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年鉴目录的编辑

发布时间:

年鉴目录的编辑

步骤如下:  1、明确编写目的。要明确编写《企业年鉴》的目的是便于相关单位更系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本单位,为企业领导总结经验、借鉴历史、提供决策服务,为提高企业声誉、促进横向联系提供宣传服务,为职工提供资料检索服务。  2、确定编写人员。必须选择一个对企业情况较熟悉、有一定文字基础、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专人编写。  3、框定结构。《企业年鉴》涉及面广,内容包罗万象,需要足够的栏目和相应的篇幅。虽然不同企业因编制目的、服务对象的不同,内容有所侧重,但基本栏目应予保证。《企业年鉴》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企业概况、人事与机构、各厂(公司)简介、企业管理、党群工作、大事记等。为使材料的收集、选择更有针对性,编写前要规定各栏列入的主要内容。  4、收集、选择、加工资料。因编研工作是建立在对档案资料的取舍、研究、加工、综合基础上的,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编研工作的质量,因而,编写《企业年鉴》时,要充分考虑档案材料的数量、质量、完整程度和利用价值等因素,并根据确定的栏目和范围,以室藏档案为基础,收集有关部门保存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文字加工,使其精炼、明确,符合编辑要求。  5、附件工作。附件是主稿的补充,附件工作不容忽视。主稿完成并不意味编写工作的结束,还需要撰写编辑说明(或前言、序言),编制目录等。只有主稿和附件两者结合,一本完整的《企业年鉴》才算完成。  6、编写体例灵活多样。《企业年鉴》总体上可采用分类编辑法,以“部类”为单元,“部类”由分目和有关条目组成,做到要而不繁,疏而不漏,便于读者检索。具体表现形式上可采用文字式、图表数字式。如“企业概况”、“厂、公司简介”等栏目,以表格形式出现,“党群行政组织机构”栏用示意图表示,使人一目了然;而“大事记”则“以时系事”,即按年、月、日时间顺序,采用条目式,逐条记述企业当年度发生的大事,文字简明扼要,便于通览和查找。  7、审核工作。为保证编研质量,审核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初稿完成后,除档案部门领导审阅把关,更重要的是要将《年鉴》按内容分门别类,下发至各归口部门,由专业人员和主管领导就文字的表达方法、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你可以查一下机电方面的年鉴啊,在夏泽网搜索机电就能查询到相关的年鉴了

年鉴编纂总的指导思想一般有以下几点:一、坚持政治的严肃性。年鉴的质量,首先是要保证政治质量,政治上出了错,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年鉴的全部内容都要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坚决和中央保持一致。此外,还要注意保密,内外有别,防止发生任何失密违纪现象。二、坚持真实性、科学性。作为史册之一的年鉴,必须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要求资料内容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既不溢美,亦不饰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本质上、整体上和发展上去反映事物。三、坚持年鉴编纂的六项要求。即“全”、“新”、“精”、“特”、“鉴”、“便”。“全就是各个项目齐全,内容完备;“新”就是内容要新,有新鲜感;“精”就是精炼;“特”就是特色;“鉴就是发挥鉴戒作用;“便”就是方便读者。四、坚持质量是生命、是基础的观点,务必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点,正确处理和摆正各种效益的关系。 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结构。框架是承载年鉴资料的主体骨架,其任务有三:(1)设计框定全书内容范围和选材方向;(2)设定资料的分类归属和层次;(3)设定各类资料的数量多少和比例。框架设计应当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为现实服务。适应现实读者的需要,是框架设计的首要原则。年鉴应收录那些资料,这些资料应当占多大比例,以什么形式推出这些资料,都要以读者的需要为依据。2、内容完备。全面反映事物发展的历程是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大事不漏,读者感兴趣的事不漏。3、结构合理。科学、系统是框架设计的第3个原则。所谓“科学、系统要求有三:(1)资料归类要科学准确;(2)各部分资料比例合理,掌握好主次有别,详略得当,各有侧重这个度;(3)层次分明,有完整的体系。4、方便检索。年鉴是供读者查阅的资料性工具书,因此方便检索是框架设计的重要原则、除了按分类编排的目录外,还必须根据不同需要,设计索引。 各种年鉴因其反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选题标准,但条目选题的一般原则是共同的,那就是“大事不漏,小事不收”。凡属大事、新事、特事必选,反映出年鉴所反映对象的本质与主流,反映出年度特色、地域特色和部门(行业、学科)特色,使年鉴信息具有实用价值、鉴戒价值和史料价值。(1)为大事立条。所谓“大事,是指代表社会事物本质和发展主流,对社会事物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为社会公众所普遍关心的事。(2)为新事立条。所谓“新事’’,是指代表社会事物发展新阶段、新水平,昭示社会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事。(3)为特事立条。所谓“特事”,是指最能代表社会事务特色的事。(4)为热门话题立条。总之,年鉴条目的选题,必须贯彻实用性原则,以保证年鉴具有“服务当代,遗惠后人的强大功能。年鉴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单位。其选材原则一般有:(1)客观性原则,材料必须忠实于事务的本来面目,而不能道听途说,想当然地推理。(2)权威性原则,材料必须来自于权威部门,结论必须是正式、公认的,不是作者一家之言。(3)典型性原则,在能够说明问题的众多材料中,选取那些有特色的典型资料。年鉴条目的撰写原则:(1)主题鲜明、精炼。以正确、鲜明、深刻、集中的主题贯穿整个条目始终,统帅全篇,支配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2)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目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体系,构成条目的内容要素不能缺少,应全面地反映主题,但不能面面俱到,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结构严谨。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条目成为层次清楚、线条明晰、前后一致、首尾相合的有机体。(4)语言贴切、简练朴实。用词恰如其分,造句合乎规范,语义准确明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删繁就简,惜墨如金,简明流畅,质朴无华。(5)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切忌夸张、形容、套话、空话之类的言词,挤掉水分,增加信息量。 年鉴是以条目为主要载体,除专文、特载、法规、文献、附录等一次文献及索引、书目、提要等二次文献外,条目是年鉴构架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年鉴内容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它不仅构成年鉴的基本内容,而且决定了年鉴的质量。年鉴条目大体分两类,即综合性条目与专题性条目。综合性条目,一般列于类目或分目之首,主要包括综述、概况两种。其作用是介绍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部门或一个门类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用来勾勒全貌,提供全面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比性的情况、特点和问题。专题性条目,一事一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其取材标准有大事、要事、新事、特事。所以年鉴条目应侧重于社会性,取材要考虑读者的需要,不以行业、部门的标准代替社会标准,不能只谈成绩,回避问题。其内容应注重资料性,信息性、可读性,即对社会有借鉴作用,有存史价值。在编写年鉴条目过程中,由于年鉴撰稿人基本上是由政府或单位的综合科或秘书科的人员提供,由于他们是单位的“笔杆子”,经常在手中操作的是各种总结、汇报、报告之类的官样文章,是领导的代言人,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他们所撰写的文稿往往从本位出发,用许多研究词、修饰语、描绘句来描述年鉴文稿。因此,在编辑年鉴文稿时应从几个方面对年鉴条目进行规范化处理。一、条目文体的规范化处理年鉴的条目内容是记载年度内的客观事实,编写目的在于供人们查阅和检索。因此,年鉴条目基本上采用说明体和记叙述体。说明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年鉴条目以概说事物、人物、简介部门、行业和单位的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所以大量采用说明体。如用来介绍地方、部门、行业的基本情况的“概况”。记叙体是以叙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章体裁,其特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描述。多用来记述单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等,是简明的记叙文。如:特色条目。不管是说明体或记叙体,年鉴条目文体的基本特征是:篇幅短小精悍、写法直入直出、不拐弯抹角,不藏头露尾;要求文稿要回避议论、描写和抒情,努力榨干水分,使信息资料高度密集;用客观的、准确、简明、严谨、平实的语体记叙内容;要实话实说,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决不含糊其词,弄虚作假。因此,语体上要求杜绝一切假话套话以及虚浮之语、溢美之词。即要用冷静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所记的事物,实事求事,不随意褒贬,不加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如:“加强”对某项工程的领导,而不说“强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说“优化”,不作空洞或臆测性的评语,如:“获得好评”、“反映强烈”、“群众欢迎”、“全体称赞”等等。二、条目标题的规范化处理条目的标题是内容的“眼睛”,人们从标题便能知条目的内容。年鉴条目的标题,即是条目内容的聚集点,也是读者检索资料,获取信息的门户。标题虽小,但它直接影响条目的质量和社会效果。条目标题要有“信息性”、“新颖性”、“检索性”。条目标题的信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条目内容的控制作用,它框定了条目的内容范围,如市县概况篇目中的[基本概况],它阐述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气候、资源等概况;二是标题本身含有一定的信息量。如“[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它直接记载的是福鼎市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等等。条目的新颖性不仅体现在新鲜内容主题的概括,还体现标题的个性。如:[南方天山—象山];条目标题的检索性表现在标题内涵规范、通用、简明,便于读者查阅,用对事物法定的、标准的知识概念作主题词。如:[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因此,规范条目标题文字是提高年鉴条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条目内容的规范化处理年鉴是资料性年刊,以条目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条目的内容覆盖了相应领域的各个方面。条目内容各异,篇幅长短不一,要衡量它的内在质量,应从条目以提供资料为目的入手。以其是否是有用信息作为标准。一个条目被读者所检索的内容能解答读者的疑问,或是被读者所引用,说明此条目的信息含量高。怎样才能提高条目的信息含量?一要对材料作整体处理。应用综合概括手法,通过归纳提炼,抓住共同点,将材料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反映。二要把握材料的实质性内容。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概括出部门、行业和地区发展的特点。在编缉各地文稿时,我们经常发现原作者在撰写年鉴文稿时其条目标题中存在着标题冗长、重复或用总结、动员性语言,用副词、形容词等修饰语。如:“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等等。在修改文稿时,首先在条目的标题上规范,先用统一的[经济社会概况]条目来概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内容涵盖了一个地区工业、农业、外贸经济、城乡建设、科教文卫、人民生活、社会事业等。再用1-2个特色条目来反映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要事;将概述条目与特色条目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全部情况。通过这些示范性修改,使文稿内容即有独立性、完整性又有连续性、可比性。比较能够看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发展。年鉴作为集权威性、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年刊,应是具有资治、存史、发布信息、服务社会等多功能的产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框架的结构、选题选材、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方面。条目的撰写直接影响到年鉴质量,要精选和精编条目,对选取信息的深加工规范条目的标题、内容、打造有价值、高品位的年鉴信息。 校对是年鉴编纂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也是保证年鉴质量的重要条件。年鉴的校对次数一般分为3个校次,以印刷厂毛校后的校样与原稿对照进行校对。编辑部要进行初校、一校、二校、三校,必要时可增加一两个校次。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减少改版次数,可采取连校的方法。即将校对完了的校样,不经改版转给另外一个人再校对一次(用两种颜色的笔改稿),然后送给印刷厂改样。终校要求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校对人员完成。制成软片后,需由主编通读软片,以解决漏改问题。校对工作的任务是:1、改正校样上的错字、倒字、横字、缺字,以及接排、另行、字体、字号等错误;2、改正符号和公式等错误;3、检查版式是否合乎要求,包括标题、表题、图题是否偏斜,字体字号是否统一,页码是否连贯,有无书眉等;4、检查注解和参考文献的次序和正文所标号码是否吻合;5、注意插图、表格、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等的地位是否恰当、美观;6、校正图的位置,注意方位的平正;7、检查行距是否匀称、字距是否合乎规定;8、统一全书各级标题。

编辑年鉴的意义

编写年鉴,全面、翔实、客观反映全省每年度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就。

年鉴是一种工具书,把某个领域中一年内的重大事件、重要依据、文献资料等分门别类地编纂起来,供人们查,这就是年鉴。 在西方,年鉴和年刊通称,英文名称都叫yearbook。 我国年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成书于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就有《年鉴》一卷,可是已经失传。 解放前,我国曾陆续出版过一些综合性年鉴(《中国年鉴》、《世界年鉴》、《申报年鉴》);地方性年鉴(如《上海市年鉴》、《台湾年鉴》);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电影年鉴》)。其中《中国年鉴》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可说是当代出版史上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年鉴。 我国年鉴出版工作的大发展是在80年代。1980年首先出版的是《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出版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等。到1981年出现了“年鉴热”,年鉴品种增到二十多种,近年又陆续有所增加。 年鉴大体可分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两类、前者如百科年鉴、统计年鉴等,后者如经济年鉴、历史年鉴、文艺年鉴、出版年鉴等。 年鉴的“年”一般是按出书年份标识,内容为上一个年度的资料。例如:1985年的年鉴,主要发表1984年的资料。由于年鉴具有史料价值,有些年鉴也把前若干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列为重要内容。 ===========================================年鉴是系统汇辑一年内的重要资料,为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文献书籍,有人认为年鉴属于期刊性质的年刊。资料相对完整,内容具有权威性和时间性,具有资政、鉴戒和史料作用。中文的年鉴有专业年鉴如图书出版年鉴、统计年鉴、工业年鉴、经济年鉴等等类型,另外还有综合年鉴——地方年鉴。 在英文上,年鉴有Almanac(Almanacs)、Yearbook和Annual等不同的表示方式,他们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是因为关系相当密切,一般很难严格区分。 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省份、重要城市都编辑有地方年鉴,如北京年鉴、上海年鉴、武汉年鉴等,地方年鉴主要全面记录一年内社会诸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重大事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细记录。地方年鉴的编撰集中由地方志编辑办公室集中管理,分别由各个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分别撰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价值和意义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编纂发行的我国惟一一本综合性国家年鉴。简称《中国年鉴》,由新华通讯社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辑出版。1981年创刊,每年出版一卷(1999、2000年卷分上、下册)。有中、英文两种版本。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行。中文版书名自第17期起使用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往期年鉴展示2018版中国年鉴 ,设有国家机构、国防、外交、经济总类等40个部类,310万字,并收录了112幅具有史料价值的图片。全书资料除取材于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外,还特约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权威人士独家撰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采用分类编辑法,以部类为单位,设有宪法、地理、历史、特载、国家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党、职工·青少年·妇女、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纪检监察、国防、外交、香港·澳门·台湾、民族·宗教·侨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精神文明建设、经济总类。财政·金融、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工业、交通·信息产业、商务、文化和旅游、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卫生健康·医药、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法律、大事记、主要统计资料、人物、索引等38个部类,主要反映上年度中国各方面的新情况。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主要是由编纂单位根据选题计划组织众多作者撰写的,少量内容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其他重要文献和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在选材上,它要求系统全面、客观正确以及浓缩精炼。在编纂结构上,要求布局合理,基本框架稳定,其常设的栏目有:文献 (包括文件和法规)、概况、文选和文摘、大事记、论争集要、统计资料、人物志、机构简介、附录等。

年鉴编辑说明

今天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生产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编制或建立各种类型的检索系统,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揭示。检索系统是进入图书文献资料信息库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对于工具书,完善、科学的检索系统则是人们进行检索查询的有效途径。它的检索系统越科学、越完善,则它的信息开发利用价值就越大。年鉴是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年鉴检索系统是开发年鉴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年鉴作为一种资料密集型的工具书,编纂者有责任切实构筑它的检索系统,尽可能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方便用户查找年鉴信息内容。图书文献通常有三大检索系统,即“目录”、“索引”和“文摘”检索系统。这三大检索系统也早已为年鉴所利用。不仅如此,年鉴还采用另外三大检索系统,这就是“大事记”、“参见”和“链接”检索系统。广大年鉴编纂工作者在精心编纂年鉴的同时,还全面构筑年鉴的六大检索系统。目录 目录亦称目次,是全书内容的纲目。它摘取全书主要标题,按书中的顺序进行集中排列,并标出各自页码,同时通过一定的版式设计,显示各级标题的层级关系。目录也是体现全书设计思想和主要内容的窗口,在全书中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读者通过目录就可以对全书的内容梗概和篇章结构一目了然,并可通过目录所注明的页码迅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内容。目录是最直观、最常用的检索系统。为了让目录更好地发挥其检索功能,有不少年鉴除了编制书前详细目录之外,还在书中不同位置加插不同层级的总目、子目或要目,以及外文目录,更清晰地揭示书中的内容。近年,《广州年鉴》在详细目录之前编制了集中反映全部篇目的《总目》,让读者一打开《总目》就能明了全书的篇目设置及其所处位置。同时,在每个篇目的小扉页上列出该篇目的要目,提示重要内容。《广州年鉴》以前专门设置反映到篇目、分目的英文要目,近年改为英文要目与中文目录混排。总之,为了编制好目录检索系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索引 索引,是按某种可查顺序排列的、能将某一信息集合中相关的信息指引给读者的一种指南或工具。我国旧称“通检”或“备检”。英文单词为“index”,音译为“引得”。一部工具书,好比是一个微型数据库;工具书的索引,就好比进入它的数据库的钥匙。索引,也就是工具书传统意义上的检索系统。编制年鉴索引,也就是为年鉴建立一个检索系统。对于年鉴来说,索引还是一个弱项。1994年前,我国的年鉴只有极少数编制索引,据专家统计,仅有5%。1996年,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年鉴152 种,有索引的20种,所占比例为2%。 年鉴索引的重要性当时还鲜为人所理解。近年来随着情报信息工作的发展,年鉴的索引才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年鉴的这些索引,无论它是手工编制抑或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无论它是使用词表编制还是自由标引,无论它是简式还是复式,也无论其索引量是大是小、检索范围是宽是窄、标引深度是高是低,这一切或许都并不重要,万事起头难,能够建立起索引检索系统总是好事。毕竟年鉴的编纂者并不是人人都是情报专业出身。至于如何完善,怎样提高,那是后话。《广州年鉴》早在十多年前就编制了主题索引,并一直坚持至今。诚然,这部索引仍有待改进。但它也还有自己的一点特色。它的主体是《笔画主题索引》,适应面广,特别适合方言区的人按主题词首字的笔画笔顺进行检索。同时它又编制了主题词首字的《汉语拼音检字表》,方便按汉语拼音字母音序进行检索。此外,在主题索引中的部分主题词使用“代”、“见”相互参照,方便从不同名词术语进行检索,索引中部分主题词还采用相互“参见”方法,全面反映书中相关内容。文摘 文摘(abstract),是指对一份文献(或称一个文献单元)的内容所做的简略、准确的描述。这种二次文献意义上的文摘,是索引形式的发展。文摘,又分为报道性文摘、指示性文摘、报道-指示性文摘、评述性文摘、模块式文摘、专用文摘等几种。其中,评述性文摘在专业性年鉴中较为多见,如《中国内科年鉴》的“内科文选”,《中国哲学年鉴》的“论文选介”等。但文摘检索系统在地方综合性年鉴中还应用不多。随着各家年鉴今后对文摘这种检索系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相信它将越来越多地为我们年鉴所用,进一步丰富我们年鉴的检索系统。大事记 我国有编年记事的传统,文献记载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到司马迁的《史记》,更成了千古典范。我国年鉴的《大事记》,除个别年鉴采用分类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或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之外,大多数的年鉴则是采用编年体体例,按月按日地记录大事。与其他篇目横向分类记事不同,只有《大事记》是纵向记事。以时间为经,以大事为纬,提纲挈领地将全年的大事尽收其中,可说是全年的一个缩影。尽管各家年鉴对大事的收录标准略有不同,编制程序也各有差异,也尽管《大事记》文字简洁,篇幅有限,但通过《大事记》仍可以对全年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读者可以沿着时间线索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大事记》的编纂,似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比如目前《大事记》大多是纵向单线结构,如果能结合分类记事的方法,实行复式结构,纵横结合,效果或许更佳。《大事记》对读者具有检索性,论者已多次论及。但对编者也有检索性,却未必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这可能与各家年鉴《大事记》的编制程序不同有关。有的年鉴的《大事记》是指定专人逐日翻阅报纸摘录成稿;有的是通过向各部门、各行业组稿,然后由专人编辑成稿;有的则是由党政办公厅或档案部门直接供稿。无论稿件出自何种渠道,由于编写角度不同,文稿所记大事总会与年鉴其他篇目内容有一定出入。因此,编者必须在《大事记》和其他篇目之间进行对照查补,互通有无。《广州年鉴》的《大事记》主要由市档案局供稿,来稿所记大事十分丰富。笔者负责编辑的《人物》篇目不少人物线索就是通过查检《大事记》原稿而获得。这样,《大事记》原稿无形之中就向年鉴的编者提供了一个检索的机会。这就是《大事记》所特有的对读者、对编者的双向检索功能。参见 所谓参见,就是指引读者由一部分内容过渡到有关联的另一部分内容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检索系统。在不少工具书中都会运用参见系统为读者提供进一步阅读的线索,指引读者查找相关内容。年鉴一般是分类编纂,不同篇目的内容难免会交叉重复。为了避免重复,节省篇幅,适当运用参见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工业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对其科研成果,《工业》篇目会作介绍,《科技》篇目也会介绍,这就可能出现重复。因此,两个篇目除了必须各有侧重地记述外,还必须运用参见系统,让读者完整地了解整个成果。有不少年鉴早已在实践中成功运用参见系统进行编纂。《广州年鉴》2004年刊增设篇目《抗击“非典”特辑》,其中设立分目介绍钟南山等5位“抗非”英雄。同年,这5位“抗非”英雄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因此,在《人物》篇目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分目中仅对这5位英雄作基本情况介绍,然后启动参见系统指引读者到特辑中查找详细资料。此外,有些内容虽不至于重复,但却关系密切,也可以运用参见系统为读者提供由此及彼的指引。参见系统除了在篇目之间使用外,还可以在条目之间使用,甚至在不同年刊之间使用。链接 链接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报刊出版物近年借用网络专业术语及其理念而创建的一种全新的检索系统。链接是可以有效帮助读者检索有关背景材料等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的好方法。链接这种检索方法对于年鉴的编纂也很有帮助。它至少可以让一些不宜编入条目但对读者了解全面情况又有一定帮助的材料有一个适当的处所。我国不少年鉴早已将“链接”接了过来,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近年来,《广州年鉴》也启动了链接这个检索系统。当内文提及某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提供材料时,及时安排一个链接,免却读者另行费时查找的麻烦。比如2004年刊的《财政税收》,当内文叙述到国税部门实施金税工程二期时,就在同一个版面加插一个“金税工程”的“链接”,详细介绍金税工程,即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除上述6种检索系统外,年鉴还有一些辅助的检索方法,比如眉题、名录、附录、便览,以及广告目录等。此外,年鉴的光盘版、网络版的检索手段越来越丰富,检索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不过,这属于另一个话题。上述六大检索系统虽各有所长,但也各有所短。如:“目录”的检索深度只能到达条目标题,至于内文信息,则无能为力;“索引”也会因主题词首字的不同而将相关内容分散到各个部分,使资料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大事记”记事孤立,手法单一,且缺乏深度;“链接”也只对特定内容提供支撑。总之,各种检索系统也未至于完美无缺。但是即便如此,它们也各有特点。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大事记是“纵”,目录是“横”,链接是“点”,索引是“面”。当各大检索系统统一构成整部年鉴的检索体系时,就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强大检索功能,足以为年鉴的使用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检索手段。

步骤如下:  1、明确编写目的。要明确编写《企业年鉴》的目的是便于相关单位更系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本单位,为企业领导总结经验、借鉴历史、提供决策服务,为提高企业声誉、促进横向联系提供宣传服务,为职工提供资料检索服务。  2、确定编写人员。必须选择一个对企业情况较熟悉、有一定文字基础、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专人编写。  3、框定结构。《企业年鉴》涉及面广,内容包罗万象,需要足够的栏目和相应的篇幅。虽然不同企业因编制目的、服务对象的不同,内容有所侧重,但基本栏目应予保证。《企业年鉴》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企业概况、人事与机构、各厂(公司)简介、企业管理、党群工作、大事记等。为使材料的收集、选择更有针对性,编写前要规定各栏列入的主要内容。  4、收集、选择、加工资料。因编研工作是建立在对档案资料的取舍、研究、加工、综合基础上的,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编研工作的质量,因而,编写《企业年鉴》时,要充分考虑档案材料的数量、质量、完整程度和利用价值等因素,并根据确定的栏目和范围,以室藏档案为基础,收集有关部门保存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文字加工,使其精炼、明确,符合编辑要求。  5、附件工作。附件是主稿的补充,附件工作不容忽视。主稿完成并不意味编写工作的结束,还需要撰写编辑说明(或前言、序言),编制目录等。只有主稿和附件两者结合,一本完整的《企业年鉴》才算完成。  6、编写体例灵活多样。《企业年鉴》总体上可采用分类编辑法,以“部类”为单元,“部类”由分目和有关条目组成,做到要而不繁,疏而不漏,便于读者检索。具体表现形式上可采用文字式、图表数字式。如“企业概况”、“厂、公司简介”等栏目,以表格形式出现,“党群行政组织机构”栏用示意图表示,使人一目了然;而“大事记”则“以时系事”,即按年、月、日时间顺序,采用条目式,逐条记述企业当年度发生的大事,文字简明扼要,便于通览和查找。  7、审核工作。为保证编研质量,审核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初稿完成后,除档案部门领导审阅把关,更重要的是要将《年鉴》按内容分门别类,下发至各归口部门,由专业人员和主管领导就文字的表达方法、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步骤如下:  1、明确编写目的。要明确编写《企业年鉴》的目的是便于相关单位更系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本单位,为企业领导总结经验、借鉴历史、提供决策服务,为提高企业声誉、促进横向联系提供宣传服务,为职工提供资料检索服务。  2、确定编写人员。必须选择一个对企业情况较熟悉、有一定文字基础、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专人编写。  3、框定结构。《企业年鉴》涉及面广,内容包罗万象,需要足够的栏目和相应的篇幅。虽然不同企业因编制目的、服务对象的不同,内容有所侧重,但基本栏目应予保证。《企业年鉴》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企业概况、人事与机构、各厂(公司)简介、企业管理、党群工作、大事记等。为使材料的收集、选择更有针对性,编写前要规定各栏列入的主要内容。  4、收集、选择、加工资料。因编研工作是建立在对档案资料的取舍、研究、加工、综合基础上的,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编研工作的质量,因而,编写《企业年鉴》时,要充分考虑档案材料的数量、质量、完整程度和利用价值等因素,并根据确定的栏目和范围,以室藏档案为基础,收集有关部门保存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文字加工,使其精炼、明确,符合编辑要求。  5、附件工作。附件是主稿的补充,附件工作不容忽视。主稿完成并不意味编写工作的结束,还需要撰写编辑说明(或前言、序言),编制目录等。只有主稿和附件两者结合,一本完整的《企业年鉴》才算完成。  6、编写体例灵活多样。《企业年鉴》总体上可采用分类编辑法,以“部类”为单元,“部类”由分目和有关条目组成,做到要而不繁,疏而不漏,便于读者检索。具体表现形式上可采用文字式、图表数字式。如“企业概况”、“厂、公司简介”等栏目,以表格形式出现,“党群行政组织机构”栏用示意图表示,使人一目了然;而“大事记”则“以时系事”,即按年、月、日时间顺序,采用条目式,逐条记述企业当年度发生的大事,文字简明扼要,便于通览和查找。  7、审核工作。为保证编研质量,审核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初稿完成后,除档案部门领导审阅把关,更重要的是要将《年鉴》按内容分门别类,下发至各归口部门,由专业人员和主管领导就文字的表达方法、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年鉴编辑招聘

年鉴编纂总的指导思想一般有以下几点:一、坚持政治的严肃性。年鉴的质量,首先是要保证政治质量,政治上出了错,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年鉴的全部内容都要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坚决和中央保持一致。此外,还要注意保密,内外有别,防止发生任何失密违纪现象。二、坚持真实性、科学性。作为史册之一的年鉴,必须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要求资料内容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既不溢美,亦不饰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本质上、整体上和发展上去反映事物。三、坚持年鉴编纂的六项要求。即“全”、“新”、“精”、“特”、“鉴”、“便”。“全就是各个项目齐全,内容完备;“新”就是内容要新,有新鲜感;“精”就是精炼;“特”就是特色;“鉴就是发挥鉴戒作用;“便”就是方便读者。四、坚持质量是生命、是基础的观点,务必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点,正确处理和摆正各种效益的关系。 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结构。框架是承载年鉴资料的主体骨架,其任务有三:(1)设计框定全书内容范围和选材方向;(2)设定资料的分类归属和层次;(3)设定各类资料的数量多少和比例。框架设计应当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为现实服务。适应现实读者的需要,是框架设计的首要原则。年鉴应收录那些资料,这些资料应当占多大比例,以什么形式推出这些资料,都要以读者的需要为依据。2、内容完备。全面反映事物发展的历程是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大事不漏,读者感兴趣的事不漏。3、结构合理。科学、系统是框架设计的第3个原则。所谓“科学、系统要求有三:(1)资料归类要科学准确;(2)各部分资料比例合理,掌握好主次有别,详略得当,各有侧重这个度;(3)层次分明,有完整的体系。4、方便检索。年鉴是供读者查阅的资料性工具书,因此方便检索是框架设计的重要原则、除了按分类编排的目录外,还必须根据不同需要,设计索引。 各种年鉴因其反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选题标准,但条目选题的一般原则是共同的,那就是“大事不漏,小事不收”。凡属大事、新事、特事必选,反映出年鉴所反映对象的本质与主流,反映出年度特色、地域特色和部门(行业、学科)特色,使年鉴信息具有实用价值、鉴戒价值和史料价值。(1)为大事立条。所谓“大事,是指代表社会事物本质和发展主流,对社会事物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为社会公众所普遍关心的事。(2)为新事立条。所谓“新事’’,是指代表社会事物发展新阶段、新水平,昭示社会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事。(3)为特事立条。所谓“特事”,是指最能代表社会事务特色的事。(4)为热门话题立条。总之,年鉴条目的选题,必须贯彻实用性原则,以保证年鉴具有“服务当代,遗惠后人的强大功能。年鉴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单位。其选材原则一般有:(1)客观性原则,材料必须忠实于事务的本来面目,而不能道听途说,想当然地推理。(2)权威性原则,材料必须来自于权威部门,结论必须是正式、公认的,不是作者一家之言。(3)典型性原则,在能够说明问题的众多材料中,选取那些有特色的典型资料。年鉴条目的撰写原则:(1)主题鲜明、精炼。以正确、鲜明、深刻、集中的主题贯穿整个条目始终,统帅全篇,支配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2)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目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体系,构成条目的内容要素不能缺少,应全面地反映主题,但不能面面俱到,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结构严谨。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条目成为层次清楚、线条明晰、前后一致、首尾相合的有机体。(4)语言贴切、简练朴实。用词恰如其分,造句合乎规范,语义准确明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删繁就简,惜墨如金,简明流畅,质朴无华。(5)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切忌夸张、形容、套话、空话之类的言词,挤掉水分,增加信息量。 年鉴是以条目为主要载体,除专文、特载、法规、文献、附录等一次文献及索引、书目、提要等二次文献外,条目是年鉴构架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年鉴内容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它不仅构成年鉴的基本内容,而且决定了年鉴的质量。年鉴条目大体分两类,即综合性条目与专题性条目。综合性条目,一般列于类目或分目之首,主要包括综述、概况两种。其作用是介绍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部门或一个门类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用来勾勒全貌,提供全面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比性的情况、特点和问题。专题性条目,一事一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其取材标准有大事、要事、新事、特事。所以年鉴条目应侧重于社会性,取材要考虑读者的需要,不以行业、部门的标准代替社会标准,不能只谈成绩,回避问题。其内容应注重资料性,信息性、可读性,即对社会有借鉴作用,有存史价值。在编写年鉴条目过程中,由于年鉴撰稿人基本上是由政府或单位的综合科或秘书科的人员提供,由于他们是单位的“笔杆子”,经常在手中操作的是各种总结、汇报、报告之类的官样文章,是领导的代言人,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他们所撰写的文稿往往从本位出发,用许多研究词、修饰语、描绘句来描述年鉴文稿。因此,在编辑年鉴文稿时应从几个方面对年鉴条目进行规范化处理。一、条目文体的规范化处理年鉴的条目内容是记载年度内的客观事实,编写目的在于供人们查阅和检索。因此,年鉴条目基本上采用说明体和记叙述体。说明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年鉴条目以概说事物、人物、简介部门、行业和单位的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所以大量采用说明体。如用来介绍地方、部门、行业的基本情况的“概况”。记叙体是以叙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章体裁,其特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描述。多用来记述单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等,是简明的记叙文。如:特色条目。不管是说明体或记叙体,年鉴条目文体的基本特征是:篇幅短小精悍、写法直入直出、不拐弯抹角,不藏头露尾;要求文稿要回避议论、描写和抒情,努力榨干水分,使信息资料高度密集;用客观的、准确、简明、严谨、平实的语体记叙内容;要实话实说,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决不含糊其词,弄虚作假。因此,语体上要求杜绝一切假话套话以及虚浮之语、溢美之词。即要用冷静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所记的事物,实事求事,不随意褒贬,不加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如:“加强”对某项工程的领导,而不说“强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说“优化”,不作空洞或臆测性的评语,如:“获得好评”、“反映强烈”、“群众欢迎”、“全体称赞”等等。二、条目标题的规范化处理条目的标题是内容的“眼睛”,人们从标题便能知条目的内容。年鉴条目的标题,即是条目内容的聚集点,也是读者检索资料,获取信息的门户。标题虽小,但它直接影响条目的质量和社会效果。条目标题要有“信息性”、“新颖性”、“检索性”。条目标题的信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条目内容的控制作用,它框定了条目的内容范围,如市县概况篇目中的[基本概况],它阐述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气候、资源等概况;二是标题本身含有一定的信息量。如“[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它直接记载的是福鼎市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等等。条目的新颖性不仅体现在新鲜内容主题的概括,还体现标题的个性。如:[南方天山—象山];条目标题的检索性表现在标题内涵规范、通用、简明,便于读者查阅,用对事物法定的、标准的知识概念作主题词。如:[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因此,规范条目标题文字是提高年鉴条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条目内容的规范化处理年鉴是资料性年刊,以条目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条目的内容覆盖了相应领域的各个方面。条目内容各异,篇幅长短不一,要衡量它的内在质量,应从条目以提供资料为目的入手。以其是否是有用信息作为标准。一个条目被读者所检索的内容能解答读者的疑问,或是被读者所引用,说明此条目的信息含量高。怎样才能提高条目的信息含量?一要对材料作整体处理。应用综合概括手法,通过归纳提炼,抓住共同点,将材料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反映。二要把握材料的实质性内容。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概括出部门、行业和地区发展的特点。在编缉各地文稿时,我们经常发现原作者在撰写年鉴文稿时其条目标题中存在着标题冗长、重复或用总结、动员性语言,用副词、形容词等修饰语。如:“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等等。在修改文稿时,首先在条目的标题上规范,先用统一的[经济社会概况]条目来概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内容涵盖了一个地区工业、农业、外贸经济、城乡建设、科教文卫、人民生活、社会事业等。再用1-2个特色条目来反映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要事;将概述条目与特色条目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全部情况。通过这些示范性修改,使文稿内容即有独立性、完整性又有连续性、可比性。比较能够看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发展。年鉴作为集权威性、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年刊,应是具有资治、存史、发布信息、服务社会等多功能的产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框架的结构、选题选材、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方面。条目的撰写直接影响到年鉴质量,要精选和精编条目,对选取信息的深加工规范条目的标题、内容、打造有价值、高品位的年鉴信息。 校对是年鉴编纂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也是保证年鉴质量的重要条件。年鉴的校对次数一般分为3个校次,以印刷厂毛校后的校样与原稿对照进行校对。编辑部要进行初校、一校、二校、三校,必要时可增加一两个校次。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减少改版次数,可采取连校的方法。即将校对完了的校样,不经改版转给另外一个人再校对一次(用两种颜色的笔改稿),然后送给印刷厂改样。终校要求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校对人员完成。制成软片后,需由主编通读软片,以解决漏改问题。校对工作的任务是:1、改正校样上的错字、倒字、横字、缺字,以及接排、另行、字体、字号等错误;2、改正符号和公式等错误;3、检查版式是否合乎要求,包括标题、表题、图题是否偏斜,字体字号是否统一,页码是否连贯,有无书眉等;4、检查注解和参考文献的次序和正文所标号码是否吻合;5、注意插图、表格、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等的地位是否恰当、美观;6、校正图的位置,注意方位的平正;7、检查行距是否匀称、字距是否合乎规定;8、统一全书各级标题。

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委 会 主  任:马建堂副  主  任:张为民 罗 兰 徐一帆 谢鸿光 许宪春 李 强郑京平 盛来运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京奎 文兼武 毛有丰 王文波 王萍萍 冯乃林叶植材 田鲁生 刘 恒 刘富江 朱玉利 江永明汲凤翔 许剑毅 严建辉 宋跃征 张 芃 张仲梁张淑英 杜卫群 杨宽宽 孟庆欣 庞晓林 贺常明赵云城 钟守洋 徐 辉 徐铁夫 曹志刚 彭志龙曾玉平 翟 艳 鲜祖德 潘 璠 魏贵祥编辑工作 总  编  辑:盛来运人 员 副 总 编 辑:张 芃 钟守洋编辑部 主 任:郝胜龙 叶礼奇编辑部副主任:卞丽华 张 蕾 石毅华编 辑 人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 勇 于弘文 万忠兵 王 萍 王 琦 王益烜巴运红 邓卫平 卢 山 龙 玲 关晓静 刘慧平朱 虹 严先溥 吴 优 张 昕 张会英 张延华李 皎 李俊波 李锁强 杜 燕 杨红军 肖 丽罗卫华 范小玉 侯 锐 施发启 唐 平 徐 岚栾尽晖 郭 栋 钱春林 崔如春 常文莉 梁尔卫阙小清 谭晓梅 鞠传玲英 文 翻 译:杜卫群 宋少英 郭 栋责 任 编 辑:郭 栋 尹 伊封 面 设 计:张 冰光 盘 设 计:王立群 刘金成 熊 威 罗 浩出版发行 出版部 主 任:孙鲁东工作人员 发行部 主 任:徐占波

基金年鉴编辑部

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有本书叫《美国开放式共同基金》可以看看。另外你可以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每年都有一本的。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