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杂志社社长

发布时间:

华中科技大学杂志社社长

黄康宇(4—), 1935年全中毕业。1943年7月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曾先后任武汉市建设局技术室工程师、武汉工程公司设计科科长、工程师。1952年lO月作为首任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武汉市建筑设计院的前身—武汉设计公司的创建工作。退休前一直担任院总工程师职务。并曾任省人大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新建筑》杂志社社长、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顾问教授等职。 黄康宇同志从事建筑设计和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早年作为主要设计人员主持和参加 了中南局办公楼(现武汉市委办公楼)、中苏友好宫(原武汉展览馆)多项重大工程的设计,表现出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阮海洪,男,1965年4月出生,湖北省红安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历任武汉华中软件公司副总经理,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华中科技大学杂志社社长是谁

兼任《财会通讯》总终审

第一届团长 梅绍华 机二系硕士研究生 9~3在任 1988年9月,记者团在校领导、党委宣传部以及校报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期间,记者团编辑出版了若干期生动活泼的内参,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记者团还举办了舞会、文学沙龙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记者团在校内的影响。1989年3月,梅绍华离任分配到《人民日报》,后转英文《中国日报》。1991年10月调到国务院直属报纸《经济日报》负责头版工作。1999年,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离职多年老梅仍心系记者团,他衷心希望团员们齐心协力,把记者团办得更好,使他成为华工园最璀璨的社团明珠。第二届团长 何君臣 机二系硕士研究生3~6在任 在这期间,记者团开始由幼稚转向成熟,沿正常轨道大步前进。老何时时牵挂着记者团,每次出差必回团探亲,为记者团的发展献计献策。现供职于新华社。第三届团长 黄汉平 船海系硕士研究生9~3在任 他设法组织大家在较困难的情况下,举办了“晚秋风”诗会、“华工杯”演讲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沉寂的华工输入了活力。黄汉平“下野”后赴深圳特区作“准社会人”,1991年12月飞往大洋彼岸的衣阿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四届团长 陈劲 经管1991级硕士研究生3~3在任记者团在90年下学期及91年上学期能稳步发展,关键在于抓住机会。日益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及一批才能个性各异的团员的满腔热情,使记者团充满了朝气。团部是记者团的核心,团部同学应该亲密团结,舍己为公,讲奉献,能吃苦,讲民主,追求创新。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恢复了内参,继承了“晚秋风”、舞会和元旦晚会,推出了第一期《记者苑》,创办了“校园立交桥”。第五届团长 黄顺和 社会学1988级本科生4~9在任任期内致力于团内建设,建立了评报制度、经常性的业务交流制度,请专家学者为团员讲授新闻写作知识,注意培养新团员,排除干扰,促进团结,维护队伍的稳定与纯洁。第六届团长 黄志刚 电力系1989级本科生4~12在任记者团在此期间为校报提供了大量稿件,并有部分作品发表于校外报刊杂志上。李银的作品曾获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吴涛作为第四届大运会记者在《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向贵成在武汉晚报实习作品达20多篇。团员在各种晚会、舞会和球类比赛中结下了浓厚的友谊。第二届“校园立交桥”诗歌朗诵会于暴雨之夜如期举行。第七届团长 向贵成 机一系1990级本科生12~9在任“花落成泥香如故”(向贵成语),记者团在这一届开始走向一个辉煌。吴涛、尚晨华、李银、林宇灵、张璐等老当益壮,王立新、毛凯、郭勇、张军、张蕴华、张树略、王军玲等初露锋芒,安庆,伍义兵、韦志宇、谢骞、袁朝辉、肖晴川等新团员茁壮成长。“女大学生形象设计”、“文化艺术新视点”专栏文章、“记者眼中的文艺明星”评选活动、校园十大文艺明星专版文章、校园十大体育明星专版,影响甚大。此间,校报80%的稿件来自记者团。元旦通宵晚会记者团与校报陈思中老师共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温泉踏青,竹园记者团重游,端午节到陈思中老师家中吃粽子……记者团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八届团长 徐道彬 中文1990级本科生9~11在任此间记者团稳步向前发展,在任期间实行了分线采访的制度,提出“精诚、合作、务实、求真”的口号。华工四十年校庆(10月15日),梅绍华、何君臣二任老团长作为贵宾回到母校,第一站便是记者团。第九届团长 王立新 机二系1990级本科生11~4在任期间,总结了五年来的经验教训,将记者团的团章系统化、规范化,并打印成文,建立了档案制和各部工作计划制,在校报学生版与江洪洋老师一起创新,增设了“回音壁”专栏,在校报副刊版与编辑老师共创了“月月话题”和“四季风”专版。第十届团长 郭勇 工管1991级本科生3~7在任任职期间,建立了团员业务学习制度、评报制度、老带新制度。协助校报老师开设了“投诉台”、“零星感觉”、“文化节大看台”等栏目。郭勇还长期担任“零星感觉”专栏主要撰稿人。第十一届团长张军 新闻系1991级本科生9~1在任任职期间,狠抓了团员的业务成绩,协助老师开设了“教授话当年”“热点访谈”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栏目。同时还开展了篮球赛、排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团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第十二届团长王伟龙 激光研究院1994级硕士研究生1~10在任任职期间,促成设立了团友基金,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校园立交桥”、“青春风景线”大型配乐诗歌散文朗诵会。他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修改了记者团章程,制订了记者团各部的工作细则,并首次设立了外联部。第十三届团长张伟 中英文秘1993级专科生10~6在任任职期间,继续为团友基金的设立而努力,提出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团训,首次设了文体部。而且注意培养新团员,排除干扰,促进团结。第十四届团长刘卫宏 社会学1994级本科生10~1在任任职期间,多次成功举办了团员业务培训。为锻炼团员,组织部分团员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各报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调整团部机构,下设四个部:新闻部、秘书部、评论部和外联部。现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第十五届团长代群 社会学1994级本科生3~7在任任职期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校园立交桥”,改变了单纯的诗歌朗诵形式,第一次引入了学生自己作词作曲、自谈自唱的校园民谣。并请来楚天音乐台著名主持人张弛作为特邀嘉宾。现供职于新华社安徽分社。第十六届团长唐华 新闻系1995级本科生3~10在任在任时间虽不长,但团结团员,勤勤恳恳地为记者团的发展尽力,很好地完成了新老过度。第十七届团长胡乔 人文学院中文系1994级本科生11~7在任在职期间,记者团、广播台和电视台合并成大学生新闻社。胡乔出任副社长,积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培养了采编播一体化的新社员。与此同时,记者团也得到了壮大。第十八届团长 周建清 交通学院1996级本科生9~10在任记者团从新闻社中分出,重新独立,在任期间完成了本学期的招新工作。第十九届团长 崔林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6级本科生10~5在任任职期间重新理顺了记者团内部的关系,团结广大团员齐心协力作好了记者团十周年团庆,抓好了团员的业务水平,并注重后续梯队的培养。春季的木兰山之游,校报的编辑老师和团员们攀险峰,探幽洞,树木荫翳、香烟缭绕的木兰山上留下了大家的欢歌笑语。第二十届团长 赵飞鹏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7级本科生5~1在任“老赵”是个实在人,“老赵”时期的记者团,稿子写得实在,活动办得实在,团员也过得实在。“寻访深夜灯光”和“校报学生记者打工手记”的综合采访活动开创了记者团的采访的先河;传统活动秋游、迎新篝火晚会、元旦通宵火锅晚会在团员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吃喝玩乐,更多的是“记者团我们的家”的实实在在的感觉;对外记者团积极地和其他学校接触,获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而这个时期的记者团“三巨头”——赵飞鹏(天翼)、杨俊(杨子江)、汪海兵(冰岩)的默契的配合更是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第二十一届团长 汪海兵 电力工程系1997级本科生1~7在任“冰岩”似乎是一个比汪海兵更有魅力更响亮的名字,在任期间,以自身的激情和创造力带动整个团体,记者团通过首届校园十大热点综合采访、大学生电脑节的综合采访、华中大新闻网网上直播合校情况等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活动,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团内的千岛湖之旅、团内舞会、送老晚会等活动使团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他经常说“我的大学就是我的记者团”,在记者团的三年中,和记者团建立了不可割舍的情谊,校报副总编辑江洪洋老师称他是把记者团当做家的第一人。 由他牵头和策划的华中大新闻网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校报总编陈思中老师称赞其在任期间使记者团有了一个创造性的飞跃。第二十二届团长 段家喜 物理系1998级本科生7~12在任此间,校报版面作了较大调整,三版、四版不断推出专版。记者团在很好地完成了专版的大容量的供稿外,在报道模式上也有了创新。“校运动会网上直播”受到了党委宣传部的好评。“早安,华中科大”的大型采访是首次跨校区的成功采访。元旦通宵火锅晚会移师教工活动中心,使传统活动有了新意。第二十三届团长 谷少传 社会学系1998级本科生1~9任“老谷”、“谷大侠”是团员们对他的亲切称呼,素有平民团长之称的他总是一副热情=干劲十足的样子。有老谷的地方不会没有笑声,有老古的地方不会没有新闻。大家永远都记得他别具一格的卡卡舞,拿手好戏《花木兰》……他在任期间,提出了“求真”、“求快”、“求新”的团训,大力培养了团员的业务水平。记者团首次有了自己的团徽。三个校区记者团之间开展了多次交流活动,彼此成为了好朋友。记者团还走出了学校,同地质大学等外界进行了各项交流,扩大了记者团的影响。第二十四届团长 戴翼飞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9级本科生9~1在任从前叫她“小戴”,现在叫她“老戴”,没准将来还会叫她“戴老”。称呼总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渐次更易,然而她带给每个人的记忆却总是历久而弥新。作为记者团的第一任女团长,她带来的除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之外,还有颇见功效的业务培训、交流等活动。一起卖宣传画册的刺激、共同外出采访的新奇、网上直播校运会的自豪、通宵火锅晚会的欢畅……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共同的美好回忆;而看着记者团新人辈出的繁盛景象,更感到了一种见证历史的荣誉感。第二十五届团长 耿俊伟 化学系2000级本科生2~6在任私下里,团员似乎更喜欢称他为“老耿”,俊伟就是以一个“老”字,本着踏实,厚道和不断创新的一颗心,赢得了编辑老师,团员的好评。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团在业务,活动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并且成功和武汉大学举行了“团内管理制度”的交流会。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此期间,记者团得到了巩固,为下一届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十六届团长 刘文斌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级本科生9~1在任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文斌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其他团员。任期内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如9月的雨中招新等,可谓苦乐酸甜俱全,但文斌与01级骨干团员一道,用汗水去打拼,以乐观去面对,保持了记者团工作的延续性。新闻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先后在校报上推出近10个专版,其中迎新、考研等专版做出了特色,在校园内引起较好反响。第二十七届团长 陈祥奇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1级本科生2~9在任他从三峡深处踏歌而来,至情至性、极具亲和力,是记者团的“拼命三郎”。任内致力于记者团的全方位完善,确立“新闻立团、以情治团”的原则。举办新闻讲座、月末派对等活动,提高业务水平,营造“家”的氛围。倾力培养新人,很多02级团员迅速成长为记者团的中坚力量。和广播台的混合篮球赛、与武大校报记者站等的交流开展地有声有色。送老晚会首次移师会议室,无论节目还是氛围,都是记者团历史上最特别的一次,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记者团是我们的家”,将“以情治团”推向一个高潮。第二十八届团长 胡文鹏 人文学院2001级本科生9~9在任一个激情四射的大男孩儿将他几乎全部的热情奉献给了记者团,大三时因记者团的需要毅然放弃了很多,留在那个他默默深爱的“家”,15周年团庆活动,50周年校庆报道活动、合并重组外宣工作、更名为华中科大记者团、团长竞选制的首创、多个精彩专版的策划、农村社会实践以及与湖北高校间的业务交流,使记者团在他的带领下不仅朝气蓬勃,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业务和管理人才,为下一届记者团注入了最为强劲的动力,使记者团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十九、三十届团长 张杨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2级本科生3~9在任他或许是记者团历史上在任时校园内知名度最高的团长: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出色的主持才能让他总能成为焦点。2004年9月,记者团正式全面接管华中大在线新闻网,在服务定位、栏目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新闻网点击率、影响力飞速提高,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的任期内, 记者团外宣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为学校的外宣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有热情有干劲有能力的外宣人才。同时,记者团努力加强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报道,在校园内外取得强烈反响,还与其他学生团体联手组织了校园主持人大赛、韵律操大赛、“2004HUST校园公共人物” 评选等活动。此外,记者团的规范化管理也全面加强,先后制订了记者团管理条例、学生外宣工作管理条例、暑期实习管理办法和团长竞选办法等规章制度,使记者团逐步走向制度化。第三十一、三十二届团长 周栋梁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9~9在任他的英文名叫pillar,意为柱子或者用柱子来支撑。任期内,他确实像柱子一样支撑起了整个记者团。开创网络杂志《喻园瞭望》,举起高校首份网络新闻类杂志这面大旗;复刊内参《喻园参考》,站在学生角度为校领导献计献策;开办“我与院系领导零距离”系列活动,扩大记者团在各院系“高层”中的影响力。谈笑风生的他,带领团员不仅巩固了原有阵地,还创出了众多品牌,让记者团这块金字招牌的光芒照耀得更远。第三十三、三十四届团长 李劲峰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4级本科生9~9在任外号“酒窝”的他,一笑起来,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也被众多记者团小弟弟小妹妹誉为记者团最好的人。任期内,他勤勤恳恳,励精图治,甘愿为记者团奉献全部精力。在他的管理下,记者团业务继续加强,华中大在线新闻网品牌得以继续推广,新闻网一系列品牌新闻专题的打造,如“小璇带你游台湾”等专题赢得了校领导高度赞扬,同时在校内外产生很大反响,甚至吸引腾讯网前来寻求合作。同时在他任期内,记者团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改革。记者团由原有的多个部门改组为校报部、网络部、外宣部、研究生部四大常规部门,研究生重新进入记者团队伍;改组后的记者团,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记者团向着专业化的队伍方向继续迈进。第三十五、三十六届团长 朱俊刚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5级本科生9~9在任“小朱”是记者团对这位瘦瘦团长的昵称。作为一名生命学院学生,小朱却十分“专业不对称”地在记者团流下了绝对深刻的印记。“小朱”的实在,是用120余篇稿件堆积起来的实在,是为记者团鞠躬尽瘁的身影。在小朱的治理下,记者团治下华中大新闻网、《喻园瞭望》、《华中科技大学周报》、外宣、内参五大平台业务平稳发展;率领新闻网开辟“喻园锐点”栏目,策划采写多个专题,特别是组织人手在5月12日晚连夜赶出“汶川大地震”专题,使记者团赢得了校内外的广泛赞誉,成为了全国高校媒体赈灾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在小朱和张春雷等团部成员的努力下,记者团第一次有了专职的美工小组,新闻网更增加了自己的外联部门。在年内再度获得“全国十佳高校新闻门户网站”。记者团朝着社会化、品牌化方向平稳发展,朝着近年来记者团“华新社”构想更近了一步。此外,小朱任内成功举办“2007武汉高校媒体论坛”等重大活动,并完成了记者团20周年庆典的前期筹备工作,使记者团能顺利迎接20岁生日这一盛事。第三十七届团长 张闻 社会学系2006级本科生9~2在任张闻在竞选时提出了5年内将记者团打造为传媒集团的宏伟构想,在他任内,记者团度过了20周岁的生日,近百名老团友重返大家庭,李培根校长等校领导还参加了记者团20周年庆典典礼现场,获得了一个学生组织难以企及的待遇。记者团负责内容维护的华中大在线新闻网也晋升为我校新闻门户网站,较之以往,更加权威、正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还进一步拓展了在教职工群体的影响力。记者节之际,他又与几名团干分赴各地,在与其它校园媒体的交流中,宣传记者团的品牌。第三十八届团长 许路阳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6级本科生2~9在任许路阳,河北沧州人士。因先担任总编辑,后竞选上团长,故前后几届团员习惯性称之“许总”。文笔及采访功力广受赞誉,擅长特别报道,也撰写了不少评论。除出门做稿以及请团员吃饭喝茶聊天以外,个人生活比较宅,基本长期在线,微博、QQ群、人人网等的活跃分子,具备极佳新闻敏感,能从各种线上线下途径获得选题。铁杆球迷,常黑白颠倒熬夜看足球比赛。在任期间,记者团作为校级学生创新团队正式加入启明学院。第三十九届团长 张礼才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7级本科生9~3在任在任期间,与冰岩作坊合作推出了“掌上华中大”新闻频道,将记者团的新闻拓展到手机平台。在校报老师支持下,争取到对新闻网值班编辑的经济补助。第四十届团长 奚茜 人文学院2006级本科生3~9在任记者团第二位女团长。在任期间记者团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无线校园”短信手机报,进一步进军新媒体平台。在“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思路的指导下,对记者团的组织结构、团干职权分工进行了较大调整,建立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管理机制。在任期间,由校报主编万霞老师牵头,组织团员一起完成了“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类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互动:构建以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实践教育体系》子课题——记者团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对记者团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四十一、四十二届团长 柯尊尧 电信系2010级研究生9~9在任在Dian团队队长位置上卸任后,柯尊尧对记者团产生了兴趣,并在奚茜的引荐下加入记者团,并在9月份团长竞选中以优势票当选团长。在任期间,为记者团争取到更好硬件条件和更多外部支持,举办了传神杯新闻奖,参与承办了启明学院元旦晚会,新闻网获全国高校“最佳新闻宣传奖”、掌上华中大获“最佳创意奖”。记者团启明学院办公室正式启用。第四十三、四十四届团长 熊少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9~6在任此期间,记者团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全团业务考核机制和《记者团工作简报》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落实,并首次提出并实行团干中期述职考评制度,让团干的工作接受全体团员的监督和评价。大力推行新媒体业务,使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业绩位居全国高校前三;推行院系分线,使校园记者遍及学校各个角落;主动策划华中科技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报道,并组织相关活动,积极营造浓厚、和谐的校庆氛围,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2012年4月正式推出新版团徽。第四十五届团长 陈建超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0级本科生6~2在任在任期间,将上届记者团的业务考核制度和院系分线制度都坚持下来了,并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届记者团的重点业务是60周年校庆,陈建超联合同济校区记者团成立了一支由59人组成的校庆报道团队,人员覆盖主校区和同济校区,配合宣传部有关工作安排,完成了20余项学校层面的宣传任务,提升了记者团和学校的影响力。此外,陈建超还注重加强与其他高校交流,先后组织团员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记者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的业务骨干们进行业务交流,以促进共同进步。第四十六届团长 熊少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2~6在任本届记者团恢复“大部制”,打通各业务平台,引导团员综合发展,设置总编室,协助团长、总编辑引领全团业务;首次发布“记者团五条铁令”,强调“团内人人平等”、“有理就争,争亦有道”、“言论自由”、“不得无故旷会”、“不得违反团内业务流程规定”;坚持落实全团每月业务考核制度,并首设“创意分”,记者团不再是一个只强调做稿的地方;正式运营记者团官方新浪微博,坚持新媒体业务探索;提出“储备干部计划”,将团内各项锻炼机会向储备干部倾斜,由其负责某项重要事务,为日后成为团干奠定必要的能力和思维基础;团友基金正式设立,增加在团团员福利,并增进和老团友的联系。此外,2013年4月21日,记者团临时取消春游,转而发起校内首场援助雅安的爱心募捐,这提升了记者团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成为团队文化建设的全新内容。第四十七届团长 闵权 化学与化工学院2011级本科生6~4在任在任期间,重组记者团架构,搭建新媒体部。用全新的理念运营记者团官方微博,并开辟记者团微信公共账号。此外,组织团员对学校重大事件如东九墙事件、第八届发展经济学年会进行直播。策划多个新闻专题,如光棍节专题、新年专题,推动记者团转型。任职期间正值记者团成立25周年,组织筹备记者团25周年团庆事项,并更新记者团团友通讯录,收集整理记者团历届资料,旨在加强在团团员与老团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第四十八届团长 贾宸琰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4~6记者团历史上第三任女团长。在任期间,成立全校首个视觉中心,旨在让记者团跟上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的发展潮流。视觉中心的多个作品在校园内传播广泛,最高点击量超过7万;首创“Hey, News”及“Hey, Sight”沙龙,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及校园媒体佼佼者分享新闻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团员的业务水平,增进校际交流,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青年、武汉大学自强新闻中心、武汉大学新视点联合举办了首届“寻眸”新闻报道大赛。业务上,本届记者团精简例会,增设“总编室微课堂”环节;在杂志部部长邱天和杂志部、视觉中心团员的共同努力下,记者团推出了首期《喻言》杂志,无论是从杂志的内容还是从校内外的反响来看,都为记者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媒体部和视觉中心合作的“记者团调查局”栏目推送了一系列契合学生权益的文章。微信粉丝数是一年前的四倍,微博粉丝数是一年前的两倍。第四十九届团长 张笛扬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6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杂志社社长级别

阮海洪,男,1965年4月出生,湖北省红安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历任武汉华中软件公司副总经理,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华中科技大学杂志社社长名单

男,1969年3月出生,汉族,武汉人。编辑、硕士。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企业管理系,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1990至2003年,先后在国企、私企、外企、股份制公司从事营销及管理工作,涉及机电、快速消费品、网络、建材等多个行业,具备较强学习与合作能力。2004年3月~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2006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中心(数字出版部)副主任,2012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分社社长。

第一届团长 梅绍华 机二系硕士研究生 9~3在任 1988年9月,记者团在校领导、党委宣传部以及校报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期间,记者团编辑出版了若干期生动活泼的内参,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记者团还举办了舞会、文学沙龙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记者团在校内的影响。1989年3月,梅绍华离任分配到《人民日报》,后转英文《中国日报》。1991年10月调到国务院直属报纸《经济日报》负责头版工作。1999年,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离职多年老梅仍心系记者团,他衷心希望团员们齐心协力,把记者团办得更好,使他成为华工园最璀璨的社团明珠。第二届团长 何君臣 机二系硕士研究生3~6在任 在这期间,记者团开始由幼稚转向成熟,沿正常轨道大步前进。老何时时牵挂着记者团,每次出差必回团探亲,为记者团的发展献计献策。现供职于新华社。第三届团长 黄汉平 船海系硕士研究生9~3在任 他设法组织大家在较困难的情况下,举办了“晚秋风”诗会、“华工杯”演讲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沉寂的华工输入了活力。黄汉平“下野”后赴深圳特区作“准社会人”,1991年12月飞往大洋彼岸的衣阿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四届团长 陈劲 经管1991级硕士研究生3~3在任记者团在90年下学期及91年上学期能稳步发展,关键在于抓住机会。日益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及一批才能个性各异的团员的满腔热情,使记者团充满了朝气。团部是记者团的核心,团部同学应该亲密团结,舍己为公,讲奉献,能吃苦,讲民主,追求创新。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恢复了内参,继承了“晚秋风”、舞会和元旦晚会,推出了第一期《记者苑》,创办了“校园立交桥”。第五届团长 黄顺和 社会学1988级本科生4~9在任任期内致力于团内建设,建立了评报制度、经常性的业务交流制度,请专家学者为团员讲授新闻写作知识,注意培养新团员,排除干扰,促进团结,维护队伍的稳定与纯洁。第六届团长 黄志刚 电力系1989级本科生4~12在任记者团在此期间为校报提供了大量稿件,并有部分作品发表于校外报刊杂志上。李银的作品曾获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吴涛作为第四届大运会记者在《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向贵成在武汉晚报实习作品达20多篇。团员在各种晚会、舞会和球类比赛中结下了浓厚的友谊。第二届“校园立交桥”诗歌朗诵会于暴雨之夜如期举行。第七届团长 向贵成 机一系1990级本科生12~9在任“花落成泥香如故”(向贵成语),记者团在这一届开始走向一个辉煌。吴涛、尚晨华、李银、林宇灵、张璐等老当益壮,王立新、毛凯、郭勇、张军、张蕴华、张树略、王军玲等初露锋芒,安庆,伍义兵、韦志宇、谢骞、袁朝辉、肖晴川等新团员茁壮成长。“女大学生形象设计”、“文化艺术新视点”专栏文章、“记者眼中的文艺明星”评选活动、校园十大文艺明星专版文章、校园十大体育明星专版,影响甚大。此间,校报80%的稿件来自记者团。元旦通宵晚会记者团与校报陈思中老师共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温泉踏青,竹园记者团重游,端午节到陈思中老师家中吃粽子……记者团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八届团长 徐道彬 中文1990级本科生9~11在任此间记者团稳步向前发展,在任期间实行了分线采访的制度,提出“精诚、合作、务实、求真”的口号。华工四十年校庆(10月15日),梅绍华、何君臣二任老团长作为贵宾回到母校,第一站便是记者团。第九届团长 王立新 机二系1990级本科生11~4在任期间,总结了五年来的经验教训,将记者团的团章系统化、规范化,并打印成文,建立了档案制和各部工作计划制,在校报学生版与江洪洋老师一起创新,增设了“回音壁”专栏,在校报副刊版与编辑老师共创了“月月话题”和“四季风”专版。第十届团长 郭勇 工管1991级本科生3~7在任任职期间,建立了团员业务学习制度、评报制度、老带新制度。协助校报老师开设了“投诉台”、“零星感觉”、“文化节大看台”等栏目。郭勇还长期担任“零星感觉”专栏主要撰稿人。第十一届团长张军 新闻系1991级本科生9~1在任任职期间,狠抓了团员的业务成绩,协助老师开设了“教授话当年”“热点访谈”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栏目。同时还开展了篮球赛、排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团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第十二届团长王伟龙 激光研究院1994级硕士研究生1~10在任任职期间,促成设立了团友基金,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校园立交桥”、“青春风景线”大型配乐诗歌散文朗诵会。他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修改了记者团章程,制订了记者团各部的工作细则,并首次设立了外联部。第十三届团长张伟 中英文秘1993级专科生10~6在任任职期间,继续为团友基金的设立而努力,提出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团训,首次设了文体部。而且注意培养新团员,排除干扰,促进团结。第十四届团长刘卫宏 社会学1994级本科生10~1在任任职期间,多次成功举办了团员业务培训。为锻炼团员,组织部分团员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各报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调整团部机构,下设四个部:新闻部、秘书部、评论部和外联部。现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第十五届团长代群 社会学1994级本科生3~7在任任职期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校园立交桥”,改变了单纯的诗歌朗诵形式,第一次引入了学生自己作词作曲、自谈自唱的校园民谣。并请来楚天音乐台著名主持人张弛作为特邀嘉宾。现供职于新华社安徽分社。第十六届团长唐华 新闻系1995级本科生3~10在任在任时间虽不长,但团结团员,勤勤恳恳地为记者团的发展尽力,很好地完成了新老过度。第十七届团长胡乔 人文学院中文系1994级本科生11~7在任在职期间,记者团、广播台和电视台合并成大学生新闻社。胡乔出任副社长,积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培养了采编播一体化的新社员。与此同时,记者团也得到了壮大。第十八届团长 周建清 交通学院1996级本科生9~10在任记者团从新闻社中分出,重新独立,在任期间完成了本学期的招新工作。第十九届团长 崔林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6级本科生10~5在任任职期间重新理顺了记者团内部的关系,团结广大团员齐心协力作好了记者团十周年团庆,抓好了团员的业务水平,并注重后续梯队的培养。春季的木兰山之游,校报的编辑老师和团员们攀险峰,探幽洞,树木荫翳、香烟缭绕的木兰山上留下了大家的欢歌笑语。第二十届团长 赵飞鹏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7级本科生5~1在任“老赵”是个实在人,“老赵”时期的记者团,稿子写得实在,活动办得实在,团员也过得实在。“寻访深夜灯光”和“校报学生记者打工手记”的综合采访活动开创了记者团的采访的先河;传统活动秋游、迎新篝火晚会、元旦通宵火锅晚会在团员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吃喝玩乐,更多的是“记者团我们的家”的实实在在的感觉;对外记者团积极地和其他学校接触,获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而这个时期的记者团“三巨头”——赵飞鹏(天翼)、杨俊(杨子江)、汪海兵(冰岩)的默契的配合更是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第二十一届团长 汪海兵 电力工程系1997级本科生1~7在任“冰岩”似乎是一个比汪海兵更有魅力更响亮的名字,在任期间,以自身的激情和创造力带动整个团体,记者团通过首届校园十大热点综合采访、大学生电脑节的综合采访、华中大新闻网网上直播合校情况等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活动,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团内的千岛湖之旅、团内舞会、送老晚会等活动使团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他经常说“我的大学就是我的记者团”,在记者团的三年中,和记者团建立了不可割舍的情谊,校报副总编辑江洪洋老师称他是把记者团当做家的第一人。 由他牵头和策划的华中大新闻网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校报总编陈思中老师称赞其在任期间使记者团有了一个创造性的飞跃。第二十二届团长 段家喜 物理系1998级本科生7~12在任此间,校报版面作了较大调整,三版、四版不断推出专版。记者团在很好地完成了专版的大容量的供稿外,在报道模式上也有了创新。“校运动会网上直播”受到了党委宣传部的好评。“早安,华中科大”的大型采访是首次跨校区的成功采访。元旦通宵火锅晚会移师教工活动中心,使传统活动有了新意。第二十三届团长 谷少传 社会学系1998级本科生1~9任“老谷”、“谷大侠”是团员们对他的亲切称呼,素有平民团长之称的他总是一副热情=干劲十足的样子。有老谷的地方不会没有笑声,有老古的地方不会没有新闻。大家永远都记得他别具一格的卡卡舞,拿手好戏《花木兰》……他在任期间,提出了“求真”、“求快”、“求新”的团训,大力培养了团员的业务水平。记者团首次有了自己的团徽。三个校区记者团之间开展了多次交流活动,彼此成为了好朋友。记者团还走出了学校,同地质大学等外界进行了各项交流,扩大了记者团的影响。第二十四届团长 戴翼飞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99级本科生9~1在任从前叫她“小戴”,现在叫她“老戴”,没准将来还会叫她“戴老”。称呼总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渐次更易,然而她带给每个人的记忆却总是历久而弥新。作为记者团的第一任女团长,她带来的除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之外,还有颇见功效的业务培训、交流等活动。一起卖宣传画册的刺激、共同外出采访的新奇、网上直播校运会的自豪、通宵火锅晚会的欢畅……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共同的美好回忆;而看着记者团新人辈出的繁盛景象,更感到了一种见证历史的荣誉感。第二十五届团长 耿俊伟 化学系2000级本科生2~6在任私下里,团员似乎更喜欢称他为“老耿”,俊伟就是以一个“老”字,本着踏实,厚道和不断创新的一颗心,赢得了编辑老师,团员的好评。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团在业务,活动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并且成功和武汉大学举行了“团内管理制度”的交流会。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此期间,记者团得到了巩固,为下一届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十六届团长 刘文斌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级本科生9~1在任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文斌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其他团员。任期内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如9月的雨中招新等,可谓苦乐酸甜俱全,但文斌与01级骨干团员一道,用汗水去打拼,以乐观去面对,保持了记者团工作的延续性。新闻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先后在校报上推出近10个专版,其中迎新、考研等专版做出了特色,在校园内引起较好反响。第二十七届团长 陈祥奇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1级本科生2~9在任他从三峡深处踏歌而来,至情至性、极具亲和力,是记者团的“拼命三郎”。任内致力于记者团的全方位完善,确立“新闻立团、以情治团”的原则。举办新闻讲座、月末派对等活动,提高业务水平,营造“家”的氛围。倾力培养新人,很多02级团员迅速成长为记者团的中坚力量。和广播台的混合篮球赛、与武大校报记者站等的交流开展地有声有色。送老晚会首次移师会议室,无论节目还是氛围,都是记者团历史上最特别的一次,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记者团是我们的家”,将“以情治团”推向一个高潮。第二十八届团长 胡文鹏 人文学院2001级本科生9~9在任一个激情四射的大男孩儿将他几乎全部的热情奉献给了记者团,大三时因记者团的需要毅然放弃了很多,留在那个他默默深爱的“家”,15周年团庆活动,50周年校庆报道活动、合并重组外宣工作、更名为华中科大记者团、团长竞选制的首创、多个精彩专版的策划、农村社会实践以及与湖北高校间的业务交流,使记者团在他的带领下不仅朝气蓬勃,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业务和管理人才,为下一届记者团注入了最为强劲的动力,使记者团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十九、三十届团长 张杨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2级本科生3~9在任他或许是记者团历史上在任时校园内知名度最高的团长: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出色的主持才能让他总能成为焦点。2004年9月,记者团正式全面接管华中大在线新闻网,在服务定位、栏目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新闻网点击率、影响力飞速提高,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的任期内, 记者团外宣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为学校的外宣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有热情有干劲有能力的外宣人才。同时,记者团努力加强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报道,在校园内外取得强烈反响,还与其他学生团体联手组织了校园主持人大赛、韵律操大赛、“2004HUST校园公共人物” 评选等活动。此外,记者团的规范化管理也全面加强,先后制订了记者团管理条例、学生外宣工作管理条例、暑期实习管理办法和团长竞选办法等规章制度,使记者团逐步走向制度化。第三十一、三十二届团长 周栋梁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9~9在任他的英文名叫pillar,意为柱子或者用柱子来支撑。任期内,他确实像柱子一样支撑起了整个记者团。开创网络杂志《喻园瞭望》,举起高校首份网络新闻类杂志这面大旗;复刊内参《喻园参考》,站在学生角度为校领导献计献策;开办“我与院系领导零距离”系列活动,扩大记者团在各院系“高层”中的影响力。谈笑风生的他,带领团员不仅巩固了原有阵地,还创出了众多品牌,让记者团这块金字招牌的光芒照耀得更远。第三十三、三十四届团长 李劲峰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4级本科生9~9在任外号“酒窝”的他,一笑起来,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也被众多记者团小弟弟小妹妹誉为记者团最好的人。任期内,他勤勤恳恳,励精图治,甘愿为记者团奉献全部精力。在他的管理下,记者团业务继续加强,华中大在线新闻网品牌得以继续推广,新闻网一系列品牌新闻专题的打造,如“小璇带你游台湾”等专题赢得了校领导高度赞扬,同时在校内外产生很大反响,甚至吸引腾讯网前来寻求合作。同时在他任期内,记者团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改革。记者团由原有的多个部门改组为校报部、网络部、外宣部、研究生部四大常规部门,研究生重新进入记者团队伍;改组后的记者团,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记者团向着专业化的队伍方向继续迈进。第三十五、三十六届团长 朱俊刚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5级本科生9~9在任“小朱”是记者团对这位瘦瘦团长的昵称。作为一名生命学院学生,小朱却十分“专业不对称”地在记者团流下了绝对深刻的印记。“小朱”的实在,是用120余篇稿件堆积起来的实在,是为记者团鞠躬尽瘁的身影。在小朱的治理下,记者团治下华中大新闻网、《喻园瞭望》、《华中科技大学周报》、外宣、内参五大平台业务平稳发展;率领新闻网开辟“喻园锐点”栏目,策划采写多个专题,特别是组织人手在5月12日晚连夜赶出“汶川大地震”专题,使记者团赢得了校内外的广泛赞誉,成为了全国高校媒体赈灾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在小朱和张春雷等团部成员的努力下,记者团第一次有了专职的美工小组,新闻网更增加了自己的外联部门。在年内再度获得“全国十佳高校新闻门户网站”。记者团朝着社会化、品牌化方向平稳发展,朝着近年来记者团“华新社”构想更近了一步。此外,小朱任内成功举办“2007武汉高校媒体论坛”等重大活动,并完成了记者团20周年庆典的前期筹备工作,使记者团能顺利迎接20岁生日这一盛事。第三十七届团长 张闻 社会学系2006级本科生9~2在任张闻在竞选时提出了5年内将记者团打造为传媒集团的宏伟构想,在他任内,记者团度过了20周岁的生日,近百名老团友重返大家庭,李培根校长等校领导还参加了记者团20周年庆典典礼现场,获得了一个学生组织难以企及的待遇。记者团负责内容维护的华中大在线新闻网也晋升为我校新闻门户网站,较之以往,更加权威、正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还进一步拓展了在教职工群体的影响力。记者节之际,他又与几名团干分赴各地,在与其它校园媒体的交流中,宣传记者团的品牌。第三十八届团长 许路阳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6级本科生2~9在任许路阳,河北沧州人士。因先担任总编辑,后竞选上团长,故前后几届团员习惯性称之“许总”。文笔及采访功力广受赞誉,擅长特别报道,也撰写了不少评论。除出门做稿以及请团员吃饭喝茶聊天以外,个人生活比较宅,基本长期在线,微博、QQ群、人人网等的活跃分子,具备极佳新闻敏感,能从各种线上线下途径获得选题。铁杆球迷,常黑白颠倒熬夜看足球比赛。在任期间,记者团作为校级学生创新团队正式加入启明学院。第三十九届团长 张礼才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7级本科生9~3在任在任期间,与冰岩作坊合作推出了“掌上华中大”新闻频道,将记者团的新闻拓展到手机平台。在校报老师支持下,争取到对新闻网值班编辑的经济补助。第四十届团长 奚茜 人文学院2006级本科生3~9在任记者团第二位女团长。在任期间记者团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无线校园”短信手机报,进一步进军新媒体平台。在“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思路的指导下,对记者团的组织结构、团干职权分工进行了较大调整,建立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管理机制。在任期间,由校报主编万霞老师牵头,组织团员一起完成了“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类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互动:构建以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实践教育体系》子课题——记者团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对记者团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四十一、四十二届团长 柯尊尧 电信系2010级研究生9~9在任在Dian团队队长位置上卸任后,柯尊尧对记者团产生了兴趣,并在奚茜的引荐下加入记者团,并在9月份团长竞选中以优势票当选团长。在任期间,为记者团争取到更好硬件条件和更多外部支持,举办了传神杯新闻奖,参与承办了启明学院元旦晚会,新闻网获全国高校“最佳新闻宣传奖”、掌上华中大获“最佳创意奖”。记者团启明学院办公室正式启用。第四十三、四十四届团长 熊少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9~6在任此期间,记者团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全团业务考核机制和《记者团工作简报》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落实,并首次提出并实行团干中期述职考评制度,让团干的工作接受全体团员的监督和评价。大力推行新媒体业务,使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业绩位居全国高校前三;推行院系分线,使校园记者遍及学校各个角落;主动策划华中科技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报道,并组织相关活动,积极营造浓厚、和谐的校庆氛围,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2012年4月正式推出新版团徽。第四十五届团长 陈建超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0级本科生6~2在任在任期间,将上届记者团的业务考核制度和院系分线制度都坚持下来了,并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届记者团的重点业务是60周年校庆,陈建超联合同济校区记者团成立了一支由59人组成的校庆报道团队,人员覆盖主校区和同济校区,配合宣传部有关工作安排,完成了20余项学校层面的宣传任务,提升了记者团和学校的影响力。此外,陈建超还注重加强与其他高校交流,先后组织团员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记者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的业务骨干们进行业务交流,以促进共同进步。第四十六届团长 熊少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2~6在任本届记者团恢复“大部制”,打通各业务平台,引导团员综合发展,设置总编室,协助团长、总编辑引领全团业务;首次发布“记者团五条铁令”,强调“团内人人平等”、“有理就争,争亦有道”、“言论自由”、“不得无故旷会”、“不得违反团内业务流程规定”;坚持落实全团每月业务考核制度,并首设“创意分”,记者团不再是一个只强调做稿的地方;正式运营记者团官方新浪微博,坚持新媒体业务探索;提出“储备干部计划”,将团内各项锻炼机会向储备干部倾斜,由其负责某项重要事务,为日后成为团干奠定必要的能力和思维基础;团友基金正式设立,增加在团团员福利,并增进和老团友的联系。此外,2013年4月21日,记者团临时取消春游,转而发起校内首场援助雅安的爱心募捐,这提升了记者团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成为团队文化建设的全新内容。第四十七届团长 闵权 化学与化工学院2011级本科生6~4在任在任期间,重组记者团架构,搭建新媒体部。用全新的理念运营记者团官方微博,并开辟记者团微信公共账号。此外,组织团员对学校重大事件如东九墙事件、第八届发展经济学年会进行直播。策划多个新闻专题,如光棍节专题、新年专题,推动记者团转型。任职期间正值记者团成立25周年,组织筹备记者团25周年团庆事项,并更新记者团团友通讯录,收集整理记者团历届资料,旨在加强在团团员与老团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第四十八届团长 贾宸琰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4~6记者团历史上第三任女团长。在任期间,成立全校首个视觉中心,旨在让记者团跟上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的发展潮流。视觉中心的多个作品在校园内传播广泛,最高点击量超过7万;首创“Hey, News”及“Hey, Sight”沙龙,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及校园媒体佼佼者分享新闻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团员的业务水平,增进校际交流,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青年、武汉大学自强新闻中心、武汉大学新视点联合举办了首届“寻眸”新闻报道大赛。业务上,本届记者团精简例会,增设“总编室微课堂”环节;在杂志部部长邱天和杂志部、视觉中心团员的共同努力下,记者团推出了首期《喻言》杂志,无论是从杂志的内容还是从校内外的反响来看,都为记者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媒体部和视觉中心合作的“记者团调查局”栏目推送了一系列契合学生权益的文章。微信粉丝数是一年前的四倍,微博粉丝数是一年前的两倍。第四十九届团长 张笛扬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6至今

中华杂志社社长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今日中华网是经国家工信部登记备案的社会时政、法律维权综合网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集以社会纵横、权益保护、高层访谈、市场调查、中华民族、法制天地、今日大地、名优乡镇、企业风采、科技教育等专题栏目。反映社情民意、听取民众呼唤、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合法权益,为您服务,为您着想,为您说话,为您解难;报道天下事,聚焦全中国,展示全世界。

这是尙清艺术研究院管理的这个杂志社,耕夫和王中华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社长和副社长根本就没有变过,不要把自己的无知当知识来诋毁别人,真让人无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