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历史文物的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关于历史文物的论文怎么写

中国玉器鉴赏图典  周南泉主编 本书以历史朝代为主线,以玉器文物为载体,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朝末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朝代的玉器艺术发展轨迹,提炼总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玉器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特殊内涵,从其品种、用途、纹饰和制作工艺等各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并通过时代的纵向比较和地域的横向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玉文化发展中的异枝与同脉。国玉文化从远古走来,博大而深邃。从礼仪用玉到冥葬用器,从贵族独享到官民同用,玉器的功用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更迭;从简朴到繁缛,从神秘奇诡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玉器的纹图也随着功用的改变而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周南泉先生平易的文字,精辟的论述,将带领诸多玉器爱好者踏入并得以细赏这一神秘的殿堂。为了便于读者能够比对文字,深入了解和欣赏玉器,本书还随文附大量精美的玉器彩图,图文呼应默契,图释专业详尽,具有相当的直观性。

液体和风格

液体和风格

关于兵器的历史论文怎么写

兵器发展概况;中国近代兵器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自1928年国民政府宣告统一至1937年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西迁,被迫进行战时生产;中国近代兵器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划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制造带有火帽击发机构的前装枪炮到早期后装线膛枪炮(即早期后膛枪炮)。此时制造的后膛步枪为单发枪,后膛炮为架退炮。所用发射药和炸药皆为黑火药或栗色火药,炮弹为具有简单引信的榴弹(开花子)、穿甲爆破弹(钢质子)及穿甲弹(实心子)。第二阶段系步枪发展为连发(连续供弹)枪,并开始制造轻重机枪,火炮己发展为管退炮发射药为无烟药,炮弹为已具有较复杂保险装置引信的榴弹、榴霰弹、破甲弹,所装炸药为各种猛炸药。第一阶段约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19世纪90年代末,前后约40年;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约60年,其中前10年为两个阶段的重叠交叉时间。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先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继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建厂筹造,前后共创办42个局、厂。最初生产各式前装滑膛和线膛步枪、马枪、抬枪、炸炮(冲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弹药、地雷、水雷等,然后发展为生产林明敦边针、林明敦中针、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后膛单发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克虏伯、克鲁森等后膛要塞炮、过山炮。这一时期,所建工厂大多为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但缺乏正规工艺,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1895年湖北枪炮厂开始制造汉阳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2年江南制造局制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该局又开始制造克虏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国兵器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第三次国内战争等几个时期,又受国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兵器制造的品种和发展重点各有侧重,在武器的品种构成上有很大变化。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这时作战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阵地战开始向运动战转变在兵器的技术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和发明的部分新型兵器,开始引入国内制造,除普遍制造连发枪外,开始大量制造各种轻重机枪、冲锋枪、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手榴弹、航空炸弹等。火药中的无烟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兵器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其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大体接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稍后时期的水平。自1928年国民政府宣告统一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对所辖兵工厂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开始向生产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兵器的品种变化不大,但型制有所改变。如步枪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仿1924年式毛瑟枪),轻机枪逐步统一为捷克式轻机枪,重机枪逐步采用马克沁式重机枪,迫击炮及弹由英式改为法式。同时陆续开始了防化器材、化学战剂和军用光学仪器的筹备制造,并拟定了全国兵器发展规划,统一了部分兵器的制式,其发展规划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这一时期,东三省兵工厂被日军侵占,上海兵工厂撤销,给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西迁,被迫进行战时生产。这一时期,针对当时作战特点和生产条件,大大发展了适于山地作战且原材料大部可以自给的各种轻型兵器,包括步枪、轻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战防炮、手榴弹、枪榴弹、掷榴弹、地雷(甲雷)、炸药包等;而重型兵器生产因设备和材料缺乏,基本上陷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原有的兵工厂进行了调整和迁并,并接收了日伪的兵器生产单位,进行整顿和改建,兵器制造能力相对集中,重新开始了重型兵器的生产,一部分是抗战前产品,一部分是对接收的日式兵器进行仿制、配套和加工。为发动内战,除继续加紧制造迫击炮、手榴弹、步机枪外,还进行了M3A1式冲锋枪、57无坐力炮、36英寸M6A3和M6A5型火箭发射筒等轻型兵器的仿制,这也是中国近代最后研制或制造的几种较新式的兵器。以下就枪械、火炮、弹药、火炸药、防化器材、军用光学器材等各类兵器的主要品种、结构、性能和工艺发展情况,择要进行介绍。一、枪械中国近代时期的枪械,包括各种步枪、抬枪、机枪、冲锋枪、手枪、信号枪及枪榴弹发射器等。其中步枪又包括普通步枪和马枪,机枪包括重机枪和轻机枪。(一)步枪步枪按其外形尺寸、重量和使用方式又分为普通步枪和马枪。两者结构基本相同,但马枪较短、较轻,适于骑兵使用,又称骑枪。另有一种抬枪,其结构原理同步枪,需两人共抬,故名抬枪,其所用弹药与步枪有所区别,射程更远。步枪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为主;第二阶段为后膛连发枪。但两个阶段有所交叉。近代以前已制造有前装枪,但系采用手工制造的火绳枪。自19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新式枪械大量进入中国,到60年代初期,输入的枪械已有各种用火帽发火的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在第一阶段开始大量制造的是各种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单发枪(亦称前装来复枪),同时部分局、厂也开始制造各种后膛单发枪。晚清时期,制造枪械的局、厂达21个,其中生产后膛单发枪的有江南、金陵、天津、广东、四川等机器局及湖北枪炮厂等11个局、厂。自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和1895年湖北枪炮厂试制成功1888年式毛瑟枪后,便开始进入后膛连发枪的制造阶段。主要以仿制各式毛瑟枪为主,最初称汉阳式步枪,最后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从晚清至1949年制造后膛连发枪的局、厂先后有23个。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生产较为分散,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搬迁、合并和新建,生产工厂只有10个。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进一步调整,主要生产厂是第二十一工厂,最高年产量达10万支(1947年),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近代时期,共生产各式步枪(合马枪、抬枪)约280万支。其发展过程如下:前装枪及后膛单发枪此处所说的前装枪即前装火帽枪,以别于中国古代的前装火绳枪。前装火绳枪是用火绳发火的前装滑膛枪,而前装火帽枪则是将其火绳改为火帽击发机构。该机构为一锥形发火嘴,嘴内装引火药连通枪管内发射药:嘴上置铜火帽,另有一鸟头形打火锤。扣动扳机,打火锤在簧力的作用下击发火帽,点燃引火药及发射药。此机构先系英人在1807年发明,以后西欧各国相继采用,19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早期建立的一些机器局、厂,大都生产过此种前装枪。前装枪又分为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枪两种。前装滑膛枪,枪管内无膛线,一般采用散装黑药、群子,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此种枪早期建立的机器局制造较多,主要有西安、兰州、山东、山西、四川等机器局。前装线膛枪则在枪管内刻有膛线,枪弹为独个铅子。铅子形状有多种,一般为长形扩张式,底部中空,呈圆锥形,装有铁塞或木塞,借火药燃气压力使铅子圆柱部压入膛线而起密封作用。其射击精度和侵彻力较前膛滑膛枪为高。江南制造局于1857年最先仿造英、法、德等国的前膛来复步枪和马枪。其中所制德国前膛来复枪,口径11毫米,初速7米/秒,射程457米,有带表尺的瞄准装置及刺刀等物,结构较复杂。其后天津、吉林、云南、陕西等机器局也开始制造。前装枪由于弹药须从枪口装入,装填速度较慢,射击精度较差,性能落后。后逐渐被后膛枪所代替。后膛枪的仿制,开始时间较早。江南制造局在1867年仿制前装线膛枪的同时,即已开始仿制美国林明敦边针枪,以后山东、天津、四川机器局也陆续仿制马梯尼亨利、斯乃德、黎意等后膛枪。这些枪均系黑药、铅弹单发枪,所用枪弹为药筒、黑药、底火、弹头结合在一起的定装式黑药铅弹,从枪管后膛装入。枪身有击针击发式的闭锁机构,枪弹装入后进行闭锁,扣动扳机击发,火药气体不能外泄,增大了弹丸的能量和初速。供弹方式皆为单发装填。射击精度、射程及射速均优于前装枪。后膛单发枪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是:(1)林明敦边针枪,此枪系美国1866年装备部队用枪,口径13毫米,枪重2公斤,射程100~1000码①,闭锁方式为滚动闭锁。该枪仅江南制造局制造,1867~1883年共生产步枪5万余支、马枪717支。(2)57英寸②斯乃德枪。此枪为美国人斯乃德发明,1867年英国采用。系在恩飞耳德前装枪的基础上改进而得,结构简单,口径66毫米,枪全长1397毫米,枪管长990毫米,枪重4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800码,射速可达18发/分。天津机器局于1874年仿制时曾向英商购买闭锁装置数千具,将旧有的思飞耳德前装枪改为后装斯乃德枪,以提高性能,节约开支。四川机器局1887年也曾仿造此枪,但未投产。(3)45英寸马梯尼亨利枪。此枪口径为43毫米,枪管长843毫米,枪重1公斤,初速412米/秒,闭锁方式为起落式闭锁。该枪1871年英国正式采用,山东机器局于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机器,照式仿制,不到两月,即造出120余支,质量与英式相当。其后四川机器局亦有制造,1896~1901年共制造3975支。(4)林明敦中针枪。此枪口径10毫米,枪长1321毫米,枪重34公斤、射程300~1200码。闭锁方式在原滚动闭锁方式下改进其组合弹膛和闭锁机构,使它变得更简单、更确切。该枪自1884-1890年在江南制造局制造,后因产生走火疵病,乃停造。积存1万支,无人领用。后在原枪机簧后,添置活盖,克服了走火疵病,仍可使用。该枪除江南制造局外,四川、天津等机器局也曾制造。①1码=9144米②1英寸=54厘米(5)黎意枪。此枪系美国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设计,是在原设计连发枪的基础上去掉弹仓的单发步枪,口径11毫米,枪全长1340毫米,枪重1公斤,射程100~1200码。江南制造局最初于1883~1885年仿造36支,继后,由于林明敦中针枪因质量问题停产,乃于1890~1892年问又重新制造黎意枪,共造1720支。(6)1871年式毛瑟枪。此枪系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被得?保尔?毛瑟于1866年发明,1871年为德军正式采用。枪口径为11毫米,枪长1292毫米,枪管长852毫米,枪重54公斤,射程300~1600码(另有一种马枪,枪长953毫米,枪管长648毫米枪重2公斤,射程200一1100码),采用枪机旋转闭锁机构,闭锁突榫位于机头部位、闭锁时突榫支撑在节套前端的闭锁槽内,左右对称,受力均匀。由于其闭锁与击发机构平稳可靠,在近代步枪中得到广泛运用。除江南制造局1883年试造12支外,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等机器局曾先后生产。四川机器局于1905~1910年生产5386支。除上述各种步、马枪外,当时还生产抬枪。抬枪亦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三类,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也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1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四川机器局从1896~1903年共造有蜀利、毛瑟抬枪5257支,是制造抬枪最多的局。由于抬枪品种繁杂,其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2公斤,铅子重231克;山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湖南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2克,陕西机器局造拾枪,口径3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14公斤。在中国,后膛枪代替前装枪的过程极其缓慢。从1867~1908年的41年间,许多机器局对前装枪和后膛枪都轮番进行生产。前装枪没有被后膛枪及时取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制造枪械的设备、材料及技术人员缺乏,因而严重地限制了兵器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李鸿章在1878年7月31日(光绪四年七月初二)的奏折中曾谈到:后膛枪虽较前装枪精度高,射程远,但前装弹药制造较易,而后膛枪弹必须造以机器,耗费既巨,且又一时不能奏效。为保存实力计,除已操练后膛枪者外,平时操练应用前装枪。近来所购新枪2万余支,费款数十余万,用心十余年,始得如此。新枪只可存放以应临时事变。枪弹乃枪之命脉,但后膛枪弹制造复杂而费用大,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地方为应付眼前需要,仍继续制造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直到民国初期才基本停造。这一时期中国枪械制造所需的主要设备和材料,大都购自外国。机件加工除一般车、铣、钻、刨、插等方法外,型面枪件采用自由锻造法制出坯件,然后钳工划线、机械加工后修锉成型。枪管膛线加工用扁钻和挖刀先加工出内膛,再在专用拔来复线机上,固定枪管用一单刃刀具随与来复线相同之靠模板旋转拉出来复线。枪管采用手工校直,枪托加工除粗坯用机器外,其他用一般木工工具手工成型。淬火采用碳化法,表面处理采用珐蓝法。因此加工效率很低,质量较差,而且零件不能互换。后膛连发枪后膛连发枪(即后膛连续供弹步枪),是在后装单发枪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能容若干发枪弹的弹仓的枪,可以连续供弹。每分钟可发射枪弹10~12发,较单发枪先进。中国制造该种枪始于1891年江南制造局制成的快利步枪。湖北枪炮厂于1893年开始仿制1888年式毛瑟枪,1895年投产称汉阳式步枪。1907年广东军械制造总厂仿1904年式毛瑟枪,制成1907年式步枪。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仿1898年式毛瑟枪,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日38式5毫米步枪。1935年巩县兵工厂仿1924年式毛瑟枪制成中正式步枪。这些枪是中国近代生产最有影响的6种后膛连发步枪。其中汉阳枪流传最广,制造的工厂最多、时间最长,从1895~1946年52年间,8个厂总产量为100余万支,个别厂制造到1948年。1935年中正式步枪被定为制式步枪后,多数工厂生产此枪,其中第二十一工厂生产工艺较正规,产品质量较高生产数量也最多,1944~1949年共生产6万余支。各局、厂在仿制这些枪支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除以上几种步枪外,1905年汉阳、上海两局、厂还分别研究成功数种自动步枪,但末投入生产。在连发枪的发展过程中,历届政府曾多次研究讨论制式口径。在1903年,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提出参照日本、英国小口径枪,拟定全国步枪口径为5毫米,政务处同意该项意见。后陆军部复议仿德国陆军的编制和装备,以德国代行设计的口径8毫米1904年式毛瑟枪为制式。该枪于1907年试成,故又称1907年式步枪或光绪三十三年式步枪。1912年广东兵工厂提高其精度,定名为元年式步枪①。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重新规定步、马枪口径为9毫米,1915年陆军部军械司又复提出步枪制式定为元年式,口径为8毫米,认为该口径的步枪和枪弹于中国“人民体格,尤为相宜”。但由于当时军阀割据、南北对峙,未能实现。1919年广东及四川兵工厂先后将元年式步枪口径改为9毫米。因9毫米枪弹威力大,杀伤力强,当时引进的步机枪大多为9毫米,为便于枪弹通用,乃逐渐转向9毫米口径,称为元年式9毫米步枪。1928年兵工署统辖全国兵工厂后,重新探讨兵器制式化问题。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兵器制式化会议,议定步枪采用德国1924年短式毛瑟步枪为制式步枪(口径9毫米)。1935年巩县兵工厂首先仿制成功,定名为24年式步枪,又称中正式步枪,1940年后,经第二十一工厂参照德国图纸,改进机床,设计制造工艺、工装,至1943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一直生产至1949年。①民国时期试制成功的兵器,多以产品定型的年份命名,如元年式步枪,即民国元年试制定型,但亦有个别产品以正式投产的年份命名的。(1)快利步枪快利步枪,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连发枪。1890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因见江南制造局所造枪支均是旧式,仿造英国南夏枪亦不适用,乃“饬令专就曼利夏、新毛瑟两式讲求仿造。”②同年,江南制造局在购得各国样枪后,先后仿造了奥地利曼利夏和英国新利样枪。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57等内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利用天然火,是古猿开始向类人猿进化的第一座里程碑。2、钻木取火,完成了从古猿向类人猿的进化。3、利用石器和制造石器,打开了从类人猿向人类过渡的大门,类人猿终于变成了人,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了剩余产品,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有了商业,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进入原始社会。4、自从人类掌握了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金属时期,使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5、蒸汽机的发明,有一次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产生了资本主义大近代生产力,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6、火药的发明,使人类能劈山开路、架桥、建筑,带动各项事业的极大发展。军工迅猛发展,使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7、造纸和印刷技术的问世,人类有了书写条件,推动了人们文化、艺术、语言、科技、经济等等的广泛交流。8、指南针的创世,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9、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10、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器时代,又一次拉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给全世界带来光明。11、电波的发现,带动一连串的重大发明,电视、手机、电话等等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12、计算机的创世,把世界带入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的距离。13、卫星和飞船的开发成功,使人类离开了地球,开发太空。使地球变的越来越小。14、我国寄生星及其他反卫星武器研制成功,使人类要面临太空大战。15、基因工程要把人类带如科隆时代。

关于上海的历史论文怎么写

答: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松泸战役。不能淡忘这段历史,而且要用不同形式予以表现和揭示。

上海的历史: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扩展资料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G60科创走廊核心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面积6340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上海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70年代以来开始在近海寻找油气资源,在多口钻井中获得工业原油和天然气。据初步估算,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是中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9亿吨储量。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上海市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仅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滩地和港汊。栽培的农作物共有100多个种类,近万个品种。蔬菜多达400多种,居全国之冠,瓜果和观赏花卉品种也很多。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东缘。境内河道(湖泊)面积约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积率为9%~10%;上海市河道长度2万余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上海市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7万人,相比2014年末减少41万人。统计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户籍常住人口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65万人。相比2014年末,外来常住人口减少77万人,同比降幅为5%。参考资料:上海-百度百科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G60科创走廊核心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面积6340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上海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70年代以来开始在近海寻找油气资源,在多口钻井中获得工业原油和天然气。据初步估算,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是中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9亿吨储量。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上海市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仅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滩地和港汊。栽培的农作物共有100多个种类,近万个品种。蔬菜多达400多种,居全国之冠,瓜果和观赏花卉品种也很多。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东缘。境内河道(湖泊)面积约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积率为9%~10%;上海市河道长度2万余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上海市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7万人,相比2014年末减少41万人。统计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户籍常住人口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65万人。相比2014年末,外来常住人口减少77万人,同比降幅为5%。

根据记载,现在的上海地区:------------------------------------------------------------------1、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2、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3、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4、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

关于历史论文的标题怎么写

春宫十八图

议论文要有理有据才能称之为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必须要有丰富的史料,个人推荐可以命题为《唐朝西南边疆少数名族初探》你可以从社会生活,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及少数名族首领等方面做初步分析,希望对你有帮组。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浏览捕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追溯验证法 这是一种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这种选题方法必须先有一定的想法,即根据自己平素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但这种想法是否真正可行,心中没有太大的

关于历史文物的论文

观省文物展有感 大家必然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孕育了中华古文明,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物,就是体现古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直观、了然地看到我国的发展历程;而古代化石,就是回归远古时代的一座桥梁,可以令我们直面地回归到远古时期的世界。在省博物馆就可以了解到这些。   下面请跟我走进省博物馆的展厅。     甲骨文和一个头颅,让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因为兽骨坚硬,所以多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虽然图面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从可识的文字来看,我觉得可像英文字母了。但一个头颅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因为那是一颗五千年前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颅!且那个人据说还活了一段时间。这说明古代人也做过开颅手术!     玉器石刻也令我印象深刻。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发现玉石和使用玉器有上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玉器高峰时代,即东汉时袁康所说的“玉兵时代”,他在《越绝书》中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在这个时代人们使用当地所产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当时有三个产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仑山和田玉为中心。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每一块玉石都雕琢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代人没有现在那么好的工具,怎么能雕出比现在还好的玉刻来呢?看来这跟古代人的辛勤劳动有着很大关系。他们太聪明了,太细心了!     在恐龙化石展厅,各地出土的化石尽收眼底:犀利的象牙,高大威猛的恐龙……各样化石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云南禄丰县恐龙山方圆10平方千米的地区,是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193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之后陆续挖掘出数十具恐龙化石。经鉴定,其中有24属30多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群。     在动物标本展厅,各种标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丽的长尾鸡,精致的鸵鸟蛋……各式标本让人拍手叫绝。  在艺术石刻展厅,各种的石刻形态各异,细致入微:屹立的佛像,整齐端庄的壁画……各类石刻使人悠然神往。     这次展览使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美”;让我了解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历史的伟大; 仿佛让我回到了史前,与古生物零距了。

中国玉器鉴赏图典  周南泉主编 本书以历史朝代为主线,以玉器文物为载体,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朝末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朝代的玉器艺术发展轨迹,提炼总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玉器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特殊内涵,从其品种、用途、纹饰和制作工艺等各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并通过时代的纵向比较和地域的横向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玉文化发展中的异枝与同脉。国玉文化从远古走来,博大而深邃。从礼仪用玉到冥葬用器,从贵族独享到官民同用,玉器的功用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更迭;从简朴到繁缛,从神秘奇诡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玉器的纹图也随着功用的改变而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周南泉先生平易的文字,精辟的论述,将带领诸多玉器爱好者踏入并得以细赏这一神秘的殿堂。为了便于读者能够比对文字,深入了解和欣赏玉器,本书还随文附大量精美的玉器彩图,图文呼应默契,图释专业详尽,具有相当的直观性。

是作文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