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当代海军杂志官网电话号

发布时间:

当代海军杂志官网电话号

台湾一家出版社的两本杂志还不错:《知兵堂战场月刊》和《知兵堂突袭杂志》。这两本杂志都是写实类杂志,内容非常深入,专业。不过大陆,好像只有电子版杂志,可以在iphone和ipad上看,效果不错!

《当代海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管、《人民海军》报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军事刊物。她创刊15年来,出版了100多期,发行总量已达数百万册。 这份刊物一直关注国家海洋权益,关注国防建设,宣传人民海军崭新风貌,为增强全民海洋和海防观念而不遗余力地默默奉献着。近年来,刊物先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去年,杂志社还被评为全国宣传《国防教育法》系列活动先进单位。 创刊15年来,《当代海军》坚持与时俱进办刊,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找准浓郁的海军特色 《当代海军》创刊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兼顾军事、文史、科普等知识的期刊。1990年公开对外发行后,逐渐增扩军事(中外海军历史、装备、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一些思想评论、文化艺术、生活情感的文章还占有相当的篇幅,缺乏鲜明的海军特色。 面对这一形势,杂志社对当时的读者市场进行了调研,认为大多数喜欢《当代海军》的读者天性尚武、心怀海防,这些人不仅对海军生活好奇,更关注我国海军的实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希望了解世界各国海军的现状;这些人也知道我国海军在装备实力上与世界强国海军相比还有差距,但更盼望了解我国海军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海上战争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等。为此,杂志社决定加强刊物的"兵味、海味、硝烟味",使杂志具有浓郁的海军特色。 首先,重点宣传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以不泄密为前提,根据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体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思想,着重从教育训练、组织指挥、军事思想、军事观念、军人素质等方面,全面展现人民海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反映我海军军事斗争准备情况,反映部队官兵训练生活和精神风貌。在此,重点介绍我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从舆论上为我海军建设鼓与呼。 其次,加大反映海军世界的信息量。全面反映世界各国海军的情况,包括海军世界风云、海军发展态势、海军官兵风貌、海军高精武器装备,主要是对世界各国海军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世人非常关注的海上军事斗争热点及时进行深度报道,比如各国海军在海域划分、海洋资源争夺、海上力量扩张、海上演习、海上作战等方面。 第三,突出刊物的时代气息。在报道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当今人民海军军事训练、演练和海上生活实况介绍给读者。同时,密切追踪当今世界海军发展的最新动态、热点话题、海上战事或演习。对外国海军的介绍,也侧重于其新情况、新发展,即新的建军思想、编制体制及教育训练等方面情况。介绍海军武器装备突出"新"、"精"两个字。在介绍的过程中,做到观点正确、内容翔实、报道及时。 第四,坚持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从当代海军到未来海军,从中国海军到外国海军,系统介绍各国海军常识性东西,诸如各国海军军语、军旗、军阶、军衔、军功章、军服、军舰命名、各种军舰划分和各种舰载武器概念等。重点抓了那些大众关注、欲知和愿知的事物,将事迹经验故事化,装备介绍通俗化,从而使读者在情愿而有效的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海军和海洋文化知识的熏陶。 由于《当代海军》在市场竞争中坚持突出海军特色,在数以万计的期刊市场上,实现了全国独此一家、全军独树一帜的追求。近年来,国内军事期刊出现降温现象,有些刊物发行量下降得很厉害,而《当代海军》不仅稳住了脚跟,而且为办成精品期刊、创全军名牌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 在办刊环境方面,《当代海军》可谓先天不足:杂志社没有编制,办刊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各处室抽出来的,且总共才3人,人手严重不足。 面对这一先天劣势,杂志社没有退缩,在海军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办刊环境。 第一,不拘一格选用人。杂志社充分利用报社办刊的优势,在征得海军报社领导的同意后,聘用报社的两名同志为兼职编辑;总装驻南京某军代表熟悉武器装备、对海军问题颇有研究,便跨军种将他调入;一士官在来社学习期间显示出发行杂志方面的才能,该社就千方百计将他留下来;该社还返聘已退休的老社长,将老同志丰富的办刊经验运用起来。这样一来,杂志社人手不足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二,及时褒奖稳人心。过去海军报社有些同志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当代海军》只是报社的副业,没有前途;每年工作总结时不要说立功,嘉奖都很少。这几年来,《当代海军》为创办一流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海军报社上下普遍的承认。现在编辑部不仅每年都有人受嘉奖,有的同志还立了三等功。1999年底,经海军党委批准,杂志主编已解决了副师职待遇。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年轻编辑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提供工作方便。编辑部有的同志住在城里,每天往返要2个小时。杂志社考虑到编辑工作的特殊性,便破例允许其不坐班,平时在家编稿,每周来办公室两三次处理事务或参加会议,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忙碌,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年轻编辑家属随军找工作,他们从经济上提供条件,使其尽快安置家属,安心投入工作。负责发行的编辑对外联系多,就为他安装电话、配BP机。 由于杂志社十分重视调动办刊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营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办刊环境,虽然海军报社专门分配给杂志社办刊的工作人员不多,但人人都能积极主动、不辞辛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严守国家的出版政策 面对我国期刊市场十分激烈的竞争态势,有的刊物过多强调"市场",而忽视了"管理",从而导致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当代海军》杂志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味去迎合一些读者低级或者猎奇的阅读心理及口味,没有片面地追求市场销量和单一的经济利益,而是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严格执行中央、军队的新闻宣传纪律,从"讲政治"、"守阵地"的认识高度来办刊物。 目前,该社专职编辑3人,另有兼职人员2人,聘请3人。每篇稿件不仅坚持编辑初审、主编二审、社长终审,还请返聘的老社长复审,从而多了一道审稿关,保证严格按照中央的宣传口径和军队的宣传纪律,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此外,杂志社坚持对稿件编排的各个技术环节规范操作,在责任编辑最后一校点完后,主编还要再细看一遍,方可付印。 由于《当代海军》不能像地方发行量大的刊物那样靠开高稿费来吸引优质稿件,所以好稿、优稿十分难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偶尔遇到自发来的好稿子,杂志社自然知道它对于提高本刊发行量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一概无原则地拿来刊用,凡是涉及到重大题材的文章、图片一律履行报批手续。因时间紧来不及报批的文章和图片,决不擅自刊发。例如,杂志社曾收到过一位海军退下来的老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反映我人民海军在抗美援朝中秘密出兵朝鲜元山港布雷的事件。该事件从未对外公开,肯定会有读者市场。然而,在来不及报海军保密委员会审批的情况下,还是不予刊登;还有一篇目击林彪从海军山海关机场出逃的文章,写得生动也很新鲜,地方报纸已连载过,编辑编好稿后,主编考虑再三,也给撤掉了。 《当代海军》编辑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的各个处、室抽调过来的,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在此情况下,杂志社特意聘请了两位对海军知识比较熟悉的专业校对人员,负责每期文稿的校对工作,而且每期稿件的校对不少于3个校次。对涉及重大题材的文章内容还要相应增加校次。在印刷厂制做好每期杂志软片后,还要指定专门人员通读蓝图,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当即令印刷厂返工重做。 近年来,杂志社在执行出版政策法规情况方面做到了无重大问题发生,无明显技术性差错,在办刊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责"。 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期刊界更是如此。《当代海军》杂志在15年的办刊实践中,时时保持着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使杂志与时俱进,他们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一直在自我超越、自我突破。 第一,不吃"皇粮"闯市场。《当代海军》创刊后,先是与军内许多期刊一样,靠上级拨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办刊,定期送发海军部队基层官兵。当时杂志订价低,印刷成本高,每印一册杂志需倒贴70元,全年需海政补贴近6万元。 "皇粮"好吃,但嚼起来没味道。1994年底,海军报社领导在分析了办刊形势后,明确提出,杂志要到市场上找出路,向市场要效益,走出一条自我生存之路。1995年初,《当代海军》"走自我生存之路"的请示得到海政首长的同意和支持后,杂志社便大胆借鉴地方及军内一些期刊的做法,多管齐下,拓宽发行渠道,当年便见成效,每期印数达到了3万多册,真正进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的良性循环。 第二,改刊名适应读者需求。《当代海军》一直视读者为上帝,把读者的需求当成改进办刊工作的第一信号。当初,《当代海军》的原名为《水兵》,这个刊名虽然也有特点,但仍难以涵盖和传达市场所需要的刊物定位和内容。当时,很多热爱军事的"海军迷"来信反映,不细看内文还误以为是文学杂志(当时文学期刊已进入低谷)。为此,编辑部决定放弃在部分读者心目中已有较好印象的《水兵》这个刊名,经多方研讨、最后经海军首长确定为既有鲜明海军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军事刊物名称,即《当代海军》。新刊名一经使用,很快就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发行量一下子翻了三四倍。 第三,使刊物更有"分量"。军事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片刻都没有停止,对此,《当代海军》在竞争中求发展、靠优质精品立足市场,适时决定又"进"一步。1996年初,杂志社为弥补双月刊新闻性差、读者阅读不解渴的弱点,又适时改版增页,即从48页4个彩封扩为64页加8个彩页。与此同时,杂志社还提出"海味更鲜,兵味更浓,风格更新,品味更高"的办刊目标,即每期有一组重点编发的稿子,表现我海军官兵的正义、阳刚之气,宣传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不懈努力,从而在同类期刊中显出海军刊物的品位和权威性。后来,杂志社又联系了几家图片社(网),使刊物的彩页配图具有了世界海军方面内容的新闻性、时效性。 第四,让读者尽快看到刊物。前两年,不少读者给杂志社来信反映,很高兴《当代海军》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中国和世界海军的窗口,但最大的遗憾是不能每月与她见面。考虑到读者对杂志的这种渴望,在分析了当时的期刊市场许多季刊、月刊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已将刊物改为半月刊或周刊,而双月出版的刊物已所剩无几,杂志社果断请示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经总政批准终于在2000年下半年改成了月刊。这使刊物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信息传播,在军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五,使刊物装帧更加精美。随着读者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对刊物的装帧设计也越来越挑剔。刊物靓不靓,能不能让读者在众多刊物中认出来,并做到"五三",即在5步外停留3秒钟,成为衡量刊物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为此,《当代海军》对刊物的装帧设计狠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装帧风格,即具有动感、美感、海味和兵味,使杂志封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创新给刊物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气象,近年来杂志在全国、全军屡次获得大奖。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当代海军》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时为保障社会效益而不惜牺牲经济效益,因此在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首先,把蓝色国土装进国人心中。《当代海军》刊载了《三字经为何忘了海洋》、《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和《刘公岛上寻答案》等文章,纵论海洋权益,聚焦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海洋的密切关系。从图们江出海口的争议与开发,到南海曾母暗沙主权碑的投放;从海湾战争的战火到钓鱼岛的归属;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清朝"禁海"的悲叹,都紧紧牵动着国人关注蓝色国土的目光。 其次,将人民海军官兵的高大形象印在国人脑海。社会各界看了《当代海军》大力宣传的人民海军艰苦训练、建功海疆的事迹后,纷纷表达了崇敬的心情。安徽太和县一中傅瑜同学从《当代海军》杂志上看到了南沙官兵的感人事迹后立下志愿:今生不求功名利禄,但愿战死南沙,以鲜血和生命挽回一个完整的国土。浙江上虞市丁宅信用社职工沈敏君读了该刊记述我海军陆战队员训练生活的文章之后,对我海军陆战队员顿生爱慕之情。飞行舰长柏耀平的事迹一经该刊披露,便引来无数有志于海防的中学生给编辑部来信明志,希望能考上海军院校,以待日后驾舰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上。 第三,激发有志青年献身海防。不少大中学生通过《当代海军》了解了人民海军,并立志当一名海军战士,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浙江绍兴一个名叫胡东峰的16岁少年,读罢《当代海军》后,朝思暮想当海军。他等不及长到18岁的成年人,就偷偷离家出走,跑到北京,千里投军。湖北仙桃市第一中学王俊等同学结识《当代海军》后,和同学联名给原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写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倡议书,征集到几百人签名。而他是以血签名的,以表达建设强大海军的坚强信念和想当海军的强烈追求。

在知网上面没有检索到你说的这本期刊。。。。。。。详细可以点击昵称咨询

海军装备技术部主办的《海军装备》杂志什么核心期刊 也不是的。就是 普通期刊。

当代海军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在知网上面没有检索到你说的这本期刊。。。。。。。详细可以点击昵称咨询

台湾一家出版社的两本杂志还不错:《知兵堂战场月刊》和《知兵堂突袭杂志》。这两本杂志都是写实类杂志,内容非常深入,专业。不过大陆,好像只有电子版杂志,可以在iphone和ipad上看,效果不错!

如果要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军事能力,那么国之重器——航空母舰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中国的航母之路,从引进改造别人的航空母舰开始,到可以自主制造国产航空母舰。这条稳健的发展道路,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作为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航空母舰如果想要正常运作,非数千水兵齐心协力不能为之,这几千人挤在一艘大船上几个月,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呢?本期推送军武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这个问题。海上迷宫根据当代海军杂志社的公开报道,辽宁舰作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001型),共20多层甲板,3000多个舱室。共有约2000余名官兵生活其中。生活在“钢铁城市”中的每一名辽宁舰舰员都会随身携带一张身份标牌,在这张标牌上标有不同颜色和字母组成的横条,8个颜色代表了不同的部门,ABCD则代表了舰员能进入的舱室类别,标牌内部自带磁条,刷卡通过。正可谓“君住A舱头,我住C舱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筑强军梦”。洗衣服,辽宁号航空母舰上有自己专门的洗衣房和烘干房,水兵们每次把自己的衣服做好标记,放到自己部门的洗衣筐中就可以了。辽宁舰上有两名专设人员专门负责洗衣服,平均下来大概是一天一千斤衣物。真是辛苦两位小哥哥。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或者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航母上这么多人,大家怎么吃饭,这可是一件愁人的大事。这几千人怎么吃,在哪吃,什么时候吃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美国“中途岛”号航母为例,这艘与辽宁舰大小相仿的航空母舰,共载有约4200名官兵,他们每天光是咖啡就要被喝掉15000杯,消耗食物十几吨,为此,舰上配置了冻肉仓库,两个面包房,十五个储藏间,五个大型冷柜,厨房人员两百多人。航空母舰作为海军这个讲究等级、礼仪的贵族军种的主力装备,在它内部就餐,也是一项规矩颇多的活动,美军现役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上就分别设有不同类型的餐厅供不同等级的官兵使用,其中包括:士兵餐厅2个,军士长餐厅1个、军官餐厅2-3个( 其中一个是专供飞行员军官就餐的餐厅),每天要吃掉价值五万美元左右的食物。而我军呢,根据央视节目《面对面 辽宁舰远航》当中的报道,在我国目前唯一在役的航空母舰辽宁舰上,共设有大大小小共十个餐厅,供全舰官兵使用,每天辽宁舰上消耗的食物约为11-12吨。不过,即使是拥有十个餐厅,辽宁舰上的官兵仍然要错峰就餐。在菜品上,辽宁舰上的官兵们,每顿饭将享受到6菜+2主食+2甜点+任意饮料冰淇淋的供应,虽说比不上豪华游轮,但是质量确实“过硬”。说道住,那可是要求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湖畔之边,地铁沿线,最好还是学区房(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我国海军为在航空母舰上服役的官兵尽可能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辽宁舰的士兵宿舍床桌齐全,大至衣柜书桌,小至台灯电视,基本上都配备齐全了。根据职级的高低,航母官兵们的住舱也是有区别的,越高级的军官所拥有的居住环境也将更加舒适、优美。一般而言,大部分航母水兵的住舱都在起降甲板之下,这些部位的噪音属于航母上较大的部分,战机起降时与甲板的摩擦声及弹射器工作时的巨大噪音都比较让人烦躁。因此,在航空母舰上,舰长和其他高级军官的住舱就将避开这些高噪声部位,他们会住在远离起降区域的舰艇舯部,苏俄海军的军官和飞行员则在舰岛上拥有自己的住舱。邮局有人问,航母一出海就是几个月,在茫茫大海上漂泊,那么亲爱的水兵们难道就只能天天头枕波涛,思念远方的亲人了吗?当然不是,水兵们除了完成训练外,还能通过邮局给远方的姑娘写写信,寄一张自己帅气的照片(当然是不涉密的那种)。为什么说每艘航母都是一座微型城市?数千水兵生活的滋润吗?在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远征叙利亚期间,就曾发生过因水兵在社交媒体上发自拍而导致的泄密事件,这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当然,要满足这么多号人的正常生活,“厕所君”可能是航母上最忍辱负重的一位了。航母上可不是每间宿舍都可以享受独立卫浴的条件,大部分水兵都只能使用公共厕所,因此厕所卫生设备的畅通就间接决定了航母的战斗力。一泼尿憋死英雄汉,小小的厕所也会搞乱一艘航母。美军“乔治·布什”号航母的厕所就曾发生过两次全瘫事件。这导致有些官兵甚至花上1个小时也未必找得到能用的厕所,无奈之下,一些人在淋浴室中或僻静的拐角处小便,有胆大的则直接在战位上用塑料瓶接尿解决。甚至有几十名士兵因为长时间憋尿,引发了尿路感染而生病。最后美军官方解释是厕所里发现了许多不适当的东西,诸如衣服,卫生巾等。由于厕所太不给力,官兵们只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以解燃眉之急。厕所虽小但却能折损世界上一流战舰的实力,这在侧面也反应出了建造航母这一超级工程的复杂性。这些点滴经验,对于正在迅速发展自己的航母科技树的中国来讲每一条都十分值得珍视。每艘航母都是一座微型城市,不是那么容易建造的,不是任何人都能建造的!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当代海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管、《人民海军》报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军事刊物。她创刊15年来,出版了100多期,发行总量已达数百万册。 这份刊物一直关注国家海洋权益,关注国防建设,宣传人民海军崭新风貌,为增强全民海洋和海防观念而不遗余力地默默奉献着。近年来,刊物先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去年,杂志社还被评为全国宣传《国防教育法》系列活动先进单位。 创刊15年来,《当代海军》坚持与时俱进办刊,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找准浓郁的海军特色 《当代海军》创刊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兼顾军事、文史、科普等知识的期刊。1990年公开对外发行后,逐渐增扩军事(中外海军历史、装备、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一些思想评论、文化艺术、生活情感的文章还占有相当的篇幅,缺乏鲜明的海军特色。 面对这一形势,杂志社对当时的读者市场进行了调研,认为大多数喜欢《当代海军》的读者天性尚武、心怀海防,这些人不仅对海军生活好奇,更关注我国海军的实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希望了解世界各国海军的现状;这些人也知道我国海军在装备实力上与世界强国海军相比还有差距,但更盼望了解我国海军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海上战争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等。为此,杂志社决定加强刊物的"兵味、海味、硝烟味",使杂志具有浓郁的海军特色。 首先,重点宣传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以不泄密为前提,根据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体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思想,着重从教育训练、组织指挥、军事思想、军事观念、军人素质等方面,全面展现人民海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反映我海军军事斗争准备情况,反映部队官兵训练生活和精神风貌。在此,重点介绍我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从舆论上为我海军建设鼓与呼。 其次,加大反映海军世界的信息量。全面反映世界各国海军的情况,包括海军世界风云、海军发展态势、海军官兵风貌、海军高精武器装备,主要是对世界各国海军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世人非常关注的海上军事斗争热点及时进行深度报道,比如各国海军在海域划分、海洋资源争夺、海上力量扩张、海上演习、海上作战等方面。 第三,突出刊物的时代气息。在报道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当今人民海军军事训练、演练和海上生活实况介绍给读者。同时,密切追踪当今世界海军发展的最新动态、热点话题、海上战事或演习。对外国海军的介绍,也侧重于其新情况、新发展,即新的建军思想、编制体制及教育训练等方面情况。介绍海军武器装备突出"新"、"精"两个字。在介绍的过程中,做到观点正确、内容翔实、报道及时。 第四,坚持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从当代海军到未来海军,从中国海军到外国海军,系统介绍各国海军常识性东西,诸如各国海军军语、军旗、军阶、军衔、军功章、军服、军舰命名、各种军舰划分和各种舰载武器概念等。重点抓了那些大众关注、欲知和愿知的事物,将事迹经验故事化,装备介绍通俗化,从而使读者在情愿而有效的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海军和海洋文化知识的熏陶。 由于《当代海军》在市场竞争中坚持突出海军特色,在数以万计的期刊市场上,实现了全国独此一家、全军独树一帜的追求。近年来,国内军事期刊出现降温现象,有些刊物发行量下降得很厉害,而《当代海军》不仅稳住了脚跟,而且为办成精品期刊、创全军名牌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 在办刊环境方面,《当代海军》可谓先天不足:杂志社没有编制,办刊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各处室抽出来的,且总共才3人,人手严重不足。 面对这一先天劣势,杂志社没有退缩,在海军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办刊环境。 第一,不拘一格选用人。杂志社充分利用报社办刊的优势,在征得海军报社领导的同意后,聘用报社的两名同志为兼职编辑;总装驻南京某军代表熟悉武器装备、对海军问题颇有研究,便跨军种将他调入;一士官在来社学习期间显示出发行杂志方面的才能,该社就千方百计将他留下来;该社还返聘已退休的老社长,将老同志丰富的办刊经验运用起来。这样一来,杂志社人手不足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二,及时褒奖稳人心。过去海军报社有些同志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当代海军》只是报社的副业,没有前途;每年工作总结时不要说立功,嘉奖都很少。这几年来,《当代海军》为创办一流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海军报社上下普遍的承认。现在编辑部不仅每年都有人受嘉奖,有的同志还立了三等功。1999年底,经海军党委批准,杂志主编已解决了副师职待遇。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年轻编辑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提供工作方便。编辑部有的同志住在城里,每天往返要2个小时。杂志社考虑到编辑工作的特殊性,便破例允许其不坐班,平时在家编稿,每周来办公室两三次处理事务或参加会议,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忙碌,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年轻编辑家属随军找工作,他们从经济上提供条件,使其尽快安置家属,安心投入工作。负责发行的编辑对外联系多,就为他安装电话、配BP机。 由于杂志社十分重视调动办刊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营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办刊环境,虽然海军报社专门分配给杂志社办刊的工作人员不多,但人人都能积极主动、不辞辛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严守国家的出版政策 面对我国期刊市场十分激烈的竞争态势,有的刊物过多强调"市场",而忽视了"管理",从而导致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当代海军》杂志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味去迎合一些读者低级或者猎奇的阅读心理及口味,没有片面地追求市场销量和单一的经济利益,而是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严格执行中央、军队的新闻宣传纪律,从"讲政治"、"守阵地"的认识高度来办刊物。 目前,该社专职编辑3人,另有兼职人员2人,聘请3人。每篇稿件不仅坚持编辑初审、主编二审、社长终审,还请返聘的老社长复审,从而多了一道审稿关,保证严格按照中央的宣传口径和军队的宣传纪律,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此外,杂志社坚持对稿件编排的各个技术环节规范操作,在责任编辑最后一校点完后,主编还要再细看一遍,方可付印。 由于《当代海军》不能像地方发行量大的刊物那样靠开高稿费来吸引优质稿件,所以好稿、优稿十分难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偶尔遇到自发来的好稿子,杂志社自然知道它对于提高本刊发行量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一概无原则地拿来刊用,凡是涉及到重大题材的文章、图片一律履行报批手续。因时间紧来不及报批的文章和图片,决不擅自刊发。例如,杂志社曾收到过一位海军退下来的老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反映我人民海军在抗美援朝中秘密出兵朝鲜元山港布雷的事件。该事件从未对外公开,肯定会有读者市场。然而,在来不及报海军保密委员会审批的情况下,还是不予刊登;还有一篇目击林彪从海军山海关机场出逃的文章,写得生动也很新鲜,地方报纸已连载过,编辑编好稿后,主编考虑再三,也给撤掉了。 《当代海军》编辑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的各个处、室抽调过来的,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在此情况下,杂志社特意聘请了两位对海军知识比较熟悉的专业校对人员,负责每期文稿的校对工作,而且每期稿件的校对不少于3个校次。对涉及重大题材的文章内容还要相应增加校次。在印刷厂制做好每期杂志软片后,还要指定专门人员通读蓝图,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当即令印刷厂返工重做。 近年来,杂志社在执行出版政策法规情况方面做到了无重大问题发生,无明显技术性差错,在办刊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责"。 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期刊界更是如此。《当代海军》杂志在15年的办刊实践中,时时保持着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使杂志与时俱进,他们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一直在自我超越、自我突破。 第一,不吃"皇粮"闯市场。《当代海军》创刊后,先是与军内许多期刊一样,靠上级拨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办刊,定期送发海军部队基层官兵。当时杂志订价低,印刷成本高,每印一册杂志需倒贴70元,全年需海政补贴近6万元。 "皇粮"好吃,但嚼起来没味道。1994年底,海军报社领导在分析了办刊形势后,明确提出,杂志要到市场上找出路,向市场要效益,走出一条自我生存之路。1995年初,《当代海军》"走自我生存之路"的请示得到海政首长的同意和支持后,杂志社便大胆借鉴地方及军内一些期刊的做法,多管齐下,拓宽发行渠道,当年便见成效,每期印数达到了3万多册,真正进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的良性循环。 第二,改刊名适应读者需求。《当代海军》一直视读者为上帝,把读者的需求当成改进办刊工作的第一信号。当初,《当代海军》的原名为《水兵》,这个刊名虽然也有特点,但仍难以涵盖和传达市场所需要的刊物定位和内容。当时,很多热爱军事的"海军迷"来信反映,不细看内文还误以为是文学杂志(当时文学期刊已进入低谷)。为此,编辑部决定放弃在部分读者心目中已有较好印象的《水兵》这个刊名,经多方研讨、最后经海军首长确定为既有鲜明海军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军事刊物名称,即《当代海军》。新刊名一经使用,很快就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发行量一下子翻了三四倍。 第三,使刊物更有"分量"。军事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片刻都没有停止,对此,《当代海军》在竞争中求发展、靠优质精品立足市场,适时决定又"进"一步。1996年初,杂志社为弥补双月刊新闻性差、读者阅读不解渴的弱点,又适时改版增页,即从48页4个彩封扩为64页加8个彩页。与此同时,杂志社还提出"海味更鲜,兵味更浓,风格更新,品味更高"的办刊目标,即每期有一组重点编发的稿子,表现我海军官兵的正义、阳刚之气,宣传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不懈努力,从而在同类期刊中显出海军刊物的品位和权威性。后来,杂志社又联系了几家图片社(网),使刊物的彩页配图具有了世界海军方面内容的新闻性、时效性。 第四,让读者尽快看到刊物。前两年,不少读者给杂志社来信反映,很高兴《当代海军》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中国和世界海军的窗口,但最大的遗憾是不能每月与她见面。考虑到读者对杂志的这种渴望,在分析了当时的期刊市场许多季刊、月刊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已将刊物改为半月刊或周刊,而双月出版的刊物已所剩无几,杂志社果断请示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经总政批准终于在2000年下半年改成了月刊。这使刊物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信息传播,在军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五,使刊物装帧更加精美。随着读者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对刊物的装帧设计也越来越挑剔。刊物靓不靓,能不能让读者在众多刊物中认出来,并做到"五三",即在5步外停留3秒钟,成为衡量刊物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为此,《当代海军》对刊物的装帧设计狠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装帧风格,即具有动感、美感、海味和兵味,使杂志封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创新给刊物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气象,近年来杂志在全国、全军屡次获得大奖。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当代海军》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时为保障社会效益而不惜牺牲经济效益,因此在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首先,把蓝色国土装进国人心中。《当代海军》刊载了《三字经为何忘了海洋》、《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和《刘公岛上寻答案》等文章,纵论海洋权益,聚焦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海洋的密切关系。从图们江出海口的争议与开发,到南海曾母暗沙主权碑的投放;从海湾战争的战火到钓鱼岛的归属;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清朝"禁海"的悲叹,都紧紧牵动着国人关注蓝色国土的目光。 其次,将人民海军官兵的高大形象印在国人脑海。社会各界看了《当代海军》大力宣传的人民海军艰苦训练、建功海疆的事迹后,纷纷表达了崇敬的心情。安徽太和县一中傅瑜同学从《当代海军》杂志上看到了南沙官兵的感人事迹后立下志愿:今生不求功名利禄,但愿战死南沙,以鲜血和生命挽回一个完整的国土。浙江上虞市丁宅信用社职工沈敏君读了该刊记述我海军陆战队员训练生活的文章之后,对我海军陆战队员顿生爱慕之情。飞行舰长柏耀平的事迹一经该刊披露,便引来无数有志于海防的中学生给编辑部来信明志,希望能考上海军院校,以待日后驾舰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上。 第三,激发有志青年献身海防。不少大中学生通过《当代海军》了解了人民海军,并立志当一名海军战士,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浙江绍兴一个名叫胡东峰的16岁少年,读罢《当代海军》后,朝思暮想当海军。他等不及长到18岁的成年人,就偷偷离家出走,跑到北京,千里投军。湖北仙桃市第一中学王俊等同学结识《当代海军》后,和同学联名给原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写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倡议书,征集到几百人签名。而他是以血签名的,以表达建设强大海军的坚强信念和想当海军的强烈追求。

当代海军杂志官网订阅电话号

《当代海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管、《人民海军》报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军事刊物。她创刊15年来,出版了100多期,发行总量已达数百万册。 这份刊物一直关注国家海洋权益,关注国防建设,宣传人民海军崭新风貌,为增强全民海洋和海防观念而不遗余力地默默奉献着。近年来,刊物先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去年,杂志社还被评为全国宣传《国防教育法》系列活动先进单位。 创刊15年来,《当代海军》坚持与时俱进办刊,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找准浓郁的海军特色 《当代海军》创刊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兼顾军事、文史、科普等知识的期刊。1990年公开对外发行后,逐渐增扩军事(中外海军历史、装备、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一些思想评论、文化艺术、生活情感的文章还占有相当的篇幅,缺乏鲜明的海军特色。 面对这一形势,杂志社对当时的读者市场进行了调研,认为大多数喜欢《当代海军》的读者天性尚武、心怀海防,这些人不仅对海军生活好奇,更关注我国海军的实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希望了解世界各国海军的现状;这些人也知道我国海军在装备实力上与世界强国海军相比还有差距,但更盼望了解我国海军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海上战争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等。为此,杂志社决定加强刊物的"兵味、海味、硝烟味",使杂志具有浓郁的海军特色。 首先,重点宣传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以不泄密为前提,根据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体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思想,着重从教育训练、组织指挥、军事思想、军事观念、军人素质等方面,全面展现人民海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反映我海军军事斗争准备情况,反映部队官兵训练生活和精神风貌。在此,重点介绍我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从舆论上为我海军建设鼓与呼。 其次,加大反映海军世界的信息量。全面反映世界各国海军的情况,包括海军世界风云、海军发展态势、海军官兵风貌、海军高精武器装备,主要是对世界各国海军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世人非常关注的海上军事斗争热点及时进行深度报道,比如各国海军在海域划分、海洋资源争夺、海上力量扩张、海上演习、海上作战等方面。 第三,突出刊物的时代气息。在报道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当今人民海军军事训练、演练和海上生活实况介绍给读者。同时,密切追踪当今世界海军发展的最新动态、热点话题、海上战事或演习。对外国海军的介绍,也侧重于其新情况、新发展,即新的建军思想、编制体制及教育训练等方面情况。介绍海军武器装备突出"新"、"精"两个字。在介绍的过程中,做到观点正确、内容翔实、报道及时。 第四,坚持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从当代海军到未来海军,从中国海军到外国海军,系统介绍各国海军常识性东西,诸如各国海军军语、军旗、军阶、军衔、军功章、军服、军舰命名、各种军舰划分和各种舰载武器概念等。重点抓了那些大众关注、欲知和愿知的事物,将事迹经验故事化,装备介绍通俗化,从而使读者在情愿而有效的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海军和海洋文化知识的熏陶。 由于《当代海军》在市场竞争中坚持突出海军特色,在数以万计的期刊市场上,实现了全国独此一家、全军独树一帜的追求。近年来,国内军事期刊出现降温现象,有些刊物发行量下降得很厉害,而《当代海军》不仅稳住了脚跟,而且为办成精品期刊、创全军名牌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 在办刊环境方面,《当代海军》可谓先天不足:杂志社没有编制,办刊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各处室抽出来的,且总共才3人,人手严重不足。 面对这一先天劣势,杂志社没有退缩,在海军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办刊环境。 第一,不拘一格选用人。杂志社充分利用报社办刊的优势,在征得海军报社领导的同意后,聘用报社的两名同志为兼职编辑;总装驻南京某军代表熟悉武器装备、对海军问题颇有研究,便跨军种将他调入;一士官在来社学习期间显示出发行杂志方面的才能,该社就千方百计将他留下来;该社还返聘已退休的老社长,将老同志丰富的办刊经验运用起来。这样一来,杂志社人手不足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二,及时褒奖稳人心。过去海军报社有些同志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当代海军》只是报社的副业,没有前途;每年工作总结时不要说立功,嘉奖都很少。这几年来,《当代海军》为创办一流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海军报社上下普遍的承认。现在编辑部不仅每年都有人受嘉奖,有的同志还立了三等功。1999年底,经海军党委批准,杂志主编已解决了副师职待遇。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年轻编辑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提供工作方便。编辑部有的同志住在城里,每天往返要2个小时。杂志社考虑到编辑工作的特殊性,便破例允许其不坐班,平时在家编稿,每周来办公室两三次处理事务或参加会议,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忙碌,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年轻编辑家属随军找工作,他们从经济上提供条件,使其尽快安置家属,安心投入工作。负责发行的编辑对外联系多,就为他安装电话、配BP机。 由于杂志社十分重视调动办刊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营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办刊环境,虽然海军报社专门分配给杂志社办刊的工作人员不多,但人人都能积极主动、不辞辛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严守国家的出版政策 面对我国期刊市场十分激烈的竞争态势,有的刊物过多强调"市场",而忽视了"管理",从而导致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当代海军》杂志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味去迎合一些读者低级或者猎奇的阅读心理及口味,没有片面地追求市场销量和单一的经济利益,而是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严格执行中央、军队的新闻宣传纪律,从"讲政治"、"守阵地"的认识高度来办刊物。 目前,该社专职编辑3人,另有兼职人员2人,聘请3人。每篇稿件不仅坚持编辑初审、主编二审、社长终审,还请返聘的老社长复审,从而多了一道审稿关,保证严格按照中央的宣传口径和军队的宣传纪律,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此外,杂志社坚持对稿件编排的各个技术环节规范操作,在责任编辑最后一校点完后,主编还要再细看一遍,方可付印。 由于《当代海军》不能像地方发行量大的刊物那样靠开高稿费来吸引优质稿件,所以好稿、优稿十分难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偶尔遇到自发来的好稿子,杂志社自然知道它对于提高本刊发行量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一概无原则地拿来刊用,凡是涉及到重大题材的文章、图片一律履行报批手续。因时间紧来不及报批的文章和图片,决不擅自刊发。例如,杂志社曾收到过一位海军退下来的老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反映我人民海军在抗美援朝中秘密出兵朝鲜元山港布雷的事件。该事件从未对外公开,肯定会有读者市场。然而,在来不及报海军保密委员会审批的情况下,还是不予刊登;还有一篇目击林彪从海军山海关机场出逃的文章,写得生动也很新鲜,地方报纸已连载过,编辑编好稿后,主编考虑再三,也给撤掉了。 《当代海军》编辑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的各个处、室抽调过来的,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在此情况下,杂志社特意聘请了两位对海军知识比较熟悉的专业校对人员,负责每期文稿的校对工作,而且每期稿件的校对不少于3个校次。对涉及重大题材的文章内容还要相应增加校次。在印刷厂制做好每期杂志软片后,还要指定专门人员通读蓝图,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当即令印刷厂返工重做。 近年来,杂志社在执行出版政策法规情况方面做到了无重大问题发生,无明显技术性差错,在办刊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责"。 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期刊界更是如此。《当代海军》杂志在15年的办刊实践中,时时保持着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使杂志与时俱进,他们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一直在自我超越、自我突破。 第一,不吃"皇粮"闯市场。《当代海军》创刊后,先是与军内许多期刊一样,靠上级拨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办刊,定期送发海军部队基层官兵。当时杂志订价低,印刷成本高,每印一册杂志需倒贴70元,全年需海政补贴近6万元。 "皇粮"好吃,但嚼起来没味道。1994年底,海军报社领导在分析了办刊形势后,明确提出,杂志要到市场上找出路,向市场要效益,走出一条自我生存之路。1995年初,《当代海军》"走自我生存之路"的请示得到海政首长的同意和支持后,杂志社便大胆借鉴地方及军内一些期刊的做法,多管齐下,拓宽发行渠道,当年便见成效,每期印数达到了3万多册,真正进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的良性循环。 第二,改刊名适应读者需求。《当代海军》一直视读者为上帝,把读者的需求当成改进办刊工作的第一信号。当初,《当代海军》的原名为《水兵》,这个刊名虽然也有特点,但仍难以涵盖和传达市场所需要的刊物定位和内容。当时,很多热爱军事的"海军迷"来信反映,不细看内文还误以为是文学杂志(当时文学期刊已进入低谷)。为此,编辑部决定放弃在部分读者心目中已有较好印象的《水兵》这个刊名,经多方研讨、最后经海军首长确定为既有鲜明海军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军事刊物名称,即《当代海军》。新刊名一经使用,很快就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发行量一下子翻了三四倍。 第三,使刊物更有"分量"。军事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片刻都没有停止,对此,《当代海军》在竞争中求发展、靠优质精品立足市场,适时决定又"进"一步。1996年初,杂志社为弥补双月刊新闻性差、读者阅读不解渴的弱点,又适时改版增页,即从48页4个彩封扩为64页加8个彩页。与此同时,杂志社还提出"海味更鲜,兵味更浓,风格更新,品味更高"的办刊目标,即每期有一组重点编发的稿子,表现我海军官兵的正义、阳刚之气,宣传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不懈努力,从而在同类期刊中显出海军刊物的品位和权威性。后来,杂志社又联系了几家图片社(网),使刊物的彩页配图具有了世界海军方面内容的新闻性、时效性。 第四,让读者尽快看到刊物。前两年,不少读者给杂志社来信反映,很高兴《当代海军》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中国和世界海军的窗口,但最大的遗憾是不能每月与她见面。考虑到读者对杂志的这种渴望,在分析了当时的期刊市场许多季刊、月刊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已将刊物改为半月刊或周刊,而双月出版的刊物已所剩无几,杂志社果断请示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经总政批准终于在2000年下半年改成了月刊。这使刊物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信息传播,在军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五,使刊物装帧更加精美。随着读者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对刊物的装帧设计也越来越挑剔。刊物靓不靓,能不能让读者在众多刊物中认出来,并做到"五三",即在5步外停留3秒钟,成为衡量刊物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为此,《当代海军》对刊物的装帧设计狠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装帧风格,即具有动感、美感、海味和兵味,使杂志封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创新给刊物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气象,近年来杂志在全国、全军屡次获得大奖。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当代海军》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时为保障社会效益而不惜牺牲经济效益,因此在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首先,把蓝色国土装进国人心中。《当代海军》刊载了《三字经为何忘了海洋》、《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和《刘公岛上寻答案》等文章,纵论海洋权益,聚焦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海洋的密切关系。从图们江出海口的争议与开发,到南海曾母暗沙主权碑的投放;从海湾战争的战火到钓鱼岛的归属;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清朝"禁海"的悲叹,都紧紧牵动着国人关注蓝色国土的目光。 其次,将人民海军官兵的高大形象印在国人脑海。社会各界看了《当代海军》大力宣传的人民海军艰苦训练、建功海疆的事迹后,纷纷表达了崇敬的心情。安徽太和县一中傅瑜同学从《当代海军》杂志上看到了南沙官兵的感人事迹后立下志愿:今生不求功名利禄,但愿战死南沙,以鲜血和生命挽回一个完整的国土。浙江上虞市丁宅信用社职工沈敏君读了该刊记述我海军陆战队员训练生活的文章之后,对我海军陆战队员顿生爱慕之情。飞行舰长柏耀平的事迹一经该刊披露,便引来无数有志于海防的中学生给编辑部来信明志,希望能考上海军院校,以待日后驾舰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上。 第三,激发有志青年献身海防。不少大中学生通过《当代海军》了解了人民海军,并立志当一名海军战士,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浙江绍兴一个名叫胡东峰的16岁少年,读罢《当代海军》后,朝思暮想当海军。他等不及长到18岁的成年人,就偷偷离家出走,跑到北京,千里投军。湖北仙桃市第一中学王俊等同学结识《当代海军》后,和同学联名给原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写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倡议书,征集到几百人签名。而他是以血签名的,以表达建设强大海军的坚强信念和想当海军的强烈追求。

0431 86038372

当代海军杂志官网电话

还有舰船知识

研究这个有匹用?

《当代海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主管、《人民海军》报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军事刊物。她创刊15年来,出版了100多期,发行总量已达数百万册。 这份刊物一直关注国家海洋权益,关注国防建设,宣传人民海军崭新风貌,为增强全民海洋和海防观念而不遗余力地默默奉献着。近年来,刊物先后被评为第一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去年,杂志社还被评为全国宣传《国防教育法》系列活动先进单位。 创刊15年来,《当代海军》坚持与时俱进办刊,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找准浓郁的海军特色 《当代海军》创刊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兼顾军事、文史、科普等知识的期刊。1990年公开对外发行后,逐渐增扩军事(中外海军历史、装备、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一些思想评论、文化艺术、生活情感的文章还占有相当的篇幅,缺乏鲜明的海军特色。 面对这一形势,杂志社对当时的读者市场进行了调研,认为大多数喜欢《当代海军》的读者天性尚武、心怀海防,这些人不仅对海军生活好奇,更关注我国海军的实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希望了解世界各国海军的现状;这些人也知道我国海军在装备实力上与世界强国海军相比还有差距,但更盼望了解我国海军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海上战争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等。为此,杂志社决定加强刊物的"兵味、海味、硝烟味",使杂志具有浓郁的海军特色。 首先,重点宣传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以不泄密为前提,根据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体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思想,着重从教育训练、组织指挥、军事思想、军事观念、军人素质等方面,全面展现人民海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反映我海军军事斗争准备情况,反映部队官兵训练生活和精神风貌。在此,重点介绍我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从舆论上为我海军建设鼓与呼。 其次,加大反映海军世界的信息量。全面反映世界各国海军的情况,包括海军世界风云、海军发展态势、海军官兵风貌、海军高精武器装备,主要是对世界各国海军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世人非常关注的海上军事斗争热点及时进行深度报道,比如各国海军在海域划分、海洋资源争夺、海上力量扩张、海上演习、海上作战等方面。 第三,突出刊物的时代气息。在报道我海军"三化"建设情况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当今人民海军军事训练、演练和海上生活实况介绍给读者。同时,密切追踪当今世界海军发展的最新动态、热点话题、海上战事或演习。对外国海军的介绍,也侧重于其新情况、新发展,即新的建军思想、编制体制及教育训练等方面情况。介绍海军武器装备突出"新"、"精"两个字。在介绍的过程中,做到观点正确、内容翔实、报道及时。 第四,坚持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从当代海军到未来海军,从中国海军到外国海军,系统介绍各国海军常识性东西,诸如各国海军军语、军旗、军阶、军衔、军功章、军服、军舰命名、各种军舰划分和各种舰载武器概念等。重点抓了那些大众关注、欲知和愿知的事物,将事迹经验故事化,装备介绍通俗化,从而使读者在情愿而有效的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了海军和海洋文化知识的熏陶。 由于《当代海军》在市场竞争中坚持突出海军特色,在数以万计的期刊市场上,实现了全国独此一家、全军独树一帜的追求。近年来,国内军事期刊出现降温现象,有些刊物发行量下降得很厉害,而《当代海军》不仅稳住了脚跟,而且为办成精品期刊、创全军名牌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 在办刊环境方面,《当代海军》可谓先天不足:杂志社没有编制,办刊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各处室抽出来的,且总共才3人,人手严重不足。 面对这一先天劣势,杂志社没有退缩,在海军报社领导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办刊环境。 第一,不拘一格选用人。杂志社充分利用报社办刊的优势,在征得海军报社领导的同意后,聘用报社的两名同志为兼职编辑;总装驻南京某军代表熟悉武器装备、对海军问题颇有研究,便跨军种将他调入;一士官在来社学习期间显示出发行杂志方面的才能,该社就千方百计将他留下来;该社还返聘已退休的老社长,将老同志丰富的办刊经验运用起来。这样一来,杂志社人手不足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二,及时褒奖稳人心。过去海军报社有些同志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当代海军》只是报社的副业,没有前途;每年工作总结时不要说立功,嘉奖都很少。这几年来,《当代海军》为创办一流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海军报社上下普遍的承认。现在编辑部不仅每年都有人受嘉奖,有的同志还立了三等功。1999年底,经海军党委批准,杂志主编已解决了副师职待遇。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年轻编辑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提供工作方便。编辑部有的同志住在城里,每天往返要2个小时。杂志社考虑到编辑工作的特殊性,便破例允许其不坐班,平时在家编稿,每周来办公室两三次处理事务或参加会议,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忙碌,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年轻编辑家属随军找工作,他们从经济上提供条件,使其尽快安置家属,安心投入工作。负责发行的编辑对外联系多,就为他安装电话、配BP机。 由于杂志社十分重视调动办刊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营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办刊环境,虽然海军报社专门分配给杂志社办刊的工作人员不多,但人人都能积极主动、不辞辛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严守国家的出版政策 面对我国期刊市场十分激烈的竞争态势,有的刊物过多强调"市场",而忽视了"管理",从而导致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当代海军》杂志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味去迎合一些读者低级或者猎奇的阅读心理及口味,没有片面地追求市场销量和单一的经济利益,而是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严格执行中央、军队的新闻宣传纪律,从"讲政治"、"守阵地"的认识高度来办刊物。 目前,该社专职编辑3人,另有兼职人员2人,聘请3人。每篇稿件不仅坚持编辑初审、主编二审、社长终审,还请返聘的老社长复审,从而多了一道审稿关,保证严格按照中央的宣传口径和军队的宣传纪律,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此外,杂志社坚持对稿件编排的各个技术环节规范操作,在责任编辑最后一校点完后,主编还要再细看一遍,方可付印。 由于《当代海军》不能像地方发行量大的刊物那样靠开高稿费来吸引优质稿件,所以好稿、优稿十分难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偶尔遇到自发来的好稿子,杂志社自然知道它对于提高本刊发行量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一概无原则地拿来刊用,凡是涉及到重大题材的文章、图片一律履行报批手续。因时间紧来不及报批的文章和图片,决不擅自刊发。例如,杂志社曾收到过一位海军退下来的老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反映我人民海军在抗美援朝中秘密出兵朝鲜元山港布雷的事件。该事件从未对外公开,肯定会有读者市场。然而,在来不及报海军保密委员会审批的情况下,还是不予刊登;还有一篇目击林彪从海军山海关机场出逃的文章,写得生动也很新鲜,地方报纸已连载过,编辑编好稿后,主编考虑再三,也给撤掉了。 《当代海军》编辑人员都是从海军报社的各个处、室抽调过来的,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在此情况下,杂志社特意聘请了两位对海军知识比较熟悉的专业校对人员,负责每期文稿的校对工作,而且每期稿件的校对不少于3个校次。对涉及重大题材的文章内容还要相应增加校次。在印刷厂制做好每期杂志软片后,还要指定专门人员通读蓝图,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当即令印刷厂返工重做。 近年来,杂志社在执行出版政策法规情况方面做到了无重大问题发生,无明显技术性差错,在办刊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责"。 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期刊界更是如此。《当代海军》杂志在15年的办刊实践中,时时保持着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使杂志与时俱进,他们永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一直在自我超越、自我突破。 第一,不吃"皇粮"闯市场。《当代海军》创刊后,先是与军内许多期刊一样,靠上级拨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办刊,定期送发海军部队基层官兵。当时杂志订价低,印刷成本高,每印一册杂志需倒贴70元,全年需海政补贴近6万元。 "皇粮"好吃,但嚼起来没味道。1994年底,海军报社领导在分析了办刊形势后,明确提出,杂志要到市场上找出路,向市场要效益,走出一条自我生存之路。1995年初,《当代海军》"走自我生存之路"的请示得到海政首长的同意和支持后,杂志社便大胆借鉴地方及军内一些期刊的做法,多管齐下,拓宽发行渠道,当年便见成效,每期印数达到了3万多册,真正进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的良性循环。 第二,改刊名适应读者需求。《当代海军》一直视读者为上帝,把读者的需求当成改进办刊工作的第一信号。当初,《当代海军》的原名为《水兵》,这个刊名虽然也有特点,但仍难以涵盖和传达市场所需要的刊物定位和内容。当时,很多热爱军事的"海军迷"来信反映,不细看内文还误以为是文学杂志(当时文学期刊已进入低谷)。为此,编辑部决定放弃在部分读者心目中已有较好印象的《水兵》这个刊名,经多方研讨、最后经海军首长确定为既有鲜明海军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军事刊物名称,即《当代海军》。新刊名一经使用,很快就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发行量一下子翻了三四倍。 第三,使刊物更有"分量"。军事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片刻都没有停止,对此,《当代海军》在竞争中求发展、靠优质精品立足市场,适时决定又"进"一步。1996年初,杂志社为弥补双月刊新闻性差、读者阅读不解渴的弱点,又适时改版增页,即从48页4个彩封扩为64页加8个彩页。与此同时,杂志社还提出"海味更鲜,兵味更浓,风格更新,品味更高"的办刊目标,即每期有一组重点编发的稿子,表现我海军官兵的正义、阳刚之气,宣传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不懈努力,从而在同类期刊中显出海军刊物的品位和权威性。后来,杂志社又联系了几家图片社(网),使刊物的彩页配图具有了世界海军方面内容的新闻性、时效性。 第四,让读者尽快看到刊物。前两年,不少读者给杂志社来信反映,很高兴《当代海军》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中国和世界海军的窗口,但最大的遗憾是不能每月与她见面。考虑到读者对杂志的这种渴望,在分析了当时的期刊市场许多季刊、月刊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已将刊物改为半月刊或周刊,而双月出版的刊物已所剩无几,杂志社果断请示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经总政批准终于在2000年下半年改成了月刊。这使刊物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信息传播,在军内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五,使刊物装帧更加精美。随着读者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对刊物的装帧设计也越来越挑剔。刊物靓不靓,能不能让读者在众多刊物中认出来,并做到"五三",即在5步外停留3秒钟,成为衡量刊物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为此,《当代海军》对刊物的装帧设计狠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装帧风格,即具有动感、美感、海味和兵味,使杂志封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创新给刊物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气象,近年来杂志在全国、全军屡次获得大奖。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当代海军》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时为保障社会效益而不惜牺牲经济效益,因此在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首先,把蓝色国土装进国人心中。《当代海军》刊载了《三字经为何忘了海洋》、《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和《刘公岛上寻答案》等文章,纵论海洋权益,聚焦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海洋的密切关系。从图们江出海口的争议与开发,到南海曾母暗沙主权碑的投放;从海湾战争的战火到钓鱼岛的归属;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清朝"禁海"的悲叹,都紧紧牵动着国人关注蓝色国土的目光。 其次,将人民海军官兵的高大形象印在国人脑海。社会各界看了《当代海军》大力宣传的人民海军艰苦训练、建功海疆的事迹后,纷纷表达了崇敬的心情。安徽太和县一中傅瑜同学从《当代海军》杂志上看到了南沙官兵的感人事迹后立下志愿:今生不求功名利禄,但愿战死南沙,以鲜血和生命挽回一个完整的国土。浙江上虞市丁宅信用社职工沈敏君读了该刊记述我海军陆战队员训练生活的文章之后,对我海军陆战队员顿生爱慕之情。飞行舰长柏耀平的事迹一经该刊披露,便引来无数有志于海防的中学生给编辑部来信明志,希望能考上海军院校,以待日后驾舰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上。 第三,激发有志青年献身海防。不少大中学生通过《当代海军》了解了人民海军,并立志当一名海军战士,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浙江绍兴一个名叫胡东峰的16岁少年,读罢《当代海军》后,朝思暮想当海军。他等不及长到18岁的成年人,就偷偷离家出走,跑到北京,千里投军。湖北仙桃市第一中学王俊等同学结识《当代海军》后,和同学联名给原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写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倡议书,征集到几百人签名。而他是以血签名的,以表达建设强大海军的坚强信念和想当海军的强烈追求。

当代海军杂志官网电话号是多少

是海军飞行学院,属于海军但是学飞行的,军校在市区,从火车站坐小客车一元,打的十元

作者:惠家明 编辑:Yuki  百慕大是大西洋上的小岛,人口不到10万,离北京有一万公里之遥。照理说,这个地方与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关联。然而,一提起百慕大的名号,当代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在我们从小读到大的课外书里,“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出镜率相当之高。所谓的魔鬼三角一般是指百慕大、迈阿密和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连成的三角形区域。传说中,这个地区灵异事件频发,无论是飞机还是轮船,一进来就凶多吉少。  (百慕大魔鬼三角图示。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说法认为,百慕大魔鬼三角存在时空隧道,会把飞机传送到陌生的世界,而乘客也就此“人间蒸发”。还有的人甚至把魔鬼三角和亚特兰蒂斯神话,或是外星人联系起来,猜测那些失踪人口是被神秘势力捉走了。 这些灵异故事确实很吸引人,简直能拍成好几部科幻大片。不过,大家可千万别当真。现实中的百慕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禁地,也没有你向往的时空隧道,有关它的故事大部分是通过编造和扭曲事实得来的。 所谓的魔鬼三角本质上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流行文化现象。  (现实中的百慕大是一片安逸乐土,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图片来源:(WT-en) Legrospaumé|Wikimedia Commons) 魔鬼百慕大,究竟多可怕?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灵异事件听上去神秘莫测,其实也不外乎这两类:要么是船只失事,要么是航班失踪。可是要问魔鬼三角究竟“吃”掉了多少轮船飞机,相关的论著作品也拿不出精确的数字。有民间爱好者曾统计过,该地区200年来一共有900余起交通失事,但这一数字很可能有所偏颇 [1] 。实际上,推崇“魔鬼三角”的民间专家们从没想过用惊人的统计数字来吸引目光,而是靠那些扑朔迷离的个案故事。 在船只失事类故事中,最常被用来佐证魔鬼三角恐怖程度的是军舰失踪案和幽灵船(在海上如幽灵般漂荡,没有人驾驶的船),经典案例当属“独眼巨人号(Cyclops)”和“卡罗迪林号(Carroll A Deering)”。独眼巨人号是海军运输舰,船上载员300多人,排水量近两万吨。1918年3月,它满载着矿石出发,结果在途径魔鬼三角区的时候突然失踪,连船带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2] 。设备强大、吨位相当于轻型航空母舰的钢铁巨船居然会莫名其妙消失,甚至连痕迹都没留下,这确实让人很诧异。 (独眼巨人号运输舰旧影。 图片来源:Photograph was taken by the New York Navy Yard|Wikimedia Commons) 相比之下,幽灵船卡罗迪林号的经历就被描述得更加诡异。这艘多桅帆船建于1919年,平时就负责在百慕大附近海域拉货物,结果刚下水没两年,船就不见了。直至1921年,人们在美国北卡州海岸发现了它,船体是完好无损,可是船上的人居然一个也没有了 [3] 。 同样的,军机失踪案也是广为流传。1945年12月,五架轰炸机外出训练,在百慕大附近海域信号消失。紧接着,海军派出一架水上飞机前去搜救,可是搜救飞机不久之后也失踪了 [4] 。加在一起,这一天共有6架飞机和27名飞行人员失踪。 (失踪的海军轰炸机旧影。图片来源:L C Horace Bristol|Wikimedia Commons) 除了这几个经典案例,百慕大三角的灵异故事还有不少,但故事结构都差不多,讲的大多是某类交通工具到了该地区就无端失踪的案例。乍一听上去,百慕大好像确实邪门,并且给人们灌输了这样的观念:“百慕大三角非常危险,交通工具的失踪有悖于生活常识,无法用科学解释,而只能引入时空隧道或者外星人的概念才能讲得通”。但实际上,这种观念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因为百慕大并不危险,该 地的交通失事案完全能用科学解释 ,并且被拿来和时空隧道或者UFO扯在一起更是毫无根据。 全球最危险海域,百慕大连前十都排不上?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和魔鬼三角有关的交通失事案确实存在,另有少部分是凭空捏造,当时的新闻报纸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它们被夸张的成分实在太多,而一些重要的细节又被故意抹除。 客观的说,军舰军机失事是一件很遗憾、但也很常见的事。 就说过去这两年,我们的南亚邻国几乎每个月都会坠毁一架军机,海军事故十年来也有30多起,而全世界范围内军舰潜艇失事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而在GPS还没有诞生、计算机还没广泛应用、飞机还在用螺旋桨、天气预报多半靠猜的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百慕大三角海域有飞机轮船失事完全算不上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更何况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统计过全球航运事故高发地排名,最容易失事的地区是日本海、地中海、波斯湾等地,而百慕大连前十名都没排进去 [5] !而且,船只或飞机在茫茫大海中失事,要寻找其残骸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捞针”,所以人们很难发现其踪迹,容易形成一种“无端端失踪,没留下任何痕迹”的错觉。 至于所谓的幽灵船,那更是一点也不稀奇。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岸仅2017年就漂来了100多艘幽灵船。这些船只的主人可能在海难中逝世,而尸体被海浪冲走。也有可能本来是停在码头无人看管,后来缆绳断了,就被冲进了大海。百慕大三角区的一些幽灵船,很可能就是这么出现的。另外像前面说的卡罗迪林号,据当时的目击者称,它应该是遭到了海盗袭击,船员逃走或被杀死,所以被发现时才空无一人。 除此之外,有一位叫拉里·库社(Larry Kusche)的飞行员(同时也是图书馆学硕士)从自己的驾驶经验和文献记载出发,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揭穿百慕大的真相 [6] 。他发现,以往有关船只飞机失事的灵异故事中, 都抹去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天气 。 (百慕大附近海域的飓风。 图片来源:Image by Jesse Allen, based on data from the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at NASA-GSFC |Wikimedia Commons) 百慕大附近海域经常有飓风或雷暴天气出现,这对海上交通来说是个很大威胁。像独眼巨人号,其事故报告中就已经提到,船只很可能是遇到了时速50-70公里的暴风雨而沉没。在此之外,该地区很多船只航班失踪案件的当天都有恶劣天气发生。不过,热衷魔鬼三角的“忠粉”却故意不提天气的事,以增加事件的神秘属性。毕竟,如果失踪案只是恶劣天气的结果,那可能就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了。 一场流行文化的狂欢  总的来说,百慕大附近海域的交通失事案算不上灵异事件,完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所谓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也不是什么自然界现象,更不是科学家发现的学术成果。 但如果要问百慕大魔鬼三角是否存在?那我们应该回答:它确实是存在的—— 不是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作为虚构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的书本、电视、网络和脑海中。  (百慕大魔鬼三角作为虚构的文化现象存在。图片来源:Wallpaper Abyss)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自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文化产品。 它的提出者文森特·加迪斯(Vincent Gaddis)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科研工作者,而是一个作家。1964年,他写了一篇名叫《死亡百慕大三角》的文章发表在《大船》(Argosy)杂志上。关键在于,这个杂志其实是一本流行文化杂志,上面发表的内容大部分是虚构小说,相当于我们中国人熟知的《故事会》。而《大船》杂志改名之前叫《金船》,定位是一本儿童文学杂志,相当于我们小时候读的《童话大王》。 试想一下,假如有人在《故事会》或是《童话大王》发了篇文章,讲了讲某地频发的灵异事件。你会觉得这是虚构的小说,还是真实存在的事件? 搞了半天,百慕大三角本就是文学创作出来的,和自然科学研究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百慕大三角的概念确实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这一海域是上世纪的热点地区。此地西部靠近著名旅游胜地弗罗里达,南边是冷战交锋前线古巴,中部又有重要的大西洋贸易航线。而在时间上,它又刚好赶上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UFO热”。一口气蹭了四个热点,百慕大三角想不火都难。一时之间,各类有关百慕大三角的杂志、电视节目、B级电影、文化衫等等周边文化产品喷涌而出 [7]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受到启发,甚至拍了部科幻大片《第三类接触》。后来,百慕大三角的说法传入中国,成了不少80、90后的“集体记忆”。  (百慕大三角,曾经蹭了度假胜地佛罗里达的热点。 图片来源 :Daniel Christensen|Wikimedia Commons) 由此看来,百慕大三角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精彩内容,甚至还激发了我们身边许多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兴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还给百慕大以真实的面貌,而不是博人眼球的虚影。 作者名片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Wallpaper Abyss 参考文献: [1]_of_Bermuda_Triangle_incidents [2]The Washington Times, 19 April 1918, page 11, column 2 [3]Ghost Ship of Diamond Shoals, The Mystery of the Carroll A Deering (2002), Bland Simpson [4]-triangle-mystery-disappearance/ [5]-environment-22806362 [6]Kusche, Lawrence David (1975) 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London: New English L [7]Brett NDeterritorializing the Bermuda Triangle: Popular Geography and the Myths of G Space and Culture,

那个军校叫做:“海军飞行学院”,位于辽宁葫芦岛连山区解放路1号,电话:0429-2950172

在知网上面没有检索到你说的这本期刊。。。。。。。详细可以点击昵称咨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