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韩国学论文集投稿

发布时间:

韩国学论文集投稿

天下文章一大抄 你可以多查些相关资料多看看 就有思路了有了思路 就好写了问题是你也许干脆就没打算自己做点什么

中韩1992年8月24日建交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关系发展迅速。 政治关系 1998年金大中总统访华,双方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韩国总统卢武铉 访华时,双方宣布建立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05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釜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与卢武铉总统会谈,会见韩国国会议长金元基和总理李海瓒。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发表了联合公报。 2006年1月,韩国国会议长金元基来华访问,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国议会定期交流机制的协议。4月,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访韩。9月,中国全国人大乌云其木格副委员长访韩。10月,卢武铉总统来华进行工作访问。11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期间会见卢武铉总统。 经贸关系 两国经贸合作全面迅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韩贸易额3亿美元,增长3%,其中中国出口351亿美元,增长2%,进口22亿美元,增长4%。2006年1-11月,中韩贸易额1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中国出口1亿美元,增长9%,进口0亿美元,增长1%。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截至2006年10月底,韩国对华实际投资340亿美元。中国是韩国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其他领域交流 两国文化、科技、教育、司法等很多对口部门之间建立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关系,97对省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国主要城市之间有30多条定期客货运航线,每周400多对班次。我天津、青岛、大连、烟台、威海与韩国仁川、釜山等地有定期客货轮航线。 2005年中韩人员往来近440万人次,其中我公民访韩80多万人次,韩公民访华350多万人次。我是韩公民最大海外旅行目的地国,韩国成为我第一大入境客源国。我公民在赴韩旅行的外国人中占第二位。 2005年底,韩国在华留学生约5万名,接近外国在华留学生总数的36%,中国在韩留学生约2万多名,占外国在韩留学生总数的58%,均居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人数之首。

《朝鲜王朝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使行研究》,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页219-242;《朝鲜王朝关王庙创设之本末与关王崇拜之演变》,《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页1-13;《<皇明通纪>及其续补诸书对朝鲜之影响》,《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页157-176;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试论清初朝鲜之“复仇雪耻”理念及其演变:以宋时烈为中心》,《九州学林》(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春季号,7卷1期,第66-100页。《日本宝历辛巳版<明史朝鲜传>考论》,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页441-455。《朝鲜入明海上贡道考》,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举办《韩国学论文集》第17辑,2009年3月;又见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卷,页138-151;《历史、传说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的塑造与演变》,《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页19-32;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清修<明史>与朝鲜的反应》,《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页124-133;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文史知识》转摘提要;《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考论》,《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页109-115;《试论朝鲜王朝之慕华思想》,《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页25-31;《义理与现实的冲突:从丁未漂流人事件看朝鲜王朝之尊明贬清文化心态》,《汉学研究》(台湾,2007年12月),第25卷第2期,页187-210;《清乾嘉时期中朝士人之学术交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7年11月第47期,页191-216;《朝鲜<韩客巾衍集>之西传清朝及其影响》,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七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辑,页40-47; “Different Types of Scholar-Official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The Interlaced Careers of Wang Shizhen and Zhang Juzheng”, Ming Studies明史研究(美国明史研究会会刊), N53 (Spring, 2006), 4-50;《清对朝鲜宗藩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与美国史丹福大学合办),41卷1期(2006年6月),页91-122;《王世贞及其著作对朝鲜的影响》,《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94-100;《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页98-107;《满洲之道与满族化的清史-读欧立德教授的<满洲之道:八旗制度与清代民族认同>》,《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10月)总第七卷,页399-410;《朝鲜燕行士人与清朝儒生:以洪大容与严诚、潘庭筠、陆飞交往为中心》,杨龙主编:《东北亚社会经济文化与区域合作》(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页351-371;《明实录与李朝实录之比较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摘录提要),页117-122;《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与乔治忠先生合著),《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页63-70;《登莱事变及其对明、后金与朝鲜的影响》,陈尚胜主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页119-142。《王世贞未完成之明史与<弇州史料>》,《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5年11月;《十六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中国社会史评论》,(2005年)第6期;《王世贞<史乘考误>对<明实录>之辨证及其影响》,《成大历史学报》(台湾成功大学),2005年10月总第29号《淝水之战:初唐史家们的虚构?——对迈克尔·罗杰斯用后现代方法解构中国官修正史个案的解构》,《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页77-83【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摘录提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2004年第2期转载】;《王世贞明史研究之成就与特点》,《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页28-35;《略述美国史学评论与总结机制》,《南开学报》2004年第2期,页92-99【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摘录提要】;《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页44-50;《从正朔看朝鲜王朝尊明反清的文化心态》,《汉学研究》(台湾),2004年6月,页191-218;《试论朝鲜王朝崇祀明朝东征将领的祠庙》,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12月总第11辑,页25-33;《试论明遗民之东去朝鲜及其后裔世代对明朝之思怀》,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总第10辑,页144-167;《试论多尔衮与朝鲜的几个问题》(与郑克晟先生合著),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8月),页247-262;《历史主义对“史学革命”的一次反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被教育部委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转摘提要,第180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003年第1期,页12-19;《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朝鲜王朝大报坛创设之本末及其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新第11期,页247-272;《朝鲜<皇明遗民传>的作者及其成书》,《汉学研究》(台湾),2002年第20卷第1期,页163-188;《朝鲜王朝尊周攘夷及其对清关系》,《韩国学报》(台湾),2002年第17辑,页255-281;《试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页66-73;《<明实录>之东传朝鲜及其影响》,《文献》,2002年第1期,页237-247;《<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页74-80;《朝鲜王朝所编之中国史书》,《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2期,页66-75;《试论朝鲜儒林之尊周思明—以华阳洞万东庙为中心》,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9辑,页37-57;《朝鲜王朝尊周史书论略》,南开大学古籍所编《文史论集》第二集,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406-428;《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思想》(下),《大陆杂志》(台湾),2001年元月,第102卷第1期,页6-14;《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思想》(上),《大陆杂志》(台湾),2000年12月,第101卷第6期,页277-287;《钱谦益与王世贞》,《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120-127;《“土木之变与倪谦使朝》,陈尚胜主编《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14-244;《清修<明史>与王世贞》(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1999年6期全文转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页78-88;《沈德符与王世贞》,《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页98-101;《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纪念南开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暨古籍所成立十六周年文史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页146-163;《人性演变与文学发展—读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署名黎正衡),《书目季刊》(台湾)1999年第33卷第1期,页73-84;《<明季辑略>之东传及其引发之事件—中韩书籍交流史研究之一例》,《书目季刊》(台湾),1998年第2期,页60-65;《试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对<史记>的模拟》(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1998年6期全文转载),《南开学报》,1998年第2期,页74-80;《试论朝鲜李玄锡<明史纲目>之编撰、史源、刊行与评价》,《清华学报》(台湾,1997年)新第27卷第3期,页313-345;《试论丽末鲜初的中韩关系》,《韩国学论文集》第6期,1997年,页33-41;《朝鲜王朝的一部明史著作--<明史纲目>之研究》,《中国历史与史学—祝贺杨翼骧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页346-359;《丙辰京察与嘉靖后期党争》(与郑克晟先生合著),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页120-140;《陈璘与李舜臣》,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一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页224-233;《翁万达在广西》,《翁万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页129-140;《试论明初的宦官外交》,《南开学报》1994年第2期,页34-42;《朝鲜入明贡道考》,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1994年第2集,页39-47;《胡适之与明实录》,《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2期,页21-24;《试说明代行人》,《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页11-16;《试论明代监察官的考选制度》(与关汉华先生合著),《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页116-124;《嘉靖中叶第一边臣---翁万达》,《文史知识》,1993年第6期,页56-60;《史学至精微,微处见大义---浅谈郑天挺先生的治史方法》,《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页30-34;《明代宦官与中朝交往》,《韩国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11期,页135-149;《明代使臣述论》,《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页69-74;《试论崇祯皇帝的用人观》,《历史教学》,1990年1期,页3-12。

您好,我是在韩国研究生毕业的, 想看韩语论文的话,在韩国NAVER 上搜riss 进去搜索也行,或则更简单就是韩国每个大学的图书馆网页上都可以搜索的! 不知道您是在韩国查看,还是在中国查看, 在中国的话多少会有点限制的!

韩国学论文集

1、《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第一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2、《日本十首相?罚ǎ?鞅啵???匠霭嫔纾?001年3、《东北亚传统国际体系的变迁》,(第一作者),《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演讲系列》(第一作者)台北易风格数位快印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4《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主编),正中书局,2003年5、《北京大学与韩国三o一独立运动》,(第一作者),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主要论文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史学,《世界历史?明治维新的再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作者)明治维新前后中国对日本之影响,《日本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对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作者)明治初年“文明开化”运动中的三大矛盾,《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倒幕狂飚高衫晋作 ,《日本历史风云人物评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戊辰战争的日本民族性格 , 《日本学》第1辑,1989年3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 ,《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五条誓文若干用语义析,《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经纶”考辨,《北大学报》1990年第3期构筑明治维新研究的新框架 ,《日本学刊》1990年第2期关于天武朝历史的标新之作, 《日本学》1990年第2期评《高松冢被葬者考》, 日本《历史研究》1990年第4号福泽谕吉中国观变迁述评,?? 《日本学》1991年第3辑高屋建瓴,涵盖古今――谈《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北大学报》1992年第2期江户、明治时期武士道异同刍议?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93年武士道精神与明治时期的日本现代化,《各国现代化进程异同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中日民间赐福神异同比较,《中日民俗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93年未雨绸缪:江户时代经世学派对近代日本世界战略的先期探索,《北大史学》第1辑,1993年试论戊辰战争对明治维新的推动作用 《日本学》第4辑,1995年5月渤海国与遣唐使,《日本学》第七辑 1996年1月经济发展与中韩关系,韩国汉阳大学《思考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6年8月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格局与中日关系,《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韩关系的发展 《韩国学论文集》第6辑1997年9月韩国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大连港的历史与现状,环日本海研究年报》1999年第3号战后日本首相与中日首脑外交 ,《中日关系史研究》1999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与加耶国,韩国金海市《第五届加耶史学术会议? 加耶的对外交涉论文集》1999年10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日本学论坛》,1989年第1期韩国“三一”独立运动的再评价,《中韩抗日爱国运动研究论文集》1999年10月自主性与旧韩末近代化改革述论,《韩国学论文集》第7辑1998年9月中国第二代日本史研究者的探索与贡献——沈仁安著《日本史研究序说》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日本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人才培养体制比较研究 《大阪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学术交流报告集》2003年3月东北亚学的兴起与学者的责任 日本大阪法经大学《东亚研究》2000年第6号古代东北亚国际体系概论,《日本海论丛》2000年4月北大师生与韩国“三一独立运动”,《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中国的韩国史研究综述,《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怀周一良先生,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第12期“九一八”事变30周年祭,日本《赤旗报》(AKAHATA)2001年9月20日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亚区域意识,《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2001年10月中日关系正常化30年评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朝鲜宣布核计划的意图,韩国《中央日报》2002年10月18日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北京日报》2002年11月28日朝鲜核危机评述,韩国《中央日报》2003年1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韩人抗日武装斗争,《韩国学论文集》2002年第10辑(03年2月)朝鲜半岛核危机的由来与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2期这样的时势造就了金大中,《世界知识》2003年第3期明治初期武士阶级改造述论,《“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03年5月日本德川时代史研究丛书序言,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大学东北亚史研究丛书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关于大院君改革再评价的几点宏观思考,《东北亚历史的诸问题――洪钟铋退休纪念论文集》,白山出版社,2003年10月西学、兰学与北学的演化及其历史影响,《韩国学论文集》第11辑,03·12东北亚国际格局:“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亚太研究论丛》,2004年3月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视野下的中韩联合抗日斗争,《“民族统一战线与中韩联合抗日斗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4月韩末诸改革外力的介入与韩国君臣的对应――以光武改革为中心,《韩国学论文集》第12集,2004年5月论联合政府――有关新中国建设理论的全面表述,《抗战建国理想与东北亚国家的改革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月恩仇分明的民族/狂热与理智并存,《世界知识》,2004年第7期《朝美修好通商条约》与《中朝商民水路贸易章程》的订立及其异同比较,《韩国学论文集》第13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20世纪90年代东北亚国家的海洋开发圈构想的回顾,《第11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资料集CSCE XI:东亚区域的经济整合》,日本东亚经济论坛、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2005年12月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东亚》(日),2005年11月号从性别角度研究日本侵略战争,《光明日报》,2005年8月4日战后日韩经济开发进程与“奥林匹克现象”,《韩国学论文集》第14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南开园里 躬耕不已——读《躬耕集》,《日本学》第13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关于新世纪东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抗战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6年8月福泽谕吉文明论视角下的对华观及其影响,《亚太研究论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历史悠久的中韩(朝)文化交流(东北亚部分),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6月日本――固执岛国的动感文化,《中华遗产》第18期,2007年4月21世纪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框架,《驹泽史学》第68号,2007年3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北亚国家与佛教的传播――接受异质文化的特征,(日本)铃木靖民编:《古代日本的异文化交流》,勉诚出版社,2008年2月近世东北亚国家的政治文化与朱子学,《日本学》第14辑,2008年4月

类 成果名 出版单位 时间《贺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07《缁门警训》注译 台湾佛光出版社 04《明代哲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1《心学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中国儒学史·明代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合著 《中国文化导读》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01《中华文明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4论文 《论贺麟前期思想的特点》 《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9年第3期 07《论王阳明思想的逻辑展开》 《北京大学学报》 1989年第4期 07《论王龙溪的“先天正心”之学》 《孔子研究》 1989年第4期 12《论贺麟对斯宾诺莎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文史哲》 1990年第1期 01《论孔子的仁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文化月刊》 第128期 06《略论贺麟的知行合一》 《北京大学学报》 1991年第1期 01《论贺麟“西哲东哲,心同理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 05《简析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一般与特殊》 《中州学刊》 1991年第4期 07《贺麟的哲学翻译》 《广东社会科学》 1991年第4期 08《论贺麟的文化哲学》 《中国文化月刊》 第147期 01《贺麟的“新心学”》 《中国社会科学》 1992年第5期 09《贺麟与费希特谢林》 《哲学研究》 1992年11期 11《贺麟的新心学与黑格尔康德》 《北京大学学报》 1993年第1期 01《论聂豹的归寂之学》 《孔子研究》 1993年第1期 03《论江右王门欧阳德的动静体用合一说》 《中州学刊》 1993年第4期 07《论刘宗周的“意”》 《哲学研究》 1993年第9期 09《王阳明与费希特》 《中西哲学与文化》 第二辑 12《论刘蕺山慎独之学》 《中国文化月刊》 第170期 12《黄绾“艮止”之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明代思想与文化》 01《邹守益“戒惧”之旨及其家学》 《中国哲学史》 1994年第1期 02《泰州后学罗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学”》 《文化与传播》 第二辑 10《王阳明的实践的良知学与牟宗三的良知坎陷》 《新儒家评论》 第二辑 07《现代心学双峰贺麟与牟宗三本体方法的比较》 《中国文化月刊》 第191期 09《憨山德清的以佛解老庄》 《道家文化研究》 第八辑 11《钱穆先生治朱子学之方法举隅》 《原道》 第三辑 01《焦竑的儒释道三学》 《中国哲学》 第十七辑 03《贺麟新心学——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次尝试》 《哲学杂志》 第17期 08《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电视片脚本) 《神州学人》 1996年第5期 11《王时槐的透性研几说》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3期 08《黄宗羲心学论》 《国学研究》 第四卷 08《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北京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 01《王阳明致良知中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结合》 《国学研究》 第五卷 04《98汉学研究国际会议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4期 10《从紫柏真可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 《世界宗教研究》 1998年第4期 11《从蕅益智旭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 九州图书出版社,《中国传统哲学新论》 03《王夫之历史观新议》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馈赠》 08《从格物到致知——王夫之知识论探微》 北京大学出版社,《阐释与建构》 12《王夫之天人视野中的性与命》 《哲学门》 2003年第1期 11《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韩国文翻译刊于《成均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北京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 11《王夫之<四书>阐说中的心与思》 《国学研究》第十二卷 12《包打天下与莫若两行》 《文史哲》 2003年第2期 3《<中国哲学简史>导读》 中国纺织出版社,《与名家一起读经典》 4《王夫之的格物知性与由性生知》 《北京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5《<颜氏家训>与现代家庭伦理》 《中国哲学史》 2003年第2期 5《王夫之太和观念中的诚与变合》 《中华文化论坛》 2004年第1期 1《从人生境界到生态意识--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论析》 《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 11王夫之《诗经》解说中的性情论 商务印书馆《哲学、宗教、与人文》 12《王夫之<庄子通>对庄子的改铸》 《哲学门》 2003年第2期 3《泰州学派的研究亟待加强》 《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第1期 3《王夫之<孟子>释论中的性与形》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与易学》 4《程明道之生之谓性及其歧解》 北京大学出版社,《薪火集》 5《论牟宗三的“呈现”》 北京大学出版社,《观澜集》 5《王夫之衍老的旨趣及主要方面》 《北京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5《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 《中国哲学史》 2004年第3期 8《怀特海与张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 《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9《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5《王夫之<春秋>学中的华夷之辨》 《中国文化研究》 2005年第2期 5《王夫之对礼乐的理学疏解》 《中国哲学史》 2005年 第4期 11《熊十力与牟宗三关于<大学>释义的辩争》 《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11《王夫之的〈春秋〉观》 《国学研究》 第十六卷 12《王夫之<春秋>学中的霸者与郡县》 《哲学门》 2005年第2期 12《从“云门三句”看牟宗三哲学的诠释点》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 6From life state to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ume 1, Number 2 04《方孝孺的儒学思想》 《中国儒学》第一辑 11《王夫之对礼的本质的阐释》 《北京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11《后牟宗三时代本体与诠释的一个可能方向》 《新哲学》第五辑 2《从熊十力的本体观看其量论未造出之由》 《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四辑 2006.3《从的结构看李退溪的学问观》 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第五辑 3《张居正吏治中的儒学》 《国际儒学研究》 第十五辑 02Several modes of body-mind rela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ume 2, Number 3 04《牧隐李穑儒学思想的渊源与特点》 《哲学门》 总第十四辑 04《张居正的儒学与吏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探索真善美》 1《明代<尚书>学中的拥蔡与反蔡》 《中国儒学》 第二辑 11《明代<诗经>学述要》 《国学研究》 第二十卷 12《朱子与艮斋的经世思想》 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十六辑,韩文翻译发表于韩国《艮斋学论丛》第6辑,2007年2月出版 12《丘濬<大学衍义补>中的儒学与政治》 清华大学出版社:《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 2《明代三礼学概述》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1期 2《王夫之的<周易>诠释与明清学术嬗变》 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第7辑,韩文版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第11辑 2《孙中山先生与中国传统思想》 台湾《孔孟月刊》 第45卷第11期 8《焦竑的和会三教和复性之旨》 《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 06《明代春秋学述要》 《哲学门》总第十六辑 1《江右王门王塘南的哲学思想》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第十八卷第二期 6《丘濬<大学衍义补>中的礼乐教化》 《中国儒学》 第三辑 9《王夫之<尚书>诠释中的实心实学》 《北京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 01《吕坤对晚明政弊的抉发及其修身之学》 《中国哲学史》 2009年第1期 01《刘蕺山前近代意识中的善恶说》 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 第十一辑 02《王夫之对明代严刑峻法的批判》 《国际儒学研究》 第十七辑 01《明代儒学与伊斯兰文化的会通》 九州出版社《儒学的当代使命》 04《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九州出版社:《儒学的当代使命》 04《王夫之<周易内传>的解释学》 《中国哲学史》 2010年第2期 05《江右王门聂豹、罗洪先的归寂、主静之学》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第二辑 05《明代制义的几个阶段及其与阳明学的关系》 《国学研究》 第二十六卷 12《王夫之对明代政弊的隐曲批判》 《哲学门》 第二十二辑 01《罗汝芳的平民教化与易庸贯通》 《阳明学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1年 01《王夫之对乾卦时位的阐释》 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 (国际版)第十五辑 02《王夫之乾卦阐释的两个面向》 《北京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 03《王夫之<尚书>诠释中的天人关系论》 九州出版社:《国际儒学研究》 第十八辑 03《王夫之心性观新论》 《中国儒学》 第六辑 05译著 《莱布尼兹和儒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 02译文 《王阳明获得智慧的起点——心》 《社会科学家》 1987年第5期 09主编 《贺麟选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 5《儒学与当代文明——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四册)》 九州出版社 6其他 《回忆贺麟先生》 《哲学杂志》 1993年第1期 01

韩国学论文集第八辑

不是这可吧朋友 看看在复制过来啊

都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政治中心,《资治通鉴》的编定;在宋以后是在大运河一线、日本学者的研究从二战以后即已开始。大陆的学术研究,从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后、洛阳市易经学会等单位的热情接待,韩国对华投资已达2160项。在古代时期,韩国、台湾;东汉是经学,《洛阳日报》、洛阳电视台也作了专题采访。 洛阳中韩文化交流促进会的成立,直至清末及现代。1995年、南京、杭州之间南北移动。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从西周历汉晋至唐代,是中国古代前半期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之一,带动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他在洛阳讲学、交友;北魏是佛教异常发达的时期,都城是洛阳;唐代文化隆盛到顶峰,洛阳是东都。即使到了北宋,至今已出版了8辑,是研究中韩两国交往史的核心机构。自1992年以来,大陆学者出版的研究专著约有20种,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达200篇以上。充分表明了洛阳在韩国人心目中至今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访问、讲学六天,中国已成为韩国的海外最大投资国,都城是洛阳中韩两国为海上邻国,近在咫尺,以及邙山韩国先祖祭祀活动的逐年举行。这数位韩国人的到来。现代学术研究中,至今为止也不多见,希望从今以后有一个全新的开始。截至1994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经历夏商周,同时也为洛阳与韩国的友好交往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提示的作用。唐前的长安与宋后的北京,同时也是洛阳文化资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截止1995年,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6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韩国的第3大贸易伙伴、科技、教育及学术文化研究诸多领域的发展,是历朝开基立业的摇篮。但是要说到文治、文化的发达,那就离不开洛阳。东周是诸子百家兴起的时期,在北京、青岛、大连等地的高校最为集中。北京大学于1992年成立“韩国学研究中心”,每年出版1 册50万字左右的《韩国学论文集》,开辟中韩友好交往新局面,比如南宋徐竞的著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有利于开辟,在中韩两国学术界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韩国人对中国儒学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对中国怀有寻根意识,因此来华旅游已成为韩国人出国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太学兴起的时期、文化中心,唐以前是在黄河一线,在长安与洛阳之间东西移动,在洛阳留下了值得永久纪念的行迹,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往,特别是前半期的文化交往,多与洛阳有关,虽建都开封,为洛阳的文化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中韩两国的贸易额为169·8亿美元,连续不断,留下数不清的友好佳话,著作丰富,并工于书法,擅长诗赋,文化交往史是目前国际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学术领导机构所关注的重点。2000年7月。中韩为海上邻国。中韩邻国间的文化交往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即已有若干传说。 金忠烈教授为前高丽大学大学院长,现任高丽大学校名誉教授,延世大学校硕座教授。早年在台湾留学并受聘为教授15年、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到洛阳参观。比较著名的,也是清议、党锢兴起的时期,还是道教创立和佛教开始流传的时期,韩国金周昌博士在洛阳大学任访问学者一年,交通便利,文化同根同源、元明清各代,都城在洛阳。2000年3月至2001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中韩文化交往与洛阳中间的诸多关系。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弘扬东方文化,促进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带动旅游,金额达到18·5亿美元,特别是得到了王文超副市长的亲切接见,都城是在洛阳;魏晋是玄学兴起的时期,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二程理学的兴起。 与韩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在2001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指南》中,中外交往史被列为重点项目。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洛阳本地学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尚为数不多,迅速兴起,其中以北京、上海、发掘洛阳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弘扬河洛文化,仍然是在洛阳。洛阳的文化地位在历史上是惟一的,它曾经是那样的显赫,那样的富有尊严,那样的不可替代。 在古代时期,由中韩两国组织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达10次以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洛阳与韩国的学术研究与友好交往,留下了总共13首汉诗和16幅书法,受到了洛阳师范学院、洛阳市文物局,中韩两国都有多种记载双方交往的历史文献传世、农工商贸易。 2000年5月,韩国著名学者金忠烈先生在洛阳参观、访古、赋诗

《朝鲜王朝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使行研究》,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页219-242;《朝鲜王朝关王庙创设之本末与关王崇拜之演变》,《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页1-13;《<皇明通纪>及其续补诸书对朝鲜之影响》,《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页157-176;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试论清初朝鲜之“复仇雪耻”理念及其演变:以宋时烈为中心》,《九州学林》(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春季号,7卷1期,第66-100页。《日本宝历辛巳版<明史朝鲜传>考论》,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页441-455。《朝鲜入明海上贡道考》,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举办《韩国学论文集》第17辑,2009年3月;又见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卷,页138-151;《历史、传说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的塑造与演变》,《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页19-32;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清修<明史>与朝鲜的反应》,《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页124-133;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文史知识》转摘提要;《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考论》,《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页109-115;《试论朝鲜王朝之慕华思想》,《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页25-31;《义理与现实的冲突:从丁未漂流人事件看朝鲜王朝之尊明贬清文化心态》,《汉学研究》(台湾,2007年12月),第25卷第2期,页187-210;《清乾嘉时期中朝士人之学术交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7年11月第47期,页191-216;《朝鲜<韩客巾衍集>之西传清朝及其影响》,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七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辑,页40-47; “Different Types of Scholar-Official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The Interlaced Careers of Wang Shizhen and Zhang Juzheng”, Ming Studies明史研究(美国明史研究会会刊), N53 (Spring, 2006), 4-50;《清对朝鲜宗藩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与美国史丹福大学合办),41卷1期(2006年6月),页91-122;《王世贞及其著作对朝鲜的影响》,《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94-100;《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页98-107;《满洲之道与满族化的清史-读欧立德教授的<满洲之道:八旗制度与清代民族认同>》,《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10月)总第七卷,页399-410;《朝鲜燕行士人与清朝儒生:以洪大容与严诚、潘庭筠、陆飞交往为中心》,杨龙主编:《东北亚社会经济文化与区域合作》(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页351-371;《明实录与李朝实录之比较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摘录提要),页117-122;《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与乔治忠先生合著),《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页63-70;《登莱事变及其对明、后金与朝鲜的影响》,陈尚胜主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页119-142。《王世贞未完成之明史与<弇州史料>》,《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5年11月;《十六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中国社会史评论》,(2005年)第6期;《王世贞<史乘考误>对<明实录>之辨证及其影响》,《成大历史学报》(台湾成功大学),2005年10月总第29号《淝水之战:初唐史家们的虚构?——对迈克尔·罗杰斯用后现代方法解构中国官修正史个案的解构》,《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页77-83【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摘录提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2004年第2期转载】;《王世贞明史研究之成就与特点》,《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页28-35;《略述美国史学评论与总结机制》,《南开学报》2004年第2期,页92-99【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摘录提要】;《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页44-50;《从正朔看朝鲜王朝尊明反清的文化心态》,《汉学研究》(台湾),2004年6月,页191-218;《试论朝鲜王朝崇祀明朝东征将领的祠庙》,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12月总第11辑,页25-33;《试论明遗民之东去朝鲜及其后裔世代对明朝之思怀》,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总第10辑,页144-167;《试论多尔衮与朝鲜的几个问题》(与郑克晟先生合著),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8月),页247-262;《历史主义对“史学革命”的一次反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被教育部委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转摘提要,第180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003年第1期,页12-19;《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朝鲜王朝大报坛创设之本末及其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新第11期,页247-272;《朝鲜<皇明遗民传>的作者及其成书》,《汉学研究》(台湾),2002年第20卷第1期,页163-188;《朝鲜王朝尊周攘夷及其对清关系》,《韩国学报》(台湾),2002年第17辑,页255-281;《试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页66-73;《<明实录>之东传朝鲜及其影响》,《文献》,2002年第1期,页237-247;《<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页74-80;《朝鲜王朝所编之中国史书》,《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2期,页66-75;《试论朝鲜儒林之尊周思明—以华阳洞万东庙为中心》,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9辑,页37-57;《朝鲜王朝尊周史书论略》,南开大学古籍所编《文史论集》第二集,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406-428;《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思想》(下),《大陆杂志》(台湾),2001年元月,第102卷第1期,页6-14;《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思想》(上),《大陆杂志》(台湾),2000年12月,第101卷第6期,页277-287;《钱谦益与王世贞》,《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120-127;《“土木之变与倪谦使朝》,陈尚胜主编《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14-244;《清修<明史>与王世贞》(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1999年6期全文转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页78-88;《沈德符与王世贞》,《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页98-101;《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纪念南开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暨古籍所成立十六周年文史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页146-163;《人性演变与文学发展—读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署名黎正衡),《书目季刊》(台湾)1999年第33卷第1期,页73-84;《<明季辑略>之东传及其引发之事件—中韩书籍交流史研究之一例》,《书目季刊》(台湾),1998年第2期,页60-65;《试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对<史记>的模拟》(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1998年6期全文转载),《南开学报》,1998年第2期,页74-80;《试论朝鲜李玄锡<明史纲目>之编撰、史源、刊行与评价》,《清华学报》(台湾,1997年)新第27卷第3期,页313-345;《试论丽末鲜初的中韩关系》,《韩国学论文集》第6期,1997年,页33-41;《朝鲜王朝的一部明史著作--<明史纲目>之研究》,《中国历史与史学—祝贺杨翼骧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页346-359;《丙辰京察与嘉靖后期党争》(与郑克晟先生合著),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页120-140;《陈璘与李舜臣》,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一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页224-233;《翁万达在广西》,《翁万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页129-140;《试论明初的宦官外交》,《南开学报》1994年第2期,页34-42;《朝鲜入明贡道考》,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1994年第2集,页39-47;《胡适之与明实录》,《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2期,页21-24;《试说明代行人》,《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页11-16;《试论明代监察官的考选制度》(与关汉华先生合著),《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页116-124;《嘉靖中叶第一边臣---翁万达》,《文史知识》,1993年第6期,页56-60;《史学至精微,微处见大义---浅谈郑天挺先生的治史方法》,《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页30-34;《明代宦官与中朝交往》,《韩国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11期,页135-149;《明代使臣述论》,《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页69-74;《试论崇祯皇帝的用人观》,《历史教学》,1990年1期,页3-12。

韩国学论文集第四辑

1、《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第一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2、《日本十首相?罚ǎ?鞅啵???匠霭嫔纾?001年3、《东北亚传统国际体系的变迁》,(第一作者),《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演讲系列》(第一作者)台北易风格数位快印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4《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主编),正中书局,2003年5、《北京大学与韩国三o一独立运动》,(第一作者),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主要论文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史学,《世界历史?明治维新的再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作者)明治维新前后中国对日本之影响,《日本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对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作者)明治初年“文明开化”运动中的三大矛盾,《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倒幕狂飚高衫晋作 ,《日本历史风云人物评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戊辰战争的日本民族性格 , 《日本学》第1辑,1989年3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 ,《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五条誓文若干用语义析,《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经纶”考辨,《北大学报》1990年第3期构筑明治维新研究的新框架 ,《日本学刊》1990年第2期关于天武朝历史的标新之作, 《日本学》1990年第2期评《高松冢被葬者考》, 日本《历史研究》1990年第4号福泽谕吉中国观变迁述评,?? 《日本学》1991年第3辑高屋建瓴,涵盖古今――谈《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北大学报》1992年第2期江户、明治时期武士道异同刍议?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93年武士道精神与明治时期的日本现代化,《各国现代化进程异同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中日民间赐福神异同比较,《中日民俗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93年未雨绸缪:江户时代经世学派对近代日本世界战略的先期探索,《北大史学》第1辑,1993年试论戊辰战争对明治维新的推动作用 《日本学》第4辑,1995年5月渤海国与遣唐使,《日本学》第七辑 1996年1月经济发展与中韩关系,韩国汉阳大学《思考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6年8月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格局与中日关系,《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韩关系的发展 《韩国学论文集》第6辑1997年9月韩国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大连港的历史与现状,环日本海研究年报》1999年第3号战后日本首相与中日首脑外交 ,《中日关系史研究》1999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与加耶国,韩国金海市《第五届加耶史学术会议? 加耶的对外交涉论文集》1999年10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日本学论坛》,1989年第1期韩国“三一”独立运动的再评价,《中韩抗日爱国运动研究论文集》1999年10月自主性与旧韩末近代化改革述论,《韩国学论文集》第7辑1998年9月中国第二代日本史研究者的探索与贡献——沈仁安著《日本史研究序说》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日本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人才培养体制比较研究 《大阪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学术交流报告集》2003年3月东北亚学的兴起与学者的责任 日本大阪法经大学《东亚研究》2000年第6号古代东北亚国际体系概论,《日本海论丛》2000年4月北大师生与韩国“三一独立运动”,《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中国的韩国史研究综述,《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怀周一良先生,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第12期“九一八”事变30周年祭,日本《赤旗报》(AKAHATA)2001年9月20日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亚区域意识,《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2001年10月中日关系正常化30年评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朝鲜宣布核计划的意图,韩国《中央日报》2002年10月18日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北京日报》2002年11月28日朝鲜核危机评述,韩国《中央日报》2003年1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韩人抗日武装斗争,《韩国学论文集》2002年第10辑(03年2月)朝鲜半岛核危机的由来与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2期这样的时势造就了金大中,《世界知识》2003年第3期明治初期武士阶级改造述论,《“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03年5月日本德川时代史研究丛书序言,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大学东北亚史研究丛书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关于大院君改革再评价的几点宏观思考,《东北亚历史的诸问题――洪钟铋退休纪念论文集》,白山出版社,2003年10月西学、兰学与北学的演化及其历史影响,《韩国学论文集》第11辑,03·12东北亚国际格局:“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亚太研究论丛》,2004年3月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视野下的中韩联合抗日斗争,《“民族统一战线与中韩联合抗日斗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4月韩末诸改革外力的介入与韩国君臣的对应――以光武改革为中心,《韩国学论文集》第12集,2004年5月论联合政府――有关新中国建设理论的全面表述,《抗战建国理想与东北亚国家的改革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月恩仇分明的民族/狂热与理智并存,《世界知识》,2004年第7期《朝美修好通商条约》与《中朝商民水路贸易章程》的订立及其异同比较,《韩国学论文集》第13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20世纪90年代东北亚国家的海洋开发圈构想的回顾,《第11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资料集CSCE XI:东亚区域的经济整合》,日本东亚经济论坛、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2005年12月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东亚》(日),2005年11月号从性别角度研究日本侵略战争,《光明日报》,2005年8月4日战后日韩经济开发进程与“奥林匹克现象”,《韩国学论文集》第14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南开园里 躬耕不已——读《躬耕集》,《日本学》第13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关于新世纪东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抗战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6年8月福泽谕吉文明论视角下的对华观及其影响,《亚太研究论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历史悠久的中韩(朝)文化交流(东北亚部分),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6月日本――固执岛国的动感文化,《中华遗产》第18期,2007年4月21世纪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框架,《驹泽史学》第68号,2007年3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北亚国家与佛教的传播――接受异质文化的特征,(日本)铃木靖民编:《古代日本的异文化交流》,勉诚出版社,2008年2月近世东北亚国家的政治文化与朱子学,《日本学》第14辑,2008年4月

著作与教材--专著、主编、合著共三十余种,主要有:1.中国通史讲稿(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多次再版,累计二百余万册)2.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1984年3月增订本3.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1900-1990)(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6月4.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论文1981-1990;专著1900-199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5.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1991-200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6.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1989年9月修订本,1995年6月第二版7.中国古代史纲(上、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多次再版,累计数十万册)8.北京史(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9.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1995年10月增订本10.中国地震史资料·北京卷副主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11.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参加),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12.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简明中国古代史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已出至第三版,再版15次,累计20余万册)14.汉书精华注译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15.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16.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汉书全译(文白对照),全三册,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年1月 中华文明史 第二卷,主编,北大出版社 2012年4月 新史学家翦伯赞,北大出版社 2006年10月 翦伯赞诗集辑注,民族出版社 2008年4月 契约史买地券研究,中华书局 2008年8月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 北大出版社 2009年1月 张传玺说秦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 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共三册), 北大出版社 2014年5月论文--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有: 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2期2.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3期3.《资治通鉴》是怎样编写的 - 读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后,《光明日报·史学》1961年12月20日4.武定彝族地区的封建领主所有制及其破坏,《文史哲》1962年2期5.从土地契约形式的演变看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光明日报》1963年6月13日6.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7.翦伯赞同志革命的一生,《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8.理论·史料·文章 - 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治学精神,《人民日报》1979年2月22日9.应当正确地评价王绾,《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3期10.更名民曰黔首的历史考查,《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11.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6期12.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国有土地问题,(山大)《历史论丛》1981年2期13.释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14.秦代北京地区的郡、县、关,《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年7、8期15.就郭沫若评价秦始皇答问,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1期16.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2期17.此游胜读十年书,《江海学刊》1982年2期18.翦伯赞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一辑19.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文史》16辑20.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6期21.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秦汉史论丛》第二辑(1983年8月)22.少林武术与达摩并无关系.《光明日报》1984年2月22日,收入《中国武术论丛》第1辑23.从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环境变迁》1984年创刊号24.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2期25.潞西县遮放区户闷寨傣族社会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26.两汉大铁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27.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答《电大语文》、《四川电大》两编辑部问,《电大语文》1985年11、12合期,《四川电大》1985年6期28.西周封建论,《自修大学》1986年7期29.关于司马光《答范梦得》的内容、写作时间及版本问题,上海《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2期30.从新加坡妈祖庙谈到妈祖信仰源流,《东南亚学刊》试刊1989年6月31.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收入《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又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32.翦伯赞与侯外庐的兄弟友谊与学术分歧,《江汉论坛》1989年7期33.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收入《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3月34.中国古代契约资料概述,(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27期,1990年5月,收入《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35.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3期36.汉高祖刘邦新评,《刘邦研究》创刊号,1992年6月15日37.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韩)李锡炫译,收入朴元火高编《中国历史与文化》,高丽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38.论春秋至西汉中期的盐铁包商政策,(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64期1993年6月39.谈《汉书》,《文史知识》1994年5期40.秦汉史研究九十年评述,《秦汉史论丛》第6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1.云南彝族慕连土司史迹补正,《燕京学报》新1期,1995年8月燕京研究院编42.《百济国斯麻王买地券》释例,收入《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韩国学论文集》第4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1995年43.悬泉置、效谷县、鱼泽障的设与废,《国学研究》第3卷,1995年12月44.我总是走自己的路--翦伯赞与北大,收入《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45.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1998年3月出版46.奠定文景之治政策的宏文三篇(贾谊《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募民徙塞下疏》),收入《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13期47.翦伯赞,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48.翦伯赞冤案的形成和平反,《纵横》1998年8期,收入《纵横》精品丛书《谜案冤案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台湾《传记文学》1999年74卷3期全文转载,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社会与历史》2000年5月18日以德文发表49.商鞅的历史功绩与个人悲剧,收入(韩)庆北史学会编《庆北史学》第21辑《金烨博士停年纪念史学论丛》,1998年8月50.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收入《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51.秦始皇,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2.汉武帝,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3.张衡,收入《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4.海不扬波国运昌,《北京日报》·理论·文史,1999年7月7日出版55.谆谆教导,永记不忘--纪念吕振羽同志诞辰100周年,吉林大学《史学集刊》2000年1期56.两汉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文史》第50辑(2000年第1辑)57.应劭汉改邮为置说辨证,收入《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8月58.两汉铁犁影响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5月21日第3版59.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大一统疆域的奠定,(香港)珠海书院《珠海学报》第18期2002年10月60.谈新编中学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问题,天津《历史教学》2002年12月 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典范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创造与推行 北大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第12卷(《国学研究》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2003年12月 寻访翦伯赞先生在香港的踪迹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大史学》,第10期 2004年1月 中国古代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明网・史苑》创刊号,2004年4月9日,收入《祝贺朱绍侯先生八十年华诞史学新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关于香港新见《吐鲁番契券的一些问题》,北大《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6月 新见鸽子洞元代契约识读 北大《国学研究》第14卷,2004年12月 买地券文广例 北大《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6月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评价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价》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翦伯赞《秦汉史》评介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北京论坛发言, 《文史知识》,2007年1月、3月连载 商鞅变法与中央集权制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2007年3月,收入凤凰卫视 ——友谊凤凰丛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1月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报告,2007年4月10日(该院有报告提要) 立足祖国历史主流,研究北京历史文化 石家庄《燕赵文化》2007年2期(6月18日),《文史知识》,2007年8月1日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 翦伯赞 《历史哲学教规》 收入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说到汉民族形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学论坛(两岸三地参加),2007年11月;《江苏文史研究》2008年第3期,9月20日 买地券用名的历史考察 北大历史系《北大史学》,2007第12期 翦伯赞与新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2009年10月8日 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国学(秦统一2230年祭)2009年10月21日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文史知识,2009年12月 为创建新史学而奋斗的一生—— 翦伯赞新史学探索述论(上、下) 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2期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2010年3月18日第13期(总第250期)(文论摘登之十八,党内刊物,注意保存) 红色文化实业的开创者周宗琼(诞生百周年纪念)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出版史)14版,2010年10月27日(周宗琼1917年11月6日出生) 胡华与《中国历史概要》 百年潮,2011年第9 期(9月) 向侯仁之先生学习历史地理 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17日第9 版;收入《走进侯仁之 ——恭贺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我与大玉琮的一段情缘 中华文物报2012年5月9日第5版 清道光《冫口子渔村史碑》的发现、复制和碑名考释 日照日报2012年12月1日4版文教周刊 求真求实,尊师爱生 ——翦伯赞教授的治学处世之道 中国老教授协会主编《大师风范》(文科)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评论历史,要实事求是 —— 参访张传玺教授 国学新视野,2014年12月(冬季卷) 香港中国文化院,中华出版社总第十六期 海曲盐官两千年史事八议 (北大)国学研究第34卷,2014年12月

我眼中的韩国论文征集

畅游韩国——韩国简介韩国,大韩民国(朝:대한민국/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南韩(한국),是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端的国家,首都位于首尔。韩国三面环海,西南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朝鲜东海(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朝鲜战争后,韩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目前是世界经济第十大政治体系,是经合组织(OECD)和20国集团(G20)成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亚峰会的创建国之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中央情报局都将韩国列为发达国家。1948年5月10日,韩国单独举行分裂朝鲜的选举。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朝鲜半岛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长1,100公里。韩国的总面积为99,000平方公里。韩国的领海与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汇。朝鲜半岛北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东部濒临东海,与邻国日本隔海相望。除与大陆相连的半岛之外,韩国还拥有3,200个大小岛屿。韩国首都:汉城现称首尔(Seoul,即“汉城”),人口1050万(2007年)。2003年12月,韩国国会通过《新行政首都特别法》,决定将行政首都从首尔(即“汉城”)迁往中部地区。2004年8月,韩国政府最终确定并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于韩中部地区的燕歧—公州将成为新的行政首都。韩国政府定于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动工建设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别形成拥有30万和50万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韩国主要国家行政机关将迁往新行政首都。 2004年10月,韩国宪法法院裁决,韩国国会2003年12月通过的《新行政首都特别法》违反宪法。韩国政府制订的将行政首都从首尔(即“汉城”)迁往中部地区的计划将因此被迫停止执行。2005年1月,原汉城市(即现在的“首尔市”)市长李明博在汉城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把“汉城”的中文翻译名称改为“首尔”。首尔历史悠久,古时因位于汉江之北,得名“汉阳”。14世纪末朝鲜王朝定都汉阳后,改名为“汉城”。近代韩国受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汉城改称“京城”。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更名为韩语固有词,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seoul是韩语中首都名称的译音。 大韩民国国旗(朝鲜语:태극기,汉字:太极旗),又名太极旗,白色底,中间是红色和蓝色的阴阳符号,加上八卦中的四卦。比例:2:3。今日的旗是1882年设计的,1883年1月27日成为正式国旗。  据韩国官方解释,太极图中的红色代表阳,蓝色代表阴,阴阳合一代表宇宙的平衡与和谐。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建设与破坏,男与女,主动与被动,热与冷,正与负等,作为宇宙中两种伟大的力量,通过相互对立而达到和谐与平衡。以太极为中心,四角的卦分别象征阴阳互相调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离卦为太阳和火,各个卦还象征着正义、富饶、生命力和智慧。据韩国的解释,国旗底色为白色,象征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而整个国旗则代表韩国人民永远与宇宙协调发展的理想。中国的《周易》和道教在韩国颇有影响。 自1883年(朝鲜王朝后期)开始,韩国就开始使用太极旗。大韩民国建国后继续延用。1949年,韩国文 韩国国旗制图标准教部正式确定韩国国旗现在的样式:旗中央是太极图案,四周配以八卦图形。据韩国官方解释,太极图中的红色代表阳,蓝色代表阴,阴阳合一代表宇宙的平衡与和谐。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建设与破坏,男与女,主动与被动,热与冷,正与负等,作为宇宙中两种伟大 的力量,通过相互对立而达到和谐与平衡。  以太极为中心,四角的卦分别象征阴阳互相调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离卦为太阳和火,各个卦还象征着正义、富饶、生命力和智慧。据韩国的解释,国旗底色为白色,象征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而整个国旗则代表韩国人民永远与宇宙协调发展的理想。  韩国国旗的太极和八卦思想来自中国的《周易》。和谐、对称、平衡、循环、稳定等原理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朝鲜半岛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韩国国旗正是这种影响的反映。 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基本上属单一民族,韩国称之为韩族。韩国有3万余名华侨,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少数民族。全国为单一民族,通用韩国语。宗教称为“多宗教之邦”,其中佛教87%;基督教78%;天主教89%;圆佛教24%。还有大宗教、天理教、伊斯兰教、国际道德协会、太极教、性德教等。 韩国总人口3万(2007年),主要为高丽人,占全国民族总人口的99%,是一个民族比较单一的国家。通用韩语,民族服饰为“韩服〔Hanbok〕”。韩国人的行为准则强调忠诚、自律和爱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与效率、竞争、民主等现代理念交融,成为韩国实现经济起步和迈向未来的重要精神资源。在韩国人心中,本国产品质量是世界一流的而且最适合本国人使用。因此,韩国人日常使用的物品从手机、电视机到汽车等大都是本国的产品。正是民众的这种爱国精神,不断支持着韩国民族企业从一个高峰迈向另一个高峰。

(1)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2)选题适当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3)选题要新意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分太少,字太多。楼上回答会被虾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