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四川地质学报审稿15天

发布时间:

四川地质学报审稿15天

期刊不错,投稿难度一般

不是四川地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chua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我也是这种情况,不过打了电话后给发了一份录用通知

你可以主动在网上联系他们,或者打电话联系他的负责人,这样应该会有结果。

四川地质学报审稿

地质学报为很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大概得一年的时间。

连地学都搞不明白 百度一下吧

顺利的话四到五个月左右,仅供参考。该刊是季刊发行,如果赶不上最近一期,那少则也要四个月。如果该刊稿件量比较大,到审稿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等待的时间相应的增加。想具体些,需要让编辑根据作者的情况和社里稿件的情况等,给出一个参考范围。期刊vip上也有其他的可以选择的,如果周期短,也可以考虑选择。

不是四川地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chua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四川地质学报

刘春平1,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2249)摘要 形成于中-新元古代的彭灌杂岩体构造侵位于映秀断裂和茂汶断裂之间。杂岩体无根,深部岩片北西倾;边界断裂及杂岩体内部早期为韧性变形,叠加晚期脆性改造,内部断裂呈叠瓦状排列,靠近茂汶断裂的杂岩体以韧性变形为主,向东南至映秀断裂,杂岩体韧性变形逐渐减少,脆性变形增加;茂汶断裂断面与志留系地层基本平行。以松潘-阿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为基础,结合变质核杂岩理论,提出了彭灌杂岩体形成模式,该模式能有效地解释彭灌杂岩体所有特征。关键词 彭灌杂岩体 基底 映秀断裂 茂汶断裂 韧性形变 模式Study on the Forming Model of Pengguan ComplexLIU Chun-ping1,2(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100083;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102249)Abstract Pengguan complex formed in Meso-Neoproterozoic was in tectonic emplacement between the Yinxiu fault and the Maowen Pengguan complex is rootless,the deep horses incline to the northwest,the bordering fault zone and the inner complex are the tenacity distortion with superimposing brittle one,the inner faults are imbricate The complex distortion near the Maowen fault is mainly flexible,the tenacity distor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brittle one increases gradually in the complex from northwest to The Maowen fault section is almost the same with the attitude of stratum of SOn the basis of structural evolution analysis in Songpan-aba basi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amorphic core theory,the forming model of Pengguan complex is proposed,which could interpret all of features of Pengguan Key words Pengguan complex basement Yingxiu fault Pengguan fault tenacity distortion forming model松潘-阿坝盆地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巨型油气盆地聚集带——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气勘探空白区。目前,对盆地大地构造属性仍存在较大分歧,即是巨厚的三叠系海相复理石覆盖下的特提斯洋盆残余?还是稳定基底之上的古生代准地台?因此,基底的存在与否是决定盆地油气资源前景的关键。研究认为,龙门山造山带中部的彭灌杂岩体是在印支运动中被推出地表的盆地基底。因此,圆满地解释彭灌杂岩体的形成机制与形成过程对松潘-阿坝盆地基底的确定具有积极意义。彭灌杂岩体位于龙门山推覆造山带的中段,构造侵位于映秀断裂带和茂汶断裂带之间,呈透镜状分布,长轴呈NE 向延伸,东西长约105km,南北宽8~28km,总面积在1500km2以上。该杂岩体主要由中新元古代的黑云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等组成,形成于晋宁构造运动期间[1]。1 彭灌杂岩体特征1 彭灌杂岩体边界断裂特征茂汶断裂和映秀断裂构成了彭灌杂岩体的西北边界和东南边界。茂汶断裂由4~5条逆冲断层组成[2],倾向NW,倾角陡,多大于70°,局部地段近于直立(图1)。茂汶断裂上盘地层由志留系茂县群组成,下盘为彭灌杂岩体,断面倾角与茂县群的地层倾角近乎平行,仅3°~7°的差异,表明茂汶断裂原始断面近水平,与茂县群地层沉积层面基本平行。茂汶断裂带的构造岩十分发育,有碎裂岩类、糜棱岩类和构造片岩类。碎裂岩类主要为碎裂岩、碎斑岩和碎粒岩,碎斑岩中常能见到变形纹、波状消光等早期韧性变形的痕迹。糜棱岩类主要有初糜棱岩、糜棱岩、千糜岩及变晶糜棱岩,常受到后期脆性断裂活动的叠加改造。构造片岩类表现为构造岩经变形碎裂、糜棱岩化后又重结晶,矿物呈明显的定向拉长,显示出片状构造。显微构造有石英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条带、核幔构造、变形石英脉、无根褶皱、韧性剪切带、长石云母膝折、C-S组构、压力影和由矿物拉长形成的A型线理等,且在同一构造岩中出现多种显微构造,具明显的叠加性。从变质矿物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白云母、黑云母、石英、方解石、角闪石和变质变形岩石特征及变形显微构造组合等判断,茂汶断裂形成于地壳下部15~25km深处、温度约为450~550℃、压力为400~550 MPa的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环境[3]。根据RHSibson(1977)的断层双层模式和MMattauer(1980)的构造层次概念,上述特征反映出茂汶断裂是一条以韧性变形为主的逆冲推覆挤压剪切带,经历了拉张、挤压推覆、后期叠加脆性改造的活动历史。图1 彭灌杂岩体构造剖面图Pt2t—头道桥单元;Pt2sx—烧香洞单元;Pt2c—川心店单元;Pt2s—上坪单元;Smx—志留系茂县群千枚岩;Txt—三叠系小塘子组砂页岩夹煤系地层映秀断裂走向NE,倾向NW,倾角大于70°。在不同地段夹有不同性质推覆岩片,如在灌县虹口,断裂上盘为杂岩体,下盘为三叠系;而在白水河上盘除杂岩体外,还有二叠系和下三叠统灰岩、泥灰岩[4];反映了断层活动的多期性。映秀断裂构造岩类型有:糜棱岩、初糜棱岩等糜棱岩类;千枚岩、云母片岩、钙质片岩等构造片岩类;碎裂花岗岩等碎裂岩类及断层泥砾岩和断层泥。显微构造现象主要集中于断裂带,远离断裂带,构造变形明显减弱。显微构造有波状、带状消光、亚颗粒、长石膝折、压力影、不对称旋转构造、砂钟构造以及微断裂、微裂隙及碎裂矿物等。从显微构造所得到的主应力方位为σ1=310°∠29°,σ2=41°∠1°,σ3=132°∠61°,反映出断裂向上逆冲,且为地壳浅层次低围压的构造环境;在断裂带的构造岩中,常见的变质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黑云母、绢云母、白云母、石英和斜长石等相当于低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形成温度为300~500℃,形成深度5~10km,沿断裂面的位移量约为50km[3,5],明显具有早期以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改造和多期次活动的特征。2 彭灌杂岩体特征彭灌杂岩体主要由中新元古代的黑云二长花岗岩、角闪石英闪长岩、辉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黑云英云闪长岩等组成,在白水河地区还有一套绿片岩相,局部见角闪岩相的白水河群变质岩。推覆体内脆-韧性剪切带发育,表现为强烈的片理化和糜棱岩化,呈一系列叠瓦式的逆冲推覆岩片,节理普遍发育。杂岩体内部发育了一系列受边界断裂控制、基本平行的断裂(图2);愈靠近茂汶断裂,岩体中断裂发育密度愈大,断裂影响宽度也愈大,杂岩体变形的韧性程度也愈高;而近映秀断裂一侧则多具脆性断裂,反映出岩体在整体上愈向北西方向经受的变形愈强烈,而且变形层次和温压条件愈高[6]。在成分上,岩体西部有较多基性岩石,而东部基本上无基性岩石出现。岩体中糜棱岩、千枚糜棱岩的定向性都十分规则,表现为韧性剪切带,代表了NE向断裂的特征。图2 彭灌杂岩体航磁资料及解释成果[6]a—航磁资料;b—21km上延结果1—航磁异常等值线(nT);2—航磁异常分区界限;3—断层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彭灌杂岩体是无根的(图3)。水电部设计院在沏底关附近进行的钻探发现深处岩体岩心呈斜向薄板状片体向NW延伸,说明此岩体的韧性剪切带向下延伸很远。综上所述,彭灌杂岩体具有如下特征:①年龄古老,形成于晋宁构造运动期间;②由北西向东南,岩体及断裂韧性变形逐渐减少,脆性形变逐渐增加;③边界断裂在早期韧性变形基础上,叠加了后期脆性改造;④杂岩体无根、深部岩片北西倾,表明岩体是随着茂汶断裂和映秀断裂活动,被从北西方向的地壳深部推至地表的;⑤茂汶断裂断面与志留系茂县群地层基本平行,表明茂汶断裂原始断面近水平,与茂县群地层沉积层面基本平行。2 彭灌杂岩体形成模式晋宁运动期间,松潘-阿坝盆地与四川盆地的基底拼接在一起,在泛扬子区形成了统一基底,但基底古地貌起伏不平,彭灌杂岩体正处于一个古高地上。图3 彭灌杂岩形成过程示意从震旦纪开始,盆地北部秦岭洋开裂,受此影响,盆地被海水覆盖,开始接受古生界的沉积,沉积盖层与基底间为超覆不整合(图3a)。至志留纪文洛克期,松潘-阿坝盆地与四川盆地间发生陆内拉张,形成龙门山裂陷槽,产生了由东向西缓倾的叠瓦式低角度断裂体系,断面呈铲状,上陡下缓,断面向下逐渐平缓[7,8],趋于水平;这些断层最终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条拆离断层,即茂汶断裂;拆离断层在地壳深部以基底与盖层间的不整合面为断面。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拆离断层滑动以韧性形变为特征,这一过程在断面两侧及附近形成明显的韧性变形特征,靠基底一侧,即拆离断层下盘,形成了厚度不等的糜棱岩带及 S-C 组构等显微构造。同时在岩体内部派生了一系列次级断裂,并伴生有次级韧性剪切带。由拆离断裂向基底内部,次级断裂密度逐渐减少,岩性由糜棱岩类逐渐过渡为正常基底岩系。随着龙门山裂陷槽进一步扩张,地壳上部负载减轻,地壳均衡作用使地幔上升,导致基底被不断抬升,由于抬升速度不同而逐渐呈弓形上隆(图3b,c)。龙门山裂陷槽拉张速度和沉积物的充填速度决定了基底上隆的速度。至三叠纪末,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的影响,盆地构造应力场发生反转,由伸展转为挤压。形成于伸展背景下的叠瓦式低角度断裂体系也由拉张转为剪切逆冲,尤以拆离断层的反转最为明显。拆离断层沿用老断面反转,沉积盖层在断层的运动中,由北西向东南运动。剪切逆冲产生了更多的热量和压力,温度和压力的提高使先期产生的韧性剪切特征被进一步明显化,影响深度范围进一步扩大。此时断面依然平缓,与志留系地层层面几乎平行。整个运动过程呈前展式,位于拆离断层东南的映秀断裂稍后开始活动,但映秀断裂没有沿用老断面,而是直接切过基底凸起部位,在基底内部形成了一条新断裂。映秀断裂也具有韧性剪切的特点,但特征不如位于古高地低部位、埋藏较深且有两期韧性剪切特征叠加在一起的茂汶断裂明显。茂汶断裂和映秀断裂间的岩体和次级断裂受此影响,形成了韧性变形特征由茂汶断裂向映秀断裂递减的特点。随着映秀断裂不断向上逆冲,其背驮的基底岩体愈来愈靠近地表,基底岩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力愈来愈低,两侧断裂也由塑性变形逐渐演变为脆性变形;深部的糜棱岩被再度碎裂岩化,并经退变质而绿泥石化,形成大量绿泥石及断层泥和断层角砾,逐渐形成了先期韧性形变叠加有后期脆性改造的特点。映秀断裂持续活动使岩体脱顶,暴露于地表,其上盘的地层不断被剥蚀,为川西前陆盆地提供物源[9],位于映秀断裂上盘的基底逐渐暴露,直至形成现今的面貌(图3d)。上述形成模式有效解决了彭灌杂岩体与周围岩体不协调、无根,由北东向断裂控制,岩片北西倾,从北西向东南岩体韧性变形减少、脆性变形特征增加及志留系地层与断面平行等诸多问题,满足了彭灌杂岩体的所有特征。因此认为,彭灌杂岩体来自于松潘—阿坝盆地深部,是盆地基底的一部分。参考文献[1]四川省地矿局四川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专报一(N23)北京:地质出版社,[2]胡新伟,邓江红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构造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23(3):101~[3]马永旺,杨尽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3):236~[4]马永旺,王国芝,胡新伟“彭灌杂岩”推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1996,16(2):110~[5]林仿,余团龙门山彭灌杂岩体中梭坡店断裂带显微构造及变形环境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1998,18(2):97~[6]林茂炳,马永旺论龙门山彭灌杂岩体的构造属性[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22(1):42~[7]刘文均,郑荣才,李祥辉龙门山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和古构造重建[J]地质学报,1999,72(2):109~[8]龙学明龙门山中北段地史发展的若干问题[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18(1):8~[9]李勇,曾允孚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22(2):1~

不是四川地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chua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四川地质学报期刊

无数本!

1 辽宁某菱镁矿山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 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青海国土经略 2006\\/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 福建省安溪县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浅谈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主要技术问题的探讨 化工矿产地质 2005\\/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 太原市西山虎峪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治 山西建筑 2005\\/1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6 我国金属矿山固废整治任重道远 环境经济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7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国土资源导刊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8 湖南郴州市矿业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国土资源导刊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9 江苏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0 矿产资源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1 东北地区矿业开发态势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2 郴州市矿区生态环境状况与土地复垦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3 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4 西部矿山环境警报 百姓 2005\\/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5 云南矿山环境保护与整治建议 中国工程科学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6 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 中国矿业 2004\\/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7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探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4\\/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8 信息在线 河南国土资源 2004\\/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19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现状及其展望 江苏地质 2004\\/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0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探讨 中国矿山地质找矿与矿产经济——中国矿山地质找矿和矿产经济研讨会论文集 2000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r\n21 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 化工矿产地质 2004\\/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2 现代测绘技术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中的地位与应用展望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3 地质灾害:人为因素有多少? 南方国土资源 2004\\/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4 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研究与发展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4\\/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5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地球科学进展 2004\\/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6 江西省某钽铌钨锡矿山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7 南岭地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的意义、目标与方法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4\\/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8 甘肃西成铅锌矿区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3\\/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29 沿河县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及防治 贵州地质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0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化工矿产地质 2003\\/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1 龙门山石灰石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的治理保护 露天采矿技术 2003\\/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2 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 四川气象 2003\\/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3 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四川地质学报 2003\\/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4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四川环境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5 鞍山市铁矿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对策研究 世界地质 2003\\/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6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7 广西主要突发性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南方国土资源 2003\\/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8 福建省矿山开发造成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福建水土保持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39 江苏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江苏地质 2002\\/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0 浅析煤炭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策 煤炭技术 2002\\/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1 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战略思考 山东地质 2002\\/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2 开阳县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1\\/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3 福建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建议 福建地质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4 攸县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湖南地质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5 包头市石拐区煤矿矿山地质灾害严重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1\\/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6 马鞍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 上海地质 2001\\/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7 云浮硫铁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采矿技术 2001\\/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8 矿山环境问题与对策 云南环境科学 2001\\/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49 浅议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及防治措施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0 我们如何远离地质灾害 中国减灾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1 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浙江地质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2 开创地质灾害防治新局面 中国地质 200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3 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 中国地质 2000\\/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4 开发与保护同步 资源与环境共举 中国地质 2000\\/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5 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思路 江西地质 200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6 辽宁省采矿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 辽宁地质 200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7 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四川地质学报 2000\\/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8 玉溪市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的特点及对策 云南环境科学 2000\\/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59 阜新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60 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资源产业 2000\\/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61 矿山环境当如何 资源产业 2000\\/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r\n\r\n\r\n请查收,本人非地质专业,不足之处请包涵

不是四川地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chua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四川地质学报退稿要求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项目  标准  感官性状和  一般化学指标  色  不超过15度,不得呈现其他异色  浑浊度  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不超过5度  臭和味  不得有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  不得含有  pH  5~5  总硬度(以碳酸钙计)  450mg/L  铁  3 mg/L  锰  1 mg/L  铜  0 mg/L  锌  0 mg/L  挥发酚类(以苯酚计)  002 mg/L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3 mg/L  硫酸盐  250 mg/L  氯化物  250 mg/L  溶解性总固体  1000 mg/L  毒理学指标  氟化物  0mg/L  氰化物  05mg/L  砷  05mg/L  硒  01mg/L  汞  001mg/L  镉  01mg/L  铬(六价)  05mg/L  铅  05mg/L  银  05mg/L  硝酸盐(以氮计)  20mg/L  氯仿*  60μg/L  四氯化碳*  3μg/L  苯并(a)芘*  01μg/L  滴滴涕*  1μg/L  六六六*  5μg/L  细菌学指标  细菌总数  100个/ml  总大肠菌群  3个/L  游离余氯  在与水接触30min后应不低于3mg/L。集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5mg/L  放射性指标  总σ放射性  1Bq/L  总β放射性  1Bq/L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址:国内:国外:-5/issuetoc《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网址:《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网址:《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网址:《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网址:/ykcs/ch/aspx《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570。网址:《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网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网址:。(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喝不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