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历史教学问题投稿经验总结

应付的写点完事,怎么还会有这档工作,第一次见。

不知你是历史老师还是学生?反思不反思到在其次,只要高考不改革考试还有历史内容,你所谓的反思也就只是反思,对现实教学无多大意义。其实历史这东西很大方面看你感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话,高中历史内容枯燥,各分各段,无法形成一系列连贯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为考试而编的教材。如此,不感兴趣的话,你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抱书去看,不打瞌睡就谢天谢地了。这样一来就是怎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积极性了,比如其中中国古代史虽浩繁冗长,但细究起来很有意思,里面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阳五行、占卜问命几乎包罗万象,能让你览遍世间万象品尽人间杂味。当然这得你去花费时间去慢慢解读品味。一般人不感兴趣的话也不会去干,所以就像《百家讲坛》上跟说书讲故事似的只要你对其中一点点儿去静心研究,我想那你也可以你侃侃。不好意思扯远了,瞎侃了一通。本人虽对历史略知一二,但具体到教学中的建议我没法儿给你,因为如果你是教师你要把你知道的灌输给你的学生们,你要有教学成绩。这看个人了,见谅。相信你能发现好办法的!

历史教学投稿经验总结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入侵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列强的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时间 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条约内容 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原因 表现 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内容 实质 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性质 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二、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与中国禁烟。(原因、影响,1839虎门销烟成为导火钱) 三、经过 时间 过程 进军路线 清政府的抵抗与妥协 战争结果:战败签约(危害) 四、影响 政治方面: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早期资本输出) 思想方面: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想 (1)原因 (2)核心 (3)内容:注视西方、介绍西方、学习西方的人或专著 (4)局限性 (5)意义 五、性质与失败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为什么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一、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 外国商品滞销 修约要求被拒绝 导火索(借口) 二、经过 时间 过程(两个阶段) 结果(条约及危害) 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 (三)太平天国运动(★理论性较强) 一、兴起的原因与准备 原因 (1)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起义的准备 洪秀全 创立拜上帝教,发展会员,展开反封建斗争 从事宗教理论建设 思想特点(三者结合) 撰写文章表达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 二、经过 前期:兴起与发展的过程(战略进攻阶段) (1)兴起:爆发,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 (2)发展: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为什么是空想?) 军事上的全盛:北伐失利,西征、东征胜利(目的、将领、结果、影响) 后期:转折和防御和失败的过程(战略防御阶段) (1)转折:天京变乱(原因、概况、结果) (2)防御:组织新的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军事上的防御战 (3)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的失败 三、失败原因与教训(*为什么说是旧式农民战争) 四、性质与历史功绩(*为什么是农民战争最高峰?与以往相比的新特点) (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一、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四步) 走私鸦片(与打击贩毒联系) 商品倾销、原料掠夺: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概况与后果、1865年第一次正当贸易出现逆差) 二、贩卖华工(与贩奴贸易联系) 三、早期资本输出:表现形式与危害 *经济侵略的后果,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联系 (五)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目的、设立、职权、影响) 二、辛酉政变与借师助剿 辛酉政变(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借师助剿(原因、经过、影响)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原因、表现、影响) (六)洋务运动(★影响及失败原因的分析)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出现的背景 代表人物 各自主张(异同点) 二、洋务运动 概念(*自救运动) 阶段(前期与后期) 主要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培养人才) 评价 进步性:引进科技、培养人才、客观上刺激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局限性:未走上富国强兵道路,最终失败 影响: (1)政治上:未对清朝封建制度作任何改革,但客观上造成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阶级结构。 (2)经济上: 引进机器大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创办的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一些企业包含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刺激和诱导作用 (3)思想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入侵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列强的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时间 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条约内容 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原因 表现 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内容 实质 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性质 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写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客观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本是不能跟别的部分、别的侧面割裂开来认识掌握的;只是在论述、研究时,因侧重点之不同,不得不突出什么、约略什么,于是表现为不同的历史论文类型与内容。从撰写人来说,仍应力争掌握史事全貌,才能从总体联系中深刻认知所要写的部分,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精确把握你要截而论之的各个阶段。为此,下些苫工夫、硬工夫是必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广收精选,厚积薄发,深人浅出,由博返约。例如要写“太平天国”这个题目的历史论文,从三种不同的选题立意,可有三种不同的论文类型与行文风格。动手撰写历史论文时,也要先列出论文提纲。从紧密结合教学总结来看,选题的重要标准应是:什么历史问题最需要总结?哪段历史教学最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什么对史学更有意义?在以总结提纲为基础的条件下,所定文题,可全面,可部分,可综论,可分论,可个论(专题)。确定文题之后,则可根据定题的总体思路及粗略架构,以过去的教学提纲,总结提纲为素材,深思熟虑地列出论文提纲。现举两例,看一看“文题——提纲——文题”这种“大、小,分、合,收、放”的格局。

努力~哈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总结 _Class_410_html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1/shtml

历史教学问题投稿经验

不难。和其他学科差不多,关键在于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投稿经验

可以直接去官网投稿,《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都是北大核心期刊,用过的早发表网的都可以投。

《新课程》《新作文》《教学与管理》等等这些都可以,发表论文,楼主可以托脚丫代写 论文 他们帮你发表,这样一来很省事的,我当时发表医学论文就是找他们,我老婆也是。。

历史教学问题投稿经验交流

点击下载附件 望江县太慈中学 孙国江摘要:历史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用好教材,创设民主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激情。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新教材民主课堂学生参与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 在传统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乏,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而教学效率低下又是由于传统的分数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制度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分数为中心,采取一些违背教学规律的作法,如满堂灌、超纲授课等。只注重短期效应,忽视学生终身发展和能力培养。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有效课堂。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师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笔者通过二年的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1、用好“历史纵横”和“模块链接”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2、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将会是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好“学习延伸” “学习延伸”模块的设置,是对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一大提升,能充分考察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又是能力的提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习惯。这一模块对学生要求较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要灵活安排,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安排在课后进行。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1、材料学习法。 材料学习法是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求证历史的方法,并形成有尝试的历史认识。如: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2、讨论法。 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3、辩论法。 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4、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较一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学会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开辟新航路》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异同,尤其是对中西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其异同。通过比较法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一定的历史观点去解决纷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5、讲授法。 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外,有讲叙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图表法等。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民主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1、创设民主课堂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在教师能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2、教学目标设置要具有层次和符合学生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由于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客观存在。既要让大部分学生吃饱,又要让一部分学生吃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平均水平”的同时,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有所获,学能提高。3、提高学生参与度。 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在教学中,老师积极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跟学生共同商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4、采用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发展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氛围,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讲“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关键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要有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一步步开户学生智慧的大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带着愉悦而奋进的心情一步步迈入知识的殿堂,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资料:《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