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土地经济学论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

土地经济学论文读后感

土地财政与高房价没有必然联系房价是各种因素决定的,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不是单一的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造成的。例如,上海土地财政所占比重就相对较低,但是上海的房价依然很高,所以房价与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也要进行客观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转让土地,是必然之选。如果回归到计划经济时期的无偿行政划拨的使用方式,则可能会诱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益低等种种问题,更加不可取。尤其是面对着市场上数量众多的开发商,如果直接划拨,无偿供房地产商使用,那么,在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不会降低房价,而只会增加房地产商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房价稳定,不大起大落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表现,说明房地产市场很兴旺。这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房价过快地上涨,超出了老百姓的购买力,则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利。那么如何实现房价的相对平稳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各方利益调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主体,都是站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发表各自的见解。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在各自利益的角度发表看法,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不论是作为自然人、个人、居民,还是作为企业、单位、法人,都应该有一个社会责任,都不能一味地、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个人利益。这就要求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各方的共赢。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存在着比较高的风险地方政府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存在着比较高的风险。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波动的,具有阶段性,不可能持续地高速增长。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楼市新政,调整房地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认为尽管楼市新政可能会使地方财政的收入受到影响,但是各地政府仍然要积极配合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能够仅着眼于本地的当前利益。对于楼市新政可能对地方财政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应客观、全面的看待。我国目前各地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不同,有的依赖程度较大,有的则不然,对此不能一概而论。而且,我国当前各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主要被用于地方的经济投资上了,用于社会性的支出很少。因此,即使土地收入减少了,不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对地方政府的投资产生一定的抑制性作用。不过,很多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是一些对当地发展不甚必要的、或者是过高标准的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少做一些,反而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是西方最流行的的经济学科学教书和读物。60年来,《经济学》历经挑战和考验,但仍然无人能撼动其地位。萨缪尔森不仅开创性地为现人经济学设立了框架和标准,而且60年来孜孜不倦,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锤炼得近乎完美。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当我开始看到供求曲线这章时,脑中不再充斥各种斜率不同的线条以及一成不变的坐标图,我所想到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湖南江西个别停水停电的政府部门管制不严厉的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些现象都不难理解,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如此。 萨缪尔森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练,萨缪尔森-《经济学》已经不只是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学著作的经典—博大精深,与时俱进! 《经济学》 (美)保罗·萨缪尔森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版

写作思路及要点:首先根据整体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与判断,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感想。社会和家庭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合适的社会分工才能决定合理的社会法则。资源的稀缺,使得资源日益的缺乏和紧张,更好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于是具有稀缺性,社会不能分给每个人相同的东西和资源。而经济学就是来研究社会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的资源。而这样的资源调配不是一家一户能都办到的,它需要千家万户一起才能分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在面临取舍的时候,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想要一样东西只能用另一样东西去换取。做目标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目标与目标之间也要取舍平衡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社会的取舍在于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是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而平等是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所以政府对成功人士的支持更多。使得创造的财富或是资源不能平等地分在社会的每个人身上。只有意识到取舍的平衡性,才能做到合理分配蛋糕。行动的成本比起制定目标的时候显得模糊。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成本。为了在餐厅做兼职而放弃了上课,但在这其中的成本是上课所得到的知识和上课成本学费,而在餐厅吃饭的费用会比这两样高,所拿到的报酬会比这两样贵吗?只有贵了的地方才是成本。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叫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所以,只有思考最合适的利益回报,再做决定。

土地经济学论文读后感四百字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有感 近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 这本经济学经典之作令我感悟颇深, 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课知识, 而且让我对经济学这门学 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 学教授,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其所著《经济学原理》在西方 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阐述的经 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 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 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 由于初次阅读经济著作和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有限, 我对书中的观点理解的并不透彻。 但 还是能大概的了解《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它以均衡价格为核心,分为消费论、 生产论、 交换论和分配论四大部分,包括绪论在内又可分为七篇,读完每一篇我都会有所感悟。 序言。在我阅读的这一版序言中,他阐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论述了边际 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部均衡理论的正确性。 导言篇。在该篇中,马歇尔进一步论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 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强调心理因素对经济生活的作用。 基本概念篇。这篇主要对财富、生产、消费、劳动等后面各篇所涉及的一些经济学基本 概念进行了探讨。 论需求及其满足篇。 本篇马歇尔主要阐述了其的消费理论, 在本篇第一章他就论述了本 书的主脉络,即消费—生产—交换—分配。他的消费理论以研究欲望作为出发点,指出需求 是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时可以用效用来衡量的。他还阐述了效用递减率、边际效用、市 场需求率、 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等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构建了微观经济学消费 论的基础。 生产要素篇。马歇尔在这篇里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他把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资 本和组织四类,并详细论述了它们的供给变动规律。在对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论述中,他提 出了报酬递减倾向规律。 通过对当时教育体制的分析, 他认为 “国家将教育当做是一种投资, 使大多数人拥有比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也会很有利。……能提高英国的生产力。” 他主要通过心理因素来分析财富,认为“储蓄的动机是家庭情感”利息是延缓满足的报酬。 同时也分析了利率与财富增长的关系。 在对工业组织的分析中, 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 部经济的概念,认为有效的组织能提高效率。在本篇的结尾,他还讨论了报酬递增倾向与报 酬递减倾向的相互关系。 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篇。在本篇中马歇尔阐述了其的交换理论,也即价值论— 均衡价格论。本篇是这本书的核心部分,也是马歇尔理论的精髓。他把传统经济学的供给决 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 决定需求一方的力量是某一商品的边际效用, 决定供给一方的力量是生产某一商品的边际生 产费用。供求均衡形成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并且这种均衡是稳定的。他进而引进了时间因 素,区分了暂时、短期、长期三种情况,认为时间长短不同,需求和供给方面对决定均衡价 格的影响是不同的。最后还研究了垄断理论。 国民收入篇。这篇主要论述的是分配理论。马歇尔以其在第四篇中论述的土地、劳动、 资本、组织(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为基础,运用均衡价格理论来依次研究各个生产 要素,把分配问题转为生产要素的各自的均衡价格问题。他将工资看作是劳动的均衡价格, 利息是利用资本的均衡价格, 利润是企业家组织能力的均衡价格, 地租是利用土地的均衡价 格。在本篇的最后,他还探讨了进步对价值总的影响及和生活标准的关系。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的学术名著, 《经济学原理》虽然博大精深, 但却有非常完整的理论架构,分析层次分明。在序言中,马歇尔就认为“本书仍然是一本经 济学的入门书; 虽然不是在所有方面, 但也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研究类似于研究经济学的基础 著作。 ”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被它的清晰结构感染之外,还被它的内容所吸,从中受益匪浅。 《经济学原理》无愧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虽然出版于 100 多年前,但书中的 均衡价格理论以及关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分析, 至今仍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分 析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该书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影响也很大, 之后流行在英美等国的现代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的基本观点,都是师承马歇尔的经济理论的,即便是 发动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凯恩斯理论,也仍然接受了它的不少东西。 《经济学原理》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折衷主义。在这本书里,马歇尔用折衷主义的方法 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对象上, 他主张经济学同社会学合流, 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这显然是一次折衷。在方法论中,他既采用推导模型的抽象法,又采纳历史主张的描叙 法,他认为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互相排斥,因此也是折衷的方法。该书的核心“均 衡价格理论” 其实也是传统经济学如生产费用论强调供给因素和边际学派的效用价值论侧重 需求的一种折衷。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 第一, 以心里分析为基础。 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 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 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的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 第二, 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 为,“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 大”。因此,在《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 强调“局部均衡”分析。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观念来说明经济 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 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各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第四,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 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条件一般多是不 变的。 通过阅读,我们也不难发现:受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其理论具有局限性。 马歇尔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始终没能摆脱其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在经济学研究对象 上,他没能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他认为,揭露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不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其次,其的核心“均衡价格理论”虽然使用价值 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价值实际上是价格,从而掩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第三,在分 配论中的工资里,他认为工资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掩盖了工资的本质。在利润 中,他极力宣扬资本家在生产中的作用,掩盖了利润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本质。他把 地租看成是受土地的需求影响而由其的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和利息是资本的需求和供给相均 衡的价格也都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国。最近 20 年来,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而且可以预 期这种变革将继续沿着更加开放、更加有序的市场经济道路前进。然而,这种变革需要适当 的经济理论来提供某种指导, 中国发展需要经济理论的创新。 在创新过程中无疑要借鉴西方 经济学,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不错的选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关于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结论-------- 关于个人作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 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原理一), 任何一种行动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 的机会 来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原理三),以及 人们根 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原理四)。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场通常是 协调人 们之间贸易的一种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种市场失灵,或者如果市场结果 不平 等,那么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场结果(原理七)。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的源泉(原理八),货币增 长是通 货膨胀的最终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 替关系 (原理十)。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1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刘倩 国民经济学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 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 1 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 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 6 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 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 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 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 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希望能在 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 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 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 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 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 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 1905 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 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 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 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 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 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 ,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 1890 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 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 。他 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 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 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 、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 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 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 8 次之多。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 一个研 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 6 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 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 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 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 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 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 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 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 与市场之间的影响。 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 成本的变化对价格 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 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 的论证和引申。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2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马歇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 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 但更多 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 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 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着那个本源问题。书中是这么讲的: “经济学是研 究人的行为学问,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 即人为什么会进行这样那 样的选择和活动” ,马歇尔得到的结论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最坚定的动机还是获得工 资和货币。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资及货币来衡量的,比如说情感因素,经 济学并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经济学却可以用来衡量情感所带爱的苦乐得失。因此,我们可以 说经济学主要研究各种人类活动的动力或阻力。 这是经济学的起点。 也是关于经济学本源问 题的回答。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 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 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 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 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 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 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 需要从头开始, 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 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 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 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 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 在这里, 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 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 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 而是对我们所做的 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 单独写评论。 People face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 会。 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 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 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3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 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 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 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 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 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 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 1000 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 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 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 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 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 30 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 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 3 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 1/3,收益 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 2 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 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 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 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 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 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 PC 机操作 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 1000 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 学是不合算的了。 基于同样的原因, 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 Oracle 的总裁, 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 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 60~80 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 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 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剧的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 500 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 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 哪怕花 5 万块钱延长一天的 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 在 50 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 对于我来说, 块钱还不是一 50 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 50 块钱吧。到我快死的 时候,这 50 块钱也许连 1 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 1 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4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 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 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People respond to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市场通常是组织 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 场结果。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 币时,物价上升。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社会 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5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关于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原理一:People face 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结论--------关于个人作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原理一),任何一种行动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原理三),以及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原理四)。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贸易的一种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种市场失灵,或者如果市场结果不平等,那么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场结果(原理七)。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的源泉(原理八),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原理十)。《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刘倩 国民经济学 2006020234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马歇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着那个本源问题。书中是这么讲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学问,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即人为什么会进行这样那样的选择和活动”,马歇尔得到的结论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最坚定的动机还是获得工资和货币。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资及货币来衡量的,比如说情感因素,经济学并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经济学却可以用来衡量情感所带爱的苦乐得失。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学主要研究各种人类活动的动力或阻力。这是经济学的起点。也是关于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

B 答案解析: 政府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社会总供求,利用国家财力干预经济运行,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土地经济学论文读后感怎么写

读完这篇文章,就算不被作者那慷慨激昂的感情所感染,也被作者那大气但又不乏优美的文笔所陶醉。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一定十分悲愤,不然他的文笔不会这样大气,同时他也一定坚信终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祖国,不然他那优美的语句怎会饱含着对家乡的热情。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用了许多四字短语,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描写十分细致,写出了家乡景物的特点。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挚爱,对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总的说,这是篇不得不读的文章。

在《土地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伊利提出了土地经济学的各种问题,分析了土地特性,和大家讨论了土地的分类,与经济学的若干基本原理相结合,伊利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前瞻,然后又从市场、农地、林地和旷地方面着重讨论了土地的利用。接着,伊利以水的产权作为过渡,谈到了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并且对土地信用、价值与股价、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土地移垦与开发政策以及土地课税的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和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要与其他要素相结合才能进入生产过程。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在利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些人可能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的自然特性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就比如说在拥有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拥有世界最大室内滑雪场而本身身处沙漠之中的迪拜。疯狂的迪拜还做了些什么?他们填海造陆,棕榈人工岛之后是人工的世界岛,又在岛上建起奢华别墅,不可以说不蔚然壮观,土地的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已经不在话下。但那也只能是价值不菲的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遵循土地本身的特性。就算是迪拜,他们在开发人工岛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比如填海造陆必然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建防洪堤的时候还特意加上了生态工程,人工岛屿的建筑工程师甚至也要去和海里的小鱼打招呼。伊利用课税问题来结束对土地经济的基本原理所做的研究。改善税制的目的趋向于完成社会政策。

经济地理学文献读后感

“一带一路”是一个以极高频率出现在各种场合的热词。所谓“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在媒体的通俗报道中,还是在学术研究文章中,人们不断地与这个作为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新概念相遇。  但是,“一带一路”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带来什么变化?实施这一战略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准备、调整?其实人们的理解和关注点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是误解。  正是由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一书便有了很大的阅读价值,学者们对“一带一路”作了各有特色的学术解读。大多数人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关注的是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意义。但显然,一种经济和政治战略的实施,其意义和影响终会超出经济和政治本身。书中学者针对“一带一路”,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学术分析和探讨,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了历史、地理、军事、外交、法律、文化多样性、海洋开发、教育合作等诸多方面。  其中一些观点和论述颇为独特,在其他一些讨论“一带一路”的文章中未有所见,颇具启发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概念显然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不可分割。对于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经验的总结,在书中占了不小的篇幅。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们并未一味谈论过去的辉煌,而是对历史有着不少的反思。  比如,在谈及海上丝绸之路时,有作者谈到,中国人在历史上有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海洋观。过去的中国人,注重的是内地政治经济发达地区,而将海洋视为边缘,既不重视海洋给自己带来的潜在威胁,也不像西方那样,敏感于海洋的潜在利益。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展开的活动,经常重政治目的而轻经济效益。作者进而认为,历史上的“一带一路”,实际上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财富或者经验。因此,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们有创新的勇气。  就当下来说,“一带一路”更为现实的背景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霸权的存在,是世界上现实存在的“文明冲突”。虽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人们开始注意到正在出现的“去中心化”趋势带来的对美国霸权的解构,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将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并非是简单的对抗,而是强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和互通,这样一种目标和理念,用书中作者的总结,就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和谐与包容的准则,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基于这样的在理解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文化观,除了在对外合作中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共享和谐之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亦有积极的示范效应。这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的“民心相通”。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除了美好的愿景之外,现实中也还存在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此,书中作者也有着深刻的思考。例如,在涉及海洋发展问题上,就有作者指出,在我们国家,由于机制、体制问题,观测、机理与预测三方面联系松散,观测资料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共享程度低,关键观测仪器被国外封锁,科学与技术发展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体制亟待完善等,这些都已成为制约“透明海洋”实现的因素。实际上,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一带一路”,也存在于我国科研与经济发展的其他领域中,是一个普遍问题。  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提出后,自然面临着对其理解、诠释、研究和面向公众进行普及的需求。这些需要,对于这一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不可缺少而且非常迫切的。本书对这样的需求作出了回应。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还是研究者,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有着了解愿望的普通人,此书都值得一读。

开心极了

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新近出现的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指出,经济学长期忽视区位研究①,然而,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市场地域大小与商品的市场价格、地域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有关。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侯选地,特别是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 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经济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的一些非经济因子也在起作用。在这些因子作用下进行的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润最大,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地理惯性 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 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 市场规模也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在起作用。规模经济一般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社会学和管理学在对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对决策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来自于偶然 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影响经济区位活动的包括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市场(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其它市场条件)、区域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环境因素、可进入性)、交通。 自给性农业经营的存在是导致杜能模式与现实农业空间分布状况产生偏离的最大原因之一。 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 相互依存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状态的形成过程。探讨在直线市场条件下,存在两个竞争企业时,区位与市场地域的关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霍特林模式。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 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较合理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市场进入、市场拓展和生产发展是公司发展的基本策略。 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位于少数主要都市。被称为“全球性城市”或“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地理控制点。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支柱产业不等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 所谓创新是指对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发出新的原材料,引入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开拓出新的市场等等。 只有具备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高比较优势系数(区位熵)、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 对本区域没有条件发展的关联产业,应该寻求区际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配套问题。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有两个,一是市场机制,另一个是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是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由城镇所组成的线是区域空间结构中一种综合性的重要的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因而往往被称之为轴线。 区域空间结构有以下几种较典型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依托网络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就能够把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区位指向、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其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 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 扩散机制有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等级扩散和随机扩散四种表现形式。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虽然,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有一定的惯性,但是,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这就是地理学的空间距离衰减原理。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流通中心、服务与管理中心、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创新中心)、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 每个城市都与周围地区构成大小不等的地域单元。这些地域单元依据其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关系进行组合,并与各种网络结合在一起,就把区域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城市体系实际上就构成了区域的空间框架。 城市化是根源于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具体表现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域不断扩大。 由于在现实中城市用地往往因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等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可比性有限,所以,一般都采用人口指标来对城市化进行测度。 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总体上为一条S形曲线,大致分成3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终极阶段。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称为城市化的地域推进,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近域推进,另一个是广域推进。 农村工业化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开始趋于淡化,农村从自身这边努力主动地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使城乡之间在发展上关联互动。 技术创新的结果主要有,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制度是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如下: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我们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现代区域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区位条件只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之一,实质上是其它相关因素产生影响的综合反映,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不可能完全受制于区位条件。而且,区位条件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好的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来改善区位条件,使其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在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就出现了周期性变化或波动。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部门经济区的边界划分主要考虑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同时,还要根据该行业在资源利用、生产或经营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共同确定边界所在。 就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国民经济的发展分解在空间上主要就是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他提出了所谓的不发达模式,说明处于外围的国家在其殖民时代的初期就被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从而导致了它们立即陷入困境。在外围国家与资本主义的中心国家之间存在一条无限的宗主——卫星链,外围国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就通过这条链而流入到了中心国。可见,如果说卫星国地位是外围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那么,宗主——卫星联系的减弱就可以减轻结构性的不发达或更有可能使外围国家发展起来。因此,他主张唯一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外围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中摆脱出来,否则,继续留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避免地结果就是不发达。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干扰机会。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 区域合作包括了区域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共同市场、建立经济联合组织、协调资源开发、合理保护环境、协调经济发展政策、共同维护经济秩序、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对外采取一致的经济政策和行动以增强竞争力等等。从形式上看,区域合作主要有行业合作、区域全面合作。 行业合作包括了区域性的生产合作、商业合作、运输合作、物资合作、金融合作和综合的行业合作。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区域经济差异警戒线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新概念。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是引起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自主选择、互惠互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产业转移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 一般说来,一体化是指事物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各个分散的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经济全球化则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象。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一体化以贸易自由化为先导向金融国际化发展,进而向生产一体化推进。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 信息产业成为当代世界发展势头最迅猛的新产业,它的高速发展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一大批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工业本身国际化分工加深;其次,由于信息产业与生俱来的全球化特征,使各国在信息产品上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因而该领域能表现出充分的产业内部分工,从而推动了同一水平国际分工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信息化将导致企业中层管理的萎缩,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企业所属工厂之间的距离障碍,推动生产的全球化管理,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成长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产品出口、设立海外分销机构、建立海外装配生产企业、建立海外完整生产设施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在海外设置研究与开发机构、把海外子公司纳入总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等几个阶段。 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具体表现在:第一,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第三,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第四,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

《中国地理百科》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里面,我阅读了了一本叫《中国地理百科》中国的地理课外书。里面着重介绍了我国的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气候类型和我国的地形、地势。看了这本书后,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一张张笑呵呵、红扑扑的脸庞,翻开第二页介绍了我我56个民族的特色、风俗习惯,也讲述了56个民族在我国人口中占的比例,其中以汉族92%的比例占第1,其次就是壮族和满族。然后讲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语言,这让我感到了我国民族的特色多姿多彩。  然后又讲述了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文章中讲述了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四川、贵州以东的地区。这一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第二阶梯,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新疆。这一地区以山地为主。 第三阶梯,青藏高原。这一地区海拔很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 。中国的地形分布特点和人口、经济的分布特点很相似,第一阶梯是人口聚集区,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  然后有介绍了我国五种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高山气候:全年低温。  看了这本书后,大大增加了我的 地理知识。

经济学文献读后感

一,[原]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 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 “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 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 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说不能适用。判断假说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的标准有两个:1,替代理论的精确程度;2,更高精确度所带来的成本(个人认为第二条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总是竭尽所能找到最真实的)结论是只要假说合理,无论假设是否符合现实,我们都可以接受这个假说。 理论中的假设是十分重要的:1,它们是对理论的简洁描述或表述方式;2,它们有时促进了通过假说的含义而对假说所进行的间接假设;3,它们有时是明确说明理论可能正确的条件的一种简便方式。对于第一条可以这样理解,假说是可以看成由抽象模型和一系列规则所组成的。在我们判断可观测的现象与模型中的实体之间的一致性时,就用到假设(关键性假设)。它能够简洁的描述出模型,使我们可以判断模型适用性。(第二点不太明白,请老师指教) 总体来讲,经济学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提出假说(模型+规则),其中包括假设和含义。假设是模型的简洁性描述,当判断实际现象是否与模型相对应,是否能用此规则加以推测时,就可以看假设是否基本上满足事实情况。而判断一种假说是否有意义,是否正确而可以为大家所接受时,不是看假设现实吗,而是看这种假说的预测是否与现实情况相符合。 最后要强调,经济学是门科学,它的目的就是预测。 二,《经济学家与经济政策》 经济学家的有趣表现在他的职业:“经济学家通过解释其他人为什么贫穷而变得富有。”经济学家的有趣也表现在他的坦率:“我宁肯含含糊糊地对,也不愿严谨无误地错。”这句由凯恩斯说出的话让大家觉得很有意思。经济学家的有趣也表现在他的遮遮掩掩:“经济分析就像比基尼,其所暴露的都是重要的;但是其所掩盖的,却是致命的。”经济学家自然也难免给人留下乏味的印象,以致于使大家对于经济学家的不满延伸到经济政策专家身上:“经济政策专家没有律师的严密,不像神学家那样身体力行,但是比经济学家更能卖弄学问。”经济学家的乏味也被好事者狠狠攻击了一下,当然从故事中我们还找不出为什么经济学家乏味的原因。说是一个妇人被确诊患了绝症,医生说她只能活半年时间。这位妇人十分热爱生命,所以十分痛苦,医生于是建议她嫁给一个经济学家,妇人奇怪地问:难道经济学家可以治好我的病吗?医生说:不是的,但是你如果与经济学家结婚,就会觉得半年也是十分漫长的。于是,就有人说:“应当说,哥伦布是第一个经济学家。当他出发去寻找美洲大陆时,他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当他到达美洲大陆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但是,他的所有活动都是由政府无偿支持的。” 看来,国外的经济学家的处境似乎并没有中国的经济学家风光,经济学似乎也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但是国外的经济学家取得的成就似乎要比我们大。惟望中国的经济学家慎思之,明辨之。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有感 近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 这本经济学经典之作令我感悟颇深, 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课知识, 而且让我对经济学这门学 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 学教授,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其所著《经济学原理》在西方 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阐述的经 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 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 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 由于初次阅读经济著作和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有限, 我对书中的观点理解的并不透彻。 但 还是能大概的了解《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它以均衡价格为核心,分为消费论、 生产论、 交换论和分配论四大部分,包括绪论在内又可分为七篇,读完每一篇我都会有所感悟。 序言。在我阅读的这一版序言中,他阐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论述了边际 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部均衡理论的正确性。 导言篇。在该篇中,马歇尔进一步论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 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强调心理因素对经济生活的作用。 基本概念篇。这篇主要对财富、生产、消费、劳动等后面各篇所涉及的一些经济学基本 概念进行了探讨。 论需求及其满足篇。 本篇马歇尔主要阐述了其的消费理论, 在本篇第一章他就论述了本 书的主脉络,即消费—生产—交换—分配。他的消费理论以研究欲望作为出发点,指出需求 是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时可以用效用来衡量的。他还阐述了效用递减率、边际效用、市 场需求率、 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等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构建了微观经济学消费 论的基础。 生产要素篇。马歇尔在这篇里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他把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资 本和组织四类,并详细论述了它们的供给变动规律。在对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论述中,他提 出了报酬递减倾向规律。 通过对当时教育体制的分析, 他认为 “国家将教育当做是一种投资, 使大多数人拥有比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也会很有利。……能提高英国的生产力。” 他主要通过心理因素来分析财富,认为“储蓄的动机是家庭情感”利息是延缓满足的报酬。 同时也分析了利率与财富增长的关系。 在对工业组织的分析中, 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 部经济的概念,认为有效的组织能提高效率。在本篇的结尾,他还讨论了报酬递增倾向与报 酬递减倾向的相互关系。 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篇。在本篇中马歇尔阐述了其的交换理论,也即价值论— 均衡价格论。本篇是这本书的核心部分,也是马歇尔理论的精髓。他把传统经济学的供给决 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 决定需求一方的力量是某一商品的边际效用, 决定供给一方的力量是生产某一商品的边际生 产费用。供求均衡形成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并且这种均衡是稳定的。他进而引进了时间因 素,区分了暂时、短期、长期三种情况,认为时间长短不同,需求和供给方面对决定均衡价 格的影响是不同的。最后还研究了垄断理论。 国民收入篇。这篇主要论述的是分配理论。马歇尔以其在第四篇中论述的土地、劳动、 资本、组织(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为基础,运用均衡价格理论来依次研究各个生产 要素,把分配问题转为生产要素的各自的均衡价格问题。他将工资看作是劳动的均衡价格, 利息是利用资本的均衡价格, 利润是企业家组织能力的均衡价格, 地租是利用土地的均衡价 格。在本篇的最后,他还探讨了进步对价值总的影响及和生活标准的关系。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的学术名著, 《经济学原理》虽然博大精深, 但却有非常完整的理论架构,分析层次分明。在序言中,马歇尔就认为“本书仍然是一本经 济学的入门书; 虽然不是在所有方面, 但也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研究类似于研究经济学的基础 著作。 ”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被它的清晰结构感染之外,还被它的内容所吸,从中受益匪浅。 《经济学原理》无愧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虽然出版于 100 多年前,但书中的 均衡价格理论以及关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分析, 至今仍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分 析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该书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影响也很大, 之后流行在英美等国的现代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的基本观点,都是师承马歇尔的经济理论的,即便是 发动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凯恩斯理论,也仍然接受了它的不少东西。 《经济学原理》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折衷主义。在这本书里,马歇尔用折衷主义的方法 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对象上, 他主张经济学同社会学合流, 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这显然是一次折衷。在方法论中,他既采用推导模型的抽象法,又采纳历史主张的描叙 法,他认为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互相排斥,因此也是折衷的方法。该书的核心“均 衡价格理论” 其实也是传统经济学如生产费用论强调供给因素和边际学派的效用价值论侧重 需求的一种折衷。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 第一, 以心里分析为基础。 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 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 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的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 第二, 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 为,“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 大”。因此,在《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 强调“局部均衡”分析。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观念来说明经济 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 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各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第四,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 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条件一般多是不 变的。 通过阅读,我们也不难发现:受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其理论具有局限性。 马歇尔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始终没能摆脱其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在经济学研究对象 上,他没能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他认为,揭露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不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其次,其的核心“均衡价格理论”虽然使用价值 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价值实际上是价格,从而掩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第三,在分 配论中的工资里,他认为工资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掩盖了工资的本质。在利润 中,他极力宣扬资本家在生产中的作用,掩盖了利润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本质。他把 地租看成是受土地的需求影响而由其的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和利息是资本的需求和供给相均 衡的价格也都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国。最近 20 年来,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而且可以预 期这种变革将继续沿着更加开放、更加有序的市场经济道路前进。然而,这种变革需要适当 的经济理论来提供某种指导, 中国发展需要经济理论的创新。 在创新过程中无疑要借鉴西方 经济学,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不错的选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关于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结论-------- 关于个人作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 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原理一), 任何一种行动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 的机会 来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原理三),以及 人们根 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原理四)。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场通常是 协调人 们之间贸易的一种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种市场失灵,或者如果市场结果 不平 等,那么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场结果(原理七)。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的源泉(原理八),货币增 长是通 货膨胀的最终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 替关系 (原理十)。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1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刘倩 国民经济学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 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 1 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 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 6 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 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 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 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 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希望能在 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 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 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 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 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 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 1905 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 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 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 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 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 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 ,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 1890 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 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 。他 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 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 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 、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 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 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 8 次之多。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 一个研 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 6 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 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 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 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 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 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 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 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 与市场之间的影响。 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 成本的变化对价格 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 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 的论证和引申。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2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马歇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 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 但更多 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 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 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着那个本源问题。书中是这么讲的: “经济学是研 究人的行为学问,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 即人为什么会进行这样那 样的选择和活动” ,马歇尔得到的结论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最坚定的动机还是获得工 资和货币。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资及货币来衡量的,比如说情感因素,经 济学并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经济学却可以用来衡量情感所带爱的苦乐得失。因此,我们可以 说经济学主要研究各种人类活动的动力或阻力。 这是经济学的起点。 也是关于经济学本源问 题的回答。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 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 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 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 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 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 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 需要从头开始, 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 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 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 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 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 在这里, 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 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 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 而是对我们所做的 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 单独写评论。 People face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 会。 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 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 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3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 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 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 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 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 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 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 1000 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 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 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 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 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 30 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 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 3 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 1/3,收益 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 2 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 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 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 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 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 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 PC 机操作 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 1000 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 学是不合算的了。 基于同样的原因, 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 Oracle 的总裁, 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 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 60~80 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 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 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剧的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 500 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 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 哪怕花 5 万块钱延长一天的 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 在 50 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 对于我来说, 块钱还不是一 50 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 50 块钱吧。到我快死的 时候,这 50 块钱也许连 1 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 1 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4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 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 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People respond to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市场通常是组织 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 场结果。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 币时,物价上升。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社会 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5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