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森林与环境学报外审专家名单是谁

发布时间:

森林与环境学报外审专家名单是谁

20111、Ni, J and Herzschuh, U Simulating biome distribu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a modified global vegetation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43(3): 429-2、Ni, J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ecosystems: key vulnerable regions and potential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1( 1): S49-S3、Wang, H, Ni, J and Prentice, IC Sensitivity of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 in China to project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CO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1(3): 715-4、Herzschuh, U, Ni, J, Birks, HJB and Böhner, J Driving forces of mid-Holocene vegetation shifts on the upper Tibetan Plateau, with emphasis on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2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30(15-16): 1907-5、Meng, M, Ni, J and Zong, MJ Impacts of changes in climate variability on regional vegetation in China: NDVI-based analysis from 1982 to Ecological Research 26(2): 421-6、Prentice, IC, Meng, TT, Wang, H, Harrison, SP, Ni, J and Wang, GH Evidence of a universal scaling relationship for leaf CO2 drawdown along an aridity New Phytologist 190(1): 169-7、Wang, GH, Li, H, An, M, Ni, J, Ji, SJ and Wang, J A regional-scale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pecies richness on above-ground biomass in temperate natural grasslands of C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22(3): 414-8、董丹, 倪健(通讯作者) 利用CASA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生态学报 31(7): 1855-9、田秀玲, 夏婧, 夏焕柏, 倪健(通讯作者) 贵州省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 应用生态学报 22(2): 287-10、张忠华, 胡刚, 祝介东, 倪健(通讯作者) 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35(10): 1038-11、祝介东, 孟婷婷, 倪健(通讯作者) , 苏宏新, 谢宗强, 张守仁, 郑元润, 肖春旺 不同气候带间成熟林植物叶性状间异速生长关系随功能型的变异 植物生态学报 35(7): 687-201012、Ni, J, Yu, G, Harrison, SP and Prentice, IC Palaeovege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Biome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a global scheme of plant functional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89(1-4): 44-13、Chen, Y, Ni,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Herzschuh, U Quantifying modern biomes based on surface pollen data in C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74(3-4): 114-14、Ashiq, MW, Zhao, CY, Ni, J and Akhtar, M GIS based high-resolution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mountain-plain areas of Upper Pakistan for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mpac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99(3-4): 239-15、Harrison, SP, Prentice, IC, Barboni, D, Kohfeld, K, Ni, J and Sutra, J-P Ecophysiological and bioclimatic foundations for a global plant functional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21(2): 300-16、Herzschuh, U, Birks, HJB, Ni, J, Zhao, Y, Liu, HY Liu, XQ and Grosse, G Holocene land-cover changes on the Tibetan P The Holocene 20(1): 91-17、Zhang, Y, Kong, ZC, Wang, GH and Ni,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nthropogenic and climatic impacts on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 north-eastern C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9(5): 621-18、Zhang, ZH, Hu, G, Zhu, JD, Luo, DH and Ni, J (corresponding author) Spatial patterns and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two old-growth karst forests, SW C Ecological Research 25(6): 1151-19、田秀玲, 倪健 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原则、途径与问题 干旱区地理 33(4): 532-20、倪健, 陈瑜, Ulrike Herzschuh, 董丹 中国第四纪晚期孢粉记录整理 植物生态学报 34(8): 1000-21、于维莲, 董丹, 倪健(通讯作者) 中国西南山地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比较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5(2): 25-22、罗东辉, 夏婧, 袁婧薇, 张忠华, 祝介东, 倪健(通讯作者) 我国西南山地喀斯特植被的根系生物量初探 植物生态学报 34(5): 611-23、张忠华, 胡刚, 倪健(通讯作者) 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的种间分离特征 生态学报 30(9): 2235-200924、Lu, N, Wilske, B, Ni, J, John, R and Chen, JQ Climat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from 1955 to 2005-trends at regional, biome and loc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4: 045006 (6pp), doi: 1088/1748-9326/4/25、Meng, TT, Ni,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Harrison, SP Plant morphometric traits and climate gradients in northern China: a meta-analysis using quadrat and flora Annals of Botany 104(6): 1217-26、Zhang, Y, Kong, ZC, Yan, S, Yang ZJ and Ni, J (corresponding author) “Medieval Warm Perio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Xinjiang, NW C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6: L11702,doi:1029/2009GL27、王娟, 倪健(通讯作者) 中国北方温带地区5种锦鸡儿植物的分布模拟 植物生态学报 33(1): 12-200828、陈瑜, 倪健(通讯作者) 利用孢粉记录定量重建大尺度古植被格局 植物生态学报 32(5): 1201-29、张芸, 孔昭宸, 倪健, 阎顺, 杨振京 新疆草滩湖村湿地4550年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科学通报 53(3): 306-30、Zhang, Y, Kong, ZC, Ni, J, Yan, S and Yang, ZJ Pollen record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Caotanhu wetland in Xinjiang since 4550 a BP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7): 1049-200731、Ni, J, Wang, GH, Bai, YF and Li, XZ Scal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 diversity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in temperate grasslands, south-eastern M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8(1): 132-32、Zhang, Y, Kong, ZC, Ni, J, Yan, S and Yang, ZJ Late Holocene palaeoenvironment change in central Tianshan of Xinjiang, northwest C Grana 46(3): 197–33、袁婧薇, 倪健(通讯作者) 中国气候变化的植物信号和生态证据 干旱区地理 30(4): 465-34、孟婷婷, 倪健(通讯作者), 王国宏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 植物生态学报 31(1): 150-200635、Ni, J, Harrison, SP, Prentice, IC, Kutzbach, JE and Sitch, S Impact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n present and Holocene vegetation: A model-based Ecological Modelling 191(3-4): 469-36、王娟, 倪健(通讯作者) 植物种分布的模拟研究进展 植物生态学报 30(6): 1040-37、张芸, 孔昭宸, 阎顺, 杨振京, 倪健 天山北麓晚全新世云杉林线变化和古环境特征 科学通报 51(12): 1450-38、Zhang, Y, Kong, ZC, Yan, S, Yang, ZJ and Ni, J Fluctuation of Picea timberline and paleo-environment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during the Late 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14): 1747-39、冯晓华, 阎顺, 倪健, 孔昭宸, 杨振京 新疆北部平原湖泊记录的晚全新世湖面波动及环境变化 科学通报 51(增刊I): 49-40、Feng, XH, Yan, S, Ni, J, Kong, ZC and Yang, ZJ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lake level fluctuation recorded by lakes on the plain in northern Xinjiang during the late 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I): 60-200541、Wang, GH and Ni, J Responses of plant functional types to an environmental gradient on the Northeast China T Ecological Research 20(5): 563-42、Wang, Q, Ni, J and Tenhunen, J Application of a 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stimat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Chinese forest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4(4): 379-43、张芸, 孔昭宸, 阎顺, 杨振京, 倪健 新疆天山北坡地区中晚全新世生物多样性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9(5): 836-44、倪健, 郭柯, 刘海江, 张新时 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划 植物生态学报 29(2): 175-45、蒋霞, 倪健 西北干旱区10种荒漠植物地理分布与大气候的关系及其可能潜在分布区的估测 植物生态学报29(1): 98-200446、Ni, J Forage yield-based carbon storage in grasslands of C Climatic Change 67(2-3): 237-47、Ni, J Forest productivity of the Altay and Tianshan Mountains in the dryland, northwestern C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2(1-3): 13-48、Ni, J Estimating grassl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from field biomass measurements in temperate northern C Plant Ecology 174(2): 217-49、Ni, J and Wang GH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Ten-year synthesis and future Acta Botanica Sinica 46(4): 379-50、Yu, G, Ke, XK, Xue, B and Ni, J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urface arboreal pollen and the plants of the vegetation in C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129(4): 187-51、Zhang, Y, Kong, ZC, Yang, ZJ, Yan, S and Ni, J Vegetation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evolution in the Urumqi River Head,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6 ka BP: a case study of Daxigou Acta Botanica Sinica 46(6): 655-52、孟猛, 倪健, 张治国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 植物生态学报 28(6): 853-53、张芸, 孔昭宸, 阎顺, 杨振京, 倪健 新疆地区的“中世纪温暖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四厂湖古环境的再研究 第四纪研究 24(6): 701-200354、Ni, J Plant functional types and climate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 temperate grasslands, north-east China and south-east M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3(4): 501-55、Ni, J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forests of China: Scaling-up of national inventory data and comparison with model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76(1-3): 485-200256、Ni, J and Ding, SY Modeling the large-scale distribution of plant diversity: A possibility inferred from climate and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植物生态学报) 26(5): 568-57、Ni, J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arbon storage in boreal forests of China: A local Climatic Change 55(1-2): 61-58、Ni, J Carbon storage in grasslands of C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0(2): 205-59、倪健 BIOME系列模型: 主要原理与应用 植物生态学报 26(4): 481-200160、Ni, J A biome classification of China based on plant functional types and the BIOME3 Folia Geobotanica 36(2): 113-61、Ni, J, Zhang, XS and Scurlock, JMO Synthesis and analysis of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58(4): 351-62、Ni, J Carbon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China: Estimates at different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limate Climatic Change 49(3): 339-63、倪健 区域尺度的中国植物功能型与生物群区 植物学报 43(4): 419-200064、Ni, J A simulation of biom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responses to global climate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 80-65、Ni, J Net primary production, carbon storage and climate change in Chinese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0(4): 415-66、Ni, J, Sykes, MT, Prentice, IC and Cramer, W Modeling the vegetation of China using the process-based equilibrium terrestrial biosphere model BIOME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9(6): 463-67、Ni, J and Zhang, XS Climate variability, ecological gradient and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6(3): 313-68、Yu, G, Chen, X, Ni, J, Cheddadi, R, Guiot, J, Han, H, Harrison, SP, Huang, C, Ke, M, Kong, Z, Li, S, Li, W, Liew, P, Liu, G, Liu, J, Liu, Q, Liu, K-B, Prentice, I C, Qui, W, Ren, G, Song, C, Sugita, S, Sun, X, Tang, L, Van Campo, E, Xia, Y, Xu, Q, Yan, S, Yang, X, Zhao, J and Zheng, Z Palaeovegetation of China: a pollen data-based synthesis for the mid-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7(3): 635-69、倪健 BIOME6000计划: 重建古生物群区的最新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11(3): 465-

森林与环境学报外审专家名单

何斌,硕士,研究员,广西大学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湖北农业科学》(核心期刊)特约编委,我国林业科技领域权威期刊《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侯立安,冯晓波等。广东省环境工程专家库中共有10人,分别有侯立安,冯晓波,虢清伟,陈思莉,黄大伟,张政科,陈铣成,边金顺,林朋飞,向运荣,他们的联系方式是广东环境工程应急专家微信公众号搜索进行联系。

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

森林与环境学报外审专家名单公示

刊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是由华南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核心期刊。1959年创刊,1980年复刊。季刊;A4幅面;每期124页;国内统一刊号:CN 44-1110/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411X。主要报道农业各学科的科研学术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刊登国内外来稿。据不完全统计收录本刊的中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主要有: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CSA-BB);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环境科学与污染管理》;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CAB Abstracts》;英国《动物学记录》(ZR);意大利《农业索引》;国际农业文献索引(AGRI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万方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粮食经济作物文摘;中国园艺文摘;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中国畜牧兽医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中国地理科学文摘。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遴选为中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处于较领先地位,在期刊评比中曾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期刊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6、2008、2010年连续三届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0年获广东省品牌期刊奖,201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主管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编:陈晓阳,地址:广州市五山路483号,邮政编码:510642,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411X,国内统一刊号:CN 44-1110/S,定价:10元,刊期:双月刊,创刊日期:1959年创刊,1980年复刊 综述(刊登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撰写的综述或特约稿)农学·园艺·土壤肥料(主要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蔬菜学、果蔬贮藏加工、茶学、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业环境保护)植物保护(主要包括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研究等)生物学(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昆虫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林业科学(主要包括造林学、森林经理学、园林规划设计等)动物科学与兽医学(主要包括畜牧、兽医各学科、蚕桑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等)简报

福建农林大学的学校代码是10389,福建农林大学创建于1936年,是在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福建省立农学院基础上建立。1952年,原厦门大学农学院和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和考研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学院介绍福建农林大学,简称“农林大”,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由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3所高水平大学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高校。截至2022年3月,校园占地5700余亩,另有科教基地1200亩,教学林场5万亩。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3000多人,专任教师1700多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万人计划人才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0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学科建设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植物病理学。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作物遗传育种。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7个):森林培育。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21个):植物保护、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畜牧学、兽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工程、公共管理、统计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9个):林学、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生物学、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教学建设截至2014年10月,学校共有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61门,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13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教育部和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和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生物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植物保护、林学、蜂学、农学、动物医学、园林。省级特色专业:园艺、生物技术、车辆工程、农村区域发展、木材科学与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对外交流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还与美国加州大学、耶鲁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英国北威尔士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里大学、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圣玛丽大学、新斯科舍农学院、泰国甲色沙特大学、马来西亚农业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等结成为友好学校。学校与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农学院联合举办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生态学本科专业教育项目。学校的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甘蔗》、《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林业经济问题》、《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科研成果2010年,学校主持完成的“细菌农药新资源及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有14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2项进入一等奖答辩。鉴定(评审)科研成果46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2011年学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灾变机理及其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有15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8项进入二等奖以上答辩;4项成果获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1项。鉴定(评审)科研成果35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在全球率先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香荚兰基因组,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32项,其中包括糖料界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覆盖福建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2013年1月11日下午,由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尤民生主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小菜蛾基因组研究成果——“小菜蛾杂合基因组揭示昆虫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于2013年1月13日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发表。福建农林大学小菜蛾基因组的破译,宣告世界上首个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的完成,同时也是第一个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的完成。科研机构截至2022年3月,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12月31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90万册。拥有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31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80个(外文数据库28个),形成了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相结合的资源体系。图书馆围绕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学科服务组工作,开展成员馆高校WOS发文分析、ESI学科分析和专利竞争力分析等分析评价工作,自建福建农林大学学术论文“高被引潜力”检索系统。

有一个认识,但是你要他们资料是关于什么呢

何斌,硕士,研究员,广西大学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湖北农业科学》(核心期刊)特约编委,我国林业科技领域权威期刊《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森林与环境学报

本人投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但是建议你不要投该期刊,编辑服务态度不好,因为需要审稿费,版面费很贵,耗时长(外审慢),要求你反反复复的改,值得一提的是该刊中途退稿的情况很多,就是钱的期刊。你可以投: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工程 化工环保

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森林与环境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世界林业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林业资源管理林业科技开发浙江林业科技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更多核心期刊,欢迎关注百度刊易吧。%BF%AF%D2%D7&fr=index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森林生态学与管理》荷兰ISSN:0378-1127,1977年创刊,全年51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577,2005年EI收录487篇。主要刊载森林管理和养护,特别是应用生物、生态和社会知识等管理人为森林和自然森林等方面的论文。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林业政策与经济》荷兰ISSN:1389-9341,1999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066,2005年EI收录65篇。主要刊载农林政策问题,包括经济与规划,涉及林业和森林工业部门方面的论文Land Use Policy《土地利用政策》英国ISSN:0264-8377,1984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SCI收录期刊,SSCI 2003年影响因子636。刊载各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论文、报告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自然、规划等方面文章,包括如地理、农业、森林、灌溉、环保、住房、市政、交通诸问题。Pedosphere《土壤圈》中国ISSN: 1002-160,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817。主要刊载整个土壤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环境科学条款、生态农业、生物、地球科学、森林等方面的论文。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中国ISSN: 1872-2032,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动物生态、植物生态、微生物生态、农业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生态、土壤生态、海洋生态、淡水生态、景观生态、区域生态、化学生态、污染生态、经济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生态、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报告和书评。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曾用刊名: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主办单位:长安大学出版周期:双月仅仅是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 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也算是 核心期刊的。

森林与环境学报审稿周期

sci对于大学生有何帮助?我们如何利用它?谢谢大家 报告首长: 应该是大写的英文字母SCI、EI。他们能帮助你们考研、赚钱、找工作、添加荣誉、为母校争光、使学校对你们增加投资。 同时也败坏了学风、促使抄袭早就蔓延到绝大部分本科毕业论文、给社会和国家制造巨大潜在的社会危机、卖国无良教授专家社会精英绑架了政府、迫使政府社会个人注入巨额资金、抬高了学费和国家投入、大量采购教学科研仪器造成了设备空闲、完好率低、维修费用高、仪器设备淘汰极快、使用率低下、社会成本教学成本居高不下、教师取了高额的报酬、大量进口大型精密仪器试剂、无收益地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且形成了声势越来越浩大的恶性循环,其实质,就是敌对国家通过在中国的代理人—汉奸不法知识分子制造的类似星球大战对社会在冠冕堂皇光环下的腐蚀和破坏,危害国家安全!!!更高明的黑招数是国外敌对势力的代理人假惺惺地诱导我们将国力投入争取诺贝尔奖的空中楼阁,做那些荒诞不经的课题,还诱你就差那么一点点,再进口国外最先进的分析仪器设备、到发达国家那些顶级大学培训、入学,就能实现你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这是卖国贼制造的一场阴谋,妄想迷惑、破坏国家的乌托邦幻想;是挖掘黑洞和陷阱,是巨额消耗国力、通过各校重奖发表三大检索论文的知识分子来绑架zhengfu的蛊惑人心的宣传伎俩。 这就是毕业生找工作难、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差、只能做系统集成、在基础工业能力没有实质提高,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甚至连30年前的中国基础水平都不如、社会矛盾剧烈的根本原因。 所以,对于中国有实质性意义的真招、实干,是用中国的资源,从基础制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而且是优先国民消费。用巨额社会资源、进口设备、进口集成电路砸政绩为目的来引进人才,太危险了!!!要严格整肃!毫不留情! 因此,中国教育的出路不是泛泛的开放,现在已经太民主自由了,而是从问题俯拾皆是的基础做起,扎实才是根本之道。 张鸣先生说:各种评审的指标体系,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国际SCI、EI论文数量,国家级课题数量,省部级课题数量,课题经费总量等等,实际上只是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自娱自乐。中国所谓的学术核心期刊,其学术品质,原本就是周知的,但是,在各个高校发疯追求论文数量的情况下,有某大学带头发明了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毕业前提条件的方法,人为拉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其他学校纷纷跟进,使这种本质上违法的行为,成为高校的新惯例。研究生做不出论文,就买,不仅买论文,而且买版面,各个学术期刊,因此出卖版面,蔚然成风,进一步败坏了学术期刊的质量。现在的状况是,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发表量,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基础工业能力没有实质提高,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核心期刊和论文发表如此,所谓的课题也如此。往往官越大,课题就越多,当然也就越没有时间做(这是假定他们都有学问的前提下),只能让学生做,因此研究生们就成了导师的打工仔,廉价劳动力,这样的课题,能有什么质量,可想而知。从教师的基础水平、道德底线、创新能力、责任心、起码的道义感,从中国自行车与发达国家的自行车的每一个细节的比较就可以清楚区别了, 这样的课题和论文的实质水平你自己就清楚了。学校的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否则就会下岗。当然,如果产量高,也有奖励,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奖金甚为可观。

不可以。很权威的刊物审核比较难,通过率比较低,对作者职称和学历都有要求,审稿周期在3个月左右。《安全与环境学报》(双月刊)2001年创刊,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双月刊,主要刊载石油、化工、生态、环境、矿业、信息、网络、冶金、建筑、交通、勘探、国防等领域的相关论文。本刊的办刊宗旨:交流安全与环境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发展安全与环境科学技术,培育安全与环境科研队伍,为中国和全球的工业安全和环境保护服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