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电影作者杂志编辑丛锋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电影作者杂志编辑丛锋个人简历

[编辑本段]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喊》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言论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0、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2、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3、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4、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2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1、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4、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25、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6、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7、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8、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9、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30、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3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3、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34、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35、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36、名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7、只有孔乙己来了,才可以笑几声。 38、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39、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40、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41、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42、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43、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4、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45、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46、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47、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编辑本段]周氏三兄弟 1965年4月26日,80岁的周作人自知将不起,也立下遗嘱:“余今年已整80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神话》为50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逾二年,周作人身故,时为1967年5月6日。 周建人的遗嘱,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周氏三兄弟同属社会名流,他们的人生观虽不一致,但对死后就会“速朽”的想法却完全一样。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郑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说过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编辑本段]鲁迅文集选[编辑本段]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编辑本段]相关书籍 1、《心灵的探寻》《走进当代的鲁迅》《与鲁迅相遇》《闲话鲁迅》 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几部关于鲁迅的作品,其中多有叩问心灵的呐喊。 2、《一个人的爱与死》 林贤治 激情的作家,然而又不缺乏理智;诗人的气质,语言源至内心;他的观点无论你赞成与否,你都得承认,在林贤治的心中,鲁迅确实如此!因为林贤治是用心去写这部著作的,他没有糊弄读者! 3、《鲁迅的最后十年》 林贤治 这是一部当代水平最高的鲁迅评传,有关于鲁迅与胡适的经典学理对比,有鲁迅与西方各哲人的心灵相通之处。深刻到学贯中西,浅显到中学生皆能阅。 4、《鲁迅评传》 曹聚仁 这是与鲁迅同时代人写的水平最高的评传。作者是有名的出版家,与鲁迅关系很近,但行文中立客观,又内容翔实,看后能真实的逼近鲁迅。 5、《被亵渎的鲁迅》孙郁 是最早一部收集鲁迅同时代骂鲁迅的文集,材料很全。也可以阅读陈漱俞的《围剿集》,题材相同,分类不同。 6、《鲁迅与许广平》 倪墨炎 长篇传记连载。 7、《鲁迅与朱安》 叶卉 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剖白于人前,写得很沉实。 8、《周海婴访台归来话家常》 于立霄[编辑本段]鲁迅曾用笔名 鲁迅笔名共计169个: 一字笔名有15个:卂 飞 树 俟 独 洛 干 豫 L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笔名有116个: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飞斐 冬华 乐文 洛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三字笔名有37个:华约瑟 齐物论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小孩子 丰之余(瑜)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孺子牛。[编辑本段]臧克家纪念鲁迅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我补充一个:郭敬明!!

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会做出切面包和涂黄油的动作。想要冰淇淋时她会用手裹住自己装出发抖的样子。海伦在这方面非比一般,她绝顶的聪明又相当敏感。通过努力她对这个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识。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伦五岁时开始意识到她与别人不同。她发现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样做手势而是用嘴交谈。有时她站在两人中间触摸他们的嘴唇。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她自己不能发出带有含义的声音。她想讲话,可无论费多大的劲儿也无法使别人明白自己。这使她异常懊恼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乱跑乱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怒气越为越大。她变得狂野不驯。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发脾气直到家人顺从。她惯用的手段包括抓别人盘里的食物以及将易碎的东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将母亲锁在厨房里。这样一来就得想个办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伦,特别是她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海伦变得温和了而且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和震动,她又学会了触唇意识。这种方法被称作泰德马,是一种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学会了讲话,这对失聪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 海伦证明了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而且还上演了关于她的生平的戏剧和电影。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1968年她去世后,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建立起来,该组织旨在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争。如今这所机构,%26quot;国际海伦·凯勒%26quot;,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帮助的最大组织之一。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鸟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苏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苏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不过,苏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苏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喊》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少年闰土》一文选进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群众杂志社总编辑周锋简历

周峰,安徽蚌埠人,1961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7岁起在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17岁时被留选海政文工团,成为一名舞蹈演员。1982年,周峰复员后带着几件行李,风尘仆仆来到深圳,后签约于香港文志唱片,成为一名歌手。上世纪80年代,凭借一首风格明快、歌唱深圳的歌曲《夜色阑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周峰的声音和他阳光的形象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歌坛偶像,也掀起深圳本土音乐的第一个高峰。198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他更凭一首《赤子心》打动了亿万观众。早在80年代,周锋就以《眼之魅》为题,向全国歌迷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包括《梨花又开放》、《等到明年这一天》、《知音难寻求》等歌,一时间成了最畅销的热门音带。 1985年6月,在武汉举行了的“神州十大歌星”大奖赛上,步入十大歌星行列。而在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演唱的歌曲《赤子心》,几乎在每个音符里,都倾注了这位游子的思恋。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对母亲的热爱,感动了无数的观众。以后周锋还推出过一盒名为“十亿皇帝”的卡带,里面收录了臧天朔现在还经常演唱的《朋友》一曲,同样受到了歌迷的热烈欢迎。周峰虽然那个年代和他一样走红的男歌手还有张行、吴涤清,三人中周峰成名最早—1984年10月1日就在央视国庆大型电视歌会《九州方圆》中以《与我同行》、《夜色阑珊》二首歌出场,一夜成名。周峰也是三人中唯一上过央视春晚的男歌手(1985年以一曲“游子心”带给亿万观众载歌载舞的记忆)。称周峰为大陆新时期流行歌坛第一位男歌手,还有一层意义:和张行、吴涤清以翻唱港台歌曲出道相比,周峰则始终不乏自己首唱的原创作品,他的《与我同行》、《玛利》、《我是一只孤独的小船》都是风行一时的原创作品。这些原创在音乐风格上更多吸收国外流行音乐国际化的方向,这种别具前瞻意义的创作意义和尝试,无疑超前了十几年前。另外,周峰最著名的歌曲《夜色阑珊》、《梨花又开放》虽然旋律来自日本不能算是纯原创,但填词后作品的立意和人文气息都是率风气之先的,而周峰演绎时的二度制作,则一一给这类作品注入自己的魔力,比起原版毫不逊色。以至20年后著名吉它手李延亮等人也翻唱了“梨花又开放”,或许可看作是对拥有周峰的80年代大陆流行歌坛的动情回眸吧。算来,周峰在流行歌坛的生涯是短暂的,真正意义上的专辑只有《眼之魅》、《十亿皇帝》两张,数字上还不及吴涤清、张行二人,但从80年代走来的歌迷,很多人记得《九州方圆》、《玛利》、《合家欢》这些盒带歌辑,那里边都有周峰独特而经典的演绎。周峰的绝大部分录音都是在香港文志唱片有限公司制作,电子音效和动感节奏的配器在当时国内无疑极具先锋和前卫意义;而录音品质的精湛,在当时国内歌手专辑中堪称首屈一指。1984年下半年,中国旅游声像出版公司出版了周峰的个人专辑《眼之魅》,这张专辑12首歌曲,只有一首是原创歌曲,其余皆为翻唱。专辑当中的《季候风》、《梨花又开放》、《离情》、《心里总有你》、《等到明天这一天》唱响中国乐坛的上空,新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流行歌手就此诞生。

现任齐鲁书社编审。兼任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1974年开始文艺创作并发表作品,1976年起从事编辑工作,先后供职于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画报社、山东美术出版社、齐鲁书社。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理事、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迄今已发表美术、书法作品及专业文论千余件(篇),其代表作品:《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特种系列邮票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佳邮票评选”金质奖,并被日本《邮趣》杂志评为“最佳邮票”;《西游记》获全国首届美术读物评奖“特别金奖”;《宋词》(幼学启蒙丛书之一种)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校点整理并出版了《孔子七十二贤》、《东京梦华录》等多种文史古籍。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山东汉画像石精粹》及《孔子文化大全》等书稿的设计、策划和编撰工作。当选“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十大青年文化名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

群众杂志社总编周锋简历

现任齐鲁书社编审。兼任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1974年开始文艺创作并发表作品,1976年起从事编辑工作,先后供职于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画报社、山东美术出版社、齐鲁书社。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理事、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迄今已发表美术、书法作品及专业文论千余件(篇),其代表作品:《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特种系列邮票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佳邮票评选”金质奖,并被日本《邮趣》杂志评为“最佳邮票”;《西游记》获全国首届美术读物评奖“特别金奖”;《宋词》(幼学启蒙丛书之一种)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校点整理并出版了《孔子七十二贤》、《东京梦华录》等多种文史古籍。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山东汉画像石精粹》及《孔子文化大全》等书稿的设计、策划和编撰工作。当选“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十大青年文化名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

周峰,生于1921年10月,江西临川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峰同志历任赣东新四军三支队宣传员、战地服务团团员;中共当涂区委宣传干事、科长、区委委员;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营营部书记兼党支部书记,中共苏南宣郎高县委宣传部长、中心区委组织科科长、县委书记;中共宣当芜中心县委青年部长兼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中共苏南路西北特委青年部长、茅山特务营干部便衣队政治指导员;中共茅山特委青年部长、民运委员会书记;中共茅山中心县委委员、苏南茅东县委书记;茅山县警卫团政委;华野八纵队70团副政委;华野第一师教导大队政委;三野23军教导团副政委,政治部政策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浙江干校二部副主任。解放后,周峰同志先后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杭州市委青工部部长、副书记、书记;杭州市企业管理局局长;杭州市政府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主任;中共杭州市委委员、副市长;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副书记、书记;杭州市革委会副主任、杭州市市长;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等职。周峰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在历次重大的政治运动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周峰同志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和民主作风,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讲党性、顾大局,淡泊名利、任劳任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了共产党人优良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谦虚谨慎、公道正派,生活朴素、严以律己,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周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30日3时10分在浙医一院逝世,享年86岁。

杂志编辑简历

工作简历就写你是从哪里毕业的,然后来工作了几年,上一个单位是什么。

回答 工作简历通常分为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项目经验,资格证书,培训经历,自我评价等内容。 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居住地,联系电话,邮箱等信息。 工作经历从现在任职或刚离职的企业写起倒序写到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包括工作职责和业绩的描述。 项目经历选取典型有代表性的经历来写,包括起止年月,项目名称,项目介绍,项目职责和业绩。 资格证书,写行业职业资格证为主,没有可不写。 培训经历选取重要的培训经历写,没有可不写。 自我评价可从自己的工作背景,管理能力,专业能力,性格品质方面来写。 更多5条 

专业,同年7月进入771所(骊山微电子公司工作),先是任工艺线长,负责双极电路、单管的批产,同时负责压点脱焊、合金点过多、压点发黄、超B工艺、硅上薄膜电阻等等单项工艺课题,均在工作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在此其间,同时承担了运算放大器设计、电视机电路设计等产品设计任务,从技术上掌握了模拟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方法,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完成了LF741、FD49、pcl353C等产品研制开发工作。 1985年4月以后,转而从事混合集成电路研制生产和新品开发、预先研 究工作。先后为多个国防型号和运载工具、战术武器研制开发了十几种电路产品。积极承担预先研究工作,解决了高分辨率A/D转换器精度的动态调整问题,完成了多个型号配套电路的批产与交付工作。1993年,在型号配套电路生产的关键时刻,受命组建外购件管理组,全面负责混合集成电路用外购件的管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外购件管理制度和入所验收细则,进一步细化和加强了室一级产品质量制能力,为型号产品的按时、按质交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一模式地直延用至今。1994年元月,任科研生产处副处长,负责全所集成电路批产与新品开发 工作。在任职期问,认真负责,科学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全所集成电路的批产工作,按时按质将产品提交用户,受到用户好评。在负责新品研制工作的过程中,做到了技术沟通、保证质量、严格把关,交样及时,积极协调用户关系,存用户巾树立了本所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高、研产能力强、服务态度好、按时能交样的新品研制形象,新品任务逐年增多。 组织完成了35所发动机配套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和配套印制板部件的解剖分析与国产化研制工作;组织完成了CZ一3A转产电路的研制与交付工作,组织完成了DC/CD方案论证与评审工作,同时还完成了大量所内配套的新型电路的研制与生产协调管理工作。 1998年元月,任技术处副处长,继续从事新品管理与技术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所内基础技术管理工作。在任职期间,制定并修定了大量科研生产管理制度、政策,积在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成功地调整了科研生产作业计划滚动周期与途径,提出了科研生产作业计划中最大宽裕时问的新算法,提出了作业计划控制论,并成功用于本所科研生产管理实践,对科研生产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999年7月任档案信息中心副主任,用两年半的时问,组织全所档案人员完成了上岗培训、档案收集与整理、达标考评工作,使本所档案目标管理 获国家一级称号。形成了本所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可操作性强的档案综合管理体系,制定了29项档案综合管理制度,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软件产品的文件的归档管理办法。制定了全所13门类共15个大类档案著录规则,确定了档案综合管理软件的总体需求与结构设计,实现了档案自动组卷和卷内目录、卷脊、卷面自动打印以及目录级义件联网检索。提出了档案的虚拟组卷方泫,建立了档案管理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督促进机制。 共完成1万5千多卷共20多万份文件资料的整理、清理、归档、立卷、著录和数据录入工作,处理文字信息1000多万个印刷符,开创了本所档案综合管理有法可依、高效利用的新局面。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档案人员共同完成了《771所大事记(初稿)》、《混合集成电路失效情况汇总分析》、《771所成果汇编》、《771所房产数据库》、《77l所历年来研究生培养状况》、《771所集成电路产品技术状态速查手册》等多项课题编研课题。 在做好档案综合管理工作的同时,任《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杂志主编,负责稿件选、审、编、校和杂志的编辑出版与少部分发行工作,重点抓内部质量建设,从严要求,时时处处注意维护读者与作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内 外审相结合的稿件三审制服度,较好较地解决了稿源问题,使来稿数由2000年的260篇上升到2004年的1000多篇,本刊继续被评为TP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类165种专业技术杂志中的26种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位居第23)。在长期的科研生产与管理工作中,共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其中以项目第一负责人完成的项目中有两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1989年被聘为工程师,1994年被聘为高级工程师至今,现任档案信息中心副主任。

群众杂志社社长周锋简历

周峰,生于1921年10月,江西临川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峰同志历任赣东新四军三支队宣传员、战地服务团团员;中共当涂区委宣传干事、科长、区委委员;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营营部书记兼党支部书记,中共苏南宣郎高县委宣传部长、中心区委组织科科长、县委书记;中共宣当芜中心县委青年部长兼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中共苏南路西北特委青年部长、茅山特务营干部便衣队政治指导员;中共茅山特委青年部长、民运委员会书记;中共茅山中心县委委员、苏南茅东县委书记;茅山县警卫团政委;华野八纵队70团副政委;华野第一师教导大队政委;三野23军教导团副政委,政治部政策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浙江干校二部副主任。解放后,周峰同志先后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杭州市委青工部部长、副书记、书记;杭州市企业管理局局长;杭州市政府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主任;中共杭州市委委员、副市长;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副书记、书记;杭州市革委会副主任、杭州市市长;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等职。周峰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在历次重大的政治运动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周峰同志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和民主作风,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讲党性、顾大局,淡泊名利、任劳任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了共产党人优良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谦虚谨慎、公道正派,生活朴素、严以律己,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周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30日3时10分在浙医一院逝世,享年86岁。

周峰,安徽蚌埠人,1961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7岁起在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17岁时被留选海政文工团,成为一名舞蹈演员。1982年,周峰复员后带着几件行李,风尘仆仆来到深圳,后签约于香港文志唱片,成为一名歌手。上世纪80年代,凭借一首风格明快、歌唱深圳的歌曲《夜色阑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周峰的声音和他阳光的形象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歌坛偶像,也掀起深圳本土音乐的第一个高峰。198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他更凭一首《赤子心》打动了亿万观众。早在80年代,周锋就以《眼之魅》为题,向全国歌迷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包括《梨花又开放》、《等到明年这一天》、《知音难寻求》等歌,一时间成了最畅销的热门音带。 1985年6月,在武汉举行了的“神州十大歌星”大奖赛上,步入十大歌星行列。而在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演唱的歌曲《赤子心》,几乎在每个音符里,都倾注了这位游子的思恋。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对母亲的热爱,感动了无数的观众。以后周锋还推出过一盒名为“十亿皇帝”的卡带,里面收录了臧天朔现在还经常演唱的《朋友》一曲,同样受到了歌迷的热烈欢迎。周峰虽然那个年代和他一样走红的男歌手还有张行、吴涤清,三人中周峰成名最早—1984年10月1日就在央视国庆大型电视歌会《九州方圆》中以《与我同行》、《夜色阑珊》二首歌出场,一夜成名。周峰也是三人中唯一上过央视春晚的男歌手(1985年以一曲“游子心”带给亿万观众载歌载舞的记忆)。称周峰为大陆新时期流行歌坛第一位男歌手,还有一层意义:和张行、吴涤清以翻唱港台歌曲出道相比,周峰则始终不乏自己首唱的原创作品,他的《与我同行》、《玛利》、《我是一只孤独的小船》都是风行一时的原创作品。这些原创在音乐风格上更多吸收国外流行音乐国际化的方向,这种别具前瞻意义的创作意义和尝试,无疑超前了十几年前。另外,周峰最著名的歌曲《夜色阑珊》、《梨花又开放》虽然旋律来自日本不能算是纯原创,但填词后作品的立意和人文气息都是率风气之先的,而周峰演绎时的二度制作,则一一给这类作品注入自己的魔力,比起原版毫不逊色。以至20年后著名吉它手李延亮等人也翻唱了“梨花又开放”,或许可看作是对拥有周峰的80年代大陆流行歌坛的动情回眸吧。算来,周峰在流行歌坛的生涯是短暂的,真正意义上的专辑只有《眼之魅》、《十亿皇帝》两张,数字上还不及吴涤清、张行二人,但从80年代走来的歌迷,很多人记得《九州方圆》、《玛利》、《合家欢》这些盒带歌辑,那里边都有周峰独特而经典的演绎。周峰的绝大部分录音都是在香港文志唱片有限公司制作,电子音效和动感节奏的配器在当时国内无疑极具先锋和前卫意义;而录音品质的精湛,在当时国内歌手专辑中堪称首屈一指。1984年下半年,中国旅游声像出版公司出版了周峰的个人专辑《眼之魅》,这张专辑12首歌曲,只有一首是原创歌曲,其余皆为翻唱。专辑当中的《季候风》、《梨花又开放》、《离情》、《心里总有你》、《等到明天这一天》唱响中国乐坛的上空,新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流行歌手就此诞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