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发布时间:

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应该最喜欢的就是《唐山大地震》有张艺谋主导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明星参演。表现了在这么一个地质的灾难当中,人们不屈不挠,奋勇抗争。不要展示了人性的光芒,在不许不屈不挠的奋斗当中,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打开百度或360网站,出入特别关注四个字,就会选到特别关注的电子版杂志。任你选,多啦。

去CNKI上面翻了一下,其实早些年是有的,但是不知为何自09年之后就没有再收录这份杂志的内容了……建议您换用维普等其他数据库试一下。

灾难片中,《勇往直前》是一部关于森林火灾的灾难片,展现的是森林消防官兵与天灾抗争的故事。这些森林消防官兵是绝对的主角,通过展现他们平凡的生活和在灾难面前勇往直前的救灾事迹,生动地刻画出了平凡而伟大的消防英雄的形象。

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行政楼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辑部收 邮政编码:100039 汇款单注明“论文题目+审稿费字样”

根据个人推断,一般分为4个时期:一是生命体征搜寻时期;二是应急救援时期;三是临时生命保护时期;四是后续救治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寻找有生命体征的人,通过特殊的方法,快速找到其位置,为下一步救援做准备。第二个时期应该就是具体救援了,此时已经找到了生命体征所在位置,因此需要用最快、对身体损伤最小的方式,将人或动物救助出来。第三步就是对救助出来的人进行临时应急处理,保持其生命体征无碍,以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治疗。最后就是后续的救治,根据个人情况和医院的判断,进行治疗或休息康复。总之灾难救援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需要很多科学的系统的知识。

中国灾害与救援医学杂志电子版在哪看呀

最喜欢看的看的应该是汶川大地震,这一部电影真的非常的震撼人心,看到了剧中一些人的无奈,也确实为他们感到非常的难受,也看到了许多人为了别人而努力也确实非常的感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行政楼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辑部收 邮政编码:100039 汇款单注明“论文题目+审稿费字样”

应该最喜欢的就是《唐山大地震》有张艺谋主导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明星参演。表现了在这么一个地质的灾难当中,人们不屈不挠,奋勇抗争。不要展示了人性的光芒,在不许不屈不挠的奋斗当中,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情况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国家地震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27日,主要由有关部队、部分地震技术专家、急救医疗专家和警犬搜索专家(70~80人)组成,总人数为230人左右。设总队长1名、副总队长3名,下设三个支队,每个支队均可独立完成救援任务,由指挥部、搜索、救助、技术支持和急救医疗五个部分组成,约75人。每个支队的组成和人员分工如下: 支队指挥部:设支队长1人,副支队长1人,通信保障人员2人,共4人。 搜索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救援小组长4人(分4个搜索小组),搜索队员12人,警犬专家4人,共22人。 救援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救援小组长5人(分5个搜索小组),救援队员25人,共32人。 技术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通讯员2人,危险品专家、地震专家、工程专家、后勤专家各2人,共12人。 急救医疗组:设组长1人,医疗人员4人,共5人。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震援救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以来首次出征。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参加的国际地震灾害救援行动。中国国际救援队还参加过新疆昭苏地震、伊朗地震、印尼地震海啸救援,经过多次实战考验的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在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救援队伍。 二、黑龙江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由哈尔滨市消防特勤大队和黑龙江省地震局技术专家组成,成立于2003年3月,是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其主要任务是,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立即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在最短时间内抢救被埋压人员和重要物资,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开展现场震情监测、震害调查一震后趋势判定工作,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三、辽宁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由省消防局沈阳消防特勤大队、部分地震技术人员、急救医疗人员、工程、危险品技术人员、通信技术人员等组成。分为地震专家组、通信保障组、医疗救护组3个组,搜索分队、救援分队、化救分队3个分队。救援队协调管理办公室设在省地震局,办公室主任由省地震局局长担任。救援队在地震灾害现场实施紧救援时,由省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领导和指挥,平时日常管理受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 四、天津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是一支以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为主,兼顾其他特大型社会灾害紧急救援的骨干力量。该队伍以驻津武警部队为主体,由市应急办直接指挥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队伍。为解决建筑物倒塌后人员救护的困难局面,该队伍装备有探生、破拆、救生等特种救援设备并有较强的机动能力。 五、新疆自治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成立于2004年2月24日,以新疆消防总队乌鲁木齐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为主体,由自治区抽调地震技术专家、工程结构专家、急救医疗专家和警犬搜救专家参与,组成搜索、救援、技术保障、急救医疗、信息收集和生活保障等分队(组)。配备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通讯指挥和救援装备,自组建之日起就展开系统训练,随时准备实施地震灾害救援。新疆救援队是我国地震灾害紧救援队伍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它的成立为完善全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2003年12月11日,四川省第一支地震害紧急救援队在成都消防支队特勤大队2中队挂牌成立。队员主要由消防战士及地震专家组成,配备了搜索、破拆、救生、通信等现代化抢险救生器材。一旦哪里有地震发生,救援队将及时赶往抢险,对失踪和受伤人员实施紧急搜索及救助。此外,救援队还负责地震害现场灭火,参与处置由地地震灾害引起的化学事故,协助处置因地震灾害引发的重大电力事故等。 七、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2003年12月27日,一支由160人组成的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昆明宣告成立。队员主要由驻滇集团军工兵团部分官兵和地震专家、工程结构专家、危险品识别专家、急救医疗专家、搜救犬训练员等人员组成。他们已经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训练,一旦发生重大灾情,救援队将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云南省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测,地震活动频繁,仅1970年以来,就发生6级以上地震28次,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制约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组建这样一支有力的救援队对于云南省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2004年8月10日,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行野外演练,不断提高地震救援作用,并为组建西南分队作好准备。 八、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2003年甘肃省连续发生了2起破坏性地震,给震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提高中强破坏性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甘肃省政府决定组建省地震灾害救援队,以便在重大震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实施紧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 2003年11月,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由甘肃省地震局、武警甘肃总队联合组建,编制为100人,分设搜索组、救援组、技术组、医疗急救组。发生中等、严重和特大破坏性地震时,这支特殊的队伍迅速赶赴灾区,对被压埋人员实施紧急搜救。 九、我国其它灾害的救援力量 (一)矿山救护队 2002年6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为应对矿井灾害,我国较早成立了多支矿山救护队,专门执行此类灾害的救援工作。队伍的职责是:矿山救灾抢险、安全预防、检查监督、安全救护培训、仪器仪表维修和配件、瓦斯粉尘监测、技术指导、地面消防等。我国现有煤矿矿山救护队120余支,救护人员21000余人;矿山救护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和队衔制,救护队员是井下一线特种作业人员,实行服役合同制。矿山救护队编制共有五级,分别是国家矿山救护总队、省市矿山救护支队、区域矿山救护大队、矿山救护中队、矿山救护小队。队伍的基本装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器、自救器等)、矿山救护车、通讯设备(大功率电台、救灾通讯系统)、灭火设备(惰性气体发生装置、高泡发生装置)、分析化验检测设备和装备工具等。 (二)消防救援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各级公安消防机关应当依据《消防法》。针对当地情况,制定火灾扑救预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增强扑救火灾的能力。各级、各地的救援力量大致有五种: (1)公安消防队伍: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共有5万人,这支部队主要担负消防监督和扑救火灾、抢险救援等任务,是同火灾作斗争的骨干力量。 (2)企事业专职消防队:全国约11万人,这支队伍主要负责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保卫工作,受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调度指挥。 (3)地方民办消防队:全国约5万人,由县、镇、乡政府负责组建,是扑救初期火灾的一支重要力量。 (4)义务消防团队:由机关、企业、城镇街道等自行组建军的群众性消防组织,约1300万人,主要任务是防火宣传教育,自防自救和扑救初期火灾。 (5)志愿者消防队:消防工作的协调以公安部消防局为主,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卫生部、气象局等部门参与协作。

中国灾害与救援医学杂志电子版在哪看啊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行政楼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辑部收邮政编码:100039

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下载

理论思路与争鸣预测防治与对策灾例经验与教训资料信息与报道杂谈未来与展望 国家“双效”期刊第一届、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中国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 ISSN:1000-811XCN:61-1097/P地址:西安市边家村水文巷4号邮政编码:710068

关于这些问题,中国国内还没有现成的、直接的回答但最近发现有一篇署名文章叫做《中国救援产业探讨》,它可能比较全面地说到你体温的所有问题,不妨研究研究。此处转载该文,已经作者同意,再行转载或节录,请慎重。 《中国救援产业探讨》作者:麦子地 2008年的中国,有三件大事,在成为年度超热门话题的同时,必将永远记载于历史。这三件大事就是:中国50年不遇的雪灾、12四川大地震以及中国人的百年奥运。 如果说奥运会实现了国家和国人的百年光荣和梦想,那么在此之前中国所遭受的两次灾难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也就是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怎样应对灾难或其他紧急危难事件、怎样更有效地减少国家损失和及时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等的思考,并没有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结束。即使在奥运会热火朝天进行的过程中,与“拼搏、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等遥相呼应的“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公益慈善救助”等一些从前人们似乎并不常见的词语,仍在社会各阶层包括工商经济界,甚至呈喷发状地蔓延流行。直至今日,即使随着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印象和记忆渐渐远去,而来自政府、社会、经济团体机构的那些对灾难救援和救助反思和总结性思考,都从来没有间断。 毫无疑问,经济迅速发展的今日中国,在遭受可能发生的天灾人祸的时候,比较以前更显得从容不迫了。但通过对灾难救援本身的深入分析,灾难救援整个过程所反映出来的诸如:救援组织者只有依靠政府甚至最高层,紧急危难之下尤其现场难免手忙脚乱;救援主体只有依靠人民军队以及相对少数的志愿者等,补给不足等情况下救援难以坚持和深入;救援手段十分落后,甚至只有靠人拉肩扛;救援设备相当缺乏,只有依靠人的两只手,甚至有时没有一根撬杠;救援专用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且准备不足只有临时募捐或事后才想起设立相关基金;救援资金流动迟缓、使用效率低下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是客观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于是,基于以“国家和社会应该能够有效应对灾难或其他紧急危难事件、更好地减少国家损失以及及时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出发点或目标,关于“怎样建设中国的救援事业、紧急救援产业、应急救援行业、公益慈善救助组织”等的思考,甚至是在唐山大地震20多年之后,再次相当严峻地被开始接近实际地提上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工商各界等的议事日程。 至此,如果说怎样更好地建设更适合国情的中国的救援事业、紧急救援产业、应急救援行业、公益慈善救助组织等,是灾难的历史启迪和痛苦的现实逼迫的结果,而即使现在才开始去实现那些理想的所有人们的一切努力,也实在是未来国家和人民将享受莫大恩惠的开始。 那么,什么叫做救援?所说的救援事业和救援产业,又是什么? 研究总结认为,现代所说的救援是指:个人或人们,在遭遇灾难或其他非常情况(含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突发危险事件等)时,获得实施解救行动的整个过程;而救援事业是指能够做长久完善地准备和随时随地能够及时实施解救行动的事务;而救援产业,则是一个以完善的体系、系统或链条为平台、以自身的系统化规模化模式化等为基础、能够长久完善地准备、随时随地实施解救行动并能够最终实现各方应有受益和收益的实业经济。 诚然,救援、救援产业,不是中国首先提出的也不是中国最早在做。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实际上救援产业从发生到发展,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而且这个救援产业或行业,从世界范围看,已经在银行、邮政、保险三大产业行业之后,成了第四大社会公益产业或行业;开展救援产业的救援企业,作为服务业机构,已经成为其国家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中的一部分或重要部分。 更明显的事实是,西方国家的救援产业,即使有的具有国家所有或政府控制的存在形式,那些救援产业机构,也都采用的是商业化或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应该说,救援产业本身必须具有规模化、现代化、系统化等特征,而救援产业的这些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规范性推动下,能使救援产业和机构得以健康发展,最终体现救援机构的救援经营水准,并使救援能够按照救援应该有的要求达到救援的目的。 可以指出,西方救援产业得以良好运行的实质是,在相应的国家体制和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救援产业能够建设和完善一个承载运行的应有的系统或体系平台,从而在这个平台上,救援企业或机构才得以充分自我完善和发展,并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非常全面和完善的救援服务,而最后,救援企业甚至受援者,都能够从保险、投资等行业甚至公益慈善基金等方面,获得设定和承诺的经济支持或补偿,从而完成救援作为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那么在中国,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是个什么状况呢? 正象我们看到的那样,起码在此之前的过去,在中国发生突发性紧急事故需要救援行动时,一般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临时机构做应急处理,并往往是相关单位抽调临时人员,即使有军队参与或由军队做应急行动的主力军,但却几乎都是在既无经验又无准备、既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又缺乏设备与装备的状态下进行。 期间,那些隶属关系属于政府,都是事业单位而机制都是政府办事习惯的面向化工、煤矿、铁路、水利电力等行业的所谓专业救援,甚至欧急、SOS亚洲组织在华机构、国际红十字在华机构,甚至包括汽车救援、旅行救援、海上救援等机构,以及大部分金融保险推出的救援保险产品,虽然在各自资源范围内可以说也许各自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却都因为诸如缺少系统性的准备心态和专业化、主要进行境外委托服务或根本上缺少融入中国国情的可行性、只在本系统内或国家指派的任务中开展工作,以及缺乏设备和装备等等原因,而起码各自都不能独立担当中国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的重担。 其中可以特别说明,即使早在2005年前后,在中国各地,尤其在工商企业界甚至民间,掀起的一股股救援产业热潮中,得以设立的那些救援公司或机构,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或艰苦煎熬,目前还在运行或勉强能运行的,已为数不多,而它们也大部分都没有实际能力参与实际的救援行动,有的甚至至今还没有找到救援、救援事业或救援产业真正的或基本的“北”。 基于以往这种状态和环境,整体上说,在中国无论从政府、到社会机构、到民间百姓群众,终因对“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以及救援事业援产业”等基本概念,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以及有权威的解释。因此,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甚至一个可以叫做正规救援机构的机构,更没有形成救援产业应有的体系或系统化、规模化、模式化等。 对于救援、救援事业和救援产业的体系建设或系统化、规模化、模式化,应该说中国国家一直是想有提升和发展的。早在2006年6月,中国根据“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和中央编办[2005]15号文”就成立有“中国紧急救援促进中心”。该机构挂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并被确定为“自收自支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享有独立事业法人地位”。其主要任务也被明确为:协调救援资源,促进救援体系及产业建设;建立作为政府职能补充的救援服务体系;做救援产业研究并制定产业标准;凝聚社会资本推动社会紧急救援产业发展;宣传和普及紧急救援知识,提升全社会的紧急救援知识水平和实际救援技能等。 应该说该中心的成立确实是中国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重要举措,试图“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公民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也很明确。但,无须讳言,终因大家没有哪怕一条能够落实任务目标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也没有相关人才实施那些战略思想,在“中央和地方、条条和块块”的现状中,还没有很好地“改善紧急救援资源需要协调的局面、实际推动紧急救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与其他一些政策性质和政府所属的救援机构一样,即使大家各自都有美好的意愿或初衷,但他们即使立足促进紧急救援市场体系发育完善;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紧急救援人才信息设备整体水平提升;促进紧急救援事业和产业有机结合,推动紧急救援体系创新和改革,实现紧急救援与国际接轨”等等应有作用,起码也都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 应该说,毕竟中国国家各个层面对作为新事物的救援事业和产业本身概念和它的系统性等,理论基础不足或偏颇、技术知识不通、经验缺乏,因此围绕发展救援事业或产业的各项必要政策等,也还不能得以完善和出台。即使所述临时机构本身的工作,由于没有从以往处理浩繁事务的思维习惯中提升出新思路,以至于目前工作宗旨、目标、任务等也还没有琢磨透,甚至办公场所、岗位人员都没有配备好,而救援产业本身客观需要落实的大量具体工作将怎样推动,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无论怎样,我们可以欣慰,因为中国政府毕竟在关注救援、支持救援事业、发展救援产业的各个方面,都开始了议事日程或实际行动。尤其在四川大地震之后,中国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及时对地震救援工作进行了新的总结或反思。由此,在再次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救援事业或产业的思考的同时,国家进一步以固定如应急救援办公室等临时机构,并在各地方也设立相应机构为标志,试图加强实际推动救援事业发展的力度,再一次表现了中国政府发展救援事业的决心。 总的看来,正因为对“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以及救援事业,救援产业”等所有概念本身都非常模糊,因此在中国即使到目前为止,对于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从政府政策到从业者的所有试图做好“救援、紧急救援、应急救援,以及救援事业,救援产业”等的所有行动,也只有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河流里“摸着石头过河”。由此,中国的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最基本的现状是,无论是牵头救援事业的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正从事救援产业的社会机构,都不失偏颇地各自“说自己认为正确的救援概念和理论、办自己认为真实的救援事业或产业”,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人看到在中国有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应该有的影子。 至于在救援、救援事业、救援产业之外,中国目前所说的紧急救援和应急救援等,那只是在救援概念本身就模糊的状态下对救援叫法的不统一所致。紧急、应急其实质都不过是想描述灾难或其他非常情况的程度而已,而对于救援事件本身,强调程度是没有特别必要和意义的。进而只把注意力放在救援是否紧急、是否应该应急上,而实际没看到救援应该有的产业性质并忽视它,却是特别没意义和十分有错误的。 综观目前围绕中国救援事业、救援产业的一切言行,关于救援事业、救援产业发展的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十分需要正本清源;提高国人对救援产业体系或救援产业应该具有的模式和基本内容等的了解认识,依然是当务之急。 那么,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考虑中国特色,所谓的中国救援产业应该有的模式,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既然救援产业是个系统体系,那么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在这方面,我们注意到救援产业领域目前理论把握好、运作正常、行动领先的机构----GR救援产业投资管理公司的一些情况,尤其该机构研究发布的“中国救援产业GR模式”体系,值得研究、学习和推广。“中国救援产业GR模式”认为,在中国发展救援产业,应该建设和完善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十大系统体系,包括: 1、施救队伍体系。对于救援来说,无论来自政府组织或社会民间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救援人员,以及作为救援队伍的组织本身,是救援行动得以实施和救援产业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在中国范围内目前情况下,隶属不同组织、具有不同存在形式,但必须能够统一调动使用或具有统一运作机制的一定数量的救援队伍和具有救援专业知识的救援人员,须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地域呈合理网络分布状态,并最重要的是对他们的调配,在中国救援产业这个大体系内,应该具有高效的及时连动机制,由此才能使施救队伍体系成为中国救援事业中更有效的有机部分。 2、救援呼叫联动系统。所说的救援呼叫联动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必须经过强力宣传而深入人心、本身具有好记忆易宣传特征、主要是能随时接通从而形成救援联动、甚至具有公益意义的统一通讯号码或统一求救讯号。SOS作为国际呼救讯号二次大战以来发挥过相当作用,该讯号具有的意义不同一般。而根据现代通讯行业发展情况而设立诸如995(救救我)等类似使用方便的通讯号码和接驳系统,或者统一设立包括类似SOS在内的其他可迅速推广使用的明显的标准讯号,无疑是救援得以展开实施的“第一信号”。当然,所说的救援连动呼叫系统,还必须包括基于救援事件发生地的不确定性而按照一定规划在各地所建立的传导网点系统。这些网点的作用在于,通过救援讯号的接收,在初步审核确定危难情况下,在任何一个网点都能够就近启动救援动作和实现救援实施,以及在必要情况下能立即形成整个救援系统的联动。 3、通视保障系统。其实,这里所说的通视保障系统,是基于现代通讯业的发展和技术领先程度,而专门强调了通讯技术系统在救援产业系统中的应用和作用。为体现救援专业化、现代化和救援的有效性,所说救援产业中通视保障系统是指,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在救援产业体系中设有专门的语音通讯频道和可视视频频带,直接保障尤其野外现场通讯、通视的需要,保障救援联动体系运转。应该指出,调查知起码从通讯技术开发的角度,中国还没有人开展涉及救援产业需求的技术或产品的开发业务,而实际上从救援的特殊要求角度出发,诸如僻远地域、水下或地下区域、深山岩洞等如何能便捷地使用通讯是值得研究的,能够提供便携使用的类似产品,应该是有开发意义和市场的。 4、搜救与运输系统。即使从12四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看,包括一般救援设施设备以及急救药品等在内,直至备有医疗救治药品的医疗救护车、备有医疗救治设备和药品的特种救护车辆,甚至运输专用的救援直升飞机、两栖救生船等,设备在中国十分缺乏,且其调配使用和现场调度也都存在许多要突破的问题,还谈不上具有陆海空救援运输与搜索全息体系。救援产业模式体系中所说要建立的搜救与运输系统,就是指解决这些相关问题的方面。 5、联动就治系统。救援活动中所发生的需要救治的事件中的当事者,除了一部分可以在现场实施救治的情况外,多数情况是一般还需要转移到有条件、有能力的医院进行医疗救治。但是,尤其基于中国医疗改革后大部分医院单位,采取诸如实行押金、预交费用等制度,紧急状态下即使能顺利运送到医院的被救援者,或终因不能灵活地逾越那些制度而得不到实际的及时救治。联动就治系统,试图建立突破上述状态的新型的约定、预约和连动机制,广泛地系统联合更多的包括军队医院在内而分布于各地方的医疗机构,形成费用结算联保支付模式和救援定点医院形式下的救援连动就治系统,达到使被救援者首先得到救治、及时救治并获得经济援助的效果和目的。 6、产品与基金系统:这里所说的产品,特指是一个救援卡和围绕它而能够展开的一个系统。这个卡产品,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集中使用的费用和完善的支付系统做后盾;还要有一定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以能够有效地递送到受援者以及广大民众手中;更重要的是,这个卡,要能够借此为凭证,使需要救援的持卡人或他们的亲人,在该卡的引导下,及时得到实际的全过程的救援,并直至获得应有的经济补助,从而完成一个围绕这个卡产品的真正的救援的循环。卡产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所说的基金系统,似乎不仅是这个卡产品的经济基础,甚至更应该是救援、救援产业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所说的救援基金,不仅应该能够保障实际救援各项工作得以实现,更应该成为能够支持所说救援产业体系发展的财务来源之一。从这样一只基金的建立来说,在有关专业人士认为的必须与金融保险机构密切结合的同时,甚至可以从体现救援产业的公益性质和社会精神角度,由国家部门甚至在民间,设置成可以更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并灵活使用于救援产业的救援事业公益基金。 7、救援基地系统:要促进国家救援产业的发展,一个示范性产业基地,或多个具有分布特点的救援产业综合基地,与救援产业体系中其他系统一样,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基地,可以独立地体现救援产业体系中某一部分或几部分,也可以集救援体系所有项目在内而集中表现,甚至可以将救援产业必备项目和与之相关的衍生项目,都综合地体现出来。有关专家认为,甚至从产业地产的角度,这样一个产业地产大盘或超级大项目,即使在房地产行业发展极度紧张的阶段,也应该或反而能够独辟蹊径地成立。当然,即使从救援产业行业内的某个救援机构的角度,独立地去建设发展这样的产业园,也是可以成立并对救援产业的形成有深远意义的。 8、教育与法律系统:显然,尤其通过地震的经验,对全民开展的救援或危机自救等基本知识宣传和教育,甚至为保障救援事业发展而设立专业教育或培训机构等,在救援产业体系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前面所说到的基地,或可在基本设施上为设立救援事业教育院校做出实际行动。而所说的法律体系,不仅包括对救援产业具有实际保障作用的专项法律本身,在这个体系中也应该包括国家针对救援产业的一系列政策。 9、媒体传播系统:这里所说的媒体传播系统,专门是指宣传和报告救援事业意义、成果、普及知识和救援产业文化传播的专业媒体体系。这个系统的体现,可以包括一份专业报纸、一本专业杂志,甚至可以是在电视或广播上有一个专业栏目或频道。至于这样一个媒体传播系统的意义,显然无论对推动整个救援产业发展,还是对某个救援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都具有非常的意义和作用。而基于现代媒体传播系统的发展,它实际可以作为一个更大的平台,并甚至可以借此平台而解决救援产业或项目的甚至融资问题的深层意义,却不是一般企业机构能够轻易认识到的。 10、合作机制与体系:可以指出,尤其在中国,从救援产业刚起步开始,就呈现八仙过海或群雄逐鹿状态的形势下,尤其在那些对救援产业并没有意识、对从事救援产业也并没有资源或实力的机构看来,按照所述中国救援产业模式,即使是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似乎是很难建设和完善的,更何况中国的救援事业的现在环境,产业发展必然要面对资源联合、产业合作甚至资产兼并等现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贯穿救援产业、能够统整整个体系资源的合作机制或体系,显得非常必要,而此机制本身也成为参与和完善这个产业的企业所必须具备的理念。诚然,所说的合作,当然也包括与国际救援事业接轨、与国际相关机构等的合作,甚至应该包括与国际投资救援产业的资本等的合作。 研究分析可知,GR救援产业投资管理公司所提出的上述“中国救援产业GR模式”,无疑是比较正确地把握了救援产业的根本所在,甚至是给在中国开展救援产业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进的人们指明了基本的方向。而该公司不仅在“中国救援产业GR模式”体系研究上,还在中国特色救援产业项目的建设实施上,都多元思考、取舍缓急、脚踏实地走在了中国救援产业发展需求的前列。消息显示,该公司最近继与含有30多个专业救援队伍6000多名专业救援人员的“中国救援联盟”等建立合作关系之外,从中国人民网、某省市电视台和报纸等相关媒体还获悉,该机构又在新近与某地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当地征地2000余亩,投资建设造价达6亿多美元的中国第一个综合救援产业园,其中包括国际救援职业学校、水陆两栖车的研发制造、救援装备制造、AVS芯片生产、移动医院装备制造等五大项目。 总结全篇所述,我们愿意这样结束这篇基于中国救援产业探讨的文字: 如果说2008年中国的三件大事,将永远记载于中国历史,那么,其中的12四川大地震灾难,所引发的对中国救援产业进行深刻思考的现象,尤其由此真实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救援产业实际进展的事实,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必将作为中国救援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写入中国救援产业或事业发展的历史!从2008年开始、为实现救援产业理想而奋斗的所有人们的所有努力,因此都值得敬佩、支持和记忆。 麦子地(QQ:592930691),于北京 欢迎研究探讨商榷,请勿转载节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