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岩土工程勘察参考文献

第1章地貌1概述2重力地貌3流水地貌4大陆构造——侵蚀地貌5海成地貌6湖沼地貌7冰川地貌8风成地貌9岩溶地貌14参考文献17第2章第四纪地质1概述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地层4第四纪气候5第四纪年代学6第四纪堆积物的分类和特征26参考文献29第3章岩石(体)和地质构造1主要造岩矿物及鉴定2岩石工程地质性质3岩石的分类和鉴定4岩体结构及分类5岩体的力学效应和变形6岩体分类和不同成因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7地质构造48参考文献52第4章土的工程性质与分类1土的组成与结构构造2土的物理性质3土的水理性质4土的力学性质5土的工程地质分类6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野外鉴别与描述71参考文献76第5章地震与区域稳定性分析1地震2地震断裂与地震液化3抗震设计4活断层5区域稳定性分析与评价85参考文献90 第1章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1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2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3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4岩土工程勘察阶段的划分93参考文献93第2章岩土工程测绘1概述2岩土工程测绘的范围、比例尺和精度3岩土工程测绘的方法和程序4岩土工程测绘的研究内容95参考文献98第3章岩土工程勘探与取样1概述2岩土工程物探3岩土工程钻探4岩土工程坑探5取土器及采取土样105参考文献108第4章室内土工试验1土的物理性质试验2土的力学性质试验3特殊性土试验4土与水相互作用性质试验5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142参考文献148第5章原位测试1概述2载荷试验3静力触探试验4动力触探试验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很多,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岩土工程物探、岩土工程钻探和岩土工程坑探三种方法。一个工程在不同的勘察阶段,物探和勘探的使用应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在勘察的初级阶段,主要进行岩土工程测绘,物探和钻探往往是配合测绘工作的,其中应较多地采用物探手段;钻探和坑探主要用来验证物探成果和取得基准剖面。随着勘察程度的提高,为了深入研究各种岩土工程问题,便以进行确切的分析、评价,钻探和坑探工程将愈来愈被广泛地采用,成为主要的勘察手段,而物探工作则作为勘探工程的辅助手段。本节将简单介绍物探和勘探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适用条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一、岩土工程物探物探全称地球物理勘探,它是运用专门仪器来探测地壳表层各种地质体的物理场,从而进行地层划分以判定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物理地质现象,并提供各种分析资料和岩土体某些特征数据的一种勘探方法。该方法只有在地质介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一性——即各层的物理状态、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时,才能成功地运用。(1)物探方法种类:①电法;②震法;③测井法;④重力法;⑤磁法;⑥核子(放射性)勘探;⑦遥感物探方法。这些种类的方法,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已获得采用。其中前三种方法应用最广泛,而后几种方法在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中,应用最广泛。(2)物探解决的问题:①电法--(电测深、电剖面)电阻率法;划分岩层--近水平;查明褶皱形态、寻找断层、确定产状、查找主导充水隙裂方向;查明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及风化壳厚度;查明含水层分布情况、埋深发育情况、埋深厚度及深度寻找古河道;研究滑坡及下滑速度--充电法;②震法、声波法:震法(确定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和埋深;查明地下构造情况--追索断层和裂隙密度等;探测地下水位确定含水层;测定岩土的弹性力学参数)和声测法(划分风化带;围岩分类;岩体裂隙系数;小构造;围岩松动和岩柱稳定)。目前声波法运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较广泛,具体将在第7章中加以讨论。(3)物探的特点主要优点是:①透视性强,可进行立体填图;②效率高,仪器轻便,成本低;③综合性强;④成果代表性强(岩体的综合指标);⑤可以进行定量评价。其缺点为:①局限性:地表浅部,表部,深部成果有一定变化范围;②条件性:物理量差异大,地形平坦,开阔,岩层有一定厚度,沿导线水平小于20°,地区差异性大;③多解性:深部误差大。二、岩土工程钻探岩土工程钻探是为工程建筑物的设计、施工服务的,它具有综合目的,因而对钻进方法、钻孔结构、钻进过程中的观测编录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岩土工程钻探的岩心采取率要求较高。为保证获得较高的采心率,针对不同的勘探对象,应采用相应的钻进方法。如在软弱地层或断层破碎带中钻进时,要尽量减少冲洗液或用干钻,降低钻速,缩短钻程,最好采用双层岩心管。在土层中钻进时,以采用干钻为宜,并应适当缩短钻程。为了保证准确地测定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试验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按含水层的位置和试验工作的要求,确定孔身结构及钻进方法。一般的岩土工程钻孔终孔直径为91mm。若在基岩面以上的砂卵石居中作抽水试验时,开孔口径以325mm为宜。为了保证取得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必须采用清水钻进或干钻,不允许使用泥浆加固孔壁的方法。一般钻孔要直,不能发生弯曲;孔壁要求光滑规则,同一孔径段应大小一致。这些要求在钻探操作工艺上给予满足。钻探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在岩土工程钻探中,为了研究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经常要采取岩土样。坚硬岩石的取样可利用岩心,但其中的软弱夹层和断层破碎带取样时,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为了取得质量可靠的原状土样,则必须配备专门的取土器,并应注意取样方法和操作工序,以尽量使土样不受或少受扰动。勘探线、点的布置应密切结合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一般情况下要垂直于地层走向、地貌、地形、构造线布置;同时要结合工程建筑物的轮廓布置。除工程深隧洞、岩溶区钻探(>100~500m)外,通常情况下孔深不大,约百米以内,一般为10~20m。孔径一般情况下变化较大,岩土工程钻孔为小口径钻孔(36mm,46mm,56mm,66mm),地质钻孔为一般钻孔(75mm,95mm,108mm,112mm,132mm,150mm,168mm)和大口径钻孔(300mm,500mm,1000mm,1300mm,2500mm)。钻进多具综合性目的,使一孔多用,例如:作勘探孔,试验孔,取样孔,长观孔,处理孔。如斜孔,变径孔等。钻探方法自然地质条件是复杂的,各种钻探方法和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选择钻探方法和设备时,应视钻探的目的和地质条件而定。目前,岩土工程勘探中常用的钻探方法,可分为冲击钻探、回转钻探、冲击回转钻探和振动钻探等四种。在岩土工程勘探中,主要采用冲击钻探和回转钻探;按动力来源又可将它们分为人力的和机械的两种。机械回转钻探钻进效率高,孔深大,又能采取岩心,所以在岩土工程勘探中使用最为广泛。钻探孔的种类钻孔的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可按照目的与用途来区分;也可以按照钻孔方向来划分,主要是指钻孔的角度及其方向。钻孔的角度即是钻机的立轴钻杆与地平线的夹角,也叫做钻孔倾角。按照钻孔倾角及其变化情况,可将钻孔分为铅直孔、斜孔、水平孔和定向孔四种;在岩体勘察中也有按照孔径的大小来划分的。在进行岩土工程勘探时,究竟采用何种角度及方向钻孔,需视钻孔的具体任务及地形地质条件而定。(1)按目的与用途分:①首先可分为勘探孔(一般孔主要是了解地层岩性、结构)和控制孔(主要为了解地层及结构、重要部位);②试验孔(岩土工程试验孔,水文地质试验孔);③工程处理孔--灌浆孔、输水孔、导水孔、锚杆孔等;④长期观测孔。(2)孔按钻进方向分:①铅直孔:适用于岩层倾角小于30°,岩性均一、岩层平缓时用;②斜孔岩层倾角大于60°的或陡倾的断层破碎带与岩层、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钻进,查明河谷地质结构更为方便;③水平孔,例如隧洞超前孔、应力测量孔、排水孔;④定向钻孔。如图1-2所示。(3)按钻孔孔径大小分:①一般钻孔:开孔直径168mm,终孔直径91mm;②大口径孔:孔径为300mm、500mm一般为打井孔(抽水)。孔径750mm、850mm、950mm、1050mm、1150mm、1300mm、2000mm、2500mm多为井内观测、取样、试验用;③小口径孔:孔径小于66mm者:该类孔钻进速度快,寿命长,岩心采取率高,岩心完整性好,孔径均匀,钻机能量消耗小。图1-2 定向钻孔岩土工程钻探的特殊要求通常在岩体勘察中要求岩心采取率大于80%,对于软弱夹层,风化岩,断层破碎带也要求其岩心采取率大于65%;对于水文地质钻孔,要求(变径,终孔直径小于91mm)分层止水,各含水层的水位、水量、水质、渗透系数、抽水等进行描述,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层中开孔直径以325mm为宜,要求清水钻进或干钻,孔壁光滑不堵孔;对于孔斜测量一般情况下要求:孔深小于75m,孔斜在1°的范围内;对于深度大于100m的孔,孔斜每100m进行一次校正,在终孔时要保证小于2°。对于孔深度要求每50m测深一次,终孔一次,校正的误差要小于1%,分层深度的量测正负要小于05m。非连续取心钻进的回次进尺,螺纹钻进时,要小于0m,岩心钻进要小于0m。选用金刚石钻头,口径为75mm取层岩心管来确定RQD指标。地下水位以下取样时,应采用干钻,同时要求原位试验与钻进同时进行,取样应符合技术要求。钻孔编录及资料整理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钻探工程所反映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在钻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观测与编录工作。主要是对岩心观察、描述、编录和鉴定。工作的内容是:描述其颜色、矿物成分和颗度成分、结构和构造,正确地定名。对于土体(无粘性土和粘性土)应观察其致密程度和稠度状态。对于岩体应确定节理、裂隙的类型、延续性、蚀变充填情况、倾角、间距等,并进行裂隙统计。对风化岩石,应将岩心按风化程度进行分带和描述。必要时编制岩心素描及岩心柱状图。通过对岩心的各种统计,可获得岩心采取率、岩心获得率和岩石质量指标(RQD)等定量指标。岩心采取率是指所取岩心的总长度与本回次进尺的百分比。总长度包括比较完整的岩心和破碎的碎块、碎屑及碎粉物质。岩心获得率是指比较完整的岩心长度与进尺的百分比。它不计入不成形的破碎物质。一般情况下,应按照下面的顺序每次进尺进行逐项填写:其描述内容包括孔深、进尺、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密实性(主要指砂类土)、稠度状态、干湿程度、裂隙类型、风化程度、取样位置、样品编号、岩心回收率、岩石的RQD指标。要进行简单计算的指标是:岩心采取率(即岩心总长度与总进尺之比)、岩心获取率(即成形岩心总长度与总进尺之比)、岩石质量指标(RQD)(即大于10cm岩心总长度与总进尺之比)。另外要记录下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水样取样地点等内容。钻探工作结束后,要进行钻孔资料整理。钻探法在钻进过程中,必须随时做好钻孔记录,这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从钻机定位后由开钻到终孔为止,记录每一钻的深度,鉴别与描述每一钻取出的土样,进行定名,并立刻写在记录表中,作为绘制地质剖面图的原始依据。国家规范要求:野外记录应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承担,记录应真实及时,按钻进回次逐段填写,严禁事后追记。主要成果有:①钻孔柱状图,即将孔内岩层情况,按一定比例尺编制柱状图,并作岩性描述;还应在相应位置上标明岩心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地下水位、岩心风化分带、代表性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取样位置及项目等;②岩土工程剖面图及岩土工程立体投影图(具体编图将在第8章中讨论)。如果孔内作过试验,则应将试验成果也在相应位置上标出;③钻孔操作及水文地质日志图;④岩心素描图及其说明,其格式见表1-15所示。野外鉴别地基土要求快速,但又无仪器设备,主要凭感觉和经验。对碎石土和砂土的鉴别方法,是利用日常熟悉的食品如绿豆、小米、砂糖、玉米面的颗粒作为标准,来进行对比鉴别;对粘性土与粉土的鉴别方法,可根据手搓滑腻感或砂粒感等感觉,加以区分和鉴别。土的野外描述内容如下:(1)颜色:土样的颜色取决于组成该土的矿物成分和含有的其他成分。描述时从色在前,主色在后。例如,黄褐色,以褐色为主色,带黄色;若土中含氧化铁,则土呈红色或棕色;土中含大量有机质,则土呈黑色,表明此土层不良;土内含较多的碳酸钙、高岭土,则土呈白色;(2)密度:土层的松密是鉴定土质优劣的重要方面。在野外描述时可根据钻进的速度和难易,来判别土的密实程度。同时可在钻头提起后,在钻侧面窗口部位用刀切出一个新鲜面来观察,并用大拇指加压的感觉来判定松密。在钻孔记录表上注明每一层土属于密实、中密或稍密状态;(3)湿度:土的湿度分为干的、稍湿的、湿的与饱和的四种。通常,地下水位埋藏深,在旱季地表土层往往是干的;接近地下水位的粘性土或粉土因毛细水上升、往往是湿的;在地下水位以下,一般是饱和的;表1-15 钻孔野外记录表(4)粘性土的稠度:粘性土的稠度是决定该土工程性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五种;(5)含有物:土中含有非本层土成分的其他物质,称为含有物。例如:碎砖、炉碴贝壳、氧化铁等。有些地区有粉质粘土或粉土中含坚硬的姜石;海滨等地往往含贝壳,记录表中应注明含有物的大小和数量;(6)其他:碎石土与砂土应描述级配、砾石含量、最大粒径、主要矿物成分。粘性土应描述断面形态、孔隙大小、粗糙程度、是否有层理等。土中若有特殊气味,如海滨有鱼腥味等,亦应加以注明。石灰碴、植物根、有机质或古池塘往往含贝壳。邻近设施对土质的影响,如管道漏水则使粘性土稠度变软、地下水位抬高。取土样的标准表格,如表1-16所示。三、岩土工程坑探岩土工程勘察中常用的岩土工程坑探的类型及适用条件有:探槽、试坑、浅井、竖井(斜井)平硐和石门(或平巷等)。前三者为轻型坑探工程,后三种为重型坑探工程(图1-3)。表1-16 土样标签图1-3 岩土工程常用的坑探类型示意图1—槽探;2—试坑;3—竖井;4—平硐;5—石门;6—浅井坑探险的特点:直观细致性、精确可靠性、取样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坑探占勘察工作量的10%。主要用于:若岩层露头很差,但覆盖较薄(3m以内)时可采用,主要为测绘服务;或者用于校核、补充其他勘察资料;也可以用于原状样的采取或做大型原位测试;另外,在工程重点部位及特殊问题的研究时,也可用岩土工程坑探。坑探要求描述的内容有:地质剖面,岩石、软弱面、软弱带的产状,断裂及破坏的详细情况,岩石物理状态的可靠性资料保持原状结构和状态的岩土样,要在坑道内做原位测试。必要时可编制平硐展视图,通常采用的比例尺为1:25~1:100。参考文献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智毅,唐辉明岩土工程勘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林宗元主编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林宗元主编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彭承光,李运贵,李子权,王业新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北京:地震出版社王常明土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王锺琦,孙广忠,刘双光等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袁灿勤,王旭东,李俊才,徐建龙,阮永平岩土工程勘察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咸恭,李智毅,郑达辉,李曰国专门岩土工程学北京:地质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T72-2004,J366-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06-2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04-1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09-0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09-07)北京:地质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03-18)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参考文献

由试验测记的百分表读数εy,εc和εg,根据式(5-5)、(5-6)可求出饱和粘性土的原状和重塑状态的不排水剪强度Cu和C′u。若采用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资料则可用式(5-7)、(5-8)计算强度Cu和C′u值。根据Cu和C′u值据式(5-11)可计算出土的灵敏度St。一、十字板强度与室内三轴强度的比较十字板测得的不排水剪强度,与室内三轴不排水强度相比,能更好反映土的天然结构和应力状态。国内、外学者曾将十字板资料与室内试验资料进行对比。国内对饱和软粘土所做的比较试验我国曾在东南沿海一带做过大量的比较试验,以比较十字板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及三轴不排水强度之间的差异。所用的试样都是以薄壁取土器钻取的高质量的未扰动土样。所有土样的塑性指数Ip=15~24,粘粒(d<005mm)含量为9%~50%。由34个土样整理得qu/2-Cu关系式,其关系用下式表示:表5-3 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记录表qu/2=Cu-03 (5-12)由34个土样整理出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Cuu-Cu关系式:Cuu=Cu-037 (5-13)表5-4 十字板强度与三轴固结不排水强度的比较之后,在进行福建莆田北洋海堤,浙江舟山大成塘海堤及温岭东海塘海堤现场试验时,都曾比较三轴固结不排水剪的Ccu与十字板试验的Cu、qu的试验(十字板试验的Cu、φu指标的取得,是将十字板强度沿深度的变化换算为十字板强度Cu与垂直固结压力的关系式确定出来)。所得结果如表5-4所列。国外对灵敏软粘土所做的比较试验1972年,Bjerrum提出对填土工程地基,根据假设滑动面所通过的方向分别采用三轴压缩、单剪、三轴拉伸三种试验测定不排水抗剪强度,以三者的平均值代表整个滑动面的平均抗剪强度(图5-5)。图5-5 现场不同位置的抗剪强度与室内剪切试验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两个场地做了十字板试验与室内强度试验的比较。室内试验为K0结状态下的不排水三轴压缩及拉伸试验、单剪不排水剪切试验。此外,还测定了有效上覆压力σ′v0及先期固结压力σ′p等值。表5-5 各种归一化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平均值两个场地为高灵敏度的海相粘土,其灵敏度由浅层的 St=30 至深处的近于St=400。静止侧压力系数K0=55,Ip=10%~17%。两处的十字板强度Cu(FV)、三轴压缩τc、三轴拉伸τe、单剪τd及平均强度τave,以相应深度的先期固结压力σ′p对上述各种强度进行归一化。在5~5m范围内算出各种归一化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平均值,列于表5-5。由表可以看出,两个场地的τave/σ′p与Cu(FV)/σ′p平均值是相等的,与τd/σ′p也相当一致。这说明:如室内的固结不排水试验是在现场应力条件下进行固结的,则十字板试验强度与室内归一化不排水抗剪强度是相同的。研究资料表明:十字板抗剪强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而一般加荷速率比工程实际的加荷速率大。Bjerrum依据软基上筑堤的破坏实例,绘出理论的破坏安全系数与地基土的塑性指数的关系,如图5-6所示。在综合分析比较实测的十字板强度与实际破坏工程反算的平均强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的修正系数μ,以修正后的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作为设计值,即:Cu(设计值)=μ·Su(实测值) (5-14)式中:Cu为设计采用的不排水抗剪强度;Su为十字板试验的实测强度;μ为修正系数,随土的塑性指数而变。图5-6 软基上筑堤的理论破坏安全系数与地基土塑性指数的关系图5-7为μ-Ip关系。由图可见:Ip越低,μ值越高。其后,一些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Bjerrum公式的合理性。图5-7 修正系数μ与Ip的关系曲线二、成果应用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可按地区经验来确定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计算边坡稳定,并判别软粘土的固结历史。计算软土地基承载力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设计院的经验,地基容许承载力可按式(5-15)估算:fk=2Cu+γh (5-15)式中:fk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Cu为修正后的十字板强度(kPa);γ为土的重度(kN/m3);h为基础埋深(m)。日本中濑明男(1963)利用图5-8给出地面处条形荷载下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式中:λ为Cu-h直线的斜率;t为Cu-h直线段的延长线在h轴上的截距;B为条形荷载的宽度。图5-8 Cuh关系根据式(5-16),结合荷载、上部结构和地质条件,取安全系数5~0,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软土地基抗滑稳定性分析用十字板能较准确圈定滑动面位置,并为复核和采取工程措施提供可靠的抗剪强度指标。对饱和软粘土地基施工期的稳定问题,采用φ=0 分析方法,其抗剪强度应选天然强度,可选十字板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或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强度。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内、外都以破坏工程实例总结使用十字板强度的经验。瑞典的Cadling和Odenstad(1950)根据11处滑坡工程,以十字板强度计算安全系数,其平均值为03。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认为,以十字板强度用总应力分析方法进行稳定分析时,稳定安全系数选用30左右。交通部港口工程规范(1978年版)规定,当采用快剪指标时,选K=0~2,而采用十字板强度,选K=1~3;而JTJ250-98版中,笼统提到K=1~3,仍意味着对不同强度选不同的K值。估算桩的端阻力和侧阻力桩端阻力qp=9Cu (5-17)桩侧阻力qs=α·Cu (5-18)式中:α为与桩类型、土类、土层顺序等有关的系数。根据桩端阻力qp和桩侧阻力qs可以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检验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实践表明:十字板强度能十分敏感地反映出地基强度增长的状态,故已经成为检验加固效果的主要手段。例如,浙江杜湖土坝地基加固效果的检验,时间的跨度长达10年,有很好的规律性,见图5-9。图5-9 1970~1980年浙江杜湖土坝地基加固效果检验判定软土的固结历史根据Cu-h曲线,可以判定饱和软土的固结历史。如果Cuh曲线大致呈一通过地面原点的直线,可以判定为正常固结土;若Cu-h直线不通过原点,而与纵坐标的向上延长轴线相交,则可判定为超固结土。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林宗元主编《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孟高头《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所《土工试验技术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王钟琦,孙广忠,刘双光等《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张喜发,刘超臣,栾作田,张文殊《工程地质原位测试》[M]北京:地质出版社

标贯击数和地基承载力关系为:工程中一般用标贯击数确定地基承载力。  用标贯击数确定地基承载力一般使用经验值,经验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中存有,还有各种工程地质手册、岩土工程手册、勘察设计手册中会有经验值。  标贯(SPT):是动力触探测试方法的一种,5kg的穿心锤自76m高处自由下落,撞击锤座,通过探杆将标准贯入器竖直打入土层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实验的实测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并终止实验。

不就地基承载力fk和标贯击数N的关系式嘛喏fk=7*N+9(318)参考文献:岩土工程勘察 第4章 土体原位测试 4 动力触探测试法成果的应用 81页化学工业出版社

岩土工程勘察文献综述

目前的行情价是60万3年有业绩行情价会更高的

想看看问题的采纳与反对数量

岩土工程参考文献

第1章地貌1概述2重力地貌3流水地貌4大陆构造——侵蚀地貌5海成地貌6湖沼地貌7冰川地貌8风成地貌9岩溶地貌14参考文献17第2章第四纪地质1概述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地层4第四纪气候5第四纪年代学6第四纪堆积物的分类和特征26参考文献29第3章岩石(体)和地质构造1主要造岩矿物及鉴定2岩石工程地质性质3岩石的分类和鉴定4岩体结构及分类5岩体的力学效应和变形6岩体分类和不同成因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7地质构造48参考文献52第4章土的工程性质与分类1土的组成与结构构造2土的物理性质3土的水理性质4土的力学性质5土的工程地质分类6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野外鉴别与描述71参考文献76第5章地震与区域稳定性分析1地震2地震断裂与地震液化3抗震设计4活断层5区域稳定性分析与评价85参考文献90 第1章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1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2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3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4岩土工程勘察阶段的划分93参考文献93第2章岩土工程测绘1概述2岩土工程测绘的范围、比例尺和精度3岩土工程测绘的方法和程序4岩土工程测绘的研究内容95参考文献98第3章岩土工程勘探与取样1概述2岩土工程物探3岩土工程钻探4岩土工程坑探5取土器及采取土样105参考文献108第4章室内土工试验1土的物理性质试验2土的力学性质试验3特殊性土试验4土与水相互作用性质试验5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142参考文献148第5章原位测试1概述2载荷试验3静力触探试验4动力触探试验

是的,“原始语种非英文参考文献后同时附相应的英文项目,并注明其原始语种。”投稿须知:

岩土工程勘察论文摘要

工程建设建筑技术制约机制概况要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不但要有完善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而且还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制约机制。世界上各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了规范建筑市场,均实行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制约机制,采用的是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筑技术制约体制由建筑技术法规和建筑技术标准两部分组成:技术法规是强制性的,是把那些涉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公共利益的技术要求以及考虑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要求,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严格贯彻在工程建设工作中,不执行技术法规是违法的,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技术标准是作为技术法规的支撑性文件,是推荐性的,允许自愿采用,由发包方与承包方在合同中约定采用。技术法规是制定技术标准的依据,技术标准是制定技术法规的基础,两者是互相联系、协调配套的有机整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也同样面临与国际接轨的课题,而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工程建设标准管理体制的接轨,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起在发达国家业已成熟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技术控制体制。建筑技术制约机制,在建国初期基本借用或参照了原苏联的模式,后来一直到计划经济时期,采用的是单一的强制性标准体制,规定标准一经发布,即是技术法规,所有条文按强制性标准实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8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90年4月,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确定了我国实行强制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制。建设部于2000年4月20日发布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并于同年8月25日发布了《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这是推行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关键举措。从此以后,凡在工程建设中,列入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若有违反强制性条文者,将按《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处罚。尽管我国已建立了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与国外的体制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国外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法律属性不同,两者是各自独立制定而又紧密配套实施,由于技术法规的技术要求比较原则,条款无需经常修订,因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技术标准是对非强制性技术要求的途径和方法做出具体规定,条款也会随技术进步而及时修订,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而我国则存在同一个标准中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的技术要求同时混存的情况,修订也必须同步进行。以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为例,本《规范》中强制性条文和推荐性条文就是相互混存的。因此,当本规范从(GB50021-94)修订成(GB50021-2001)时,强制性条文和推荐性条文也同时进行了修订,但作为强制性条文,两个版本的公布中仅相差两年多的时间,变动过于频繁。除上述区别外,国外的建筑技术法规只有一本,它集中了全国各行各业与建筑相关的强制性技术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强制性标准就有260多本,太分散,不利贯彻执行。同时,我国还有一些技术管理规定是以政府文件形式发布的,表达形式也与国外不同,如此等等,因此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自2000年8月建设部发布2002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的通知,并要求该标准于2003年1月起执行以来,各地区都在组织开展该强制性条文的宣传贯彻工作,同时建设部还组织开展2002版房屋建筑强制性条文实施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勘察、地基篇和施工质量篇条文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强制性条文的贯彻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工程技术人员要认真贯彻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视质量为企业生命,把贯彻实施标准化作为质量的保证,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同时,各单位要加大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宣传力度,使各级技术人员熟练掌握标准,合理运用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准确理解强制性条文内涵,做好技术控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由《强制条文》咨询委员会对2000年版《强制性条文》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02年版《强制性条文》,由建设部审批于2002年8月18日发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原2000年版《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的16条技术要求被列入该《强制性条文》,成为该《强制性条文》第四篇(勘察和地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的16条技术要求,属于基本规定的2条,属于一般场地和地基勘察的7条;属于特殊场地和地基勘察的7条。列入2002年版《强制性条文》的条目内容,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以黑体字为标识的强制性条文完全一致。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摘要3-4 ABSTRACT 4-6 目录6-8 第一章 绪论 8-15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8-10 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0-14 1 安全监测的研究现状 10-11 2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发展趋势 11-14 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5 第二章 安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 15-26 1 传统安全监测系统的局限性 15-16 2 远程实时系统的技术要求 16-17 3 系统总体结构 17-20 1 安全监测系统的二级三层结构 17-18 2 层内模块及功能描述 18-20 4 系统硬件结构与软件组成 20-25 1 系统硬件结构 20-24 2 系统软件组成 24-25 5 本章小结 25-26 第三章 安全监测系统中实时传输技术的实现 26-42 1 网络通信技术 26-31 1 TCP/IP数据通信协议 26-28 2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 28-31 2 安全监测的实时性 31-32 3 从C/S模式到B/S模式的发展 32-38 1 传统的C/S模式体系结构 33-34 2 B/S模式体系结构 34-38 4 实时数据采集 38-41 1 数据采集与数据采集系统 38 2 数据采集的任务 38-39 3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39 4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 39-41 5 数据采集的应用 41 5 本章小结 41-42 第四章 多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处理 42-65 1 数据的曲线拟合 42-43 2 趋势叠加 43-44 3 卡尔曼滤波 44-45 4 数据融合 45-52 1 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 46-47 2 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 47-48 3 数据融合的分类 48-50 4 数据融合算法 50-52 5 岩土工程监测数据融合 52-57 1 监测数据度量函数 52-53 2 监测数据有效数据提取准则 53-54 3 监测数据优化融合算法 54-56 4 监测数据优化融合流程 56-57 6 数值分析 57-63 7 本章小结 63-65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岩土工程预测 65-81 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65-66 2 神经元模型 66-67 3 BP神经网络 67-69 1 BP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 67 2 BP神经网络的建模步骤 67-69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安全监测数据预测 69-80 1 构造网络拓扑结构 69-70 2 输入输出层神经元数的确定 70-71 3 隐含层神经元数的确定 71-72 4 网络学习参数的选取 72 5 数据预处理 72-76 6 运行结果与分析 76-80 5 小结 80-81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81-83 1 全文结论 81 2 建议 81-83 参考文献 这个是大纲,觉得合适与我索取免费全文 补充: 加好友吧,二二七零七四五,在线传递 追问: 恩,,,谢 谢拉 发到我的邮箱吧。。。谢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