八八0-一九四二) 艺术家、高僧。名文涛,号广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早年入南洋公学,受教于蔡元培,后东渡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专攻油画,学习音乐,并创办「春柳剧社」,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返国后,历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授等职。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儿。民国七年,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僧。李氏多才多艺,能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其书风秀丽,严谨而明净、安祥。 着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蒋梦麟(一八八六-一九六四) 教育家。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笔名唯心、惟心。浙江余姚人。 一九0四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后自费留美。民国八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初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五四运动期间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后担任北大代理校长、中山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常委、南京政府教育部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 来台后,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农复会主委。 着有《教育散文》、《过度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等。 茅盾(一八九六-一九八一) 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民国八年担任《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民国十年,与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积极倡导「?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并将接编后的《小说月报》予以全面革新,使之成为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文学刊物。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左联执行书记。抗战爆发后。主编《文艺阵地》,积极从事救亡运动。一九四九年当选?中共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文协主席。并历任中共文化部部长等职。 着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等。部分著作汇?《茅盾文集》十卷。 沈从文 (一九0三-一九八八) 小说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 早年曾参加土著军队,因受五四运动余波影响,对新文学产生兴趣,乃弃武从文,从事写作。民国十二年到北京,次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编辑《京报》副刊、《民?文艺》周刊、《红与黑》、《红黑》杂志、《大公报》、《益世报》副刊等,并曾任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一九四九年后任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其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声誉极盛,后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卓有建树。 着有《沈从文文集》、《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等。 章士钊(一八八一-一九七三) 政论家、书法家。字行严,号孤桐老人,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湖南长沙人。 光绪秀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毕业于伦敦大学法律系。?清末民初文采斐然之革命志士。曾任上海《苏报》主笔。民国六年任北大教授,图书馆主任。民国十一年后,任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员。一九四九年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有《章士钊全集》。 沈尹默(一八八二-一九七一) 书法家、教育家。原名尹默,字中,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 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曾加入南社。民国三年任北京大学文史教授。蔡元培长北大,委其与马衡主持书法研究会。五四时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曾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并和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倡导新文学。擅长古典诗词,?当时诗坛所推重。其后历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其书法宗法晋唐,法度及神度兼俱,楷书深醇凝整,行书则秀劲有韵,堪称一代大家。着有《二王书法管窥》、《书法论丛》。 胡适(一八九一-一九六二) 文学家、思想家。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民国六年发表〈文学改良雏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于《新青年》。同年七月以二十八岁之年龄担任北大教授,参与创办《每周评论》。五四后期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民国十七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毕生提倡白话文学,阐扬科学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对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影响很大。 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 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沙湾人。 早年留学日本,与郁达夫同学。五四期间以《女神》?代表的新诗创作开一代诗风。民国十年组织「创造社」,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社中主干。民国十七年之后流亡日本十年,潜心研究甲骨文及中国上古文字,陆续出版《甲骨文字研究》、《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奠定了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地位。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有《郭沫若诗词选》、《郭沫若全集》等多种。 叶公超(一九0四—一九八一) 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名崇智,英文名知治(George)。广东省番禺人。 民国十三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硕士,继入巴黎大学深造。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主讲西洋文学,并曾参与创办新月书店。 来台后,曾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驻美大使。民国四十三年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民国六十五年任国语辞典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六十六年受聘总统府资政。晚年寄情于书画创作。 着有《英国文学中之社会原动力》。 台静农(一九0二-一九九0) 学者、书法家。字伯简,号静者。安徽霍邱人。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早年?未名社负责人之一。民国十六年任北平中法大学讲师。其后历任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大学等校教授。三十五年来台,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二十年,期间亦担任文学院院长。 早年以新文学见重于世,着有《地之子》、《建塔者》,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 书艺原是业余兴趣,广博吸收前人笔意,宗法明末倪鸿宝,奇肆古雅是其风格。 周作人(一八八四-一九六七) 散文家。原名櫆树,字?明,晚年改名遐寿,号仲密。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 早年毕业于南京水师学堂,后留学日本,先后入法政大学、立教大学习文学,并师事章太炎。 五四运动前后,曾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讲师、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参加文学革命的讨论。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也是《语丝》的主要撰稿人。抗战时曾任?华北教育总署署长。之后长期从事翻译工作。 着有《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 梁实秋 (一九0三-一九八七) 文学家。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北京人。 民国四年考入外交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民国十二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其间,与留美学生一起创办大江社,并出版社刊《大江季刊》。民国十五年回国,任新月书店首席总编辑、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自由评论》周刊主编、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等。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三十八年来台,历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所长、文学院院长。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朱光潜(一八九七-一九八六) 美学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民国十二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后在中国公学、立达学园任教。民国十四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民国十八年去法国,先后入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二十二年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兼外语系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哲学系教授等。 着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译着有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柏拉图《文艺对话录》、莱辛《拉奥孔—诗和画的界限》等。 夏丏尊(一八八六-一九四六) 文学家。原名铸,字勉旃。浙江上虞人。 留学日本,曾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兼舍监和国文教员,提倡新文化运动。后因支持五四运动被迫离校。民国九年起先后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后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曾创办《中学生》杂志。曾任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从事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任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着有《文心》(与叶绍钧合作)、《文艺ABC》、《现代世界文学大纲》。 徐悲鸿(一八九五-一九五三) 艺术家。江苏宜兴人。 自幼随父学画。早年入震旦大学法文系。民国八年入法国高等美术学校。民国十六年回国后,历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毕生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活动。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将中西技法融入中国画中,西画亦加入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中国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油画代表作《田横五百士》等。 郁达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 小说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民国二年赴日,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民国十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筹办「创造社」。同年并以处女作《沈沦》震惊当时文坛。先后主编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等刊物。与鲁迅合编过《奔流》。曾任教北京、武昌、中山等大学。民国十八年与鲁迅、宋庆龄等人发起民权保障自由大同盟。抗日战争时,在香港、南洋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其间曾主编《星洲日报》,并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前夕,与胡愈之、王任叔等流亡苏门达腊。民国三十四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有《沈沦》、《出奔》、《郁达夫选集》、《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等。 张元济(一八六七-一九五九) 出版家,藏书家。字筱斋,一作小斋,号菊生,室名涉园。浙江海盐人。 光绪十八年进士,参加戊戌变法被革职,后历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商务书局任内?抢救文献不遗余力,创建涵芬楼。主持编辑《四部丛刊》,又编《续古逸丛书》,校勘《百纳本二十四史》,出版《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 着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 老舍 (一八九九-一九六六) 小说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民国七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民国十三年起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耶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主持中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投身抗战宣传活动。民国三十五年赴美国讲学并从事创作。四九年后回国,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一九五一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人民艺术家」称号。 着有《春华秋实》、《茶馆》等剧本,以及《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 李大钊(一八八九-一九二七) 思想家。字守常,笔名孤松、猎夫,河北乐亭人。 民国二年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受同盟会员影响,后赴日,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就读,参加留学生反袁活动。返国后,创办《民彝》,主编《晨钟报》。民国七年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民国八年积极支持并领导五四运动,组织少年中国会。民国九年在北大组织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等职。 著作有《李大钊诗文选集》、《李大钊文集》、《李大钊遗文补编》等。 赵元任(一八六八-一九四0) 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宣重,别署妧妊。江苏常州人。 先入康乃尔大学读数理,又入该校哲学院。后赴哈佛大学学习语言学,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和中文系教授。回国后,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讲授音韵学。期间担任罗素来华演讲的翻译,能流利准确地翻成多种方言。十七年,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语言组主任,曾深入中国南北城乡调查研究方言,取得丰盛成果。民国二十七年,赴美历任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教授。一生通晓二十三种语言,为驰名国际的结构派语言学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语言的奠基者。 着有《现代英语的研究》、《钟祥方言记》、《中国语语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调查》等中、英著作。 梁漱溟(一八九三-一九八八) 哲学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寿民、漱溟、肖吾,室名勉仁斋。广西桂林人。 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司法总长秘书、北京大学教授等。民国二十年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后任中共全国政协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0) 哲学家。河南唐河人。 民国七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民国十三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民国十二年起历任中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广东大学哲学系教授,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秘书长、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民国三十七年后,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代主席、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四九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篇》。 林徽音 (一九0四-一九五五) 建筑学家、文学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 民国十三年赴美留学,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士学位。民国十八年回国后,参与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教授。民国二十年任中国营造学社协理,曾多次参加重要古建筑的考察活动和建筑古籍的研究整理工作,撰写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报告。民国三十五参与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历任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委员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和基座的纹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之一。在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同时,兼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着译有《天宁寺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云岗石窟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等。

最北边: 黑龙江大学:一所哲学味很浓厚的大学,在这里包括书记和校长在内的校级领导有一半以上为哲学出身。校长衣俊卿是著名的中青年哲学家,在文化哲学方面独树一帜。此外张奎良教授等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研究,在学界影响较大。 东北王: 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哲学学科是国内的老牌劲旅。在刘丹岩、高清海等老专家的带领下,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内最先开展理论创新,高清海教授提出的对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的批判更是影响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最近高老病逝,全国哲学界一片悲叹,可见其人份量之重。高清海教授桃李满天下,留在吉大的孙正聿、邴正、孙利天等人继续扛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大梁。另外该校的科学技术哲学实力也比较强。 北京的京城学派: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4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创建之初为北大文科哲学门,亦称“中国哲学门”,1919年更名为哲学系。历史上,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熊十力、唐钺、邓以蜇、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冯定、陈康、贺麟、沈有鼎、洪谦、张岱年、胡世华、任华、陈修斋等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使这里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的摇篮。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部分高校哲学骨干教师汇入北大哲学系,进一步壮大了哲学系的阵容。目前北大哲学系经过9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和健全的学院风格。张世英(西哲泰斗)、黄楠森(马哲权威)、汪子嵩、汤一介等老一代哲学家仍在发挥余热,王东、丰子义(马哲)、陈来(中哲)、赵敦华、靳希平(西哲)、张祥龙(现象学)、陈嘉映(语言哲学)、叶朗(美学)、楼宇烈(东方哲学、佛教)等教授分别在各自领域保持着在学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一支十分尖端的人才队伍,汇聚了刑贲思、叶秀山、李泽厚、王树人、邱仁宗、蒙培元、蒙登进、金吾伦等老一代哲学家和李景源、李德顺、李鹏程、杨学功、江怡、周国平、徐友渔、涂纪亮等中青年哲学专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领域研究尤为显著。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在国内各著名大学的哲学系中名列前茅,哲学二级学科发展全面,具有象萧前、庄福龄、陈先达、罗国杰等一批著名哲学家,而刘大椿、焦国成、方立天、杨耕、何光沪、张志伟、李秋零、张法、陈志良等教授也是硕果累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罗国杰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方立天任所长)经教育部严格评审,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显示了人大在伦理学、宗教学方面的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有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著名西方哲学专家韩震牵头的西方哲学学科,其他学科发展平稳。 此外清华大学哲学学科制定文科复兴计划后发展迅速,以万俊人、王路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学者开始在学界活跃开来。 天津老校: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哲学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但最近些年发展相对较慢。在今年8月南开学子双双捧得中国哲学大会学生论文大奖,引起了大家的瞩目。而他们的指导老师正是南开哲学第一人、国内社会哲学的领衔者王南湜。 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哲学系的特色在于科学技术哲学,郭贵春教授领军下的科技哲学在去年被列为科哲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山东大学:山大哲学在易学、儒学、中外哲学比较、犹太哲学、社会发展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现任学院院长傅有德教授。 沪宁杭地区: 复旦大学:目前复旦哲学的优势在马哲和西哲。首席教授俞吾金和陈学明基本代表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平。刘放桐、张汝伦等人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也是引人瞩目。吴晓明、孙承叔、王德峰、张庆熊等人在学界也是颇有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该校的中国哲学学科是由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契教授奠基的,目前杨国荣、陈卫平、高瑞泉等人继续延续着中国哲学方面的优势。 南京大学:该校中国哲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徐小跃教授在中国哲学尤其是禅学、易学方面见得卓著,赖永海、李书有、洪修平等人在中国哲学及佛学宗教方面也颇有发轫。该校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有孙伯揆、刘林元等老专家,张异宾教授系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部《回到马克思》让世人震动。 浙江大学:该校的外国哲学总体学术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夏基松教授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在国内一直居于领先地位,陈村富、庞学铨、杨大春、包利民也分别在现代西方哲学分支学科有所建树。该校在东方哲学(尤其是日本哲学)研究方面也较有特色。盛晓明教授牵头的科技哲学学科目前发展态势良好。 此外,重视基础文科建设的苏州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一个亮点,任平教授在业界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加大。 武汉:哲学重镇 武汉大学:国内惟一一所在建制完备程度上可以和北大哲学系媲美的老牌学府。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9月武汉大学前身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始建的教育哲学系。80多年来,范寿康、万卓恒、洪谦、张颐、金克木、周辅成、张世英、陈修斋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此任教。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是解放后武汉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和武汉大学哲学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在任期间给予了哲学系特殊的关怀,这与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但也因此成为武大哲学系历史上不可忘却的光辉一页。武大哲学薪火相传,目前武大哲学学院老专家陶德麟、雍涛(马哲)、刘纲纪(美学)、江天骥(科技哲学及逻辑学)、萧萐父(中哲)、杨祖陶(西哲)尚在,中青年哲学家郭齐勇(中哲)、邓晓芒(西哲)、陈望衡(美学)等已经在各自领域铸造了自己的品牌。彭富春、赵林、朱志方、段德智、吴根友、汪信砚、何萍、桂起权等在美学、西方哲学、宗教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等学科具有相当造诣。 华中科技大学:一支尤其值得关注的哲学生力军。该校哲学系目前在著名中青年哲学家欧阳康和张曙光等领衔下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为特色,其他哲学均衡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欧阳康教授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和张曙光、邹诗鹏教授等人的生存哲学、人学研究在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另外,殷正坤、韩东屏、张廷国、万小龙、李耀南等人在生命伦理学、基础伦理学、现象学、量子力学、中国美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除武大和华中科大外,武汉其他几所高校哲学学科也较成气候。刘可风、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伦理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方面;林剑、高新民(华中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方面;江畅、罗炽(湖北大学)在伦理学、中国哲学方面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 四川大学:历史悠长,张颐、朱光潜、牟宗三、唐君毅等曾在此任教,目前以宗教学见长,拥有宗教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卿希泰等人主持)。 湖南师范大学:地处长沙的湖南师大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之一就是由伦理学家唐凯麟教授主持的伦理学。 厦门大学:该校中国哲学研究以易学哲学和道家、道教文化的交叉研究见长,詹石窗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另科技哲学和外国哲学发展态势也相当良好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李达、吴康、朱谦之、周辅成、罗克汀、马采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了血汗。复系40多年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目前,中山哲学发展尤为迅猛。叶汝贤、徐俊忠、徐长福等人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方面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合理的人才结构。黎红雷、陈少明(中哲)、倪梁康(现象学)、鞠实儿(逻辑学)、刘小枫(美学)等人在学界均是如雷灌耳的名家。中山哲学自成岭南学派,在哲学界影响日隆。 此外,辽宁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哲学系实力也较强,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南开作为重点名校,其哲学系在国内还是比较不错的,外国哲学专业属于B+这个水平,想考取的话,不难,但也需要认真准备,如果怕的话,你可以试试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这类名校,哲学专业又不错的大学,而且考取的难度会小很多。

南开大学哲学院五四论文奖金

初试就是学校招生简章里面指定的那几本书范围不会超出书本的范围自己去招生网站下一份去年的招生简章看看哲学是冷门没听说哪有买课堂笔记的——————————————初试把几本书搞懂努力一下问题不大复试就看自己能力了考的都是平时的积累说实话没事别报哲学从就业上来说并不好再一个跨考生也最好别报哲学哲学没你想的那么有意思特别是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的话报南开这种学校无异于说你你报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一样难

2013年是4000左右,2014年的还没发放

文学院现有本科学生600余人,硕士生、博士生350余人,内含外国留学生80余人。学生专业学习总体成绩突出,本科生免试推荐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颇高。除南开大学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外,学院还自设有面向本院本科生(部分奖学金种类同时也面向研究生)的多种奖学金,包括“迦陵古典文学奖助学金”、“范氏奖学金”、“蔡章阁奖学金”、“叶氏驼庵奖学金”、“吴志明传播学创新奖学金”、“润世奖学金”、“永福奖学金”、“信善奖学金”等。

2022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预备党员在6-9月份。入选预备党员,首先需要递交入党申请书,经过学院党组织的审查同意后才可以入选预备党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