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审稿专家名单

发布时间: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审稿专家名单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2主要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3主持的研究课题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2、 —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4、2—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13、11—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5万美元。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4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类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荣誉类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5教学改革项目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6著作情况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学术期刊论文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二)文集论文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三)报纸论文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8教学改革论文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审稿专家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词价研究与汉语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与苏向丽合作)语言文字应用 2011年第2期从方言和地域文化看海峡两岸的文缘(与林天送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 国际汉语学报 2011年3月华语的研究和华语的教学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第1期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于海阔合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谈规范意识——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 辞书研究 2011年第3期量词“片”的语法化(与孟繁杰合作) 语言研究 2011年第3期论混合型方言——兼谈湘粤桂土语群的性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5期繁简字并非两岸语文鸿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9-10关于方言基本词汇的比较和方言语法的比较 汉语学报 2012年第3期论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 国际汉语学报 2012年第1期闽语的“卜”和“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黄典诚先生对音韵学的重要贡献 古汉语研究 2012年第4期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几个问题的探析(与于海阔合作) 民族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野——读《全球华语词典》辞书研究 2013年第1期 辞和辞的研究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青海民族研究 2013年第4期 关于宾语前置 汉语学报 2013第4期 社会语言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汉语特征研究论纲 语言科学 2013年第5期 略论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官话方言词汇论著读书札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   衡山方言的轻重音及与其有关的变调 (与刘娟合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3期 论方言特征词的特征——以闽方言为例 方言 2014年第2期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光明日报 2014-12-08 略论汉语的字辞构造特征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4年第2期 新界客家话百年接触演变的启发 李如龙 龙岩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 李如龙; 陈瑶 学术研究 2015年第3期 汉字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走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审稿专家团队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2主要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3主持的研究课题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2、 —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4、2—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13、11—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5万美元。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4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类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荣誉类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5教学改革项目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6著作情况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学术期刊论文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二)文集论文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三)报纸论文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8教学改革论文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泉州师范学院共有三个校区,泉州东海,诗山,江南,说学校不好的都是诗山和江南的吧,我没如果那两个校区,我认为泉州师院挺好的,在泉州除了华侨大学就算她好了,而且现在东海那边发展的很好,什么活动几乎都不用再出远门了,东海大街全部满足。学校管理不严,我是工商学院的,师院的外语文传学院好像很屌,录取的都是高分的,幼师专业貌似也不错,总之,学校风格很朴素,没有高大上,大一时我觉得我的学校不好,我现在大三,我觉得泉州师范学院值得拥有,总之,范我大师院者,虽远必诛。

有发展前景,加上去年申请了一个硕士点,相信发展会越来越好,由泉州市政府大力支持。在福建省内所有高校中(本一的就不用说了),可以说在本二批次中也算中上的。

现有专任教师77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6名,讲师41名,49人具有硕士学位,在读博士3名,有一位校级教学名师,一位省级优秀教师。每年都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担任英、日语教学工作,并拥有一支素质好、效率高的行政和教学管理队伍。学院于2007年11月迁入5000平方米的俊秀文学院外文教学楼。学院拥有一整套较先进的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数字化语音室7间。学院注重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每年的教学常规检查均名列全校二级学院前列。学院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综合英语》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海西经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评为省级试验区。英语教育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校级教学团队,2009年又有两项成果分获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起,英语专业学生全国八级统测通过率均超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最高达30多个百分点。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也在逐年提高,2009届达74%。学院连续几年组织学生参加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承担专业志愿者工作,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年来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5%。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同时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有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莅临我院讲学,其中包括当代著名语言学家MAK Halliday 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M Baker教授等。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迈出了新步伐。院党总支和所属学生党支部先后两次荣获省委教育工委表彰;院工会“教工小家”在2005年5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2009年5月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先锋岗”称号;多个班级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班集体”。随着泉州师院新一轮的创业与改革,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光明灿烂。 (资料截止于2010年4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审稿专家团队联系电话

泉州师范学院是二本。泉州师范学院(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是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泉州主校区(校本部)和南安、鲤城2个分校区,共占地1815亩;下设二级学院18个,本科招生专业58个;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8万人;有教职工1400多人。校党委连续两次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连续五届荣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荣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平安校园”。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有国家级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福建省闽江学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人选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00多人,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福建省本科教学团队9 个,福建省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泉州师范学院

会有前途的,但需要努力。任何专业,学到优秀,找工作都没问题。生物前一阵就业不太好,很多人说了。但其实,每年都有许多学生物的毕业,有人挣大钱,有人没工作。所以,学生物没问题,努力就会有前途,不努力学什么都不行。能做自己喜欢的方向,是一种幸福。生物科学(又称生命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遗传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生物技术概论。本专业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严格。毕业生主要在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国家机关等部门继续从事科研、教学和高级管理工作。

助人为乐好人郑培城事迹——闽西地质大队郑培城同志,男、195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1970年8月参加工作,是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工程师,闽西地质大队侨联主席。曾任三元区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和三明市政协第七届委员,现任三明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侨联委员。他是一位归侨干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讲政治,讲文明,积极参加闽西地质大队、三明市(三元区)政协、三明市(三元区)侨联安排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认真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他坚持以“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郑培城同志在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主要分管房地产、绿化卫生环境建设工作,多年来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具有一种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高尚精神;作为政协委员,他不忘履行职责,关注民生,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情怀。1988年以来,他始终热心帮助单位同事或家属处理亲人去世的善后工作,不论是节假日,不分周末或下班时;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抑或严寒酷暑,只要遇上此事,他总是放弃自己的时间,鞍前马后地跑上跑下,主动帮忙打电话联系,亲自前往殡仪馆为同事帮忙处理各种善后事情,而且他每次都帮人帮到底,送人送到家,从不推辞,从不忌讳什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郑培城同志二十年来坚持帮忙同事办理善后之事的善举,得到了闽西地质大队广大职工和家属的赞誉,大家都说郑培城同志是个肯帮忙的大好人。他自己却谦虚地说:“帮忙别人这种事情是积德行善,人都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何况这种时候。”他把帮助他人当作一种快乐,不分份内份外,一直坚持了二十年。作为队侨联主席,他十分关心归侨、侨眷侨属的生活状况,注意与他们沟通交流,有谁生病住院了,他知道后便去看望问候;有谁生活有困难了,他知道后及时向上反映,帮助生病困难的归侨或侨属得到上级的经济补助。他热心为归侨侨属做实事,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他把助人为乐化作一种自觉行为。九十年代初有一次,他在单位门口遇到有一个孩子遭遇车祸,他二话没说,立即冲过去抱起受伤孩子,督促车主赶往医院急救,使受伤的孩子及早脱险。事隔十几年,受伤孩子的爷爷,每当遇见郑培城同志时,总不忘感谢几句。这时郑培城同志总平静地说:“不用感谢,这是应该的,谁遇上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郑培城同志担任三明市和三元区两级政协委员以来,始终不忘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在他的提案中有许多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建议。1994年“5、2”洪灾发生后,他立即提笔撰写对受灾区域及居民楼房进行消毒的建议,因该提案他获得提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当他听到东霞、富文居委会和所在居民对公共道路和人行道因多年失修,路面出现塌陷、变形起翘,低洼积水,给行人造成不便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察看了三元区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路段的状况,分别提交了改造建设永兴路、富文二路、富兴路两旁人行道铺置彩砖的建议提案。当永兴路、富文路重新改造建设,富兴路两旁人行道(按三明市建设局规划,待三泉高速通车后再安排彩砖铺置,先将塌陷、变形、破损的人行道修复)修平后,他又感到为民众办了好事,增加了几分快乐。郑培城同志始终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办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他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多年来,他助人为乐之举一直得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他个人曾多次获得“双文明先进个人”,家庭也曾多次获得“文明示范户”等荣誉。助人为乐好人董克云事迹——中法院董克云,男,38岁,中共党员,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1997年,董克云同志通过公务员考试到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十年来,在信息化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敬业爱岗,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有力提升了法院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董克云同志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作为自己的信条,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了VB、FrotPage、phtotshop,flash等常用的软件,能够使用Access和ASP制作办公应用程序。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设备不断增加,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董克云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挤出时间学习计算机硬件、路由器、服务器等使用维护知识,业务水平显著提高。董克云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使审判人员能尽快掌握软件的使用,他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对个别干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了使本院网络能够安全运行,他对全院所有计算机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每天上互联网下载升级杀毒软件,并做好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备份检查,防范于未然。除做好本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外,董克云同志还善于帮助他人,有求必应,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同事家中维护电脑。2008年7月,董克云同志因工作需要调整到刑一庭,他能够虚心向领导、同事、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时转换角色,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董克云同志能够努力学习法律业务,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和能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2001年7月毕业于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法律专业,2003年结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法学专业,2004年通过全国司法统一考试,2007年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董克云同志多次被中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中院评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先进个人,2007年被省院评为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助人为乐好人赖应亮事迹——移动公司赖应亮(男、07出生,08参加工作,群众、中专学历。2006年获集团公司无线专业练功比武优秀奖;2006年获福建省移动公司网络技术标兵;2007年获福建移动无线专业练功第一名;2008年6月中国移动抗震救灾保通信先进个人。)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看一些《三侠五义》、《水浒传》等描述侠义人物的小说,对英雄人物景仰至极,对英雄人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侠义行为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长大后,走上了通信服务这一行业,让我对助人为乐这一古道热肠的精神有了更实际的理解。从邮电时代的“满意在邮电”到中国移动提出的“沟通从心开始”,行业的服务理念不断加深,将客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满意、如意、惬意始终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在近二十的职业生涯中, “与人方便,与几方便”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在通信行业的多年工作中,我一直从事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意思是:关键技术不可轻易传人。但我不论对公司同事还是对协维、代维单位的同行,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因为只有在教授和帮助别人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有让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自己技术才能更加精进。正因如此,很多同仁亲热的喊我“赖工”,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我会加倍努力,并不断以此来鞭策和勉励自己。乐于助人方能广结善缘,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在生活中,不论是周围的邻里,还是新认识的朋友,只要有困难我都喜欢伸出友谊之手,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人一把。也因此得到了邻里和同事的喜爱,结交了许多朋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0级强烈地震,一时山崩地裂,数万同胞罹难,数百万群众失去了家园。大地震给四川灾区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情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看到报纸电视中的报道,我明白此时的灾区人民最需要援助之手,灾区更需要象我这样有一枝之长的专业人员,我一刻也坐不住了。作为一名中移动技术支援专家,我于大地震的第二天就急冲冲赶赴还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在灾区,我只有一具念头--那就是既然来了,就为灾区多做点事。我在灾区的奔走期间,看到受灾群众时,总是慷慨解囊伸出热心援助之手。当余震来临时,当人们纷纷撤往屋外之际,我没有迟疑毅然奔向了四楼的监控中心,因为那儿最需要我。作为一名技术保障人员,此时我别无选择,坚守在四楼的监控中心,严密关注各项重要指标,及时安排各种应急措施,果断执行应急预案……。我们的技术保障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整个网络运行良好,没有出现12时的宕机现象,保证了每个移动客户能够正常通话。但愿每次的顺利通话,都能为被困群众传递希望的电波。在灾区的工作期间,我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移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然而,我更让的欣慰的是灾区人民那发自内心的一声声“谢谢!”。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显然是一句致理名言,助人仍快乐之本。助人为乐好人张明事迹——科技局张明同志(女、1962年9月出生,1980.4参加工作,群众、大专学历,现为三明市科学技术局普通职工)是一位助人为乐、古道热肠的好同志。她有许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勤于助人、乐于助人的慈善之举。多年来,她一直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响应“春蕾计划”结对活动,解决家境困难学生的高中学费,还圆其大学梦,并以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等。如:2008年,张明同志到沙县大洛镇中洋村资助2名贫困而又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每年捐赠给就读于福州大学的贫困生鲍钦铭5000元和泉州师范学院的贫困生鲍金英3000元学费,直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受赠学生及家人十分感激张明同志捐资助学、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她还带动周围人参与慈善事业。每年中秋节,她都给三明市特殊学校赠送中秋月饼,受到该校全体师生的高度赞扬。助人为乐好人林丽娟事迹——七五五处林丽娟(女)1961.11出生,1978.12参加工作,党员、高中学历。1982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工作者;1983年评为福建七五五处先进工作者;荣获共青团三明市梅列区委员会1992年“优秀团干部”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荣获共青团三明市委员会1993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3年被评为福建七五五处优秀党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6月获得三明市直机关党建工作优秀党务工作者。提到福建七五五处办公室的林丽娟,大家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热心”。离退休老同志都亲切的叫她“丽娟”,年青同志尊敬地称她为“大姐”或调皮地叫她“阿婆”。她天性好动,闲不住,大到事关单位的发展、改革,小到职工家的红白喜事、头疼脑热,不论大事小情她都爱关心,热心帮忙,用无私地爱温暖着七五五处大家庭里的每个人。充分利用闲置的设施设备,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工作是储备基层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支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就成了林丽娟的热心之事。2005年,承担三泉高速公路建设的中铁二局五公司,来到我处租用住宿楼和办公楼,租用面积大且租金高。经处党委研究,决定调整职工的宿舍和办公室,以腾出房子搞创收。林丽娟居住的楼栋被定为了出租楼。为了七五五处整体利益,她毫不犹豫,没提任何条件就带头搬了出来,是七五五处最快腾出住房的职工。有人说她傻,从一人一套的舒适、宽敞的二楼,搬到了又潮又湿的一楼,且与人合住一套,却不向单位提条件。她回答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单位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愿意为单位的整体利益着想,为单位的事业着想,为职工的利益着想。单位发展了,有了收获,我就高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丽娟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的人。在单位,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关爱新进大学生是她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的工作。为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让老同志们在为储备事业辛苦半辈子后,能够安享晚年,她会及时摸清每位离退休干部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些什么。除每月定期到离休干部家中收取医药费发票外,她还经常到老同志家中,与老干部谈心,了解老同志们的生活、思想情况。这些事情虽说是小事,说起来轻松,但要长期坚持做好却非常不容易,没有乐于吃苦、甘愿受累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酷暑,她看望老干部做法都从未间断过,老干部要办的事从未耽误过。老干部生病住院时,她像“亲闺女”一样奔忙、照顾。若遇到老干部去世,她会不辞辛苦地协助老干部的家属安排处理后事,尽心尽力地送老干部最后一程。随着的时间的变迁,离退休干部的年龄不断的增大,林丽娟对他们的关心却有增无减,她用真心的付出温暖着每一位老同志的心。随着事业的发展,七五五处近年来陆续招录了多名大学生。为使新进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单位,安心地为储备事业的服务,她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着他们。大学生们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她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为他们改善伙食;夏天天气热,蚊虫多,大学生睡不好,她又送凉席又送蚊帐;大学生生病不舒服,她比自己孩子生病了还着急,又是陪看病又是买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把他们招进来的人,我要对这些孩子负责”。时间长了,年轻的大学生们没人称呼她为“林主席”或“林科长”,都亲切地叫她“阿姨” 或“阿婆”,感情好的像一家人似的。有人曾问过林丽娟,你这样做不累吗?能图到些什么呢?她说:我爱七五五处,更爱我的同事,帮助别人让我觉得充实而美好。等我年老退休后,离开了单位,回想起现在的一幕幕,我会觉得问心无愧,会为曾经帮助过别人而感到欣慰,感到温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幸福的香味,关爱的美丽。助人为乐好人张长海事迹——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工 张长海(男、1968、07出生, 1990、09、01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1998年本科获福建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06年获福建省交警总队三等功,现任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降临南方大地,由于气温骤降,导致福银高速公路部分路面结冰,很多旅客被迫滞留在服务区内,三明高速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长海同志带领中队民警,不顾天气寒冷和饥饿疲惫,一边耐心细致地对滞留乘客做好解释和劝导工作,一边帮助安排泰宁服务区做好滞留乘客的用餐、用水保障工作。1月28日深夜,正带领民警在冒雨巡逻的二中队长张长海及时发现了来自江西九江的李俊伙夫妇刚满四个月的女儿因饥寒交迫而号啕大哭,张长海中队长立即协调泰宁征管所腾出了一间暖气客房供桂珍花母女休息,并为他们准备好饭菜和热牛奶,让身体虚弱的母女二人不再挨饿受冻。张长海同志爱民、为民、助民的真诚受到了现场滞留群众的一致赞誉,《三明日报》更是在头版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2月2日晚22时许,暴雨倾盆、天寒地冻,泰宁路段已实行交通管制,大量车辆被分流至泰宁出入口滞留,一辆货车在连接线上突然暴胎,车子陷入路基的泥中,车身严重倾斜,差点就要侧翻了。随着滞留车辆的逐渐增多,这辆车埋下的安全隐患就越来越大。正在冒雨巡逻,了解滞留群众的困难和需求的张长海同志发现这一情况,顾不上倾盆的大雨,拿起工具就帮着驾驶员桂某换起轮胎,由于雨势过大、能见度较低,换胎操作十分困难,不一会,大雨就淋透了民警的全身。雨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寒冷,但是张长海顾不上这些,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抢修工作,帮助该车驶离了现场。该车驾驶员桂某被张长海同志真诚帮助深深感动,他紧紧握着张长海同志的手说:“我开车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地方,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警察,你们福建的警察,行!”6月25日下午,张长海同志来到将乐县一中,为该校高一(1)班的李文静同学送去了助学金人民币500元,帮助他度过了面临辍学的难关。今年六月,张长海同志从将乐一中了解到,学习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的李文静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动全队民警捐款,将资助李文静同学直至其中学毕业。助人为乐好人刘玲玲事迹——三明日报社刘玲玲,女、4出生,7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三明日报社记者。《有一种奉献叫做爱心》获2006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2007年被三明日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该同志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2005年9月,三明市华恩儿童村正式开办,她开始在那儿做义工。3年来,每个双休日、节假日,她都会到儿童村辅导孩子们功课,陪他们聊天、玩耍。她经常会带食物、文具、书籍等礼物给孩子们;把他们的作文推荐到《三明日报》发表;带他们到报社、公园参观、游玩,和他们打成一片。她还负责编制儿童村的固定刊物《华恩茁苗》,并经常帮助孩子们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时,她动员报社其他年轻记者到儿童村带补习班、合唱团。2004年10月,她在和另一名记者一起采访一位拾破烂的江西籍老大娘时,发现老大娘捡到的一个弃婴到了上学年龄,但因无法入户口而只能交高额借读费,她们把老大娘的爱心故事写成文章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随后,她们奔走于民政、公安等部门,试图帮助孩子解决户口问题,但因当时的政策限制,一直未能解决。她便经常约同报社其他年轻记者一起看望老大娘及小女孩,带给她们温暖。2005年,三明市户口政策有了变动,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小女孩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可以像正常的城里孩子一样上学了。平常生活中,她也总是积极帮助别人。有一次,她碰到一对母子,说是外地人,包被人偷了,她立刻给了他们50元钱;在采访一对脑瘫兄弟小文、小武的母亲时,得知他们的中餐还没有解决,当场把身上仅剩的20元钱给他们做饭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在单位组织下捐款200元,后又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0元。助人为乐好人林瑞班事迹——卫生局林瑞班同志,男、11出生,8参加工作,党员、本科学历。三明市红十字会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华慈善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他的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履行捐血救人核心价值的实践,从1995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已无偿献血85次(其中成分献血57次),累计献血量达97000毫升,相当于19个成年人的体内血量总和,是福建省无偿献血冠军。他发起创立了全国首家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在全国开创了用志愿者形式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先河,省内外许多地方借鉴协会做法和经验,各地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雨后春笋,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在不断扩大……他开设“爱心献血屋”网站,点击量已超过49万人次,发起了网络宣传献血捐髓全国行、世界行活动,已先后在50多个国家的3000多个网站进行了宣传,举行“献血婚礼”,写下了中国无偿献血史上最浪漫的一页。他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骨髓、敬老助残、捐资助学、环境保护、拥军优属、社区服务等公益事业活动,感动、带动、发动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人们一起参与公益事业。助人为乐好人卢环真事迹——电业局卢环真(女、01出生,07参加工作,团员、大专学历。三明电业局变电部,三明局优秀共青团员、三明局先进生产者、三明局工会积极分子)从小开始,父母就教育我说“要助人为乐”、“帮助人是快乐的”,一直以来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从读书时老师对我的爱护,同学对我的帮助,到了工作单位,周围同事、领导对我的帮助,甚至是在社会上陌生人对我伸出的友爱之手。这一切都是我人生的财富,是我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动力。因此这就成为了我帮助他人想法的来源。在单位中我是一名技术骨干,我总是努力学习和工作着,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工作中我与周围的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用团队精神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在同事遇到困难时我总能上前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由于我们的工作是倒班性质的,在节假日的时候经常需要值班,家里有事情的时候找人替班都很困难。每次周围同事找到我的时候,我都很痛快地答应下来,帮忙同事值班,虽然自己值班挺辛苦的,但是能够帮助别人总是快乐的。每年都有新员工分配进来,看着他们一开始茫然的样子,我又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从头开始给他们讲解设备的特性,讲解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给他们讲解各种系统的使用,看着他们从一个茫然的新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电力工人,成为一个电力企业的骨干,心里充满了快乐。助人不只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也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作为一个青年团员,我加入了三明电业局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福利院帮忙进行卫生清理、植树等工作,看着经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干净的教室,看着小朋友快乐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是快乐的。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些义工团体,我也积极加入其中。街头献血、虎头山垃圾清理等等公益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其中,体会着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帮助的那种快乐。我还同周围朋友一起到岩前等地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参加失踪儿童搜救行动等等活动。通过自己的行动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帮助和希望。

会有前途的,但需要努力。任何专业,学到优秀,找工作都没问题。生物前一阵就业不太好,很多人说了。但其实,每年都有许多学生物的毕业,有人挣大钱,有人没工作。所以,学生物没问题,努力就会有前途,不努力学什么都不行。能做自己喜欢的方向,是一种幸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审稿专家团队联系方式

会有前途的,但需要努力。任何专业,学到优秀,找工作都没问题。生物前一阵就业不太好,很多人说了。但其实,每年都有许多学生物的毕业,有人挣大钱,有人没工作。所以,学生物没问题,努力就会有前途,不努力学什么都不行。能做自己喜欢的方向,是一种幸福。生物科学(又称生命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遗传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生物技术概论。本专业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严格。毕业生主要在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国家机关等部门继续从事科研、教学和高级管理工作。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2主要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3主持的研究课题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2、 —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4、2—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13、11—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5万美元。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4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类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荣誉类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5教学改革项目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6著作情况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学术期刊论文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二)文集论文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三)报纸论文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8教学改革论文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三)论文 晚清翻译机构与在华美国传教士 [J] 德州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1)   《万国公报》与美国在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5,(1)   中国近代国际法翻译第一人——丁韪良 [J]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2)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西学译介的本土化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3)   围绕《闽省会报》中译介的考察 [J] 宁德师专学报, 2005, (4)   近代上海科技翻译界的“美国流”[J] 上海翻译, 2006, (1)   林乐知的翻译活动与晚清政治变革的互动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 (1)   论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及其在晚清的接受 [J] 国外文学, 2006, (1)    晚清厦榕两地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之比较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6, (1)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J] 闽江学院学报, 2006, (1)   嘉约翰的翻译:中国医学译史上的里程碑 [J] 社科研究, 2006, (4)   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 [C] 福建省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晚近在华美国传教士的《圣经》汉译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美国传教士对晚清科技翻译的贡献 [J] 山东外语教学, 2006, (3)   狄考文西学翻译发凡 [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年7月教学科研论文专辑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 [J] 韶关学院学报, 2006, (8)   近现代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百年西学翻译 [J] 外国语言文学, 2006, (3)   《中东战纪本末》: 美国传教士军事翻译之经典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增   花华圣经书房与晚清西学翻译 [J] 梧州学院学报, 2007, (4)   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C]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6 年12月   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以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译坛美士“三杰”个案等为例[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12月   前缀a-构成的词的特性 [J] 英语辅导, 1984, (5)   代美国俚语的来源与特点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2, (2)   英语异叙与拈连修辞法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6, (2)   斯特短诗哲理的根源和表现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6, (4)   英语中法语借词的嬗变及发展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7, (3)   词汇“Pyramid”框架与记忆“Downstairs”阶梯 [J] 英语天地, 1998,(8)   英语“垂悬”现象透视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8, (4)   弗罗斯特短诗的哲理思想 [J] 福建外语, 1998年增刊   现代美国俚语的构筑框架及美学特征 [J] 福建外语, 1999年增刊   霍桑的散文《秋天》的艺术特征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9, (3)   形似的美感—译泰勒诗歌《捕捉苍蝇的蜘蛛》偶得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2, (3)   漫步大学英语的英诗长廊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3, (1) “译”彩纷呈:《火与冰》三译文得与失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3, (3)   匠心独运 各显神韵─“Spring Pools”译文比较论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4, (2)   可读性:不容忽视的翻译标杆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4, (4)   论英语基础阶段素质教育的层次定位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0, (3)   “中选”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J] 福建高教研究, 1998,(1)   师专特色的大学英语面面观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8, (1)   “中期选拔”的竞争及激励机制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8, (2) 警惕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滑坡 [N] 闽东日报, 1999年2月22日   中学英语教学任重道远 [N] 闽东日报, 1998年6月9日   英语素质教育与小学启蒙职责 [N] 闽东日报, 1998年2月17日   英语素质教育与家庭角色扮演 [N] 闽东日报, 1998年1月20日 (四)课题“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独立,2006,已结题;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宁德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一等资助,独立,2006,已结题;   《实用翻译》,宁德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9-2010;   《高级英语》,重庆市(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4,2007-2010(注:2010年增补);   《大学英语》,重庆市(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6,2010年;   《信息科技英语翻译》,重庆邮电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10-2013,已结题;   “信息科技英语翻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2010-2012;   “模因论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英语翻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排名第2,2014-2015,在研中;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排名第2,2014-2016,在研中;   2014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排名第2,12—12,在研中; “弗罗斯特诗歌及其译作系列比较论”课题,宁德师范学院2003年校级社科三等资助,独立,已结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著,24万字),重邮人才引进科研基金项目,独立,2010-2012,已结题;   信息翻译研究创新团队,重庆邮电大学,校级,负责人,2012年11月;   《爱德华·泰勒诗选》(译著,15万字),重庆邮电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独立,2014-2015,在研中。 (五)获奖 《社会契约论》(译著),重庆翻译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上获重庆翻译学会第四次优秀翻译成果奖,三等奖,独立,2015年12月; 《哈佛百年经典》第24卷与第32卷(译著),“第四届天府翻译奖优秀成果”译著奖,一等奖,第1译者,2015年9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著),重庆翻译学会第九次年会上获重庆翻译学会第三次科研成果,二等奖,独立,2011年11月; 宁德师范学院2011年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独立,2011年12月; “英语互动社区”,第一届重庆市优秀教育技术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5,2010年7月; 论文“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福建省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优秀奖,独立,2006年5月; “英语词汇立体教学方法”项目,“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校级奖)”,三等奖,独立,1998年9月; 宁德师范学院大学英语四级教学奖,一等奖,独立,1997年10月; 《福建译报》首届译文比赛鼓励奖,独立,1990年6月。 (六)学术会议与交流 “美国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弗罗斯特短诗的哲理思想”, 北京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联合举办,2001年10月24-27日; “传教士与翻译—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论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及其在晚清的接受”,北京大学-瓦西塔浸会大学联合举办,2004年5月23-25日; 重庆翻译学会第13次年会,第三分场专家点评,重庆文理学院,2015年12月12日; 重庆翻译学会第11次年会,大会主旨发言:“云翻译时代通译的困境与专译的出路”,长江师范学院,2013年12月21日;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大会主旨发言:“三维视角下的名家名著重译观”——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典型案例,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4月23日; 第一届江南高校外语学术交流会翻译组主持人,重庆邮电大学,2011年4月9日; 重庆市翻译家协会2010年年会,大会主旨发言:“重庆市翻译家协会如何走出困境?”,南山文高楼,2011年1月08日; 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暨重庆翻译学会第8次年会,大会主旨发言:“九问重庆翻译”,以及小组发言:“小翻译,大学问?”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12月26日;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莎士比亚446周年诞辰纪念大会,重庆大学,2010年4月23日; 第一届重庆高校英语教学学术论坛,重庆邮电大学,2010年2月23日; “重庆翻译教育发展研讨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2014年6月17日; “2014重庆市高校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重庆邮电大学,2014年6月21日;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学术交流,“非译·杂译·真译·善译”,2010年6月12日;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武夷学院,2009年12月11-13日;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集美大学,2006年12月16-17日; 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福州,2006年5月26日;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花华圣经书房与晚清西学翻译”,泉州师范学院,2005年12月16-18日; 福建师范大学,为全校本科生讲座:“走出英语词汇记忆的误区”,1992年5月23日; 宁德师范学院,为中师讲座:“翻译与文化”与“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2005与2007年;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为中师讲座:“翻译漫谈”与“高考的第三只眼睛”,2006与2008年; 宁德师范学院,为全校本科生讲座:“大学英语四级冲关策略”,2011年10月11日;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为2013与2014外院新生讲座:“翻译基础”,2013年10月13日和2014年11月03日; 重庆邮电大学翻译协会,为协会会员讲座:“如何应对英语四六级翻译”,2013年11月2日; 四川外国语大学,为硕士生讲座:“象牙塔翻译到市场翻译的距离——兼谈乱象丛生的当代文学翻译”,2014年5月22日;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本科生宣讲“重邮翻译硕士招生简介”,2014年10月26日和2015年5月20日;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讲:中国译论之翻译标准嬗变,2015年9月17日。

泉州师范学院代码是10399。学校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由创办于1923年的泉州师范学校、1939年的南安师范学校、1951年的泉州教育学院和1958年的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学校介绍泉州师范学院是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泉州主校区(校本部)和南安、鲤城2个分校区,共占地1815亩。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有国家级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福建省闽江学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人选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00多人,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福建省本科教学团队9个,福建省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学科建设截至2016年3月,学校共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硕士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艺术硕士。福建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音乐与舞蹈学。福建省新建本科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音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凝聚态物理学。教学建设教学成果截至2017年5月,现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专业和课程改革”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以及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1项;获评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0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平台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音乐学、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特殊教育、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音乐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历史学、生物科学、材料化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泉州师范学院——石狮市华宝海洋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大学物理实验B、无机化学A、动物生物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特殊教育之脑瘫儿童的干预虚拟仿真实验。省级精品课程(25门):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教师口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无机化学、经济地理学、地质学基础、器乐、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综合英语、政治经济学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商信息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0个):海西经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闽南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泉州地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服务海西体育产业实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鞋类造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文社科专业师范教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验区等。省级特色专业(7个):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文博旅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省级教学团队(4个):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经济学教学团队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对外汉语、音乐学(南音方向)、特殊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学(旅游文博方向)、英语、物流管理。对外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几十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台湾辅仁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密克罗尼西亚学历留学生项目。实施国际船员培训项目。致力汉语国际推广,2005年成为福建省最早选派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的两所高校之一,每年承办华裔学生学中文及各类型语言文化推广活动,获批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与巴西驻广州总领事馆合作设立“泉州师范学院中国巴西友谊中心暨巴西艺术交流中心”。科研条件截至2015年6月,学校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6个,省级院士工作站“泉州市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院士工作站”。“分子生物与药物化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被评为福建省高校自然科学类优秀科研创新平台,“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基地。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近海资源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信息功能材料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工材料绿色纳米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大数据管理新技术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音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特殊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轻纺化工清洁生产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学术资源据2019年图书馆官网显示,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4万册,纸质期刊1380种,中文电子图书4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50万册,数据库45个。二级学院资料室藏有纸质图书共计51万册,中外文期刊610余种,工具书、专业书籍门类齐全。各资料室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为本院师生提供借阅服务。人文学院的文艺学研究所、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所和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拥有专业图书和报刊资料约3000册,人文学院资料室、外语学院的资料室,其藏书数量已达4031册,艺术学院资料室藏书数量更是达到42162多册(件)。学术交流2012年,“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闽台交流合作中心”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学校与福建电大泉州分校、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泉州分公司正式签订协议书,共同建设“泉州海峡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学校标识校标为圆形图案,校标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名称,中间为圆形图案。圆形图案以泉州师范学院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南大门为设计主体,应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抽象表现,借用校门顶部的钢架结构造型和校门两侧帆形门柱组合成小篆书体“泉”字;两侧门柱的剪影叠加,形成两个“川”字相对应,代表着泉州晋江和洛阳江,显示出泉州师范学院的地理位置,即晋江和洛阳江的交汇之处,同时又有海纳百川之意;校门顶部的钢架犹如一艘抽象的航船,下面的横线图案象征海面,寓意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高校,泉州师范学院正在扬帆起航;弧形的钢架造型又犹如一枚钢印,寓意泉州师范学院是所重承诺的高等学府。通过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排列。象征泉州师范学院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由建校年份“1958"体现出泉州师范学院的历史进程。校标标准色为刺桐红。刺桐红颜色采用由蓝、红、黄混色而成,分别象征着海洋、阳光、热情、刺桐花和闽南红砖墙。同泉州师范学院所有建筑色彩风格相似,其标志的色彩属性体现学校形象的同一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