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美国科学杂志中文官网电话

发布时间:

美国科学杂志中文官网电话

楼上的回答没有重点,我告诉你个《科学》杂志在线投稿地址吧: 与《科学》联系电话:美国 (1)-202-326-6550; 英国 (44)-1223-326500 传真:美国 (1)-202-289-7562; 英国 (44)-1223-326501 电子信: 关于编辑方面的一般问题:science_ 读者来信:science_ 返回审稿意见,science_ 与《科学》周刊欧洲办公室联系:science@science-uk 在线投交读者来信:

你给我留个邮箱,我发给你一篇science的论文,你可以看一看,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民科,我不建议你去投稿。如果你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好先征求一下你导师的意见。

没有

美国科学杂志中文网站: 投稿链接;英国自然杂志中文网站:-cn/投稿链接: -cn/nature/authors/

中国科学美容杂志官网电话

姓名:王步礼职称:美容皮肤科主任简介:●全国首批医疗美容主诊医师,中华医学会中医美容分会专委委员;●四川省高级美容师考评委,国际美容大赛评判;●中国亚太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高级研究员;●《临床特色医学》首届编委,《中国科学美容杂志》编辑,曾在《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四川中医》、《中国中医药科技》等刊物和国内国际学术会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完成了省中医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净面霜外用治疗痤疮临床研究》并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度医疗卫生百名风云人物;●从事皮肤病诊疗及美容皮肤临床二十多年,善于将医学与美容方法完美的结合,解决治疗各类顽固性皮肤问题,临床上主张活血益气治疗皮肤病,效果显著;对黄褐斑、色素痣、雀斑、痤疮、腋臭、脱发、银屑病、手足癣、湿疹、扁平疣、带状庖疹有独到之处;同时擅长疤痕治疗、中医埋线美容。姓名:罗通贵职务:整形美容外科 特聘专家职称:执业医师 中国首批医学美容主诊医师简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曾先后在华西医大、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学习美容整形技术;●曾只身前往韩国进修经典韩式整形技术;●已有近十年的美容外科临床经验;●以美丽女性的独特视角开创了医学美容界的新天地;●擅长韩式双眼皮、韩式隆鼻、韩式五官综合整形、微创隆胸、女性生殖器整形等,被业界誉为“整形三冠王”、“美眼王子”。姓名:赵波职务:整形美容外科 特聘专家职称:执业医师 中国首批医学美容主诊医师简介:● 首席乳房整形专家● 中华医师协会整形美容分会会员;● 四川省首批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获得者;● 曾工作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从事整形美容外科临床工作近20年,成功操作整形美容手术近万例;● 国内微精术式倡导者之一。成功塑造天鹅秀选手覃玲玲、甘慧燕、迟小甜的俏鼻、眸眼、五官面部主攻方向:乳房整形擅长:乳房微创整形修复、五官精雕塑造、微精综合美鼻、美眼、隆下巴、无痕祛眼袋、韩式隐形双眼皮、疤痕修复等。留韩专家,曾多次应邀到韩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在国内整形专业国家级刊物发上表过多篇论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全面的技术实力,融合东、西方的整形技术精华,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微创+精细”的中西合璧手术方式,并根据东方女性的特征,创造性地开发出一套古典与现代美结合的人体美学概念。擅长韩式微创综合美鼻、微创面部精细整形、无痕祛眼袋、韩式微创双眼皮、乳房整形等项目。姓名:任林森职称:华西医大教授 博士生导师介绍:● 华西医科大学整形美容科创始人;● 原华西医大附一院烧伤整形科主任;● 中国康复医学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 主任委员;● 大西南地区烧伤整形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编写论著八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对美容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有深厚的学术造诣。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A570 编辑学报 N101 变压器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E16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218 畜牧与兽医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学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L5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L004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S086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H040 淡水渔业 N004 弹道学报 T500 弹性体 T941 当代化工 Y503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Y585 导航与控制 N019 低温工程 V020 低温建筑技术 C055 低温物理学报 E133 地层学杂志 E130 地理科学 E584 地理科学进展 E639 地理空间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学报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E024 地球化学 E142 地球科学 E115 地球科学进展 E004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E153 地球物理学报 A07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5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G646 辽宁中医杂志 U037 林产工业 T017 林产化学与工业 H740 林业科技开发 H280 林业科学 H281 林业科学研究 H102 林业调查规划 G880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G607 临床儿科杂志 G276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271 临床放射学杂志 Q908 临床肺科杂志 G501 临床肝胆病杂志 G291 临床骨科杂志 G664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G658 临床荟萃 G345 临床急诊杂志 G204 临床检验杂志 G3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G881 临床军医杂志 G287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G222 临床麻醉学杂志 G31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G257 临床内科杂志 G230 临床皮肤科杂志 G309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G802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G423 临床肾脏病杂志 G797 临床输血与检验 G256 临床外科杂志 G942 临床误诊误治 G855 临床消化病杂志 Q909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G26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G293 临床血液学杂志 Q913 临床眼科杂志 G673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G27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Q910 临床肿瘤学杂志 T231 磷肥与复肥 G491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N023 流体机械 H748 麦类作物学报 T060 煤化工 K504 煤矿开采 K038 煤炭工程 K005 煤炭科学技术 K017 煤炭学报 D027 煤炭转化 K009 煤田地质与勘探 H037 棉花学报 G056 免疫学杂志 B017 模糊系统与数学 N087 模具工业 N107 模具技术 S015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T077 膜科学与技术 N084 摩擦学学报 U533 木材工业 M655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J050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A013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G047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R117 南方电网技术 V089 南方建筑 H069 南方农业学报 H068 南方水产科学 G02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B016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A02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T0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N01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A061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T01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7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535 轻工机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 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N059 中国机械工程 A079 中国基础科学 R066 中国激光 R013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G852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G241 中国急救医学 G19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G560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G907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G787 中国健康教育 G78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N108 中国舰船研究 T075 中国胶粘剂 G23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G239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G206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G323 中国康复 G40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A098 中国科技论坛 A58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S133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A108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A106 中国科学化学 A081 中国科学基金 A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A109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A107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A105 中国科学数学 A103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Z317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A1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Y003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G441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K030 中国矿业 K01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G247 中国老年学杂志U001 中国粮油学报 G44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536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G794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G22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G870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54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G814 中国临床医生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304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H212 中国麻业科学 G61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G598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K037 中国煤炭地质 G582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G297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K036 中国锰业 H211 中国棉花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Y028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K550 中国钼业 G303 中国男科学杂志 H273 中国南方果树 G42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G277 中国内镜杂志 R524 中国能源 U609 中国酿造 W00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H958 中国农学通报 H02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H567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H030 中国农业科学 H210 中国农业气象 H22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G311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G226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G269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H081 中国热带农业 G629 中国热带医学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G11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U052 中国乳品工业 E124 中国沙漠 G366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242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G268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H55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H044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F255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F00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258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G715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L00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F04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G883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G853 中国实验诊断学 G27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G228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G867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G267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G68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G27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G87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U635 中国食品添加剂 G4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U007 中国食品学报 U563 中国食物与营养 H317 中国兽药杂志 H326 中国兽医科学 H225 中国兽医学报 G796 中国输血杂志 G926 中国数字医学 H290 中国水产科学 H020 中国水稻科学 * W55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H295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T022 中国塑料 G211 中国糖尿病杂志 T068 中国陶瓷 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G561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G444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G101 中国天然药物 U501 中国调味品 X004 中国铁道科学 G437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R083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H350 中国土地科学 H233 中国土壤与肥料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G373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G959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G517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G988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S725 中国卫生经济 G253 中国卫生统计 G716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G752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K035 中国钨业 M022 中国稀土学报 F025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G84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G623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G885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G84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G284 中国消毒学杂志 G765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G845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G298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G11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G718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G380 中国心血管杂志 G20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G082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G25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G747 中国新药杂志 G727 中国性科学 G232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G118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G908 中国学校卫生 G675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G633 中国血液净化 G119 中国循环杂志 G756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G645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H208 中国烟草科学U647 中国烟草学报E303 中国岩溶G619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G318 中国药房G120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G12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G878 中国药师G220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G227 中国药物警戒G248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G713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G621 中国药物与临床G009 中国药学杂志G755 中国药业M628 中国冶金G809 中国医刊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G124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G679 中国医疗设备G306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G313 中国医师杂志G236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G1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G471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G127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G193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S591 中国医学装备G519 中国医药G644 中国医药导报G924 中国医药导刊T019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G53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Q918 中国医院G454 中国医院管理G24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G314 中国疫苗和免疫G13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G706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H205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U032 中国油脂 M02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H099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G75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V039 中国园林 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X012 中国造船 U012 中国造纸 U033 中国造纸学报 H204 中国沼气 G600 中国针灸 H067 中国真菌学杂志 G945 中国职业医学 G347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G8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G757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G846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G7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132 中国中药杂志 G240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G63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G524 中国中医急症 G74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642 中国肿瘤 G133 中国肿瘤临床 G636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G25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N072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G667 中国综合临床 G529 中国卒中杂志 G29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G13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G502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G135 中华病理学杂志 G19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 G408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G137 中华创伤杂志 G138 中华儿科杂志 G139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G743 中华耳科学杂志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 G14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G25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G474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G286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 G689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G26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 G235 中华高血压杂志 G143 中华骨科杂志 G728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G691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G263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144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G145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G302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 G579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G148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G280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G14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G63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G833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G87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692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G693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G824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G153 中华麻醉学杂志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G282 中华男科学杂志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G736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G156 中华内科杂志 G157 中华皮肤科杂志 G25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G462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G15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G473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 G463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G526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G515 中华全科医学 G505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G472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G900 中华烧伤杂志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 G97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 G737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G16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G703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G16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G77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G367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G848 中华手外科杂志 G506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G739 中华糖尿病杂志 G164 中华外科杂志 * G761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G16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740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G79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G166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G16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G847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G28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G978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G168 中华消化杂志 G16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G89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G172 中华血液学杂志 G191 中华眼底病杂志 G173 中华眼科杂志 G87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G990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Q92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S590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G705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G307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G489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G915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G17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G610 中华胰腺病杂志 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G178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G859 中华中医药学刊 G9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G858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G179 中华肿瘤杂志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K001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5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A55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99 中南药学 G180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A036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539 中外公路 S020 中文信息学报 G84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G59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G442 中西医结合学报 R775 中兴通讯技术 G183 中药材 G56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G685 中医学报 G681 中医药导报 G764 中医药通报 G943 中医药信息 G812 中医药学报 G010 中医杂志 G643 中医正骨 G184 肿瘤 G185 肿瘤防治研究 G412 肿瘤学杂志 G522 肿瘤研究与临床G695 肿瘤预防与治疗 H103 种子 J021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29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757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R559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22 轴承 H026 竹子研究汇刊 N075 铸造 N081 铸造技术 N034 装备环境工程A133 装备学院学报 N990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Z022 资源科学R737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S026 自动化学报N013 自动化仪表 S501 自动化与仪表R611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A905 自然杂志 E137 自然灾害学报 Z012 自然资源学报G229 卒中与神经疾病N088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G701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L018 钻井液与完井液 H034 作物学报 H410 作物研究 H202 作物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3年9月27日只整理了这些,抱歉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下半月?是国家正刊吗?|

中国美学杂志官网电话

西方美学的终极在于宇宙,所以他们的美学启发了数学、音乐和天文学,以致最后的科学意识。比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为万物本源,但这时候他们对数的崇拜并不是本着所谓科学之精神,而是美学的感知中国的美学也强调宇宙,但“宇宙”的含义相较西方多了一层意思,“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来。我们古老的农耕文明能够代代延续,靠的就是人与天相互配合,比如古人小学讲“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我们看重的不是西方语境里的宇宙本身,而是人与宇宙本身的关系,这种两两相互的关系就是“道”。即周易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你看中国人的词汇:黑白、正反、日月、天地、你我、往来、喜怒、生死、有无、是非。这些词汇均有一阴一阳构成,其本身并不指向某种实义,而是在表达某种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都透露这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由此再来看中西方的绘画,西方绘画表现出的探索意识,让解读西画本身具有了较为严谨的学术性。但中国人解读我们自己的绘画思维非常烂漫,比如苏轼将画中兰草比作君子,荆棘比作小人,而没有小人的衬托,君子也不能彰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迁想、寄情和感兴。中国人在事物与事物,事物与人,人与天地之间感悟“道”,再讲这种“道”应用于事物、人和天地,如此循环往复,无始无极。最后,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说:西方美学对宇宙的探索欲,促使他们形成了科学之精神。而中国“美学”(西方语境)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使我们发展出了丰富的人生观念和经世道理,而这些也统称为“道”。

卷首语曹俊峰 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王元骧 “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学思想辨正刘 凯 李西建 康德美学中的自由岳介先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美学的再认识张玉能 席勒论审美王国的人类学功能[德]沃尔夫冈·顾彬 审美意识在中国的兴起张 晶 审美化境论彭 锋 从浑沌、象罔和鸿蒙看庄子美学思想罗筠筠 摭景眼前 运精象外——晚明小品文中关于艺术意象生成的美学陈良运 中国艺术哲学之杰构——石涛《画语录》探析李庆本 蔡元培:跨文化互释与审美拯救方案刘彦顺 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与中国现代美育空间的拓展——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解钱念孙 朱光潜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朱立元 走向突破之途——蒋孔阳美学思想新论刘绍瑾 视界大融合——论20世纪的庄子美学研究彭立勋 20世纪前期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中的中西结合探索宋一苇 艺术或美的思与言何以可能陈望衡 境界本体论谭好哲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研究冯宪光 单小曦 对后实践美学的反思陈 炎 亟待开发的审美文化资源宋生贵 “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王 政 审美人类学学科片论《中国美学》稿约《中国美学年鉴·2002》出版

孟子的“以意逆志”这一解《诗》理论,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不是单纯从对诗的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解释诗的精蕴,而是把孔子解诗原则和方法,理解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以《诗》作为一种教育的素材,强化人们对孔子“礼”与“仁”的理解,显示出了那种思想教育功能的无所不在。事实上,孟子对《诗》的解说,同孔子所持的方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比如,他在与公孙丑的一段对话中,就讨论了对《小雅·小弁》的理解: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者,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笑谈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 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告子上》)传说《小雅·小弁》这首诗,是被周幽王废立了的太子宜臼的老师写的,以此来抒发宜臼的哀伤和怨恨。孟子从宜臼的怨恨中看到的是“亲亲”(热爱亲人),而既然是热爱亲人,那就是一种“仁”的表现。宜臼的怨恨为什么又会是出于对亲人的热爱呢?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从孔子的“仁”的观点看来,是因为宜臼对其父周幽王不合“礼”制的行为有怨恨,而发抒出这种怨恨,正是出于对其父王的爱戴。孟子不也是转弯抹角地“以意(己意)”揣摩(“逆”)了《小弁》作者的“志”吗?内在的人格之美的升华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想努力塑造出一种完善的儒者的人格,以挽救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颓势。他对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做出过许多论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仁”和“义”来武装。他以“松柏”来做比喻:“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扬了在社会大变迁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顽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就以“仁”为核心,做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在《论语·颜渊》中,他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在他看来,“义”是和正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义”,就有了做人的根本,因此,他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些都说明,他把内在的正直和仁义作为君子内在所固有的品质,认为这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使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处境和条件下,孔子也特别推崇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了这样的描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他也特别推崇他的得意弟子颜渊:“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论语·雍也》)从“仁”出发,在“礼”的制约下,达到“义”,于是一切行为就会都符合了道德的规范。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以仁义来塑造“君子”形象的思想,他把孔子提出的“仁义”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人格之美的理论,进一步上升到了生命的价值的高度,作出了形象的发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这样一来,“义”就成为人的行为的最高的规范,据此,他就说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在他看来,“仁”是天下最宽广的住宅;“礼”是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是天下最广阔的“大道”,有了这几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说孔子是从人与外在社会的联系中应当保持的态度出发,来阐述一个君子对不仁不义的行为应当采取的立场,从而保持自身的纯洁,那么也不难看出,孟子则是把孔子“仁义”的思想,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角度作了生动形象的发挥,使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强化了君子的人格主体的内在力量。他不是被动地应对,去抵制客观世界里违背“仁义”的事对自己的诱惑,而是主动的排拒这种诱惑,让它根本不可能对自己产生诱惑。这样做,不是就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了吗

美国科学杂志中文官网投稿电话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_xml&style=xml/05_xsl)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nature,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楼上的回答没有重点,我告诉你个《科学》杂志在线投稿地址吧: 与《科学》联系电话:美国 (1)-202-326-6550; 英国 (44)-1223-326500 传真:美国 (1)-202-289-7562; 英国 (44)-1223-326501 电子信: 关于编辑方面的一般问题:science_ 读者来信:science_ 返回审稿意见,science_ 与《科学》周刊欧洲办公室联系:science@science-uk 在线投交读者来信:

你给我留个邮箱,我发给你一篇science的论文,你可以看一看,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民科,我不建议你去投稿。如果你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好先征求一下你导师的意见。

美国科学家杂志官网电话

英文 自然杂志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英国Nature,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期刊列表:研究月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评论周刊:《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科学>杂志是由著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人所曾有的一切—对自然界的兴趣、受控实验、对经验的归纳、日月食预测及历法推算,都不是充足的。显然,只有商业文化才能做到农耕官僚文明做不到的事—使数学和自然知识这些以前分开的学科达到融合的程度。 ——李约瑟《李约瑟文集》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1984年,当奥运会进行到第79个年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5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现在,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0年历程,新中国科学界已奋斗了50年,可是中国仍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没有人认为,唯有获得诺贝尔奖才是科学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和从事科学研究目的,才是国家科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但获得诺贝尔奖是一种标志,是一个国家鼓励原始创新、在科学发现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因为诺贝尔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起了重大作用。例如,这些得奖科学家在信息技术、量子力学、半导体等方面的原始性创新发现,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了信息社会。 按公布的国籍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已分布到近50个国家。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却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该作何感想。 表1~3列出了获得诺贝尔前10名的国家[1 class=f9pt>。获奖前10名的国家或者是科技、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德国,或者是具有创新文化传统的国家如丹麦。表1、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位次 1 2 3 4 5 7 9 国家(人数) 美国(72) 德国(21) 英国(19) 法国(10) 原苏联(8)、荷兰(8) 瑞典(4)、瑞士(4) 丹麦(3)、日本(3)、奥地利(3) 表2、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位次 1 2 3 4 5 6 7 9 国家(人数) 美国(46) 德国(26) 英国(24) 法国(7) 瑞士(5) 瑞典(4) 荷兰(3)、加拿大(3) 日本(2)、意大利(2) 表3、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位次 1 2 3 4 6 8 国家(人数) 美国(82) 英国(22) 德国(17) 法国(7)、瑞典(7) 瑞士(6)、丹麦(6) 荷兰(3)、澳大利亚(3)、比利时(3)、奥地利(3) 1、华人科学家六次折桂中国未能获奖,但海外华人科学家却梅开六度获此殊荣。 杨振宁,1949年与费米教授一起提出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即费米—杨模型,1954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与杨振宁携手走上诺贝尔奖台,当时年仅31岁,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次年轻的4位得主之一。 丁肇中,1974年8月发现一个新粒子即“J粒子”。1976年与斯坦福大学的里克特(BRichet,1931-)教授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1986年因在化学动态学的交叉分子束法研究的成就与哈佛大学赫希巴奇(DRHerschbach,193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波利亚尼(JCPolanyi,1929-)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1997年与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WDFillips,1948-)和法国学者科昂·塔努吉(CCohen-Tannoudj,1933-)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因开发了超低温冷冻气体方法而获奖。 1998年,崔琦因发现分数量子霍尔现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美籍华人科学家几度被遗漏尽管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公正和公平的,但仍不时传出争议。诺贝尔科学奖的争议热点多在一些已获奖成果的被遗漏者上,因为本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榜上有名。在华人角逐诺贝尔奖的比赛中,除上面6位华人获奖者外,还有3位美籍华人被公认是遗憾的“被疏漏者”。 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首先对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宇称守衡定律提出了质疑,并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推翻这一定律的相反定律——宇称不守衡,认为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是不守衡的。但理论总是灰色的,至多不过是一种假说,还得由事实来说话。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的是旅美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这一成果轰动了全球。但是在1957年的诺贝尔获奖者中却只有李政道、杨振宁,没有吴健雄。 1987年,物理学奖授予“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重大突破”的两位合作者——德国的乔治·贝诺兹和瑞士的亚历山大·缪勒,而美籍华人朱经武却被评奖机构因科学以外的原因忽视了。贝诺兹和缪勒是超导现象的最初突破者,于1986年初发现了绝对温度30K的超导陶瓷材料,使传统的超导理论受到严重冲击;1986年底朱经武领导的研究小组却合成了绝对温度90K以上的超导陶瓷材料,则给了传统理论致命一击。许多人都认为朱经武至少应成为第三得主,但公布名单时朱经武却名落孙山。可能的原因是,在朱经武发表消息的前后,另有一中国小组和一日本小组公布了类似的结果,评奖机构为避免国家荣誉纠纷,只好忍痛割爱,朱经武遂成为不幸的被遗漏者。 1993年10月,美英两生物化学家罗伯兹(RJRoberts,1943-)和夏普(PASharp,1944-)由于发现分离基因的卓越贡献获诺贝尔医学奖。10月底,美籍生物化学家周芷夫妇致信瑞典皇家科学院,说明分离基因是自己首先发现的,引发一场“分离基因发现权”的争议。因为当年在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周芷夫妇主持电子显微镜分析小组,罗伯兹主持核糖酸的剪接实验。罗伯兹的获奖论文刊登在《细胞》杂志上,论文作者中周芷的工作无人能取代,但结果却未能改变,周芷被诺贝尔评奖机构挡在了领奖台之外。3、中国科学家痛失的几次获奖机会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 1923年美国科学家康普顿提出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1924年与中国科学家吴有训合写论文。1926年吴有训发表《在康普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强度比率》等论文,进一步证明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因此获取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物理学史上的“康-吴效应”的吴有训却与诺贝尔奖无缘。 1930年,美国科学家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的研究结果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同年,赵忠尧(后为新中国高能物理所奠基人之一)发表《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他当时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由于种种原因,赵忠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断了,而继续研究的日本学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1946至1947年,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合作发现铀核裂变的三分裂现象。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钱三强写出长篇论文,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有理有据地对原子核三分裂现象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但他的发现直到60年代才被大量重复实验进一步证实。 1941年王淦昌设想出用观察原子K俘获过程中的核反冲方法来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写成论文,投寄到美国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于1942年1月发表。同年美国科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的设想,在实验室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后来美国科学家莱因斯(FReins,1918-)在王淦昌设想的启发下,用核反应堆做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出中微子物质的存在,并因此与别人分享了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实验的最初设计者王淦昌却被遗忘。1960年王淦昌在前苏联杜布拉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的带负电超子 “反西格马负超子”。当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实验室发现的带负电的超子,这一发现至今仍被列为杜布拉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建所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可惜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王淦昌再次失去了一次冲击诺贝尔奖的机会。 新中国至少有一次能获诺贝尔医学奖,也是中国科学家最有希望的一次,那是因为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9月17日,经过7年的刻苦拼搏和协作攻关,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其结构、生物活力、理化性质、结晶形状等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首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结晶蛋白质,使人类在认识生命的奥秘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自然,世界不会忽略中国科学家的贡献,70年代起开始有人提名为牛胰岛素研制者得诺贝尔医学奖。因为胰岛素的合成涉及的单位和人较多,国内为上报名单争论得相当厉害。最后,达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一致意见:“要上一块上,要不都别上”。结果报给诺贝尔主次机构的名单达14人之多(转载者注:这种说法有异议,据亲历此事的人士撰文说明:我国最终申报拟请奖人仅为钮经义研究员一人,但很可惜未能获奖)。诺贝尔的评奖原则是只奖给作出主要贡献的两三个人,最多不超过3人。可是当时中国讲集体主义,不能突出个人,诺贝尔评奖机构又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主持研制人,虽到80年代初还有人为中国提名,因为中国的科研制度问题,也因为诺贝尔奖评选规则,但我们最终痛失了机会。 机会失去了,就没有再来。4、可惜不能给针灸发奖中国人在美国能获奖在大陆本土的科学家却与诺贝尔奖无缘,颇有点“橘生淮南则为枳”的感觉,值得我们深思。 一些中国人有酸葡萄心理:开始认为诺贝尔奖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我们不稀罕;后来想得却又得不到,便抱怨人家有偏见。 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奖项的评选都会有瑕疵,如在长长的获奖者名单中,没有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化学热力学创立者之一的吉布斯、开尔文温标创立者威廉汤姆生、口服避孕药发明者杰拉西等伟大的科学家。 所以,这并表明诺贝尔评奖机构对中国有偏见,因为诺贝尔奖只对个人,不对国家和民族,否则就无法解释一直受欧洲人排斥的犹太人会有那么多获奖者,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巴基斯坦、委内瑞拉等国也有人获奖。 中国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未获奖,便有中国人写信给医学奖的评奖机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提议给中国的针灸术发奖。诚然,针灸术逐渐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对世界的贡献丝毫也不亚于那些现代医学新发现,可惜的是,诺贝尔奖只奖给那些近几年的新成果新发现,这是诺贝尔奖不可动摇的评奖规则。倘若真有一天,中国科学家们弄清楚了针灸的原理并能用科学术语完美地表达,相信诺贝尔评奖者一定会慧眼识珠的。 固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其权威性无可质疑,这就是诺贝尔科学奖。在它的面前,没有大国小国之分,没有肤色人种之分,只能用成就说话。5、不能获奖的原因关于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获奖,根本一点是科学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分析为什么没能获奖,实质上是分析为什么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比较低。赵红州[2 class=f9pt>、胡乐真[3 class=f9pt>等人最先做过分析。 赵红州认为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4点原因: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在科学知识积累上,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由于历史的原因,远远落后于西方。解放40余年来,我国在大科学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基础科学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对美国(1901~19722年间)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科学的接代连续性乃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知识的积累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两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这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对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的抽样估测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在科研时间上,美国科学家人数虽然不足100万,但却是全时科学家人数。而前苏联的科学家人数号称100多万人,但时间没全用在科研上,折合成全时科学家也只有几十万人。据调查,我国六七十年代科学家每周工作时间为16小时,如果按全时科学家标准折算,科学家人数要减半。那种一会儿开会、一会儿学习、一会儿其他活动的非全时的科学劳动,对科研的损害显而易见。关于缺乏科学家群落和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问题,我国科学界上不具备诺贝尔人才的温床及其相应的科学家群落;中国也没有相应的遴选、培育和推荐诺贝尔人才的机制。 胡乐真认为我国科学家不能获奖,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①我国的科学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缺乏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使在国内,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也依然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封闭状态。②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地下,收入微薄,处境艰难。本来为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职称评定,也往往被各级官员捷足先登,结果不仅使在职的科研人员感到寒心,也造成大量科技精英外流。③中国存在比较严重的“论资排辈”倾向,青年科学家难于脱颖而出。例如,重大项目一般都由资深甚至年迈的科学家主持,在职务评定、工资级别上,即使是有才干的青年科技人员也必须耐心等待,结果是在极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阶段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④在机构建制上,基本上是官办科研机构一统天下。按其所从事的RD活动的层次,不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按其所从事活动的领域,不论公共领域或者市场领域,都由政府兴办或政府出资支持。⑤在科技发展战略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脱离我国国情片面只求全面发展,其结果是面面俱到,平分兵力,重点不突出,有限的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6、美国为什么垄断了诺贝尔奖自1985年到2000年,15年里共有33名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其中20人是美国人或其主要科研工作是在美国做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4人中有23名美国人;37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23人是美国公民或在美国居住;24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中有17名是美国人,美国人似乎垄断了诺贝尔奖。 美国人为什么会成为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一些美国科学家认为,是美国“万能的金钱”和“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造就了这一现象。 美国政府署全力支持并向各科研单位投入巨资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在2001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企业也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资金方面对科研项目给予了大力资助。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许多最杰出、最有成就的科研单位或科学家,充足的资金成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大力资助,有78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奖,2000年获诺贝尔奖的8名美国人中就有4人获得过这个基金会的直接资助。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发达,科研条件优越,竞争环境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精英,来自各国的移民学生提高了美国大学的水平。这些外国精英在垄断诺贝尔奖中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水平在世界上排名落后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瑞士、法国和德国,但美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提倡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因为科学研究不是局限于旧的模式或传统,而总是处于前沿,所以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也是美国科学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7、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10大标准条件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获奖情况后,提出了10个讨论的问题,可以算作是对诺贝尔获奖者的一个评价[4 class=f9pt>,可以称为中国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的“10达标准条件”。 ①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需要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承认。 ②原始性重大发现多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 ③新的科学仪器和装置的发明,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之门。 ④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与方法的发明,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⑤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发重大的科学发现,偶然中寓必然。 ⑥数学与计算机工具创造性的应用,也可能带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 方法与理论的突破。 ⑦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 ⑧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高水平的创新基地是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的温床。 ⑨创新意识、原始性创新思想与创新战略比经费与设备更具有决定意义。 ⑩科技创新突破及其推广应用,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作为保证。8、还要等待多少年我国重大科技创新产生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形成:①国家加强了科研经费的投入;②对科技已产生重大的社会需求;③正在大力进行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吸引和集聚;④实行开放政策,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⑤开始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⑥提倡创新,开始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体系。 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年轻科学家的成长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旨在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事部组织的“百千万人才工程”推动着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施使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得到保障,“863计划”的开展则力图使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有一席之地;大量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和日益增加的国际科技交流将使中国科学家在某些前沿科研领域与国外科学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正在为我国的科学腾飞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于中国何时能够获奖的问题,杨振宁先生做过估计。他说:“我觉得20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而是好些个。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5 class=f9pt> 一个科学波动周期大约为35年,任何一个科研体制不存在严重缺陷的国家,很可能在此段时间内获得科学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按此推断假如从1978年“科学的春天”算起,到2012年便是35年。那么,我们最多再等15年。中国大陆不乏科学精英,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理应能够实现。 这不是一个大胆和乐观的预测,我们期盼着中国获诺贝尔科学奖的那一年提前到来。9、中国需要该做些什么:10大行动纲领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周光召在一篇文章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国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的条件和对策[6 class=f9pt>,可以称为我国要获得诺贝尔奖的“10大行动纲领”。 ①正视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困难。重大科学发现一般是在学科交叉的生长点上出现,而不是按照常规计划,在可预见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和逻辑推理就能得到的。因为计划只能在原有的科学原理框架内制订,科学家个人又受到知识面狭窄和学科传统观念的限制,多数人很难有观念上的突破。这种局限和困难必须努力克服。 ②充分认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常在科研探索过程中要出现多次的失败,但在失败中可能发生偶然出现的现象,其中包含启发新思想的萌芽。只有不怕失败,观察敏锐的人才能在单调重复的试探中注意到新的现象或思想的萌芽,并将其发展下去。而科学发现的时机一旦成熟,发现就成为必然;至于由哪一位科学家发现则是偶然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那些及时抓住机遇的科学家才能成为最初的发现人。 ③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例如,包袱少,失败后不怕人笑话,对新事物非常敏感,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受原有思维方式和原有理论的束缚,敢想敢干;身体相对健康,精力充沛,工作非常努力;受各种社会和家庭事务的干扰,脑子高度集中,日夜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从而容易作出重要的成果。 ④自信、善于学习和做好战略选择是有所发现的基本条件。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充分的自信。自信不足,不敢碰难问题,仅仅满足于跟踪模仿,是巨大的思想障碍。要善于学习,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又不盲从权威人士的意见。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好课题方向的战略性选择。要扬长避短,着力发现学科的新生长点和突破点,集中力量,坚持不懈,才有收获。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⑤要形成创新的学术集体和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要在开放流动的环境下建立能不断创新的学术集体;要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科研道德的精神。科研人员来往要频繁,学术争论气氛要热烈。通过各种学术观点的激烈交锋、单个学科的深入开拓、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实现科学系统的协同进化,科学家个人也才能在这个环境中激发出创造力和新思维。 ⑥充分发挥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当前,科学前沿研究的对象多是复杂的系统,很多对象具有无穷多自由度,过去常用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很可能不够需要,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处理复杂系统。因此,要加强对哲学的研讨,加强科学方法论、数学及计算方法的研究。另外,观测仪器是发现新现象的先导,要重视新仪器的研制和实验手段的开发。 ⑦攀登顶峰永不停歇,处于逆境更应奋进。许多人在还没有建树时,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社会稳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有一股拼劲;但一旦拿到永久职位和职称,就不再努力,缺少内在的动力去攀登科学的顶峰。显然,条件过于优越,可能使人懈怠,而逆境却常能促使人奋发图强。现在还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没有列入重点支持的科技工作者不要灰心,很可能将来出现重大创新的部分科学家是那些身在内地、没有得到国家重大资助的科学家。 ⑧青年要成为科研的主力军。青年最有条件具备上面所说的素质和条件,因而可能最有创新的活力。青年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刻苦学习和锻炼。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最后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从心理、身体、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做好准备的青年,才能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理想,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⑨搞好老中青三结合,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一个好的科研集体中,老、中、青科学家各有各的作用,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协作,才能形成思想活跃、干劲十足、经验得到继承、技术不断发展、科研方向始终处于前沿的集体。 当前,在着力培养和选拔年轻科技人员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和老年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作用。有造诣的中年科学家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承担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的领导任务,是多数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在没有经过识别,也没有更好识别机制的情况下,社会应当也只能将这些职责主要交给中年的一代,而不会交给品质和能力尚未充分显现的青年。 ⑩尊重和发挥老师的作用。很多时候年青人作出的工作还不完善,需要有经验的科学家给以指导和加工。如量子力学的完整理论是在海森堡的老师玻恩带领下完成的。年青人的才华常常要由有经验的科学家来识别,给以培养和鼓励,才能得到发挥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年青科学家身后必定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老师。很多科学大师,如玻尔、波恩、布拉格、费米等在他们生命的后期都带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注: 1、表中统计数据引自睢平“关于基础科学与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1(3)。 2、赵红州,中国且莫忘了诺贝尔奖,中国科技论坛,1995(4),p45~48 3、胡乐真,中国科技论坛,也谈中国何以与诺贝尔奖无缘,1995(6),p28~29 4、路甬祥,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2001科学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1。 5、薛冬、刘振坤,中国李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光明日报(2000年8月7日) 6、周光召,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科研管理,2000(01)

《科学》杂志(science)和《自然》杂志(NMagazine)是当今世界上的顶级科学杂志。是高端中的高端。不过看倒是不要求是最最顶级的科学家们看的,只要是专业人士,里面的文章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你就可以看懂。但是能够发science得人都是很牛的人,确切说,只有你作出来的成果超级牛皮,才有可能被接受。在中国,如果如果可以发一篇science或者Nature,只要一篇,就可以在圈里名声远扬了。中国人是很难在这两种杂志上发文章的。 专业科学刊物好不好,通常用影响因子(IF)来评价,关于多少算好,我来给你说个概念吧,一般IF>3就是不错的刊物了,IF>6就是非常不错的刊物了,化学领域内两个权威的杂志:JACS,其IF大约是9;ANGW的大约是9-10。那么science或者Nature是多少呢?~30!再给你一个印象,我们国家的学术杂志估计也要上千了(个人猜测)那么最好的是多少?据我所知,好像大体是1-5之间,而且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 作业是写科学家成长历程的论文,我们小组准备写科学家的婚姻,觉得这个题材比较新颖,但是没想到找不到什么资料。 比如说,我国核弹元勋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学艺术的,对钱学森的影响很大。诸如此类的资料越多越好!!一定会有高分的! 当然也不限于国内科学家,国外的也行,但一定要是众人皆知的大科学家啊。

区别:《科学美国人》创刊于1845年,是享有盛誉的世界级高级科普月刊,适合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士阅读;《科学》是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为周刊。相比之下《科学》更为权威,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期刊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科学》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不像大多数科学期刊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477。虽然《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但发表文章并不需要AAAS的会员资格。《科学》收到世界各地作者的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极其激烈,因为发表在这样高引用率期刊上文章可以为作者吸引关注并有助于其职业发展。但是提交给编辑的文章只有不到10%会被接受发表,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皆须同行评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