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

发布时间: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

你好,作文一般要求写800字。一、专业面试【30】乐器演奏:背谱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中国民歌、曲艺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除外,背谱清唱,不带伴奏)。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阅读及一般文化知识。二、专业笔试【60】音乐常识(考试时间150分钟)【30】音乐音响听辨、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及一般音乐知识。作文(考试时间150分钟)【30】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三、基本乐科(按比例算入总分并划定资格线)【10】参见《附录二:基本乐科考试大纲》。四、考生进校后,依据录取综合分及个人意愿分别修读理论音乐学或应用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简史》(余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王沥沥,广东教育出版社)《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中央音乐学院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初中、高中音乐课本中有关音乐常识的章节

岭南音乐研究作为本院重点扶持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在全体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见成果。更可喜的是,在本系教师的引导下,几年来在读本科学生中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选题也日渐增多。具体分列如下: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专著:陈天国:《潮州古谱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潮州音乐》(陈天国、苏妙筝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潮阳笛套古乐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梵呗·香花板》(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论文:陈天国:《潮州细乐》2002年7月在汕头民间音乐会发表《关于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的概念》2002年《广州音乐研究》 《潮州佛乐南海赞》为汕头市文化局撰写《潮州古谱研究》(上、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二期 《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等概念的树立及其意义》(星海音乐学院)2004年第一期,此文入编《中国专家学术成果通鉴》《轮音乐的躯壳和灵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潮州禅和板佛乐考源》《人海灯》2004年11月《潮州音乐的历史》《潮州日报》2006年6月7日王少明:岭南音乐人物访谈: 《后现代主义民族音乐岭南音乐——访展·爱伦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访余其伟》刊于人民音乐《永远漂泊的缪斯——访黄锦培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以“问题意识”研究岭南音乐——访冯光钰教授》《筝艺映古音、仁智启百世——访饶宁新教授》《心安即是家——访甘尚时教授》周凯模:《广东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答辩委员会通过。(2007)《客家音乐文化与本土传承论纲》,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第1期。罗小平:《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音乐表演美学观》(《黄钟》2003第4期)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王沥沥:《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赣南采茶戏的曲调来源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之关系》《赣剧两路高腔曲牌结构分析》《赣剧两路高腔曲牌与腔调的关系研究》《赣剧两路高腔不同音乐特点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陈天国:2002年9月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中国佛教音乐探研》2002年11月参加罗九香学术研讨会,论文《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2003年10月赴北京参加中韩第一届佛教音乐研讨会,论文《广东佛乐概况》2004年第二届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因故未能参加,论文《潮州佛乐〈南海赞〉听赏》。2004年5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开学术讲座《潮州音乐的特点》2005年5月赴香港参加《岭南音乐学术研讨会》,为特邀代表。2005年9月北京参加中国三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三弦音乐的体、相、用》2005年10月厦门参加中韩第三届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佛乐搬上舞台几个有关的问题》王少明:2001年参加罗九香诞辰100周年研讨会2003年参加吕文成诞辰100周年研讨会,论文《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采茶戏音乐研讨会,论文《后现代语境下的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广东汉乐的文化品味》2005年参加第二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承续汉乐香火,依托汉乐精神》2005年参加冼星海逝世60周年研讨会,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冼星海“中国新音乐”》岭南音乐文化传播活动:周凯模:1998年.筹建《岭南音乐文化博物馆》(设于沙河校区)陈天国:为乳源县佛学院讲学教工尺谱和乐器演奏(为时二周)。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佛乐团,从招生、教学至2004年9月16日在黄花岗剧院公演,及后录音、录像《粤海梵音》VCD全世界发行。为岭东佛学院教学潮州禅和板佛乐,第一期2004年连办居士班,第二期2005年,每期各三个月。为广州市中学音乐教师开讲座,讲授“岭南音乐”。为韶关佛学院“禅文化活动”组织岭南禅和板佛乐演出一场。为中山市佛协筹办义务中医诊所义演组织两个节目,台湾电台现场录像并制碟。学生有关岭南音乐研究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吴玫玫:《广州白云山“城市广场”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黎晓莹:《番禺地区民间乐社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阮美娜:《番禺区基督教歌曲研究》郑敏茵:《宗江、何东〈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的研究》翟玥涵:《冼星海〈中国狂想曲〉中的民间音乐因素研究》李 上:《赣南采茶戏〈长长的红背带〉音乐分析和思考》学期论文:古子露:浅析广东番禺的传统民歌与歌舞音乐古子露:浅析佛教音乐文化陈夏杨:潮剧丑角面面观洪洁慧:游神——记乐岛民俗活动(一)刘 晰:2000年至今有关“原生态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变异及传播”课题研究综述

1990年:1、论文:《论广播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声屏世界》1990第3期1993年:1、论文:《谈乐器发声时的音乐特征》《交响》1993第3期1994年:1、论文:《论江南丝竹的声部润饰与织体》《音乐艺术》1994第3期2、论文:《丝柔竹脆,情深意切》《人民音乐》1994第4期1995年:1、论文:《论民乐器的改革》《交响》 1995第2期2、论文:《再谈民乐的创作与配器》《江西师大学报》1995增刊3、论文:《也谈音乐的美》《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增刊4、论文:《谈视唱练耳的教学》《儿童音乐》1995第4期1996年:1、论文:《忆我的导师——胡登跳》《人民音乐》1996第1期2、论文:《教盲童弹钢琴的乐趣》《钢琴艺术》 1996第2期4、论文《谈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广泛性与直叙性》《交响》1996第4期1997年:1、论文:《略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第1期2、论文:《论传统音乐中的审美品格特征》《人民音乐》1997第12期3、论文:《试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版4、论文:《论二胡的揉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5、论文:《论歌唱时的审美境界》《黄钟》1997增刊1998年:1、论文:《对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98’高师作曲理论研讨会》2、论文:《钢琴演奏史》(译文)《音乐探索》1998第2期1999年:1、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探析》载《新余高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国家教育部主管杂志)2000 年第2期转摘2000年:1、论文:《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3期2、论文:《传统民族乐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论文:《论德彪西管弦乐语言特征》《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4、论文:《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1期,该文被《音乐、舞蹈》(人民大学复印刊物)2000 年第2期全文转摘5、论文:《“自性危机”论不符合中国音乐的事实》《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第3期6、论文:《试析黑格尔论艺术想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7、论文:《从赣南的地域环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8、2000年被聘为《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撰稿人2001年:1、论文:《龙虎山道教音乐历史文化透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2、论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3、论文:《音乐美的本质—兼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新余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2002年:1、论文:《道教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品格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2、论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历史与展望》《音乐探索》2002年 第2期3、论文:《对<沃采克>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乐府新声》2002 第1期4、论文:《音乐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与选题原则》《交响》2002 第3期5、论文:《中国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在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中的意义》2002年12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3年:1、 论文:《音韵悠悠 筝魂长留》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载《音乐周报》2003年1月10日2、 论文:《系统建设民族器乐(欣赏)资料的新构想》2003年11月《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论文:《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中国音乐》2004 第3期2、论文:《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第2期2005年:1、论文:《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 第3期2、论文:《赣东北串堂音乐研究》《中国音乐》2005第2期3、论文:《弦索乐配器研究》《音乐艺术》2005第3期2006年:1、论文:《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2、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07年:1、论文:《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2、论文:《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1、论著:《美学与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版)2、论著:《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论著:《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年版)4、论著:《乐种学讲义》(中国音乐学院油印教材2003年)5、论著:《音乐论文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论著:《民族器乐配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论著:《傅利民音乐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8、论著:《中国道教音乐文化》(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9、论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1、作品:《江西师范大学校歌》 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1年:1、作品:歌曲《送电工人上井冈》《心声》歌刊1991第4期2、作品:童声合唱《蒲公英的欢笑》《心声》歌刊1992第2期1992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2、5、8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3年:1、作品:民族管弦乐《赤壁随想》5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4年:1、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12 9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5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5、10、29江西电台专题音乐2、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8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3、作品:歌曲《山里老表乐呵呵》1995分别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发表于水力电力出版社的《歌曲集》;获省创作一等奖4、作品:歌曲《小屋的蜡烛》1995 播出于江西电台5、作品:钢琴独奏《欢乐的童年》19—20播出于江西、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96年:1、作品《万泉河印象》[扬琴独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7播出)2、作品《第Ⅱ号》[丝弦五重奏]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96、11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心声歌刊》1996第6期 获江西省广播征歌一等奖4、作品:歌曲《点燃希望的灯》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获江西省新歌评选一等奖5、作品:歌曲《红绿兰的故事说不完》11江西有线电视台;获江西省歌曲评选“十佳歌曲”奖1997年:1、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是那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音乐周报》1998年5月8日版(总739号)2、作品:歌曲《采桑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3、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4、作品:歌曲《归帆》7江西人民广播电台5、作品:歌曲《献给你一束万年青》5江西人民广播电台6、作品:笛子独奏《兰花花》4上海东方广播电台7、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9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年播出8、作品:歌曲《这里是中国的土地》12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9、作品:歌曲《回归颂》26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8年:1、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二胡独奏曲](入选《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选》第三套第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6上海电台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8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作品:歌曲《红绿蓝的故事》1998 年10月获江西有线电视台歌曲创作评选“十佳歌曲奖”1999年:2、作品:二胡独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载《全国(业余)二胡考级第三套作品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版2001年:1、 作品:歌曲《难忘岁月如歌》2001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播出,并刊于《心声歌刊》2001第3期。2004年:1、作品:歌曲《飞吧 白鸽》。2006年:1、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论文格式星海音乐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第一部分:扉页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前后两个中文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书写中文关键词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等要求,与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对应,但是,字体为Time New Roman ,小四号,关键词的内容全部用小写。第三部分:目录在书写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目录。“目录”两字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居中书写,使用宋体三号字加粗。书写“目录”二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及对应正文的起始页码。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要求标注到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时,一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行距为“固定行间距22pt”。第四部分:正文及参考文献在书写第三部分即“目录”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正文及参考文献。一、书写格式1.论文的结构论文题目论文的引言部分(书写论文题目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不需写“引言”字样)一、(正文)二、(正文)三、(正文)…………论文的结语部分(接上文另起段落,不需空行,不需写“结语”字样)参考文献2.字体字号大标题(论文题目),宋体小三号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正文及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注释内容,宋体五号。3.标点符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4.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5.量和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6.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论文中数字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二、标题1.标题的层次要清楚,大标题(论文题目)和第一级标题应居中书写,第二、三级标题左缩两格书写且单独占行,第四级标题后连续书写内容,不再另起一行;大标题(论文题目)与其下面的内容间空一行(宋体小四号),第一级标题与其上下面的内容之间均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其他级别标题与其上下面的内容之间均不空行。2.正文中第一、二、三级标题末尾不书写任何标点符号3.标题的层次一、……(一)……1.……(1)……①……三、篇眉和页码1.篇眉从正文开始,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内容为论文的题目)。2.页码。封面不加页码;中英文摘要合在一起排页码,从“1”开始;目录单独排页码,从“1”开始;正文需要单独编排页码,从“1”开始。页码在页面底端(页脚)居中书写,页码与正文之间只空一行字的距离。页码使用宋体五号字。四、图、表和公式1.图、表与正文之间要(上、下各)有一行(宋体小四号)的距离。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字体均为宋体五号。图序和表序分别在全文中进行统一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等。图、表中的内容采用宋体五号字。2.下文需要引用的公式,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并在同一行右端用圆括弧即“()”中间加阿拉伯数字来统一编号,公式与下面的内容间空一行;不需在下文引用的公式,不用另起一行单独书写。五、注释1.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必要补充说明,注释一律采用脚注,不用尾注;当论文正文某处需要予以注释时,采用圆圈内加阿拉伯数字并书写在相应文字的右上角,以示需要予以注释,如:…列维纳斯甚至相信第一哲学只能是伦理学①…。2.注释内容书写在标明有对应注释的正文的同一页下端(正文与页码之间);在有注释的每一页,须在当页的正文与注释内容之间加划一条横线(自左往右),其长度约为页面宽度1/4。注释要每页重新编号。注释为宋体五号字。3.注释格式引用著作时,注文的样式为: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李松庆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0-30,引用杂志文章时,注文的样式为: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号):起止页码。例如: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20-六、参考文献1.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2.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参考文献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3.参考文献格式(1)专著:〔序号]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2)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号)(3)论文集:〔序号]作者 题(篇)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篇)名[D]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7)电子文档:〔序号]作者题(篇)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网址,发表日期关于参考文献的未尽事项可参见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4.常用参考文献范例[1]李松庆,王炜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李文中国“三农”问题〔EB/OL〕 [3]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第五部分:打印要求一、行间距:一律取“固定行间距22pt”。二、必须A4纸单面打印;上、下边距一律为54;左、右边距一律为50。

回答很全面!

文章题目不超过20个字,不用不常见的英文缩写  (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摘 要(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中文摘要要求200字左右。中文摘要用第三人称编写,简短精炼,明确具体。摘要格式要规范,不能出现本文、论文等类似字样,不能出现数学公式、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序号等。摘要中应用黑体明确列述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等等),以便于创新性知识的发现,提取和评价,。英文摘要同中文一致,创新点用斜体标出。(宋体、小四)  关键词(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词1;词2;词3(宋体,小四,要求3-8个,用分号隔开)  Title  (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居中)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n体、加粗):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小四、Times New Roman体)  Key words(小四、Times New Roman体、加粗):word1; word2; word3(小四、Times New Roman体,一律小写,英文缩写除外)  (以上单独成1-2页)  目 录  (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字间空两字符)  1 一级标题(绪论、前言或引言)(小四、黑体、加粗、左对齐)………………………1  1 二级标题1(小四、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1  1三级标题1(小四、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1  2 二级标题2………………………………………………………………25  2 一级标题(实验)………………………………………………………………30  1二级标题1 ………………………………………………………………30  1三级标题1………………………………………………………………40  3 一级标题(结论、结束语)……………………………………………………100  参考文献(不加标题编号)…………………………………………………………102  附录(不加标题编号)…………………………………………………………………104  附录1………………………………………………………………………………110  附录2………………………………………………………………………………115  附录3 ……………………………………………………………………………120  致谢(不加标题编号) ………………………………………………………………130  (以上单独成页)  1 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左对齐)(三级标题,不得出现四级)  1 二级标题式样(小四、黑体、加粗、左对齐)  1 三级标题式样(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  正文内容。(小四,宋体,5倍行距,字符不缩放,字符间距为“标准”;参考文献标识符号[1],方括号加数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标表示;所有数字和英文全部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录可适当调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为5倍行距。页面上下边距为54cm,左右边距为17cm;中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页面用罗马数字注页码,其他部分用阿拉伯数字注页码,页码为页脚标识,六号、宋体、居中。)  表(一律用三线表)  表1 表的名称(表序分两级,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表内文字:小四号、宋体、上下左右居中  注(五号、宋体、加黑):内容(五号、宋体),有多条注释,用“①、②……”分列。  2 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左对齐)  1 二级标题式样(小四、黑体、加粗、左对齐)  1 三级标题式样(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  正文内容。(小四,宋体,5倍行距,字符不缩放,字符间距为“标准”;参考文献标识符号[1],方括号加数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标表示;所有数字和英文全部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录可适当调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为5倍行距。页面上下边距为54cm,左右边距为17cm;中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页面用阿拉伯数字注页码,其他部分用罗马数字注页码,页码为页脚标识,六号、宋体、居中。)  图(图序一级,依次标识,小四号、宋体、加黑、居中)  图1 图片名称  3 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左对齐)  1 二级标题式样(小四、黑体、加粗、左对齐)  1 三级标题式样(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  正文内容。(小四,宋体,5倍行距,字符不缩放,字符间距为“标准”;参考文献标识符号[1],方括号加数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标表示;所有数字和英文全部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录可适当调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为5倍行距。页面上下边距为54cm,左右边距为17cm;中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页面用罗马数字注页码,其他部分用阿拉伯数字注页码,页码为页脚标识,六号、宋体、居中。)  公式(公式格式:公式居中,公式编号右对齐,英文字母和数字为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字)  ≤Q≤ 1-1  (以上单独成页)  [参考文献]  (五号、黑体、加粗、居中):  1) 期刊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五号、宋体、下同)  2)普通图书(专著)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 其他责任者(选择项)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选择项)  3)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 编者原文献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5)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6)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7)专利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8)技术标准(规范)的著录格式  [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也可略去起草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  9)各种未定义类型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0)外文文献的引用格式  各类外文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格式相同,其中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为了减少外文刊名引用不规范所造成的引文统计及链接误差,用(SXXXX-XXXX)格式在刊名后加ISSN号  例如[1] KANAMORI H Shaking without Quaking [J] Science (S0036-8075), 1998, 279:   附: 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代码  文献类型 标识代码 文献类型 标识代码 文献载体类型 标识代码  普通图书 M 报告 R 磁带 MT  会议录 C 标准 S 磁盘 DK  汇编(论文集) G 专利 P 光盘 CD  报纸 N 数据库 DB 联机网络 OL  期刊 J 计算机程序 CP  学位论文 D 电子公告 EB  (以上单独成页)  附 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以上单独成页)  致 谢  感谢院系领导  感谢指导老师  感谢父母  (以上单独成页)

论文题目主标题在20字之内,可以添加副标题。主标题采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的篇幅大概在300字左右,黑体四号字,居中样式。摘要内容要另起一行。关键字一般是3-5个,主要表达文章的主题概念。关键字之间采用分号隔开。摘要字体格式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5倍,“关键词”三个字要加黑,加冒号,左对齐。正文字体和关键字同样。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要再起一页,内容和中文摘要相符合,一般为200个英文单词左右。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摘要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正文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顺序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采用下列标题顺序:1、1、1、①。一级标题即“一”设为四号黑体,每一部分结束后另起一页开始下一部分。正文内小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5倍。(四)注释毕业论文注释方式是页下注,在所需引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所有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五)参考文献按正文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如果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列举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余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为论文添加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六)页眉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题目,宋体小五号字,居中。(七)附录附录主要是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八)页码论文页码一律采用页下居中形式。正文前的目录和摘要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采用罗马文字“Ⅰ、Ⅱ、Ⅲ”等标示,正文独立编排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3、4、5……”等标记。论文中常见的格式错误包括:目录问题:目录需要和论文结构相符,论文中的格式问题也会影响目录的完整性。标题格式出错:论文对于标题的大小和顺序都有规定,论文写作中可能出现标题字体大小不符合标题级别,标题序号不符合标题排序的错误。正文格式出错:正文内容的字体,字号,行间距,各种公式的上下标,大小写可能出现错误。图片和表格格式出错:在论文中出现的图表序号,和序号顺序可能发生错误。参考文献: 相对于整篇论文来说,参考文献的篇幅并不算长,但是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也很多,在论文写作中容易出问题。正文内容出错: 论文中可能出现错别字,英文书写问题,专业术语出错,内容重复问题。论文内容缺失:论文中也可能出现论文内容不完整,缺少摘要,缺少关键词和标题等问题。(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格式

1990年:1、论文:《论广播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声屏世界》1990第3期1993年:1、论文:《谈乐器发声时的音乐特征》《交响》1993第3期1994年:1、论文:《论江南丝竹的声部润饰与织体》《音乐艺术》1994第3期2、论文:《丝柔竹脆,情深意切》《人民音乐》1994第4期1995年:1、论文:《论民乐器的改革》《交响》 1995第2期2、论文:《再谈民乐的创作与配器》《江西师大学报》1995增刊3、论文:《也谈音乐的美》《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增刊4、论文:《谈视唱练耳的教学》《儿童音乐》1995第4期1996年:1、论文:《忆我的导师——胡登跳》《人民音乐》1996第1期2、论文:《教盲童弹钢琴的乐趣》《钢琴艺术》 1996第2期4、论文《谈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广泛性与直叙性》《交响》1996第4期1997年:1、论文:《略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第1期2、论文:《论传统音乐中的审美品格特征》《人民音乐》1997第12期3、论文:《试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版4、论文:《论二胡的揉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5、论文:《论歌唱时的审美境界》《黄钟》1997增刊1998年:1、论文:《对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98’高师作曲理论研讨会》2、论文:《钢琴演奏史》(译文)《音乐探索》1998第2期1999年:1、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探析》载《新余高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国家教育部主管杂志)2000 年第2期转摘2000年:1、论文:《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3期2、论文:《传统民族乐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论文:《论德彪西管弦乐语言特征》《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4、论文:《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1期,该文被《音乐、舞蹈》(人民大学复印刊物)2000 年第2期全文转摘5、论文:《“自性危机”论不符合中国音乐的事实》《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第3期6、论文:《试析黑格尔论艺术想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7、论文:《从赣南的地域环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8、2000年被聘为《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撰稿人2001年:1、论文:《龙虎山道教音乐历史文化透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2、论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3、论文:《音乐美的本质—兼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新余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2002年:1、论文:《道教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品格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2、论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历史与展望》《音乐探索》2002年 第2期3、论文:《对<沃采克>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乐府新声》2002 第1期4、论文:《音乐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与选题原则》《交响》2002 第3期5、论文:《中国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在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中的意义》2002年12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3年:1、 论文:《音韵悠悠 筝魂长留》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载《音乐周报》2003年1月10日2、 论文:《系统建设民族器乐(欣赏)资料的新构想》2003年11月《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论文:《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中国音乐》2004 第3期2、论文:《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第2期2005年:1、论文:《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 第3期2、论文:《赣东北串堂音乐研究》《中国音乐》2005第2期3、论文:《弦索乐配器研究》《音乐艺术》2005第3期2006年:1、论文:《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2、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07年:1、论文:《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2、论文:《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1、论著:《美学与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版)2、论著:《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论著:《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年版)4、论著:《乐种学讲义》(中国音乐学院油印教材2003年)5、论著:《音乐论文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论著:《民族器乐配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论著:《傅利民音乐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8、论著:《中国道教音乐文化》(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9、论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1、作品:《江西师范大学校歌》 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1年:1、作品:歌曲《送电工人上井冈》《心声》歌刊1991第4期2、作品:童声合唱《蒲公英的欢笑》《心声》歌刊1992第2期1992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2、5、8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3年:1、作品:民族管弦乐《赤壁随想》5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4年:1、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12 9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5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5、10、29江西电台专题音乐2、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8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3、作品:歌曲《山里老表乐呵呵》1995分别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发表于水力电力出版社的《歌曲集》;获省创作一等奖4、作品:歌曲《小屋的蜡烛》1995 播出于江西电台5、作品:钢琴独奏《欢乐的童年》19—20播出于江西、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96年:1、作品《万泉河印象》[扬琴独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7播出)2、作品《第Ⅱ号》[丝弦五重奏]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96、11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心声歌刊》1996第6期 获江西省广播征歌一等奖4、作品:歌曲《点燃希望的灯》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获江西省新歌评选一等奖5、作品:歌曲《红绿兰的故事说不完》11江西有线电视台;获江西省歌曲评选“十佳歌曲”奖1997年:1、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是那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音乐周报》1998年5月8日版(总739号)2、作品:歌曲《采桑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3、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4、作品:歌曲《归帆》7江西人民广播电台5、作品:歌曲《献给你一束万年青》5江西人民广播电台6、作品:笛子独奏《兰花花》4上海东方广播电台7、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9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年播出8、作品:歌曲《这里是中国的土地》12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9、作品:歌曲《回归颂》26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8年:1、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二胡独奏曲](入选《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选》第三套第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6上海电台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8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作品:歌曲《红绿蓝的故事》1998 年10月获江西有线电视台歌曲创作评选“十佳歌曲奖”1999年:2、作品:二胡独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载《全国(业余)二胡考级第三套作品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版2001年:1、 作品:歌曲《难忘岁月如歌》2001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播出,并刊于《心声歌刊》2001第3期。2004年:1、作品:歌曲《飞吧 白鸽》。2006年:1、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音乐学院钢琴的课题很多,俺给你拟几个原创的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论文要求具体点,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查重

倒!~~~~他应该是跟沈阳音乐学院有关哦!!!如有细节问题!~~请进入%C9%F2%D1%F4%D2%F4%C0%D6%D1%A7%D4%BA%C4%CF%D0%A3%C7%F8&rs2=0&myselectvalue=1&word=%C9%F2%D1%F4%D2%F4%C0%D6%D1%A7%D4%BA%C4%CF%D0%A3%C7%F8&tb=on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贴吧!~~~我们将细细的回答您!~

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为1957年创办的广州音乐学校,后数易校名。1958年设置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最好的途径是到你要考的学校去了解考什么,找个导师,考试的时侯可能会帮到你。有些是必考的,如文化课如英语、政治,音乐基础课如和声与作品分析、视唱练耳、音乐学基础(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论文写作。这些平时就应注意。你的那个专业可以报音教的研究生,也可以报其它很多的专业的研究生,考试的难度也就不同。一般招生先过处试,一般英语、政治必考,各100分,专业300分,上了300分基本过了。复试以面试为主,有些专业考钢琴,声乐。你应该晓得艺术的浅规则,是要钱和关系的,不过你如果很优秀,考上也不是问题了。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建于1958年。自建系以来,迄今已形成了完备的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并成为一个能够代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水平的专业学科。历任系主任有:梁芷琼、余苇、黄容赞、陈家骅、苏克、蔡松琦、廖胜京、刘春荣、吴粤北;现任系主任:房晓敏。 半个世纪以来,作曲系的师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在教学、科研和创作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专家、学者,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音乐作品。如:创作方面有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廖胜京的小提琴曲《火把节之夜》及钢琴曲《红河山歌》、房晓敏的民族室内乐《五行》及二胡协奏曲《幻想曲》、李方的木偶音乐《五羊传奇》、曾宇佳的室内乐《窗外》等;在教材、著作方面有施咏康的《管弦乐队乐器法》、刘春荣的《和声分析》、房晓敏的《五行作曲法》及《流行歌曲写作技巧》、任达敏的《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王小玲的《汉族调式和声技法》、蔡乔中的《探路者的求索——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雷光耀的《首调单声部视唱教程》等。作曲系现已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人才,其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音乐院校、文艺团体、广播电视、音像出版和其它文化单位的骨干;有的已进入我国和我省著名音乐家的行列,并在国际、国内音乐创作比赛中多次获奖。如:李海鹰、卢庆文、黄虹、王小玲、邓希路、杨晓、李方等。 目前,作曲系下设“作曲、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训练”三个教研室。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0人)。开设“作曲、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五门专业课程;此外,还开设了“视唱练耳、乐理、五行作曲法、流行歌曲写作技巧、民族旋律写作、序列音乐写作、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和声分析、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汉族调式和声技法、近现代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英语文献阅读、钢琴、计算机辅助作曲”等多门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简介 音乐学系筹建于1997年10月,1998年开始招生。其前身为音乐理论教研室(1979年始),负责全院的所有史论公共课,其时所开的课程主要有:外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艺术概论、中国民歌、音乐美学、音乐名作、音乐文学等。教研室成员先后有:崔其焜、关伯基、张文倩、陈荣喜、许树坚、赵婉洁、赵雅瑶、汪波、陈维伦、王润秋、罗小平、黄虹、吴丽玲、邓希路、胥远帆、汪红珺等老师。 1995年,教研室悉数并入音乐研究所,所长为:罗小平;副所长:周广平、何平;党支部书记为:汪波;秘书:汪红珺、陈宏。除了研究所原有的成员(赵宋光、陈天国、罗德栽、陈安华)外,还先后增加了闫笑雨、潘澜(2000年调离)、刘大坚、尚红、周凯模等老师。所内教师依然承担全院的史论类公共课。 1998年,音乐学系从研究所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至今。主要人员几乎都来自原来的音乐理论教研室,后来又增加了年轻一代新教师(均为硕士)。第一届系主任:何平(2004年7月调离);系秘书:陈宏。2004年7月,由邓希路以副主任职衔继任;2005年9月,幸祝香出任党支部书记。下设四个研究室:音乐史学教研室;民族音乐教研室;技术理论教研室;哲学—文学教研室。目前系里从教与管理人员共29名:赵宋光、陈天国、幸祝香、罗小平、吴丽玲、黄虹、邓希路、闫笑雨、刘大坚、周凯模、王少明、彭莉佳、周广平、邹洪明、尚红、王沥沥、章俊、陈宏、艾福华、黄蕾、张卓、吴志武、黎敏、郑敏、高飞胜、藿橡楠、刘彤文、程亚鹏。谢泽慧老师2007年9月调至现代音乐系工作。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 现代音乐系 前身为音乐音响导演系。2006年7月正式更名为现代音乐系,同时对原有专业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调整。现代音乐系作为华南唯一高等音乐学府——星海音乐学院的新建系,依托广州经济发展前沿地区特征,与大学城多科环境相衔接,确立了以建立多元化现代音乐特征、全面性现代专业环境为定位的办学思路。经过全面的调研以及全方位的论证,体现当代音乐发展特征,体现当代音乐教育需求,并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环境,及现代音乐可持续发展因素与当代社会需求度的综合特征,将原音响导演专业优化调整为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同时新增设影视音乐创作、爵士音乐表演两个专业(方向)。从而形成了含盖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乐表演多种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办学环境。 目前现代音乐系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中有多位是在国内外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声誉的音乐家。此外,师资呈现国际化多元特征是现代音乐系在教师队伍方面的重要特色。目前有来自法国、德国、美国等地的多名外籍教师,使得在教学上与世界先进教学理念同步,创造出国内领先的教学环境。同时现代音乐系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包括专业电子音乐制作核心主课室,音乐创作核心主课室,独立的爵士乐重奏课室,爵士钢琴课室,爵士打击乐课室等。电子音乐制作授课室均配备PC与APPLE双系统工作站及专业级音乐制作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音乐制作主干课室配备专业音乐工作站系统,同时全部学生系统亦配备专业Cubase及M-Power制作系统。同时正在建设达到国际顶级水准的现代音乐中心及现代打击乐中心。中心拥有先进的设备与环境,能够胜任电子音乐制作、影视音乐录制与编辑、音乐录音、爵士乐表演与录制等诸多现代音乐教学、策划、创作、录制、表演等工作。 现代音乐系的主导办学理念是致力于对希望以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电影、电视音乐创作及多元媒体艺术作品音乐创作与制作,爵士器乐表演及创编作为艺术事业发展的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理论教学,对应用能力具有指导作用的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教育与培养。同时,特别强调在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的多方合作技巧,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各自专业领域的兴趣与探索精神,使其在专业素质、创造性、综合审美素养、以及发展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方面均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从而使其不但获取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更为其未来艺术生涯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以及高度的实践应用水平。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简介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始建于1957年,发展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通过前后几代领导和教师的努力,及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发展成全国优秀的钢琴教育及人才培养单位之一。无论从师资力量到硬件设施的配置,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都达到了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单位所应有的条件。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师19人,其中包括如李淇、波波娃、黎颂文、杜宁武、冼劲松等老、中、青几代许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为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钢琴演奏家和教师。我系师资结构的几大特点包括学历高(博士及硕士学位占百分之七十)、具有海归经历的教师比例高(百分之五十)、教师队伍中外结合(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美国、乌克兰)。在教学硬件配套设施,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星海音乐学院从2005年开始搬至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在根本上使教学环境得到了一个飞跃。在此基础上,现有数个可供我系使用的演奏厅,都达到了专业演奏厅的标准。并且随着星海音乐学院二期工程的竣工,届时一千三百多个座位的交响乐厅和四百多个座位的室内乐演奏厅将会使我们的演奏设施跃上一个新台阶。在日常教学设施上,所有专业课教室都将在近期内配置两台专用三角钢琴。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所涵盖的学科领域有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其教学工作主要包括钢琴演奏专业和其它专业如作曲、现代音乐、声乐、音乐教育、乐器工艺、音乐学等系的钢琴必修课。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上,无论是对主科或者是对必修课的教学,我系都建立了非常完整的教学计划体系,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严抓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系开展了丰富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内容极其丰富,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每学期都有多次来访专家的讲学和演出活动。同时,我系的教师和学生也积极地走出校门,在国内国外各地参加各种讲学、演奏、比赛等活动,其高度的专业水准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由于我系在教学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广东省教育厅于2005年授予我系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 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简介 声乐系主要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素养,并具备较强音乐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从事声乐演唱及声乐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材,学制为本科四年。声乐系下设声乐、钢琴两个教研组,拥有一支充满朝气、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1人,其中正、副教授有4人,讲师有4人,助教2人。教师中有获硕士学位,有出国留学归来,有国际、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获奖,都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声乐系的学生主要学习声乐演唱的基本知识,接受专业技能的严格训练,使其具有较高的演唱能力。专业课除了声乐课外,还开设了重唱、合唱、歌剧排练、表演、形体训练、外国语语音、正音与台词等课程。专业基础课:视唱练耳、乐理、钢琴、和声、曲式。在教学上,有针对性地全面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声乐系近年来,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成果喜人,多次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奖;在法国第八届哥斯嘎尼国际歌剧比赛获一等奖、在第十三届尼古拉斯施奈德特拉纳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获三等奖、代表学院参加由教育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获专业组一等奖、在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美声)获银奖、在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荣获二等奖、在科研方面,有承担院级科研项目等。声乐系的毕业生分布国内外,有的多次在国家、省、市的声乐比赛中获奖,有的担任国家、省级文艺团体的主要演员、有的在担任文化单位、文艺团体的领导职务,还有的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建于1957年,是一个集民族器乐研究、教学、表演为一体的学科,是学院音乐表演艺术学科方向的一个教学部门。民乐系主要以发展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与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突出岭南音乐文化特色。历任系主任有易剑泉、黄锦培、潘焜尺、陈天国、陈照华、袁德明、殷惠麟,现任系副主任苏素筝、谭炎健。民乐系下设弹拨乐、弓弦乐、管乐三个教研组,附属有一个近百人的民族乐团。民乐系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青年教师9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72人,学制四年。主修乐器有琵琶、古筝、扬琴、阮、三弦、高胡、二胡、笛子、唢呐、笙、打击乐、大提、贝司等13门小专业。专业课程有独奏、重奏、合奏、岭南音乐概论(包括潮乐、汉乐、粤乐)、小型乐队编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古谱,中国音乐通史、西方音乐通史、戏曲与曲艺音乐、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钢琴等并开出10多门选修课程。民乐系重视民族器乐的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重视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据统计,近年来共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音像制品30多张。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其中包括荣获2000年台湾“千禧国际古筝独奏大赛”第一名,获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古筝专业总决赛金奖和阮专业比赛优秀奖,获国家首届“中华民族基金奖”,获全国“广东音乐比赛”一等奖,获2003年“天华杯”全国青年琵琶比赛三等奖,获第一届“吴氏管乐杯”全国唢呐大赛青年组第三名,等等。民乐系教师经常应邀担任国内各种音乐比赛评委,参加国内外的访问、讲学、演出活动,深受国内外业界人士的好评。管弦系概况 发展历史:管弦系是我院办学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五个教学系之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与教育家。历届系主任有余薇(兼)、刘大汉、梁兆荣。现任系主任席伟泷,副主任李国安、韦玮。专业方向:音乐表演学科管弦乐器演奏方向。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掌握管弦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备较高的管弦乐器演奏技巧,能在职业团体从事管弦乐演奏,在专业艺术院校从事管弦乐专业教学,在普通大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文化机构从事音乐研究、音乐活动组织与宣传及行政管理的专门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专业设置: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古典吉他、单簧管、萨克斯、双簧管、大管、长笛、小号、圆号、长号、次中音号、大号、打击乐。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主科、合奏与室内乐(管弦乐合奏、管乐合奏、弦乐合奏、长笛合奏、单簧管合奏、萨克斯合奏、打击乐合奏、重奏)毕业论文、艺术实践。师资状况:管弦系在编任课教师44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24人,助教6人;博士2人,副博士1人,硕士18人;留学归国人员18人,外籍教师3人。管理队伍:设有系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支部副书记1人,教研组组长7人(弦乐第一教研组(小提琴)、弦乐第二教研组(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古典吉他)、管乐第一教研组(长笛)、管乐第二教研组(单簧管、萨克斯)、管乐第三教研组(双簧管、大管)、管乐第四教研组(铜管、打击乐)、钢琴艺术指导教研组);办公室秘书1人,乐务1人。实验团体:设有管弦乐团、交响管乐团两个实验团体。管弦乐团:由管弦系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组成,曾接受过国内外著名指挥家的指导,包括指挥家张国勇、丁家琳、美籍华裔指挥家徐志廉、乌克兰指挥家德博洛夫斯基·巴威乐、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胡坤等。多年来,乐团成功演奏了大量的古典、浪漫以及近、现代不同风格的中外交响乐作品,多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及中国香港、澳门。近年来参加的重大活动有:第九届全运会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第四届金钟奖开幕式音乐会、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乐团现任指挥是留美青年指挥家刘明。交响管乐团:由管弦系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组成,曾接受过国内外著名指挥家的指导,包括指挥家于海、程义明、林友声、张海峰、美国指挥家John Boyd等。近几年,交响管乐团活跃在华南及港澳地区,积极推行管乐交响化,多次在星海音乐厅及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交响管乐专场音乐会,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近几年参加的重大活动有:广东管乐学会成立庆典音乐会、广东音乐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音乐会、第十四届亚太管乐节开幕式音乐会、2006“华南之春”管乐音乐会等。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办于1980年,27年前音乐教育系的前身为“师范班”,成立之时只有两张办公桌,三位教师,15位学生。今天音乐教音系已成为星海规模最大、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科学,办学设施先进,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丰硕的单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到目前为止,音乐教育系已初步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是学院重点专业之一。音乐教育系现设音乐教育兼合唱指挥专业方向。下设有钢琴、声乐、教育理论3个教研室和一个行政办公室。全系共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行政人员4人。目前在校生人数为823人。到目前为止,已培养了二千六百多名本科毕业生加上自考生千余名,从根本上解决了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不足的矛盾,成为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包括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也为全国部分省(区)输送了人才。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 流行音乐系成立于2006年7月,由原社会音乐系流行音乐演唱、电子键盘演奏专业合并组成。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自1993年起设立,是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最早设立的一批流行音乐演唱专业之一。电子键盘演奏专业自2000年起设立,现在已成为在华南地区最有影响的专业。流行音乐系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强调艺术实践,培养能在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制作公司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两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文艺人才,有知名歌手周亮、赵鹏、周笔畅、东山少爷等,活跃在省、市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主持人宋嘉其、许燕玲、赵荣、姚远、章艳,还有流行音乐市场各个领域的人才。近几年来,社会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活跃,我系抓住有利时机开拓创新,近三年来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涌现了一批优秀学生,学生在各类流行音乐比赛中获得奖励达100多项。如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周笔畅获“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亚军,廖寰、张宁分别获第二、三届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冠军,电子键盘演奏专业的蔡慧获英国电子管风琴公开赛高级组第三名,多人获得广东省YAMAHA键盘比赛一等奖。在省、市电视台举办的各类流行音乐演唱比赛中,我系学生已成为一支生力军,在舞台上独领风骚,如谢恩民获得南方电视台主办的“敢拼才会赢”年度总决赛季军,肖红、万乘齐分别获得广州电视台主办的“飙歌王”大赛冠军,还有各种优秀奖项多不胜数。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成立于2006年7月,前身为社会音乐系。为了更加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多能一专、既懂艺术,又会管理的音乐人才的需要,学院撤销社会音乐系,建立艺术管理系。 本系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掌握艺术管理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各级文化管理机构、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公司、音像出版社、艺术院校、电台、电视台及各种传媒机构从事艺术管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经纪、艺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既懂艺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结合很强的交叉学科,该专业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依托,与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等诸门学科相结合,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运用门类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适应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传媒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简介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成立于2003年,现有在校本科生四百余人,其本科专业设置是广东省高校独建舞蹈专业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学科系。舞蹈系教学设施优良,现设中国舞表教专业,以培养具有表演、编导、教学等技能,适应文艺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需求的综合性舞蹈人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中国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编导、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解剖学、中外舞蹈史、舞蹈作品赏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音乐概论、视唱练耳与乐理,舞剧音乐以及数十门选修课,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本系凭借星海音乐学院办学50多年所积淀的音乐底蕴,注重学生音乐修养,使舞蹈教育与音乐教育紧密结合,学生以舞为主,舞乐兼修。舞蹈系有一个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力量强、业务精、素质高、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国内外名校。舞蹈系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市的重大演出活动,本系教师创编的舞蹈剧目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屡获殊荣、深受赞誉。为广东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本系重视对外交流,时常邀请国内外艺术界知名人士、学者来系讲学、交流,本系师生也应邀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特别行政区访问、交流、演出。本系毕业生才艺出众、德艺双馨,适应社会需要,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了完善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本系正准备进一步拓展相关专业,并积极筹划招收舞蹈硕士研究生,向更好更强迈进。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艺教研室简介 乐器工艺专业教学最早始于1986年,当年在本院附属中等学校招收了中专层次的钢琴调律专业学生,学制三年; 2002年9月经学院党委批准,正式招收第一届钢琴调律维修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同时还在本院的高等成人教育层次中招收了多届本专业方向的学生,2006年11月学院正式成立了独立建制的“乐器工艺教研室”。现任教研室主任梁锐祥。乐器工艺专业是以乐器工艺专业的理论研究与专业技能并重为主要教学模式,涉及文、理、工等各门类知识的综合学科。该室现设有钢琴调修工艺专业方向,目前有在职教师6人,其中5名常任教师中讲师及以上职称3名,高级职称1名,外聘客座教授2名(含硕士一名,本科学历四名(在读硕士一名);聘任了国际著名的钢琴制造家童志成与中国提琴制作大师中央音乐学院郑荃教授为我们的客座教授。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乐器工艺方面的理论水平,具备较好的乐器修造工艺技术、操作技能与音乐实践能力,能在乐器生产企业营销或专业维修技术岗位(专业钢琴调律师)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乐器工艺教研室自建立以来,其专业主干课程分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两大类课程。该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与亮点特色包括:科学设置骨干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专业实践与学院维修任务相结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活动制度;积极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强化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本专业开办六年以来,任课教师完成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二项;院内科研课题项目一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一项;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十余篇,并承担了多次全国与省内乐器行业会议与学术交流。近年来,已有八名毕业生与在校生通过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学会的入会考核,获得了国家学会的正式会员资格。目前已有的二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乐器工艺专业是学院的组成部分,在今后发展中,教研室本着“务实求新”的办学理念,以“为人师表、育子之心”,加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学习,抓住机遇,树立创新,兢兢业业工作,将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艺专业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集乐器工艺、乐器科研、乐器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前沿学科”。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申诉

岭南音乐研究作为本院重点扶持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在全体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见成果。更可喜的是,在本系教师的引导下,几年来在读本科学生中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选题也日渐增多。具体分列如下: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专著:陈天国:《潮州古谱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潮州音乐》(陈天国、苏妙筝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潮阳笛套古乐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梵呗·香花板》(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论文:陈天国:《潮州细乐》2002年7月在汕头民间音乐会发表《关于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的概念》2002年《广州音乐研究》 《潮州佛乐南海赞》为汕头市文化局撰写《潮州古谱研究》(上、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二期 《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等概念的树立及其意义》(星海音乐学院)2004年第一期,此文入编《中国专家学术成果通鉴》《轮音乐的躯壳和灵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潮州禅和板佛乐考源》《人海灯》2004年11月《潮州音乐的历史》《潮州日报》2006年6月7日王少明:岭南音乐人物访谈: 《后现代主义民族音乐岭南音乐——访展·爱伦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访余其伟》刊于人民音乐《永远漂泊的缪斯——访黄锦培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以“问题意识”研究岭南音乐——访冯光钰教授》《筝艺映古音、仁智启百世——访饶宁新教授》《心安即是家——访甘尚时教授》周凯模:《广东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答辩委员会通过。(2007)《客家音乐文化与本土传承论纲》,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第1期。罗小平:《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音乐表演美学观》(《黄钟》2003第4期)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王沥沥:《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赣南采茶戏的曲调来源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之关系》《赣剧两路高腔曲牌结构分析》《赣剧两路高腔曲牌与腔调的关系研究》《赣剧两路高腔不同音乐特点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陈天国:2002年9月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中国佛教音乐探研》2002年11月参加罗九香学术研讨会,论文《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2003年10月赴北京参加中韩第一届佛教音乐研讨会,论文《广东佛乐概况》2004年第二届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因故未能参加,论文《潮州佛乐〈南海赞〉听赏》。2004年5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开学术讲座《潮州音乐的特点》2005年5月赴香港参加《岭南音乐学术研讨会》,为特邀代表。2005年9月北京参加中国三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三弦音乐的体、相、用》2005年10月厦门参加中韩第三届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佛乐搬上舞台几个有关的问题》王少明:2001年参加罗九香诞辰100周年研讨会2003年参加吕文成诞辰100周年研讨会,论文《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采茶戏音乐研讨会,论文《后现代语境下的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广东汉乐的文化品味》2005年参加第二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承续汉乐香火,依托汉乐精神》2005年参加冼星海逝世60周年研讨会,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冼星海“中国新音乐”》岭南音乐文化传播活动:周凯模:1998年.筹建《岭南音乐文化博物馆》(设于沙河校区)陈天国:为乳源县佛学院讲学教工尺谱和乐器演奏(为时二周)。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佛乐团,从招生、教学至2004年9月16日在黄花岗剧院公演,及后录音、录像《粤海梵音》VCD全世界发行。为岭东佛学院教学潮州禅和板佛乐,第一期2004年连办居士班,第二期2005年,每期各三个月。为广州市中学音乐教师开讲座,讲授“岭南音乐”。为韶关佛学院“禅文化活动”组织岭南禅和板佛乐演出一场。为中山市佛协筹办义务中医诊所义演组织两个节目,台湾电台现场录像并制碟。学生有关岭南音乐研究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吴玫玫:《广州白云山“城市广场”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黎晓莹:《番禺地区民间乐社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阮美娜:《番禺区基督教歌曲研究》郑敏茵:《宗江、何东〈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的研究》翟玥涵:《冼星海〈中国狂想曲〉中的民间音乐因素研究》李 上:《赣南采茶戏〈长长的红背带〉音乐分析和思考》学期论文:古子露:浅析广东番禺的传统民歌与歌舞音乐古子露:浅析佛教音乐文化陈夏杨:潮剧丑角面面观洪洁慧:游神——记乐岛民俗活动(一)刘 晰:2000年至今有关“原生态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变异及传播”课题研究综述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建于1958年。自建系以来,迄今已形成了完备的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并成为一个能够代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水平的专业学科。历任系主任有:梁芷琼、余苇、黄容赞、陈家骅、苏克、蔡松琦、廖胜京、刘春荣、吴粤北;现任系主任:房晓敏。 半个世纪以来,作曲系的师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在教学、科研和创作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专家、学者,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音乐作品。如:创作方面有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廖胜京的小提琴曲《火把节之夜》及钢琴曲《红河山歌》、房晓敏的民族室内乐《五行》及二胡协奏曲《幻想曲》、李方的木偶音乐《五羊传奇》、曾宇佳的室内乐《窗外》等;在教材、著作方面有施咏康的《管弦乐队乐器法》、刘春荣的《和声分析》、房晓敏的《五行作曲法》及《流行歌曲写作技巧》、任达敏的《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王小玲的《汉族调式和声技法》、蔡乔中的《探路者的求索——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雷光耀的《首调单声部视唱教程》等。作曲系现已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人才,其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音乐院校、文艺团体、广播电视、音像出版和其它文化单位的骨干;有的已进入我国和我省著名音乐家的行列,并在国际、国内音乐创作比赛中多次获奖。如:李海鹰、卢庆文、黄虹、王小玲、邓希路、杨晓、李方等。 目前,作曲系下设“作曲、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训练”三个教研室。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0人)。开设“作曲、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五门专业课程;此外,还开设了“视唱练耳、乐理、五行作曲法、流行歌曲写作技巧、民族旋律写作、序列音乐写作、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和声分析、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汉族调式和声技法、近现代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英语文献阅读、钢琴、计算机辅助作曲”等多门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简介 音乐学系筹建于1997年10月,1998年开始招生。其前身为音乐理论教研室(1979年始),负责全院的所有史论公共课,其时所开的课程主要有:外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艺术概论、中国民歌、音乐美学、音乐名作、音乐文学等。教研室成员先后有:崔其焜、关伯基、张文倩、陈荣喜、许树坚、赵婉洁、赵雅瑶、汪波、陈维伦、王润秋、罗小平、黄虹、吴丽玲、邓希路、胥远帆、汪红珺等老师。 1995年,教研室悉数并入音乐研究所,所长为:罗小平;副所长:周广平、何平;党支部书记为:汪波;秘书:汪红珺、陈宏。除了研究所原有的成员(赵宋光、陈天国、罗德栽、陈安华)外,还先后增加了闫笑雨、潘澜(2000年调离)、刘大坚、尚红、周凯模等老师。所内教师依然承担全院的史论类公共课。 1998年,音乐学系从研究所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至今。主要人员几乎都来自原来的音乐理论教研室,后来又增加了年轻一代新教师(均为硕士)。第一届系主任:何平(2004年7月调离);系秘书:陈宏。2004年7月,由邓希路以副主任职衔继任;2005年9月,幸祝香出任党支部书记。下设四个研究室:音乐史学教研室;民族音乐教研室;技术理论教研室;哲学—文学教研室。目前系里从教与管理人员共29名:赵宋光、陈天国、幸祝香、罗小平、吴丽玲、黄虹、邓希路、闫笑雨、刘大坚、周凯模、王少明、彭莉佳、周广平、邹洪明、尚红、王沥沥、章俊、陈宏、艾福华、黄蕾、张卓、吴志武、黎敏、郑敏、高飞胜、藿橡楠、刘彤文、程亚鹏。谢泽慧老师2007年9月调至现代音乐系工作。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 现代音乐系 前身为音乐音响导演系。2006年7月正式更名为现代音乐系,同时对原有专业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调整。现代音乐系作为华南唯一高等音乐学府——星海音乐学院的新建系,依托广州经济发展前沿地区特征,与大学城多科环境相衔接,确立了以建立多元化现代音乐特征、全面性现代专业环境为定位的办学思路。经过全面的调研以及全方位的论证,体现当代音乐发展特征,体现当代音乐教育需求,并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环境,及现代音乐可持续发展因素与当代社会需求度的综合特征,将原音响导演专业优化调整为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同时新增设影视音乐创作、爵士音乐表演两个专业(方向)。从而形成了含盖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乐表演多种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办学环境。 目前现代音乐系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中有多位是在国内外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声誉的音乐家。此外,师资呈现国际化多元特征是现代音乐系在教师队伍方面的重要特色。目前有来自法国、德国、美国等地的多名外籍教师,使得在教学上与世界先进教学理念同步,创造出国内领先的教学环境。同时现代音乐系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包括专业电子音乐制作核心主课室,音乐创作核心主课室,独立的爵士乐重奏课室,爵士钢琴课室,爵士打击乐课室等。电子音乐制作授课室均配备PC与APPLE双系统工作站及专业级音乐制作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音乐制作主干课室配备专业音乐工作站系统,同时全部学生系统亦配备专业Cubase及M-Power制作系统。同时正在建设达到国际顶级水准的现代音乐中心及现代打击乐中心。中心拥有先进的设备与环境,能够胜任电子音乐制作、影视音乐录制与编辑、音乐录音、爵士乐表演与录制等诸多现代音乐教学、策划、创作、录制、表演等工作。 现代音乐系的主导办学理念是致力于对希望以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电影、电视音乐创作及多元媒体艺术作品音乐创作与制作,爵士器乐表演及创编作为艺术事业发展的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理论教学,对应用能力具有指导作用的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教育与培养。同时,特别强调在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的多方合作技巧,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各自专业领域的兴趣与探索精神,使其在专业素质、创造性、综合审美素养、以及发展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方面均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从而使其不但获取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更为其未来艺术生涯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以及高度的实践应用水平。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简介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始建于1957年,发展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通过前后几代领导和教师的努力,及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发展成全国优秀的钢琴教育及人才培养单位之一。无论从师资力量到硬件设施的配置,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都达到了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单位所应有的条件。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师19人,其中包括如李淇、波波娃、黎颂文、杜宁武、冼劲松等老、中、青几代许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为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钢琴演奏家和教师。我系师资结构的几大特点包括学历高(博士及硕士学位占百分之七十)、具有海归经历的教师比例高(百分之五十)、教师队伍中外结合(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美国、乌克兰)。在教学硬件配套设施,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星海音乐学院从2005年开始搬至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在根本上使教学环境得到了一个飞跃。在此基础上,现有数个可供我系使用的演奏厅,都达到了专业演奏厅的标准。并且随着星海音乐学院二期工程的竣工,届时一千三百多个座位的交响乐厅和四百多个座位的室内乐演奏厅将会使我们的演奏设施跃上一个新台阶。在日常教学设施上,所有专业课教室都将在近期内配置两台专用三角钢琴。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所涵盖的学科领域有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其教学工作主要包括钢琴演奏专业和其它专业如作曲、现代音乐、声乐、音乐教育、乐器工艺、音乐学等系的钢琴必修课。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上,无论是对主科或者是对必修课的教学,我系都建立了非常完整的教学计划体系,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严抓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系开展了丰富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内容极其丰富,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每学期都有多次来访专家的讲学和演出活动。同时,我系的教师和学生也积极地走出校门,在国内国外各地参加各种讲学、演奏、比赛等活动,其高度的专业水准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由于我系在教学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广东省教育厅于2005年授予我系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 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简介 声乐系主要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素养,并具备较强音乐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从事声乐演唱及声乐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材,学制为本科四年。声乐系下设声乐、钢琴两个教研组,拥有一支充满朝气、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1人,其中正、副教授有4人,讲师有4人,助教2人。教师中有获硕士学位,有出国留学归来,有国际、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获奖,都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声乐系的学生主要学习声乐演唱的基本知识,接受专业技能的严格训练,使其具有较高的演唱能力。专业课除了声乐课外,还开设了重唱、合唱、歌剧排练、表演、形体训练、外国语语音、正音与台词等课程。专业基础课:视唱练耳、乐理、钢琴、和声、曲式。在教学上,有针对性地全面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声乐系近年来,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成果喜人,多次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奖;在法国第八届哥斯嘎尼国际歌剧比赛获一等奖、在第十三届尼古拉斯施奈德特拉纳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获三等奖、代表学院参加由教育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获专业组一等奖、在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美声)获银奖、在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荣获二等奖、在科研方面,有承担院级科研项目等。声乐系的毕业生分布国内外,有的多次在国家、省、市的声乐比赛中获奖,有的担任国家、省级文艺团体的主要演员、有的在担任文化单位、文艺团体的领导职务,还有的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建于1957年,是一个集民族器乐研究、教学、表演为一体的学科,是学院音乐表演艺术学科方向的一个教学部门。民乐系主要以发展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与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突出岭南音乐文化特色。历任系主任有易剑泉、黄锦培、潘焜尺、陈天国、陈照华、袁德明、殷惠麟,现任系副主任苏素筝、谭炎健。民乐系下设弹拨乐、弓弦乐、管乐三个教研组,附属有一个近百人的民族乐团。民乐系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青年教师9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72人,学制四年。主修乐器有琵琶、古筝、扬琴、阮、三弦、高胡、二胡、笛子、唢呐、笙、打击乐、大提、贝司等13门小专业。专业课程有独奏、重奏、合奏、岭南音乐概论(包括潮乐、汉乐、粤乐)、小型乐队编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古谱,中国音乐通史、西方音乐通史、戏曲与曲艺音乐、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钢琴等并开出10多门选修课程。民乐系重视民族器乐的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重视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据统计,近年来共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音像制品30多张。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其中包括荣获2000年台湾“千禧国际古筝独奏大赛”第一名,获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古筝专业总决赛金奖和阮专业比赛优秀奖,获国家首届“中华民族基金奖”,获全国“广东音乐比赛”一等奖,获2003年“天华杯”全国青年琵琶比赛三等奖,获第一届“吴氏管乐杯”全国唢呐大赛青年组第三名,等等。民乐系教师经常应邀担任国内各种音乐比赛评委,参加国内外的访问、讲学、演出活动,深受国内外业界人士的好评。管弦系概况 发展历史:管弦系是我院办学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五个教学系之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与教育家。历届系主任有余薇(兼)、刘大汉、梁兆荣。现任系主任席伟泷,副主任李国安、韦玮。专业方向:音乐表演学科管弦乐器演奏方向。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掌握管弦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备较高的管弦乐器演奏技巧,能在职业团体从事管弦乐演奏,在专业艺术院校从事管弦乐专业教学,在普通大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文化机构从事音乐研究、音乐活动组织与宣传及行政管理的专门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专业设置: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古典吉他、单簧管、萨克斯、双簧管、大管、长笛、小号、圆号、长号、次中音号、大号、打击乐。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主科、合奏与室内乐(管弦乐合奏、管乐合奏、弦乐合奏、长笛合奏、单簧管合奏、萨克斯合奏、打击乐合奏、重奏)毕业论文、艺术实践。师资状况:管弦系在编任课教师44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24人,助教6人;博士2人,副博士1人,硕士18人;留学归国人员18人,外籍教师3人。管理队伍:设有系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支部副书记1人,教研组组长7人(弦乐第一教研组(小提琴)、弦乐第二教研组(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古典吉他)、管乐第一教研组(长笛)、管乐第二教研组(单簧管、萨克斯)、管乐第三教研组(双簧管、大管)、管乐第四教研组(铜管、打击乐)、钢琴艺术指导教研组);办公室秘书1人,乐务1人。实验团体:设有管弦乐团、交响管乐团两个实验团体。管弦乐团:由管弦系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组成,曾接受过国内外著名指挥家的指导,包括指挥家张国勇、丁家琳、美籍华裔指挥家徐志廉、乌克兰指挥家德博洛夫斯基·巴威乐、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胡坤等。多年来,乐团成功演奏了大量的古典、浪漫以及近、现代不同风格的中外交响乐作品,多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及中国香港、澳门。近年来参加的重大活动有:第九届全运会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第四届金钟奖开幕式音乐会、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乐团现任指挥是留美青年指挥家刘明。交响管乐团:由管弦系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组成,曾接受过国内外著名指挥家的指导,包括指挥家于海、程义明、林友声、张海峰、美国指挥家John Boyd等。近几年,交响管乐团活跃在华南及港澳地区,积极推行管乐交响化,多次在星海音乐厅及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交响管乐专场音乐会,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近几年参加的重大活动有:广东管乐学会成立庆典音乐会、广东音乐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音乐会、第十四届亚太管乐节开幕式音乐会、2006“华南之春”管乐音乐会等。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办于1980年,27年前音乐教育系的前身为“师范班”,成立之时只有两张办公桌,三位教师,15位学生。今天音乐教音系已成为星海规模最大、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科学,办学设施先进,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丰硕的单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到目前为止,音乐教育系已初步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是学院重点专业之一。音乐教育系现设音乐教育兼合唱指挥专业方向。下设有钢琴、声乐、教育理论3个教研室和一个行政办公室。全系共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行政人员4人。目前在校生人数为823人。到目前为止,已培养了二千六百多名本科毕业生加上自考生千余名,从根本上解决了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不足的矛盾,成为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包括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也为全国部分省(区)输送了人才。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 流行音乐系成立于2006年7月,由原社会音乐系流行音乐演唱、电子键盘演奏专业合并组成。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自1993年起设立,是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最早设立的一批流行音乐演唱专业之一。电子键盘演奏专业自2000年起设立,现在已成为在华南地区最有影响的专业。流行音乐系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强调艺术实践,培养能在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制作公司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两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文艺人才,有知名歌手周亮、赵鹏、周笔畅、东山少爷等,活跃在省、市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主持人宋嘉其、许燕玲、赵荣、姚远、章艳,还有流行音乐市场各个领域的人才。近几年来,社会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活跃,我系抓住有利时机开拓创新,近三年来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涌现了一批优秀学生,学生在各类流行音乐比赛中获得奖励达100多项。如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周笔畅获“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亚军,廖寰、张宁分别获第二、三届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冠军,电子键盘演奏专业的蔡慧获英国电子管风琴公开赛高级组第三名,多人获得广东省YAMAHA键盘比赛一等奖。在省、市电视台举办的各类流行音乐演唱比赛中,我系学生已成为一支生力军,在舞台上独领风骚,如谢恩民获得南方电视台主办的“敢拼才会赢”年度总决赛季军,肖红、万乘齐分别获得广州电视台主办的“飙歌王”大赛冠军,还有各种优秀奖项多不胜数。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成立于2006年7月,前身为社会音乐系。为了更加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多能一专、既懂艺术,又会管理的音乐人才的需要,学院撤销社会音乐系,建立艺术管理系。 本系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掌握艺术管理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各级文化管理机构、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公司、音像出版社、艺术院校、电台、电视台及各种传媒机构从事艺术管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经纪、艺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既懂艺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结合很强的交叉学科,该专业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依托,与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等诸门学科相结合,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运用门类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适应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传媒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简介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成立于2003年,现有在校本科生四百余人,其本科专业设置是广东省高校独建舞蹈专业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学科系。舞蹈系教学设施优良,现设中国舞表教专业,以培养具有表演、编导、教学等技能,适应文艺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需求的综合性舞蹈人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中国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编导、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解剖学、中外舞蹈史、舞蹈作品赏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音乐概论、视唱练耳与乐理,舞剧音乐以及数十门选修课,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本系凭借星海音乐学院办学50多年所积淀的音乐底蕴,注重学生音乐修养,使舞蹈教育与音乐教育紧密结合,学生以舞为主,舞乐兼修。舞蹈系有一个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力量强、业务精、素质高、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国内外名校。舞蹈系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市的重大演出活动,本系教师创编的舞蹈剧目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屡获殊荣、深受赞誉。为广东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本系重视对外交流,时常邀请国内外艺术界知名人士、学者来系讲学、交流,本系师生也应邀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特别行政区访问、交流、演出。本系毕业生才艺出众、德艺双馨,适应社会需要,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了完善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本系正准备进一步拓展相关专业,并积极筹划招收舞蹈硕士研究生,向更好更强迈进。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艺教研室简介 乐器工艺专业教学最早始于1986年,当年在本院附属中等学校招收了中专层次的钢琴调律专业学生,学制三年; 2002年9月经学院党委批准,正式招收第一届钢琴调律维修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同时还在本院的高等成人教育层次中招收了多届本专业方向的学生,2006年11月学院正式成立了独立建制的“乐器工艺教研室”。现任教研室主任梁锐祥。乐器工艺专业是以乐器工艺专业的理论研究与专业技能并重为主要教学模式,涉及文、理、工等各门类知识的综合学科。该室现设有钢琴调修工艺专业方向,目前有在职教师6人,其中5名常任教师中讲师及以上职称3名,高级职称1名,外聘客座教授2名(含硕士一名,本科学历四名(在读硕士一名);聘任了国际著名的钢琴制造家童志成与中国提琴制作大师中央音乐学院郑荃教授为我们的客座教授。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乐器工艺方面的理论水平,具备较好的乐器修造工艺技术、操作技能与音乐实践能力,能在乐器生产企业营销或专业维修技术岗位(专业钢琴调律师)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乐器工艺教研室自建立以来,其专业主干课程分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两大类课程。该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与亮点特色包括:科学设置骨干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专业实践与学院维修任务相结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活动制度;积极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强化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本专业开办六年以来,任课教师完成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二项;院内科研课题项目一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一项;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十余篇,并承担了多次全国与省内乐器行业会议与学术交流。近年来,已有八名毕业生与在校生通过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学会的入会考核,获得了国家学会的正式会员资格。目前已有的二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乐器工艺专业是学院的组成部分,在今后发展中,教研室本着“务实求新”的办学理念,以“为人师表、育子之心”,加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学习,抓住机遇,树立创新,兢兢业业工作,将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艺专业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集乐器工艺、乐器科研、乐器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前沿学科”。

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为1957年创办的广州音乐学校,后数易校名。1958年设置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你好,作文一般要求写800字。一、专业面试【30】乐器演奏:背谱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中国民歌、曲艺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除外,背谱清唱,不带伴奏)。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阅读及一般文化知识。二、专业笔试【60】音乐常识(考试时间150分钟)【30】音乐音响听辨、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及一般音乐知识。作文(考试时间150分钟)【30】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三、基本乐科(按比例算入总分并划定资格线)【10】参见《附录二:基本乐科考试大纲》。四、考生进校后,依据录取综合分及个人意愿分别修读理论音乐学或应用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简史》(余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王沥沥,广东教育出版社)《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中央音乐学院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初中、高中音乐课本中有关音乐常识的章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