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民族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发布时间:

民族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本刊主要刊发民族问题研究类成果,欢迎与本刊所设栏目相对应的具有学术性、原创性、前  沿性、创新性,具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论文,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成果。  按照学术期刊的规范化要求,来稿须附有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3个关键词;说明性  的注释请以脚注形式放在页下;参考文献请按规范格式置于文尾;具体可参照本刊最新编发的论  文。来稿还需提供姓名、作者简介、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件等,以便联系。  本刊主要接收电子文稿,实行以学术价值为依据、符合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  稿制度。在投稿三个月后未接到刊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所有稿件恕不退还。  本刊实行优稿优酬。稿件一经发表,即寄赠稿费和当期样刊。为适应期刊数字化的需  要,本刊已被收入多个数据库,其著作权使用费随稿费一并发放。不愿意收入的作者,请在来  稿中注明。  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不愿意删改的作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本刊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即将该作者列入  本刊谨慎用稿人员名单。  本刊为季刊,每季末月中旬出版。来稿请直接发至本刊电子信箱勿寄个人转递,以免辗转贻误。

民族文学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你要先说写谁啊

意见一致

你这样说范围太大啦,具体点,总得有点条件吧吧

梅雨之夕,今夕何夕 ——浅析施蛰存《梅雨之夕》 曹文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施蛰存的艺术感觉。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有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感觉、特殊的感觉、精微的感觉。而这些,施蛰存都有。一个女人的手指头被小刀割破了,流出血来。在普通人看来,这也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流血,可在施蛰存的笔下却是这样的:“在那白皙,细腻,而又光洁的皮肤上,这样娇艳而美丽地流出了一缕朱红的血。创口是在左手的食指上,这嫣红的血缕沿着食指徐徐地淌下来,流成了一条半寸余长的红线,然后越过了指甲,如像一粒透明的红宝石,又像疾飞而逝的夏夜之流星,在不很明亮的灯光中闪过,直沉下去,滴到给桌面底影子所隐蔽着的地板上去了。”这种感觉具有明显的怪异性、非常性、奇特性和超常的深刻性。 曹先生曾在他的《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本人在《思维论》一书中故意说了一句有点耸人听闻的话:‘当我们听到一个作家评论另一个作家说‘此人感觉很好’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是中国文学划时代的进步呢?’” 读了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我不禁要说:“施蛰存,此人感觉很好!” 《梅雨之夕》的情节很简单:“我”在一个梅雨季节的傍晚下班回家,路上突遇大雨,一位姑娘因为没有雨具在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躲雨,带着雨伞的“我”也退到了屋檐下。在雨没有停和没有人力车的情况下“我”决定送姑娘一送。在“我”没有觉察的情况下雨停了,姑娘提出不要“我”送了。“我”回到家,向妻子撒了谎。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作者却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通篇文章只有几处简单的对话,多的是“我”的心理独白,自问自答式的独白不时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小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用人物的心理变化来结构小说。小说从“梅雨”起笔,“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所嫌厌的是在雨中疾驰的摩托车的轮,它会得溅起泥水猛力地洒上我的衣裤,甚至会连嘴里也拜受了美味”,作者的语言说不上简练,说的事很生活,但语言却不够生活,可以说有些烦琐。但非这样不能表现“我”对雨天的感觉,非如此读者也不会与“我”产生共鸣,而且一个“洒”字、一个“拜受”更让读者体会到了感觉的真实性。由于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而作者又要抓住读者的感觉,所以作者能做的就是不厌其详地将“我”的真实感受如实地记录下来,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在不止不觉中产生了移情作用,把自己当作了小说中的“我”,“这分明写的就是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我的想法”,读者在不断强化个我意识的状态下对自己的主人公身份深信不疑,小说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更使读者在个我存在感觉中不能自拔。作者“我”的存在意识愈明显,读者的个我存在意识也愈明显,到最后读者的意识中便没了作者“我”的存在,有的只是个我存在。 我刚才说“施蛰存,此人感觉很好”,实在是我很同意作者笔下“我”的感觉,我甚至认为那就是作者自己的感觉,同样也是我的感觉。“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我完全同意。作者喜欢雨点打在伞上的感觉,我喜欢雨天撑伞的感觉,因为这个时候你分明意识到你个我生命的存在,伞外的世界有风有雨,甚至有无尽的黑暗,伞为你遮风蔽雨,把你与黑暗阻隔开来,伞下的世界是温暖的。伞守护了你,你守护了你的心,你分明感觉到你已经离不开伞,伞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你拥有个我存在的唯一凭证。没有了伞,你将与风雨一体,被黑暗吞噬。“在近来的连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撑着伞上公司去,下午撑着伞回家,每天都是如此。”在这样的雨天,伞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能不能对伞做出象征性的解释,“伞”是什么,什么是“伞”?我们能不能就“伞”的角色做出象征性的说明,人的生活能离开“伞”吗,没有“伞”我们能自处吗? 故事的开始是“昨天下午”,“我”六点下班回家,路上突遇大雨。看着行人的纷纷乱窜逃避,“我”的心理活动开始了:“他们在着急什么呢?他们也一定知道这降下来的是雨,对于他们没有生命上的危险,但何以要这样急迫地躲避呢?我觉得至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纷乱。”作者在这里不仅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而且“我”把注意力投向了行人的心理,“我”关注的分明是人性的东西,“生存尴尬的集体无意识”。“何必这样的奔逃呢,前路也是在下着雨,张开我的伞来的时候,我这样漫想着。”“我”的心理活动在继续,而且关心的是很生活同时很有深意的问题,“我不懂他们这些雨具是为了怎样的天气而买的”,“我”诧异行人带有雨具却奔逃避雨,“我”关心的似乎是人们的生存状态,“我”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作者就是在这样平淡不经意的叙述中表达了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带着雨具却乱窜避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举动?是媚俗。什么是媚俗?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媚俗就是“认为大便是不道德的”。人已经被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束缚,人已经学会了屈从庸俗的流行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观念,为什么光着脸是雅的,光着屁股就不雅呢?带着雨具而要避雨,这便是媚俗。媚俗的人需要拯救,身体被困雨中,灵魂失去了自我。“我”撑着伞走在雨中,适意而逍遥,但逍遥对媚俗不起作用。 “我”走到文监师路附近,一辆电车出现了,“我”的无休止的自问自答又开始了,而故事的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从电车上下来了一个姑娘,“我”的心理起了剧烈的变化,似乎失去了平衡而不再适意。有伞的“我”居然在那位姑娘避到木器店的屋檐下后也退到了屋檐下,对于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动“我”自己也很困惑,“但我何以不穿过去,走上归家的路呢!为了对于这个少女有什么依恋么?并不,绝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我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在她的旁边了”。“我”的潜意识里绝对有对于那位姑娘依恋的意识,在这里,把“我”的举动理解为媚俗显然是不明智的。作为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我”的这番举动似乎并非难以理解,女性读者对“我”的表现可能存在疑问,但对于男性读者来说,“我”的举动具有一般性。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如果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感觉,他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和这个女子在一起,他会把这一切看得很重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或者说这个男子向往和这名女子在一起的感觉。这种感觉的美好作者施蛰存一定有过切身的体验,不然他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凭虚构是虚构不出来这样有生命力的文字。应该说这就是文学的境界,作者把他的那份感觉很好地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产生了共鸣,实现了心灵的对话。 “我”站在屋檐下看着仍遭受雨水袭扰的姑娘,竟产生了“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的把伞当作盾牌”,为这位姑娘挡住“袭来的雨丝的箭”的想法,这真是个很青年的想法。“英雄救美”的心理不是某个民族所独有的传统,是人类共同的男性心理,这种共同的男性心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表达,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鲜活的血液。望着身上间歇地被淋的姑娘,“我”又有了想法,“肩臂上受些雨水,让衣裳贴着了肉倒不打紧吗?我曾偶尔这样想”。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笔下“我”的感觉的细微,衣裳贴着了肉是什么感觉,这样的感觉太有情境性了。 “我”有伞呆在屋檐下不走,姑娘会不会有什么想法呢?“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你有着伞,并且穿着皮鞋,等什么人么?……不是没怀着好意么?”“我”的感觉是这样的敏锐,同时又是这样的真实,很人性的思考。“我”想到了送她一送,但“我”犹豫迟疑,仿佛《红与黑》中接到玛特尔邀请信的于连。“我”脸红了,“用羞涩来对付一个少女的注目”,随即“我”的男子的尊严觉醒了,“我要求报复”,请注意“报复”这个词,“报复”很恰当地表达了“我”此刻的心情。于连无意中碰到了德·瑞那夫人的手,德·瑞那夫人很快地把手缩了回去,德· 瑞那夫人这样做是出于一个贵夫人的修养而绝不是对于连的轻视,但于连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随即产生了一种报复的心理,一种要征服德·瑞那夫人的心理。而此时的“我”,在报复心理的指引下,产生了“至少是要求着克服她的心在我身里急突地催促着”的征服意识。 于是,“我”迈出了第二步,移近了这个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荫蔽她。“我”向姑娘发出了邀请,“让我来送一送吧”。“我”在焦急不安地等待着姑娘的答复,“我”的内心活动再一次道出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注:“上海是个坏地方,人与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思想交际着!”在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那么淳朴和谐了。美国诗人威廉斯有一首颇有名气的诗《便条》,梅子“那么甜又那么凉”,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梅子,一面是和谐美好,另一面却是冷冰冰的。 姑娘答应了与“我”同行,而“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事情会得展开到这个现状吗?”幸福没有来临的时候一直在焦急地等待,一旦幸福真的来了自己却迟疑了,没有了伸开双臂拥抱幸福的勇气。“她是谁”,“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人在幸福来临的时候往往容易迷失了自我,我是谁?人在这种情况下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对自己个我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她是谁”的内在形式是“我是谁”。“我”的处境颇有点像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托马斯,托马斯陷入了对特蕾莎和萨宾娜这两个女人的感觉纠缠之中,托马斯理不清与她们之间的感觉,无法感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感觉找不到回家的路。一个妻子,一个情人,一个是爱情,一个是性,妻子与情人是分离的,爱情与性是分离的,身体与灵魂是分离的,托马斯陷入了感觉困惑。这是灵与肉的冲突,这不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翼文学”的特有现象,海派文学表现的不单单是肉的感觉,更有心灵的声音。老子说:“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你使自己成了自己的地狱,身体是人在世痛苦的根源,肉身的沉重源于自己身体与影子的不重合。“我”与姑娘这样走着,外人怎么看呢?人是社会人,人要受世俗观念的规范,人的社会角色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检验,都市中的男男女女不可能摆脱社会价值对人生意义的侵袭。作者施蛰存未必有此意,读者何妨做此想呢?西方解释学认为,读者的阅读可以是创造性的背离。 “我”的感觉不可谓不丰富,“我”对姑娘有了新的发现,姑娘像“我”初恋的少女。这不是认识,认识是理性思维,如果我们说认识某个人,那应该是说对他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在“我”内心认同偏向的趋引下,“我”认定姑娘就是“我”的初恋少女。为了证实我的看法,“我”小心求证,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由此展开。 为了能和姑娘尽量多待一会,“我”开始担心她要到了。“我”陷入了对她的身份的不确定而带来的不安之中,“我”后悔送她一送了。在对姑娘姓“刘”的思考中,“这些思想的独白,并不占有了我多少时候”。而“我”的思想独白却占有了文本的很大篇幅。 雨停了,姑娘提出要一个人走,“我”无望了,在希望中绝望,在绝望中希望,“我怨怼着不情的天气,何以不再下半小时雨呢,是的,只要再半小时就够了”。这样的想法是何等的自然,何等的真实,可惜天气终究没能起移情作用,不然她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再下半小时雨。可半小时之后呢,“我”又该抱怨为什么不再多半小时雨了。“我”回到家,思绪仍无法从那位姑娘身上收回,以致把妻的声音听成了了少女的声音。心中的美好破灭了,“我”出游一遭,终究又回到现实中来了。 《梅雨之夕》,上海一个雨天的傍晚发生的一个平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故事主人公的丰富心理活动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的这份感觉是美好的,男子心中渴望的美好,我们姑且说《梅雨之夕》是一次浪漫唯美的心灵之旅吧。 法国作家司汤达称自己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员”,《梅雨之夕》的作者施蛰存是心理分析师,他通过“梅雨之夕”这样一个场景对人物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心理刻画,用人物思想独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些很人性的东西。叙事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自然是“我”的视角,从“我”的感觉入手,通过“我”的心理变化结构小说,情节是淡淡的,感觉是熟悉的。文本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框架,洋化的色彩很浓,新感觉派作家都有意模仿西方现代派文学,施蛰存说他自己“不过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的心理小说而已”,我个人认为施蛰存的文章风格与司汤达的风格颇有点相似的地方。《梅雨之夕》画面感很强,可以拍几组很意象化的镜头,但仅仅是片段而已,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要借助旁白的形式加以表达,这多少让人想到了电视剧《围城》,不同的是那里面的旁白多是作者幽默的议论。 陈思和先生在谈到海派文学的时指出海派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传统是灿烂与糜烂同在,一个传统是对上海现象的批判。施蛰存是温和的,他的文字是温和的,文字的情感是温和的,文字的海派特征是淡淡的。他的文章风格与海派文学的总体特征的重合不很明显,但他的个人风格即是海派文学的一个标志。我们看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那是很上海的人物,代表的是一种上海文化性格,从她们身上我们很容易找到上海的灿烂与糜烂同在,也隐约读出作者对上海现象的批判。但我们看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这种传统的感觉是很微妙的,这似乎与作者的个人兴趣有关,他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人的心理,大上海中男男女女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分析中海派文学的传统间或一现。物欲的表达、肉身的感觉固然可以带来感官的刺激,心理的渴求、灵的律动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了人性的解放我们创造了文明,而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对人性造成压抑,我们在规范社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心灵上了无形的枷锁,我们的身心为我们所制定的形式所累,我们的心灵在寻找一条回家的路。《梅雨之夕》,一个雨天的下午,一次浪漫的艳遇,一场感觉的旅行,一声心灵的问候,一纸人性的问卷,一种很唯美的感觉。PS: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其实很早以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写一些了。许多人喜欢那种浪漫唯美的感觉,淡雅婉转的心画。这自然是他的迷人之处,但我觉得这篇文章更美的在于那种人到中年的人生况味,可能有点老调横秋了——什么都要扯上人生。不过还是要说一说。文章透过这一件小事,一刹那感觉的细腻描画,讲述的是无何有之人生。我们像一个背着壳的蜗牛,沿着固定的轨道爬行。偶尔偏离轨道,就像是小说中的“我”,在一个梅雨之夕,寻着一个美的对象,不由的走出了单调寻常的生活,徜徉在自我的世界中,然后又走入寻常生活,继续自己的人生路。很寻常却充溢着诗意,就像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钟,我之发现海棠花未眠”。没有刻意的追求,脚踏实地平凡生活和一颗敏感的心就能创造最美的诗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夕何夕,梅雨黄时雨!

民族研究期刊点评稿

双核,北核,南核

不是的,民族研究不是c刊。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民族研究》杂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关于C刊:中文版的SSCI,即CSSCI,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核”。有些地方会将其简称为“C刊”,注意不是“C类期刊”。一来对中文的识别和支持不太好,二来也不利于中国的学术独立性,所以社科界的大佬南京大学就弄了一个中文版的SSCI,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CSSCI。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核心刊物查询网站: 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htm 到这可以找到中国所有核心刊物~~ 在给你点::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通常将某刊物说成是国家级的,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 所谓“国家级”期刊,一般即指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的会刊; 所谓“省级”期刊,一般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与本科院校的学报; 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也可视为国家级。 国家级刊物和重点刊物名称目录 (此刊物级别目录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起) 国家级学术刊物 1、《哲学研究》 4、《管理世界》 7、《政治学研究》 10、《教育研究》 13、《中国语文》 16、《中国图书馆学报》 19、《历史研究》 22、《新闻与传播研究》 25、《高校理论战线》 28、《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经济研究》 5、《经济管理》 8、《社会学研究》 11、《心理学报》 14、《外国文学评论》 17、《音乐研究》 20、《中国史研究》 23、《中国社会科学》 26、《光明日报》 29、《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英文版 3、《财贸经济》 6、《法学研究》 9、《民族研究》 12、《文学评论》 15、《外语教学与研究》 18、《美术》 21、《世界历史》 24、《求是》 27、《人民日报》 30、《体育科学》 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刊物目录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重 点 刊 物 出 版 单 位 1、哲学 1、哲学 1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3 《哲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4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5 《科学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6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7 《宗教学研究》 社科院宗教所 2、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1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2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3 《经济法制》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4 《中国劳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5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6 《统计研究》 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 7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8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9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10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11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与财政部主办 12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学会 13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与国家税务总局主办 应用经济学 1 《国际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2 《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3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出版社 4 《数量经济与计量经济》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5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6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国价格学会 7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科院 8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9 《国有资产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10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1 《企业管理》 国家经贸委 12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 13 《市场营销导刊》 中国市场学会与国家经贸委主办 3、法学 法学 1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 2 《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会 3 《中外法学》 北京大学中外法杂志 4 《比较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 政治学 1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上海社科院 2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3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中共中央党校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共中央编译局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5 《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6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 社会学 1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年杂志社 2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科院 3 《妇女研究论丛》 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 4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华书局 6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7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国际共运史学会 民族学 1 《东欧中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2 《世界民族》 世界民族所 3 《日本学刊》 中国社科院 4、教育学 教育学 1 《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部 中国教育学会 2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教育部 3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4 《课程 教材 教法》 教育部 5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6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理工大学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7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部 华中师范大学 8 《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部 9 《人民教育》(2000字以上) 教育部 1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教育部 11 《思想教育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所 12 《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13 《教学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 1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2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部 3 《心理学探新》 中国心理学会 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1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古汉语研究》 湖南大学 3 《古文字研究》 中华书局 4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5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6 《语言文字应用》 国家语委 7 《中华文史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0 《文学评论丛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1 《读书》 三联书店 12 《语文建设》 文字改革委员会 13 《辞书研究》 上海辞书出版社 14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所 15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字理论研究会 16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7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8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中国典籍与文化》 国家教育部 2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作家出版社 外国语言文学 1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3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5 《中国翻译》 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6 《中国俄语教学》 中国俄罗斯研究学会 7 《日语学习与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8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语学院 9 《外语研究》 解放军外语学院 10 《中国英语教学》 中国英语研究会 11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12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 1 《新闻战线》 人民日报 2 《中国记者》 新华社 3 《现代广告》 中国广告协会 4 《国际广告》 中国对外经贸企业协会 5 《中国广告》 《中国广告》杂志社 6 《编辑学刊》 学林出版社 7 《中国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署 8 《中国图书评论》 中宣部出版局 9 《大学出版》 教育部 10 《图书发行研究》 中国发行协会 11 《编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12 《出版发行研究》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 艺术学 1 《音乐创作》 中国音乐家协会 2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音乐学院 3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学院 4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5 《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 6 《舞蹈》 《舞蹈》杂志社 7 《艺术教育》 文化部 8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9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编辑部 10 《中国美术教育》 教育部 南京师大 11 《装饰》 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中国装饰杂志社 12 《中国油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13 《水彩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 14 《中国版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15 《国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 16 《连环画报》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17 《雕塑》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 18 《艺术与设计》 出版总署 19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20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21 《中国音乐教育》 教育部 6、历史学 历史学 1 《史学理论研究》 历史所 2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科院 4 《考古》 中国社科院 5 《军事历史》 军事科学院 6 《民国档案》 中国第二档案馆 7 《抗日战争研究》 近代史研究所 8 《中国地方志》 北京 中国地方志办 9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 10 《当代中国史研究》 国史学会 11 《欧洲》 中国社科院 12 《当代亚太》 中国社科院 13 《美国研究》 中国社科院 14 《考古学报》 考古杂志社 15 《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档案馆 16 《台湾研究》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17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 18 《南亚研究》 中国社科院 19 《西亚非洲 》 中国社科院 20 《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 7、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2 《管理现代化》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公共管理 3 《中国行政管理》 人事部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 5 《图书情报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6 《国家图书馆馆刊》 中国国家图书馆 7 《图书馆杂志》 上海图书馆 8 《情报学报》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刊 9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中国人民大学 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1 《中国信息导报》 国家科技部信息司、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12 《情报科学》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 8博物馆学 图书情报文献学 1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学会 9、综合类 1 《文献》 国家图书馆 2 《文物》 国家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 3 《文史》 中华书局 4 《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论点摘编 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全文转载 6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民族研究期刊点评

不是的,民族研究不是c刊。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民族研究》杂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关于C刊:中文版的SSCI,即CSSCI,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核”。有些地方会将其简称为“C刊”,注意不是“C类期刊”。一来对中文的识别和支持不太好,二来也不利于中国的学术独立性,所以社科界的大佬南京大学就弄了一个中文版的SSCI,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CSSCI。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圣经>

双核,北核,南核

贵州民族研究,仍然是核心,位于2011版列表C95 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NO9位置复合影响因子:416 综合影响因子:218 主办: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贵州省贵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2-6959CN: 52-1001/C邮发代号: 66-3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贵州民族研究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民族文学研究期刊点评稿

《民族文学》是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月刊,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公司主办。自1981年创刊以来,共发表5000余万字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作品。我国少数民族作家已近万人。《民族文学》30年的辛勤耕耘,对推动我国多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1月12日,《民族文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

《人民文学》,《译林》,《小说月报》

《人民文学》、《译林》、《小说月报》等

文学类核心期刊如下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 3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5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现代文学馆 7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8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9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10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11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2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 13 文学自由谈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